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新课标三维人教物理选修3-5 第十八章 原子结构 第1节 电子的发现

合集下载

高中物理 第18章 第3节 氢原子光谱课件 新人教版选修3-5

高中物理 第18章 第3节 氢原子光谱课件 新人教版选修3-5
超级记忆法
第十八章 第三节
成才之路 ·高中新课程 ·学习指导 ·人教版 ·物理 ·选修3-5
超级记忆法-记忆规律
记忆前
选择记忆的黄金时段 前摄抑制:可以理解为先进入大脑的信息抑制了后进 入大脑的信息 后摄抑制:可以理解为因为接受了新的内容,而把前 面看过的忘记了
第十八章 第三节
成才之路 ·高中新课程 ·学习指导 ·人教版 ·物理 ·选修3-5
氢原子光谱的实验规律
1.光的产生 许多情况下光是由原子内部_电__子__的运动产生的,因此光 谱研究是探索_原__子___结__构__的一条重要途径。 2.巴耳末公式 1λ=___R__21_2_-__n1_2 ___(n=3,4,5…) 3.巴耳末公式的意义 以简洁的形式反映了氢原子的线状光谱,即辐射波长的 _分__立__特征。
能否根据对月光的光谱分析确定月球的组成成分? 答案:不能。月球不能发光,它只能反射太阳光,故其 光谱是太阳的光谱,对月光进行光谱分析确定的并非月球的 组成成分。
二、氢原子光谱的实验规律 1.氢原子光谱实验 在充有稀薄氢气的放电管两极间加上2kV~3kV的高压, 使氢气放电,氢原子在电场的激发下发光,通过分光镜观察氢 原子的光谱。(实验装置如图所示)
经典理论的困难
1.核式结构模型的成就 正 确 地 指 出 了 __原__子__核__ 的 存 在 , 很 好 的 解 释 了 _α_粒__子__散__射__实__验___。 2.经典理论的困难 经典物理学既无法解释原子的__稳__定__性__又无法解释原子光 谱的__分__立__特__征__。
重点难点突破
如何利用规律实现更好记忆呢?
第十八章 第三节
成才之路 ·高中新课程 ·学习指导 ·人教版 ·物理 ·选修3-5

高中物理:选修3-5知识点总结+精讲大全!

高中物理:选修3-5知识点总结+精讲大全!

高中物理:选修3-5知识点总结+精讲大全!高中物理选修3—5是必考内容,今天带来了它的知识点总结和精讲精华第十六章:动量守恒定律▐一、动量;动量守恒定律1、动量可以从两个侧面对动量进行定义或解释①物体的质量跟其速度的乘积,叫做物体的动量。

②动量是物体机械运动的一种量度。

动量的表达式P=mv。

单位是。

动量是矢量,其方向就是瞬时速度的方向。

因为速度是相对的,所以动量也是相对的。

2、动量守恒定律当系统不受外力作用或所受合外力为零,则系统的总动量守恒。

动量守恒定律根据实际情况有多种表达式,一般常用等号左右分别表示系统作用前后的总动量。

运用动量守恒定律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①动量守恒定律一般是针对物体系的,对单个物体谈动量守恒没有意义。

②对于某些特定的问题, 例如碰撞、爆炸等,系统在一个非常短的时间内,系统内部各物体相互作用力,远比它们所受到外界作用力大,就可以把这些物体看作一个所受合外力为零的系统处理, 在这一短暂时间内遵循动量守恒定律。

