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莫言《红高梁》系列小说的特征
红高粱莫言分析

的是叙述的方式,莫言的作品给人一种海阔天空的思维。
莫言是独特的,他的作品能给人带来极大的冲击力。
真真实实的来源与生活,同时高于生活。
从《天马行空》、《红高粱》、《十年一觉高梁梦》到1991年的《难以捕捉的幽灵》,从《师傅越来越幽默·后记》、《檀香刑.后记》到《丰乳肥臀》,莫言用繁复的叙述结构来表现他的作品,给人无限的空间去回想。
莫言的《红高粱》系列小说深深的体现了民间风格特点,是站在民间立场上讲述的一个抗日故事。
这种民间立场首先体现在作品的情节框架和人物形象这两个方面,莫先生的《红高梁》张扬的个性的解放精神——敢说、敢想、敢做。
他的小说既又现代人的叙事技巧,同时也具备现代人的观念。
他的小说里时时体现着怪诞现象,体现了对民间大众的深情。
本文阐释了莫言小说里的高密文化,包括高密文化的习俗和文化态度,又分析了他小说里的怪诞现象,最后着重分析了在小说里体现的民间性。
莫一言的作品给人这样一种印象:海阔天空的思维,气势磅礴的语言和自由跳跃的现代叙事与严肃凝重的主题形成鲜明的对照。
以莫言的红高粱为例,谈谈你对文学形象、情感、典型、意蕴其中之一的理解《红高粱》的叙述沿两条线展开,主线是土匪头子“我爷爷”余占鳌率领的武装伏击日本汽车队,辅线是在这次战争发生之前发生的余占鳌与“我奶奶”戴凤莲之间的爱情故事。
小说对题材的处理体现出对传统小说叙事的叛逆,是以追忆的姿态讲述的故事。
在莫言的艺术世界里,蕴含着中国农民的生命观、历史观、乃至时空观。
《红高粱》的叙事策略和语言方式追求强烈的陌生化效果,小说的展开是由感觉引导,情绪推动。
小说在叙事人称上,第一人称和第三人称叠合在一起。
在语言运用上,《红高粱》追求一种富有力度的表达,一切都服从主题的自由创造和审美快感。
重视感觉,大胆运用丰富的比喻、夸张、通感等修辞手法,还有对于语言色泽的选择和气势的营造/link?url=ceVhWa_T9n941gQfCtkDPU-6M72lDcJbKS5ebmUvJbuIIj85BftK FDsNUBMBKUX42IX5Oa72RfOccyo9oNEC2t73KYdcuhhkS0eRICqXT27。
《红高梁》赏析

《红高梁》赏析关于《《红高梁》赏析》,是我们特意为大家整理的,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红高粱》中充满对于人的个性和生命强力的热烈赞美。
在高密东北乡那一片粗犷、野蛮的乡土大地上发现爷爷、奶奶们那种强悍的个性生命力,自由自在、无所畏惧、朴素坦荡的生活方式。
这种现实人生与过往历史的交流,使过往民间世界中所蕴含的精神转化为当代人重要的组成部分并对其人格的生成产生重要影响,从而在作品中创造了一个个感性丰盈、生命鲜活的艺术形象。
崇尚生命的强力、赞美个性生命的伟大是莫言《红高粱》的主题。
下载论文网在这里,莫言引出了一个关于“原始生命力”的主题。
这一主题首先可以通过其所描写的野生的“红高粱”这一富于象征寓意的意象而得以确立。
这些野生的、蓬勃的“红高粱”,既是农民们赖于生存的物质食粮,又是他们生存活动的现实空间。
他们在高粱地里野合和打埋伏。
这里是性和暴力、生命和死亡的聚合地。
“红高粱”蓬勃的野性和旺盛的生命力,成为北方中国农民的生命力的象征。
《红高粱》显然超越了其题材所固有的一般意识形态和文化历史观念的含义,而是展现了中国人的生存活动与生存环境之间的复杂关系,并包含了更为深该的生命力寓意。
与此主题相关,莫言笔下的主要人物往往不是那种由正统文明观念所认定的所谓“历史主体”,而是那些被主流历史排斥在外的人群。
在《红高粱》中,参与那场英勇的战斗的主角是一帮由地匪、流浪汉、轿夫、残疾人之流拼凑起来的乌合之众。
然而,正是在这些粗鲁、愚顽的乡下人身上,莫言发现了强大的生命力。
站在正统的文化立场上看,这些人是历史的“边缘性人物”。
他们的生存方式和行为,大大僭越了文明的成规。
