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自由基聚合生产工艺
第三章 自由基聚合反应

[M]0 ln = kp'[I]1/2t [M] fkd 1/2 1/2 [I] t = kp kt
3. 引发效率较低时的聚合反应动力学方程 对于引发剂效率较低的聚合反应,链引发速率不仅
取决于引发剂浓度,而且与单体浓度有关。
vi=2fkd[I][M]
O O Ph C O O C Ph 过氧化苯甲酰(BPO) O Ph C O Ph + CO2 O 2 Ph C O
白色吸潮性粉末,稍 有气味,易溶于大多数有 机溶剂,微溶于水。同时 也是一种易燃、易爆炸的 危险化学品,必须在含湿 状态下保存。
容易发生诱导分解从而使引发效率降低。此外,引发合成 的聚合物会慢慢变黄,因此在合成光学性能要求较高的聚合物 时应避免选用。
2. 笼蔽效应
在溶液聚合反应中,浓度较低的引发剂分子及其分解出 的初级自由基始终处于含大量溶剂分子的高粘度聚合物溶液 的包围之中,一部分自由基无法与单体分子接触而更容易发 生向引发剂或溶剂的转移反应,从而使引发效率降低。 3. 初级自由基的副反应 如初级自由基的双基偶合反应、向溶剂分子的转移反应 等都可能消耗自由基,从而使引发效率降低。
3.3.2 引发剂分解反应动力学
R O O R' R N N R' RO + R'O R + R' +N2
单分子一级反应 故引发剂分解速率 vd=-d[I]/dt=kd[I]
t=0时引发剂浓度为[I]0,上式积分得 ln([I]0/[I])=kdt 引发剂分解50%所需的时间定义为引发剂半衰期t1/2来表达一 级反应的速率常数。 t1/2 = 1 [I] 0.693 ln 0 = kd [I]0/2 kd
+ H2 C CH X
高分子化学第三章 自由基聚合

• 链转移反应前后,自由基的数目未变。
35
1. 向单体转移
· ~~CH2-CH + CH2=CH Cl Cl
· ~~CH=CH + CH3-CH Cl Cl
• 注意CH2=CHCl单体
36
2. 向溶剂或链转移剂转移
X ~~CH2CH · + YS X ~~CH2CHY + S ·
• 溶剂:
• 链转移剂:有较强的链转移能力的化合
1 2
[I ]
1
2
[M ] (3—35式)
注意本方程的适用范围
73
二、温度对聚合速率的影响
• 阿累尼乌斯公式:K=Ae–Ea/RT
其中:K=kp(kd/kt)½ 则:Ea=Ep+Ed/2–Et/2
74
一般情况下: Ep≈29kJ•mol–1, Ed≈126kJ•mol–1 Et≈17kJ•mol–1
10
一、 聚合的可能性
• 主要取决于双键上取代基的空间 效应
11
1.烯类单体: CXY=CMN
(1)一取代( CH2=CHX)
可均聚合
12
(2)二取代
(CH2=CXY、CHX=CHY) (a)1,1——二取代:一般不考虑空 间位阻效应,可均聚合。
注意:CH2=C(Ar)2只能形成二聚体
13
(b)1,2——二取代
54
2.半衰期
[I] ln = Kd t [I0]
• 60℃
ln2 t½ = K d
(3—17)
t½ >6h,低活性引发剂 1h< t½ <6h,中活性引发剂 t½ <1h,高活性引发剂
55
3. 引发效率
自由基聚合工艺基础与本体聚合工艺

➢ [S]、[M]-链转移剂、单体浓度
➢ 根据以上表达式
➢ CS[S]/[M]对产物的Xn影响很大,可有效调节产物分子量
间歇聚合中链转移剂添加方式
➢ 在间歇聚合中,[S]/[M]处于不断变动中。 ➢ 反应初期产物的Xn较小 ➢ 反应后期,随着[S]/[M]的变化,产物的Xn提高。 ➢ 因此,在整个聚合周期内,易造成产物分子量分布
➢ 产物的平均聚合度Xn
➢
偶合终止 Xn=2υ
➢
歧化终止 Xn=υ
➢ 因此,可以说[I]对产物的平均聚合度Xn有明显的影响。
但是,可否通过控制[I]来调节产物的分子量?
