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动性疲劳程度的判断与消除教学文稿
运动性疲劳程度的判断与消除教学文稿共37页文档

56、书不仅是生活,而且是现在、过 去和未 来文化 生活的 源泉。 ——库 法耶夫 57、生命不可能有两次,但许多人连一 次也不 善于度 过。— —吕凯 特 58、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 朱熹 59、我的努力求学没有得到别的好处, 只不过 是愈来 愈发觉 自己的 无知。 ——笛 卡儿
运动性疲劳程度的判断与消除教学文 稿
•
6、黄金时代是在我们的前面,而不在 我们的 后面。
•
7、心急吃不了热汤圆。
•
8、你可以很有个性,但某些时候请收 敛。
•
9、只为成功找方法,不为失败找借口 (蹩脚 的工人 总是说 工具不 好)。
•
10、只要下定决心克服恐惧,便几乎 能克服 任何恐 惧。因 为,请 记住, 除了在 脑海中 ,恐惧 无处藏 身。-- 戴尔. 卡耐基 。
拉
60、生活的道路一旦选定,就要勇敢地 走到底 ,决不 回头。 ——左
《运动性疲劳》教案

1教学目标通过本课教学,要求学生掌握运动性疲劳的机制,并能够准确的判断是否出现疲劳并及时消除疲劳,从而提高运动能力。
2学情分析高中学生运动较多,但对运动疲劳概念模糊,存在一些过度运动现象,为了防止出现运动性疲劳而导致受伤的情况,应该进行运动性疲劳概念,判断,消除的教学。
3重点难点教学重点:运动性疲劳的判断及消除方法教学难点:判断运动性疲劳及消除疲劳方法的运用4教学过程4.1第一学时运动性疲劳教学活动1【导入】运动性疲劳概念在运动过程中出现了机体工作(运动)能力暂时性降低,但经过适当的休息和调整以后可以恢复原有机能水平的一种生理现象2【讲授】疲劳定义特点把疲劳时体内组织和器官的机能水平和运动能力结合起来评定疲劳的发生和程度,有助于选择客观指标评定疲劳。
(如心率、血乳酸、最大摄氧量等)3【讲授】运动性疲劳的分类生理疲劳:是由于身体活动或肌肉工作而引起的疲劳,又称身体疲劳或肌肉疲劳,主要表现为人体活动、工作能力的下降心理疲劳:是由于心理活动所造成的一种疲劳状态,又称主观疲劳或精神疲劳。
主要表现为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减退、思维反应迟钝行为表现为动作迟缓、操作不灵敏、准确性下降、动作的协调性降低等。
按身体整体和局部划分:整体(全身性)疲劳:从事全身运动使身体各器官机能下降而导致的疲劳。
全身各器官和肌群参与运动。
局部疲劳:身体某一部分进行运动使该局部器官机能下降而导致疲劳。
局部肌群参与运动。
按运动方式及持续时间:快速疲劳:短时间、剧烈运动引起的身体机能下降。
产生快,消除亦快。
耐力疲劳:中小强度、长时间运动引起的身体机能下降。
疲劳发生较慢,恢复时间较长。
按疲劳发生部位划分:脑力疲劳:由于运动刺激使大脑神经细胞的工作能力下降而导致身体机能下降。
单调运动容易产生。
体力疲劳:由于从事身体训练使身体工作能力下降而产生的疲劳。
4【讲授】运动性疲劳产生的机制能量耗竭:高能磷酸化合物大量消耗:ATP、CP大量消耗导致短时间、高强度运动后续能量不足。
疲劳与消除疲劳

疲劳与消除疲劳第一节疲劳的概述一、疲劳的概念及其产生的主要机制(一)概念对于运动性疲劳的认识,不同的学者、教练员和运动员有着各自不同的看法。
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目前看法基本上趋向统一。
