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实验集锦

合集下载

高中地理地转偏向力难点突破的实验

高中地理地转偏向力难点突破的实验

高中地理地转偏向力难点突破的实验
高中地理地转偏向力是指地球自转引起物体在地球表面上偏离直线运动的现象。

要突
破这一难点,可以进行以下实验。

实验材料:
1. 地球仪
2. 细线
3. 一个小球
实验步骤:
1. 将地球仪放在平坦的桌面上,调整好方向,使得地球仪北极朝向地理北方,而南
极朝向地理南方。

2. 在地球仪的赤道附近取一点,用细线系好小球。

确保小球可以自由地沿着地球表
面旋转。

3. 用手或者其他工具手轻轻推动小球,使其开始旋转。

4. 观察小球在地球仪表面上的运动轨迹。

可以看到小球不再沿着直线运动,而是呈
现出螺旋形的旋转轨迹。

5. 可以尝试在不同纬度上进行实验,观察小球在不同纬度上的旋转轨迹的变化。

实验原理:
地球自转引起地球表面上的地转偏向力,会使得物体在地球表面上不再沿着直线运动,而是向东偏转。

这是由于地球自转速度较大,而地球表面上的物体与地球一起转动,而惯
性使物体向前运动,导致物体相对于地球表面向东偏移,表现为偏向东方的转动轨迹。

实验目的:
通过这个实验,学生可以直观地观察到地转偏向力的存在,加深对地球自转与地转偏
向力的理解。

通过调整纬度观察实验结果的变化,可以加深对地球纬度对地转偏向力影响
的理解。

实验注意事项:
1. 实验时要确保地球仪底座稳固,以免影响实验结果。

2. 选择一个较小的小球,以便观察其在地球表面上的旋转轨迹。

3. 实验结束后要将地球仪复位,以免影响下一次实验。

高考地理实验考点总结(11篇)

高考地理实验考点总结(11篇)

高考地理实验考点总结第1篇1、巴西是拉丁美洲面积最大和人口最多的国家,拉丁美洲土著居民为印第安人,为我们提供了玉米、马铃薯等农作物,创造了玛雅文明。

2、亚马孙河为世界上水量最大和流域面积最广的河,周围是世界上面积最大的亚马孙平原,覆盖着最大的原始热带雨林。

巴西高原是世界上面积最大的高原。

3、拉丁美洲混血人种多,在巴西,白种人占一半,黑白混血人占40%。

巴西有桑巴舞、狂欢节和一流的足球队。

4、伊泰普水电站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水电站,由巴西和巴拉圭合资修建。

巴西热带经济作物中咖啡、甘蔗、柑橘产量居世界首位。

5、1992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在巴西里约热内卢召开,会议通过以可持续发展为核心的≤21世纪议程≥,标志着可持续发展观念被世人接受。

6、巴西城市和人口主要分布在东部沿海地区。

圣保罗是巴西最大城市和工业中心,巴西首都已经从里约热内卢迁移到了巴西利亚。

A太平洋B大西洋D巴拿马运河F墨西哥湾①安第斯山系②巴西高原③亚马孙河⑤加勒比海城市:⑥首都巴西利亚⑦里约热内卢⑧圣保罗高考地理实验考点总结第2篇农业区位因素分析1.自然因素地形:由地图判读出:地形为平原或三角洲,或地势低平或地形平坦开阔气候:由地图判读出:是×气候,(雨热同期、光热水组合好,日照充足、昼夜温差大) 水源:临近水源(河流或冰川融水区),水源充足,灌溉便利土壤:是×土壤,土壤肥沃深厚或土壤较肥沃2.人文因素市场:该地区人口稠密或工矿业发达或城市较多,市场广阔(对商品农业影响大)交通:临近河或湖,水陆(海陆)交通便利或河流交汇处,内河航运发达(对商品农业影响大)政策:国家政策的支持(扶持、鼓励)科技:科技水平高或科技发达劳动力:人口稠密,劳动力丰富,劳动力工资低工业基础:工业发达,工业基础雄厚3.自然对农业的不利的区位因素洪涝、干旱、台风、春季低温、寒潮等气象灾害;热量、光照、水源、土壤肥力等不足,酸碱度偏高高考地理实验考点总结第3篇[关键词] 高考地理术语热点2010年高考阅卷后,地理科评卷组组长徐颂军总结考生丢分的原因之一是:运用地理专业术语进行表达的能力欠缺。

