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科学下册《1.6眼和视觉》学案二 浙教版
科学七年级下浙教版1.6眼和视觉教案

课题:第1章第6节眼和视觉[教学目标]认知目标:[1]知道眼的结构,知道眼球的结构及其功能.[2]知道透镜及其分类,知道凸透镜和凹透镜对光线的作用[3]能通过实验研究凸透镜成象的规律,并了解规律在生活中的运用。
[4]知道人类视觉上的限制,了解近视、远视的成因及其矫正方法。
从而知道如何爱护眼睛和保护视力。
能力目标:通过观察眼球模型、观察同桌的眼睛、凸透镜成像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通过对眼睛各个部分的作用的分析、凸透镜成象实验,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通过凸透镜成象实验培养学生总结归纳的能力;通过一系列的随堂实验,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
[教学重、难点]眼球的结构及其功能、凸透镜成象规律、透镜的应用。
[教学准备]眼球模型;光具座;手电筒。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眼睛师:眼是我们重要的感觉器官。
据统计,大脑中约有90%的信息来自于眼。
你知道眼是如何看见物体的呢?先让我们学习眼的有关知识。
眼的主要部分是眼球,解剖眼球模型:分析眼的各结构的名称。
(角膜、瞳孔、晶状体、虹膜、玻璃体、巩膜、视网膜、房水等) 结合下列实践,组织讨论分析各部分的作用。
观察同桌的眼:(1)你能看到哪些部位?(除了瞳孔、虹膜[颜色]、巩膜之外,学生应指出眼险,睫毛和泪腺管) (2)观察虹膜和瞳孔:用手电简直照着同桌的右眼,留心观察,同桌右眼的瞳孔有什么变化?这样的变化说明在光亮的环境中瞳孔能 (减少、增加)进入眼睛光线的量。
虹膜的作用是可以控制 的大小。
同时填空:填写表1:眼的结构和功能 复述眼的结构和功能。
小结表l 。
由讨论中涉及凸透镜的知识,为引入下节课“凸透镜成象规律”埋下伏笔。
第二课时凸透镜成像特点初探 师: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眼睛的有关知识,并且留下了一个问题——眼睛为什么能看到物体?本节课我们就来试着解决这个问题。
这要从透镜谈起。
透镜是什么样的?(学生可解决)让学生了解各种形状的凸透镜和凹透镜。
(学生可能会讲到用放大镜聚焦可以把一张纸烧一个洞,由此可让学生知道放大镜是凸透镜的一种利用。
七年级科学下册2.6眼和视觉(第2课时)导学案(无答案)浙教版

第六节眼和视觉(第二课时)【学习重难点】1、眼的结构和视觉的形成。
2、近视、远视的成因,矫正方法.【自主先学】情景一:复习凸透镜成像规律及其应用。
情景二:请描述你见到的照相机的主体结构;请你描述你所知道的眼的结构;比较两者的区别与共同之处。
自主练习:1、照相机的镜头相当于一个透镜,相当于光屏。
2、眼睛的结构:眼帘、睫毛、巩膜、眼球、泪腺管1)、眼球的外部有和 .2)、中间一层有、和。
3)、内部: , , 和。
4)、眼球的正视图:晶状体,虹膜,瞳孔,角膜,睫状体。
3、眼球的结构和个结构的功能(识记):4、孩子刚出生的时候,看上去都是倒像,6个月后就适应了!【合作探究】1、观察同桌同学的虹膜和瞳孔。
用手电照射右眼.右眼的瞳孔有什么变化?瞳孔有什么作用?2、人类视觉上的限制(分组实验探究:)近点:将眼睛凝视课本上的任意字,漫漫移近,直到字体开始模糊不清。
测出此时眼睛与字的距离,即为近点。
远点:同样两个同学测出远点。
盲点:按图1-58自己做盲点实验。
