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力障碍儿童有什么心理特点

智力障碍儿童有什么心理特点
智力障碍儿童有什么心理特点

智力障碍儿童有什么心理特点

弱智儿童就是在智力发展上显著落后于同龄儿童的水平或在智力发展上有严重障碍的儿童。他们一般有如下一些心理特点:

知觉方面:知觉速度缓慢,知觉范围狭窄,知觉内容笼统而不精确。整个知觉显得较正常儿童明显迟钝。

记忆方面:再现中会发生大量歪曲和错误,支离破碎,缺乏逻辑、意义和联系;识记速度缓慢,记忆保持差;记忆表象贫乏、缺乏分化,不稳定。

言语方面:言语出现迟,发展缓慢;词汇量小,缺乏连贯性;词义含糊,不能清楚、明确地表达自己的想法,词不达意。

思维方面:判断力差,不能完整地认知客体,缺乏概括能力;难以理解概念的确切含义,特别难以理解抽象概念;分析能力差,考虑问题不合逻辑;数的概念掌握困难,简单的计算亦难完成。

注意力不易集中,注意范围狭窄,稳定性差,难于分配注意。

个性方面:情绪紧张、压抑,消极沮丧或喜笑失度;对人多怀有敌意。缺乏自信心和自制力,做事难以坚持到底。性格极其孤僻。

从上述说明可见,弱智儿童一般不是某一心理过程水平低下,而是整个心理活动各方面的水平都很低下。

什么是脑瘫

脑瘫是指由于大脑控制失调,引起的身体运动困难、体位困难、视力听力困难、交流学习困难。

小儿脑瘫常用的康复训练方法

小儿脑瘫是由于出生前、出生后或婴儿期,控制运动的部分脑组织受到损害,导致肌肉控制失调引起的身体运动困难和体位困难。小儿脑瘫一经医疗机构诊断确定以后,就应及早开展康复训练。

首先是正确的抱姿,即将小儿双腿骑跨在康复人员的腰间。为了加强小儿头的控制,可使其俯卧位双手支撑抬头、抬胸或仰卧时双上肢伸展,将其缓慢自仰卧拉至坐位。当小儿坐在床面上时,应诱发其向前方、侧方伸手取物,逐渐出现各方向的保护性反应,以增强坐位的稳定性。

对不会翻身的小儿,在其仰卧时,将翻动侧的下肢屈曲,并辅助屈曲腿带动身体旋转或握住翻动侧上肢使其伸展,内收,带动躯干翻身。学会爬行是行走的先决条件之一。小儿需双上肢伸展支撑,下肢以膝关节支撑使躯干与大腿成90°。姿势保持稳定后,可在小儿面前放置带有声响、颜色鲜艳的玩具,诱发其向前交替伸手抓取,同时可向前推动小儿足底,辅助其前行。

对站立时足跟不能着地的小儿,训练者可在其仰卧时,四指握住足跟,以手掌压向足心,使足背向小腿方向背屈,足背与小腿之间角度尽量小于90°。还可以穿戴足踝矫形器,以利于矫正尖足、稳定踝关节,更好地进行站立、行走训练。有的小儿双手握拳,不会抓物,训练者要坚持做被动手指伸展活动,将其大拇指外展伸开,其它手指就容易伸开了。

在运动训练的同时,也要加强语言训练。以颜色鲜艳的玩具吸引小儿的注意力,力争其模仿训练者的发声、发音。创造良好的言语环境,及时纠正异常的发音。对于四肢肌肉张力明显增高或四肢不自主的运动妨碍了患儿的活动时,可考虑使用解痉或控制徐动的药物,如:安定、力奥来素、安坦、美多巴等。

中医按摩可减低痉挛肌肉的张力,扩大四肢关节活动范围;针灸可采取头针在运动、语言区,以改善该区功能。

自闭儿童常见症状

1.人际关系障碍

没有依恋行为,不理人、不粘人,不会像一般孩子一样缠着大人不放。

2.沟通障碍

语言沟通障碍。除了不会说话,还有咬字不清、说话语速太快、音调太高(或太低)等表现。

非语言沟通障碍。不用眼神传递信息和感情,眼光常飘忽不定,不会用手势、表情、身体动作与人交流。

3.刻板行为

对人和物有固定反应。说固定的话,做固定的动作,不懂得应因人、因时、因地不同而有所变化;对待玩具或某些物品,有固定的摆放或摆弄方式。

自我刺激。很多患孤独症的孩子,对自己的身体有固定的“使用方法”,例如斜眼看人,走路踮脚尖,用手摸嘴唇、耳朵或其他身体部位,玩手指、拍手、跺脚、身体前后摇晃、原地转圈等。

4.对外界反应异常

反应过弱。常表现出一种事不关己、若无其事的样子,好像永远活在自己的世界里,外界发生的事情与自己无关。

反应过强。对日常生活中一些微小的改变,以及一般人不以为然的小刺激,他们却有很强烈的反应。

儿童心理障碍常见的10种表现

儿童心理障碍常见的10种表现 儿童是祖国的花朵,父母的心头肉。现在,孩子健康平安是家长的基本要求,而且,随着社会的发展,家长们更重视孩子心理是否健康发展。但是有部分家长对孩子心理有没有障碍,自己也不是很清楚,也不知道心理障碍会表现在哪些方面。 一、多动症 多动症又名轻微脑功能障碍,儿童主要表现在对任何事注意力都不集中,经常做些小动作,情绪起伏大,不能控制自己的情绪,生活、学习都受到严重影响。 二、焦虑症 焦虑症是指没有任何身体原因时,突如其来的出现恐惧状态。主要表现在自信不足,过分敏感,饮食差,容易哭闹。 三、抽动症 抽动症主要表现在身体的某些部位经常不由自主的、无目的的,重复的出现肌肉的快速痉挛现象。同时,性格表现紧张、自卑等。 四、攻击症 有这类症状的孩子经常东奔西跑,爱搞恶作剧,捉弄、讽刺别人,对美好的事物不知道珍惜,喜欢打架。 五、失眠症 有失眠症的孩子入睡困难,睡前胡思乱想,睡中容易惊醒,有时会梦游,天亮后什么也不记得,睡眠质量很差,白天精力不足,影响生活学习。 六、恐惧症 有恐惧症的孩子对一些事物或场景莫名的产生害怕的心理,想赶快离开。有时遇到打雷、闪电等表现的很紧张、害怕等。 七、贪婪症 贪婪就是对一切都不满足,极端自私,甚至凡事都以自我为中心,占有欲强,不会为别人考虑。

八、懦弱症 有这种症状的儿童遇事没有主见,缺乏自信心,心理素质低,对外界事物反应迟钝,甚至受到伤害时也不会自我保护。 九、嫉妒症 有嫉妒症的孩子很难容忍别人比自己优秀,看到别人成绩好,自己没成功的事别人成功了会心理不平衡,甚至会说别人的坏话等。 十、性过敏症 这类儿童容易被原始的性欲左右,有时甚至会沉浸在自己的性幻想性中,或者不敢同异**往,捉弄异性等,甚至会强行发生性行为。 孩子的心理健康与否,影响孩子一生的成长。我们不仅希望孩子身体健康,更要让孩子心理健康。儿童年龄小,语言表达能力差,家长多耐心观察孩子的言行,及早发现,及早矫正

