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奈达的动态对等理论浅析中医术语的翻译方法
奈达动态对等翻译理论在翻译实践中的应用

奈达动态对等翻译理论在翻译实践中的应用作者:卫景琪来源:《文学教育·中旬版》2018年第06期内容摘要:谚语是一个民族文化经验和智慧的结晶,在翻译实践当中,谚语的翻译是一个难点。
好的谚语翻译能够帮助受众理解原语所表达的文化、思维方式和风俗习惯,有利于促进两种语言之间的往来。
尤金·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强调“形式对等”和“功能对等”,奈达更加重视后者,译者在翻译时应着眼于原文的意义和精神而不拘泥于原文的语言结构,即不拘泥于形式对应。
本文从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来探讨英语谚语翻译的方法。
关键词:奈达形式对等功能对等谚语尤金·奈达,美国语言学家、翻译家、翻译理论家。
奈达的第一本专著是1946年出版的《〈圣经〉翻译》(Bible Translating)。
在《圣经》翻译的过程中,奈达从实际出发,发展出了一套自己的翻译理论,最终成为翻译研究的经典之一。
“功能对等”理论是奈达翻译理论的核心。
他的理论自20世纪80年代初被介绍到中国,对中国的翻译理论和实践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功能对等理论简介奈达在翻译理论和实践方面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他单独或合作出版著作40多部,最有影响的是1964出版的《翻译的科学探索》,其次是1969年与查尔斯·泰伯合著的《翻译理论与实践》。
他在《翻译的科学探索》一书中,提出了“形式对等”和“动态对等”的概念。
所谓形式对等,其“强调要注意讯息本身的形式和内容。
其中要关注的是接收语中的讯息应与原语中的不同成分尽可能地保持一致”(Nida, 1964a:159)。
而动态对等是基于奈达的“对等效应原则”,要求“接受者和讯息之间的关系应与原来的接受者和讯息间所存在的关系保持相当程度上的一致”(Nida, 1964a:159)讯息需要根据接受者语言上的需要和文化上的期望进行调整,旨在达成“完全自然的表达”。
目地语文本的语言不应表露出受到原语干扰,而原语文本场景的“异域性”应减至最低程度。
功能对等论文:从奈达的功能对等看汉英习语翻译

功能对等论文:从奈达的功能对等看汉英习语翻译摘要:习语是语言的重要组成部分,虽然短小,但却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
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国与国之间的交往日益密切。
而交往中,习语被广泛使用。
因此,对习语的理解成为影响跨文化交际的重要因素。
所以对习语的准确理解显得尤为必要。
然而,在翻译习语的实践中,不同翻译家有不同的理论。
而著名翻译理论家尤金.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却能够更好地指导习语翻译以实现源语读者和与接受语读者反应上的最佳对等,从而促进跨文化交际。
关键词:功能对等;奈达一、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奈达从对《圣经》的翻译实践中逐渐形成了“功能对等”理论,其核心意思是“译文读者对译文的理解程度与原文读者对原文的理解程度对等”(1993:118)。
功能对等理论看似简单,实则内涵丰富。
首先,它强调翻译的目的就是将源语信息准确地传达给目的语读者,不仅要传达源语的字面意思,更重要的是要将其引申义也传达出来。
唯此,目的语读者才能更准确地理解源语信息。
其次,功能对等理论将读者的反应作为翻译质量的重要标准。
它把译文读者放在首位,要求“译文基本上应是源语信息最贴近的自然对等”,形式是次要的,功能是主要的。
二、功能对等与汉、英习语翻译习语是一个民族长期以来在某个特定的社会文化条件下习惯用的形式简单而意思精辟的、定性的词组或句子,是一个民族语言的精华。
习语的整体意义并非是其构成词语意义的简单相加,而是一种引申意义、比喻意义,所以富含有的文化含义。