③计算动量时要涉及速度,这时一个物体系内各物体的速度必须是相对于同一惯性参照系的,一般取地面为参照物。

④动量是矢量,因此“系统总动量”是指系统中所有物体动量的矢量和,而不是代数和。

⑤动量守恒定律也可以应用于分动量守恒的情况。

有时虽然系统所受合外力不等于零,但只要在某一方面上的合外力分量为零,那么在这个方向上系统总动量的分量是守恒的。

⑥动量守恒定律有广泛的应用范围。

只要系统不受外力或所受的合外力为零,那么系统内部各物体的相互作用,不论是万有引力、弹力、摩擦力,还是电力、磁力,动量守恒定律都适用。

系统内部各物体相互作用时,不论具有相同或相反的运动方向;在相互作用时不论是否直接接触;在相互作用后不论是粘在一起,还是分裂成碎块,动量守恒定律也都适用。

3、动量与动能、动量守恒定律与机械能守恒定律的比较。

动量与动能的比较:①动量是矢量, 动能是标量。

②动量是用来描述机械运动互相转移的物理量,而动能往往用来描述机械运动与其他运动(比如热、光、电等)相互转化的物理量。

物理选修-玻尔的原子模型(课件张)-ppt精品课件

物理选修-玻尔的原子模型(课件张)-ppt精品课件

(3)这群氢原子发出的光子的最长波长是多少? 由 hcλ=E4-E3,得λ=E4c-hE3=-03.×851+081×.561.6×3×1.61×0-1340-19
m=1.884×10-6m.
物理选修3-5 18.4 玻尔的原子模型(课件25张PPT)
物理选修3-5 18.4 玻尔的原子模型(课件25张PPT)
会促进切段中 乙 烯的 合 成 , 而 乙烯 含 量 的 增 高, 反 过 来 又 抑制 了 生 长 素 促进 切 段 细 胞 伸长 的 作 用 。

7. 先 用 低 倍镜 找 到 叶 肉 细胞 , 然 后 换 用高 倍 镜 观 察 。注 意 观 察 叶 绿体 随 着 细 胞 质流 动 的 情 况 ,仔 细 看 看 每 个细 胞 中细 胞 质
v
m
r
➢能级:量子化的能量值
➢定态:原子中具有确定能量的稳定状态
基态:能量最低的状态(离核最近)
激发态:其他的状态 能级图
5 4 3
量2 子 数
E5 E4 E3
激 发

E2
1
E1— 基态
3
2v
1
m
r
轨道图
假说3:频率条件(跃迁假说)
针对原子光谱是 线状谱提出
Em
v
原子从Em能级跃迁到En 能级( Em>En )时,会放
玻尔
假说1:轨道量子化
针对原子核式结构模型提出
围绕原子核运动的电子
轨道半径只能是某些分立的
数值。且电子在这些轨道上
绕核的转动是稳定的,不
产生电磁辐射,也就是说, 电子的轨道是量子化的。
分立轨道
假说2:能级(定态)假说
针对原子的稳定性提出

人教版高中物理选修35课件:第十八章 4 玻尔的原子模型

人教版高中物理选修35课件:第十八章 4 玻尔的原子模型
2
2
1
-
1 1
由于 c=λν,所以上式可写作 = ℎ1 2 - 2 。
2

把这个式子与前面的巴耳末公式相比较,可以看出它们的形式


是完全一样的,并且 R=-ℎ1。计算出-ℎ1的值为 1.097×107 m-1,与前面
给出的 R 的实验值符合得很好。这就是说,根据玻尔理论,不但可以
推导出表示氢原子光谱的规律性的公式,而且还可以从理论上来计
不同频率的光
D.大量处于 n=4 能级的氢原子向低能级跃迁时,可能发出 3 种
不同频率的可见光
解析:紫外线的频率比可见光的高,因此紫外线光子的能量应大
于 3.11 eV,而处于 n=3 能级的氢原子其电离能仅为 1.51 eV,小于
3.11 eV,所以处于 n=3 能级的氢原子可以吸收任意频率的紫外线,并
跃迁到能级 k 时吸收紫光的频率为 ν2,已知普朗克常量为 h,若氢原子
从能级 k 跃迁到能级 m,则(
)
A.吸收光子的能量为 hν1+hν2
B.辐射光子的能量为 hν1+hν2
C.吸收光子的能量为 hν2-hν1
D.辐射光子的能量为 hν2-hν1
解析:氢原子从能级 m 跃迁到能级 n 时,辐射红光,则 hν1=Em-En;
E3=-1.51 eV,
……
4.氢原子的能级图
氢原子的能级图如图所示。
5.对氢原子光谱的巴耳末系的解释及推测
按照玻尔原子理论,氢原子的电子从能量较高的轨道 n 跃迁到
能量较低的轨道 2 时,辐射出的光子能量应为 hν=En-E2。根据氢原
1
En=2 ,可得
1
1
1