他们随意野合、杀人越货、行为放荡、无所顾忌,像是未被文明所驯化的野蛮族群。
在他们身上,体现出了生命力的破坏性因束缚。
莫言赋予这种破坏性的生命强力以精神性,升华为一种“酒神精神”,透露了民族文化中所隐含的强悍有力的生命意志。
尼采曾说:“肯定生命,哪怕是在最异样最艰难的问题上;生命意志在其最高类型的牺牲中,为自身的不可穷竭而欢欣鼓舞,我称这为酒神精神,我把这看作通往悲剧诗人心里的桥梁,不是为了摆脱恐惧和怜悯,不是为了通过猛烈的宣泄而从一种危险的激情中净化自己(亚里士多德如此误解);而是为了超越恐惧和怜悯,为了成为生命之永恒喜悦本身,这种喜悦在自身中也包含着毁灭的喜悦。
《红高粱》的乡土文学

《红高粱》的乡土文学《红高粱》是中国作家莫言的代表作之一,以其独特的乡土叙事风格和深刻的主题深受读者的喜爱。
本文将从四个方面探讨《红高粱》中体现的乡土文学特点和价值。
一、乡土生活的真实再现《红高粱》通过对农村生活的细致描写,将读者带入了抗日战争时期山东农村的真实场景。
小说以毛娘家庭为主线,娓娓道出了他们的生活琐事、家族变迁,展现了农民的苦难和追求幸福的坚韧。
作者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红高粱的独特风貌和农村人的朴实形象,使读者对乡土生活有了更加直观的感知。
二、历史背景下的乡土抗争《红高粱》背景设定在抗日战争时期,通过小说中毛娘与日军的斗争,展现了农民在困境中的顽强抵抗。
小说以乡土民间为舞台,将乡土文化与抗日斗争有机结合,表达了作者对于民众抗争精神的赞颂和对侵略者的鞭挞。
同时,通过展现红高粱作为象征物的重要作用,进一步凸显了对家庭、人民、土地的热爱以及民族自尊心的萌发。
三、宗族观念与世代传承《红高粱》以毛娘家族为线索,讲述了家族成员的兴衰起伏和世代相传的故事。
小说中,作者通过对毛家宗族的细致描绘,揭示了传统宗族制度的弊端和家族成员之间的复杂关系。
同时,小说中的后代们也不断反叛、追求自由与独立,展现了作为一代又一代的乡土人民的坚持与变革。
四、对人性、生命、命运的思考《红高粱》以人性的复杂性为切入点,揭示了人在特殊环境下的诱惑与挣扎。
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多样,有忠诚、善良的人物,也有自私、残忍的人物,呈现了人性的多样性和复杂性。
作者通过对人物的塑造,探讨了人生的意义、善恶的界限和命运的无常。
小说带领读者思考人生的意义与价值,引起人们对人性的深度思考。
总结起来,《红高粱》通过其独特的乡土叙事风格,生动再现了山东农村的生活场景,并通过对抗日战争时期乡土抗争的描写,展现了乡土人民的团结和抗争精神。
同时,小说中宗族观念与后代追求自由的对立也呼应了时代的变迁和人性的复杂性。
通过对人性、生命、命运的思考,小说引导着读者思考人生意义的问题。
小说《红高粱》和电影《红高粱》艺术特色评析 (8)

小说《红高粱》是莫言的代表作,电影《红高粱》是张艺谋的代表作,请运用所学习的文艺理论方面的知识,比较分析二者的艺术特色和成就,并着重分析电影《红高粱》对小说的继承和发展。
一、莫言《红高粱》的艺术特色和成就莫言在这本书中大胆运用了穿越时空的表现手法来编辑他的故事,以第一人称和第三人称相结合的叙事方式,突破了传统的叙述模式,在小说里建立了双重的叙述视角。
而且,从主题陌生化,人物陌生化,语言陌生化三个角度来突显《红高粱》中的悲壮、豪放、浪漫的民族民间精神。
从而获得了全知全能的效果。
《红高粱》的整个符号系统就是一个多侧面多层次的审美范畴,其中的人物语言是粗话、脏话、野话、荤话、骂人话、调情话等粗俗污秽的乡村用语,是典型的高密农民在说话,这种在旁人看来近乎疯癫的语言在小说的环境中却有一种独特的美感,这种语言风格表现了作者独特的审美趣味。
《红高粱》中的人物对白是作品的一大亮点。
个性化的民间口语贯穿于故事的始终,在扑面而来的乡土气息中,读者既能感受到民间口语原汁原味的“粗俗”,又能听到粗俗背后那份源自生命底层最原始、最崇高力量的呐喊。
