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人与海与美国文化和文学的联系和影响
中西文化艺术特征比较,老人与海和活着

中西文化艺术特征比较,老人与海和活着中西文化艺术特征比较:《老人与海》和《活着》《老人与海》是美国作家海明威创作的一部著名小说,而《活着》是中国作家余华的代表作之一。
这两部作品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描绘了生命的苦难和挣扎,展现了中西文化艺术的独特特征。
首先,这两部作品都强调了人与自然的关系。
《老人与海》以大海为背景,描绘了老渔夫桑提亚哥和他与海之间的较量。
作者通过描述大自然的威力和人类对自然的渺小感,传达了一种无法战胜命运的哲理。
而《活着》则以农村为背景,以主人公福贵的命运变迁为线索,展现了人类在自然面前的渺小和无助。
两部作品都表达了人与自然的关系中的困境和挣扎。
其次,这两部作品都关注了人性的探索和人生的意义。
《老人与海》通过老渔夫桑提亚哥的坚持和奋斗,探讨了人类的意志力和毅力。
他尽管在漫长而艰难的捕鱼过程中屡次受挫,但仍然坚持奋斗,这体现了一种积极向上的精神态度。
而《活着》则通过福贵的人生经历,反思了人类的生命意义和存在价值。
福贵在困境中经历了家庭的破裂、亲人的离世和社会动荡,最终明白了人生的真谛和追求。
这两部作品展现了人性的复杂性和力量。
此外,中西文化艺术在题材和叙事方式上也有所不同。
《老人与海》以海洋和捕鱼为主题,通过简洁而富有力量的叙事方式,突出了人与自然的对抗。
而《活着》则以农村为背景,通过福贵的亲身经历,展现了中国社会大变革时期的人们在苦难中求生存的艰辛。
这两部作品都以现实生活为基础,通过个体的命运和经历来反映整个时代的命运和变革。
总的来说,虽然《老人与海》和《活着》来自不同的文化背景,但它们都探讨了生命的苦难和挣扎,强调了人与自然的关系,关注了人性的探索和人生的意义。
这些共同点展示了中西文化艺术的独特特征,同时也为读者带来了深刻的思考和启示。
《硬汉的归宿——浅析海明威《老人与海》对美国传统价值观的坚守》.docx

1954年, 瑞典科学院将该年的诺贝尔文学奖授予美国作家海明威( E rnest Hem ingw ay 1899 ~1961) , 理由是因其精通现代叙事艺术, 这最近表现在老人与海之中, 还因其在当代风格中所发挥的影响。
由此, 沉寂了多年的海明威,渐遭评论界贬损的海明威再次成为已趋消解的海明威神话的核心。
他的硬汉文学及他的独特风格深深地影响了几乎全世界的几代作家。
他的重要作品(如太阳照样升起、永别了武器等)又重新拥有了无数的读者, 尤其是老人与海更令读者痴迷; 评论界对其大为关注, 众说纭, 莫衷一是。
至今学者们仍在从不同的角度阐释这部神奇的作品。
老人与海发表于1952年。
但在1936年的一期老爷( E squ ire Apri,l 1936)杂志中, 海明威就在为该杂志写的一篇通讯中提到了这样一个真实的故事: 一位老人独自出海打鱼。
他历经千辛万苦方才打到一头大马林鱼, 却又遭到鲨鱼群的无情追食撕吞; 老人英勇地与鲨鱼搏斗然而最终没能保住他的鱼, 他气得直哭却无可奈何。
几天后别的渔民们在离岸很远的海上将他救起。
无疑, 这则通讯中的故事后来构成了小说老人与海的核心内容。
正如诺贝尔奖的评语所说, 小说充分展示了海明威的叙事天才, 然而仅仅由于精湛地运用叙事手法将一个简单的故事加工为一部动人的传奇就得以深深地打动读者吗? 未必。
当然, 并非仅仅由于写出了老人与海, 海明威才获得了诺贝尔奖; 他的获奖是与他的整个创作生涯分不开的。
既然授奖的理由中特意提到了这部作品, 我们似可以把它作为海明威创作成就的代表,选取一个特殊的角度对其加以阐释。
老人与海到底用其天才的叙述展示了么? 直到今天各国评论界仍然各据其理争论不已。