【高中物理】高中物理-第十八章-2原子的核式结构模型教案-新人教版选修3-5

【高中物理】高中物理-第十八章-2原子的核式结构模型教案-新人教版选修3-5

原子的核式结构模型(一)知识与技能1.了解原子结构模型建立的历史过程及各种模型建立的依据。

2.知道α粒子散射实验的实验方法和实验现象,及原子核式结构模型的主要内容。

(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对α粒子散射实验结果的讨论与交流,培养学生对现象的分析中归纳中得出结论的逻辑推理能力。

2.通过核式结构模型的建立,体会建立模型研究物理问题的方法,理解物理模型的演化及其在物理学发展过程中的作用。

3.了解研究微观现象。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对原子模型演变的历史的学习,感受科学家们细致、敏锐的科学态度和不畏权威、尊重事实、尊重科学的科学精神。

2.通过对原子结构的认识的不断深入,使学生认识到人类对微观世界的认识是不断扩大和加深的,领悟和感受科学研究方法的正确使用对科学发展的重要意义。

★教学重点1.引导学生小组自主思考讨论在于对α粒子散射实验的结果分析从而否定葡萄干布丁模型,得出原子的核式结构;2.在教学中渗透和让学生体会物理学研究方法,渗透三个物理学方法:模型方法,黑箱方法和微观粒子的碰撞方法;★教学难点引导学生小组自主思考讨论在于对ɑ粒子散射实验的结果分析从而否定葡萄干布丁模型,得出原子的核式结构★教学方法教师启发、引导,学生讨论、交流。

★教学用具:投影片,多媒体辅助教学设备★课时安排1 课时★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讲述:汤姆生发现电子,根据原子呈电中性,提出了原子的葡萄干布丁模型。

学生活动:师生共同得出汤姆生的原子葡萄干布丁模型。

点评:用动画展示原子葡萄干布丁模型。

(二)进行新课1.α粒子散射实验原理、装置(1)α粒子散射实验原理:汤姆生提出的葡萄干布丁原子模型是否对呢?原子的结构非常紧密,用一般的方法是无法探测它的内部结构的,要认识原子的结构,需要用高速粒子对它进行轰击。

而α粒子具有足够的能量,可以接近原子中心。

它还可以使荧光屏物质发光。

如果α粒子与其他粒子发生相互作用,改变了运动方向,荧光屏就能够显示出它的方向变化。

人教版物理选修3-5课件 第十八章 原子结构 1电子的发现

人教版物理选修3-5课件 第十八章 原子结构 1电子的发现

液滴编号 1 2 3 4 …
电荷量/C 6.41×10-19 9.70×10-19 1.6×10-19 4.82×10-19

解析:表格中的数据与电子电量的比值关系为: qe1=61.4.61××1100--1199=4,
qe2=91.7.60××1100--1199=6, qe3=11..66××1100--1199=1, qe4=41.8.62××1100--1199=3.
(1)调节两金属板间的电势差 U,当 U=U0 时,使得 某个质量为 m1 的油滴恰好做匀速运动.该油滴所带电荷 量 q 为多少?
(2)若油滴进入电场时的速度可以忽略,当两金属板 间的电势差 U=U1 时,观察到某个质量为 m2 的油滴进入 电场后做匀加速运动,经过时间 t 运动到下极板,求此油 滴所带电荷量 Q.
得出结论:电荷是量子化的,电荷的电荷量都是元 电荷 e 的整数倍.
答案:电荷是量子化的,电荷的电荷量都是元电荷 的整数倍
【学习力-学习方法】
优秀同龄人的陪伴 让你的青春少走弯路
小案例—哪个是你
忙忙叨叨,起早贪黑, 上课认真,笔记认真, 小A 就是成绩不咋地……
好像天天在玩, 上课没事儿还调皮气老师, 笔记有时让人看不懂, 但一考试就挺好…… 小B
第十八章 原子结构
1 电子的发现
学习目标
1.知道电子是怎样发现 的及其对人类探索原子 结构的重大意义. 2.了解汤姆孙发现电子 的研究方法,知道电子 的电荷量和质量. 3.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 电子在电场和磁场中的 运动问题.
重点难点 重点 1.电子的发现
过程及其意义. 2.电荷的量子 化. 难点
C.保持步骤 B 中的电压 U 不变,对 M1、M2 区域 加一个大小、方向合适的磁场 B,使荧屏正中心处重现 亮点,试问外加磁场的方向如何?

