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话与方言常见语法差异对照表电子教案

合集下载

《普通话实用教程》课件 2方言与普通话词汇差异

《普通话实用教程》课件 2方言与普通话词汇差异
(二)义项不同
例如,“泥”在梅州、广州兼指“湿的泥”和“干的 土”。“外甥”在南昌、梅州、福州兼指“外孙”。
(三)用法不同
例如,福州话“对头”不单用做名词而且用做副词, 意为“互相”,如说“对头夺”(互相争夺)。
(一)罕用词语
有些日常生活用词使用频率不 高,也少见于书面,本地人习 惯于本地的说法,没有听过普 通话里相应的说法因而说不出。 例如,胳肢窝儿、胳肢、胳膊 肘子、喉结、锁子骨、顶针儿、 锅铲、火铲、牛轭、嚼环、碓 杵、橛子、檩、椽子、帐檐儿、 豁唇子、斗眼儿、研墨、掭笔 等在方言里往往有不同的说法。
拓展知识
1.一个地区有一个地区的方言,陕西人把鞋子叫孩子,为此还闹出了一些笑话。有一个陕西 人在北方,有一次路过一条小河,他把鞋子掉到河里了,他大喊我孩子掉河里了,旁边人 一听,这还了得,都纷纷跳到河里去救孩子,结果,只捞到鞋子,大家安慰这个陕西人, 没救到孩子,不要难过,可谁知这个陕西人拿过鞋子笑着说:这就是我孩子。 2.两个乡下姑娘进城回来,天色晚了,见一辆卡车开来,便向卡车招手,司机探出头来,一 个姑娘说:“同志,我俩可以做(坐)你的妻(车)子吗?”司机没好气地说:“谁要你们做我 妻子。”另一个姑娘赶紧说:“不要紧啦,我们很亲(轻)。”司机气得把车开走了,心想: “谁和你们亲去。”
二、形异实同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构词不同
有些方言词用字和普通话未必 有大不同,但构词法不同,这 也是方言区的人学习普通话的 难点之一。这种情形有时是词 素次序不同,如喜欢—欢喜, 热闹—闹热,介绍—绍介,客 人—人客,母鸡—鸡母,地 道—道地。
三、形实无关
有些事物和概念只见于某一地区,这样的 方言词未必能在普通话里找到相应的词来 对照(如各地都有许多特制的食品用方言 词造了特殊的名称),这些方言词必要时 可直接借用,加以注解,引进普通话。例 如,上海话的“瘪三”“拆烂污”,福州 话的“光饼”“蛎饼”。

第四章 普通话与贵州方言词汇、语法比较

第四章  普通话与贵州方言词汇、语法比较

做饭 打嗝 吸烟 大便 小便 休息 打盹 打鼾 睡觉 熬夜 闲谈 插嘴 装傻
煮饭、整饭 打饱嗝 吃烟、抽烟 大溲 小溲 歇气、歇下 打瞌睡 扯扑鼾 睡瞌睡、睡觉 熬更守夜、熬夜 摆龙门阵、吹牛、吹壳子 叉嘴、多嘴 装憨
——
便宜
便宜、相因 票子、数数
语 汇 对 比 商 业

走运 欠帐
赚钱 赔钱 饭店
今年子、真年 去qiu4年、去年子 明年子、来年、二年 外年、外年子 上上前年、大上前年 开年、正月间 腊月间、年终 大清早、早上 擦黑、挨晚 半夜五更 星期天、礼拜天、赶场天 大年十五、大年
——
下地
下地、去土头、去田头
耕地
犁土、犁田 晒坝、打坝 堆堆、谷草堆
碾子、磨子 铲铲、洋铲、铁铲 撮箕、窝筐、斗筐 板车、板板车 轮子、滚子 索索、索子
坝单、垫单 温瓶、热水瓶、保温瓶 洗脸帕、帕子 抽箱、抽抽 板凳 抹桌布、抹桌帕 扫把 瓢羹、汤匙 拐棍、拐杖 泥巴砣砣、泥巴 涨水、滚水、冒水 潲水 吸铁石
——
语汇对比 —— 人品
小孩子 老头儿 小娃娃、小崽 老者、老头子
杂技演员 耍把戏的 乞丐 拿抓、告花子 流氓 相物
牲口 牛犊 公狗 母狗 母猫 公猪 狼 蛇 乌鸦 老鼠 猫头鹰 蚯蚓 壁虎
畜牲 牛崽、小牛儿 公狗、牙狗 母狗、草狗 母猫、女猫 牙猪、郎猪 豺狗 老蛇、老麻蛇 老鸹wa4、老八 耗子 鬼灯哥、猫灯哥、夜猫子 蛐蟮 巴壁虎
——
语 汇 对 比 器 物
床单 暖瓶 毛巾 抽屉 凳子 抹布 扫帚 调羹 手杖 土块 开水 泔水 磁石
语 汇 对 比 农 事
打场 垛
石滚 铲 簸箕 胶轮车 车轮 靼绳
——
语 汇 对 比 植 物