《红高粱》中的场面描写是莫言的拿手好戏,莫言在场面描写中喜欢使用通感,而且想象离奇大胆,语言汁液横流,饱满生动,给人一个更广阔的想象世界和更复杂的感觉空间。
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创作者要有天马行空的狂气和雄风。
无论在创作思想上还是在艺术风格上,都必须有点邪劲儿。
二、张艺谋《红高粱》的艺术特色和成就电影版本的《红高粱》在色彩和造型上获得了不俗的效果。
张艺谋作为摄影出身的导演,色彩和造型一直是他所关注的。
对于电影色彩和造型艺术的探索也显示了他在美学方面的天才,他的电影画面从来就不缺乏视觉冲击力。
张艺谋不但善于使用适当的电影色彩以使观众产生心理刺激和视觉震撼,而且擅长使用独特的造型达到他所追求的隐喻和象征效果。
1987年,张艺谋导演的第- -部电影《红高梁》是“红色系列”的首部影片,该影片的字幕是红色,盖头、嫁衣、花轿、高粱酒都是红色,传递出一种热情和张力。
《红高粱》文学评论

《红高粱》文学评论《红高粱》是当代著名作家莫言的一部长篇小说,发表于1986年,讲述了发生在一个中国北方小村庄中的故事,描述了农村生活的变迁和人们的命运。
作为莫言的代表作,它赢得了广泛的社会关注和认可,并在文学史上具有重要地位。
本文将对《红高粱》进行文学评论,探讨它的叙事手法、主题及意义。
首先,《红高粱》的叙事手法独特,具有强烈的艺术表现力。
莫言采用了第一人称叙事,通过描述主人公回忆录式的叙述,将过去、现在和未来三种时态巧妙地融合在一起,展示了故事中人物的成长、变化和心理状态。
此外,莫言还运用了大量的象征手法,如用高粱花暗示爱情、用红色代表欲望等,使故事更加生动形象。
其次,《红高粱》的主题深刻,反映了农村生活的变迁和人们的命运。
小说通过描述主人公的一生,反映了农村社会从传统到现代的演变,以及人们在这个过程中所经历的种种困扰和抉择。
在这个过程中,高密东北乡的农民们经历了巨大的变革,从贫困落后走向文明富裕。
在这个过程中,他们不断面对着传统道德观的挑战,追求自由和尊严,展现出了人性中善良、勇敢和坚韧的一面。
此外,《红高粱》还揭示了人性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小说中的人物各具特色,他们既有善良的人,也有充满欲望和野性的恶人。
这些人物在不同的历史背景下,作出了不同的选择,从而导致了不同的命运。
这充分展示了人性的复杂性,也提醒我们要警惕欲望的膨胀和恶行的滋生。
《红高粱》的意义不仅在于它的艺术表现力和主题深刻,更在于对当代文学的启示。
从莫言的这部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到当代中国文学巨大变革的脉络,以及中国文化的精髓和传统。
同时,它也提醒我们要继续关注农村地区的发展,关注人们的生活状态,以更好地描绘当代中国的繁荣和进步。
总之,《红高粱》是一部充满艺术魅力和人文关怀的文学作品,它通过讲述一个充满传奇色彩的故事,展示了当代中国农村生活的变迁,以及人性中善恶复杂的挣扎。
作为莫言文学创作的代表作品,《红高粱》为我们呈现了一个丰富的艺术世界,让我们更加深入地理解和欣赏莫言独特的文风和叙事手法。
论《红高粱》的艺术特色.doc

论《红高粱》的艺术特色文学院汉语言文学2班黄苏静摘要:20世纪的80年代中期是现代主义小说的高潮时期,莫言以一篇《红高粱》轰动文坛。
他以抗日战争为题材,以余占鳌伏击日本汽车队以及和“我”奶奶的爱情为线索,给我们展示了北方农民那种顽强的生命活力和像“红高粱”一样充满血性和反叛意识的民族精神。
本文主要从《红高粱》的艺术特点出发,来研究作品的艺术价值。
关键词:莫言《红高粱》生命活力反叛意识民族精神莫言的《红高粱》是20世纪80年代中期出现的具有鲜明现代主义特点的“现代派”小说。
小说以全新的历史观念表现抗日战争时期北方民众的斗争生活,极力渲染和歌颂存在于民众身上的那种原始生命活力和像“红高粱”一样充满血性和反叛意识的民族精神。