1982年第五届国际运动生物化学会议,将运动性疲劳定义为:生理过程不能持续其机能在特定水平上,或各器官系统不能再维持预定的运动强度。
因此可以认为,运动性疲劳是指人体运动到一定时候,运动能力和身体器官功能下降,运动停止后,可以恢复的生理过程。
它与运动性损伤和运动性疾病是有区别的。
运动训练使人体承受一定生理和心理负荷,消耗体内的能源物质,必然会产生疲劳。
因此,“没有疲劳就没有训练”。
另一方面,运动训练又必须使运动员达到一定程度的疲劳,运动后才能获得较大的超量恢复,使机体从不适应到适应,从而提高竞技能力。
所以,“没有恢复就没有提高”。
但是,对于运动性疲劳如果不加以重视,疲劳得不到及时消除,不仅会妨碍竞技能力的提高,长期积累还会诱发运动性损伤和疾病,危及运动员的身心健康。
(二)产生疲劳的主要机制关于疲劳产生的机制,自1880年莫索(MOSSO)研究人类的疲劳以来,学者们根据各自的研究结果提出了不同的理论与假说,但至今仍停留在假说的研究阶段。
比较有代表性的学说有:1.神经系统的保护性抑制学说;2.能源物质的耗竭学说;3.疲劳物质的蓄积学说;4.机体内环境稳定性的失调学说。
这四种学说对运动性疲劳产生机制的阐述都有一定的科学依据,但又都具有局限性。
因为疲劳的产生是一种综合性生理过程,所以近年来已进入“综合性研究的新阶段”,并取得了一些可喜的进展,如1982年由埃德华提出的“神经-肌肉的疲劳控制链”以及“神经-激素与代谢和免疫调节的疲劳链”等学说。
二、疲劳的分类对于疲劳的分类,依据不同的标准可以有多种分类方法。
如身体性和心理性疲劳,隐性和显性疲劳,代偿性和非代偿性疲劳,轻度、中度和非常疲劳等。
在论述疲劳的特征时,一般按精神疲劳和身体疲劳分类加以论述。
运动性疲劳的产生与消除

其次,体内能源贮备的减少和身体各器官功能的降低,这无疑是导致疲劳的重要原因,不少实验研究表明,当人体从事运动导致疲劳时,往往伴随体内能源消耗较多,如快速性运动2-3min至非常疲劳时,肌肉内的磷酸肌酸(能源物质)可降低至接近最低点,长时间的持续运动中,由于糖的大量消耗,肌糖元及血糖均下降。能源贮备的消耗与减少,会引起各器官功能的降低。加上肌肉活动时代谢产物(如乳酸等)的堆积及水盐代谢变化等影响,机体工作能力就会下降而出现疲劳。
2、活动性休息。体育锻炼后,当局部肢体产生疲劳,可通过使另一部分肢体肌肉的适当活动来加速已疲劳的肌肉的体力恢复,故称为活动性休息。很多生理研究证实,当局部疲劳后,可利用未疲劳的另一些肌肉进行一些适当运动,借以促进全身代谢,加速疲劳清除。当全身疲劳时,也可通过一些轻的、兴趣高的体力活动,来达到加速清除肌肉疲劳的目的。
其次体内能源贮备的减少和身体各器官功能的降低这无疑是导致疲劳的重要原因不少实验研究表明当人体从事运动导致疲劳时往往伴随体内能源消耗较多如快速性运动23min至非常疲劳时肌肉内的磷酸肌酸能源物质可降低至接近最低点长时间的持续运动中由于糖的大量消耗肌糖元及血糖均下降
运动性疲劳的产生与消除
运动性疲劳的产生与消除
首先,运动能力与身体素质的变化是导致运动性疲劳的
因素。人体的运动能力和身体素质与身体各器官系统功能紧密相关。身体素质就是人体各器官系统的功能在肌肉工作中的综合反映。各器官功能的下降,必然影响运动能力与身体素质。譬如,长时间肌肉活动导致肌肉功能下降时,力量速度等当然会下降,于是在完成运动练习时,往往会力不从心而觉得疲劳。在耐力性运动中,如果以肺功能下降,承受耐力负荷的能力当然会降低,机体就会疲劳而降低工作能力。
运动性疲劳评估与消除