第五章四川方言和普通话词汇`语法比较

第五章四川方言和普通话词汇`语法比较


与普通话说法不同的四川方言中,名词最多。

烟子 舌头儿 嘴巴 树子 风筝儿
名 词:
一、四川方言中是双音节词,普通话是单音节词 1、川方言有“子”词尾,普通话没有。如:庙子 鞋子 羊子 蚕子 虾子 葱子 今天子 明年子 2、四川方言中有儿化,普通话没有,但轻声。如苍蝇儿 3、方言中有“巴”词尾,普通话没有。如:泥巴 盐巴 二、四川方言是词素重叠,而普通话是单音节词,或加“子”。 如:草草——草 灰灰——灰 毛毛——毛 箱箱——箱子 瓶瓶——瓶子 柜柜——柜子 还有一部分是完全不同的说法: 如:帕帕儿 架架儿 飞飞儿 吹吹儿 坨坨儿 别别儿 瓢瓢儿 偷油婆 波丝网 檐老鼠 包径 绍苕 稀饭 抄手儿 宝气 手杆 讨口子 铺盖 灶房 二天 白墨 雪弹子 三、四川方言中“头”,普通话说“里” 桶头有水 锅里有碗头才有 他在院坝头 屋头
第五章 四川方言和普通话词汇、 语法比较
学习普通话不能只学语音,还要掌握普通 话的词汇和语法。普通话和四川话都是从古 代汉语发展来的,语言中的基本词汇和语法 规律大部分相同,如天 地、人、花、草、 看、走、好、都、很、人、我、他、眼亮、 乱七八糟、家家户户、糊里糊涂等等。这些 共同的词语,在整个词汇中占多数,但四川 有一部分与普通话不一致。
四、四川方言里有“动词+得来+动词+不来?”的句型,而普 通话里是用“会不会+动词” 你做得来做不来? 他扯不来慌。 我吃不来海辣椒。 你会不会做? 他不会说慌。 我不吃(吃不惯)辣椒。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五、四川方言中,动词后面的“倒”,在普通话里是“着 (zhe),到(dao),着(zhao), 了(liao)等。 他看倒看倒就睡着了 他埋倒脑壳不开腔 他捉倒五个丁丁猫儿 还没有找倒合适的人 他的事我管不倒 这就怪不倒我了 这条路近了倒好的多