说明视网膜上有不感光的部位——即盲点.3、讨论:P37,色盲不宜担任驾驶、或其他需要辨别颜色能力的工作?4、近视的原因,远视的成因;矫正方法。
5、讨论:近视的预防。
【合作解惑】1、眼球的结构与功能:和照相机相似。
分析成像原理。
2、视觉的形成过程。
3、近视的原因,远视的成因;矫正方法:做光路图分析.4、简介视觉上的限制、眼病。
【自主提升】1、如图所示是照相机的成像示意图,以下说法中正确的是()A.照相机使用的是凸透镜B.照相机使用的是凹透镜C。
所成的像是正立、缩小的实像 D。
所成的像是倒立、缩小的虚像2、人的眼睛像一架照相机。
视力正常的人,物体经晶状体成像在视网膜上,对于近视眼而言()A.像成在视网膜的前方,需配戴凸透镜矫正 B.像成在视网膜的前方,需配戴凹透镜矫正C.像成在视网膜的后方,需配戴凸透镜矫正 D.像成在视网膜的后方,需配戴凹透镜矫正3 、如下所示的四幅图,有的能够说明近视眼或远视眼的成像原理,有的给出了近视眼或远视眼的矫正方法。
七年级科学下册 第2章 第6节 透镜和视觉教案2 浙教版

《透镜》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1)了解什么是凸透镜,什么是凹透镜,了解透镜的光心、主光轴、焦点和焦距。
(2)了解凹透镜和凸透镜对光的作用。
2.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观察凸透镜和凹透镜的实物及板图,得出两种透镜的两种不同构造,培养学生通过观察时抓住事物本质特征,通过观察能够识别不同事物的不同特点的能力。
(2)经历探究凹透镜和凸透镜对光的作用的实验过程,培养学生动手、动脑、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培养学生在课堂上积极参与的主人翁意识;
(2)通过师生双边教学活动,培养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保持对自然界的好奇,初步领略自然现象的美好与和谐。
二、教材分析
(1)地位和作用:本节内容主要包括凸透镜和凹透镜的概念以及它们对光线的作用。
是光的折射的深入,是初中光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的交汇点,是历年中考的高频考点。
(2)教学重、难点:
重点:观察凹透镜对光的会聚作用和凸透镜对光发散作用。
难点:凹透镜和凸透镜对光的作用的实验过程。
三、学情分析和教学方法
通过上一章的学习,学生已有一定光学知识基础,具备一定的实验、观察和分析概括能力。
本节课采用的主要的教学方法是在演示实验和学生活动的基础上,通过观察分析概括物理概念、总结物理规律。
四、教学器材
透镜一组、老花镜、近视镜、饮料瓶(无色透明、表面没有波纹、去瓶口上部)、蚊香、火柴、激光灯、手电筒。
五、教学过程
如有侵权请联系告知删除,感谢你们的配合!如有侵权请联系告知删除,感谢你们的配合!。
2019-2020学年七年级科学下册第二章第6节透镜和视觉教案1新版浙教版 .doc

光有会聚作用,凹透镜对光有发散作用,并会作出相关的图。
示的方式,让学生知道透镜的主光轴和光心;通过凸透镜和凹透镜对光不同的作用的比较,更好地掌握和理解知识;通过让学生观察比较,知道焦距的长短与凸透镜的突起
什么是凸透镜和凹透镜,焦点和焦距。
凸透镜对光的会聚作用和凹透镜对光的发散,会做图。
透镜:透镜是用透明物质制成的表面为球面一部分的光
个球面,或一个球面一个平面的透明体。
光心:大致在透镜的中心处。
任务:找到最小最亮的光斑(凸透镜的焦点),粗略地测出光斑到凸透镜的距离,即该凸透镜的焦
(给学生直观的认识。
5页。
研究对光的会聚作用,证明有两个焦点。
们的焦距。