完整word版)高中地理实验集锦

完整word版)高中地理实验集锦

完整word版)高中地理实验集锦地理实验是培养学生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实际操作能力以及科学兴趣、科学态度、工作作风和意志的重要途径。

然而,由于高中地理实验教学的起步较晚、条件有限、教师实验观念和能力欠缺等原因,目前高中地理实验教学存在许多问题。

因此,我们有必要直面问题、探讨对策,开发真正有价值的地理实验,构建高效、完整的地理实验教学体系。

以下是一些实验的介绍,供教师们参考:1.证明热力环流的存在实验1:使用长方形的玻璃缸、胶合板或塑料薄膜、热水、冰块、香和火柴等材料。

将一盆热水和一盆冰块分别放置在玻璃缸的两端,用胶合板或塑料薄膜将玻璃缸上部开口处盖严,然后在胶合板或塑料薄膜的一侧(装冰块的盆上方)开一个小洞。

将一束香点燃,放进小洞内,观察烟雾在玻璃缸内的飘动情况,发现规律并得出结论。

实验2:关闭教室的门窗,点燃两根较粗的香,将一支香旁边放一个1000瓦的电热炉、另一支香旁边放一个较大的冰块,观察卫生香烟的飘动方向。

将电炉和冰块交换位置,再次观察烟的飘移方向。

从实验中可以得出热的地方近地面产生低气压,气流从冷的地方流向热的地方;而高空气流则由热的上空流向冷的上空的结论。

实验3:切洋葱的实验、冬季教室门口的打火机等。

2.季风成因的实验季风成因实验包括使用水平风机、热板、水平玻璃管、水平玻璃管和水平风机等设备,通过模拟地球自转、水平气压梯度力、科氏力和重力等因素,让学生了解季风的形成原理。

以上实验仅供参考,教师们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选择和改进,以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关闭门窗,点燃两根卫生香,使烟垂直向上。

在卫生香的两侧放置一只1000W的电炉和一面盆冰块,观察烟的飘动方向。

交换电炉和冰块的位置,再次观察烟的飘移方向。

实验表明,电炉上方空气加热,气压降低;冰块上方空气冷却,气压升高。

卫生香的烟总是飘向电炉上方,说明高低气压的“季节”转换产生了季风。

使用煤气炉、纸巾和冰水进行实验验证海陆风的存在。

在煤气炉旁边放置纸巾,观察其飘动方向。

高中地理—测量太阳高度报告

高中地理—测量太阳高度报告

课题一寻找正午太阳高度角变化证据实验目的:寻找正午太阳高度角变化证据实验原理:通过多次测量被测物体自身高度及其日影长,物体和影子互相垂直组成一个直角三角形的两条直边,影子的端点和物体的顶点连接成为直角三角形的斜边,影子和斜边的夹角就是此时的太阳高度角α,利用三角函数tanα=物体长/影长计算得出太阳高度角并寻找规律。

(如图所示)实验步骤:正午时在将一根1米长的竹竿垂直插在地上,测量此时的影长,重复测量三次并取平均值记录在实验数据表格中。

每隔三天测量一次。

实验数据表格:日期物体长度(cm)影长(cm)太阳高度角9月2日 100 68.34 55.51°9月5日 100 70.63 54.73°9月8日 100 73.01 53.96°9月11日 100 74.49 53.19°9月14日 100 76.96 52.42°9月17日 100 79.45 51.64°9月20日 100 81.08 50.87°9月23日 100 83.66 50.08°实验数据分析:从表格中可以看出:在9月2日至9月23日间,物体高度不变,影长逐渐变长,正午太阳高度角逐渐变小。