普通话训练教案10词汇语法辩证

普通话训练教案10词汇语法辩证

眼(眼睛) 眼睛) 儿子) 仔(儿子) 鞋子) 鞋(鞋子) 老鹰) 鹰(老鹰) 台(桌子) 桌子) 木头) 木(木头) 袜子) 袜(袜子) 橙子) 橙(橙子) 嘴(嘴巴) 耳(耳朵) 女(女儿) 耳朵) 女儿) 嘴巴) 石头) 骨头) 衣服) 石(石头) 骨(骨头) 衫(衣服) 钮扣) 乌龟) 蚂蚁) 纽(钮扣) 龟(乌龟) 蚁(蚂蚁) 稻谷) 禾(稻谷)
2、粤语中有部分量词,普通话中也有,但两 、粤语中有部分量词,普通话中也有, 者适用范围不一样, 者适用范围不一样,如: 一只狗——一条狗 一条狗 一只狗 一只牛——一头牛 一只牛 一头牛 一只船——一条船 一只船 一条船 一道门——一扇门 一道门 一扇门 一条题——一道题 一条题 一道题 一条歌——一首歌 一条歌 一首歌 一对鞋——一双鞋 一对鞋 一双鞋 一粒荔枝——一颗荔枝 一粒荔枝 一颗荔枝 一粒糠——一块糖 一粒糠 一块糖
第一节、 第一节、词汇辨正 一、方言词和普通话词语的不同用法
肥——胖 胖 行——走 走 闹——骂 骂 细——小 小 斜——陡 陡 抵——合算,划算 合算, 合算 打风——刮台风 打风 刮台风 光——亮(光线强) 亮 光线强)
自在——舒服 自在 舒服 装(饭)——盛(饭) 盛 淋水——浇水 淋水 浇水 拣——挑 挑 憎——讨厌 讨厌 雪藏——冰镇 雪藏 冰镇 滚(水)——开(水) 开 试——尝 尝 雪柜——电冰箱 雪柜 电冰箱
6、名词下加仔、女、佬、婆等词尾。 名词下加仔、 婆等词尾。 如:
刀仔(小刀) 凳仔(小凳子) 刀仔(小刀) 凳仔(小凳子) 歌仔( 歌仔(歌)靓女(漂亮的女孩) 靓女(漂亮的女孩)
明仔(小明) 明仔(小明)
叻女(聪明的女孩)猪肉佬(卖猪肉的男人) 叻女(聪明的女孩)猪肉佬(卖猪肉的男人) 肥佬(胖男人)洗衫婆(替别人洗衣服的女人) 肥佬(胖男人)洗衫婆(替别人洗衣服的女人) 肥婆(胖女人) 肥婆(胖女人)

方言词语规范化实例辨正

方言词语规范化实例辨正
(有针对性地阅读教材表4-8)
普通话
一、辨别之后,用普通话词语替换方言词语
首先,要在学习和生活中做一个有心人。 其次,要勤查词典。(《现代汉语词典》《实用汉
语图解词典》) 再次,多向普通话水平高的人学习、请教。
方言常用词语规范化实例辨正
二、方言与普通话常用词语对照辨正
(参照2006年版《普通话水平测试实施纲要》里收列的普通话与方言 词语对照条目)
兼指祖父和父亲(长沙话)
妹子
女孩子、妹妹 兼指姑娘、女儿和女朋友(长沙话)
鼻子 外甥
椅 肥 射
人和高等动物的嗅觉器 官
兼指鼻涕(山东话)
姐姐或妹妹的儿子
兼指外孙(山东话)
椅子
兼指椅子和凳子(闽方言)
含脂肪多,一般不用于 人
兼用于人和动物(南方大部分方言)
用推力或弹力发出
兼指扔、砸、快跑(长沙话)
方言常用词语规范化实例辨正
旋风 旋风儿
小孩儿 小娃儿
什么 啥子
恰巧
恰好、刚 好
武汉话
星、星斗
漩涡风
小伢
么事 恰好、碰 巧
长沙话
星子
漩涡子风
细伢子
么子 正好
碰巧
构成词素相同,但顺序不同(表4-5)
普通话
客人 灰尘 母鸡 介绍 喜欢 热闹 地道
方言
人客 尘灰 鸡母 绍介 欢喜 闹热 道地
方言常用词语与普通话词语的主要差异
二、形同义异 有些词语在方言和普通话中,书
写形式完全相同,但词义却不相同。这 种情形我们称之为形同义异。
词义不同又可分为: 所指内容不同,所指范围不同。
词义所指内容不同(表4-6)
同形词
面 粥