1949年的诺贝尔文学奖得主, 美国作家威廉福克纳称其为超出我们任何人之上的一部最杰出的作品( T im e may show it to be the best sing lepiece o f any of us) ; 而海明威的儿子则认为那是一团令人感伤的玩意儿( a sentimental slop)。
新世纪以来《老人与海》研究综述

新世纪以来《老人与海》研究综述
从新世纪以来,老人与海一直是一部被广泛讨论和关注的文学作品。
该小说源自美国作家海明威的同名小说,由公认的美国文学大师马克吐温改编而成。
本文介绍了老人与海自新世纪以来的讨论研究,梳理了它在艺术、文学、文化、历史等方面的吸引力,并尝试对它的迷人魅力和对人类精神的深刻影响通过艺术和文学的角度来进行探讨。
老人与海自发表以来,一直是美国文学史上争议最大的文学作品之一。
该小说以充满激情的情节和传奇色彩深深吸引着读者的目光。
它将卑微的小渔民和巨大的海洋呈现在读者面前,令读者陷入了一部大自然与人类斗争的激烈故事之中。
基于此,该作品一直以极高的艺术价值受到广泛认可,并得到了文学界、艺术界和观众的赞誉。
自发表以来,老人与海一直受到学术界的关注和研究。
从文学理论的角度看,老人与海涉及了一系列文学视角,从传统的审美新闻论到当代的文学现象学,从“叙事样式”到“对现实状态的反省”,从“人性认知”到“文学形式和技巧”等等,均有深入探讨。
从艺术理论角度,老人与海充满了美感和美学,它描绘出雄伟壮丽的海洋背景,再现了勇敢坚定的约瑟夫莫利尔的生活经历,使读者感受到大自然的风范和真诚的思想追求,带给观者无穷的艺术享受。
此外,老人与海也被研究者们用来探讨它所表达的文化和历史内涵。
在老人与海中,可以看到美国历史及文化的广泛影响。
作者海明威的先驱精神体现在约瑟夫莫利尔的冒险精神之中,他的精神也反映
在美国社会所遵循的价值观以及追求自由、平等和人权的理念中。
此外,老人与海也通过对基督教信仰的描述,体现出美国社会对宗教信仰的执着,以及文化中对英雄主义本性的叙述,使读者对社会形态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老人与海》教案:分析小说的社会背景和历史背景

《老人与海》是美国作家海明威所写的一部小说,该作品于1952年出版,获得了诸多的文学奖项。
小说主要讲述了一个叫做圣地亚哥的老渔民和他与巨型马林鱼的搏斗,以及被社会所孤立和遗弃的生活状态。
本篇教案的目的是要分析小说的社会背景和历史背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小说中所展现的人物和情节。
一、小说的社会背景在二十世纪初期,美国的文学格局正在发生着巨大的变化。
随着电视、广播等媒体的普及,文学在社会中的地位和影响力逐渐减弱,社会也开始更加重视商业化和实用性。
此外,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美国的文化形态也在不断演变,传统的道德、伦理和精神价值观正在被颠覆。
在这样的背景下,海明威所创作的作品几乎在所有方面都呈现出了反叛的态度。
他所描写的主题和情节都涉及到不同程度的挑战和反叛,甚至是对传统文化进行颠覆。
在《老人与海》中,主人公圣地亚哥所处的经济和社会地位是较低的。
他作为一个普通渔民,面临的是贫穷和被社会所遗弃的困境。
此外,小说描写的海洋环境也是非常恶劣和充满危险的。
所有这些因素都让圣地亚哥处于一种孤独和无助的状态中,他需要通过不屈的精神和坚强的毅力来克服这些困境。
二、小说的历史背景小说的历史背景主要与海明威的个人经历和生活相关。
海明威是一名二战老兵,在此前的第一次世界大战中也曾经参军,因此他有着深深的战争阴影和体会。
此外,他所生活的时代也在不断地发生着变化,全球的政治和社会环境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二战结束后,美国作为战胜国崛起为全球超级大国,其在政治、经济、科技等方面都占据了重要的地位。