发展障碍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读后感)

智力障碍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措施分享 最近读《特殊儿童心理健康教育》这本书,其中第六章发展智障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印象深刻。当谈到智障儿童心理健康教育时的一些观点时感觉非常的实用,和大家分享一下:智力障碍是指儿童在发展期间智力功能明显低于常态,同时伴随适应性行为方面的缺陷。这个定义必须符合3个条件:1、智商低于平均水平两个标准差2、伴随有适应性行为障碍3、发生在18岁之前。 智障儿童主要的心理问题是不良适应行为,人格偏差,人际与社会适应不良,造成心理问题的因素有个体原因和环境原因。 作为智障孩子的家长,面对智障孩子心理问题,应该如何去做下面有6种正确的教养态度和方式: 1、转移法。当孩子有不良行为时,家长可用其他有趣的事物转移孩子的注意力。 2、忽视法。孩子有时为了引起他人的注意而出现打自己的头或呕出食物等不良行为, 以得到关心。如果父母表现的很关心,那么下次孩子便会乐此不疲。 3、疏导法。智障儿童由于语言能力差,无法正确表达自我需求,因而有时会以伤害他 人,顺坏物品等方式来引人注意。为此,父母平时应多关心,并进行沟通方式的训练,使孩子掌握表达和发泄需求和情绪的途径。 4、手的控制。当孩子有不良行为时,父母可用手牢牢地握住他犯错的手腕,待他挣扎 1-2分钟后才放手,通常此法对打人、摔物、打头、扯电线等手部行为有制止效果。 时候再教孩子掌握表达和发泄需求和情绪的途径。 5、拥抱控制。当孩子任意吵闹或到处游走时,可紧紧地拥抱他,使她无法挣脱,同时 一边拍抚他一边同他轻言细语,直到孩子不再挣扎。 6、环境控制法。为孩子布置一个属于他的游戏和活动空间,教他收拾物品于固定处, 不希望他接触的物品要收藏好,容易引发他异常行为的物品尽量不要让他见到。 作为老师,面对智障儿童的心理问题,如何处理呢 (一)如何处理智力障碍儿童的情绪失控问题 智力障碍儿童轻度的情绪行为问题可以通过特殊教育和训练得到有效地控制和改善 1、寻找出可能造成情绪失控的因素 2、善于用行为改变技术 3、提供书写的机会,培养书写习惯,以减少情绪爆发 4、短暂隔离,或转移注意力,以稳定情绪 挫败也可能导致暴怒行为,教师宜避免让儿童承受过多的挫败,当儿童显现暴怒行为时,教师可把他带离现场,送到另一处小而安静的地方,没有玩具,也没有任何活动,提供儿童充分休息的机会。儿童借此获得自我重组,自我控制的机会和空间。(二)如何处理智障儿童的多动行为 一般智障儿童多动的问题原因有3个,1环境或学习的因素2、其他疾病引起3、注意力缺陷或多动症 1、环境或学习的因素 教师必须考虑教材的难易程度是否适合学生,教法是否恰当,教师外面环境是否太过复杂,教室布置是否太多让儿童分心。 2、疾病因素 因注重主障碍的治疗,借助医学帮助,通过药物来辅助治疗。主要障碍若有缓解,多动行为也会减轻。 对于智障儿童,我们应该接纳他们,用爱来教育他们,使他们不乏亲情的温暖,生活有幸福感,安全感,并可在快乐的生活中孕育乐观积极的人生态度。

儿童常见心理障碍及行为矫正教案资料

儿童常见心理障碍及行为矫正 在任何一个国家和地区,儿童都是最重要的自然资源,他们必须处在发展计划的最中心位置,他们的健康、能力、知识和精力都将会决定世界上的农村、城市和国家的将来。我国卫生部在《2002—2010年中国精神卫生工作规划指出:“要开展重点人群的干预,……应高度重视儿童少年心理行为问题的预防和干预,使学生心理行为得到及时发现和适当的处理。目前,从我院心理门诊量看,儿童和青少年存在心理行为问题的数量逐年上升,并来就诊时已经到很重的程度。近几年来,特别是儿童自闭症病人数每年剧增,在这些患儿中,有55.2%自闭症儿童存在发育性共济失调,并伴有多动、抽动、品行、焦虑、情感障碍、抑郁等共患病。下面就儿童常见的主要心理障碍,和大家一起探讨: 一、儿童心理常见病的主要分类 1、注意缺陷多动障碍 主要特征:冲动、多动和维持注意的能力减低 (学龄前期儿童) ●过分的喧闹和捣乱,不好管理,惹人厌烦 ●明显的攻击性行为,经常惹祸 ●无法接受幼儿园教育 (6—12岁儿童)

* 不安静/好动 * 注意力难于集中 * 好发脾气/行为冲动/自我控制力差 * 和同学搞不好关系 * 学习成绩不佳 * 品行问题 (青少年) ●主观感到自己注意力集中困难 ●学子成绩大幅度下降,厌学 ●做事不考虑后果,经常和父母顶嘴、与老师争执,与同学 缺乏合作精神,对一些不愉快的刺激做出过分反应 易发人群 (按着严重性主次顺序) * 婴幼儿和学龄前出现活动水平增加 ●幼儿时期家长的批评/强制性行为 ●ADHD家族史 ●母孕期吸烟、饮酒、体质差 ●母孕期并发症多(尤其是早产和/或与颅内出血有关的低 体重) ●单亲家庭,同时文化水平低(提示家长可能存在ADHD症 状) ●婴儿期身体素质差,运动、言语发育迟缓。

