阳明病篇课件1

阳明病篇课件1
阳明病篇课件1

阳明病篇

阳明病篇 1、白虎汤 170、伤寒脉浮发热无汗,其表不解,不可与白虎汤,渴欲饮 水无表证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 176、伤寒脉浮滑,此以表有热里有寒,白虎汤主之 219、三阳合病,腹满身重难于转侧,口不仁面垢,谵语遗尿。 发汗则谵语,下之则额上生汗,手足逆冷。若自汗出者,白虎 汤主之 350、伤寒脉滑而厥者,里有热,白虎汤主之 2、白虎加人参汤 26、服桂枝汤大汗出后,大烦渴不解,脉洪大者,白虎加人参 汤主之 168、伤寒若吐若下后,七八日不解,热结在里,表里俱热, 时时恶风大渴,舌上干燥而烦,欲饮水数升者,白虎加人参汤 主之 169、伤寒无大热口燥渴,心烦背微恶寒者,白虎加人参汤主 之 170、伤寒脉浮发热无汗,其表不解,不可与白虎汤,渴欲饮 水无表证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 222、若渴欲饮水口干舌燥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

3、竹叶石膏汤 397、伤寒解后,虚羸少气,气逆欲吐,竹叶石膏汤主之 4、小承气汤 208、阳明病,脉迟,虽汗出,不恶寒者,其身必重,短气, 腹满而喘;有潮热者,此外欲解,可攻里也。手足濈然汗出者,此大便已硬也,大承气汤主之。若汗多,微发热恶寒者,外未 解也,其热不潮,未可与承气汤,若腹大满不通者,可与小承 气汤微和胃气,勿令至大泄下 209、阳明病,潮热,大便微硬者,可与大承气汤,不硬者, 不可与之。若不大便六七日,恐有燥屎,欲知之法,少与小承 气汤,汤入腹中,转矢气者,此有燥屎也,乃可攻之;若不转 矢气者,此但初头硬,后必溏,不可攻之,攻之必胀满不能食 也。欲饮水者,与水则哕。其后发热者,必大便复硬而少也, 以小承气汤和之。不转矢气者,慎不可攻也 213、阳明病,其人多汗,以津液外出,胃中燥,大便必硬, 硬则谵语,小承气汤主之。若一服谵语止者,更莫复服 214、阳明病,谵语,发潮热,脉滑而疾者,小承气汤主之。 因与承气汤一升,腹中转气者,更服一升。若不转气者,勿更 与之;明日又不大便,脉反微涩者,里虚也,为难治,不可更 与承气汤也

传染病及其预防教学设计

《传染病及其预防》 一、教材内容分析 《传染病及其预防》是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八单元第一章第一节的内容。因 为传染病与学生的日常生活紧密相关,而且几乎每个人都得过传染病,因此,在 教学中,教师应该注意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用身边的事例来引导学生分析, 理解传染病、传染病流行的三个环节以及预防的措施。 二、教学目标(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 (一)知识与技能: 1、举例说明传染病的病因、传播途径和预防措施 2、列举常见的传染病类型 3、说出艾滋病的病原体、传播途径和预防措施。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资料分析,探究传染病流行的三个基本环节。 2、调查当地常见的几种传染病。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了解传染病的传播途径和预防措施,建立正确的传染病的预防观点。 2、通过对传染病的讨论,初步形成关注热点问题的习惯,培养学生积极 健康的生活态度。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 (一)教学重点:传染病流行的三个环节和预防传染病的一般措施。 (二)教学难点:预防传染病的一般措施。 四、学习者特征分析 本课的授课对象为初二年级的学生,男女比例适中。多数学生对生物课感兴趣,乐于表达,但思维能力并不是很强。从知识水平来看,随着禽流感,甲流等传染病的流行,学生对传染病有了一定的了解和兴趣,特别是一些小时候得过传染病的同学,举出些传染病的案例,可以激发他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五、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 (一)、运用多媒体(传染病案例) (二)、了解一些常见的传染病的病例理解什么是传染病,以及特点。 (三)、学习传染病预防的知识,和一些常见的预防措施。

六、教学过程

教学设计成果评价量表

常见传染病及其预防教学设计

常见传染病及其预防教学设计 上海市嘉定区丰庄中学陆燕凤牛艳丽 教材分析 常见传染病及其预防是本节的教学重点。因为传染病与学生的日常生活紧密相关,而且几乎每个人都得过传染病,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注意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用身边的事例来引导学生分析,理解传染病流行的三个基本环节以及预防的措施。 教学建议 建议在上课的前几天,布置学生收集他们所知道的疾病名称,并提出以下问题,以供思考: 1.在你们所知道的疾病中,哪些病是传染病?哪些并不是传染病?并说明理由。 2.哪些病可以通过接种疫苗来预防? 3.你能根据这些传染病发病的原因而它们分为几种类型吗?

二、新知探究 (一)创设情境问题探究 1.传染病流行的基本环节资料分析: 请同学们仔细阅读课本上两段关于流感、肝炎两种传染病的资料,结合后面的讨论题,在学习小组内讨论:这两种疾病在流行过程中是怎样从一个人传给另一个人的?(建议可以用表演的方式加以说明。) 2.请同学们交流所查的有关艾滋病的资料,细心观看老师播放的有关艾滋病的视频资料,然后分析:(1)艾滋病的传播途径是怎样的? (2)假设你的同学或朋友不幸感染了HIV,你应如何与他相处呢?为什么? (3)你们认为应如何预防艾滋病? 3.你总结出传染病的预防措施有哪些方面了吗?仔细分析课本图“传染病的预防措施”,说一说这些预防措施分别属于哪一方面? (二)知识运用实践创新 1.暑假期间,张文和李涛去郊游,中午,两人席地而坐,吃了顿丰盛的野餐。晚上回家后,两位同学都出现了腹痛、严重腹泻等症状,医生诊断为细菌性痢疾。请你根据材料,回答下列问题:(1)你认为两位同学所患细菌性痢疾是通过传播的。 (2)根据他们的症状,你认为除了给他们用药物治疗外,还应该在饮食中多补 充。 (3)根据我们的生活常识,避免这类疾病应该做 到。

