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文学与文化课程设计

合集下载

校本选修课程之英美名著与电影片段赏析

校本选修课程之英美名著与电影片段赏析

- 160-校园英语 / 基础教育校本选修课程之英美名著与电影片段赏析宁波市鄞州区鄞江中学/潘崇村一、课程设计与课程定位英语语言学习的最佳状态是应该上升到文学的高度,而英语文学的最好形式就是英美国家的文学名著,这是英语语言学习的宝库。

但是对于高中生而言,阅读原版英美名著是较困难的,因为学生的词汇量和相应的文化背景等知识量的储备还不足以达到那么高的阅读水平。

因此我们设计的这门选修课程以英美名著为基础,选择了相应名著改编的电影为载体,通过电影可以让学生从视觉和听觉的角度更直观地理解英美名著的核心内容,使学生直接了解到国外当今以及历史上的语言的发展,历史、文化、建筑等多方面的社会状况,为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了解所学语言国家的全面真实的情况提供一个直观的场景,拉近国与国之间的距离,有着身临其境的感觉。

高中阶段英语教学要培养学生用英语进行恰当的交流的能力;用英语获取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用英语进行思维的能力。

这里着重点在于能力的培养,这完全符合新课程标准对于英语教学的要求。

电影艺术的声情并茂,情景交融的场面感染着英语学习者,实践证明,这是一种深受学生欢迎的学习形式。

在英美文学欣赏课的教学之中运用多媒体技术可以增加单位时间内的教学内容,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课程纲要与内容简介本课程的开设满足了学生的学习实际,可以培养他们应用英语的能力,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但由于课时的限制,我们只能节选和截取这些英美名著和相应改编的电影的精彩片段在课堂上加以呈现,让学生对这些片段进行学习和欣赏,从而体会英美名著的独特魅力和跨文化交际的差异。

英美文学名著为我们提供了有价值的权威的语言材料,文学作品可以穿越时空界限,了解所学语言国家不同历史时期的文化。

同时由于文学作品涉及不同阶层,不同阶级的形形色色的人,他们是虚构的人物,但又是生活中的人物,学习他们的语言又是学习活生生的语言,学生的语言知识会得到极大的丰富。

从一些经过改编的文学名著电影入手,采取由浅入深、逐步深入的方式进行教学是切实可行的。

《中西文化比较》课程标准

《中西文化比较》课程标准

《中西文化比较》课程标准1.课程说明《中西文化比较》课程标准课程编码〔14060042 〕承担单位〔师范学院〕制定〔〕制定日期〔〕审核〔专业指导委员会〕审核日期〔〕批准〔二级学院(部)院长〕批准日期〔〕(1)课程性质:本门课程是本门课程是师范类小学教育专业(文科方向)开设的一门的专业限选基础课。

(2)课程任务:主要针对小学教师开设,通过本课程学习,既可掌握中外传统文化的知识体系,又可加深从文化学层面上对各门专业知识的理解和感悟。

(3)课程衔接:在课程设置上,前导课程有高中历史。

2.学习目标本课程上编《中国文化史》的教学任务主要讲解中国传统文化的生成机制、表现形式和基本精神,引导学生较为全面地了解传统文化的知识和理论,较为深入地掌握各种主要文化现象的特点,目的是为了提高对文化现象的综合分析能力,以便准确地认识我们民族的历史状况和当前的国情,并使这种能力和认识渗透于各门课程的进一步学习之中。

下编《西方文化史》的教学任务主要讲授西方文化2000多年来西方人文精神和制度方面的演变,以文化艺术和政治哲学、科技伦理为主,目的是通过讲述这些重要文化现象,使学生对西方文化史有较好的掌握和分析能力。

3.课程设计本课程教学过程以讲授为主,并辅以课外阅读和作业练习,重点在培养学生对中外文化历史感、相应的思辨能力以及对当前文化现象的实际分析判断能力。

通过学习中外文化,培养独立的对文化现象的分析与思辩能力和综合判断力。

4.教学设计上编:中国文化史绪论文化与中国文化教学内容:1.“文化”界说2.中国文化和中国传统文化3.目的、意义和方法教学要求:通过本章教学,使学生掌握文化学的基本知识和基本理论,确立学习本课程的目的、意义和方法。