分子量与引发剂浓度的关系
➢ 答案是:理论上可行,实际操作中尽量不采用!
➢ 因为: ➢ [I]上升时,Rp也会上升;反之亦反。
Rp=K[I]1/2[M]
反应温度的影响
通过调节反应的温度,会对以下参数产生影响 ✓ a)引发剂的分解速率和聚合反应速率 ✓ b)链转移反应的速率和程度
t1/2—半衰期。 ✓ 对于连续聚合,t1/2=t/6 ✓ 对于间歇聚合,t1/2=t/3~8 ✓ 如PVC,t1/2=t/3;PSt, t1/2=t/6~8。
聚合物分子量的控制 与调节手段
分子量与引发剂浓度的关系
➢ 根据高分子化学的基本理论
➢ 动力学链长υ=k[M]/[I]1/2
➢ k—常数,[M]—单体浓度,[I]—引发剂浓度
➢ 根据半衰期(t1/2) 半衰期(t1/2)是引发剂分解一半时
的时间,它与反应温度有关。
✓ 对于复合引发剂:
t1/2m[Im]1/2=t1/2A[IA]1/2+ t1/2B[IB]1/2 ✓ 引发剂的残留量:v=ln2/[t/t1/2+ln2] ✓ v—引发剂的残留量(%),t—反应时间或停留时间,
第三章 自由基聚合(PDF)

不过,带代一个推电子甲基的丙烯却不能进行阳离子 聚合,只能进行配位聚合。
3)具有共轭效应的单体,三种聚合都能进行。 乙烯分子高度对称,聚合活性很低。由于取代基使烯 烃分子对称性改变,从而导致其聚合活性的提高。 取代基与聚合反应类型简列:
_
NO2 ;
_
CN;
_
_ CH=CH ; _ C H ; _ CH ; _ OR COOR; 2 6 5 3 自由基聚合 阳离子聚合
CH3 CH2 C COOCH3 CH3 CH2 C CH3 CH3 CH2 C
-△H=56 .5
51.5
35 KJ/mol
2)、共轭效应使聚合热降低
CH2 CH CH2 CH CN CH2 CH CH CH2
-△H=69.9
72.4
72.8 KJ/mol
3)、强电负性取代基使聚合热升高
CH2 CH Cl
.
CH3 CH3 H3C C N N C CH3 CN CN
CH3 2 H3C C CN
+ N2
偶氮二异丁腈(AIBN)
v 发生单电子转移的氧化还原反应:
HO
OH + Fe
2+
HO + OH + Fe3+
-
2)自由基的活性
a. 不稳定原因 b. 影响活性的因素:共轭效应,吸电子诱导效应,位阻效应 c. 活性顺序 d.适合自由基聚合的活性范围(与单体的活性有关)
双键断裂能 例如:乙烯 ⊿ Ef=ε m+ε p=607 - 2×347.7 = - 88.4 kJ.mol -1 (实测值? H=-95 kJ.mol -1)
化学键键能
化学键 键能 (kJ/mol) 138.9 160.7 259.4 291.6 化学键 键能 (kJ/mol) 328.4 347.7 351.5 390.8 化学键 键能 (kJ/mol) 413.4 436.0 462.8 607
本体聚合生产工艺

3.2 本体聚合生产工艺
(1) 本体聚合(又称块状聚合):在不用其它反应介质情况下, 单体中加有少量或不加引发剂发生聚合的方法。
(2) 均相本体聚合指生成的聚合物溶于单体(如苯乙烯、甲基 丙烯酸甲酯)。非均相本体聚合指生成的聚合物不溶解在单 体中,沉淀出来成为新的一相(如氯乙烯)。
(3) 根据单体的相态还可分为气相、液相和固相本体聚合。采 用本体聚合生产聚合物:高压聚乙烯、聚苯乙烯、聚甲基丙 烯酸甲酯,以及一部分聚氯乙烯。
第三章 自由基聚合生产工艺
3.1 自由基聚合工艺基础
四种聚合方法的工艺特点
聚合方式的选择:产品用途所要求的产 品形态和产品成本。
.