《中医诊断学》学习笔记:六经辩证之阳明病证

《中医诊断学》学习笔记:六经辩证之阳明病证 阳明病证,是指太阳病未愈,病邪逐渐亢盛入里,内传阳明或本经自病而起邪热炽盛,伤津成实所表现出的临床证候。为外感病的极期阶段,以身热汗出,不恶寒,反恶热为基本特征。病位主要在肠胃,病性属里、热、实。根据邪热入里是否与肠中积滞互结,而分为阳明经证和阳明腑证。 阳明经证:阳明经证,是指阳明病邪热弥漫全身,充斥阳明之经, 肠中并无燥屎内结所表现出的临床证候。又称阳明热证。 【临床表现】身大热,大汗出,大渴引饮,脉洪大;或见手足厥 冷,喘促气粗,心烦谵语、舌质红、苔黄腻。 【证候分析】本证以大热、大汗、大渴、脉洪大为临床特征。邪入阳明,燥热亢盛,充斥阳明经脉,故见大热;邪热熏蒸,迫津外泄故是大汗;热盛煎熬津液,津液受损,故出现大渴引饮。热甚阳亢,阳明为气血俱多之经,热迫其经,气血沸腾,故脉现洪大;热扰心神, 神志不宁,故出现心烦谵语;热邪炽盛,阴阳之气不能顺接,阳气一时不能外达于四末,故出现手足厥冷,所谓“热甚厥亦甚”正是此意; 舌质红、苔黄腻皆阳明热邪偏盛所致。 阳明腑证:阳明腑证,是指阳明经邪热不解,由经入腑,或热自内发,与肠中糟粕互结,阻塞肠道所表现出的临床证候。又称阳明腑实证。临床是症以“痞、满、燥、实”为其特点。 【临床表现】日哺潮热、手足汗出,脐腹胀满疼痛,大便秘结, 或腹 中转失气,甚者谵语,狂乱,不得眠,舌苔多厚黄干燥,边尖起芒 刺,甚至焦黑燥裂。脉沉迟而实;或滑数。

【证候分析】本证较经证为重,往往是阳明经证进一步的发展。阳明腑实证热邪型多为日哺潮热,即午后三至五时热较盛,而四肢禀气于阳明,腑中实热,弥漫于经,故手中汗出;阳明证大热汗出;或误用发汗使津液外泄,于是肠中干燥,热与糟粕充斥肠道,结而不通,则脐腹部胀满疼痛,大便秘结;燥夭内结,结而不通,气从下夭,则腹中夭气频转。邪热炽盛上蒸而熏灼心宫,出现谵语,狂乱,不得眠等症。热内结而津液被劫,故苔黄干燥,起芒刺或焦黑燥裂。燥热内结于肠,脉道壅滞而邪热又迫急,故脉沉迟而实或滑数。 六经辩证之少阴病证与厥阴病证 少阴病证,是指少阴心肾阳虚,虚寒内盛所表现出的全身性虚弱的一类临床证候。少阴病证为六经病变发展过程中最危险的阶段。病至少阴,心肾机能衰减,抗病能力减弱,或从阴化寒或从阳化热,因而在临床上有寒化、热化两种不同证候。 少阴进化证:少阴进化证,是指心肾水火不济,病邪从水化寒,阴寒内盛而阳气衰弱所表现出的临床证候。 【临床表现】无热恶寒,脉微细,但欲寐,四肢厥冷,下利清谷,呕不能食,或食入即吐;或脉微欲绝,反不恶寒,甚至面赤。 【证候分析】阳虚失于温煦,故恶寒倦卧,四肢厥冷;阳气衰微,神气失养,故呈现“但欲寐”神情衰倦的状态;阳衰寒盛,无力鼓动血液运行,故见脉微细;肾阳虚无力温运脾阳以助运化,故下利清谷; 若阴寒极

《传染病及其预防》公开课教案

《传染病及其预防》教案 一、指导思想: 本次课内容以力求突现学生学习的主体性,精心设计目标导学、合作探究、角色体验等多样的学习活动,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在自主学习,合作探究中,努力实现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目标的落实。 本次课在授课过程中要渗透学习方法的指导、学习能力的培养,渗透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使学生在学习过本节课后,除对传染病的有关知识有一个初步的较全面的掌握以外,自主学习能力、独立思考能力、处理图文信息的能力都要有所提高,更重要的是通过本次课的学习,使学生对传染病要有正确的认识,能有正确的态度对待传染病和身边的传染病人,能够提高自觉主动预防疾病、增进健康的意识,更加地珍爱生命,让自己愉快地学习、健康地成长。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举例说出传染病的病因﹑传播途径和预防措施. 2、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合作探究能力﹑处理图文信息的能力以及表达交流能力等。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使学生关注传染病及预防,增强主动预防疾病、增进健康的意识,培养关爱传染病人,珍爱生命,热爱生活等情感。 三、教学重点: 传染病的的病因、传播途径及预防措施。 四、教学难点: 病原体概念与传染源概念的区分和判断 五、教学方法: 探究式教学方法、启发式等 六、学习方法: 探究式学习方法、合作学习、归纳总结等 七、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图片等 八、课时安排:2课时 九、教学程序: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同学们好!很高兴认识大家,和大家一起探讨、学习有关传染病的知识及其预防。 在开始新课之前,我首先请同学们看三幅图片:(课件展示) 图片1:霍乱流行时的场景和死亡人数, 图片2:sars大流行时的场景和死亡人数 图片3:禽流感流行时的场景和死亡人数 教师提问:为什么这些疾病危害这么大,导致这么多人死亡? (学生回答:因为它们是传染病。)对,因为它们是传染病,能传染!一人患病,殃及周围的人,一传十,十传百,很快流行起来,危及很多人的健康! 那么,到底什么是传染病?传染病是怎样流行起来的?我们又怎样去预防传染病?这就是我们本次课要学习的重点内容。(课件展示目标,进入第