教学重点:中国文化和中国传统文化。

教学难点:“文化”界说。

第一章中国文化的历史地理环境教学内容:1.中国历史地理环境的基本特征2.历史地理环境对中国文化的作用与影响教学要求:通过本章教学,使学生了解历史地理是中国文化的一种生成因素,并对历史地理环境的诸要素、基本特征及其对中国文化的作用与影响有一个全面而深刻的认识。

美国教师的多元文化教育

美国教师的多元文化教育

美国教师的多元文化教育来源:/show.aspx?id=4016&cid=20作者:王新俊姜峰美国社会越来越明显的多元文化发展趋势对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具有多元文化的视角。

针对美国现实的教育状况和少数民族教育中出现的种种特殊问题兴起的多元文化教育思潮,传统的教师培训已经不能满足时代的需求,对教师进行多元文化教育应运而生。

通过多元文化教育,使教师具备多元文化知识、具有多元文化意识和多元文化教育实践能力,面对来自不同种族、不同文化背景的学生,能够用正确的方法施教,以保障少数族裔学生在学校教育中获得很好的知识和技能。

这就要求教师要了解有关民族和文化多样性方面的各种理论及概念;要研究多元文化教育益处的哲学假设、价值观和思想,了解多元文化教育的可行性;要掌握有关各民族、种族的大量知识,特别是少数民族价值体系、学习方式、交际方式等;掌握对少数民族学生的教育技巧和教授多元文化内容的教学方法。

美国教师的多元文化教育经过了近半个世纪的发展,形成了其独有的培训模式和教育理念,在教师培训中极力倡导、贯穿有关多元文化教育的相关培训课程,这对我国少数民族地区教师教育有很大的启发。

一、教师多元文化教育的发展历程美国是一个典型的多民族国家。

从族源来看,除美洲土著印第安人以外,主要是由移民组成。

主要移民族群有白人(约占总人口的70%)、非洲裔(黑人,约占总人口的12.7%)、亚洲裔和西班牙裔美国人等。

随着美国社会人口多元化发展趋势的增强,美国学校在校学生构成多元化日益加剧,少数族裔人数比例不断增加。

因此,提高少数族群学生的学业成就,培养训练有素的劳动力,成为美国多元文化教育必须面对的现实问题。

在上世纪60年代民权运动的时代背景下,1972 年美国颁布《民族传统法》,客观上促进和规范了美国多元文化教育运动。

20 世纪70年代,基于多元文化趋向日益发展的局面,多元文化教育开始由普通教育向师范教育领域渗透。

当代西方课程设计模式比较研究——以塔巴目标模式和斯腾豪斯过程模式为例

当代西方课程设计模式比较研究——以塔巴目标模式和斯腾豪斯过程模式为例

序。塔 巴的这种课程设计模式 比较适合于社会 、 历史等课程领域。
2英国斯腾豪斯 的过程模式
斯腾豪斯是 2 世纪英 国著名课程论专家 , O 他对过程模式的建 构是从对 目 标模式的批判 开始 的。过程模式( r es oe) po s m d1的指导 c 思想是结构主义哲学和发展心理学 。过程模 式主张 目 标是暂时的、 多变的 , 教学过程 中要 随时修 改 ; 程模式主张课程的 中心 问题 在 过
西方课程设计理论 中最具代表性 的两 种课 程设计模式进行全面 的 比较分析 , 前者是对泰勒模 式的继 承和 完善 , 后者则是在对泰勒模
式的批判 中提出和发展 的, 希望能从 中得到一定 的启示 。
塔巴 目标模式强调具体 明确的 目标, 主张只有明确指出儿 童学 习后 能够做 什么, 才能进一步实施课程 编制的其他步骤 ; 强调 目 标
作为翻译专业美国文学课程的任课教师应当针对翻译专业的实际需求对课程内容和教学形式进行相应的调整让翻译专业的学生通过阅读经典文学作品主动参与文本意义的寻找发现和创造过程逐步养成对中英文两种语言敏锐的感受能力并掌握严谨的分析方法从而增强自身的专业实力
■ 教 研教改
当代西方课程设计模式 比较研究
以塔 巴 目 模 式和 斯腾 豪斯 过程 模 式 为例 标
学生身上引起行为模式的必要变化。” 课程 目标的首要任务是确定 目标 , 然后根据 目 标选择教学 经验 。而斯腾豪斯过程模式是以结构
主义哲学和发展心理学为指导思想 。结构主义是 源于上世纪 6 o年
代法国, 借助于学科结构理论 而发展起来的哲学思潮。它强调认知
事物 内部 的结构 , 强调整体性的研究 , 强调从系统、 功能 、 关系 中把