1
换用凹透镜实验,找不到最小最亮的光斑,说明凹透镜对光没有会聚作用。
实像:像能呈现在光屏上的,由实际光线会聚而成的像,小
我们下堂课再一起探
课堂小结:
光透过凸透镜和凹透
本节课,思路很清楚,但是忘讲了一点内容,焦距
意味着对知识的消化能力不强。
这是我很困惑的问题,课堂上也在练了,可是还是有部分学生不会。
七年级科学下册 第二章 对环境的察觉《第6节 透镜和视觉》导学案 浙教版

第6节透镜和视觉学校:七()班姓名:组别:一.课前尝试1.当光从空气到水中或其他透明物质时,传播方向会发生,折射光线向偏折,此时折射角入射角。
2.透镜可以分为两种,一种为中间厚,边缘薄的叫做,它能使光线;另一种为中间薄,边缘厚的叫做,它能使光线。
3.课前准备:光具座.凸透镜.蜡烛.火柴.凹透镜。
二.新知尝试(一)透镜活动一:让学生观察放在课桌上的各种透镜,并说出其特点。
活动二:1.让凸透镜正对着太阳光,拿一张白纸在它的另一侧来回移动,直到纸上的光斑变得最小、最亮。
2.换用凹透镜再做上面的实验,纸上还能得到最小、最亮的光斑吗?结论:①凸透镜可以将平行光线成一点,这个点叫做。
一个凸透镜有个焦点。
焦点到透镜中心的距离叫做,用表示。
②凹透镜可以光线,但这些光线反向延长线会聚成一点,这个点也叫,一个凹透镜也有两个焦点。
③用光路图表示上述性质。
根据光路的可逆性可知:④和光心是研究透镜时常用的科学术语。
思考:你能用冰和阳光来取火吗?(二)凸透镜成像活动三:在桌上放一块凸透镜,在凸透镜的一侧点燃一支蜡烛,调节蜡烛与凸透镜的距离,使蜡烛在光屏上得到倒立的像。
结论:①凸透镜能使物体。
②这个像能呈现在上,它是由实际光线而成的,这样的像叫像。
③把叫物距(u),叫像距(v)。
三.同步尝试1.一束太阳光射到凸透镜上,则通过透镜后形成的亮点是在()A.焦点以外 B.焦点上 C.焦点以内 D.以上都有可能2.判断透镜是凸透镜还是凹透镜时,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用手轻摸,中间厚边缘薄的是凹透镜,中间薄边缘厚的是凸透镜B.让太阳光通过透镜,能会聚成一个亮点的是凸透镜C.让太阳光通过透镜,能会聚成一个亮点的是凹透镜D.以上说法都正确3.如图是一束光线通过透镜的光路图,其中正确的是()4.“用冰能取火”是把冰磨成()A.平面镜 B.三棱镜 C.凹透镜 D.凸透镜5.林雨在森林公园游玩时,看到一个丢弃的透明塑料瓶。
她想到,如果下雨使得瓶中进了水,就可能成为森林火灾的元凶,于是她捡起瓶子丢进了垃圾筒。
浙教2011版科学七年级下册《第2章 对环境的察觉 第6节 透镜和视觉》_2

生2:倒立时物距大,正立时物距小,
生3:缩小时物距大,放大时物距小
结论:
1.当u___f时,在光屏上可得到倒立缩小的_____像
2.当u___f时,在光屏上可得到倒立等大的_____像
3.当f__u__f时,在光屏上可得到倒立放大的___像
步骤:1)搭装置--在光具座上从左到右依次放_____
搭建:一支较长和一支较短的蜡烛
提问:此时像会成在光屏的中央吗?
演示:三者中心在同一直线上不行的
板书:三心等高(使像成在光屏中央)
步骤:2)找像:大小\正倒\虚实
3)记:物距\像距
器材:观察的物体、凸透镜(选择f=5cm)、光屏(呈现实像)
学生:最好是亮的。如点着的蜡烛、亮的灯泡、F光源(更好地研究像正倒及左右相反情况)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引入:视频:生活中logo射灯的应用
学生:观看
创设情境 激发兴趣
提问:
1.这些投射后的品牌标志是实像还是
虚像?为什么?
2.logo射灯的主要原件是什么?
其原理又是什么?
猜测:凸透镜成像的大小、正倒、
虚实可能跟什么因素有关呢?