辨阳明病脉证并治

辨阳明病脉证并治 辨阳明病脉证并治 【问曰】病有太阳阳明,有正阳阳明,有少阳阳明,何谓也?答曰:太阳阳明者,脾约是也,正阳阳明者,胃家实是也;少阳阳明者,发汗,利小便已,胃中燥烦实,大便难是也。阳明之为病,胃家实是也。 【问曰】何缘得阳明病?答曰:太阳病若发汗,若下,若利小便,此亡津液,胃中干燥,因转属阳明,不更衣,内实,大便难者,此名阳明也。 【问曰】阳明病外证云何?答曰:身热,汗自出,不恶寒,反恶热也。 【问曰】病有得之一日,不发热而恶寒者,何也?答曰:虽得之一日,恶寒将自罢,即自汗出而恶热也。 【问曰】恶寒何故自罢?答曰:阳明居中,主土也,万物所归,无所复传,始虽恶寒,二日自止,此为阳明病也。 本太阳病,初得病时发其汗,汗先出不彻,因转属阳明也。伤寒发热,无汗,呕不能食,而反汗出濈濈然者,是转属阳明也。 伤寒三日,阳明脉大者,此为不传也。 伤寒,脉浮而缓,手足自温者,是为系在太阴;太阴者,身当发黄,若小便自利者,不能发黄;至七八日,大便鞕者,

为阳明病也。 伤寒转属阳明者,其人濈然微汗出也。 阳明中风,口苦,咽干,腹满,微喘,发热,恶风,脉浮而缓,若下之,则腹满,小便难也。 阳明病若能食,名中风;不能食,名中寒。 阳明病,若中寒者,不能食,小便不利,手足濈然汗出,此欲作固瘕,必大便初鞕后溏。所以然者,以胃中冷,水谷不别故也。 阳明病,初欲食,小便不利,犬便自调,其人骨节疼,翕翕然如有热状,奄然发狂,濈然汗出而解者,此水不胜谷气,与汗共并,脉小则愈。 阳明病,欲解时,从申至戌上。 阳明病,不能食,攻其热必哕,所以然者,其人本虚,胃中冷故也。 阳明病,脉迟,食难用饱,饱则微烦,头眩,必小便难,此欲作谷疸,虽下之,腹满如故。所以然者,脉迟故也。 阳明病,法多汗,反无汗,其身如虫行皮中状者,此以久虚故也。 阳明病,反无汗,而小便利,二三日呕而咳,手足厥者,必苦头痛;若不咳,不呕,手足不厥者,头不痛。 阳明病,但头眩,不恶寒,故能食;若咳者,其人必咽痛;不咳者,咽不痛。

传染病预防知识教案.doc

中学生传染病预防知识教案 第一课青少年主要传染病及其预防(一) 【教学目标】: 1、通过教学,使学生理解传染病及其预防。 2、通过师生的双边教学,从而促进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趣味性,为预防 传染病打下基础。 【教学重点】: 传染病及其预防 【教学难点】: 三个环节 【教学用具】: 投影,多媒体教室 【教学过程】: 引入新课: 在上海有过一次人们食用被甲型肝炎病毒污染的毛蚶而引起的“甲肝”流行。请问毛蚶在传染病流行的三个基本环节中应属哪个环节?为什么? 由复习引入新课,传染病流行时采取什么措施进行控制?怎样控制呢? 预防传染病的一般措施 在传染病流行时,只要切断三个基本环节中的任何一个,其流行便可终止。 1.控制传染源: 许多传染病在发病以前就有传染性,而到了发病初期传染性最强,一般我们对传染病人如何护理?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得出结论。

对病人要尽量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治疗、早隔离,防止传染病蔓延。对于传染病人要倍加关怀,不可嫌弃,病人有好的心情有利于早日恢复健康。对患传染病的动物,定要及时处理,如患狂犬病的狗,即使它是个可爱的宠物但也不能留。 2.切断传播途径: 有个肝炎病人,在饭店吃过饭后在他的碗下压了一个字条:“我是肝炎病人,请把用过的餐具消毒后再用”。很显然这是一个有社会责任感的人。他的目的就是要切断传播途径。其实饭前便后要洗手,消灭蚊蝇等,也是切断传播途径。讲究个人卫生,消灭媒介生物等,使病原体没有机会感染健康人。 3.保护易感者: 进行预防接种,提高易感人群的抗病能力。此外,积极参加体育运动,增强体质在防病中也是很重要的。 不同的传染病预防的方法也各不相同,主要是要找出它的薄弱环节,要因病制宜。 人类的传染病: 传染病的种类很多,根据传播途径的不同,主要有以下几类: 1.呼吸道传染病: 提供思考提纲,让学生分组讨论,最后教师结合教材进行小结。 (1)你认为哪些疾病属于呼吸道传染病? (2)呼吸道传染病常发生在什么季节? (3)主要传染源是什么?(注意带菌者虽然本人不发病,没有症状,但也是传染源。) (4)病原体的主要寄生部位在哪里? (5)呼吸道传染病的主要传播途径是什么? (6)禁止随地吐痰和保持教室空气流通在防止呼吸道传染病上有何意义?

《伤寒论》阳明病证方药服用法

《伤寒论》阳明病证方药服用法 《伤寒论》辨证思想渗透于方药服用中,笔者就《伤寒论》在阳明病证方药服用中的运用做一浅述。 1阳明病证方药服用 111药物煎煮:为了充分发挥药效,保证用药安全,仲景十分重视在煎煮前对药物进行必要的处理。如阳明病证方药中用到的石膏打碎先煎,意在加强清解阳明气分弥漫之热;大黄去皮、清酒洗,意在加强其苦寒泄热、走而不守之功。煎 煮用水考究,有泔澜水、麻沸汤、潦水、清酒、清浆水之分。麻黄连翘赤小豆汤 中述“以潦水一斗”。潦水,即地面积存的雨水,取其味薄而不助湿之意。药物 煎煮讲求顺序,如调胃承气汤大黄、甘草先煎,后下芒硝,共奏缓下热结之功;大承气汤先煎厚朴、枳实,后下大黄,可充分发挥导腑通便、清解燥热之功。 112服药:《伤寒论》中服药次数有顿服、二次服、三次服、六次服以及少 少温服等。白虎汤要求日服三次,意在及时滋养胃家气液。调胃承气汤见两种服法,对阳明燥实内结之证宜“温顿服之”,即煎药后一次服完,使药力集中,以获速效,达到泻热和胃、润燥软坚之目的;而本虚标实之证则宜“少少温服之”,即少量频服,以和胃气,与温顿服之形成鲜明对照。 113药后调理:阳明病证药后观察有无矢气,腑气通否是关键。服药后,腹中若转矢气,为肠中燥屎移动,此时可再进汤药加强。若腹中未转矢气,尚无燥屎内阻,则要中止服药,以免泻下伤津。要及时观察大便排出情况及腹胀满、坚硬等 症状有否缓解或消除。对热结旁流之证,应速用小承气汤攻下结实,亦可配合灌肠取速效。身体虚弱之人,应先准备米汤、面汤等,以防亡阴亡阳危象出现。此外,还要通过观察发汗、脉象情况,判断疾病转归。药后脉象转平和,表示病邪已去,正气渐复,疾病向愈。 2体会 《伤寒论》为阳明病证方药服用提供了科学理论依据,其蕴含的辨证思想不仅有助于提高中医中药的临床疗效,更有助于医护人员开展因时、因地、因人制宜的中医特色治疗与护理。