西奈山国际教育介绍

西奈山国际教育介绍

科的学习和思维 高一
Communication
English (TOEFL) 培
养英语语言应用能力
和对美国文化和社会
的认知
赏力和学术英文的写作能力。
Tankertanker Design
Tankertanker Design
Tankertanker Design
特色二:兼顾文
科与理科,知识 与能力,学术与 考试的平衡
郑峻华
海派SAT先驱,昂立教育集
团前COO,AEA系统本土化 设计的核心专家
程本土化发展的基石。
陈静萍
纽约州立大学教育学博士; AEA系统证据链体系的核
周柏均
易拍全球前CTO,联合创始人;
心设计者
参与AEA系统核心算法研发,指
导了AEA软件系统的设计与开发
Tankertanker Design
Tankertanker Design
Tankertanker Design
鲁子问: 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
• • • 教育部《英语课程标准》专家组成员; 教育部首批国培专家; 教育部英语教师专业标准学术委员;

• •
中国教育学会外语教学专业委员会学术委员;
华中师范大学教授; 华中师范大学北京研究院副院长;
• •

加拿大卡尔顿学院孔子学院副院长; 伦敦三一学院中国首席学术代表
总经理-吴雨浓
西奈国际教育创始人; 南开大学法律学士,经济学学士; 清华大学MBA; 中国教育学会教育教育统计与测量分会成员; 杜克教育前总经理; 华拓教育(香港上市公司8055) 前营销副总裁负责 北大商学网,等诸多项目。 前副总裁;
自2008年到2012年,系统的领导了前ETS出题人Lucy Haagen教授的LHM-SAT引入中国的全部 过程,深谙LHM的教学理念与核心要点,2009年在Lucy教授的指导下独立完成了SAT模考分析系统

论“美国文学”课程教学中情感激励的应用.doc

论“美国文学”课程教学中情感激励的应用.doc

论“美国文学”课程教学中情感激励的应用作者:马安平来源:《教育与职业·理论版》2007年第20期[摘要]文章分析了情感因素在“美国文学”课程中的重要性,提出了人性化的课程设计,最后得出结论:情感激励不仅可行而且必要。

[关键词]美国文学课程教学情感激励[作者简介]马安平(1967- ),男,山西曲沃人,西安工业大学外国语言系副教授,硕士生导师,硕士,研究方向为英美文学、英语教学与测试。

(陕西西安 710032)[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07)30-0130-02一、引言在外语教学中,情感指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的感情、感觉、情绪和态度等。

语言学者研究表明,认知和情感是语言教学中不可分离的两个方面。

情感因素在外语教学中起着重要作用:第一,解决情感问题有助于提高语言学习效果。

消极情感如焦虑、害怕、紧张等会影响学习潜力的正常发挥,而积极情感如自尊心、移情、动机等能创造有利于学习的心理状态。

第二,解决情感问题也是促进人的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

美国文学教学不仅体现了外语教学的特征,而且也体现了文学教育的目标——培养审美情趣,促进个性发展。

从这个意义上讲,文学教学更注重情感因素,强调文学审美的过程就是培养学生鲜明个性、塑造健全的人格、激发浓厚学习兴趣的过程,“文学教学不仅是文学欣赏,而且更是学生想象力的培养”(Frye,1964:52)。