10种儿童常见心理问题

10种儿童常见心理问题 (1)儿童焦虑症:焦虑症是指一组以恐惧与不安为主的情绪体验。多见于女孩。儿童焦虑症有三种类型:其中一种是分离焦虑,儿童与依恋对象、家庭或其他熟悉环境分离时出现过分焦虑;其二是社交焦虑,儿童与陌生人接触式出现持续的过分退缩,妨碍与同伴正常交往;其三是恐怖性焦虑,患儿总是提心吊胆地害怕可能遇到的事物或情景。 (2)学习障碍:是学龄前儿童较常见的问题之一,它是指不存在智力低下学习技能忽的障碍和视觉、听觉障碍,也没有环境和教育剥夺以及原发性情绪障碍,人出现阅读、书写、计算、拼写等特殊学习技能获得障碍的一组综合症。 (3)注意缺陷多动障碍(ADHD):又称儿童多动症,是儿童心理行为疾病中常见的一种问题。主要特征是明显的注意力不集中和注意持续时间短暂,多动和冲动:常伴有学习困难或品行障碍。 (4)儿童抑郁症:儿童抑郁症是指发生在儿童时期持续的心境不愉快,以抑郁情绪为主要特征。据联合国儿童基金会报告,儿童和青少年的抑郁症分别达到2.5%和8.3%。患儿表现为对游戏没兴趣,食欲下降,睡眠减少,哭泣,退缩,活动减少。患儿还可表现为注意力不集中,思维能力下降:自我评价低,记忆力减退,自责自罪,对学校和班级组织的各种活动不感兴趣,容易激动,有时出现自杀念头或自杀行为。 (5)品行障碍:主要表现为持久的、严重的违纪行为,在较大儿童中很常见,如逃学、偷窃、破坏公物和攻击行为。 (6)儿童恐惧症:恐惧情绪是儿童比较常见的一种心理问题,几乎每个儿童在其心理发展的某个阶段都曾出现过恐惧反应。儿童中最常见的是害怕动物、死亡、昆虫、黑暗、学校等。 (7)儿童强迫症:主要表现为反复地、不合理地担忧,不得不通过行为来抵消所担忧的危险以得到安心,有强迫观念和强迫行为两种类型,常伴有抑郁、焦虑。 (8)抽动症:指局限于身体某一部位的一组肌肉或两组肌肉出现抽动。表现为眨眼、挤眉、皱额、咂嘴、伸脖、摇头、咬唇或模仿怪相等,并可伴发其他行为障碍,多见于5

儿童少年期心理、行为发育障碍

选择题 (一)A型题 1.心理发育障碍是指儿童的哪一个正常发展过程受阻 A.心理 B.智力 C.注意及记忆 D.人际交往 E.智力和人际交往 2.精神发育迟滞患者中伴有精神症状的占 A.10%-20% B.21%-40% C.41%-60% D.61%-70% E.71%-85% 3.当前对孤独症最有效、最主要的治疗方法是 A.教育和训练 B.认知心理治疗 C.药物治疗 D.心理治疗加药物治疗 E.行为治疗 4.关于精神发育迟滞不正确的描述是 A.智力发育低下 B.社会适应困难 C.起病与生物、心理及社会因素有关 D.属于广泛性发育障碍 E.起病于大脑发育成熟以后 5.关于孤独症的病因哪项不对 A.遗传因素 B.围产期因素 C.免疫系统异常 D.神经内分泌和神经递质系统异常 E.教育方法不当 6.下列有关心理发育障碍的说法正确的是 A.一般起病于学龄期 B.多呈发作性病程 C.与中枢神经系统的生理成熟过程密切相关 D.早期药物治疗疗效显著 E.预后一般较好 (二)B型题 A.在学龄早期阅读、拼写和计算等能力的获得和发展异常 B.正常语言获得方式的紊乱 C.视觉空间—运动技能发育迟缓 D.非器质性因素引起的运动技能发育迟缓 E.由于神经或言语机制异常、感觉受损或其它原因所致的语言障碍 1.特定性言语和语言发育障碍是指B 2.特定性学校技能发育障碍是指A 3.特定性运动技能发育障碍是指D A.智商在50-69之间 B.智商在35-49之间 C.智商在20-34之间 D.智商在70-90之间 E.智商在91-100之间 4.边缘智力是指D 5.轻度精神发育迟滞的智商范围是指A

视觉障碍儿童感知觉的训练

视觉障碍儿童感知觉的训练 https://www.360docs.net/doc/643079562.html,/article.php?articleid=4997 无论是哪一种感知觉都是在实践过程中逐步发展的。离开了实践锻炼,视觉障碍儿童的身心都无法发展。人们认为盲人的耳朵特别灵、手特别灵,其实都是长期实践锻炼的结果。 一、视觉障碍儿童感知觉训练的意义 由于视觉障碍儿童在生理和心理上存在特殊性,因此,在生活中,儿童的感官是否得到充分利用、是否进行了感知觉的锻炼和训练将对儿童身心发展产生截然不同的影响。在我国盲校,笔者看到这样一个孩子:由于从小就跟随奶奶一起生活,而年迈的奶奶不知如何抚养这样一个孩子。为了避免孩子受伤,奶奶只把她放在床上,哪都不去。孩子13岁才入小学一年级,可是仍然无法接受正常的教学,与同龄视觉障碍儿童身心发展有很大差异。她不能定向、步态异常;无法自己穿衣、叠被子;如果没有老师帮助,鞋永远是反穿着……究其原因,与早期的感知觉没有得到锻炼有密切的关系。因而,在早期为视觉障碍儿童提供发展的条件、施以科学的感知觉训练是非常重要的。得到充分发展的视觉障碍儿童一样可以取得骄人的成就。海伦?凯勒及我国在美获得医学博士的李雁雁就是良好的例证。 二、视觉障碍儿童感知觉训练的原则 根据视觉障碍儿童身心发展的特点,在感知觉训练的过程中,家长和教育工作者应注意以下问题。 1.感知觉训练应尽早进行 儿童心理的发展存在“关键期”。关键期理论告诉我们:在某个时期,儿童最容易学习某种知识技能或形成某种心理特征,错过了这个时期,发展的障碍将难以弥补。从整个人生的心理发展来说,学前期又是心理发展的敏感期。因此,对视觉障碍儿童的感知觉训练应尽早进行。大量视觉障碍儿童发展的研究表明:错过了心理发展的关键期,才导致儿童发展的异常。例如,儿童行走能力的关键期在1岁左右。由于视力残疾和教育环境的不利,视觉障碍儿童行走技能的形成大概要延迟一年。但如果家长能在早期为儿童提供正常的行走环境,培养儿童的行走能力,不过度地保护和限制,视觉障碍儿童仍能形成正常的行走技能。 2.在视觉障碍儿童感兴趣的活动中及正常的社会生活环境中发展感知觉 视觉障碍儿童心理发展的趋势和规律与普通儿童基本相同。心理的发展都是在活动和实践中发展起来的。因此,对儿童的感知觉训练要在活动当中,以游戏等儿童感兴趣的方式进行。 另外,视觉障碍儿童的感知觉训练不能与实际社会生活脱节。现实生活中,很多家长出于对孩子安全的考虑或自身的自卑心理而剥夺了儿童很多的活动及与外界交流的机会。把孩子紧紧地“保护”在自己的周围,这不是保护,而是对儿童发展条件的剥夺,对视觉障碍儿童是有百害而无一利的。因此,儿童的感知觉训练应在活动中进行,与现实生活相结合,在活动当中,在实际的社会生活当中发展儿童的感知觉。 3.感知觉训练要重视语言的运用 在视觉障碍儿童的思维发展过程中,常出现表象和概念脱节、概念掌握缺乏感性支持的现象。因而,感知觉训练中,应重视语言的作用,把语言、词与所感知的事物联系起来。让儿童边感知边与相关的语言结合起来。训练者也应该注意语言的准确性和逻辑性。这样,不但可以为儿童提供语言和思维发展的感性经验,也可以培养儿童语言和思维的逻辑性。 在感知觉训练当中把语言和训练相结合,还有利于儿童对感知对象的科学、全面的认识。受触觉感知局限性的影响,视觉障碍儿童往往在触摸过程当中很难把握整体和局部的空间关系。因此,在触觉训练中,训练者注意语言的指导,将会使视觉障碍儿童收到良好的训练效果。 4.感知觉的训练应“因材施教” 视觉障碍儿童受失明的原因和时间、所处的社会生活和教育环境及年龄等因素的影响,在感知觉发展过程中都存在个体差异。因此感知觉的训练应有针对性地因材施教。 5.在感知觉训练中注意培养儿重认识世界的主观能动性 儿童心理发展的过程,不是被动接受客观影响的过程。因为视力残疾的影响,儿童探索世界的能动性比较低。因