最新传染病及其预防优质课教案

课题:传染病及其预防 课型:新授课八年级生物学科 教材分析:因为传染病与学生的日常生活紧密相关,而且几乎每个人都得过传染病,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该注意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用身边的事例来引导学生分析,理解传染病、传染病流行的三个环节以及预防的措施。本节课主要以学生已有的生活知识和经验为基础,结合中学生的心理特点,我采用引导学生课下查阅资料、课上分组讨论、合作探究、分析归纳、班级交流的方法,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与主动性,以求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三维目标: 知识目标: 1、举例说明传染病的病因、传播途径和预防措施 2、列举常见的传染病类型 3、说出艾滋病的病原体、传播途径和预防措施。 能力目标: 1、通过资料分析,探究传染病流行的三个基本环节。 2、调查当地常见的几种传染病。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通过了解传染病的传播途径和预防措施,建立正确的传染病的预防观点。 2、通过对传染病的讨论,初步形成关注热点问题的习惯,培养学生积极健康的生活态度。 教学重点: 传染病流行的三个环节。

预防传染病的一般措施。 教学难点: 预防传染病的一般措施。 教学方法:合作讨论,探究 媒体使用:电子白板 课前准备: 学生调查常见的传染病名录,发病症状等课时安排:一课时 德育教育:尊重知识,了解疾病 教学过程:

课堂小结:学生谈自己本节课的收获。 作业布置:所有同学完成课时练第一部分的内容,部分同学完成第二部分的内容 课内练习:

一、单项选择题 1.流行性感冒传播的途径是:() A.水传播 B.饮食传播 C.空气传播 D.接触传播 2.进行预防接种,属于预防传染病措施中的() A.控制传染源 B.控制传播媒介 C.切断传播途径D.保护易感者 3.传染病的传染源是指() A.病原体 B.散播病原体的人或动物 C.病人的分泌物或排泄物 D.传播疾病的生物或生物媒介 4.不要随地吐痰是为了预防() A.呼吸道传染病 B.血液传染病 C.体表传染病 D.消化道传染病 5.一切人员入境时,都要进行检疫,其目的是() A.控制传染源 B.计划免疫 C.切断传播途径 D.保护易感者 6.传染病传染性最强的阶段是:() A.发病前的潜伏期B.发病的任何时期 C.恢复期 D.发病初期表现出传染病症状时 7.下列疾病属于传染病的是:() A.近视 B.心脏病 C.沙眼 D.龋齿 8.下列不属于传染病特点的是:() A.在人与人之间传播 B.在人与动物之间传播 C.由病原体引起 D.由营养不良引起 9.隔离传染病病人的主要目的是:() A.控制传染源 B.切断传播途径 C.保护易感者 D.积极治疗患者

阳明病

第二章辨阳明病脉证并治 第一节阳明病纲要 一、阳明病提纲 (180)阳明之为病,胃家实(一作寒)是也。——阳明病提纲 胃家实包括阳明热证和阳明实证 阳明热证—燥热之邪与有形之物相结,而弥漫全身,称之“有热无积之无形实邪” 阳明实证—燥热与宿食相合形成燥屎,而邪阻肠道,称之“有热有积之有形实邪” (胃家包括胃与大肠,实指邪入阳明,胃肠功能失职,邪从燥化,病以里热实为特征)二、阳明病外证 (182)问曰∶阳明病外证云何?答曰∶身热、汗自出、不恶寒反恶热也。 身热—阳明里热炽盛,蒸腾于外 汗自出—阳明里热太盛,迫津外泄 不恶寒—无太阳表证;反恶热—里热炽盛,病有恶热之感 三、阳明病主脉 (186)伤寒三日,阳明脉大。 伤寒—广义伤寒,非单指太阳伤寒,三为约略之数 里热炽盛,气血涌沸,故脉应之而大 第二节阳明病病因病机 (179)问曰∶病有太阳阳明,有正阳阳明,有少阳阳明,何谓也?答曰∶太阳阳明者,脾约(一云络)是也;正阳阳明者,胃家实是也;少阳阳明者,发汗、利小便已,胃中燥、烦、实、大便难是也。——阳明病病因与分类 1、原发性阳明病(自病,正阳阳明):阳明直接受邪,引起阳明胃家邪热炽盛的原发病,与胃家素有内热,或宿食,病邪入里化燥成实有关,故谓之胃家实 2、继发阳明病(转属):太阳阳明(脾约)—汗后津伤,脾土受约,津液偏盛与膀胱,肠中津少,大便变硬,其特征是小便数,大便硬,不更衣十日无所苦,故称脾约。少阳阳明—误治伤阴,误用汗吐下利小便,损伤津液,邪热入里,化燥成实,特点是胃中燥实烦,大便难,故又称大便难。 (181)问曰∶何缘得阳明病,答曰∶太阳病,若发汗、若下、若利小便,此亡津液,胃中干燥,因转属阳明。不更衣,内实大便难者,此名阳明也。 ———太阳病误治伤津转阳明的证候 (183)问曰∶病有得之一日,不发热而恶寒者,何也?答曰∶虽得之一日,恶寒将自罢,即汗出而恶热也。——阳明初感 (184)问曰∶恶寒何故自罢?答曰∶阳明居中,主土也。万物所归,无所复传。始虽恶寒,二日自止,此为阳明病也。 (185)本太阳,初得病时,发其汗,汗先出不彻,因转属阳明也。伤寒发热、无汗、呕不能食、而反汗出然者,是转属阳明也(伤寒里热亢盛)。 (188)伤寒转系阳明者,其人然微汗出也。 第三节阳明热证 一、栀子豉汤证 (221)阳明病,脉浮而紧、咽燥、口苦、腹满而喘、发热汗出、不恶寒反恶热、身重,若发汗则躁,心愦愦(公对切)反谵语;若加温针,必怵惕烦躁不得眠;若下之,则胃中空