1985年到1988年是现代主义小说发展的高潮时期,这一时期涌现了许多作家,并且他们的艺术风格也各领风骚,那么,莫言的《红高粱家族》系列又是怎样在文艺界呈现出此起彼伏的状况的呢?一篇《红高粱》又是怎样使得整个文坛沸沸扬扬呢?本文通过对作品文本的分析解读,揭示《红高粱》的艺术特色。
1《红高粱》的主题表达《红高粱》描述了土匪余占鳌(我爷爷)组织民间武装,在胶平公路上伏击日本汽车队以及和“我”奶奶的爱情纠葛。
“小说以敢生敢死、敢爱敢恨的生命意识作为基调,对整个农民真实的文化心理进行原生态的描述”[1],故事的情节宣泄着生机勃勃的生命激情,宣扬着狂野不羁的野性生命力。
在莫言的笔下,北方民间的世界是自由的,他们的生命是自由的。
不管是“颠轿”还是“伏击战”,都让我们看到了主人公们的血液中浸透着那无拘无束的叛逆性格和土匪气息。
特别是“我”爷爷伏击日寇,体现了一种民间自发地为生存而奋起,反抗暴力欲望和英勇无畏的英雄气概。
可以说,“《红高粱》所要证明的是民族精神之魂的复杂内核,既充满了血腥味但又富有神秘感的优秀作品”。
[2]《红高粱》中的主人公们在那血海般辉煌而又凄婉的高粱地里打击日寇的惨烈战斗,显示出一种凛然的民族正气。
莫言《红高粱》的语言艺术特色分析报告

莫言《红高粱》的语言艺术特色分析摘要:莫言是首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中国籍作家。
而《红高粱》作为莫言的代表作之一,更是为80年代的中国文坛开启了新的篇章。
莫言的文章风格和语言艺术在《红高粱》中体现得淋漓尽致。
本文从叙述角度,色彩语言的运用,口语化的写作语言,感官化的描写以及文章的修辞手法这五个角度对《红高粱》的语言艺术特色进行了分析与研究。
关键词:莫言《红高粱》语言特色引言莫言,1955年出生于山东高密的一个农村家庭,中国当代著名作家,也是第一位中国籍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
而《红高粱》是莫言所有作品中最具代表性的作品,文章刚一出版就在80年代现代主义风行的中国文坛掀起轩然大波。
在《红高粱》这篇小说里,莫言的写作风格及其语言特色都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一、叙述角度独特化《红高粱》的叙述角度非常独特。
文章是以“我”――一个小男孩的叙事角度描写了父辈与祖辈所经历的故事。
文章的一开头的称呼就是“我爷爷”“我奶奶”,用一种回忆的方式来讲述这个故事,回忆的过程中又出现了由我父亲给我讲他小时候的感受,从第一人称转换到第三人称的叙述之中毫无违和之感,把读者一下就拉到了几十年前,将这个故事清晰地呈现在人们眼前。
这种独特的叙述角度的切换,既可以用第一人称的讲述给读者带来亲切感和真实感,又可以通过第三人称的叙述使读者体会到对故事的全知性和视角的开阔性。
文章中一写到“我奶奶”的时候,便会站在我奶奶的角度把她的内心想法通过对主观想法的描写直接表现出来,并且利用第一人称“我”的角度对当时的外界环境进行描写,而不是只通过第一人称的全知视角对当时的事件进行描写。
作者在这几种不同的叙述角度之中切换得十分流畅自然,虽然与常理相悖,但却能更好地使读者融入到作品中,并使之客观地感知事件与人物。
这种主观与客观的交织,时间与空间的变换,形成了这篇文章独特的叙述角度。
也使得小说的结构有了很大程度的灵活性,同时也比单一的第一人称视角要丰富得多[1]。
莫言《红高粱》的叙事艺术

莫言《红高粱》的叙事艺术如下是有关莫言《红高粱》的叙事艺术:1.叙事风格上:采取零度叙事,带有先锋性和新小说派的叙事风格。
法国新小说认为,叙事时要尽量摒弃主观意识的判断,对人物不进行道德上的审判,而是让事实本身说话,让文本说话,主张形式上的整一性。
《红高粱》具有浓烈先锋性,体现新小说派的叙事风格,如老罗叔被活剥皮的描写,血腥而真实,强令人们直面恐惧和罪恶,将“丑”纳入审美范畴。
但是这样的叙事风格,也因毫无节制而令人感到不畅。