这种文化含义往往与一个民族生活其中的生态有关,也与其生活方式、思维方式及出自文学的、宗教的典故有关。
由于生态、地理环境、宗教等方面的不同,英语民族和中华民族的文化存在着很大的差异。
因而,作为文化浓缩的习语也存在很大差异。
奈达的功能对等强调翻译要实现源语读者与接受语读者在反应上的对等。
因此,在翻译习语时,只有充分地考虑并准确处理习语中所蕴含的文化内涵,才能实现功能对等要实现的目标。
(一)社会文化差异和汉英习语翻译汉语习语“木已成舟”若直译为“wood has been made into ships”,英语读者就不知道其意。
浅谈 “奈达翻译理论”在医学英语翻译中的实际运用

2122018年31期总第419期ENGLISH ON CAMPUS浅谈 “奈达翻译理论”在医学英语翻译中的实际运用文/马茜【摘要】美国著名翻译家尤金·阿尔伯特·奈达(Eugene Albert Nida)是现代翻译理论的重要奠基者之一。
本文首先对奈达翻译理论进行了一定的分析和探讨,指出了本文的理论基础;其次,结合医学英语特征,通过举例说明奈达翻译理论在医学翻译时的应用;最后,阐明奈达翻译理论对医学翻译实践的现实指导意义。
【关键词】奈达翻译理论;医学英语;翻译【作者简介】马茜(1986- ),女,汉族,陕西宝鸡人,研究生,广西医科大学口腔医学院、附属口腔医院,研究方向:英语翻译及英语教学方法研究。
随着全球国际化进程加快,近年来我国医学事业蓬勃发展,国际间医学学术交流和合作日益频繁,国内许多医学院校在教授学生医学专业知识的同时,还十分注重培养医学生的医学英语能力,以满足医学生将来涉外工作交流需求。
因此,医学英语翻译能力成为医学生需要掌握的基本外语技能。
医学英语作为一门专业英语,有其自身的词汇及句法特点,具有很强的科学性和严肃性。
美国当代著名翻译理论学家奈达(Eugene A.Nida)提出了许多翻译观点和理论。
这些观点和理论对今天的医学英语翻译实践有很大的现实指导意义。
一、奈达的翻译理论1964年,美国当代著名翻译理论学家奈达(Eugene A.Nida)在其《翻译科学探索》(Toward a Science of Translating e q u i a l e n c e )一书中,第一次提出了形式等值(f o r m a l equivalence)和动态等值(dynamic equivalence)两个概念。
所谓“形式价值”表明语言形式的不同是造成各种语言之间差别的根本原因。
同时,奈达从语言学的角度出发,根据译文要再现原文内容的翻译本质,提出了著名的“动态对等”翻译理论,即“功能对等”,就是说翻译时不求文字表面的死板对应,而要在两种语言间达成功能上的对等,翻译的目的就是译文与原文间信息能达到最相近、最自然的对等状态。
奈达_动态对等_翻译理论浅析

奈达“动态对等”翻译理论浅析刘建斐(太原市农业广播电视学校,山西太原030002)〔摘要〕奈达“动态对等”翻译理论指出了翻译的本质和任务是用译语再现原语的信息,翻译的方法是用最近似的自然对等值再现原语的信息。
这个理论在翻译实践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但也有一定的局限性,如适用范围受限制等。
〔关键词〕奈达;动态对等;翻译〔中图分类号〕H315.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1203(2009)03-0112-02翻译研究是一个古老的话题,但究竟什么是翻译,古今中外,莫衷一是。
翻译理论家从不同的学科出发,对翻译进行了各有侧重、互不相同的表达和解释。
奈达的翻译理论是我国学术门户开放以后较早引入的当代外国人的翻译理论。
奈达的理论在世界翻译学界产生了重大影响,尤其是他的“动态对等”翻译理论对于翻译工作有着重要的意义。
一、奈达关于翻译的定义奈达认为翻译定义上的差异情有可原,因为翻译的题材、目的及接受者的要求往往不尽相同;同时文体特征也随着语言的发展而变化,为某一时期所接受的译文不一定就能为另一时期所接受。
从信息论的观点出发,奈达将翻译定义为:“从语义到文体在译语中用最近似的自然对等值再现原语的信息”。
这一定义指出了翻译的本质和任务即用译语再现原语信息,也指出了翻译的方法即用最近似的自然对等值再现原语的信息。
奈达翻译定义中的“信息”一词应该包括原语传达的各种信息:语义的、文体的、文学形象上的、情景的和心理效果方面的等等,也包括作品本身成功的或不成功的信息。
同时,这一定义也提出了翻译的四个标准:传达信息;传达原作的精神和风格;语言顺畅自然,完全符合译语规范和惯例;读者反应类似。