伤寒论阳明病篇

伤寒论阳明病篇 180: 阳明之为病,胃家实是也。 182: 问曰:阳明病外证云何?答曰:身热、汗自出、不恶寒,反恶热也。 208: 阳明病,脉迟,虽汗出不恶寒者,其身必重,短气,腹满而喘,有潮热者,此外欲解,可攻里也。手足濈然汗出者,此大便已鞕也,大承气汤主之;若汗多,微发热恶寒者,外未解也;(一法与桂枝汤)其热不潮,未可与承气汤;若腹大满不通者,可与小承气汤,微和胃气,勿令至大泄下。 大承气汤方:大黄四两,酒洗厚朴半斤,炙,去皮枳实五枚,炙芒消三合,右四味,以水一斗,先煮二物,取五升,去滓;内大黄,更煮取二升,去滓;内芒消,更上微火一两沸,分温再服。得下,余勿服。 小承气汤方:大黄四两,洒洗厚朴二两,去皮,炙积实大者,炙,三枚,右三味,以水四升,煮取一升二合;去滓,分温二服,初服汤当更衣,不尔者尽饮之;若更衣者,勿服之。 219: 三阳合病,腹满、身重,难以转侧,口不仁、面垢、谵语、遗尿。发汗,则谵语;下之,则额上生汗、手足逆冷;若自汗出者,白虎汤主之。白虎汤方:知母六两石膏一斤,碎甘草二两,炙粳米六合,右四味,以水一斗,煮米熟,汤成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223: 若脉浮、发热、渴欲饮水、小便不利者,猪苓汤主之。猪苓汤方:猪苓去皮茯苓泽泻阿胶滑石碎,各一两,右五味,以水四升,先煮四味,取二升,去滓;内阿胶烊消。温服七合,日三服。 242: 病人小便不利,大便乍难乍易,时有微热,喘冒(一作息)不能卧者,有燥屎也,宜大承气汤。 247-249:

趺阳脉浮而涩,浮则胃气强,涩则小便数,浮涩相搏,大便则鞕,其脾为约,麻子仁丸主之。麻子仁丸:麻子仁二升芍药半斤枳实半斤,炙大黄一斤,去皮厚朴一尺,炙,去皮杏仁一升,去皮尖,熬,右六味,蜜和丸如梧桐子大。饮服十丸,日三服,渐加,以知为度。 太阳病三日,发汗不解,蒸蒸发热者,属胃也,调胃承气汤主之。 伤寒吐后,腹胀满者,与调胃承气汤。 252-255: 伤寒六七日,目中不了了,睛不和,无表里证,大便难,身微热者,此为实也。急下之,宜大承气汤。 阳明病,发热、汗多者,急下之,宜大承气汤。 发汗不解,腹满痛者,急下之,宜大承气汤。 腹满不减,减不足言,当下之,宜大承气汤。 259-262: 伤寒发汗已,身目为黄,所以然者,以寒湿(一作温)在里不解故也。以为不可下也,于寒湿中求之。 伤寒七八日,身黄如桔子色,小便不利,腹微满者,茵陈蒿汤主之。 伤寒身黄发热,桅子蘖皮汤主之。桅子蘖皮汤方:肥桅子十五个。擘甘草一两,炙黄孽二两,右三味,以水四升,煮取一升半,去滓,分温再服。 伤寒瘀热在里,身必黄,麻黄连轺赤小豆汤主之。麻黄连轺赤小豆汤方:麻黄二两,去节连轺二两,连翘根是杏仁四十个,去皮尖赤小豆一升大枣十二枚,孽生梓白皮一生,切生姜二两,切甘草二两,炙,右八味,以潦水一斗,先煮麻黄再沸,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分温三服。半日服尽。

八年级生物下册第一节 传染病及其预防教案

第八单元第一章传染病和免疫第一节传染病及其预防 知识与技能举例说明传染病的病因、传播途径。 举例说明传染病的预防措施。 列举常见的寄生虫病、细菌性传染病(包括淋病)、病毒性传染病(病 毒性肝炎、非典、禽流感。) 过程与方法调查当地的主要传染病。了解调查的基本方法。 情感、态度和价值 观目标。 通过了解传染病的传播途径和预防措施,建立正确的传染病的预防观 点。 通过对传染病的讨论,学生初步形成关注社会问题习惯,培养学生积 极健康的生活态度的。 教学重点和难点: 利用生活中的事例引导学生分析、理解传染病流行的三个环节以及预防措施。 课时安排:一课时 课前准备: 学生:1、调查当地常见的几种传染病。 2、准备艾滋病的资料。 教师:1、制作本节课的课件。 2、准备艾滋病的有关资料。 3、准备乙型肝炎、淋病、禽流感、蛔虫病的资料。 教学设计图示: 教学内容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创设情境,导入 本章内容。 健康地生活 提问:人们珍爱生命,也珍爱健康,什么 是健康呢? 讲:评价学生回答,展示世界卫生组织关 于健康的定义:健康不仅仅是没有疾病或 虚弱,而且包括了躯体、心理的完好状态 与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近年来,世界卫 生组织又把道德修养和生活质量也纳入 学生回答:身体好、没病。 学生分析:健康概念的三个方 面。 结论:身体健康是基础,社会 适应能力是健康的综合表现。 他们互相联系又互相影响。

教学点评: 本节课的内容较多,包括健康的概念、传染病的概念、传染病流行的三个基本环节、传染病的预防措施。怎样让学生在课堂上主动地获得这些知识,是摆在老师面前的一个课题。通过本节课的处理,效果较好。 从学生熟悉的生活出发,分析资料,获得相关的知识,再运用理论,解决实际问题,这种方法很受学生的欢迎。如传染病的预防,学生先回忆预防“非典”的方法,再从这些方法中归纳出控制传染病的措施,再运用这些措施讨论预防几种具体的传染病的方法。 课前调查,使学生在课堂上参与的积极性高,其内容也成为课堂上学习的知识的有源之水。