所以有必要在“美国文学”课程教学中引入情感激励机制。

二、“美国文学”课程教学中情感激励的重要性为了更好地理解情感因素在“美国文学”课程教学中的重要性,有必要先分析一下文学教学的内涵。

文学教学的内涵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去把握:文学的定义、文本的特性、文学阅读的特性。

文学的定义多种多样:(1)广义上讲,文学是以语言为媒介的艺术,是一种语言、一个时期、一种文化的书面作品的总和。

(2)文学就是用艺术的语言、美的形式、深邃的思想和丰富的情感来传递信息(吴定柏,1998:1)。

建构主义经典案例:贾斯珀系列

建构主义经典案例:贾斯珀系列

王文静:贾斯珀系列——建构主义教学模式案例研究一、贾斯珀系列贾斯珀系列是80年代以来美国建构主义教学模式的典案例之一。

它是由Vanderbih大学Peabody学院的学习技术中心(LearningTechnologyCenter—LTC,于1984年开始启动的研究项目,贾斯珀系列的产生来源于该中心启动的为贾斯珀系列提供基础的三个主要研究项目:惰性知识研究项目(TheInertKnowledgeProject)、VanderbiltLogo项目和Vanderbilt动态评估项目。

更确切地说,贾斯珀系列最直接产生于对Vanderhilt 动态评估项目的情境研究中对被“抛锚性知识”的使用。

而对这三个项目的深入研究最终使抛锚教学的概念得以产生,并继而不断发展成熟。

该中心将这些研究成果首先提供给了语文和科学领域的学习,进而转向对数学领域的教学研究,对贾斯珀系列最初的实验研究遍及美国9个州的16所学校。

实验研究的结果充分表明了贾斯珀的巨大生命力。

GTGV认知与技术小组运用已有的前期研究成果,充分利用教育技术在教学中的作用,以建构主义教学理论为理念,以抛锚教学(Anchored~astructlon)为主要教学设计原则,以基于案例的学习、基于问题的学习和基于项目的学习为课程设计思想与原则,创设了当今风靡美国教育界的建构主义教学模式的案例典——贾斯珀系列:贾斯珀系列共包括以录像为依据的l2个历险故事(包括一些录像片段,附加材料和教学插图等),这些历险故事主要是以发现和解决一些数学中的问题为核心。

每一个历险故事都是按国家数学教师委员会(NCTM)推荐的标准来设计的。

而且,每一个历险故事都为数学问题的解决、推理、交流,以及与其他领域如科学、社会学、文化与历史等的互动提供了多种机会。

贾斯珀历险故事主要是为5年级以上的学生设计的,每一光盘都包括一小段约17分钟的历险录像,录像总是以提出各种各样的挑战性问题而结束。

每一个历险故事的设计都象一部精彩的侦探小说,用以解决历险中问题的所有必需的数据以及一些原始的数据都镶嵌在故事中,Jasper历险故事中同样也镶嵌了一些教学情境以便为一些典型的问题饵决方法提供示。