4《儿童心理发展特点及常见心理行为问题》习题

《儿童心理发展特点及常见心理行为问题》习题 一、选择题 1、幼儿园的儿童处于学龄前,是心理发展的( B ),也是各种心理行为问题发展的萌芽期。 A. 早期 B.中期 C.活跃期 D.敏感期 2、学龄前儿童神经系统调节( A )过程占主导,容易被误以为是“多动症”,实际是此期儿童的心理特点。 A. 兴奋 B.呆板 C.逆反 D.安静 3、( D )是儿童语言迅速发育的重要时期。 A.1-3岁 B.2-4岁 C.3-6岁 D.1岁以前 4、下列关于幼儿记忆发展的规律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 A. 幼儿记忆的有意性较低 B. 幼儿多用机械记忆的方法 C.幼儿的记忆要以抽象逻辑为主 D. “记忆恢复”现象在年幼儿童身上表现的不普遍 5、孤独症的临床表现有:不说话、不理睬人、对一些非生物的东西(B )、注意力分散等。 A.排斥 B. 有特殊依恋 C.恐惧 D.厌恶 6、以下不是影响儿童心理发展的因素的是( B ) A.人际关系 B.物理因素 C.社会环境 D.过高要求 7、学龄前期儿童常出现的强迫行为有(B)、控制大小便能力差、多动症、夹腿综合症。 A.口吃 B.吮指、咬指甲 C.不说话 D.不理睬人 8、幼儿记忆态度发展的表现是( C )。 A.记忆空间的增加 B.记忆容量不断扩大 C.无意记忆向有意记忆转变 D.记忆保持时间变长 9、学龄前儿童的游戏主要是(B)。 A.合作游戏 B.规则游戏 C.练习游戏 D.象征性游戏 10、学前儿童思维的主要方式是( B )。 A.直觉行动思维 B.具体形象思维 C.抽象逻辑思维 D.经验型逻辑思维 11、教师应注意“问题家庭”儿童、残疾儿童和( A )的心理健康。 A.独生子女 B.男性儿童 C.女性儿童 D. 最低龄儿童 12、关于儿童记忆的说法错误的是(B)。 A.首先发展短时记忆 B.儿童越大长时记忆的容量越大 C.儿童长时记忆的发展随着年龄有所发展 D.儿童短时记忆容量随着年龄增加 13、以下不属于儿童情绪问题的是(D)。 A.焦虑症 B.恐怖症 C.孤独症 D.吮手指、咬指甲 14、以下不属于口吃的原因的是(D)。 A.火警、地震、亲人死亡 B.模仿 C.父母在学说话时过于急躁 D.食物因素 15、以下性教育方式中错误的是(D)。 A.注意性卫生习惯的培养 B.儿童出现夹腿行为时应当恰当干预 C.性不良行为的干预一定要注意儿童的心理健康 D.儿童提出性相关问题时应该直接拒绝回答 16、对多动症应采取心理和( A )治疗方法。 A.行为 B.药物 C.手术 D.针灸 17、以下不属于影响性格形成的因素是( C)。 A.遗传因素 B.气质特点 C.五官相貌 D.生理因素 18、较严重的口吃患者需要( D )治疗,由专业的治疗师指导儿童进行训练。 A.行为 B.药物 C.手术 D.言语 19、加强儿童性卫生习惯的培养可以减少一些不良行为的发生。儿童要勤洗澡、勤换内裤,女童要每晚(B)清洁会阴,保持外生殖器官的清洁卫生。 A.用湿纸巾 B.用水 C.用毛巾 D.用纸

学习障碍儿童心理与教育

《学习障碍儿童心理与教育》参考资料 一、学习障碍 学习障碍最早由美国著名特殊教育专家柯克(Kirk)于1962 年提出,他认为,学习障 碍是指听、说、读、写、算和沟通的获得和应用上表现出显著困难的一群不同性质的学习异常者。 1.美国94-142 公法 LD 是指与理解、运用语言有关的一种或几种基本心理过程上的障碍,这使得个体可能 表现出听、说、读、拼写、思考或数学运算能力的缺陷。 2.“全美学习障碍委员会”(NJCLD)的定义 LD 是一个统称,用于指称一个具有很大内部差异的特殊症候群,它通常表现为儿童在 获得与运用听、说、读、写、推理及数学运算能力上的显著困难。 3.世界卫生组织(WHO)的定义 LD 是指,从发育的早期阶段起,儿童获得学习技能的正常方式受损,这种损害不是单 纯缺乏学习机会的结果,不是智力发育迟缓的结果,也不是后天脑外伤或疾病的结果,它来源于儿童知识处理过程的异常,是由一组障碍所构成的,表现在阅读、拼写、计算和运动功能方面有特殊和明显的损伤。 4.我国台湾学者的定义 LD 是指在听、说读、写、算等能力与运用上有显著的困难者。LD 可能伴随其他障碍, 如感觉障碍、情绪困扰;或受文化刺激不足、教学不当等环境因素所影响,但不是由环境因素所直接引起的结果。 5.我国大陆学者的定义 (1)LD 儿童具有如下特点:总体智商基本在正常范围内,也有的偏低或偏高;在听、 说、读、写、计算、思考等学习能力的某一方面或某几方面表现为显著困难;大多数LD 儿伴有社会交往和自我行为调节方面的障碍;其原因是个体内在的大脑中枢神经系统功能不全所致;需要排除由于弱智、视觉障碍、听觉障碍、情绪障碍等或由于受经济、文化水平的影响,未能接受正规教育的原因所产生的学习方面的障碍。(周平) (2)LD 指智力正常的儿童在获得或运用听、说、读、写、推理、计算能力的一个或 多个方面未能达到其适当的年龄和能力水平,出现明显困难,从而导致学习落后,学习成绩不理想的状态。 **学习障碍的理解要点: 1.学习障碍儿童在心理过程上存在问题 2.引起学习障碍的主要原因是个体自身中枢神经系统功能的失调 3.学习障碍是一组特殊的症候群 4.鉴定的最直接指标是个体的智力与其学习成绩之间的差距 5.学习障碍是通过儿童对不同学科的学习问题表现出来的,但不能因此将儿童在具体学 科领域的表现作为学习障碍的全部表现。 6.学习障碍的实质 学习障碍具有内隐性,其实质是大脑功能失调导致的学习能力的缺损与失调。 学习障碍分类的标准与维度 (一)S. Kirk 和Chalfanf(1984 年)提出,学习障碍有两种类型 1.发育性学习障碍。指一个学生应该具有的、达到学业目标的基本学习能力产生障碍。 这些基本能力是指注意、记忆、知觉、思维和口语技能。 2.学业性学习障碍。指那些通过学校学习获得的能力出现障碍,这些能力主要包括阅 读、算术、书写、拼音和写作。 (二)日本服部美佳子,上野一彦(1992 年)从信息处理特性的角度提出学习障碍的四种类型 1.言语性LD:以言语能力障碍为主,听觉——音声回路障碍型。声音、语言的分辨和理解,语言表达等听觉性的语言方面有问题,在学习方面,文章的阅读理解和写作文有困难。 2.非语言性LD:以非言语能力障碍为主,视觉——运动回路障碍型。空间处理、形状和位置关系、状况等视觉性理解有困难,同时伴有较大的运动和社会行为方面的问题,在学习方面,多表现为数量和图形概念的学习有困难。 3.注意、记忆性LD:以注意集中能力和短期记忆能力障碍为主型,有的也会伴有言语性障碍和非言语性障碍的重复障碍。在学习方面,由于很多知识的学习需要记忆,因此学习能力普遍低下。 4.混合性LD:不仅表现为特定能力的低下,还伴有一些部分的缺陷,在整体内部存在有各种不同障碍的混合型,症状不如上述典型,根据能力落后部分的不同,所表现的问题各