人教版高中物理选修3-5课件:18.4玻尔的原子模型 (共43张)

人教版高中物理选修3-5课件:18.4玻尔的原子模型 (共43张)

(2)能级公式: En=E1/n2,n=1,2,3…. E1=-13.6eV,是电子在第一条轨道上 运动时的能量。 注意:原子的能量为电子的动能和电 势能的总和,为负值。
二、玻尔理论对氢光 谱的能级解释
1.氢光谱的规律 1885年,瑞士的中学物理教师巴耳末 研究了氢光谱在可见光区的四条谱线的波 长之间的关系,得到了一个经验公式: 1/λ=R(1/22-1/n2).n=3,4,5,6,….(其中里 德伯常数R=1.097×107m-1)
3、能级 在玻尔模型中,原子的可能形态是不连续 的,因此各状态对应的能量也是不连续的。 这些能量值叫做能级。 能量最低的状态叫做基态,其他状态叫做 激发态。 原子处于基态时最稳定,处于较高能级时 会自发地向较低能级跃迁。
4、有关氢原子中电子运动的两个公式 玻尔在上述假设的基础上,利用经典电磁 理论和牛顿力学,及计算出了氢的电子的各条 可能轨道的半径和电子在各条轨道上运动时的 能量(动能和势能)。 (1)轨道半径公式:rn =n2r1 n=1,2, 3,…r1=0.53×10-10m代表第一条(即离核最近) 可能轨道的半径。n是正整数,叫做量子数。
各种气体原子的能级不同,跃迁时发射 光子的能量各异,因此利用不同气体可以制 成五颜六色的霓虹灯。
霓虹灯营造出热闹的节日气氛
三、玻尔模型的局 限性
1.玻尔原子理论在解释具有两个以上电 子的原子光谱时,理论与实验偏离较大。 2.量子力学基础上的原子理论认为: (1)核外电子没有确定的轨道,玻尔的 电子轨道是电子出现几率最大的地方。
若E1>E2,则hv=E1-E2,它吸收一定频率 的光子; 若E2>E1,则hv=E2-E1,它辐射能量,且 能量以光子的形式辐射出去,即原子发光。 可见:原子的吸能和放能都不是任意的, 而为某两个能级的能量差。所以原子的光谱为 线状谱,且原子线状谱中的亮线和吸收谱中的 暗线一一对应。

人教版高中物理选修3-5课件18.1电子的发现课件

人教版高中物理选修3-5课件18.1电子的发现课件

解析:阴极射线带负电,在竖直向上的匀强电场中受向下的静电力作用,
将向下偏转;要使阴极射线不偏转,应使其再受一竖直向上的洛伦兹力
与库仑力平衡,由左手定则可判断磁场方向垂直纸面向外。
答案:带负电的粒子流(高速电子流)。 这个问题曾引起了物理学界一场大争论。法国物理学家大多认为 阴极射线是一种电磁波(以太波),英国的物理学家则认为是一种带电粒 子流,这一争论持续了二十年,促使许多物理学家进行了很有意义的实 验,推动了物理学的发展,这场争论最后由 J.J.汤姆孙解决了,他用实验表 明阴极射线就是带负电的粒子流。
3.教材思考与讨论栏目中,电子比荷的测定:
(1)在 D1、D2 间加电场后射线偏到 P2,由电场方向知,该射线带负电。 (2)在 D1、D2 间又加一磁场,电场与磁场垂直,让射线恰好不偏转, 该过程中射线受两个作用力:电场力和磁场力,两个力平衡,qvB=qE,得 v=������������。 (3)撤去电场,只保留磁场,得射线做圆周运动,轨道半径为 r,根据洛 伦兹力充当向心力:qvB=m������������2,得出:������������ = ������������������。 两式联立得:������������ = ���������2���r。
2.关于电荷量,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物体所带电荷量可以是任意值 B.物体所带电荷量只能是某些值 C.物体所带电荷量的最小值为 1.6×10-19C D.一个物体带 1.6×10-9C 的正电荷,这是它失去了 1.0×1010 个电子的缘 故 答案:BCD 解析:电荷量是量子化的,即物体的带电荷量只能是某一最小电荷量的 整数倍,这一最小电荷量是 1.6×10-19C,A 错误,B、C 正确;物体带正电,
重点难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节电子的发现1.英国物理学家汤姆孙发现了电子。