要达到这四个标准,内容和形式之间不可避免地会出现某些难以调和的矛盾。
虽然在翻译时译者应尽力使内容和形式,“神”和“形”有机结合起来,但总有两者的矛盾无法令人满意地解决的时候。
在这种情况下,奈达及其他许多翻译学家都主张形式应让位于内容。
从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看英汉习语翻译

从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看英汉习语翻译本文根据不同语言中的习语反映了不同民族和文化之间的相似点和不同之处。
从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角度分析了英汉习语的对等问题并对其翻译方法直译法、意译法、直译加注释进行了探讨,希望能对翻译工作者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
标签:功能对等;英汉习语;翻译一、引言习语是人类语言的精华。
因为它是人们在长期的生活生产实践中总结出来的。
习语通常包括俗语,谚语,成语,典故,格言,英语中还有俚语,汉语中有歇后语等。
习语不仅使用形象而且寓意深刻,因此深受人们的喜爱,也是各种语言的重要组成部分。
没有习语,人类的语言就没有生气,变得枯燥乏味;没有习语,人类的文化显得单薄,索然无味。
因此,在英汉翻译中,习语的翻译更是值得研究。
二、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著名的翻译理论家奈达是大家公认的翻译理论的奠基人,他最有代表的理论是“动态对等”理论,后发展为“功能对等”。
他认为翻译是用最恰当、自然和对等的语言从语义到文体再现原语的信息。
“功能对等”中的对等包括词汇对等;句法对等;篇章对等以及文体对等四个方面。
到了20世纪90代,奈达考虑到双语交流中语言和文化等因素的不同,提出对等中有最高层次的对等和最低层次的对等。
在奈达看来,翻译的目的就是寻找与原文最接近、最自然的对等语。
索达的动态或功能对等理论实质上是等效翻译理论,强调以读者为中心。
三、英汉习语中的对等不同国家的习语有其相似的地方,但也蕴含着其特有的丰富的文化内容以及其鲜明的民族特征,因此,在形式和内涵上,英汉两种语言有三种对等关系:完全对等、部分对等和零对等。
1、完全对等完全对等是指形式和含义(包括句法含义和文化含义)完全等值。
这在英汉语中的比喻中经常见到,比如,as sly as a fox 像狐狸一样狡猾,as light as feather轻如鸿毛;as cold as ice 冷若寒冰;castles in the air 空中楼阁;crocodile’s tears 鳄鱼的眼泪;dark horse 黑马;sour grape 酸葡萄;be armed to the teeth 武装到牙齿;like father,like son 有其父必有其子等。
浅谈“奈达翻译理论”在医学英语翻译中的实际运用

2122018年31期总第419期翻译研究ENGLISH ON CAMPUS浅谈 “奈达翻译理论”在医学英语翻译中的实际运用文/马茜【摘要】美国著名翻译家尤金·阿尔伯特·奈达(Eugene Albert Nida)是现代翻译理论的重要奠基者之一。
本文首先对奈达翻译理论进行了一定的分析和探讨,指出了本文的理论基础;其次,结合医学英语特征,通过举例说明奈达翻译理论在医学翻译时的应用;最后,阐明奈达翻译理论对医学翻译实践的现实指导意义。
【关键词】奈达翻译理论;医学英语;翻译【作者简介】马茜(1986- ),女,汉族,陕西宝鸡人,研究生,广西医科大学口腔医学院、附属口腔医院,研究方向:英语翻译及英语教学方法研究。
随着全球国际化进程加快,近年来我国医学事业蓬勃发展,国际间医学学术交流和合作日益频繁,国内许多医学院校在教授学生医学专业知识的同时,还十分注重培养医学生的医学英语能力,以满足医学生将来涉外工作交流需求。
因此,医学英语翻译能力成为医学生需要掌握的基本外语技能。
医学英语作为一门专业英语,有其自身的词汇及句法特点,具有很强的科学性和严肃性。
美国当代著名翻译理论学家奈达(Eugene A.Nida)提出了许多翻译观点和理论。
这些观点和理论对今天的医学英语翻译实践有很大的现实指导意义。