在这个时期,海明威所代表的文艺派别逐渐低落,社会对文学的需求也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不过,即使在这样的背景下,海明威所创作的作品仍然得到了广泛的赞誉和认可。
他的作品不仅反映了个人的生活体验,更为重要的是,可以对社会、人性和自然界等多方面进行深刻的思考和探讨。
因此,他的作品渗透着深刻的反思和人生哲学,教人深思并思考自己的生命。
三、小结小说《老人与海》是一部充满深意和情感的作品,它不仅反映了一个人内心的挣扎和奋斗,更是关于人类与自然界、生命与死亡、人性和自我等多重问题的探讨。
论《老人与海》的文学魅力

浅析《老人与海》的文学魅力《老人与海》是美国海明威的作品之一,他曾说过:“这是我这一辈子所能写的最好作品”, “可以作为我全部创作的尾声, 作为我写作、生活中已经学到或者想学的这一切的尾声”。
以此说明,《老人与海》是他的最佳得意之作。
该书主要以年迈的老人为引线,讲述了老人桑迪亚哥连续84天没有捕到鱼后,不肯认输,第85天出海时捕到一条18尺的大马林鱼,经过48小时杀死大鱼,欢喜的满载而归,谁料回家途中遇到了一次次的鲨鱼袭击,当老人到达家时,只剩下了鱼头和鱼骨。
很多人看完《老人与海》后会被其永不言败的奋斗精神且简洁有力的情节所吸引,其实这部简短单一的小说里潜藏着非常有意义的蕴味。
它能成为义务教育的读物并畅销至今,那浓郁的文学魅力十足主要原因有三。
01冰山理论:露而实者,藏而虚者,虚实结合,尽显文学艺术海明威早年从事新闻记者工作, 再加上持续的文学创作锻造了他出色的语言驾驭能力,他常以最简单的词汇表达最复杂的内容,用名词、动词来揭示事物的本来面目,丝毫无矫揉造作之感。
从句式上看,海明威常用简短的陈述句进行语言表述,他认为没有必要用文字修饰雕琢来哗众取宠,只要将事物描述清楚就行,其他的则由读者来决定。
海明威曾作这样的比喻:好的作品要像海上漂浮的冰山, 有7/8应该在水下。
这就是海明威著名的冰山理论。
《老人与海》这部小说正是引用冰山理论的藏露虚实手法,虚实结合使故事看起来惟妙惟俏,画面感更灵动。
露而实者:即冰山理论中的冰山1/8在水上的部分。
小说《老人与海》中明面上的一些实际东西,其中包括,小说本身。
源于真实故事改编,小说的人物,大海,鲨鱼,大鱼,海鸟为来源于生活现实描写为实。
藏而虚者:即冰山理论中冰山在水下7/8。
作者明面上没有过多阐述小说里的东西,但是读者能从文中体会到某种意象。
他现在只梦见一些地方和海滩上的那些狮子。
它们在暮色中像小猫似的嬉耍着。
他爱它们,就像爱这孩子一样。
他从来没有梦见过这个孩子。
在《鲁滨逊漂流记》和《老人与海》的对比中看英美文化差异

丹尼尔 ・ 笛福创作的《 鲁滨逊漂流记》 主要是对
盾心理 。伴随着英 国文学 的发展 , 文体形式 、 文学 内 当时 英 国资 产 阶 级 由于 面 临矛 盾 、 困难 , 衣 食 住 行 方 容 都发 生 了很 大 的变化 , 更 加具 有 时代 性 , 《 鲁滨 逊 漂 面十 分艰 难 的 现 状 , 鲁 滨 逊 作 为 资 产 阶 级 的 典 型 代
一
相 比于英 国文 学 , 美 国文学 起 步 晚 、 较年轻 , 经 历 了新
、
《 鲁 滨逊 漂 流 记》与 《 老人与海》 的 文 化 背 景 旧交 替 时期 、 实 验 主 义 时期 以 及 多元 化 发 展 时期 , 伴
对 比
随着美 国文学的发展 , 其逐渐形成 了独具特色 的文学
流记 》 这 部 小说 创作 与英 国新 古 典 主义 文 学 向浪漫 主 表 , 为 了生 存 , 他将 原来 的那种 消极 慵 懒 摒弃 掉 , 在 孤 义文学过渡之时 , 当时 英 国 的资 产 阶 级 进 一 步 壮 大 , 岛上 重新 树立 起 不屈 不挠 和 坚韧 不 拔 的生存 决 心 , 并 鲁 滨逊 成 为小 说 的英雄 人 物 , 从他 的身 上 我 们 能够 看 最终 被搭 救 返 回 自己 的 国度 的 描 写 。作 者 在 该 作 中 到资产 阶级所 具有 的进 取 精 神 和探 险 意识 , 通 过 阅读 所塑 造 的鲁滨 逊 这个 “ 硬汉” 形象 , 是 资产 阶级 群 体 的 全书 , 从 中感 受 到 人 性 的真 善 美 , 使 得读 者 进 一 步 反