2. 叙事视角上:主体部分采取第一人称叙事,此外,小说中也多处插入“我爸爸”或“我奶奶”的视角进行叙事,如:用“我奶奶”的视角描述“我奶奶”中弹后,在弥留之际,回忆自己的人生经历:被迫嫁到单家,逃跑被抓,新婚三天回门路上被“我爷爷”劫持,两人在高梁地里野合等。
总的来说,《红高粱》以内聚焦的视角来进行限制型描写,叙述者受角色限制而显得描写更加逼真。
3. 叙事时间、空间上:《红高梁》应用了双重时空的叙事空间,以孩子的视角看看两代人,将小说许是空间与真实故事空间交融,过去与现在交融。
在时距上,叙事的步速变快,文本时间短于实际故事时间:在时序上,采取顺叙、倒叙、插叙交错的叙事方法,如:用“我奶奶”的视角倒叙“我奶奶”和“我爷爷”初遇的故事:奶奶出嫁,爷爷是轿夫,奶奶的一双小脚吸引了爷爷,路上遇劫,爷爷出手相救。
丰富了叙事模式,引起读者阅读兴趣。
4. 叙事意象、意境上:对意象进行了重构,表现出在形象上的超越与颠覆。
如,故事以土匪头子的抗日战争为叙事主题,并以不合道德规范的爱情作为线素,使得“土匪”这一意象,不再是纯粹的恶,而是糅合了粗犷洒脱和正义豪情。
此外,如“青纱帐”、“红高粱”等意象,都带有时代文化象征意义。
在意境上,追求一种富有力度的表达,一切都服从主体的自由创造和审美快感,而不惜偏离常规,不管是政治、文化的约束还是美学、道德的局限;如对剥皮、偷情、野合等场景的描叙,借这些逾越常规的生命活动形诸令人惊悚的语言表达,极富感性的强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莫言《红高梁》系列小说的特征摘要:莫言的小说创作既超前又传统,他的小说大部分采用的是叙述的方式,莫言的作品给人一种海阔天空的思维。
莫言是独特的,他的作品能给人带来极大的冲击力。
真真实实的来源与生活,同时高于生活。
从《天马行空》、《红高粱》、《十年一觉高梁梦》到1991年的《难以捕捉的幽灵》,从《师傅越来越幽默·后记》、《檀香刑.后记》到《丰乳肥臀》,莫言用繁复的叙述结构来表现他的作品,给人无限的空间去回想。
莫言的《红高粱》系列小说深深的体现了民间风格特点,他的小说既又现代人的叙事技巧,同时也具备现代人的观念。
他的小说里时时体现着怪诞现象,体现了对民间大众的深情。
本文阐释了莫言小说里的高密文化,包括高密文化的习俗和文化态度,又分析了他小说里的怪诞现象,最后着重分析了在小说里体现的民间性。
关键词:《红高粱》;民间性;叙事Abstract:Mo Yan's novels are both ahead and tradition, most of his novels are used in a manner of narrative, Mo Yan's works give people a bright thinking. Mo Yan is unique, his work brings great impact,it’s from true life and is larger than life. From the fanciful,Red Sorghum to elusive ghost,from the master’s increasingly humor•Postscript,to Fat breast and hip, Mo Yan’s work has complex narra tive structure ,it gives readers unlimited space to recall. Mo Yan's Red Sorghum series reflect folk features deeply.His fictions has modern narrative techniques, but also has a modern concept. His novel always embodies the eerie phenomenon,and reflects the public's affection for folk. This article explains the novels in