方言词汇与普通话对照

方言词汇与普通话对照

普通话与方言常见语法差异对照1、本材料内容大致按词法和句法分类排列,词法在前,句法在后。

2、本材料各语法类别下所列若干组句子,仅为举例性质,远非普通话与方言语法差异的全部,而且同一格式的句子(或词语)尽量不多举,测试命题时可按同格式替换、类推。

4、所列句子采用单一的选择题型,答案一般是普通话说法(题号右边标注*)放在前边,方言说法(题号后标“方”的)放在后边,命题时排列顺序应随机变动。

5、a≠b*,表示当a b两句表达的意思不同时,两句都是普通话的说法。

a=b方,表示a b两句表达的意思相同时,b句是方言说法。

汉语普通话与各方言之间的差别,总的来说语音方面表现最突出,因此,在进行普通话教学和训练的过程中,首先抓住方言区语音上的难点是完全正确的。

其次是词汇,这一部分要比语音上的差别小一些。

相对前两者而言,普通话与方言在语法上的差别显得小得多,不过,决不能因此而忽视语法上的差别。

事实上,语法上的差别虽然小些,某些突出的现象却非格外留心不可。

例如有些方言区的人学说普通话很容易就会说出“你走先”“我有看”“你讲少两句”一类的句子来。

这些句子格式都不合乎普通话语法规范,直接影响表达效果。

这里说的方言和普通话的差异,实际上主要是指在测试中表现出来的地方普通话(指处于方言向普通话过渡中的一种“中介状态”)和标准普通话之间的差别。

同是差异和问题,在语音和语法上的表现又有不同。

语音上的差异主要表现在地区上,不同地区有不同的差别和问题,主要是带着不同口音的地方腔。

而语法差异则不同,有时不同方言区之间会相互渗透一些方言的句式或表达习惯,几个不同方言区可能在在同样的语法问题,所以我们在做语法差异对比时,不以地区分类,而是按不同问题的类型进行分类。

方言中有一些句式,似乎和普通话一样,比如广西方言说“我不比他好”,意思是“我没有他好”。

孤立地看,这句话没有语法错误,因为普通话中也有这样的句式。

但是普通话中“我不比他好”包含两层意思:一是“我没有他好”,二是“我和他一样”。

《普通话实用教程》课件 3方言与普通话语法差异

《普通话实用教程》课件 3方言与普通话语法差异

把“去”和“来”放在宾语的
前面。
(三)状语的位置 状语在普通话中通常置 于充当谓语的动词、形 容词之前,但是在许多 方言中却存在着状语后 置的现象。
(四)补语的位置 补语和宾语都在动词之后, 两个成分同时出现时,涉 及语序问题。这种顺序有 的时候取决于补语,即不 同的补语和中心语结合的 紧密程度不同。
三、语序的不同
(一)谓语动词的位置
(二)双宾语
普通话的动词“去”“来”和 普通话里有些做谓语的
“到”连用时,地点名词要在 动词后面带两个宾语:
“到……去”“到……来ຫໍສະໝຸດ 的当 一个指人,称间接宾语;中,如“我到长沙去”。而在 另一个指事物,称直接
闽方言、粤方言、客家方言里, 宾语。
不用“到”之类的成分,直接
普通话实用训练教程 (第三版)
灵犀岛
单元三 方言与普通话语法差异
学习目标
1. 懂得学好普通话必须要克服方言语法中不良因素的影响,语言表达更加规范化。 2. 掌握普通话与方言在语法方面的差异,从而可以有针对性地练习普通话语法。
一、实词的形态变化不同
(一)重叠
1. 名词重叠 普通话的名词重叠只限于部分亲属称谓和少数物名,用法比较单 纯。而在某些方言里却用得很普遍,用法也比较复杂。 2. 形容词重叠 形容词在普通话中可以重叠,但单音节重叠一般要在后面加上 “的”字,如“红”重叠为“红红的”。但在湖北、浙江等一些 方言里常常没有“的”。有的方言里有三叠。
(二)动态助词
普通话里表示动态的助词主要有“着、了、 过”三个,附着在动词或形容词之后表示 动词、形容词的某种语法意义。动态助词 “着”用在动词、形容词后面,主要表示 动作在进行或状态在持续,有时表示动作 进行后的存在状态。“了”主要表示动作 行为的完成。四川、湖北等地常把“着” 或“了”说成“得有”,把“着”说成 “倒”“起”等。