八年级生物下册《传染病及其预防》教案

《传染病及其预防》教案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理解传染病的特点,常见传染病的病因、传播途径和预防措施。 2、过程与方法 对所收集或提供的材料进行分析,归纳传染病的特点、病因、传播途径和预防措施。 3、情感态度价值观. 知道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是控制疾病发生的重要手段。 二、教学重点、难点 1、病原体的概念和种类。 2、传染病的流行的三个基本环节和预防措施。 3、艾滋病的基本知识。 三、教学策略: 创设情景---分析讨论---解决疑难----得出结论 四、课时安排:1课时 五、教学过程: 教学程 序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 导入播放有关甲型H1N1流感的 新闻。 问题:哪位同学能谈谈“甲 流”期间,我们都听到、看 到些什么?做了些什么? 这次甲流的流行使我们对 传染病有了较为深刻的认 识。那么,究竟什么是传染 病?为什么传染病就能造 成流行呢?本节课我们将 一起学习与探究常见传染 病的知识 观看视频:甲流疫 情。感受疾病侵袭 的危害。 学生回答 用社会热点激发 学生学习传染病 知识的热情。 疾病的类型1、提问:你知道在我们平 时生活中有些什么常见病 吗? 2、提问:在我们刚才举的 这么多疾病中,它们会传染 吗? 3、展示表格:疾病名称、 发病原因、是否是传染病 4、问题:传染病和非传染 病有什么区别? 举例:比较近视眼和结膜炎 发病的原因: 说说你知道的疾病 名称。 学生根据生活经验 回答。 讨论回答 学生比较分析 近视眼——患者自 身眼部结构发生变 化引起的,不可以 传染。 结膜炎——由外来 联系生活实际,使 学生很容易进入 学习本节课的状 态 利用两个比较明 显的例子进行比 较,学生很容易判 断

_伤寒论_阳明病虚寒证治规律探析

阳明病多为实热证,但有一系列虚寒证,未系统学习者往往对此认识不清。笔者通过对《伤寒论》进行温习,归纳、分析阳明病相关条文,探寻阳明病虚寒证的证治规律,从而明确了阳明病:一不单纯是实热证,也有虚寒证;二阳明虚寒证不能等同于太阴病。 1阳明虚寒证证治特点 阳明病篇一共有84条条文,而论述有关虚寒 证的条文就有9条。作为阳明病的提纲———“阳明病,胃家实是也。”“胃家实”反映出阳明病多热证、实证的病变特征,但篇中也有“胃中虚冷”这样体现了阳明病虚证、寒证的病机特性。因此,从整个阳明病篇中先论虚寒、后谈实热的写作特点来看,也正突显出张仲景注重温阳的学术思想。 1.1阳明中寒证:如190条“阳明病,若能食,名 中风;不能食,名中寒。”191条“阳明病,若中寒者,不能食,小便不利,手足運然汗出,此欲作固瘕,必大便初头硬后溏。所以然者,以胃中冷,水谷不别故也。”将能食、不能食来定阳明中风、中寒证,关键看胃中阳气的盛衰,若胃阳虚衰,不能腐熟水谷,则为阳明中寒证。阳虚不能蒸化津液达于全身作汗,仅能输达脾胃所主之四肢,而见手足運然汗出。阳虚不能泌别水谷,则可见大便初头硬后溏之欲作固瘕。相反,胃阳盛则能消谷化食而能食。 1.2阳明虚寒挟饮上犯证:如197条“阳明病,反 无汗,而小便利,二三日呕而咳,手足厥者,必苦头痛;若不咳,不呕,手足不厥者,头不痛。”阳明病燥热炽盛本见多汗,反无汗则非湿即虚所致,现今小便利,可知本证非为湿郁,而属于阳明虚寒,水饮内生,寒饮上犯,使胃气上逆则作呕;若令肺气不降则咳;上蒙清阳则头痛;胃气虚寒不能温养四 肢,则手足厥冷。为此,治法当以温胃散寒,化饮降浊。方以吴茱萸汤加减。 1.3阳明虚寒谷疸证:195条“阳明病,脉迟,食难 用饱,饱则微烦头眩,必小便难,此欲作谷疸。虽下之,腹满如故,所以然者,脉迟故也。”“脉迟”道出了中阳不足之关键,一方面阳虚不化水谷,故见食难用饱,饱则微烦头眩;另一方面中阳不足,水湿运化不利,内湿停留,常出现小便难,甚则可见欲作谷疸。 1.4阳明久虚证:196条“阳明病,法多汗,反无 汗,其身如虫行皮中状者,此以久虚故也。”本条因胃阳久虚不能使津液向外蒸发而作汗,故见无汗,其身如虫行皮中状。 1.5阳明虚寒下利证:225条“脉浮而迟,表热里 寒,下利清谷者,四逆汤主之。”本证为胃阳素虚,寒邪直入胃家,水谷不化,清浊不分而致。其主要表现为表里同病,以里证较急较重,故当先以治里,而急用四逆汤。 1.6阳明虚寒哕证:194条“阳明病,不能食,攻其 热必哕,所以然者,胃中虚冷故也。以其人本虚,攻其热必哕。”226条“若胃中虚冷,不能食者,饮水则哕。”胃中虚冷见于不能食者,多属阳虚不易消谷运水,严重者甚至连饮水都有可能因水阻气逆而致哕,因此,就更无法承受因“攻其热”加重“胃中虚冷”的程度所带来的不良后果,即终将“必哕”。 1.7阳明虚寒呕吐证:243条“食谷欲呕,属阳明 也,吴茱萸汤主之。得汤反剧者,属上焦也。”阳明呕吐有寒热不同:以方测证,本条用吴茱萸汤治疗的“食谷欲呕”证当属寒呕,为胃气虚寒,不能腐熟水谷,若勉强进食,必因寒浊阻滞,不能受纳,胃气上逆而致呕吐。故其治以温胃散寒,降逆止呕。若为上焦有热,扰于胸膈胃脘所见的阳明热呕证,再 《伤寒论》阳明病虚寒证治规律探析 章浩军,范文东,郭永健 (龙岩市中医院,福建龙岩364000) 关键词:伤寒论;阳明病;虚寒证;证治规律中图分类号:R25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5627(2008)05-0055-02 收稿日期:2008-07-20 作者简介:章浩军(1962—),男,主任医师,主要从事中医脾胃、肝胆、肾结石疾病的临床研究。 Journal of Fujian University of TCM October 2008,18(5) 福建中医学院学报2008年10月第18卷第5期55