一、奈达的翻译理论1964年,美国当代著名翻译理论学家奈达(Eugene A.Nida)在其《翻译科学探索》(Toward a Science of Translating e q u i a l e n c e )一书中,第一次提出了形式等值(f o r m a l equivalence)和动态等值(dynamic equivalence)两个概念。
所谓“形式价值”表明语言形式的不同是造成各种语言之间差别的根本原因。
同时,奈达从语言学的角度出发,根据译文要再现原文内容的翻译本质,提出了著名的“动态对等”翻译理论,即“功能对等”,就是说翻译时不求文字表面的死板对应,而要在两种语言间达成功能上的对等,翻译的目的就是译文与原文间信息能达到最相近、最自然的对等状态。
用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浅析隐喻汉英翻译的方法

病狂英语S论版R3CRAZY ENGUSH PRO用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浅析隐喻汉英翻译的方法王娅妮(西双版纳职业技术学院,云南西双版纳666100)摘要:对于隐喻的研究源远流长,传统的隐喻研究只把隐喻认为是一种修辞现象。
随着研究的深入发展,隐喻 逐渐被视为一种具有文化特质性的思维方式和认知手段,涉及和文化有关的判断和推理。
隐喻汉英翻译的关键在于恰当处理汉语和英语的文化意象转化问题,使英语译文能够保留原汉语的喻义特征,译文 读者能够获得与原文读者相同的文化信息和意象感受。
奈达的“功能对等”翻译理论被广泛应用在圣经翻译中,也可以有效地指导隐喻汉英的翻译。
“功能对等”包含3个要素,分别为“对等”“自然”和"最近似"。
文章在“功能对等”这3个要素的指导下总结出处理喻体的3种基本方法,即直译喻体5增加释义、转换喻体和扩张喻体,补出寓意,以保证译文读者对译文的反应与原文读者具有最大程度的一致。
关键词:隐喻;汉英翻译;功能对等[中图分类号]H315.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2831 (2018) 11-0154-3 doi:10. 3969/j.issn.1006-2831. 2018. 04. 063引言对于隐喻的研究源远流长,可以追溯到古希腊学者亚里士多德时期,传统的隐喻研究只把隐喻认为是一种 修辞手段和具有修饰功能的语言现象。
随着隐喻的深 人发展,人们分别从认知学,语言学,心理语言学等方面 对隐喻进行了广泛而深刻地综合研究,在众多研究成果中,莱考夫提出了概念隐喻理论(conceptual m etaphor)尤为引人注目,该理论认为隐喻不仅是一种语言现象,更重要的是一种人们理解和认识周围世界的工具,是人 类的一种普遍的思维方式和认知手段。
从此,隐喻研究冲出文学和修辞学的传统理论局限,一跃升人认知语言 学的范畴。
莱考夫和约翰逊还提出“隐喻普遍存在于我们的日 常生活中,不但存在于语言中而且存在于我们的思想和 行动中。
从奈达的“动态对等”理论浅谈汉语网络流行词语的英译

、
网络 流行 词语 的语 言特 征
( ) 言 简 练 明 确 一 语
网络 流行词 语具 有短 小精 悍 , 概括 的特点 。网络 高度 流行 词语 往往 很简 短 , 的一 目了然 , 的词 旧意新 , 多 有 有 大 很搞 笑 , 与此 同时 , 多少 少 都会 引发 你 对 现 实 生 活 和 但 多 当今 社会 现象 的一 些 深 层 次 思考 。网络 流 行 词 语 通 常是 对 网络上 时下 最新 的最 热潮 的人 、 或现象 给 出 自己独 到 事 的概 括 。这些 网络 流 行语 的简 洁 性 以及 凝 练 性 与 它们 的 流行 度有 着 密切 的关 系。例 如 网 络红 人 “ 利哥 ” 犀 的成 名 与 这一 网络词 汇 的流行 就息 息相 关 。因此 , 翻译 工作 者 在 进行 此类 翻译 时 , 充 分 把握 网络 流 行语 的语 言特 点 , 应 才 能译 出更好 地为 广大 网友所 接受 的好 译文 。
d i1 . 9 9 ji n 1 7 -8 4 2 1 . 6 0 9 o :0 3 6 / . s .6 1 6 .0 10 .4 s 7
从 奈 达 的“ 态 对 等 ’ 论 浅 谈 动 ’ 理
汉 网 络 流 行 词 语 的 英 译
李 菲
( 南 师 范 大 学 外 国语 学 院 , 南 新 乡 4 3 0 ) 河 河 50 7
收 稿 日期 :0 1— 6— 3 2 1 0 2