运动性疲劳评估与消除教学内容:运动性疲劳的简单判断及恢复教学目标:1、了解运动性疲劳2、掌握简单的恢复疲劳的方法教学过程:一、运动性疲劳概念:机体不能将其机能保持在某一特定水平或不能维持某一预定的运动强度。
二、判断疲劳的简易方法1、主观感觉:(1)、感到精神不振,厌烦运动(2)、肌肉有酸沉感,动作迟缓(3)、食欲不佳,食量减少(4)、睡眠差,入睡迟或失眠(5)排汗量增加,疲乏、头晕、心悸、恶心、面色、呼吸、注意力等三、消除疲劳的方法1、改善代谢法:指用各种方法使肌肉放松的,改善肌肉血液循环,加速代谢产物排出及营养物质的补充。
常用的方法有:1)、整理活动:A、慢跑和呼吸体操----其目的主要是改善血液循环,加速下肢血液回流,促进代谢产物的消除。
B、肌肉、韧带拉伸练习------目前认为这种方法对减轻肌肉酸痛和僵硬,促进肌肉中乳酸的消除有良好作用。
拉伸一般以主要活动肌和韧带为主,常采用静力性拉伸方式。
2)、按摩:亦称“推拿”,是消除疲劳的重要手段,其目的是放松肌肉,改善局部血液循环,增加关节活动度,促进代谢产物的排除。
分为:人工按摩、机械按摩、水力按摩、气压按摩等。
3)、水浴:分为:A、温水浴:水温以40度左右为宜,温度不易过高,时间为10min,左右,勿超过20min,以免加重疲劳。
B、冷热水浴:冷水温度为15度,热水温度为40度,冷浴1min,热浴2min,交替3次。
在训练结束半小时后进行。
2、调节神经系统法:主要通过调节神经系统,降低交感神经兴奋性,增加迷走神经的兴奋性,加强机体的合成代谢功能,使机体尽快恢复。
常用的方法有:1)、睡眠:充足的睡眠是消除疲劳的好方法。
人体在睡眠时大脑皮层的兴奋性最低,机体的合成代谢最旺盛,有利于体内能量的蓄积。
成年人应每天保证8~9小时的睡眠时间,青少年每天保证10小时的睡眠时间。
2)、放松练习:通过诱导性的语言使运动员用意念来调动肢体,通过对高级神经中枢的暗示使肌肉放松,改善呼吸系统和循环系统,使机体的疲劳尽快消除。
运动性疲劳的判断及恢复手段练习 教案[Download]
![运动性疲劳的判断及恢复手段练习 教案[Download]](https://img.taocdn.com/s3/m/be0e7abd58f5f61fb636665a.png)
组织/教学形式
学生实验、教师指导
相关资料
运动性疲劳判断的简易方法(3)
3、其它指标:
(1)皮肤空间阈:疲劳时触觉机能下降,辩皮肤两点之间最小距离的能力下降。
(2)闪光频度融合:即疲劳时视觉机能下降,根据闪光融合频率的阈值诊断疲劳
(3)反应时:受试者取坐姿,连续测定5次红灯信号反应时(每次间隔10s),取其平均值。结果评定:运动疲劳时反应时延长
第四次课(第8周)
时间
2008.10.15 16:30~18:20
地点
西四302
拟解决的问题
运动性疲劳的恢复手段有哪些?如何实施?(以学生讨论为主)
组织/教学形式
讨论
相关资料
运动性疲劳的恢复手段
一、坚持合理的生活制度
规定并遵守作息时间,保持良好的睡眠条件,注意饮食卫生,克服吸烟和饮酒等不良嗜好。20XX年奥运会男子110米栏冠军刘翔的教练员孙海平曾经说过:“良好的睡眠是最好的恢复手段,是提高训练效率的保证。”青少年运动员每天要保证有9小时的睡眠时间。在大运动量训练或比赛期间,睡眠时间要适当延长。要创造安静、空气新鲜、卧具清洁卫生的睡眠环境。
③运动后心率恢复:如运动后心率恢复到以前的状态的时间延长则可视为疲劳。
B心电图:运动中心脏疲劳可使心电图出现异常变化,T波下降或倒置,S—T段下移,可以以此来判断心脏疲劳。
第三次课(第7周)
时间
2008.10.8 16:30~18:20
地点
西四302
拟解决的问题
1、怎样通过实验进行科学研究?其基本思路与程序是什么?