the high-density culture, including high-density culture, customs and cultural attitudes, and the analysis of his grotesque novel phenomenon, and finally analyzes the novel embodied in folk.Key Words:Red Sorghum; folk; narrative目录引言 (3)一、莫言小说中的高密文化 (3)(一)什么是高密文化 (3)(二)莫言小说中的高密文化 (4)1. 莫言小说中的高密文化习俗 (4)2. 莫言小说中的高密文化态度 (5)二、莫言小说的怪诞现象 (5)(一)什么是怪诞现象 (5)(二)莫言小说里的怪诞现象 (6)三、莫言《红高粱》系列小说的民间性 (7)(一)民间性的表现 (7)(二)莫言《红高粱》系列小说的民间性 (7)结论 (8)参考文献 (9)论莫言《红高梁》系列小说的特征引言2012 年10 月11 日,莫言获诺贝尔文学奖的消息传来,人心大振,甚至有人认为这是中国文学屹立于世界文学之林的转捩点。
莫言是一个备受争议的作家,他的几部长篇近乎一致的评论如潮,然而结果却不尽相同。
有的受到读者和评论者的惊叹和欢呼,认为莫言创造了一个奇迹;有的则一面遭到某些人的批评和低毁,一而被另一些人认为是莫言的又一部集大成之作。
莫一言一路写来,一边对自己创作进行一说明、反省,甚至吃力不讨好地自辩,当然也有明智的沉默。
1984年,他写过《天马行空》这样的文学宣言;1985年,又在为《青年报》写的一篇小说附了一篇创作谈;1986年,《红高粱》走红后又写过《十年一觉高梁梦》;1991年,又为作品《白棉花》写了名为《难以捕捉的幽灵》;1992年,写下了带总结性质的《旧日“创作谈”批判与新“创作谈”。
此外,还有带有创作谈性质的“后一记”—如《师傅越来越幽默·后记》、《檀香刑.后记》,对《丰乳肥臀》的辩解,对创作中的“民间资源”的理解和阐发等等。
就作家本身而言,能不断地反省自己的创作,是件好事;然而,就接受者而言,作家过多的介入作品,有时是件讨嫌的事情,会影响接受者的视听。
一个有意思的现象是,莫言作品中的叙述者也和它的创造者有着一样的偏嗜:喜欢反思,喜欢介入。
而作品中那个喜欢反思和介入的叙述者却使作品的境界别开洞天,意味悠长。
莫一言的作品给人这样一种印象:海阔天空的思维,气势磅礴的语言和自由跳跃的现代叙事与严肃凝重的主题形成鲜明的对照。
在当代文坛中,莫言无疑是独特的。
看了他的作品,无论是否欣赏他的风格,却不得不由此震惊于叙事本身带给人的冲击力。
一、莫言小说中的高密文化(一)什么是高密文化关于高密文化,在贺立华、杨守森等著的《怪才莫言》一书中,有过详细的论述。
这本书的第二章“从红高梁大地上走出的作家”专门分析了高密文化的形成:高密临近大海,境内河道密集,常常水涝成灾,由此形成著名的高粱之乡。
高密民间有着独特的世俗文化,最为突出的便是泛神论色彩的动、植物崇拜意识。
高密人富于血性,高密大地上发生的抗德和抗日事迹,可歌可泣,永载史册,以上述研究为基础,我们可以来概括一下高密文化的特征。
地缘文化的成因以物质环境为基础,但更重要的则是社会关系。
(二)莫言小说中的高密文化1.莫言小说中的高密文化习俗高密地区经常发生水灾,普通农作物不易生长。
植株高大的高粱,便成为农民生活的主要依靠了。
在《秋水》、《老枪》、《白狗秋千架》等小说中,都出现了高粱的身影。
《白狗秋千架》的结尾,暖放倒一片高粱的情节,又被莫言直接写进了《红高梁家族》之中。
实际上,从写实角度来考察,高密还有大片种植的麦子、棉花、黄麻、葵花、芦苇等作物。
但莫言在《红高梁家族》中,有意作了忽略式的处理,使整个故事在高粱地中发生:高粱地中伏击侵略者、高粱地中搭建土匪窝、高粱地中埋葬死者、高粱地中与野狗作战,又有用高粱酿酒、土匪们生吃高粱米、高粱棵子中猎雁、抗日歌曲中唱到高粱等情节,而给读者留下更深刻印象的,则是高粱地中发生的爱情。