2.组成阴极射线的粒子——电子。

3.密立根通过“油滴实验”精确测定了电子电荷量。

4.密立根实验发现:电荷是量子化的,即任何带电体的电荷只能是e的整数倍。

一、阴极射线1.实验装置:如图18-1-1所示真空玻璃管中K是金属板制成的阴极,A是金属环制成的阳极;把它们分别连在感应圈的负极和正极上。

图18-1-12.实验现象:玻璃壁上出现淡淡的荧光及管中物体在玻璃壁上的影。

3.阴极射线:荧光是由于玻璃受到阴极发出的某种射线的撞击而引起的,这种射线被命名为阴极射线。

二、电子的发现1.汤姆孙的探究(1)让阴极射线分别通过电场和磁场,根据偏转情况,证明它是B(A.带正电B.带负电)的粒子流并求出了它的比荷。

(2)换用不同材料的阴极做实验,所得比荷的数值都相同。

证明这种粒子是构成各种物质的共有成分。

(3)进一步研究新现象,不论是由于正离子的轰击,紫外光的照射,金属受热还是放射性物质的自发辐射,都能发射同样的带电粒子——电子。

由此可见,电子是原子的组成部分,是比原子更基本的物质单元。

2.密立根“油滴实验”(1)精确测定电子电荷。

(2)电荷是量子化的。

3.电子的有关常量1.自主思考——判一判(1)玻璃壁上出现的淡淡荧光就是阴极射线。

(×)(2)玻璃壁上出现的影是玻璃受到阴极射线的撞击而产生的。

(×)(3)阴极射线在真空中沿直线传播。

(√)(4)英国物理学家汤姆孙认为阴极射线是一种电磁辐射。

(×)(5)组成阴极射线的粒子是电子。

(√)(6)电子是原子的组成部分,电子电荷量可以取任意数值。

(×)2.合作探究——议一议气体放电管中的气体为什么会导电?提示:气体分子内部有电荷,正电荷和负电荷的数量相等,对外呈电中性,当分子处于电场中时,正电荷和负电荷受电场力的方向相反,电场很强时正、负电荷被“撕”开,于是出现了等量的正、负电荷,在电场力作用下做定向运动,气体就导电了。

对阴极射线的认识1.对阴极射线本质的认识——两种观点(1)电磁波说,代表人物——赫兹,他认为这种射线是一种电磁辐射。

(2)粒子说,代表人物——汤姆孙,他认为这种射线是一种带电粒子流。

2.阴极射线带电性质的判断方法(1)方法一:在阴极射线所经区域加上电场,通过打在荧光屏上的亮点的变化和电场的情况确定带电的性质。

(2)方法二:在阴极射线所经区域加一磁场,根据亮点位置的变化和左手定则确定带电的性质。

3.实验结果根据阴极射线在电场中和磁场中的偏转情况,判断出阴极射线是粒子流,并且带负电。

1.关于阴极射线,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阴极射线就是稀薄气体导电时的辉光放电现象B.阴极射线是在真空管内由正极放出的电子流C.阴极射线是由德国物理学家戈德斯坦命名的D.阴极射线就是X射线解析:选C阴极射线是在真空管中由负极发出的电子流,故A、B错;阴极射线最早由德国物理学家戈德斯坦在1876年提出并命名,故C对;阴极射线本质是电子流,故D 错。

2.如图18-1-2所示,一玻璃管中有从左向右的可能是电磁波或某种粒子流形成的射线,若在其下方放一通电直导线AB,射线发生如图所示的偏转,AB中的电流方向由B到A,则该射线的本质为()图18-1-2A.电磁波B.带正电的高速粒子流C.带负电的高速粒子流D.不带电的高速中性粒子流解析:选C射线在电流形成的磁场中发生偏转,即可确定该射线是由带电粒子构成的粒子流。