9月23日时,太阳高度角接近50°。

实验误差分析:1.地面若不为水平,可能导致竹竿未真正与地面垂直。

2.测量影长时每次的估读会有差异,已测量多次取平均值来尽量避免。

3.每次测量时不能保证完全在同一时刻。

4.每次测量地点会有少许偏差。

5.不能直接测量太阳高度角,间接测量后计算时保留小数位时会造成误差。

实验小结:正午太阳高度角是不断变化的,是由于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移动。

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变化是由于地球的公转及自转共同导致的结果。

高中地理实验教学案例分享

高中地理实验教学案例分享

高中地理实验教学案例分享导语:地理实验作为一种重要的教学方法,不仅可以加深学生对地理知识的理解和记忆,还能培养学生的实验观察能力和科学思维。

本文将分享一些高中地理实验教学案例,希望能给广大教师提供一些灵感和参考。

一、大气压力的测量实验大气压力是天气系统形成和气象变化发展的重要因素。

通过一个简单的地理实验,可以帮助学生理解大气压力的概念和测量方法。

教师可以准备一些小型的塑料瓶、胶管和水。

首先,在一个塑料瓶的一侧钻一个小孔,并将一段胶管插入孔中。

然后,将塑料瓶中的水倒掉,将瓶口紧密封闭,并将塑料瓶放在一个水盆中。

把胶管放入水盆中的水中,让水渗入胶管并填满整个塑料瓶。

最后,在水盆中放入一些颗粒,观察胶管中的水位。

通过观察实验现象,学生可以发现当颗粒入水后,水位会随之升高。

这是因为大气压力作用在水面上,并通过胶管传导到塑料瓶内,使水位上升。

学生可以利用公式P = ρgh计算出大气压力。

二、地形图制作实验地形图是地理学中重要的工具之一,能够直观地展示地球表面的地形特征。

通过制作地形图的实验,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地形图的制作原理。

教师可以准备一些模型土块、密度适中的拼图块和水盆。

首先,将模型土块放入水盆,调整土块的高度和形状以模拟现实地形。

然后,使用密度适中的拼图块按照一定规律铺设在模型土块上。

最后,将模型土块从水盆中取出,观察拼图块在水面上的分布。

通过观察实验结果,学生可以发现,拼图块在水面上分布的密度和高度反映了地形的变化。

这样的实验可以让学生亲自参与地形图的制作,提高他们对地形图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三、气候要素测量实验气候是地球表面长期天气状况的统计,不同的气候要素对于气候的形成和变化具有重要影响。

通过一些实验,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不同气候要素的测量方法和影响因素。

教师可以准备一些温度计、湿度计、雨量计和风向仪。

首先,将这些仪器放置在不同的地点,同时记录每个地点的气温、湿度、降水量和风向等数据。

然后,学生可以对这些数据进行整理和分析,比较不同地点的气候特征。

高中地理实验

高中地理实验

地转偏向力
地球自转偏向力(英语:Coriolis effect,简称:科氏力,又简称地转偏 向力),是指地球上一切作水平运动 的物体,由于地球自转而发生偏向的 一种力。它只在物体相对于地面有运 动时才产生(实际不存在),只能改变 水平运动物体运动的方向,不能改变 物体运动的速率。

实 验
分工与合作:
思考
• 在跑道上跑行,人们总喜欢 沿逆时针方向?
• A人是逆时针方向跑,正好在弯道处。从图上可 以看出,地转偏向力向外,身体倾斜产生一个向 内的向心力,二力方向相反,更易平衡,过弯道 处不易跌倒。 • B人是顺时针方向跑,也正好在弯道处。从图上 可以看出,地转偏向力和身体倾斜产生一个向内 的向心力方向相同,不易平衡,过弯道处易跌倒。 • 人类的发源地都在北半球,人们长期受地转偏向 力的影响形成了这一习惯,所以哪怕到了南半球, 人们还是习惯于这样的行为。
主讲及策划:冯锦 教案编写 :徐俏 实验解说 :马玉洁 实验操作 :古丽江,帕拉萨提,吾 木齐古丽
产生原因
• 原因简述如下:物体为保持水平惯性运动, 经纬网因随地球自转而产生相对加速度。
讨论:
• 北半球有一自东向西流动的河流,一般 会出现:北岸侵蚀大于南岸 ;南岸堆积快 于北岸. • 为什么?可以详细解释一下吗?
• • • • • •
用左右手分别代替南半球和北半球 把大拇指翘起 水流从手背过 四指指向水流方向 大拇指指的就是被侵蚀严重的一边 而另一边则是堆积的
பைடு நூலகம்