传染病及其预防教学设计

《传染病及其预防》教学设计 新林三中李兆华 一、教材分析 传染病及其预防的知识是新课标确立的“健康地生活”这一主题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初中生物中占有极其重要的位置。学习本节内容,为使学生日后珍惜健康,关爱生活,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打下基础。 二、教学目标 举例说出传染病的病因、传播途径和预防措施。 列举常见的寄生虫病、细菌性传染病和病毒性传染病。 说出艾滋病的病原体、传播途径及预防措施。 调查当地常见的几种传染病。 三、重点和难点 重点:密切联系生活实际,用身边的事例来引导学生分析,理解传染病流行的三个环节以及预防的措施。 难点:了解和关注艾滋病的传播途径及其预防措施,培养学生正确对待艾滋病人,关心和帮助他们的生活,关怀他人的情感。 四、课前准备 学生:课前和家人共同填写教材中的表格。 调查当地常见的几种传染病。 教师:准备常见传染病的数据、挂图或幻灯片。 搜集有关艾滋病的资料和录像片。 五、课时分配1课时 六、教学过程设计

七、板书设计: 第一节传染病及其预防 一、传染病:指由病原体引起的能人与人或人与动物之间传播的疾病。 二、病原体:这些引起传染病的细菌、病毒和寄生虫等生物称为病原体。 三、传染病流行的三个基本环节:传染源、传播途径、易感人群。 预防传染病的一般措施: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保护易感人群八、教学反思: 本节课的内容较多,包括传染病的概念、传染病流行的三个基本环节、传染病的预防措施的等。在教学过程中,我注意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用身边的事例来引导学生分析,理解传染病流行的三个基本环节以及预防的措施。在明确了传染病的三个环节以及应对措施后,了解了艾滋病等传染病的知识。在本节教学过程中既有较大收获,也有一些不足: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过多关注了学习好的学生,以后我更要关注学习差的学生,争取让每个学生在积极的参与过程中,感觉自己的存在和感受学习的乐趣,从而真正达到以兴趣为前提来主动学习的目的。

(完整版)《传染病及其预防》公开课教学设计

《传染病及其预防》公开课教学设计 郭玲玲 一、教材分析 《传染病及其预防》,是人教版《生物学》初二年级下册第八单元第一章第一节的内容。传染病及其预防的知识,是新课标确定的“健康地生活”这一主题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初中生物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因为传染病与学生的日常生活紧密相关,而且几乎每个人都得过传染病,加上凉山州是艾滋病等传染病的高发区,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该注意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用身边的事例来引导学生分析,理解传染病、传染病流行的三个环节以及预防的措施。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学生能举例说出传染病的病因、传播途径和预防措施。 (2)学生会例举常见的寄生虫病、细菌性传染病和病毒性传染病。 2、过程与方法 培养学生收集、整理资料,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资料、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学习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 激发学生关注健康,树立健康的生活态度,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并学会关心和帮助他人的健康。 三、教学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 病原体的概念、传染病流行的三个基本环节和传染病的预防措施。 2、教学难点 传染病流行的三个基本环节、传染病的预防措施。 四、教法、学法及教学手段

本着新课标中“促进学生转变学习方式”的思想,参照前面几个环节的分析,我采用了探自然分材教学为主,直观演示法为辅,创设问题情景来完成教学,为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兴趣,启发学生思考,注重学生主动参与,一步一步地引导学生探索、总结和运用新知,从而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同时,我考虑学生的个体差异,在各个环节进行分头指导。 2、学法 初二年级的学生,个性活泼,思维活跃,学习积极性高,初步养成了一些学习习惯,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学习能力,对本节内容的学习有一定的基础,但两极分化已经形成,个体差异比较明显。思维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转变,但形象思维仍占主导地位,合作、探究式学习是学生掌握知识的较好方法。 从学生的思维特点出发,我指导学生自主探究、分析归纳知识,学生通过动手、动口、动脑,全面而正确地学会传染病及其预防的知识。 3、教学手段 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变抽象为直观,化虚为实,激发学生兴趣,提高教学质量。 五、教学过程 1、课前准备 为了能更好地开展教学,课前布置学生和家人共同完成教材想一想议一议表格的内容,思考表格后的问题,收集与传染病相关的资料,;我准备好多媒体课件。 2、导入 影片导入新课,激发学生兴趣。多媒体播放一段彭丽媛与艾滋病病人及携带者一起拍的“永远在一起”公益片,结合凉山州的现状:布拖全国艾滋病人数第一,昭觉第二,美姑第五。通过学生的观看、思考,引导学生得出:艾滋病是一种传染病,给国家、社会及人民带来了很大的伤害,我们就有必要学习传染病及其预防的知识。从而导出新课。

传染病及其预防教案

传染病及其预防教案 传染病的预防主题班会教案 活动目标: 1、通过班会课中的看录像、看照片、知识竞赛等,让学生对传染病的发生、传播等有全面的了解;让学生知道讲究卫生的重要意义。 2、通过小组讨论、演讲各类发言等形式激发学生讲究卫生,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全面提高学生身体素质的决心。 活动准备: 1、关于预防传染病的挂图、录像。 2、准备知识竞赛题十个。 3、前黑板上作相应布置,渲染气氛,桌椅围四周,中间空出。 4、每人写一篇《预防传染病》文章; 5、多媒体等现代化设备的准备,数码相机拍整节课活动情形,以备存档展览; 活动过程: 一、导入: 展示图片,播放录像 二、组织讨论: 1、学生讨论关于传染病的发生、传播和预防。 2、报告讨论结果 教师总结:预防传染病其实并不难,我们每个人只要做到以下要求,就会远离传染病:

1、头发:头发整洁无异味;男生不留长发。 2、脸:洁净无污垢。 3、颈:脖颈、耳根干净无污垢。 4、手:手干净无污物;不留长指甲,指甲缝内无污垢。 5、红领巾:整洁,勤换洗。 6、衣服:衣服整洁,勤换洗;衣领、衣袖无污垢; 7、鞋袜:鞋子整洁,上学穿袜子,不拖鞋带。 &书包:书包干净整洁,书本摆放整齐。 9、桌兜:整洁无杂物。 三、预防传染病知识竞赛: 划分两个小组,有必答题和抢答题两类,分别给两个小组计分 1、了解春季的常见传染病 春季的常见传染病有以下几种: A流感流感是常见的呼吸道传染病,潜伏期1 —3日,主要症 状为发热、头痛、流涕、咽痛、干咳,发热一般持续 3 —4天,也有表现为较重的肺炎或胃肠型流感 B麻疹是由麻疹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潜伏期8—12日,主要症状为发热、怕光、流泪、流涕,眼结膜充血,出现口腔粘膜斑及全身斑丘疹 C流行性腮腺炎是由流腮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伏期14—19日,发 热,耳下或下颌角疼痛,以耳垂为中心 1 —2天内迅速肿大,张口和咀嚼时疼痛 D猩红热是由乙型溶血性链球菌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临床特点为发热,咽炎、全身弥漫性皮疹,疹退后伴皮肤脱屑等,潜伏期1—7天

伤寒论阳明病证发病机理及承气汤在临床的应用_魏明刚

72 第14卷 第9期 2012 年 9 月 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 JOURNAL OF LIAONING UNIVERSITY OF TCM Vol. 14 No. 9 Sep .,2012 1 对于《伤寒论》中阳明经病变病机的认识 阳明经病是张仲景在《伤寒论》六经辨证中重 要的内容之一,包括阳明病经证和腑证两个方面。对于阳明病病因和病机的论述主要在《伤寒论》之中第181、183、184、185、187、188条文之中出现。其中第181、185、188条文主要叙述了疾病由太阳病向阳明病转化过程以及阳明病的辨证要点。在病变仅仅限于太阳经时,主要应用汗法治疗。然而如果此时辨证不当出现失治和/或误治的情况,损伤了人体的阴津,或者治疗不及时导致热邪停留在机体日久而损伤机体阴津,此时两种情况单独或者同时发生均可以使得病变转入阳明经脉而使病情加重。此外,这三个条文中亦谈到,虽未发汗而采用攻下及利小便等方法治疗太阳经病变的方法治疗太阳经病变,也属于误治伤阴的范畴,从而导致病变深入阳明经。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阳明病不但可以循《伤寒论》阳明病证发病机理及承气汤在临床的应用 魏明刚1,孙伟2 (1.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江苏 苏州 215006;2.江苏省中医院肾科,江苏 南京 210029) 摘 要:《伤寒论》[1] 阳明病篇中论述下法的内容全面详实,文章主要是结合《伤寒论》当中的相关条文对承气汤方的应用规律和组方法则进行深入的分析,通过临床实践结合具体情况灵活辨证,从而验证《伤寒论》阳明病相关内容的治则治法理论在临床实践,特别是慢性肾脏病的治疗上具有较高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伤寒论;阳明病变;临床应用 中图分类号:R2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42X (2012) 09- 0072- 02 收稿日期:2012-03-12 基金项目:江苏高校优势学科建设工程资助项目;苏州市科技局中西医结合科研基金项目(SYSD2011148)作者简介:魏明刚(1975-),男,河南开封人,副主任医师,硕士研究生导师,博士,研究方向:泌尿系统疾病的中西医诊治。通讯作者:孙伟(1959-),男,江苏张家港人,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研究生导师,研究方向:泌尿系统疾病的中西医诊治。 Treatise on Febrile Diseases Attribution of Disease and Syndrome to the Pathogenesis of Yangming Disease and Chengqi Decoction in the Clinical Application WEI Ming-gang 1,SUN Wei 2 (1. First Affiliated Hospital of Soochow University,Suzhou 215006,Jiangsu,China ;2. Jiangsu Hospital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Nanjing 210029,Jiangsu,China) Abstract :Treatise on Febrile Diseases article discusses Xiafa in the chapter of Yangming disease of comprehensive detailed content,this paper is mainly based on the Treatise on Febrile Diseases relevant provisions of the application of Chengqi Decoction acquisitioned rules and formula,through the clinical practice with specific situation flexible dialectical method,which testified Treatise on Febrile Diseases is associated content of the attribution of therapeutic treatment theory in clinical practice,especially in the treatment of chronic kidney disease(CKD). Key words :Treatise on Febrile Diseases ;Yangming disease ;clinical application 高泻药性便秘模型大鼠结肠SP 含量,其高剂量组与造模组有显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推测益气养血温阳方可以提高大鼠结肠SP 含量,促进肠道运动,从而达到治疗便秘效果。 目前认为NO 也是胃肠道非胆碱能非肾上腺素能神经介质,其主要作用是抑制作用,其机理可能是通过调节平滑肌内cGMP 浓度而引起平滑肌舒张,从而导致结肠运动减弱[5]。本研究中发现模型组大鼠结肠一氧化氮氧合酶含量增加,其NO 生成也增加,导致结肠蠕动减慢,引起便秘。而通过益气养血温阳方治疗后可见大鼠结肠一氧化氮氧合酶含量明显降低,与模型组比较低、中、高剂量组都有显著差异。益气养血温阳方治疗泻药性便秘机 制之一可能是通过降低结肠一氧化氮氧合酶含量起作用。◆ 参考文献 [ 1 ] 金?李杲.刘更生,臧守虎,点校.兰室密藏[ M ] .天津:天津 科学技术出版社,2000:75. [ 2 ] 清?沈金鳌.杂病源流犀烛[ M ] .李占永,李晓林,校注.北 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出版,1994:144-145.[ 3 ] 周吕,柯美云.胃肠动力学基础与临床[ M ] .北京:科学出版 社出版,1994:140-142.[ 4 ] Tzavella K,Riepl R L,Klauser A G,et al. Decreased substance P levels in rectal biopsies from patients with slow transit constipation[ J ] .Eur J Gastroenterol Hepatol,1996,8 ( 12 ):1207-1211. [ 5 ] 穆标, 王邦茂. 一氧化氮与胃肠动力和功能性胃肠疾病[ J ] . 胃肠病学和肝病学杂志,2003 ( 4 ):322-325.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