27.05.2020
合成树脂:四种方式。 合成橡胶:一般用乳液聚合的方法。
1
第三章 自由基聚合生产工艺
本体聚合生产的合成树脂的主要品种
.
27.05.2020
2
第三章 自由基聚合生产工艺
凝胶效应是有机玻璃分子量分布宽、分子量甚至超过 100万的主要原因,也是聚合过程中必须严格控制升温速 度的理论根据。
.
27.05.2020
13
3.2 本体聚合生产工艺
● 聚合工艺
预聚合(制浆):釜式反应器间歇操作,引发剂用量与板 材厚薄有关(0.02-0.1%),80℃反应,需移去反应热。
加入硬脂酸便于脱模,加入少量增塑剂,如邻苯二甲 酸二丁酯或二辛酯,可增加有机玻璃的柔性。
● 工艺特点 1)甲基丙烯酸甲酯在聚合过程中体积收缩率在25℃时
为21%,因此模具设计中应当充分考虑此问题: 生产板材时,作为模板的硅酸盐玻璃板之间的间隙应
当可以随聚合反应的进行而收缩;生产棒材时,应当设法 使单体不断补充于收缩造成的间隙之中。
聚合物合成工艺-第3章

引发剂的分解速率,应与反应时间(停留时间)匹配
根据引发剂分解速率常数kd
在相同介质和温度下,不同引发剂的kd不同,kd 大者,分解速率快,活性高。
根据引发剂分解活化能Ed
Ed大者,分解的温度范围窄 如要求引发剂在某一温度范围内集中分解,则选
用Ed大者 反之,可选用Ed小者。
化率,是LDPE合成工艺研究的重点。
工艺概况
LDPE的合成工艺均由ICI公司的技术衍生而来,除反应 器、配方、工艺控制有所不同外,流程均大致相同。
生产流程示意图
兰化集团引进Basell公司20万t/aLDPE 装置工艺流程
流程简述
乙烯与分子量调节剂混合后,经一次压缩(25~30MPa) 后与循环乙烯混合,进入二级压缩机,出口压力110~ 400MPa(不同工艺,要求的压力不同)。
变宽 可通过控制反应过程中[S]/[M]值,控制分子量分布 比较常用的方法是分批次补加链转移剂。
链转移剂的选择
一般根据50%转化率-U1/2进行选择。 U1/2-链转移剂消耗50%时单体的转化率。
U1/2=100(1-0.51/Cs) 一般情况下,CS提高,U1/2下降。 根据反应的单体转化率要求,选择合适的链转移剂。 链转移剂的U1/2可查阅有关手册。
物理机械性能产生重要影响。
聚乙烯的主要分类
a. 低密度(高压)聚乙烯(LDPE)
密度为0.915~0.930 g/cm3的均聚物
自由基 共聚合
含少量极性基团的乙烯-醋酸乙烯酯共聚物-EVA
乙烯-丙烯酸乙酯共聚物-EAA
b.线性低密度和中等密度聚乙烯(LLDPE、MDPE)
乙烯、α-烯烃(1-丁烯、1-己烯或1-辛烯)的共聚物
第三章自由基聚合工艺

3.1 自由基聚合工艺基础 3.2 本体聚合生产工艺 3.3 悬浮聚合生产工艺 3.4 溶液聚合生产工艺 3.5 乳液聚合生产工艺
3.1 自由基聚合工艺基础
◆自由基聚合反应是当前高分子合成工业中应用最广泛 的化学反应之一
◆自由基聚合反应适用单体:乙烯基单体、二烯烃类单 体
影响聚合物平均分子量的主要因素:反应温度、引发 剂浓度和单体浓度、链转移剂的种类和用量
(1)聚合反应温度升高,所得聚合物的平均分子量降低 (2)引发剂用量对聚合物平均分子量发生显著的影响。
(动力学链长V=K[M]/[I]0.5
(3)链转移反应导致所得聚合物的分子量显著降低,对 获得高分子量聚合物不利,但可用来控制产品的平均 分子量,甚至还可用来控制产品的分子量。