高中地理地转偏向力难点突破的实验

高中地理地转偏向力难点突破的实验

高中地理地转偏向力难点突破的实验地球自转偏向力是地球自转运动引起的一种自然现象,也是地球上的一个重要地理概念。

地球自转导致地球的赤道由于地球几何形状的不规则而与地球旋转轴不够垂直,这种偏向使得地球的旋转速度在不同纬度上有所不同。

而地球自转偏向力的存在对地理学来说具有重要的影响,比如影响风向、形成季风、导致气候变化等等。

地球上的地转偏向力这一抽象概念对于高中学生来说可能比较难以理解和亲身体验。

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地球自转偏向力,我们可以通过一些简单的实验来进行教学。

下面是一个容易理解和操作的地转偏向力实验:实验材料:1. 一个平滑的大玻璃盘或者盆子2. 一瓶水3. 一颗小球(比如乒乓球)4. 一个柔软的垫子或毛巾实验步骤:1. 将大玻璃盘或盆子放在水平的桌面上,并确保其表面光滑平坦。

2. 将小球放在盘子中央,并确保它能够保持固定位置。

3. 轻轻地把水倒入盘子中,使其表面有一层薄薄的水膜覆盖。

4. 用柔软的垫子或毛巾轻轻拂动水面,使水开始旋转。

5. 观察小球在水面上的运动,可以发现小球受到了一种向外的力,使其离开旋转的中心。

实验解释:通过这个实验,可以模拟地球自转偏向力对物体的影响。

因为地球是自西向东旋转的,所以在赤道上的物体运动速度较大,而在极地上速度较小。

这样一来,相对于地球表面来说,在赤道上的物体会有向外的离心力作用,而在极地上的物体则没有。

这就是为什么实验中的小球会受到向外的力,离开旋转中心。

通过这个实验,学生可以直观地理解地球自转偏向力的存在,并且增加了对地理学概念的亲身体验和感受。

老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地球自转偏向力对地球上的气候、风向等等的影响,进一步加深他们对这一概念的理解。

这只是一个简单的地转偏向力实验,可以根据学生的年级和掌握情况进行调整和拓展。

希望这篇2000字的文章可以帮助你。

高一地理必修1实验题汇总

高一地理必修1实验题汇总

高一地理必修1实验题汇总
地理实验是高中地理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实际操作和
实验观察,帮助学生加深对地理知识和地理现象的理解。

以下是高
一地理必修1实验题的汇总:
1. 实验题一:测量直线距离
实验目的:通过测量直线距离的方法,了解地理上的距离概念。

实验步骤:选择一个较为平坦的地理区域,在起点和终点之间
用测量尺测量直线距离。

实验结果:记录下起点和终点之间的直线距离。

2. 实验题二:观测地势高度
实验目的:通过观测地势高度的方法,了解地势高低的关系。

实验步骤:选择一个具有高低高地势变化的地理区域,在不同位置使用海拔仪器或高度计测量地势高度。

实验结果:记录下各个观测点的地势高度。

3. 实验题三:分析地形剖面图
实验目的:通过分析地形剖面图,了解地形地貌特征。

实验步骤:选择一个地理区域的地形剖面图,分析图中的地势高低和地貌特征。

实验结果:总结出地形剖面图所表达的地貌特征。

4. 实验题四:测量河流长度
实验目的:通过测量河流长度的方法,了解河流的发展特征和河流的重要性。

实验步骤:选择一个河流沿线进行实地勘测,在河岸两侧使用
测量尺测量河流的长度。

实验结果:记录下河流的长度及其它相关数据。

以上是高一地理必修1实验题的汇总,通过这些实验题的完成,学生可以加深对地理知识的理解,并培养科学观察和实验技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中地理实验集锦达芬奇有句名言“实验是科学知识的来源,智慧是实验的女儿”。