普通话和方言常见的语法差异演示

普通话和方言常见的语法差异演示

韵母替换
在方言中,有些韵母会替 换成其他韵母,导致发音 与普通话存在差异。
声调差异
声调数量不同
轻声和变调不同
普通话和方言在声调的数量上存在差 异,有些方言的声调数量比普通话多, 有些则比普通话少。
在方言中,有些词语的轻声或变调与 普通话存在差异,这也会导致语义的 不同。
声调调值不同
即使在声调数量相同的情况下,普通 话和方言的声调调值也可能存在差异, 导致语义的不同。
方言的保护
在推广普通话的同时,也需要重视方 言的保护和传承,通过语言政策、语 言教育、语言研究等途径,促进方言 与普通话的和谐共存。
THANKS FOR WATCHING
感谢您的观看
普通话和方言常见的语法差异演示
contents
目录
• 引言 • 语音差异 • 词汇差异 • 语法差异 • 文化背景与语言使用 • 总结
01 引言
目的和背景
目的
本演示旨在展示普通话和方言在语法上的常见差异,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方言与 普通话的相互关系,并促进语言交流的顺畅。
背景
随着中国社会的快速发展,普通话作为全国通用的语言,在各个地区得到了广泛 的推广和使用。然而,方言作为地域文化的载体,仍然在某些地区被广泛使用。 因此,了解普通话和方言的语法差异对于促进跨地区交流具有重要意义。
06 总结
方言的独特性和价值
方言的独特性
方言承载着地域文化和历史信息,具 有独特的语音、词汇和语法结构,是 语言多样性的重要体现。
方言的价值
方言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 有传承民族历史、弘扬民族文化、维 系民族认同的重要价值。
普通话与方言的和谐共存
普通话的推广
普通话作为全国通用的语言,在教育、 媒体、行政等领域得到广泛应用,有 利于不同地区之间的交流与合作。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普通话与方言常见语法差异对照表普通话与方言常见语法差异对照表说明1、本材料供普通话水平测试第三项——选择、判断测试使用。

2、内容大致按词法和句法分类排列,词法在前,句法在后。

量词、名词搭配表请参看另外一个文件。

3、本材料各语法类别下所列若干组句子,仅为举例性质,远非普通话与方言语法差异的全部,而且同一格式的句子(或词语)尽量不多举,测试命题时可按同格式替换、类推。

4、所列句子采用单一的选择题型,答案一般是普通话说法(题号右边标注*)放在前边,方言说法(题号后标“方”的)放在后边,命题时排列顺序应随机变动。

5、a≠b*,表示当a b两句表达的意思不同时,两句都是普通话的说法。

a=b方,表示a b两句表达的意思相同时,b句是方言说法。

汉语普通话与各方言之间的差别,总的来说语音方面表现最突出,因此,在进行普通话教学和训练的过程中,首先抓住方言区语音上的难点是完全正确的。

其次是词汇,这一部分要比语音上的差别小一些。

相对前两者而言,普通话与方言在语法上的差别显得小得多,不过,决不能因此而忽视语法上的差别。

事实上,语法上的差别虽然小些,某些突出的现象却非格外留心不可。

例如有些方言区的人学说普通话很容易就会说出“你走先”“我有看”“你讲少两句”一类的句子来。

这些句子格式都不合乎普通话语法规范,直接影响表达效果。

这里说的方言和普通话的差异,实际上主要是指在测试中表现出来的地方普通话(指处于方言向普通话过渡中的一种“中介状态”)和标准普通话之间的差别。

同是差异和问题,在语音和语法上的表现又有不同。

语音上的差异主要表现在地区上,不同地区有不同的差别和问题,主要是带着不同口音的地方腔。

而语法差异则不同,有时不同方言区之间会相互渗透一些方言的句式或表达习惯,几个不同方言区可能在在同样的语法问题,所以我们在做语法差异对比时,不以地区分类,而是按不同问题的类型进行分类。

方言中有一些句式,似乎和普通话一样,比如广西方言说“我不比他好”,意思是“我没有他好”。

孤立地看,这句话没有语法错误,因为普通话中也有这样的句式。

但是普通话中“我不比他好”包含两层意思:一是“我没有他好”,二是“我和他一样”。

广西话“我不比他好”只能表达前一层意思,如果要表达的是后一层意思,这种说法就错了。

所以对于这一类句式,只有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才能判断出正误来。

一、词尾普通话和各方言都有一些词尾,最常见的如“子、儿、头”等,但这些词尾用在什么词语里,普通话和方言不所不同。

最常见的是“子”尾,但普通话说“虾”,不带“子”,江苏很多地方都说“虾子”。

与此相反,普通话中的“袜子”,在吴方言大都说“袜”或“洋袜”。

普通话的“鼻子”,吴方言说成“鼻头”。

江淮方言中名词的“子”尾特别多,儿化普遍比普通话少,甚至完全没有儿化。

普通话中的“明年、麦穗儿、豆角儿、鸡、蝴蝶、脸盆、嘴唇、脚底板儿、肚脐眼儿、裤头儿、面条儿”等,在江淮方言中说成“明年子、麦穗子、豆角子、鸡子、蝴蝶子、脸盆子、嘴唇子、脚底板子、肚脐眼子、裤头子、面条子”。