英美文学导论教学大纲

英美文学导论教学大纲

英美文学导论教学大纲一、课程简介1.1 课程名称:英美文学导论1.2 学时安排:36学时1.3 课程性质:必修课1.4 课程目标:通过学习英美文学的经典著作和思想,使学生对英美文学的历史、文化和艺术价值有深入理解,并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评思维,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二、教学内容2.1 英美文学的发展历程2.1.1 古代英美文学2.1.2 文艺复兴时期英美文学2.1.3 十七至十九世纪英美文学2.1.4 当代英美文学2.2 英美文学的主要流派和代表作品2.2.1 爱情悲剧:莎士比亚的《罗密欧与朱丽叶》2.2.2 历史剧:莎士比亚的《理查三世》2.2.3 喜剧:莎士比亚的《仲夏夜之梦》2.2.4 长篇小说:狄更斯的《雾都孤儿》2.2.5 短篇小说:泰勒的《雾都孤儿》2.3 英美文学的文化背景和艺术特点2.3.1 中世纪宗教与骑士精神的影响2.3.2 文艺复兴与人文主义的崛起2.3.3 工业革命与现代主义的冲击2.3.4 大战与后现代主义的崛起三、教学方法3.1 课堂讲授3.2 学生讨论与演讲3.3 课外阅读与写作3.4 课程设计与加强互动四、考核方式4.1 平时表现:包括课堂表现、参与讨论和小组合作等(占总成绩的30%)4.2 作业与论文:包括阅读报告、写论文和小组项目等(占总成绩的40%)4.3 期末考试:笔试形式,重点检测学生对教材内容的掌握和理解(占总成绩的30%)五、教材选择5.1 主教材:英美文学选读5.2 辅助材料:《英国文学发展史》、《美国文学发展史》六、参考资源6.1 学术期刊:《英美文学研究》、《英美文学评论》6.2 网络资源:JSTOR、Google学术搜索引擎七、教学进度安排7.1 第一周:课程介绍与教学大纲讲解7.2 第二周:古代英美文学概述及作品介绍7.3 第三周:文艺复兴时期英美文学7.4 第四周:十七至十九世纪英美文学观摩与讨论7.5 第五周:当代英美文学介绍与讲授7.6 第六周至第十周:重点作品阅读与学习7.7 第十一周至第十四周:文学流派与时代特点探讨7.8 第十五周:课程总结与复习八、教学团队8.1 主讲教师:XXXX(教授)8.2 助教教师:XXXX(副教授)九、教学评价与反馈9.1 学生评价:通过学生评价问卷调查,了解学生对课程的认知和满意度,并及时进行教学调整。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山通識教育學報教學與專案成果報告第三期頁101-110 美國文學與文化課程設計∗張逸帆國立高雄師範大學英語系副教授前言本人於2001年秋天開始任教美國文學與文化通識課程,迄今僅一年多,對於該課程如何兼顧「博雅化」及現今修課學生的興趣與實際需要,仍在摸索與尋求改進中。

非常幸運的於本學期獲得教育部顧問室-人文社會科學教育改進計畫之下的《個別型通識課程改進計畫》補助,因此課程在這個學期的內容安排及授課方式,係根據教育部顧問室的要求而設計,以多元文化為主軸設計課程。

本文首先介紹課程及計劃內容(包括授課目標、課程內容設置、授課與評量方式等),第二部分則探討「美國文學與文化」與多元文化關係,第三部份就本課程教學之成效提出討論。

壹、「美國文學與文化」課程/計劃內容本通識課程美國文學與文化從多元文化的觀點出發,教授美國文學與文化的各個面向。

課程強調多元文化(multiculturalism)內涵,鼓勵學生透過修習本課程,對美國多元文化進行廣泛的了解,進而提昇其對全球性多元文化現象與問題之關切。

課程之內容規劃包含兩大類別:(1)美國文化;(2)美國文學。

在文化方面針對美國歷史、價值觀、宗教、商業、政府、家庭、教育、族裔關係等面向進行講授與討論,並強調多元文化在這些領域之呈現,探討多元文化所衍生的問題。

在文學方面,則設計從美國文學認識美國文化、華美文學(Chinese American literature)、美墨文學(Chicana/no literature)、黑人文學(African American literature)、美國原住民文學(Native American literature)等主題,除講授與討論外,並鼓勵學生透過相關電影的賞析,以及閱讀少數族裔之文學作品,進一步體會美國多元文化之精神。

∗本文原發表於立高雄師範大學九十二學年度通識教育教學座談暨研討會,18 Dec. 2003。

美國文學與文化課程設計為充實本課程之多元文化內涵,鼓勵學生表達對多元文化之看法,本課程在教學方法上根據下述四個方法以改進:(1)聘請本校英語系博碩士班學生擔任教學助理,引領小組討論;(2)建構本課程專屬網站,鼓勵網路學習;(3)邀請校外專家學者發表專題演說,拓展學習視野;(4)設計戲劇表演,詮釋美國多元文化。