罗 惠 卿
( 广东理 工学 院 外语系 , 广东 肇庆 5 2 6 1 0 0 )
《老人与海》在中国的译介

《老人与海》在中国的译介《老人与海》是美国作家海明威于1952年创作的一部小说,被认为是他的代表作之一。
该小说以古巴渔夫圣地亚哥和他与大海的搏斗为主线,展现了主人公的坚韧、勇敢和毅力。
自海明威创作完成后,其英译本在世界范围内广为传播,而在中国的译介也对该小说的传播起到了重要作用。
《老人与海》最早在中国的译介可追溯到1950年代。
那个时候正值中美友好关系的起步阶段,美国文化开始进入中国,也催生了海明威作品的翻译和传播。
当时的翻译风格尚属传统,较为注重原文的忠诚度,追求准确的语义和语法。
这种译介方式使得作品在传播过程中没有过多变动,但同时也削弱了中文版的艺术感和文化内涵。
随着中国社会的不断发展,对外开放的推进,文化交流逐渐增多,《老人与海》也迎来了更多的译介和研究。
在1982年,杨宪益先生推出了自己的翻译版本,这是中文版本中第一个注重恢复作品原貌的尝试。
杨宪益先生在翻译中力求恢复作者原本的文风和意境,注重语言的艺术性和感染力。
他在翻译中注入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元素,使译文更具中国特色,同时增强了读者对作品的共鸣。
这个版本在当时引起了广泛关注,并推动了《老人与海》在中国的传播。
随着时间的推移,《老人与海》的更多的译本出现。
一些翻译家尝试用更为现代的语言和观点进行再译,力图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接受。
同时,一些学者开始对海明威的作品进行深入研究,从不同的角度解读和译介这部作品。
他们关注作品中的人性矛盾、道德伦理和生活哲学,试图探索这个小说的更多内涵。
到了21世纪,《老人与海》在中国的译介更加多样化和丰富。
除了中文本身的翻译,还出现了多媒体的创作方式,如音乐剧、电影和电视剧。
这些创作形式在更大程度上展现了作品的艺术性和生动性,吸引了更多观众和读者。
总体而言,中国在翻译和译介《老人与海》的过程中经历了从传统到现代的变迁。
翻译家们不仅致力于忠实再现原著的内容,同时也注重将作品融入中国的文化背景中。
这种全面而多元的译介方式,为中国读者提供了更丰富的阅读体验,也促进了海明威的作品在中国的影响力。
《老人与海》文献综述

摘要:《老人与海》是美国二十世纪作家海明威最著名的一部短篇小说。
该小说是20世纪世界文坛最具影响力的小说之一,对促进世界文学的发展有着长足的影响。
本文以综述的形式,对国内外有关该小说的研究做了较为系统的分析.关键词:《老人与海》;文学;综述一、引言《老人与海》是美国二十世纪作家厄内斯特?海明威著名的短篇小说.该小说是他在晚年证明自己创作实力的一篇杰作,在他的创作中占有特殊的重要地位,是其创作思想和艺术探索的总结性作品,小说获普利策奖和诺贝尔文学奖。
《老人与海》讲述的是老渔民在大海上与鲨鱼群争夺一条大马林鱼而生死搏斗三天三夜的故事。
二、国外文献综述国外学者对《老人与海》的研究,主要从以下四个方面展开:第一,从文学角度分析.young(1952)和baker(1961)对小说中不服输,勇于斗争的人性的崇拜以及悲剧的英雄色彩进行了解析。
burhans(1960)从象征和讽刺来解析小说所表达的勇气、爱、谦逊、孤独、互相依赖等价值。
roberts(1966)在总结了海明威其它作品中人物形象的基础上,对小说中硬汉进行探讨。
gurko(1968)在总结海明威其它作品的基础上来研究中逃离社会,小说中追求人类精神解放的思想。
barbour&sattelmeyer(1975)对小说中关于棒球的对话的象征进行了解析。
bickford(1996)从古巴文化背景来解析其中的象征。
第二,从宗教角度分析。