七种常见的儿童心理问题

七种常见的儿童心理问题 儿童的心理问题具有特殊性 儿童本身缺乏适切表达能力,所以面对自己的问题他们常会透过一些怪异行为表达,例如:想博取关心而佯装头疼、以反抗父母掩饰内心的焦虑。诸如此等问题,我们绝不可用成人的标准来衡量。 其次,儿童心理问题的临床症状也不见得与成人相合,例如:忧郁症;成人可能会有自杀倾向,而儿童却无此种倾向;同样地,成人精神分裂症的主要症状可能是幻觉、妄想、幻听等,不过儿童期精神分裂症的主要症状却是退缩。 另外,由于儿童正逢利用周遭环境建立自我概念的阶段,如果能及早治疗,较具成效、且对孩子的伤害会减少许多,但是若拖延处理时效,就得多费一番周折。 常见的儿童心理问题 一般而言,我们将儿童的心理问题分成一般性及特殊性二类。一般性的问题如:口吃、尿床、逃学、不吃饭、说谎、好动等;特殊性的问题如:自闭症、适应障碍、癫痫、儿童期精神分裂症等。也许你会说,你所碰到的问题不只这些。的确;孩子的问题并不只以上所提及的。然而我们列举这些常见的心理疾病,并不是想对儿童的心理问题加以分类,而是想让父母亲了解孩子出现哪些行为时必须注意、甚至治疗。 自闭症 典型自闭症的孩子,目光与言行都不与人接触,常使自己活在自我的世界里,而且脾气异常强烈,他们同时会固执的爱听某种旋律或某种玩具,甚至具有灵巧的动作及想法。日常生活中,他对「物」的兴趣比对「人」来得高,有时甚至会把人的肢体当成物体来玩;玩的时候,常常会有一些重复且节奏性的动作;对于喜欢的东西相当执着且一成不变。 产生自闭症可能的原因有:遗传、脑伤以及父母对子女冷漠的管教态度等。其治疗方法,积极方面:应注意自己的管教态度、适时提供爱及关怀、并妥为设计适宜的学习环境。消极方面:则应给予行为治疗,例如用代币学习或社会性增强等方式来建立自闭症儿童的人际关系,饮食行为等。 过动儿 活动量过大的孩子容易坐立不定、整天跑东跑西、爬上爬下、话多、手势多、父母或老师往往非常讨厌这种孩子,他们有时会认为这些孩子是故意捣蛋的。 一般而言,这些孩子的特征有: .注意力难以集中。 .肌肉协调不良。 .缺乏抑制力,挫折容忍度偏低。 .情绪不稳易发怒。 .过度敏感。 儿童过度好动的可能原因有三种:一是家庭压力太大、二是轻微的脑部受损、另一种是天生就属于活动型的孩子。

儿童心理障碍原因及对策

儿童心理障碍原因及对策 都说孩子是这个世界上最快乐的人,果真如此吗?有些孩子爱独处,不喜欢与别人交流,这是为什么呢?下面说说儿童心理学方面的问题,分析儿童心理障碍的原因及对策。 儿童心理障碍问题不容忽视 谁都希望自己的宝宝聪明又健康,孩子的身体健康是家长们十分关心的,但家长们是否关心过孩子的心理健康?有关专家指出,目前学龄前儿童的心理卫生问题是较为常见的,家长们如不注意孩子的心理卫生保护,将会导致孩子在学龄期发生学习困难、交往困难等对学校适应不良的现象,甚至引发更严重的后果。 通常,新生儿在出生后1个月只有两种反应:一种是获得满足与舒适感后的愉快情绪;另一种是饥饿、寒冷、尿布潮湿等所引起的不愉快情绪。3个月的婴儿即可有欲求、喜悦、厌恶、愤怒、惊恐、烦闷等6种情绪反应。 婴幼儿时期的心理问题主要有:由于营养摄入不足或不平衡造成婴幼儿的大脑和心理发育障碍、不良的进食习惯、睡眠习惯和大小便习惯、言语障碍、负性情感(如忌妒、恐惧、分离焦虑)以及某些不良的行为问题(如吮吸手指或衣物、咬指甲、拔毛发等)。1岁以上的儿童心理障碍主要是三大方面的问题:注意力不集中,学习能力障碍,情绪性格问题。孩子中有80%属于学习能力障碍,即感觉统合失调。 儿童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 之所以有这么多孩子有学习能力障碍的问题,与儿童的出生经历及早期教育有关。从目前情况看,造成学龄前儿童心理障碍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胎教的影响。现在很多母亲给胎儿听胎教磁带,但已发现有些幼儿由于听觉刺激不适当,反而造成失聪。胎儿应该有一个安静的生长环境,不应该受到无端的打扰。 二、没有经过爬行训练的影响。现在2/3的城市儿童缺乏爬行训练,过早地使用学步车。婴幼儿在爬行的时候,会努力抬头,四肢、手眼的协调能力得到训练。没有爬行经历的孩子,长大以后手可能会不听指挥,注意力不集中,写作业时过慢。 三、缺少正规教育的影响。进过幼儿园的幼儿,活泼、开朗、易合群、守纪律、讲礼貌。而家居幼儿就显得过分害羞、怕见人,在陌生环境中难以适应。