网络是 一个 开放性 的信 息交 流平 台 , 它在 传 播各 国文 化 及加 强 了解合 作方 面起 着 极 其重 要 的作 用 。而 对汉 语 网络 流行 语进 行英 译这 项 活动在 网络 上就 显得 必 不可 少 , 同时 这也对 网络 流行语 翻译 工作 者提 出 了更高 的要求 。 所谓“ 翻译 ” 就是把 一 种语 言 表 达 的信 息 用 另一 种 语 言表 达出来 。著 名翻译 家 尤金 ?奈达 根据 翻译 的 本质 , 提 出 了“ 态对 等” 动 翻译理 论 。在 这一 理论 中他 指 出 : 翻 译 “ 就是 用接受 语 言复制 出与 原语 言最接 近 的 自然等 值体 , 首 先就 意义 而言 , 次就 其 风 格而 言 。 由此 可 见 , 息 至 其 ” 信 少包 括两 方 面 的 内容 , 是 指 意 义 , 是 指 风 格 或 文 体 。 一 二 也就 是说 , 文 的信息 中意 义 的 传递 是 第 一 位 的 , 此 基 原 在 础上 再尽 可能 地保 持原 文的 风格 。据此 , 网络 流 行词 语 对 的翻译应 遵循 以下 原则 : 1 译 文应 忠实再 现原 文意 义 . 翻译 网络 流 行 词 语 时 , 者 首 先 应 充 分 熟 悉 网络 文 译 化, 了解 网 络流行 词语 产生 的背 景 及 成 因 , 此 基 础上 运 在 用 自身对文 字的 驾驭 能 力 来 进行 翻译 。基 于 网络 流行 词 语 简洁 明确 的语 言特点 , 用 明 白通 畅 的语 言 及最 贴 切 的 采 表 述方式 来进 行 翻译 。这样 , 翻译 出来 的网络 流行 词 语 才 更 准确 , 更能 有效传 递 原语 的信息 。 也 2 译 文应 保持 与原 文风格 一致 . 翻译 网络流行 词语 时 , 译者 应充 分认识 原语 的文 体 风 格 , 意 自己的行文 风格 与之相 对应 。这需 要 译者 把 握 好 注 原 语 的语体 风格 以及 译 语 表 述 的 准确 性 。不 仅 在 形式 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Vol.17No.18引言中医文化博大精深,蕴含着悠久的传统文化,对中国文化的发展与繁荣至关重要。
随着中国经济实力的增强,中国文化在世界上的影响力也越来越大。
越来越多的外国读者对中医产生了浓厚兴趣。
在国际交流中,中医典籍和文献的准确翻译尤为重要。
作为一门具有两千多年历史的生命科学,中医不仅包括古典文献知识,还包括语言医哲交融的知识,同时中医语言富含修辞,具有一定的文学色彩,这些也让中医典籍和文献的翻译成为了一个难题。
如何在内容和语言形式上达成统一,一直以来都备受关注,也引起了很多争议。
中医典籍和文献的翻译无论在内容上还是形式上都很难百分之百忠实于源语,因此,在很多中医典籍和文献的翻译中,译者都会采取加注的方式对译文进行翻译补偿。
但若注解过多,势必会影响读者的阅读体验。
中医典籍和文献的翻译不仅要展示中医文化的博大精深,还要易于让外国读者理解,从而达到传播中医文化,促进中西方文化交流的目的。
在翻译时,如何灵活运用各种翻译技巧,把握各种翻译方法的使用限度,都是对译者功力的考查。
每一种语言都植根于不同的人文环境,有不同于其他语言的特征。
而语言的发展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它会在文化交流中受到外来语的影响。
近百年来,欧美很多语言学家致力于创建不同的翻译理论体系,对中医文化的传播具有一定的贡献。
通过这些翻译理论,对比中西方语言结构和特征的差异,可以找到中医文化翻译所应遵循的规律,从而找到更具体的翻译方法。
随着全球经济的快速发展,不同国家、民族之间的语言交流越来越密切。
中医文化的传播不仅有赖于不同民族的交往、交流,还得益于现代语言理论的不断推动。
中医典籍和文献的翻译需要一套适应其自身发展的理论体系,这不仅要求灵活运用普通的翻译理论,还要求借鉴西方经典翻译文献的精华。
中医典籍和文献翻译的程序,主要指的是在中医文化翻译过程中,译者对原文语义的解析与转换,也就是人们常说的理解与表达。
当今社会文化更加多元,在进行中医典籍和文献翻译时更应深入研究诸如动态对等理论等西方的经典翻译理论,总结他们的翻译实践,从历史积淀和时代发展角度看待中医文化翻译工作,从西方的翻译实践中汲取经验,更新翻译思路和方法,以便能够更客观、更准确地归纳出翻译中医典籍和文献的理论和方法。