地理实验可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实际操作能力以及浓厚的科学兴趣、实事的科学态度、严谨细致的工作作风、坚忍不拔的意志等,这些无疑是素质教育要意之一。

从表面上看,地理实验教学正在如火如荼地展开;但作为一线地理教师我们深知在高中地理实验教学方面开展的并不理想。

由于高中地理实验教学的起步较晚、尚未形成完善的体系,中学开展地理实验的条件有限,地理教师实验观念和能力欠缺等原因的影响,当前的高中地理实验教学中还存在许多问题。

调查发现,绝大部分高中教师和学生只做过1—2次地理实验,从未“做”过实验的比例也不在少数。

地理教育工作者有必要直面问题、探讨对策,开发真正有价值的地理实验,构建高效、完整的地理实验教学体系。

基于此,我将“看来”的实验收集如下,与老师们共享,但其实用性、有效性、可操作性还有待考究。

一、证明热力环流的存在1.长方形的玻璃缸(长100厘米左右,宽30左右,高40厘米左右)、胶合板或塑料薄膜、一盆热水、一盆冰块、一束香、火柴等。

实验步骤如下:①将一盆热水和一盆冰块分别放置在玻璃缸的两端;②用平整的胶合板或塑料薄膜将玻璃缸上部开口处盖严;③在胶合板或塑料薄膜的一侧(装冰块的盆上方)开一个小洞;④将一束香点燃,放进小洞。

学生观察烟雾在玻璃缸是如何飘动的,能否发现什么规律?由实验可以得出什么样的结论?2.关闭教室的门窗,尽量保持教室的气流稳定。

点燃两根较粗的香,两支香摆放的距离大约在30~40厘米左右,一支香旁边放一个1000瓦的电热炉、另一支香旁边放一个较大的冰块,将电炉通电5分钟后,让学生观察卫生香烟的飘动方向。