视觉障碍儿童的心理和行为特征

视觉障碍儿童的心理和行为特征 时间:2010-10-08 来源:育宝网浏览: 269次 导读:视觉障碍对儿童心理发展和认识活动的影响,随其失明的 时间和程度的不同而异。大体说来,先天失明者比后天致盲更为不利,年幼失明又较成年失明的影响为大,弱视者比全盲者有更 视觉障碍对儿童心理发展和认识活动的影响,随其失明的时间 和程度的不同而异。大体说来,先天失明者比后天致盲更为不利, 年幼失明又较成年失明的影响为大,弱视者比全盲者有更好的发展 机会。就失明的年龄而言,5、6岁被看作是一个关键期。也就是说,在这个年龄之前失明,其视觉表象较易消失掉,而在这个年龄之后 失明,则儿童早期的视觉经验可望保持住,这对其后来的学习将发 挥积极的作用,可提供比较具体的参考框架。 失明给盲童心理发展所造成的影响是全面的。概括说来,盲童 表现有下列一些心理或行为特征。 1.盲相或称“盲态”,是盲人的一种特殊行为型态,通常在儿 童期已发展。表现为快速地摇头,按揉眼睛,偏着脑袋,以自己的 手在眼前晃动做出光影摇曳的样子绕圈子转,表情呆滞,虚笑,行 走时手脚的动作不协调,摇摆身子等。但这并不是在所有盲童身上 都得到同等程度的表现。盲童的这些动作被一些学者解释力是盲童 寻求自我刺激的一种方式(Eiche1,1978)。 2.视动协调及行走定向由于视觉障碍,儿童无法或难以掌握其 在环境中的相对位置,而这种对于空间概念的缺乏,又使其按预定 的目标行动的能力极大地受到限制,盲童及其家长为了安个而过多 地在行动上予以限制,这也将影响独立行走能力的正常发展。视觉 障碍对精细动作的协调能力,也有不良的影响。 3.知觉能力根据沃伦(Warren,1977)的研究,发现盲童在质地、重量,以及声音方面的知觉辨别能力,与眼明者差别不大,这可能 与对视觉的依赖较少有关。而在形状辨别,空间关系以及知觉运动 整合等较复杂的知觉任务方面,则逊于明眼者。 4.感觉补偿这是弥补感官组织缺陷的一种平衡作用。通常藉着 增强其他感官的功能,或是利用受损器官未损部分的功能,使得有机

儿童神经心理发育及评价

儿童神经心理发育及评价 (讲课人:李磊) 一、感知觉发育 感知(sensation and perception)在婴儿神经心理发育过程中感知是一个基本的心理过程。照顾婴儿的行为本身就对婴儿的视、听、嗅、味和触觉提供了刺激,所有这些刺激在婴儿的认知发育中起重要作用。 视觉刺激在儿童与其环境联系中可提供重要信息,学习过程中约70%的信息来源于视觉。因此视感知的发展在婴儿早期发展中占重要地位。新生儿出生时鼓室没有空气,所以听力低下,听觉阈限高于成人10~20分贝。生后3~7天听觉敏锐度有很大提高。婴儿视听感知发展程序见表2-2-1。正常儿童的听觉强度为0~20分贝。如果听觉强度在20~40分贝为轻度听觉障碍,40~60分贝为中度听觉障碍,60~80分贝为重度听觉障碍,大于80分贝为极重度听觉障碍。应早期发现儿童先天和后天性听觉障碍,并及时进行听力语言康复。 表1 婴儿视听感知发展程序 月龄视感知发展听感知发展 1月2月4月6月9月12月短暂注视 目光跟随物体移动90° 目光跟随物体移动180° 目光跟随落地物体 长时间看远处人物的移动 偏爱注视小物品 对铃声有反应 区别笛声和铃声 听悦耳声音时微笑 对母亲语音有反应 可迅速、直接地寻找声源 听懂自己的名字,对声音的 反 应可以控制 新生儿的触觉有高度灵敏性,小婴儿就能对接触身体的襁褓或被褥任何不舒服的刺激表示强烈反应。特别敏感的是嘴唇、手掌,脚掌、前额、眼帘等处。例如物体接触嘴唇时,会引起新生儿口部动作;物体接触手掌时,他立刻就会抓握。大腿、前臂、躯干则比较迟钝。随动作发育,婴儿的手逐渐在触觉发育中占主导地位。 二、运动发育 运动(motor)在儿童早期神经心理发育过程中,运动发育也是婴儿心理发育的重要基础。儿童运动发育有一定的顺序,即不同年龄阶段出现不同的运动行为,而且运动的发育还遵循着如下规律:

情绪和行为障碍儿童的案例分析

情绪和行为障碍儿童的案例分析 一、情绪和行为障碍儿童的概念 什么是有情绪与行为障碍的儿童?目前国内外并未有一个统一而严格的定义,有的将情绪和行为障碍分开,分别下定义。已有的定义大多只是进行了一些描述性的界定。有的从医学的角度,认为这是一种心理疾病;有的从教育学的角度,认为这是一种可矫正的情绪不稳和行为不良。而本文发所讲的也主要是从教育角度来讲,一般指18岁以前的儿童和少年的各种行为和情绪异常。 二、情绪和行为障碍儿童的分类 (一)从教育角度有学者将其分为: (1)人际关系问题(2)行为规范问题 (3)抑郁情绪问题(4)焦虑情绪问题(5)偏畸习癖 (二)按严重程度美国学者克里拉森将其分为三类: (1)轻度:对个人以及他人不会造成太大的困扰,能与别人维持一定程度的和谐关系,对生活、学习有轻度的影响; (2)中度:在情绪上感受到极大的痛苦,生活、学习及人际关系也深受其影响; (3)重度:如同生活在另一个世界,很难从事学习和处理日常事务,往往需要在隔离的环境,需要专门人员长期做辅导。 (三)从情绪和行为的控制程度可分为: (1)超控制型:过分控制自己的行为,表现出害羞、孤独、焦虑胆怯等行为特征;

(2)低控制型:主要表现出多动、侵犯、攻击、将自己的挫折转嫁到别人身上,情绪波动大。 三、情绪和行为儿童障碍的心里特征 (一)认知不协调 (1)认知过程和内容部协调,包括思维缺失和认知偏差 (2)认知成分和认知方式不协调 (3)认知、情感和意志行为不协调 (二)负性情感体验强烈(三)自我中心倾向明显 四、学业特点和行为特征 (一)学业特点 1.大部分情绪和行为障碍儿童的认知能力是正常的,但是大多数情绪和行为障碍儿童在学习方面是学习比较困难的学生。当学习跟不上,没有人帮助时,他们往往产生“习得无助”的绝望心态,情绪消极、抑郁、焦虑、恐惧。 2.焦虑表现:对外界事情反应过度敏感,会因一点小事烦躁不安,甚至出现恶心、心慌、头晕等身体上的不良症状。有的则产生恐怖症,害怕上学,设法逃学,害怕回答问题,也会有身体异常反应; 抑郁表现:经常出现不愉快的沮丧情绪,对活动不感兴趣,对自己的事情漠不关心,主导心境悲观。 (二)行为特征 1.焦虑、自卑和退宿、不成熟; 2.注意缺陷、多动 3.反社会行为