混炼后用于成型 注塑成型用 假牙齿、牙托等
聚合物溶液 直接用于纺丝或溶解后
或颗粒
纺丝
聚合物溶液 直接用来转化为聚乙烯 醇
表2 四种聚合方法的工艺特点
聚合方法
聚合 主要操作方式 过程 反应温度控制
单体转换率 分离 工序复杂程度 回收 及后 动力消耗 处理 过程 产品纯度
废水废气
本体聚 乳液聚合 合
连续 连续
7.氯乙烯自由聚合时,聚合速率用 引发剂用量 调 节,而聚合物的相对分子质量用 聚合温度 控制。
第3章 自由基聚合生产工艺
3.1 自由基聚合工艺基础 3.2 本体聚合生产工艺 3.3 悬浮聚合生产工艺 3.4 溶液聚合生产工艺 3.5 乳液聚合生产工艺
3.2 本体聚合生产工艺
本体聚合:单体中加有少量引发剂或不加引发剂依赖热 引发,而无其他反应介质存在的聚合实施方法。
① 过氧化物类
通式:R-O-O-H 或 R-O-O-R (R可为烷基、芳基、酰基、碳酸酯基、磺酰基等)
自由基本体聚合原理及生产工艺

环保与可持续发展
绿色生产
自由基本体聚合过程中应尽量采 用环保的原材料和助剂,减少生 产过程中的废弃物排放,实现绿 色生产。
资源循环利用
聚合物的再生利用和循环利用是 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通 过合理的再生利用和循环利用, 可以减少对自然资源的消耗,降 低环境污染。
节能减排
通过采用先进的生产技术和设备, 可以提高生产效率,降低能耗和 减少污染物排放,实现节能减排。
新技术的开发
1 2 3
新型催化剂
随着对聚合反应机理的深入了解,新型催化剂不 断被开发出来,可以更有效地控制聚合反应过程, 提高聚合物的性能。
新型加工技术
新型加工技术的应用,可以更有效地实现聚合物 的加工成型,提高加工效率,降低能耗和减少环 境污染。
新型检测技术
新型检测技术的应用,可以更准确地检测聚合物 的性能和质量,为聚合物的生产和应用提供更好 的保障。
在自由基本体聚合中,单体分子在聚合过程中不与任何其他物质 接触,因此也被称为“本体聚合”。
自由基本体聚合的特点
自由基本体聚合具有简单、方便、高效等优点,适 用于大规模生产。
由于没有溶剂或稀释剂的存在,因此聚合产物具有 较高的纯度和较少的杂质。
聚合反应可以在较低的温度下进行,有利于节能和 环保。
自由基本体聚合的分类
02
01
03
根据引发方式的不同,自由基本体聚合可以分为热引 发聚合和引发剂引发聚合两类。
热引发聚合是指通过加热的方式引发聚合反应,通常 需要在较高的温度下进行。
引发剂引发聚合是指通过加入引发剂来引发聚合反应 ,通常在较低的温度下进行,且聚合速率较快。
02
自由基本体聚合生产工艺
生产工艺流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章自由基聚合生产工艺本章主要内容:3.1 自由基聚合工艺基础和本体聚合生产工艺3.2 悬浮聚合生产工艺3.3 溶液聚合生产工艺3.4 乳液聚合生产工艺重点:自由基聚合工艺基础难点:无3.1 自由基聚合工艺基础和本体聚合生产工艺3.1.1 自由基聚合工艺基础自由基聚合反应定义单体借助于光、热、辐射、引发剂的作用,使单体分子活化为活性自由基,再与单体连锁聚合形成高聚物的化学反应。