根据安培定则可知,AB上方的磁场是垂直纸面向里的。

粒子向下偏转,洛伦兹力方向向下,由左手定则可知射线所形成的电流方向向左,与粒子的运动方向相反,故粒子带负电。

3.阴极射线从阴极射线管中的阴极发出,在其间的高电压下加速飞向阳极,如图18-1-3所示若要使射线向上偏转,所加磁场的方向应为( )图18-1-3A .平行于纸面向左B .平行于纸面向上C .垂直于纸面向外D .垂直于纸面向里解析:选C 由于阴极射线的本质是电子流,阴极射线方向向右,说明电子的运动方向向右,相当于存在向左的电流,利用左手定则,使电子所受洛伦兹力方向平行于纸面向上,可知磁场方向应为垂直于纸面向外,故C 正确。

电子比荷的测定方法1.让带电粒子通过相互垂直的电场和磁场(如图18-1-4),让其做匀速直线运动,根据二力平衡,即F 洛=F 电(Bq v =qE ),得到粒子的运动速度v =EB 。

图18-1-42.撤去电场(如图18-1-5),保留磁场,让粒子单纯地在磁场中运动,由洛伦兹力提供向心力,即Bq v =m v 2r ,根据轨迹偏转情况,由几何知识求出其半径r 。

图18-1-53.由以上两式确定粒子的比荷表达式:q m =EB 2r。

[典例] 带电粒子的比荷qm 是一个重要的物理量。

某中学物理兴趣小组设计了一个实验,探究电场和磁场对电子运动轨迹的影响,以求得电子的比荷,实验装置如图18-1-6所示。

其中两正对极板M 1、M 2之间的距离为d ,极板长度为L 。

图18-1-6他们的主要实验步骤如下:A .首先在两极板M 1、M 2之间不加任何电场、磁场,开启阴极射线管电源,发射的电子束从两极板中央通过,在荧光屏的正中心处观察到一个亮点;B .在M 1、M 2两极板间加合适的电场:加极性如图所示的电压,并逐步调节增大,使荧光屏上的亮点逐渐向荧光屏下方偏移,直到荧光屏上恰好看不见亮点为止,记下此时外加电压为U 。