“裤子”“帽子”,山西某些地区说成“帽的”“裤的”或“帽儿”“裤儿”,“狐狸”说成“狐的”“狐子”。

山西方言还往往把儿化词语的“儿”尾去掉,前边的词语重叠。

各方言区还有一些普通话中没有的词尾,如吴方言普遍有“厨房间、厕所间、客堂间”的说法,普通话都不带“间”字。

南昌话中重叠副词的词尾“子”,相当于北京话的“儿”。

总体上说,方言中的词尾比普通话用得多些。

我们说普通话时,要多加注意,去掉这些词尾,或改用普通话的词尾。

a、腿变粗了。

b、腿子变粗了。

(选对a*b方)a、我买了一顶帽子、一条裤子。

b、我买了一顶帽的、一条裤的。

c、我买了一顶帽儿、一条裤儿。

(选对a* b c方)a、有一窝鸡都让狐狸吃了。

b、有一窝鸡都让狐的吃了。

c、有一窝鸡都让狐子给吃了。

(选对a* b c方)a、灯丝儿又断了。

b、灯丝的又断了。

c、灯丝子又断的。

(选对a* b c方)a、门上有一个眼儿。

b、门上有一个眼眼。

(选对a*b方)a、把瓶子上的盖儿拧开。

b、把瓶瓶上的盖盖拧开。

(选对a*b方)a、我捉住它的小腿,把它带回去。

b、我捉住它的小腿子,把它带回去。

(选对a*b方)a、我就这样度过了童年。

b、我就这样子度过了童年。

(选对a*b方)二、这普通话中,指示代词“这”用来指代人和事物,表示“近指”,与“那”(远指)相对。

在一些方言里常常没有“这”。

a、这支笔是谁的?b、支笔是谁的?(选对a*b方)a、这朵花真好看。

b、朵花真好看。

(选对a*b方)a、这本书是我的。

b、本书是我的。

(选对a*b方)三、数量福建等一些方言的称数法与普通话说法不大一样,有的方言区的人说普通话往往在数量上加以替代或省略。

a、他今年二十一岁。

b、他今年二一岁。

(选对a*b方)a、我有一百一十八块钱。

b、我有百一八块钱。

(选对a*b方)a、这大米有一千三百公斤。

b、这大米有千三公斤。

(选对a*b方)a、这座山有一千九百五十米高。

b、这座山有千九五米高。

c、这座山有一千九五为高。

(选对a* b c方)a、距离考试还有一个多月。

b、距离考试还有月把天/月把日。

(选对a*b方)a、我们写作业用了一个多月。

b、我们写作业用了一点半钟。

c、我们写作业用了点半钟。

(选对a* b c方)a、他审阅了二百一十三个方案。

b、他审阅了二百十三个方案。

(选对a*b方)四、二与两在普通话里,“两”一般只作基数词,“二”除了作基数词,还可以作序数词,但在一般量词如“层”的前面,“二”只能作序数词,“二层楼”是第二层楼的意思。