运动性疲劳的判断及其恢复手段练习
罗敏蓉
前言
运动性疲劳的消除

(二)心血管系统指标
1.心率 心率(HR)是评定运动性疲劳最简易
的指标,一般常用基础心率、运动中心率和 恢复期心率对疲劳进行判断。
(1)基础心率:基础心率是指安静、室温 条件下,清晨、清醒、起床前静卧时的心率, 也可用脉搏表示。
基础心率反映机体最基本的机能状况,机能 正常时基础心率相对稳定。
(二)放松练习
通过诱导性的语言使运动员用意念来调 动肢体,通过对高级神经中枢的暗示使肌肉 放松,改善呼吸系统和循环系统,使机体的 疲劳尽快消除。一般在整理活动结束时或在 睡眼前安排一些放松练习,会有较好的效果。
(三)音乐疗法
通过一些舒缓、优美的音乐来放松运动 员的神经系统,使运动员心情舒畅、身心放 松。
一、改善代谢法
此类方法是指用各种方法使肌肉放松,改善 肌肉血液循环,加速代谢产物排出。 (-)整理活动 整理活动是一种简单易行、效果良好的 消除疲劳方法。一般是在运动训练结束后即 刻进行。
其内容主要包括两部分: l.慢跑和呼吸体操 其目的主要是改善血液循环,加速下肢 血液回流,促进代谢产物的消除。
三、补充法
通过补充机体在运动中大量失去的物质,促 进疲劳的消除。 (-)营养物质补充(详见第二章第五节比 赛期的营养) (二)中医药的调理 主要通过健脾益肾、抗疲劳专用方剂和 药物型运动饮料等。
Thank you !
松能力也下降,表现为肌肉疲劳时,肌肉不 能充分放松,肌肉硬度增加,用肌肉硬度计 测定肌肉收缩及放松时的硬度可以判断肌肉 是否疲劳。
3.肌电图 肌电图(EMG)是肌肉兴奋时所产生
的电变化,可反映肌肉的兴奋、收缩程度、 运动过程中的肌电图变化可确定神经系统和 骨骼肌的机能状态,通过肌电图可以反映出 肌肉是否疲劳。
运动疲劳的形成及恢复详解演示文稿

(四)用生物电评价疲劳
1.心电图 判断方法: 疲劳时S-T段 下移, T波倒置。
第24页,共40页。
2.肌电图
▪ 判断方法:疲劳时肌电振幅增大,频率降低, 电机械延迟(EMD)延长。积分肌电图(IEMG)和 均方根振幅(RMS)均增加,中心频率(FC)和平 均功率频率(MPF)降低。 EMD是指从肌肉兴奋产生动作电位开始到肌 肉开始收缩的这段时间,该指标延长表明神 经肌肉功能下降。 3.脑电图
运动疲劳的形成及恢复详 解演示文稿
第1页,共40页。
优选运动疲劳的形成及恢 复
第2页,共40页。
教学要点:
一、运动性疲劳及疲劳的分类 二、运动性疲劳的产生机制 三、运动性疲劳与恢复过程 四、运动性疲劳的判断
第3页,共40页。
第十五章 运动性疲劳与恢复过程
. 第一节 运动性疲劳
第二节 恢复与提高过程
▪ 阶段:运动中恢复阶段、运动后恢复到运动 前水平阶段和运动后超量恢复阶段
第28页,共40页。
▪ 恢复过程的三阶段特点: ▪ 第一阶段:消耗占优势,消耗>恢复
∴能源物质逐渐减少,各器官系统的工作能 力下降。 ▪ 第二阶段:恢复过程占优势,能源物质和各器 器官系统的功能逐渐恢复到原来水平。 ▪ 第三阶段:运动时消耗的能源物质及各器官系 统机能状态在这段时间内不仅恢复到原来水平, 甚至超过原来水平,这种现象称为“超量恢复”
第22页,共40页。
(三)测试感觉机能评价疲劳
1.皮肤空间阈