♦单体类型: 主要是乙烯基单体、二烯烃类单体♦聚合物特点:碳-碳为主链的线形高聚物、无定形聚合物;T g低于室温的常温为弹性体用作橡胶;T g高于室温的常温为塑性体(合成树脂)用作塑料、合成纤维、涂料。
自由基聚合反应的特点①整个聚合过程分为链引发、链增长、链终止,各步反应速率和活化能相差很大;②高分子瞬间形成,而产品的相对分子质量不随时间变化;③体系内始终由单体和高聚物组成,产物不能分离;④反应连锁进行,转化率随时间的延长而增加;⑤反应是不可逆的。
自由基聚合反应的分类按参加反应的单体种类分为:自由基均聚合:只有一种单体参加的自由基聚合反应。
常见的有:LDPE、PMMA、PVC、PV AC、PS等自由基共聚合:两种以上单体同时参加的自由聚合反应。
常见的有:乙丙橡胶、丁苯橡胶、丁腈橡胶、SBS 、ABS等自由基聚合反应的重要地位最典型;最常见;最成熟;经自由基聚合获得的高聚物产量占总产量的60%以上,占热塑性树脂的80%自由基聚合反应的实施方法本体聚合、乳液聚合、悬浮聚合、溶液聚合;聚合方法的选择主要取决于根据产品用途所要求的产品形态和产品成本。
自由基聚合引发剂除了苯乙烯本体聚合是热引发聚合,其他单体在工业上都是在引发剂引发聚合。
♦引发剂种类主要有三大类:过氧化物类、偶氮化合物类、氧化还原引发体系过氧化物类:通式R-O-O-H 或R-O-O-R,R——为烷基、芳基、酰基、碳酸酯基、磺酰基。
分子中含有—O—O—键,受热后断裂成相应的两个自由基,初级自由基主要用来引发单体,成为单体自由基,此外,还发生副反应。
偶氮类:偶氮二异丁腈(AIBN)、偶氮二异庚腈(A VBN)氧化还原引发体系:特点:氧化-还原体系产生自由基的过程是单电子转移过程,即一个电子由一个离子或由一个分子转移到另一个离子或分子上去,因而生成自由基。
♦工业上引发剂的分类:低活性中活性高活性使用温度>100℃30~100 ℃<30 ℃半衰期> 6h 1~ 6h <1h♦引发剂的选择①根据聚合实施的方法,从溶解度的角度确定引发剂的类型;②根据聚合温度选择半衰期适当的引发剂,使聚合时间适中;③根据聚合釜的传热能力,确保温控和防爆聚前提下,尽量选高活性引发剂;④从操作控制的角度,尽量选择复合型引发剂;⑤选择的引发剂不能与反应体系中除单体以外的其它成分发生反应;⑥动力学研究时,多选择偶氮类引发剂;⑦安全、易得、廉价。
自由基聚合的影响因素♦影响聚合物Mn的因素主要有反应温度、引发剂浓度、单体浓度、链转移剂的种类、用量a、聚合链的动力学链长(υ)与单体浓度、引发剂浓度关系:υ=K[M]/[I]1/2;K-常数;[M]-单体浓度;[I]-引发剂浓度。
b、平均聚合度(Xn)与动力学链长的关系:偶合链终止:Xn= 2υ;歧化链终止:Xn= υ♦链转移剂控制分子量大小1/DP=1/DP0 +Cs.[S]/[M];DP、DP0——分别为加入、未加入分子量调节剂,聚合物平均聚合度;Cs—链转移常数;[S]—链转移浓度;[M]—单体浓度♦原料纯度、杂质对自由基聚合反应速度的影响一般聚合级的单体纯度在99.9~99.99%,杂质含量在0.01~0.1%,如聚合级的氯乙烯要求纯度>99.9%,乙炔<0.001%,铁<0.001%,乙醛<0.001%。
杂质的含量虽少,但对聚合的影响很大。
杂质的来源、种类:杂质的主要来源-合成带入、贮运加入、设备处理带入等。
杂质的种类:从杂质的性质看:化学性杂质、物理性杂质。