儿童常见心理行为问题及指导

儿童常见心理行为问题及指导 东莞市妇幼保健院廖捷 儿童行为发育又称心理发展或称心理发育,指个体或种系从产生到死亡期间的有规律的心理变化过程。也就就是指儿童心理从不成熟到成熟的过程。这一过程大体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1、反应活动从未分化向分化、专门化的方向发展。 2、反应活动从不随意性、被动性向随意性、主动性方向发展。 3、认知功能从认识客体的直接外部现象向认识事物内部本质方向发展。 4、对周围事物的态度从不稳定向稳定方向发展。 儿童行为发育包括:动作、言语、认知、人格与社会适应性等方面。而这些方面相互影响、相互促成,同时又受不同年龄生理发展水平与社会生活环境的影响及其制约。 婴儿期:儿童从出生到两岁左右,大致处于感知运动阶段,这一阶段儿童只有动作性的智力活动,而没有表象与运算的智力活动,如:粗大运动:包括抬头(3个月)、抬肩(4个月)、翻身(6个月)、坐(7个月)、爬行(8个月)、站立行走(12月)、跳(2岁)等。精细动作:视线跟随、手握物、手指动作等。言语:从牙牙学语到明确含义的语言发展。社会性:包括表情、微笑、认人、啼哭等。 幼儿期:幼儿期心理发展的水平很大程度取决于动作与言语的发展,其动作的发育有赖于知觉、体格与生理功能的发展。而幼儿期就是言语发展的关键时期,其语言的发展就是先理解后表达,记忆以无意记忆、形象记忆与机械记忆为主,但思维还不能摆脱实物及表象。对社会性认识以自我为中心。认为她人对世界的瞧法与已相同,开始出现社会道德感、理智与美感。 气质就是个体之间表现出不同与行为方式,气质与能力与动机不同,能力就是指“做什么”与“做得如何”,动机就是“为什么做”,而气质就是说明“怎样做”。所以说:“行为方式就就是气质”。儿童气质学说的提出揭示了儿童行为多样化的本质,为儿童个体化养育提供理论的基础。儿童气质不就是一个单一的结构,而就是由多个维度所组成的混合体,具体分为九个维度:分别就是活动水平、节律性、趋避性、适应性、反应强度、心境、持久性、注意分散度与反应阈。 活动水平:儿童在睡眠、游戏、进食、穿衣、洗澡及其她日常生活中身体活动的数量。 节律性:儿童的生理功能、日常行为或对事件的反应的规律性或可预测性。 趋避性:又称初始反应,就是指儿童对新鲜事物(如陌生人、新情景、新地方、新食物、新玩具、新的程序)的初始反应。 适应性:对新事物的初始反应后的长期调节反应。 反应强度:对刺激反应的强度大小。 心境:情感性质,指儿童日常生活中高兴与不高兴的心情数量的多少。 持久性:儿童坚持某项活动的时间长短(包括克服障碍或排除干扰坚持活动)。 注意力分散度:外来刺激对儿童活动干扰的难易程度。 反应阈:引发儿童出现可观察到的反应或注意的刺激的量的大小。 后来有人发现儿童气质某引起特征往往成“簇”存在,于就是可以把气质划分为如下几类:

儿童情绪障碍及其他常见心理行为障碍

?继续教育? [收稿日期]2006-10-24[作者简介]黄 红,女,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上海市预防医学会儿少卫生学分会副主任委员,上海市青少年预防AIDS 培训中心主任,上海医学伦理学会副会长,《教育生物学报》副主编,《实用儿科临床杂志》《临床儿科杂志》编委,承担多项科研项目,主编专著3部,发表论文30余篇,研究方向为儿童保健。 儿童情绪障碍及其他常见心理行为障碍 黄 红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上海200025) [关键词]情绪障碍;行为障碍;儿童 [中图分类号]R72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515X (2006)23-1678-03 随着社会发展,家庭、学校和社会中各种应激因素也在增加,给儿童的健康成长带来不利影响,使儿童情绪障碍等心理卫生问题明显增加,已经成为儿童保健工作中的重点之一。卫生部、民政部、公安部和中国残疾人联合会于2004年4月印发的《中国精神卫生工作规划(2002~2010年)》中提出:“加强儿童、青少年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和干预,减缓心理行为问题和精神疾病上升趋势,到2005年,在校学生心理保健知识知晓率达到40%;到2010年达到60%。到2005年,遏止儿童、青少年心理行为问题和精神疾病总患病率上升趋势;到2010年,儿童、青少年心理行为问题和精神疾病总患病率降低到 12%”,同年9月由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卫生部等部门《关于进 一步加强精神卫生工作指导意见的通知》也要求“降低儿童和青少年精神疾病和心理行为问题发生率……重视儿童和青少年心理行为问题预防和干预”。具有情绪和行为问题的儿童,往往首先咨询儿科医师,在儿科、儿童保健门诊就诊患儿的心理行为问题发生率明显高于正常人群,但儿科医师对此类问题的识别率和正确诊断率较低,因此,有必要加强儿科医师儿童心理卫生知识培训。在此介绍儿科中常见的儿童心理行为问题的症状、诊断和治疗原则。 一、儿童分离性焦虑症 分离焦虑是一种相当常见的焦虑障碍,与依恋对象分离或将要分离时产生的与发育水平不符的过度焦虑,发生在18岁前并持续至少4周。美国的研究报告显示,分离焦虑障碍平均发生年龄为7.5岁,拒绝上学的发生年龄10.3岁。分离焦虑障碍在年幼儿童中常见,随年龄增长而减少。儿童早期分离经历、儿童气质、成长环境、应激易导致分离焦虑,如亲人死亡,家长的过分保护、需求或抑郁等。 分离焦虑在不同年龄有不同的表现。幼小儿童如果主要依恋者不在身边则不愿意入睡,当将要分离时过度沮丧(如发脾气),做与分离有关的噩梦;离开家与依恋者分离时,非常想家。年长儿童和青少年还可出现生理/躯体症状并造成问题,如头晕,恶心、呕吐,腹痛,头昏眼花,肌肉疼痛或心悸,家长经常因孩子出现以上问题而四处就医。学龄儿童容易表现为对家长和依恋者的过分担心,并拒绝上学,外出参加集体活动时 (如野营、学校活动在外过夜)过度忧伤。 治疗目标是帮助儿童恢复正常的发展功能,心理干预与药物治疗同时进行,鼓励儿童和家庭尽量正常学习和生活,预 防功能受损。同时预防继发合并症,但不要对躯体问题过于关注,谨慎对待。药物可用小剂量的抗焦虑药或52HT 再摄取抑制剂(SSRI )。如能得到早期诊断和包括儿童和家庭治疗,则预后良好。 二、儿童恐惧症 儿童恐惧症指儿童不同发育阶段是对一些特定的情景或物体恐惧的特定恐惧情绪。起病常有刺激经历,或从周围的成人或儿童处习得。恐惧的内容多样,因年龄而异。如:恐惧乘飞机、某种动物、鲜血、打针、乘电梯、高处空旷地区、学校等,有时可同时恐惧几种事物。暴露于所恐惧对象时,儿童会出现焦虑不安,过分、不合理恐惧,表现为哭闹、发脾气、发呆或黏人,导致回避或影响正常的活动、学习。如恐惧对象很少接触则对日常生活影响不大。 治疗包括心理治疗和药物治疗,预后良好,恐惧往往随年龄增长而减轻或消失。 三、儿童社交性焦虑障碍 儿童对新环境或陌生人产生恐惧、焦虑情绪和回避行为。多在青春早期起病,一般在12岁左右被发现有社交恐惧。临床表现如怕自己说话或行为愚蠢,怕当众出丑、怕被同伴拒绝、怕说话脸红、怕当众失败等。同伴关系、学校功能和家庭功能因社交恐惧而受损。儿童往往不能认识到自己在社交场合的过分不安,而是表现为行为问题,如不肯离开父母,他们见不熟悉的人就发脾气,拒绝与朋友玩,以躯体不适为由回避社交场合。在学校和家中的恐惧有不同表现。 认知行为治疗(CB T )和药物治疗(抗焦虑和抑郁剂)结合效果较好。 四、广泛焦虑障碍 指持久、过分和不现实的担心,无特定对象或情景。美国流行病学研究显示:儿童和青少年发生率2.9%~4.6%,在 12~19岁青少年中较5~11岁儿童更多见。儿童期男女比例 无差异,青少年期男女比例为1∶6。父母情感问题、破坏性的依恋、应激生活事件、创伤经历等对本病发生产生影响。表现为比其他儿童更过分担心他们在学校或一些活动中的成绩和能力,担心个人和家庭成员的安全,或担心自然灾害和将来要发生的不良事件。因过分担心,导致在日常生活、学习等各项活动能力受损,因经常要寻求重复保证而干扰他们的个人成长和社会关系。常见有躯体症状,如气急、心动过速、出汗、恶心、呕吐或腹泻、尿频、手脚湿冷、口干等;也可出现肌紧张、战栗、颤抖、抽搐、摇晃感、肌肉酸痛等,患儿经常抱怨腹痛、头痛等。经常同时伴其他焦虑障碍、抑郁或破坏性行为障碍,共病率较高。