判断方法:运动后皮肤空间阈(两点阈)较安静时增加 1.5-2倍为轻度疲劳,增加2倍以上为重度疲劳。
2.闪光融合频率
测定方法:受试者坐位,注视频率仪的光源,直到将光调至 明显断续闪光融合频率为止,即临界闪光融合频率,测三 次取平均值。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美国病理学家经过长期研究 指出:
❖ 人在体育锻炼后,感到肌肉、 关节酸胀和精神疲乏,其主 要原因是体内的糖、脂肪、 蛋白质被大量分解,在分解 过程中,产生乳酸、磷酸等 酸性物质。
❖ 这些酸性物质刺激人体组织 器官,使人感到肌肉、关节 酸胀和精神疲乏。
❖ 而此时若单纯食用富含酸性 物质的肉、蛋、鱼等,会使 体液更加酸性化,不利于疲 劳的解除。
❖ 第三类:合成类固醇(睾酮、 甲基睾丸素、睾丸素、康力 龙等)
❖ 第四类:利尿剂(双氢克尿 塞、利尿酸等)
❖ 第五类:激素(促性腺激素、 促肾上腺皮质激素、促红细 胞生长素等
(二)禁用兴奋剂的手段 ❖ (1)血液兴奋剂 ❖ (2)药理学、化学和物理学手段。 (三)兴奋剂的危害 ❖ 使身体能量过量消耗,生理功能紊乱,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三)注意事项 ❖ 1、减体重应循序渐进(每周以1kg为宜,不超过3kg)。 ❖ 2、减体重期间,膳食应高蛋白、低热能、有充足的维生素
和无机盐。
❖ 3、注意水盐代谢,一日水的摄入量应控制在2000ml。 ❖ 4、不宜使用泻药、利尿剂、和食欲抑制剂等。 ❖ 5、减体重期间要加强医务监督。
三、人工月经周期问题 ❖ 1、身体健康、月经正常,有经
❖ 3、积极性休息
❖ 如散步,听音乐,看演出,
下棋,游览等。
4、营养与药物
❖ 补充营养:补足热能, 蛋白质,维生素,无机 盐和水。
❖ 口服药物:口服Vit B1、 Vit B6、 Vit C、 Vit E和 中药
PS:
❖ 人类的食物可分为酸性食物 和碱性食物。
❖ 判断食物的酸碱性,并非根 据人们的味觉,也不是根据 食物溶于水中的化学性,而 是根据食物进入人体后所生 成的最终代谢物的酸碱性而 定。
❖ 运动性疲劳:
❖ 机体不能将其机能保持 在某一特定水平和/或不 能维持某一预定的运动 强度。
二、分 类 (一)按疲劳发生的部位分类
1、脑力疲劳 2、体力疲劳 (二)按身体整体和局部分类
1、整体疲劳 (如:马拉松运动、足球运动等)
2、局部疲劳 (三)按运动方式分类
1、快速疲劳 2、 耐力疲劳
三、运动疲劳的机理
❖ (5)突变理论(能量、力 量和兴奋性等因素的三维 空间关系突然发生改变)
四、判断疲劳的简易方法 对运动性疲劳程度的判断,一
般应根据以下三个方面来综 合评定: ❖ 第一、自觉症状:如疲乏, 头晕,心悸,恶心等。 ❖ 第二、客观体征:如面色, 排汗量,呼吸,动作,注意 力等。
第三、客观指标:
❖ 各器官、系统的生理和生化 指标的变化情况(如:肌肉 力量、肌肉硬度、肌电图、 心率、反应时、肌腱反射、 肺活量、血压、尿蛋白等)
▲疲劳程度的简易判断标准 (P166表7-1、 P166表7-2)
五、消除运动性疲劳的措施
1、整理活动 ❖ (1) 慢跑和呼吸体操 ❖ (2) 肌肉、韧带的拉伸
练习
2、睡眠