对聚合的影响:主要降低引发效率、产生诱导期、单体失去活性。
从杂质对聚合速度的影响看:爆聚杂质、缓聚杂质、阻聚杂质等。
对聚合的影响:主要影响产物的外观质量与加工性能。
3.1.2本体聚合工艺本体聚合定义: 单体中加有少量引发剂或不加引发剂依赖热引发,而无其他反应介质存在的聚合实施方法。
特点:a、无其他反应介质, 产品纯度高;b、生产快速;c、工艺流程短、设备少、工序简单;d、自动加速现象严重;e、反应热难于移出。
本体聚合反应器a、形状一定的模具: 本体浇铸, PMMAb、各种形状的反应釜、反应塔:釜式反应器特点:间歇操作时,散热难,易于凝胶,产品分子量分布宽。
管式反应器特点: 大口径管式反应器,反应热传导困难,温度难以控制,产生爆聚, 单体转化率低。
塔式反应器特点:放大的管式反应器,无搅拌装置, 柱塞状流动,单体转化率提高。
3.2 悬浮聚合生产工艺悬浮聚合♦定义: 单体中作为分散相悬浮于连续相中,在引发剂作用下进行自由基聚合的方法。
♦优点:a、聚合反应热容易除去;b、生产操作安全;c、反应过程中物料粘度变化不大, 温度易控制;♦工业应用目前悬浮聚合法主要用来生产聚氯乙烯树脂、苯乙烯树脂、可发性聚苯乙烯珠体、苯乙烯—丙烯腈共聚物、生产离子交换树脂用交联聚苯乙烯白球、甲基丙烯酸甲酯均聚物及其共聚物、聚偏二氯乙烯、聚四氟乙烯、聚三氟氯乙烯等。
♦产品形状规则的圆球颗粒或不规则颗粒♦颗粒直径一般直径在0.05-0.2mm,有的可达0.4mm ,甚至超过1mm。
3.2.1悬浮聚合生产一般流程♦典型的悬浮过程:将单体、水、引发剂、分散剂,必要时添加缓冲剂加于反应釜中加热使之发生聚合反应、冷却保持一定温度;反应结束后回收未反应单体,离心脱水、干燥而得产品。
3.2.2 悬浮聚合成粒机理——在悬浮聚合过程,引发剂溶解于单体中。
自由基聚合反应发生在单体小液滴中,相似于孤立的本体聚合。
聚合反应结束后,液滴状单体转变为聚合物固体颗粒。
颗粒的形态为透明的,圆滑的坚硬小圆珠;或不透明的、形状不规整的小颗粒。
♦均相成核:当单体转化率升高到一定范围,聚合物占优势后,逐渐转变为固态颗粒,此情况为均相成粒,生成透明的圆球状颗粒。
甲基丙烯酸甲酯、苯乙烯等单体的悬浮聚合属此种情况。
♦非均相成核:如果生成的聚合物不溶于单体中,则链增长到一定长度后聚合物沉淀析出,生成初级粒子,然后聚集为次级粒子。
此情况下为非均相成核。
产生的颗粒不透明而且不规整。
非均相成核过程中同样有粘结成大块的危险。
♦悬浮聚合过程中影响颗粒大小及其分布的因素:①反应器几何形状因素如反应器长径比、搅拌器形式与叶片数目,搅拌器直径与釜径比、搅拌器与釜底距离等。
②操作条件因素如搅拌器转速、搅拌时间与聚合时间的长短、两相体积比、加料高度、温度等。
③材料数据因素如两相液体的动力粘度、密度以及表而张力等。
④随水相中分散剂浓度的增加和表面张力的下降,聚合物颗粒粒径下降。
分散相粘度增加,则凝结的粒子难以打碎,因而平均粒径增加。
3.2.3 分散剂及其作用原理♦分散剂种类保护胶类分散剂——水溶性高分子化合物,主要有:①天然高分子化合物及其衍生物,明胶、淀粉、纤维素衍生物;②合成高分子化合物,部分水解度的聚乙烯醇、聚丙烯酸及其盐、磺化聚苯乙烯、顺丁烯二酸酐—苯乙烯共聚物、聚乙烯吡咯烷酮等。
无机粉状分散剂——主要有:高分散性的碱土金属的磷酸盐、碳酸盐以及硅酸盐等。