这对中医典籍和文献的翻译,以及促进中医在国外的传播都有一定的意义。
本文通过对动态对等理论的特点和方法的归纳与对比,从中寻找中医典籍和文献翻译所应遵循的规律,以体现中医典籍和文献翻译的研究日益走从奈达的动态对等理论浅析中医术语的翻译方法郎涛【摘要】分析中医典籍和文献翻译要达到的效果。
概述奈达的动态对等理论及其原则。
以中医术语的翻译为例,探讨动态对等理论下诸如意译法、音译法、词素翻译法、直译法等在中医术语翻译中的具体应用。
认为动态对等理论在中医术语翻译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能更好地实现译者和译文读者的认知和交际。
【关键词】动态对等理论;中医术语;意译法;直译法;音译法;词素翻译法向国际化交流的趋势,同时也为中医典籍和文献翻译中的文化因素处理和理论交流提供一定的思路。
一、动态对等理论1969年,美国语言学家、翻译家尤金·A·奈达提出了著名的动态对等理论,在著作《翻译理论与实践》中指出,动态对等理论要求译文读者对译文能够产生和原文读者大体一样的反应程度。
奈达是在翻译交际理论的指导下提出动态对等理论的,他认为不管是语义还是语体,都要用切近原文的自然对等语去体现源语信息。
译文不仅要“自然”,还要“切近”,同时保持“对等”(黄少静2013)。
对于翻译的定义,奈达指出,“翻译不仅是词汇意义上的对等,还包括语义、风格和文体的对等,翻译传达的信息既有表层词汇信息,又有深层的文化信息”。
由于部分译者对“动态对等”有所误解,认为其忽视了形式的对等,因此奈达后来将“动态对等”改成了“功能对等”,并且明确指出形式也是功能的一个部分。
因此,在中医典籍和文献的翻译中,根据奈达的动态对等理论,“译者应将动态对等的四个方面(词汇、语义、风格、文体)作为翻译的原则,准确地在目的语中再现源语的文化内涵”(郭建中2000)。
奈达在动态对等理论之词汇对等中指出,“词汇对等包含字词对等、一词多义等对应情况”,但在中西方语言中很少有意思完全相同的同义词的情况,为了表达相同的意义可以采取不同的语言形式。
因此,译者在翻译时应灵活选用词义、词性,使译文用最确切的方式传达原文的意思(周晓扬2016);在句法对等方面,奈达指出,“英语重形式,而汉语重意念,所以两种语言表达信息时在形态上是不同的”。
通过变换译文的语言形式,在原文中采用动词化的手法转换名词和形容词,以此充分体现出原文作者的写作意图。
另外,译者要特别注意原文中的定语从句的次序和组合,找到可以对等的概念,如如何在汉语中找到可以反映英语时态的概念。
在篇章对等方面,奈达在他的论著中提到,“语言不仅有叙事功能,还有表达功能和移情功能”。
由于中西方语言存在相异的句式结构和特点,因此译者在翻译过程中要在句式结构和语言文字上体现原文的写作特点,即不仅要清晰地表达出原文作者的写作意图,而且要尽力体现原文的语境。
这是因为翻译目的更强调如何通过不同的翻译手法达到动态对等的最终效果(杨艳蓉2009)。
在动态对等之文体对等方面,如果形式和意义不能同时兼顾,那么译者只有舍弃形式,对所需翻译的文本进行修改或更换,达到相同的认知目的。
二、动态对等理论在中医术语翻译中的具体应用译者为了消除中医和西医的文化差异,可以采用具体且多样化的翻译方法,来实现动态对等理论的形式和内容等方面的对等。
下面,笔者以中医术语的翻译为例,探讨如何运用意译法、音译法、词素翻译法、直译法等四种方法实现中医术语翻译中的对等。
(一)意译法中医文化是中国古代人民在长期的实践中对中医的思维方式、传统习俗、行为规范、生活方式、文学艺术,甚至一些影响深远的事的实践和总结,包含了一些中国特有的事物和观念。
由于中西方读者具有不同的历史文化背景,两者很难产生相同的反应。
通过解释进行意译也是一种让译文通顺流畅的方法。
意译法可以较清晰地传达原文含义,促进读者理解,从而较好地实现动态对等。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的曲凡等人根据动态对等理论,应用意译法对中医妇科名词术语进行了翻译,在翻译“任主胞胎”时,基于后世《诸病源候论》《本草纲目》等的记载,将“并月”“居经”“避年”“暗经”“激经”分别译为bimonthly menstruation,tri-monthly menstruation,yearly men-struation,latent menstruation,menstruation in preg-nancy,遵循了动态对等理论中译者一定要忠实原文的原则(曲凡、周妞,等2005)。