视觉障碍儿童的生理与心理特征

视觉障碍儿童的生理与心理特征视觉障碍本身并不妨碍儿童身体动作的发展。事实上,出生后 几个月内,视觉障碍幼儿运动技能与正常幼儿并无多大差异(Warren,1984)。 一、视觉障碍儿童的生理特征 (一)视觉障碍儿童的动作发展迟缓 随着婴儿机体的逐渐成熟,在正常环境下,普通儿童运动能力 自然而然地有了迅速的发展。而视觉障碍儿童由于看不见自己周围 的物体.失去了够抓物体的动力,因此他们的运动能力不能随肴机 体的成熟而自然地发展,因此有可能出现早期身体运动发展迟缓的 状况。特别是那些先天失明的盲童,更可能出现早期运动技能迟滞。格瑞庭(Grign,1984)从他的研究中得出结论:出生后就失明的儿童 对其运动技能的发展有着不利的影响,可能会延缓早期运动技能的 获得。生活中我们常会发现,有些先天失明的儿童喜欢俯伏在某一 个地方,以求保证自己的需要和安全。然而.长时期俯伏在某一个 地方,通常会引起运动技能,特别是身体移动、手的协调及健全肌 肉的发展迟缓,导致行走所需的肌肉得不到正常的发展,而使得行 走技能发展滞后或行走拙笨,延迟走路的年龄.最终影响体格的正 常发展。

谈到视觉障碍儿童的动作发展,我们有必要探讨一下视觉障碍 儿童的所谓“盲态”问题(blindism)。所谓的“盲态”,是指有些 盲人的特殊动作或习惯,如经常性按摩眼睛、挤眼、摆动身体、绕 圈子转、注视灯光和玩弄手指等。但伯林厄姆(Burling.ham,1964)及沃伦(Warren,1984)却认为这个术语是用词不当,因为这些习癖(mannerisms)也可以在其他残疾儿童,特别是自闭症儿童、智力落 后儿童及情绪障碍儿童身上发现,甚至有些正常儿童也有类似的行 为表现。 笔者认为,一些视觉障碍儿童,特别是视觉障碍兼有其他残疾 的多重残疾儿童确实存在着这种“习癖”,但由于这些“习癖”不 是视觉障碍儿童所独有的,也不是所有视觉障碍儿童所共有的,因 此最好不要称其为“盲态”,而以“习癖”代之。导致这种“习癖”的原因有许多种推测,综合起来可能有下述几种原因, 其一,盲童缺乏足够的自我刺激(self-stimulation),以至于 用自己的身体来寻求刺激和活动(Warren,1984;Scott,1969); 其二,盲童因为旅行和身体活动的限制,使得他们不能很容易 地从一个地方到另一个地方,改变自己的环境,以满足身体的需要(Merry,1933;Hoshmand,1975);

儿童行为障碍的问题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 生活常识分享儿童行为障碍的问题 导语:每个孩子都是家长们的心头肉,相信您的孩子也会一直牵动着您。那么,孩子的问题就不会是小问题。近些年来,我们的调查显示,儿童行为障碍成 每个孩子都是家长们的心头肉,相信您的孩子也会一直牵动着您。那么,孩子的问题就不会是小问题。近些年来,我们的调查显示,儿童行为障碍成为给孩子身体健康带来重大问题的一种病症,但是很多家长对儿童行为障碍并没有太多的理解,这会在孩子出现症状的时候出现重大的认知错误。请耐心看完以下的介绍,为您孩子的健康再多加一份保护。 发生于18岁以前的儿童和少年的各种行为和情绪异常。儿童行为障碍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儿童常见的生理心理行为偏异,如遗尿、厌食、偏食、夜惊、睡行、口吃等;一些是习惯性动作,如吮手指、咬指甲、习惯性抽动(如习惯性眨眼、咂嘴、扭头、耸肩等)。儿童的不良社会行为,属于儿童品行障碍,不属于行为障碍。儿童情绪障碍指的是儿童情绪反常,如过分害羞、恐惧、焦虑、暴怒发作等。行为障碍和情绪障碍在儿童中很常见,随着年龄的增长通常会自行改善,应正确认识和处理这些现象,促进儿童身心健康成长。 儿童行为障碍发生的原因包括:①多数与暂时性生理或心理发育延迟有关,例如随着年龄的增长和发育成熟,大多数遗尿会自然消失;②咬指甲、习惯性抽动等行为障碍属于习惯性质,开始是偶然发生的,但由于不断得到强化,便逐渐固定下来,形成习惯;③厌食、偏食、吮手指等行为障碍的发生,与环境影响不良、教养不当有关;④少数行为障碍是器质性疾病的结果,例如不到10%的儿童遗尿常见的器质性病因有隐性脊柱裂、膀胱及尿道发育异常或慢性炎症等。儿童行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