backman(1955)通过分析小说老人祈祷以及左右手、苦难、木头等意象,说明老人圣地亚哥的虔诚,尽管生理上遭受痛苦,但获得精神的安宁与满足.baker(1961)从宗教的角度来分析小说中圣地亚哥的虔诚、苦难、圣洁的人性以及对无意义的生存的救赎,他认为圣地亚哥就是耶稣式的英雄。
第三,从心理学角度分析。
benstoltzfus(1991)运用拉康理论说明老人是海明威自己个人命运的映射.另外在他的论文《(老人与海)的拉康式解读》运用索绪尔的能指和所指的概念分析书中的一些隐喻,如狮子、鳖鱼、大马林鱼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老人与海与美国文化和文学的联系在西方文学中不乏以海做背景的作品,海似乎在西方文学中有着某种特殊的象征意义。
老人与海情节十分简单.但却蕴含着深刻的寓意。
小说集中描写了主人公桑提亚哥三天三夜只身在海上捕鱼的情况。
为了突出想要表现的主题,作者把主人公投进了几乎与世人隔绝的茫茫大海之中,让他孤独地与海洋、鲨鱼博斗。
在海明威笔下.大海显然不仅仅是大自然的一种景观.而且也是社会的象征。
正如桑提亚哥把捕鱼不只看作一种谋生手段.而且也当作人生角斗的场所一样。
作者多次用“黑色的”、“暗黑的”、“黑魃魑的”等幽冷、神秘的字眼来形容海水.大海充满了大大小小的马林鱼和鲨鱼。
尤其使人颤栗的是桑提亚哥与鲨鱼搏斗时海的凶怒、野蛮、阴险及深不可测和不可知。
这一切。
使桑提亚哥显得那么渺小.那么孤独无助。
从而形象地表明了人在同外界势力的斗争中选避不了失败的命运。
但是作品通过桑提亚哥在失败面前所表现出来的风度.又强调了人要勇敢地面对失败这一主题。
《老人与海》是作家借一则真实的故事用其丰富的想象力所创造的人与自然的神话,意在
修复被两次世界大战及其间的繁荣和萧条所损伤的美国传统价值观念;它那感伤怀旧的保守情节应是明白无误的。
海明威是以塑造那些在强大的压力下不失风度的主人公而饮誉文坛的.这篇小说中的主人公桑提亚哥就是他那种“人可以被消灭而不可被击败”的最典型的“硬汉”形象。
小说中写道桑提亚哥“后颈上凝聚了深刻的皱纹,显得又瘦又憔悴。
因为老在用绳拉大鱼的缘故。
上都留下了皱痕很深的疤.但是没有一块疤是新的。
他身上的每一部分都显得老迈.除了那一双眼睛。
那双眼啊,跟海水一样蓝,是愉快的。
毫不沮丧的。
”他极具性格,认定自己的使命就是到大海深处去捕鱼.虽然接连去了八十四天.一条鱼也没有捉到.但还是带着“希望和信心”独自驾着小舟出海了.而且“到那什么人也没有去过的地方”。
鱼一方面养活我.一方面要弄死我”,因此他必须战胜鱼。
当他打着了大鱼,手却抽筋了,“我恨抽筋,这是对自己身体的背叛。
是自己丢自己的脸”。
但又自信:“不过你呀.你是永远不会垮的。
”他希能证明自己是个什么样的人,也就是海明威的准则:“比现在的我更有男子汉气概些吧.事上我一定会那样的。
”他证明了一千次都落空了。
但现在他又要去证明了。
每一次都是一个新的马林鱼只剩下一副空骨头架子.可是他精神上并没有失败:“可是.是什么把你打败的呢他又想‘什么也不是,’他提高嗓子说。
‘是我走得太远了。
”回到家,他还在梦见狮子。
而“子正是他力量的象征。
在精神上他是个强者。
“就是打不败他”。
那种“人可以被毁灭但绝不被打败”的最典型的“硬汉”形象。
老人表现的勇气正是美国个人主义的基本价值之一。
独立的思考和行动是最需要勇气的!缺少勇气,美国的先民们就不能在蛮荒的新大陆建立一座“山巅之城”;不了能首先建立一个“一切人生而平等”的共和制国家;不可能提着猎枪融入森林与印第安人为伍去抵挡“文明”的
进攻;不可能驾着捕鲸船视死如归地去追杀恶魔般的大白鲸;更不可能在一叶小舟上张一面
Green Peace的旗帜勇敢地去阻挡向大洋里倾倒垃圾的巨轮。
当笔者试着从美国文化传统的视角解读这部作品时发现,它其实是一部关于美国人的信
仰,美国人传统价值观念的损伤及其修复的寓言。
它揭示的是海明威那
一代人真正的迷惘所在———当一切好的,有效价值标准都不可避免地导致失败时所呈现的
心灵的迷失———及其对失败的内涵的反思。