前兩項教學法之設計將有助於選修學生對本課程之參與,使其跳脫傳統課堂之被動接收者,成為主動之學習者,並且透過網路學習,突破傳統課堂之時間與空間的限制,拓展學生對本課程內容的觸角,並便於進行線上討論與回饋。

第三種方法:擬邀請學者專家發表專題演說,可使學生與校外學者互動,對美國文化進行第一手的體驗。

第四種方式:以戲劇表演美國文化,則可望透過角色扮演,增進學生對美國文化的認識,提昇其對美國多元文化探究的興趣。

一、本課程與通識教育核心精神的關連性:通識課程依其性質不同共區分為人文、社會科學、自然與生命科學、數理與應用科學等四大類別。

本課程美國文學與文化屬於人文學科,蓋其內容涵蓋歷史與文化、文學與藝術、思想與宗教等面向。

然而本課程強調多元文化內涵,又與社會科學類別之通識課程息息相關。

本課程跨此二領域,旨在培養學生博雅之態度,充實其對多元文化問題之認識。

二、課程目標:本課程探討美國文化與閱讀美國少數族裔文學,企圖達成以下之教學目標:(一)增加學生對美國文化、社會、價值觀的了解。

(二)提昇學生對美國多元性文化的探討。

(三)引導學生對美國事務的關注。

(四)鼓勵學生透過小組討論和線上學習表達他們所讀所思的能力。

三、授課進度:W1 課程介紹,多元文化概念簡介W2 多元文化在美國的歷史發展:美國之移民版圖W3 美國傳統價值觀與二十一世紀變遷W4 美國的宗教傳統與精神W5 美國的西部前線W6 從三位偉大的美國作家認識美國文化(和春技術學院副校長陳靖奇教授)中山通識教育學報第三期W7 美國的族裔與種族W8 美非文學(樹德科技大學應用外語系教授 Ann Carver)W9 華美文學1(校慶停課)W10 華美文學2:李安的電影《推手》(Midterm exam week.)W11 從電影《長日將盡》概說新興英文文學(中山大學外文系羅庭瑤教授)W12 美國原住民文學W13 美國的富裕與商業W14 美國文化面面觀(東方技術學院應用外語系講師唐傑夫Jeffrey Denton)W15 美國政府與政治制度W16 美國的教育體制與價值觀W17 美國的家庭結構與休閒活動W18 期末檢討與評量四、評量方式期中報告(20%)期末報告(或劇本撰寫與戲劇演出)(30%)小組討論(20%)網路作業(10%)出席情況(10%)小考與期末評量(10%)主要讀本:Datesman, Maryanne Kearny, Joann Crandall and Edward N. Kearny. The American Ways: An Introduction to American Culture. 2nd Ed. Upper Saddle River, NJ: Prentice Hall, 1997. (AW)美國文學與文化課程設計五、本年度主辦與教學改進有關的活動:(一)四位校外專家學者演講W6 從三位偉大的美國作家認識美國文化(和春技術學院副校長陳靖奇教授)W8 美非文學(樹德科技大學應用外語系教授 Ann Carver)W11 從電影《長日將盡》概說新興英文文學(中山大學外文系羅庭瑤教授)W15 美國文化面面觀(東方技術學院應用外語系講師唐傑夫Jeffrey Denton)(二)小組討論全班36人共分6組,由教學助理帶領,於每次由老師授課(非校外學者演講週次)之後進行。

討論題目於事前公佈於網站,以利學生準備參與討論。

(三)網路學習本課程專屬網站(http://140.127.60.124:8080/yih-fan/ac/index.htm)上面除了提供每週授課大綱之外,並放置美國文化相關閱讀資料,以補充課堂教學之不足。