在《红高梁家族》中,事件的发展紧紧伴随着高梁的身影:奶奶听到了宇宙的声音,那声音来自一株株红高梁。
奶奶注视着红高梁,在她朦胧的眼睛里,高粱们奇橘瑰丽,奇形怪状。
它们呻吟着,扭曲着,呼号着,缠绕着,时而像魔鬼,时而像亲人,它们在奶奶眼里盘结成蛇样的一团,又呼味味地伸展开来,奶奶无法说出它们的光彩了。
它们红红绿绿,白白黑黑,蓝蓝绿绿,它们哈哈大笑,它们号淘大哭,哭出的眼泪像雨点一样打在奶奶心中那一片苍凉的沙滩上……莫言似乎对死亡有特殊的嗜好,他的小说中充满了有关死亡的各种“写实”式的描写。
如张志忠所论:“莫言的作品中写了那么多的死亡,《秋水》中黑衣人的死,《老枪》中大锁的死,《枯河》中小虎的死,《筑路》中刘罗锅和孙巴子的死,《红高粱》系列中戴凤莲和罗汉大爷、余大牙和任副官、恋儿和成麻子以及一大批游击队员的死,还有《丰乳肥臀》中的众多人物都以死亡为结局;《檀香刑》结尾,钱丁夫人、赵小甲、孙丙相继死亡;《生死疲劳》中,西门金龙、洪泰岳、蓝脸、庞春苗、黄合作、蓝开放,都“宿命”般地走向死亡……2.莫言小说中的高密文化态度莫言小说中,描写了众多的民族抗争行为。
《红高梁家族》中的民间抗日行为,在《丰乳肥臀》中再次出现。
在《丰乳肥臀》中,当司马库点燃村头桥上的谷草后大骂:“小日本,你过得了卢沟桥,过不了我的火龙桥!”时,是很有悲壮意味的。
而在这部小说中,莫言又引入了抗德事件。
小说介绍了上官斗和司马大牙等人,与德国人交战的情况。
又描述了德国人攻入村子时,村民们无望而顽强的抵抗。
这些情节,也都进入到了《檀香刑》中,整个《檀香刑》,即是高密人抗德的悲壮英雄史。
这些抵抗侵略者的人物,无论其成功还是失败,都是莫言心目中的英雄,而成功地描绘了英雄群像式形象的,还是《红高梁家族》,尤其是前两章:《红高粱》和《高粱酒》,《红高梁》在1986年发表时,许多评论家对它的推重,都建立在莫言的一种特殊写法上:把土匪写成了抗日的主角,有评论家甚至将《红高梁》视为“新历史小说”的滥筋。
实际上,除了对抗日主角的身份进行了转换之外,《红高梁》塑造超脱于普通民众之上的传统式的英雄形象,和此前作家们的写法还是有相通之处的。
《红高粱》既是“新历史小说”的重要起源,也是“新历史小说”的代表作品。
它以虚拟家族回忆的形式描写土匪司令余占鳌与戴凤莲的爱情与抗日故事。
从民间角度所讲述的抗日故事,明显地区别于以往“革命历史题材”的小说。
陈思和认为,“新历史小说”主要是指民国时期的非党史题材并且避免了在此期间的重大革命事件的作品。
“新历史小说”之所以“新”,就是不同于以前对于历史(特别是20世纪50年代以来“红色经典”所固定下来的“革命史”)的固定解释,它是对这一段充满争议的历史的重新解释和重新讲述。
它在对革命和阶级斗争的否定和反思中提供了新的角度和替代的意识形态和价值体系,比如所谓民间、家族等。
它与其说是重写民国史,不如说是颠覆现代革命史。
“新历史小说”和20世纪50年代《林海雪原》、《红旗谱6等作品构成了显而易见的对话关系。
二、莫言小说的怪诞现象(一)什么是怪诞现象“怪诞”一词的出现要追溯到约一千五百年前左右,考古学家从古罗马城地下挖掘出土了一些装饰于古城四周的壁画,画中描绘了各种动植物和矿物,他们在画中以一种让人觉得非常怪异的形态表现出来,我们可以看到人们故意地将植物和动物、有生命体与无生命体的交杂在一起。
如活生生的人头长在一颗树上,动物的面容长在人的脸上,起支撑作用的华柱上长出新鲜而美丽的花环来,如此等等。
现在怪诞在中西方文学的广泛应用使怪诞一词有了它所独具的审美意识。
以审美观点来看怪诞化创作所具有的含义主要在下面两个方面:一是反常态化是构成怪诞表现形式的原则。
任何一部怪诞化的艺术作品,反常态化必伴随其中。
从这些怪诞艺术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到不同属性、不同空间、不同种类的事物混合而成的超现实杂合体,是相互对立、相互否定、相互冲突、异质事物的杂合体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