如碳酸镁、硅酸镁、硫酸钡、磷酸钙、氢氧化铝等。
♦分散剂的作用a、保护胶的分散稳定作用作为保护胶的水溶性高分子应具有两性特性,其分子的一部分可溶于有机相,而另一部分可溶于水相。
当两液滴相互接近到可能产生凝结的距离时,两液滴之间的水分子被排出而形成了高分子薄膜层,从而阻止了两液滴凝结,或两个相互靠近的液滴之间的液体薄层移动延缓,以致在临界凝结的瞬时内两液滴不能发生凝结。
b、无机粉状分散剂的分散稳定作用无机粉状分散剂在悬浮聚合过程产生分散稳定作用,是存在于水相中的粉状物当两液滴相互靠近时,水分子被挤出,粉末在单体液滴表面形成隔离层从而防止了液滴的凝结。
3.2.4悬浮聚合生产工艺♦配方a、单体相悬浮聚合所使用的单体或单体混合物应当为液体。
常压下力气体的单体如氯乙烯则应在压力下液化后进行反应。
单体纯度通常要求>99.98%。
引发剂、分子过调节剂虽存在于单体相中,工业生产中分别加于反应釜中。
必要时还加有润滑剂、防粘连剂和抗鱼眼剂等辅助用料。
引发剂用量为单体量的0.1%-1%。
b、水相由去离子水、分散剂、助分散剂、pH调节剂等组成。
水中的金属离子将污染合成数脂,甚至影响热稳定性和聚合反应速度,因此要求用经离子交换树脂处理过的去离子水或经软化处理的软水,要求pH值在6-8范围,硬度≤5,氯离子<10×10-6,水相与单体相质量比一般在75:25—50:50范围。
3.3溶液聚合生产工艺溶液聚合♦定义:单体溶解在适当溶剂中在自由基引发剂作用下进行的聚合方法。
♦类型:均相聚合、非均相聚合(沉淀聚合)♦溶液聚合生产过程流程图:3.3.1溶剂的选择与作用溶液聚合所用溶剂主要是有机溶剂或水。
根据单体的溶解性质以及所生产的聚合物的溶液用途选择适当的溶剂。
常用的有机溶剂有醇、酯、酮以及芳烃:苯、甲苯等,此外,脂肪烃、卤代烃、环烷烃等也有应用。
3.3.2聚合工艺①溶液聚合所用溶剂为有机溶剂时,引发剂为可溶于有机溶剂的过氧化物或偶氮化合物。
根据反应温度和引发剂的半衰期选择适当的引发剂。
由于偶氮化合物引发剂的分解不受溶剂的影响,所以应用较为广泛。
引发剂的用量通常为单体量0.01-2%。
②用水作为溶剂时,采用水溶性引发剂如过硫酸盐及其氧化还原体系。
③由于聚合反应是放热反应,为了便于导出反应热,应使用低沸点溶剂,使聚合反应在回流温度下进行。
如果使用的溶剂沸点高或反应温度要求较低时,则应在加料方式上采取半连续操作。
④为了便于控制聚合反应速度,溶液聚合通常在釜式反应器中半连续操作,即一部分溶剂或全部溶剂先加于反应釜中加热至反应温度。
再将溶有引发剂的单体按一定速度连续加于反应釜中。
3.3.3后处理脱除单体后的聚合物溶液,必要时进行浓缩或稀释以达到商品要求的固含量。
然后经过滤去除可能存在的不溶物和凝胶以后得到商品聚合物溶液。
有机溶剂形成的聚合物溶液应避免与空气中的水分接触,因为它可使聚合物沉淀析出。
并且注意贮存场所的温度勿使溶剂挥发或溶液粘度过高(温度过低时造成)。
3.4 乳液聚合工艺乳液聚合♦定义单体在乳化剂作用下分散于水中形成乳状液中,并在引发剂作用下进行聚合反应。
♦工业应用合成树脂——聚氯乙烯及其共聚物、聚醋酸乙烯及其共聚物、聚丙烯酸酯类共聚物等用乳液法。
合成橡胶——丁苯橡胶、丁腈橡胶、氯丁橡胶等用乳液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