此外,針對同學所關心之美國文化相關議題與相關實用知識(如美國節慶、教育、休閒活動、做客禮儀、宴會、宗教、美國國歌等),也在網站上設置,提供同學課外閱讀。

網站之討論留言版則提供老師、教學助理、修課同學一個意見交流、問題討論之平台,以及重要事件之公佈欄。

(四)電影賞析W10 李安電影《推手》觀賞,搭配美國華人與多元文化之授課主題W11 電影《長日將盡》(The Remains of the Day)觀賞與分析,搭配羅庭瑤教授之演講「新興英文文學」W12 電影《風中奇緣》(Pocahontas),搭配美國原住民文學授課主題(五)通識教育展與通識教育研討會92年12月8至12日本課程將於高雄師範大學活動中心參加通識教育成果展參展主題:美國多元文化92年12月18日張逸帆老師將於高雄師範大學舉辦之九十二學年通識教育課程教學座談暨研討會發表報告中山通識教育學報第三期綜上所述,本課程採取多面向的教學方法,期使同學從傳統課堂被動的接收者,成為主動的學習者,不僅充實其智識並增進其自學與表達能力。

而多元文化的分析角度則是本課程一貫強調的重點,以下簡介多元文化在本課程的應用。

貳、美國文學與文化:多元文化觀點一、定義文化、多元文化主義與文化多元主義美國是個多種族多族裔的國家,數百年來吸納了來自全球各地的移民,造就了美國文化多元的景象,因此以多元文化切入本課程主題,十分貼切。

在探討多元文化之時,我將多元文化置於當今全球化(globalization)與在地化(localization)的情境下,主張在全球化與在地化交互激盪之下,文化的多元性(cultural diversity, cultural plurality)已不再具有某特定地域(locality)之特定性(specificity),而漸漸成為跨國界、跨疆域、跨時空之現象。

而受到文化全球化的影響,多元文化的生產、傳播與接收,與政治/經濟力量、跨國資本主義、科技與通訊方式之日新月異等等息息相關。

(詳見Robins)而隨著黑人平權運動、婦女運動、弱勢族裔等運動,文化霸權(hegemony)之概念與實際運作,日異受到挑戰與質疑。

而科技更加造就了跨時空文化旅行的可能與便捷,使文化多元現象與全球在地化掛勾,文化呈現去疆界化(deterritorialization)之樣態。

全球文化不僅因種族(race)、階級(class)、性別(gender)彼此之交織滲透而呈現多元之景象,更因彼此相互交融與激盪而顯示出「雜化」(hybridization)的面貌。

以下我試圖討論與本課程相關的文化、多元文化等詞彙之義涵。

文化(culture)這個字本身就是個雜化概念。

根據英國文化研究先驅威廉斯(Raymond Williams),文化一字因其微妙的歷史發展以及它在許多不同(甚或彼此不相容)的領域裡被當作重要的概念,因此成為英語語言裡最複雜的兩三個字之一(87)。

本課程採取文化在社會學的廣泛定義,視文化為某社會中人類的整個生活方式,並包含以下三個層面:某特定團體所持有的價值觀(the values the members of a given group hold)、他們所遵循的標準(the norms they follow),以及他們所創造的物質財貨(the material goods they create)(Giddens 31)。

根據上述,文化在指涉生活方式的定義上,可分為抽象(價值觀、行為準則)與具體(文化產品)兩個面向,這兩者都將是本研究所觸及的。

其次試圖定義多元文化,作為本課程之立論框架。

多元文化在本研究裡不被視為一種意識型態,而被當作一種具舉世普遍性的現象與關懷。

在英語語言裡,多元文化有兩種主要的表達方式:(一)多元文化主義(multiculturalism);(二)文化多元主義(cultural美國文學與文化課程設計pluralism)。

此外相關的詞彙還包括文化多元性(cultural plurality)、文化多樣性(cultural diversity)等等,用以描繪多種族社會(特別是美國)之各色人種與異質文化並存之現象。

而多元文化也經常與世界主義(cosmopolitanism)視為同義詞。

根據哥倫比亞百科全書(The Columbia Encyclopedia, Sixth Ed. 2000),多元文化主義(multiculturalism)與文化多元主義(cultural pluralism)兩者為同義字,用以描繪多種文化在一特定地域之共存現象,沒有任何一種文化支配該區域。

透過將人類差異最大的範圍為最大多數之人群所接受,文化多元主義尋求克服種族歧視、性別歧視及其他類型的歧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