请问本步骤的目的是什么?C .保持步骤B 中的电压U 不变,对M 1、M 2区域加一个大小、方向合适的磁场B ,使荧光屏正中心处重现亮点。

试问外加磁场的方向如何?[思路点拨](1)当电子在电场中的竖直偏转位移达到d2时,恰好在荧光屏上看不到亮点。

(2)要使电子恰好打在荧光屏正中心处,所加的磁场必须满足使电子所受的电场力与其所受的洛伦兹力等大反向。

(3)判断磁场的方向时要注意电子的电性。

[解析] 步骤B 中电子在M 1、M 2两极板间做类平抛运动,当增大两极板间电压时,电子在两极板间的偏转位移增大。

当在荧光屏上看不到亮点时,电子刚好打在下极板M 2靠近荧光屏端的边缘,则d 2=Uq2dm⎝⎛⎭⎫L v 2, q m =d 2v 2UL 2。

由此可以看出这一步的目的是使粒子在电场中的偏转位移成为已知量,就可以表示出比荷。

步骤C 加上磁场后电子不偏转,电场力等于洛伦兹力,且洛伦兹力方向向上,由左手定则可知磁场方向垂直于纸面向外。

[答案] 见解析运用电磁场测定电子比荷的解题技巧(1)当电子在复合场中做匀速直线运动时,qE =q v B ,可以测出电子速度大小。

(2)当电子在磁场中偏转时,q v B =m v 2r,测出圆周运动半径,即可确定比荷。

(3)当电子在匀强电场中偏转时,y =12at 2=qUL 22m v 20d,测出电场中的偏转量也可以确定比荷。

1. (多选)如图18-1-7所示,从正离子源发射的正离子经加速电压U 加速后进入相互垂直的匀强电场E 和匀强磁场B 中,发现离子向上偏转,要使此离子沿直线穿过电场,则应( )图18-1-7A .增大电场强度E ,减小磁感应强度B B .减小加速电压U ,增大电场强度EC .适当地加大加速电压UD .适当地减小电场强度E解析:选CD 正离子进入相互垂直的匀强电场和匀强磁场的区域中,受到的电场力F =qE ,方向向上,受到的洛伦兹力f =q v B ,方向向下,离子向上偏,说明电场力大于洛伦兹力,要使离子沿直线运动,即qE =q v B ,则只有使洛伦兹力增大或电场力减小,增大洛伦兹力的途径是增大加速电压U 或增大磁感应强度B ,减小电场力的途径是减小场强E 。

选项C 、D 正确。

2.如图18-1-8所示为汤姆孙用来测定电子比荷的装置。

当极板P 和P ′间不加偏转电压时,电子束打在荧光屏的中心O 点处,形成一个亮点;加上偏转电压U 后,亮点偏离到O ′点,O ′点到O 点的竖直距离为d ,水平距离可忽略不计;此时在P 与P ′之间的区域里再加上一个方向垂直于纸面向里的匀强磁场,调节磁感应强度,当其大小为B 时,亮点重新回到O 点。

已知极板水平方向长度为L 1,极板间距为b ,极板右端到荧光屏的距离为L 2。

图 18-1-8(1)求打在荧光屏O 点的电子速度的大小。

(2)推导出电子比荷的表达式。

解析:(1)电子在正交的匀强电场和匀强磁场中做匀速直线运动,有Be v =Ee =Ub e ,得v=UBb即打到荧光屏O点的电子速度的大小为UBb。

(2)由题意得d=12·eUmb·⎝⎛⎭⎫L12+eUmb·L1L2v2,代入v=UBb,解得em=2UdB2bL1(L1+2L2)。

答案:(1)UBb(2)2UdB2bL1(L1+2L2)1.历史上第一个发现电子的科学家是()A.贝可勒尔B.道尔顿C.伦琴D.汤姆孙解析:选D贝可勒尔发现了天然放射现象,道尔顿提出了原子论,伦琴发现了X射线,汤姆孙发现了电子。

2.(多选)关于密立根“油滴实验”的科学意义,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测得了电子的电荷量B.首先测得了电子的比荷C.为电子质量的最终获得作出了突出贡献D.为人类进一步研究原子的结构提供了一定的理论依据解析:选ACD密立根通过油滴实验测定了电子电量并发现电荷是量子化的。

测定了e值,结合比荷,进一步可以确定电子质量,电子的比荷是由汤姆孙首先测出的。

3.(多选)英国物理学家汤姆孙通过对阴极射线的实验研究发现()A.阴极射线在电场中偏向正极板一侧B.阴极射线在磁场中受力情况跟正电荷受力情况相同C.不同材料所产生的阴极射线的比荷不同D.汤姆孙并未得出阴极射线粒子的电荷量解析:选AD阴极射线实质上就是高速电子流,所以在电场中偏向正极板一侧,A 正确。

由于电子带负电,所以其受力情况与正电荷不同,B错误。

不同材料所产生的阴极射线都是电子流,所以它们的比荷是相同的,C错误。

在汤姆孙实验证实阴极射线就是带负电的电子流时并未得出电子的电荷量,最早测量电子电荷量的是美国科学家密立根,D正确。

4.(多选)如图1所示是汤姆孙的气体放电管的示意图,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图1A.若在D1、D2之间不加电场和磁场,则阴极射线应打到最右端的P1点B.若在D1、D2之间加上竖直向下的电场,则阴极射线应向下偏转C.若在D1、D2之间加上竖直向下的电场,则阴极射线应向上偏转D.若在D1、D2之间加上垂直纸面向里的磁场,则阴极射线不偏转解析:选AC实验证明,阴极射线是电子,它在电场中偏转时应偏向带正电的极板一侧,可知选项C 正确,选项 B 的说法错误。

加上磁场时,电子在磁场中受洛伦兹力作用,要发生偏转,因而选项 D 错误。

当不加电场和磁场时,电子所受的重力可以忽略不计,因而不发生偏转,选项A的说法正确。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