将电炉和冰块交换位置,观察烟的飘移方向。

在这个实验中,电炉上方空气加热,气压降低;冰块上方空气冷却,气压升高。

香的烟总是飘向电炉上方,说明热的地方近地面产生低气压,气流从冷的地方流向热的地方;而高空气流则由热的上空流向冷的上空。

3.切洋葱的实验、冬季教室门口的打火机等。

二、季风成因的实验关闭门窗,点燃两根卫生香,使卫生香的烟垂直向上(不受室外气流的影响)。

在卫生香的等距离左右两侧分别放一只1000W的电炉、一面盆冰块。

将电炉通电5分钟后,让学生观察卫生香烟的飘动方向。

将电炉和冰块交换位置,观察烟的飘移方向。

在这个实验中,电炉上方空气加热,气压降低;冰块上方空气冷却,气压升高。

卫生香的烟总是飘向电炉上方,说明高低气压的“季节”转换,产生了季风。

三、实验验证海陆风的存在实验器材:煤气炉、轻软的纸巾、一盆冰水实验步骤:(1)打开煤气炉,把手伸在炉火的上方,感受空气的温度。

(2)拿轻软的纸巾在炉火旁边不同的位置,观察纸巾的飘动方向。

(3)将一盆冰水放置炉火旁边,轻软的纸巾放于炉火和盆之间,观察纸巾飘动的角度和步骤(2)有何差异?实验结果:手放在燃烧的煤炉上方,很快感觉到发热、发烫。

纸巾无论在炉火旁边的什么位置,都会向炉火方向飘动。

加放一盆冰水后,纸巾飘动的角度变大。

四、模拟大气温室效应的小实验器材:2只玻璃盘,1个较大的白色矿泉水瓶,2支温度计,少许土壤,1把剪刀,手表。

①在两个玻璃盘中分别放入少许土壤;用剪刀将一白色塑料瓶拦腰剪断,然后,将塑料瓶倒扣在一只玻璃盘中,制成“微型温室”。

②在“微型温室”顶部钻一个小孔,插入温度计;在另一盘中放置一支同样的温度计。

③将两个玻璃盘放置在下,每隔1小时观察一次温度计,并记下两支温度计显示的温度,进行比较。

五、海陆热力差异取两个烧杯,一杯放水,一杯放等量的细砂,在两个烧杯中均插入一支温度计。

把两个烧杯同时放在太阳底下晒一定时间后,读出温度计的示数。

再把两个烧杯移入室,过一定时间后,再观察温度计示数的变化。

收集整理数据:在下晒30分后,当时细砂的温度为45℃,水的温度为37℃,移到室10分钟后,细砂的温度为31℃,而水的温度为35℃。

水温度变化是2℃,而细砂的温度变化是14℃。

结论:水的温度变化比细纱要小,说明海洋升温慢降温也慢。

交流合作:引起温度变化不同的原因是水和细砂的比热不同。

水的比热大,而砂石的比热小,吸收相同热量的情况下,水温度升高的就比较小,而细砂升高的就比较多。

六、常见的天气系统课前观察实验打开冰箱门,感受门上方冷,还是门下方冷。

说明冷气团与暖气团相遇时,冷气团在下方暖气团在上方;在一透明的广口玻璃瓶燃烧纸条,当瓶充满烟雾后,盖上瓶盖,放进冰箱,过十分钟后取出瓶子,发现烟雾沉在瓶子下部,倒立瓶子,烟雾从瓶口流出,说明空气受冷下沉(形成高压)。

七、低压(气旋)与高压(反气旋)①把两只气球吹成苹果大小,用长约30厘米的丝线扎紧口子;②用透明胶把两条丝线粘在教鞭上,两只气球相隔约8厘米;③平举起教鞭,让气球离实验者的脸部约8厘米;④向两只的中间吹气。

实验结果:两只气球相互靠拢。

分析得知:气球靠拢是由于中心部分的空气上升、形成低气压的缘故。

难点不攻自破!八、大气对太阳辐射有削弱作用,对地表有保温作用(1)实验用材:烧杯2个沙土温度计2根铁架保鲜膜台灯(2)设计原因: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和对地表具有保温作用,而这个过程是一个宏观的、不可见的能量交换过程,缺乏感性认识。

(3)实验结论:通过对两个烧杯在灯光照射前后温度变化,引导学生探究实验,分析实验,得出实验结论,探究保鲜膜在整个过程中所起的作用,验证大气对杯有保温作用。

十、演示昼半球、夜半球和昼夜交替现象(1)实验用材:一只不透明的小球如乒乓球等球状物表示地球;一只发光的灯泡表示太阳。

(2)实验步骤:①将发亮的灯泡对着不透明的小球,可见只有半个球面被照亮;②用笔画出亮半球与暗半球的分界线(晨昏线);③将小球按地球自转方向旋转,则可见亮半球与暗半球在不断更新。

(3)实验结论:通过上述实验,可说明由于地球是一个既不发光又不透明的球体,在同一时间里,太阳只能照亮地球的一半即昼半球,背着太阳的半球为夜半球,昼夜半球的分界线叫晨昏线(圈),由于地球在不停地自西向东自转,从而昼夜半球就不断地进行交替。

十一、测算实验——学校所在地的地理坐标的测定1、活动准备观测用具:长度为1.5m左右的直杆一根,卷尺一把,石英表或电子表一块(精确度越高越好),三角函数一本,天文年历一份,白纸和彩色笔若干。

如果没有天文年历,最好是选择“两分两至日”,从教学进度考虑,应以秋分日为宜,此时δ为特殊值0°。

2、活动过程找一块空旷平地,下面铺好白纸,把直杆通过白纸并垂直插在平地上,并量出直杆在地面以上的高度h,每隔一定时间测一次直杆影子长度,并记录此时影子长度及对应时间,并将影子画在白纸上,测量时间间隔不要太大(5分钟以),以免影响测量准确度。

3、分析和计算①从纸上或记录中找出直杆影子最短时(即太阳位于该地上中天时)的影子长度L,利用tаnH=h/L(H为此时正午太阳高度),查函数表得出H的值;②利用正午太阳高度的计算公式计算该地地理纬度:φ=90°-H+δ,式中δ为该日太阳直射点纬度,式中φ为所求点的地理纬度;③从记录中查找出直杆影子最短时,此时的时间(t),此时当地地方时为12时,并计算地方时差:Δt=t-12(换算为分钟)。