“二”与“两”都作基数词的时候,意思是一样的,但是根据普通话的习惯,用法也有许多不同。

一些方言的习惯说法也与普通话不一样。

a、二比二(竞赛比分)。

b、两比两。

(选对a*b方)a、二比五。

b、两比五。

(选对a*b方)a、他大约要两三个月才能回来。

b、他大约要二三个月才能回来。

(选对a*b方)a、还有二两油。

b、还有两两油。

(选对a*b方)a、下午两点多。

b、下午二点多。

(选对a*b方)a、我家住在二层。

b、我家住在两层。

(选对a*b方)a、两个人的世界。

b、二个人的世界。

(选对a*b方)五、给动词“给”在湖北、湖南等地常说成“把”,南昌话把“给”说成“到”,在结构上也有不同。

a、把书给他。

b、把书把给他。

c、把书把我。

(选对a* b c方)a、给我一本书。

b、拿一本书到我。

(选对a*b方)六、能(善于)“能”在普通话里一种意思是表示“善于”,前边可以有程度副词“很”“非常”修饰。

有些方言区用“会”代替“能”,普通话“程度副词+会”也有“善于”的意义,所以在这种情况下“能”和“会”通用。

“程度副词+不会”表示不善于,但“不能”的前面不可以用程度副词。

前面没有程度副词的“不会”和“不能”意义不同。

a、他很能说。

b、他很会说。

c、他很不会说话。

d、他很不能说话。

(选对a*b* c* d方)a、妈妈很能干活。

b、妈妈很会干活。

c、妈妈很不会干活。

d、妈妈很不能干活。

(选对a*b* c* d方)a、他不会不来。

(一定会来)b、他不能不来。

(一定要来)(选择a≠b*a=b方)七、能(可以)“能”在普通话中,还有“可以”的意思。

四川等地在句中动词的后面加“得”表示可以,可能做某种动作。

闽南方言也用“会”来表示可以、可能做某种动作。

a、这凳子能坐三个人。

b、这凳子坐得三个人。

c、这凳子会坐得三个人。

d、这凳子会坐三个人。

(选对a* b c d方)a、你能走吗?能走。

b、你会走吗?会。

c、你走得不?走得。

(选对a*a=b方 c方)a、这条裤子你能穿。

b、这条裤子你会穿。

c、这条裤子你穿得。

(选对a*a=b方 c方)a、开了刀,他笑都不能笑。

b、开了刀,他笑都笑不得。

(选对a*b方)a、他伤好了,能走路了。

b、他伤没好,不能走路。

c、他伤好了,会走路了。

d、他伤没好,不会走路。

(选对a*a=c方 b=d方)a、可以看,不可以摸。

b、会看得,不会摸得。

(选对a*b方)a、路太滑,我不能开快车。

b、路太滑,我不敢开快车。

(选择a≠b*a=b方)a、他能听得懂。

b、他会听得来。

c、他听会来。

d、他能听得知。

e、他晓得听。

(选对a* b c d e方)八、来、去“来”“去”在普通话句子中都有两种功能:一个是实意动词,一个是意义虚化,在动词后只表示一咱趋向;但“来”“去”所表示的趋向相反。

在一些方言区中常常在“去”之前衍生出一个“来”字。

有的动词后的“去”又说成“来”。

闽南话中“来去”还有“将要”的意思,表示一种意向,指现在正开始行动。

a、我正要吃饭去。

b、我正要去吃饭。

c、我来去吃饭。

(选对a* b*c方)a、我告诉他。

b、我去告诉他。

c、我来去告诉他。

(选对a* b*c方)a、咱们逛街去。

b、咱们去逛街。

c、咱们来去逛街。

(选对a*b*c方)a、我们去问他。

b、我们来问他。

c、我们问他去。

d、我们去问他来。

(选对a≠b* “趋向不同”c* a=b方 d方)a、我们一起去看电影好吗?b、我们一起来去看电影好吗?(选对a*b方)九、起来普通话里趋向动词“起来”常放在动词或形容词之后,表示动作或状态的开始,格式有“动词+起+宾语+来”,有时也可以说成“宾语+动词+起来”。

有些方言把“起来”放在宾语之后。

a、下起雨来了。

b、下雨起来了。

(选对a*b方)a、说起话来没个完。

b、话说起来没个完。

c、说话起来没个完。

(选对a* b*c方)十、形容词重叠形容词在普通话中可以重叠,但单音节重叠一般要在后面加上“的”字,如“红”重叠为“红红的”。

但在湖北、浙江等一些方言里常常没有“的”。

有的方言里有三叠。

状态形容词及其重叠形式和某些方言中的表示法也不同。

另外要注意,性质形容词的重叠式和状态形容词不再受程度副词的修饰。

a、他的手洗得很白。

b、他的手洗得白白。

c、他的手洗得白白白。

(选对a* b c方)a、他穿着谈红色衣服。

b、他穿着浅红色衣服。

c、他穿着红红的衣服。

(普通话话“红红”是“很红”,闽南话“红红”是“有点儿红”)a、血红血红的b、血红红的c、红蛮红的d、红红哇的(选对a* b c d方)a、冷冰冰b、冰冰冷c、冷冰哒d、冰嘎凉(选对a* b c d方)a、雪白雪白的b、雪雪白的c、雪白白的(选对a* b c方)a、喷喷香b、香喷喷c、喷香香(选对a* b*c方)a、清清白白b、清清白c、清白清白(选对a* b c方)a、认认真真b、认认真a、高高兴兴b、高高兴(选对a*b方)a、大大方方b、大大方c、大方大方(选对a* b a≠c*)a、普普通通b、普普通(选对a*b方)十一、程度副词普通话里“很、太、非常”等程度副词可以直接放在动词、形容词之前表示动作、性状的程度,不能直接放在动词、形容词之后。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