学生:回答问题(回答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出时老师提示:什么元件可成放大或缩小像)
学生:刻度尺。
清楚物距U和像距V测量方法
学生:光具座上的物体、透镜、光屏都是可移动的且能升降的。
生答:不可以。
生得:要在同一直线
生懂:三者中心要在同一高度
生搭:把凸透镜中心,光屏中心,F光源调在同一高度。
锻炼学生 设计实验能力
懂得光具座作用
眼和视觉2教学设计

《眼和视觉》教学设计科学(浙教版)七年级下册第1章第6节(第2课时)一、教材分析本课是科学七下第一章第6节《眼和视觉》第二课时,进一步学习凸透镜成像规律及其应用,在此基础上学习眼的结构与功能,以及视觉的形成过程。
本节课是光的折射知识的重要应用,在课标和整本教材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同时为下一课时学习近视、远视等知识打基础。
二、学情分析学生对凸透镜成像规律及其应用及眼睛与视觉这部分内容是比较感兴趣的。
教学中充分挖掘学生头脑中的感性材料,利用启发性语言唤起学生丰富的想象,让学生自主地去探究、去认识。
学生求知欲强、问题意识强,愿意动脑思考,所以教学中以探究为线索,通过探究找出问题的答案,让学生在合作、交流中体会到成功感,培养学生多种能力。
三、设计理念体现新课改理念。
在课堂教学中,突出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课程资源开发及信息技术手段的应用,突出有效性教学设计方面的探索与实践。
创设问题情境,营造探究氛围,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变静态抽象为生动形象,降低难度,缩短时间,让学生通过学习获得成功的体验,满足求知的心理。
学生对比装有胶卷的照相机与眼球,难度更大,所以必须从学生已有的实际经验(胶卷见光会曝光、拍照时需要调节焦距)出发,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联系,巧妙设置来引导学生对比,化难为易。
四、教学目标1.知识和技能(1)通过使用放大镜的边学边实验,使学生知道放大镜的原理。
(2)通过照相机的结构展示、示范操作的过程,使学生知道照相机的原理及基本构造。
(3)通过调节投影仪的演示,使学生知道投影仪的基本原理并了解其调节方法。
(4)通过对比装有胶卷的照相机与眼球,使学生知道眼球的结构及各主要组成部分的功能及视觉的形成。
2.过程和方法通过对照相机、投影仪、放大镜、人眼原理的分析,逐步培养学生运用所学基础知识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1)通过感受生活中的透镜,激发学生热爱科学、敢于探索的兴趣。
(2)通过自主学习,培养学生观察、交流合作精神、创新意识。
科学初一下浙教版1.6眼和视觉教案2

科学初一下浙教版1.6眼和视觉教案2课题名称:眼和视觉〔二〕知识与技能目标:能通过实验研究凸透镜成象的规律,并了解规律在生活中的运用。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观看凸透镜成像实验培养观看能力、动手能力、分析能力、总结归纳的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了解凸透镜的成像规律在生产、生活和社会中的广泛应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重点:凸透镜成象规律、透镜的应用。
教学难点: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应用实验器材:小黑板、光具座、蜡烛、火柴等教学过程:备课组意见记录及个性化备案1、复习引入:师:我们差不多学过两种透镜,你怎么样判断一个透镜是否是凸透镜呢?生:能够用手摸,中间厚,边缘薄师:请看图,你能说出有关凸透镜的名词吗?生:光心〔透镜的中心称为光心O〕生:焦点〔平行光经凸透镜会聚的点称为凸透镜的焦点,F左右各一个〕,生:主光轴〔过焦点和光心的直线叫主光轴〕生:焦距〔焦点到光心的距离称为焦距f〕师:我们把焦点的位置成为一倍焦距处师:假如焦距是15cm,在主光轴上离光心30厘米处我们能够叫做什么呢?生:两倍焦距处师:两倍焦距处,我们就用2F表示,左右各一个。