❖ 应严格遵守生活制度,保 证充足的睡眠时间,一般为 8~9hours/Day,大运动负 荷训练和比赛期间,睡眠时 间应适当增加。
一、兴奋剂问题 (一)兴奋剂药物 ❖ 国际奥委会列入禁止使用的
兴奋剂有以下五大类: ❖ 第一类:刺激剂 ❖ (1)中枢神经刺激剂(咖
啡因、尼可刹米、士的宁等) ❖ (2)精神刺激剂(可卡因、
苯丙胺等) ❖ (3)拟交感神经胺类(麻
黄素、甲基麻黄素等)
❖ 第二类:麻醉镇痛剂(吗啡、 海洛因、双氢可待因、杜冷 丁等)
运动性疲劳机理主要为:
❖ (1)能源耗竭(运动时 机体能量消耗过多)
❖ (2)代谢产物堆积,肌 肉活动时释放出来的酸 性和物丙质酮(酸如等乳)酸、CO2
❖ (3)水盐代谢紊乱(体内 各种物质失去平衡,造成 机体内环境稳定性失调)
❖ (4)中枢神经疲劳(中枢 神经系统因高度紧张的精 神活动而造成功能下降)
运动性疲劳
曹维明
运动性疲劳
❖ 目的要求:了解运动性疲劳的分类、机理。掌握运动性疲劳 的判断和消除方法。
❖ 主要教学内容: ❖ 1、运动性疲劳的分类、机理 ❖ 2、运动性疲劳的判断 ❖ 3、运动性疲劳的消除 ❖ 教学重点:运动性疲劳的判断,运动性疲劳的消除 ❖ 教学难点:运动性疲劳的机理
一、概 念
❖ 酸性食物通常含有丰富的蛋白质、 脂肪和糖类,在体内代谢后形成 酸性物质,可降低血液、体液内 的ph 值;
❖ 蔬菜、水果等含有钾、钠、钙、 镁等元素,在体内代谢后生成碱 性物质,能阻止血液向酸性方面 变化。
❖ 所以,酸味的水果一般都为碱性 食物而不是酸性食物。
❖ 鸡、鱼、肉、蛋、糖等味虽不酸, 但却是酸性食物。
危害身体健康,甚至危害生命。
二、控制体重
(一)减体重措施
❖ 1、控制饮食量和饮水量 ❖ 2、加大排汗量 ❖ 3、使用利尿剂或泻药 (二)快速减体重对身体的影响
❖ 1、血容量下降,运动员出现口唇干裂,皮肤弹性降低,情绪易激动。 ❖ 2、心输出量下降,心脏负荷增大。 ❖ 3、肾血流量降低,尿蛋白和无机盐丢失。 ❖ 4、体温调节障碍。 ❖ 5、肌糖元、肝糖元下降,出现低血糖症和尿酮体征。
❖ 思考题: 结合实例说明运动性疲劳的消除方 法。
比赛期的特殊医学问题
目的要求:了解有关兴奋剂及控制体重、人工月经周期和时差适应的特殊 医学问题。
主要教学内容: 1、兴奋剂问题 2、控制体重 3、人工月经周期 4、时差适应 教学重点:快速减体重、人工月经周期和时差适应的方法。 教学难点:兴奋剂及快速减体重、人工月经周期和时差对机体的影响。
❖ 所以,人在体育锻炼后,应 多吃些富含碱性的食物,如 水果、蔬菜、豆制品等,以 利于保持人体内酸碱度的基 本平衡,保持人体健康,尽 快消除运动带来的疲劳。
5、物理疗法
❖ 按摩、温水浴,局部热敷 和桑拿浴等。
❖ 6、氧气和负离子吸入法 吸O2(促进乳酸氧化)、 吸负离子(提高N系统的兴 奋性)
❖ 7、心理恢复法 包括心理 调整,音乐疗法、自我暗示, 放松训练,气功等。
期参训习惯的女运动员,可参赛。 ❖ 2、月经期反应不良者,应采取
“人工月经周期”的方法(提前 法或推迟法)改变周期,使经期 和赛期错开。 ❖ 3、游泳、跳水等水上项目的女 运动员,可采用两种方法(体腔 内卫生带和人工月经周期)调整 月经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