书名《老人与海》就再清楚
不过地指明它讲述或阐释的是人与自然的关系,这是美国文学的重要传统主题之一。
作品开
篇第一句就令读者体验到一种寓言的苍凉:一位老人孤独地驾着一叶小舟
在湾流里打鱼。
连接84天他一无所获。
这里似乎有某种象征、某种寓意。
从作家1936年的那篇通讯到1952年推出的作品,十多年酝酿所成绝不可能只是随
意的杜撰。
老人本身肯定有某种象征意义(尽管作家本人一再否认这部作品的象征意义),他象征的是否是山姆大叔对独立的推崇,寓意美国人同自然的理想关系? 有一点是明确的,老人无疑是鲁宾逊克鲁索美国版的再现。
这一形象其实贯穿于美国文学传统的全过程。
克鲁索与自然的关系是人孤独地凭借信仰、意志和技能去征
服自然的关系,那么老人呢?看来他曾经试过,试过很长时间。
现在他老了,他还想要征服自然吗?这部寓言的开端就因袭了刻绘孤独顽强的个人的美国传统,不同
的是这个孤独顽强的个人是位老人。
富有经验和耐心,心境平和身体日渐衰弱的老人与自然的关系还会是传统的征服与被征服的关系吗?对这个问题的探索恐怕才是
这部寓言的真正寓意所在。
孤独的个人是美国传统价值———个人主义———的表征,而个人主义是美国精神的核心内容的构成要件。
海明威的传奇人生。
及他所创造的“硬汉精神”。
迎合了美国民众的内心需要。
具有历史必然性和深刻社会性。
海明威生活的时代.整个西方资本主义国家里呈现了一片混乱的景象:经济危机、市场萧条、战争频繁。
这个充满着暴力、堕落、恐惧和死亡的世界对海明威产生了决定性的影响和打击.并在他的肉体和心灵上留下了不可治愈的可怕创伤。
从而把他推上了痛苦、迷惘、绝望和死亡的边缘。
但是,他并没有被打垮。
他像一头“受伤的老狮子”.笔同那个荒诞的世界作了无数次抗争。
海明威通过小说揭露和鞭挞了那个荒诞的世界的危机和矛盾.发泄他和“迷惘的一代”对那个社会和世界的憎恨、愤怒、不满和绝望。
在海明威的作品世界中.无一不是他的人生哲学的形象显现。
在海明威看来.一个人如果没有勇气是比什么都可怕的。
他作品中主人公的头上总有一种厄运在盘旋,他们都得奋力抵抗这种厄运。
这些主人公在某种程度上都存在着一个共同点.即他们面对困难、厄运能表现出一种重压之下的优雅风度。
海明威塑造的这种艺术形象.被人们称为。
硬汉形象”.而桑提亚哥则是这一类“硬汉形象”的典型表现。
作为二十世纪美国最伟大的小说家之一.海明威似乎在事实上成了美国人的一座精神丰碑。
正如约翰肯尼迪总统的唁电所说:“几乎没有哪个美国人比欧内斯特·海明威对美国人民的感情和态度产生过更大的影响。
”海明威的传奇人生,及他所创造的。
硬汉精神”。
迎合了美国民众的内心需要。
人类是需要神话的.每个时代都会有特殊的神话人物。
海明威的创作和他的人生经历互为比照,他在作品中表现的“硬汉精神”和他的个人传奇交相辉映,造成了海明威神话的多维效果。
而他在美国民众心里.更是因此成了一座精神丰碑。
他的硬汉精神.指引着美国迷惘的人们。
海明威的神话,不仅是他个人的杰作,更是美国社会大众内心欲望的对象化.他是时代的产物,也是对美国当时盛行个人主义的批判和讽刺。
同时在老人圣地亚哥冒险和奋斗的过程中所体现的个人力量、个人作用、个人价值正是美国人推崇的开拓精神。
是个人的勇气,是专注于自身利益的追求,也是美国人民的真实写照。
人生本来就是一种无止境的追求。
它的道路漫长、艰难,而且充满坎坷,但只要自己勇敢顽强地以一颗自信的心去迎接挑战,他将永远是一个真正的胜利者!
永不言败,这就是《老人与海》告诉我们的。
总之,我们联系当时的美国现实,当时麦卡锡主义在美国猖獗横行,民主与进步力量遭到疯狂的迫害,整个美国社会弥漫着疑惧和恐怖的气氛,但作为一个目光敏锐的记者、坚定的反法西斯战士、富有正义感的作家,通过《老人与海》向读者传达出海明威对黑暗现实的控诉。
海明威正是以这种无言的、隐晦的,基督徒或许能够领的方式,向他的绝大多数信奉耶稣基督的同胞、世人传递他对美国现实的莫大悲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