再计算经度差:Δλ=(Δt/4)°,便可得出地理经度:λ=120°±Δλ,式中加号和减号的取法为东加西减。

若影子长度最小值出现在时间12时之后,表示观测地点在120°以西,取“-”;相反,则取“+”。

该实验的完成要考虑一定的误差,重在原理的运用,北半球地理纬度也可以用北极星观测法简易求得,还可以利用“副产品”——白纸上的杆影变化,推知该地该日太阳升落的方位和规律。

(二)测量当地的经度和太阳高度取一个木板或纸板在上面划出一长线,并划出刻度(表示长度)。

在长线的一端垂直木板(纸板)树立一木杆,长度1O厘米。

利用直角三角学原理绘制一个影长和太阳高度关系的表格备用,在晴朗的天气里将它放置在一块开阔的平地上,利用指南针找到北方向并将板上的刻度尺对准北,在太产生的影子和刻度尺重合时记录下时间和影长(可记录多次求出平均值),通过计算可知当地的经度和当日的太阳高度。

(三)圭测法观察测量当地的经纬度和正午太阳高度角:(1)实验用材:①取长1m左右的木杆或竹竿(做圭杆);②长2m左右的绳子和钉子(在地面上画圆弧用)、时钟、刻度尺、量角器等。

(2)实验步骤:①在春分日前一天,选一块平坦开阔的空地,将圭杆垂直插入地上。

见图O点处(图1为其平面图);②以O点为圆心,以上午某时刻杆影OA为半径画弧AD,并画出OA线;③当下午某时刻的杆影末端落到AD弧与B点时,画OB线;④作∠AOB的角平分线OC;⑤第二天当杆影OE落到OC 线上时,就是当地地方时正午12点,同时∠OEP就是当日的正午太阳高度角,并记录下此时的杆影长L,时间T。

(3)实验结论:通过圭测法可得出正午太阳高度最大时刻的某地所在的经线时刻即为正午12点,说明当地正午12点的;根据时差的原理,可知当地的经度δ=116°E + (T-12); 用反三角函数求出∠OEP即为正午太阳高度角θ,根据正午太阳高角的计算公式,计算改的纬度φ=90°-H。

十二、探索实验——地球自转的验证(一)在没有月亮(初一、初二)和明亮灯光的夜晚,将准备好的照相机对准北极星,用慢速胶卷,开B(T)门,放置几个小时,在胶片上会留下以北极星为中心的同心圆,就可以证明地球在自转。

(二)利用沙漏同样也可以验证地球自转:①用三根木头搭一个高约2.5m的支架,选择硬版纸(规格45×40cm),用纸制成一个圆锥体。

圆锥体尖留一个小孔,另一端系三根长约2m的细绳,三根细绳须均匀系在纸上,使圆锥体尖端垂直向下,再将绳子系在三角支架上。

②将准备好的沙漏尖端小孔用塞子塞住,里面装入彩色沙子,推动沙漏做钟摆运动,并拨掉圆锥体尖端的塞子让细沙流出。

③分析沙迹,发现沙漏并不是来回做直线运动,而且近似的扁长的椭圆形运动轨迹,由此可以证明地球自转的存在。

有条件的学校,可以去野外考察北半球一条河流或一段,会发现左右岸深度不一样,说明流水经常往一边偏向,这一边遭流水侵蚀厉害而深度较大。

十三、地转偏向力(一)为了观察地转偏向力,可用一个地球仪使地轴垂直地面,先在北半球高纬度处滴一至两滴红墨水,在地球仪不转动的情况下,就会沿经线向低纬度流动并留下墨迹。

然后自西向东转动地球仪,再在高纬某点滴一滴红墨水,你就会发现红墨水流动的方向发生了改变,从北极上向下观察,你可以发现红墨水留下向右偏转的墨迹。

同样将地球仪倒转过来,南极向上,用同样的方法进行进行演示观察,从南极上向下看,可发现墨迹向左偏转。

(二)实验材料:可选用有轴的球状(面)物,如地球仪、塑料球、撑开的雨伞等;水、清水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