(二)音译法一些中医术语具有特定的文化内涵,若直译往Vol.17No.18往容易引起误解或文化休克。
翻译这类词时,可以考虑用音译法进行翻译,并在首次出现时附上解释或意译。
例如“青龙汤”“白虎汤”的翻译,若直接译成Blue Dragon Decoction,White Tiger,势必会让外国读者迷惑不解,甚至误认为这种方剂是用动物的身体器官制成的。
这两者的命名都涉及中国古代传统文化,与古代的“四象学说”和“五行”相关,若将方剂名中的“龙”译成dragon,则会产生适得其反的效果。
因为龙在西方是暴力与邪恶的象征。
同时,西方非常注重保护动物权益,若误解为将保护动物的身体器官用来制药,会影响中国的形象。
因此,这种具有特殊文化内涵的词不如先音译,在首次出现时再附上意译,从而达到既保留文化内涵,又促进文化传播的目的,较大程度上实现功能对等。
如“青龙汤”可译成Xiao Qinglong Tang(the decoction for treating ex-ternal cold and internal fluid);白虎汤可译成Baihu Tang(the decoction for clearing away heat from Qifen)(李永安2001)。
(三)词素翻译法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中医术语的翻译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这导致了译语混乱。
同时,很多中医术语的翻译是在解释而不是翻译,这使得译语比较冗长。
中医术语属于科技名词术语,应该遵循简洁的原则。
此外,许多译语的释义不够明确。
若不能实现中医的表层结构与深层结构的统一,就无法正确理解原文,正确输出译文,实现功能对等的效果。
对于一些特殊、难懂的中医术语,如果采用直译法翻译,译文的长度明显超出原文,这会给读者造成理解上的困难,且增加记忆负担。
例如,风秘、湿泄、心气虚等是比较难懂的中医术语,如果采用直译法,其译文如下:风秘constipation due to wind evil;湿泄hy-grogenous Wet diarrhea/diarrhea due to wetness evil;心气虚insufficiency of cardiac qi;如果采用词素翻译法,就可以让译文变得十分简洁和凝练,其译文如下:风秘,anemo/genous constipation;湿泻,hygro/genousdiarrhea;心气虚,hypo/caric/qi(李照国1993)。
通过对比以上两种译文可知,利用直译法的译文实际上是对原文进行解释,而根据西医词典里的词语结构,大部分词汇是由词根及词缀构成的,采用词素法进行翻译,能使译文通俗易懂。
(四)直译法中医典籍和文献有自己独特的文化内涵和语言特色,并不是所有的中医典籍和文献中的术语翻译都不能采用直译法,很多与西医含义相同或相似的中医术语往往采用直译法就可以取得比较好的翻译效果。
李照国曾在《医古文翻译技巧》一书中提出了“比照西医,求同存异”的中医翻译方法,这种方法也可以理解为直译法。
语言国情学指出,一国语言中大多数词汇可以在他国语言中找到对应词,因此,中医中的很多术语也可以在西医术语中找到对应的表达,如人体器官类的“女子胞”“髓海”“血之余”实际上是人体的“子宫”“脑”和“头发”。
这些词汇西医中本来就有,直接使用西医词汇能够让外国读者一目了然,从而大大提高译文质量。
又如,中医中“五行”的关系,“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包含了五行和五脏的关系,运用了隐喻的手法。
翻译时可以直译成wood promotes fire,fire promotes earth,earth promotes metal,metal promotes water,water promotes wood。
但不宜将“金”“木”“水”“火”“土”替换成对应的五脏进行意译,否则会失去中医文化的语言特色,也不能体现五行和五脏的关系。
一些病症的翻译,也可以采取直译法,如咳嗽cough、呕吐vomiting等;也可以将中西医术语中病名不同而病症相同的中医病名变换成英语单词,如肺结核西医病名的英文为pulmonary tuberculosis,可用作肺痨的英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