我们用2f表示两倍焦距2、引入新课:师:平面镜能成像,凸透镜能成像吗?假如能,所成的像有什么特点呢?〔教师手举放大镜示意〕学生活动一:手拿凸透镜看书上的字生:字变大了,成正立、放大的像,师:凸透镜只能成放大、正立的像吗?生:不一定。
照相机所成的像是缩小的像。
师:凸透镜所成的像有时放大有时缩小,有时正立有时倒立,凸透镜成像到底有什么规律呢?我们一起通过自己实验来探究一下。
老师出示光具座并介绍〔重点:光具座上的刻度、光屏;光具座上的物体、透镜、光屏基本上能够移动的〕、蜡烛,凸透镜f=10cm。
教师分配任务:全班分成四个大组,每个大组一个独立的任务,分别为在光屏上得到清晰的放大的像,缩小的像,倒立的像,正立的像。
师:我们把物体到透镜的距离称为物距,用字母u表示,那么像到透镜的距离能够称什么原因呢?生:象距师:象距我们能够用字母v表示师:同学们完成任务后请记录如今的物距和象距。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浙江省台州市黄岩区头陀镇中学七年级科学下册《1.6眼和视觉》学
案二浙教版
【学习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1、通过观察了解透镜及其分类,知道凸透镜和凹透镜对光线的作用
2、学会画凸透镜和凹透镜特殊的光线及光路图。
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观察凸/凹透镜的结构特点,归纳他们的特点,并通过练习作图,养成良好的作图习惯。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进一步体会凸/凹透镜结构与凸/凹透镜功能相适应的基本理念。
激发学习兴趣。
【学习重点】::凸/凹透镜的结构特点,凸/凹透镜特殊光线的要求
【学习难点】:凸/凹透镜特殊光线的要求
【课前自学、课中交流】
一、透镜的分类
放大镜:它是透明的,是透镜。
常见的光学仪器有放大镜.显微镜.望远镜等,望远镜.显微镜内部都有透镜。
请对它们进行分类。
( 1 )( 2 )(3 )( 4 )(5 )( 6 )
中间比边缘厚的透镜有__________,叫作_____________;中间比边缘薄的透镜有____________,叫作______________。
透镜不一定是由玻璃制成的,可以由一切透明的物质制成,比如塑料、水、冰等。
请观察自己戴的近视眼镜是哪一种镜。
()
这些透镜有什么作用呢?
二、透镜的作用
1、凸透镜的作用:
实验1:
让凸透镜正对着太阳光,拿一张白纸在它的另一侧来回移动,直到纸上的光斑变的最小、最亮。
实验2:换用凹透镜再做上面的实验,纸上还能得到最小最亮的光斑吗?
通过实验可以得出凸透镜对光线起__________作用,也叫会聚透镜。
介绍:
1、凸透镜能将平行光线会聚一点,这点叫做凸透镜的
_______________。
(有两个实焦点);焦点到凸透镜中
心的距离叫做_____________。
2、透镜的光心与主轴:透镜的中心叫光心,记作“O”;
通过透镜两边圆心的直线O1O2。
3、焦距:焦点到光心的距离用__f___表示。
想一想:根据光路的可逆性从凸透镜焦点处发出的光线经凸透镜折射后光线将会怎样?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凹透镜的作用:
凹透镜使光线变得_____________。
平行于主光轴的光线经凹透镜后变得发散,因此凹透镜也叫发散
透镜
由光路可逆原理可知,射向凹透镜对方焦点的光线经凹透镜折射
后将______于主光轴射出。
三、透镜的三条特殊光线
①平行于主光轴的光线,通过凸透镜后会聚与异侧的焦点,对于凹透镜来说,它的焦点是虚焦点,是折射光线的反向延长线过焦点。
②经焦点射出的光线,通过凸透镜后与主光轴平行,对于凹透镜是虚焦点是入射光线的正向延长线过焦点。
③通过光心的光线经透镜折射后不改变方向。
三条特殊光线可简记为:平行过焦点,过焦点平行,过光心不变。
1、透镜的作图(请用铅笔画图!):
作图练习:
1)平行光通过凸透镜、凹透镜后的光线;
2)经过焦点后的光线通过凸透镜、凹透镜的光路;
3)在虚线处填上适当的透镜。
【课堂小结】: 形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凸透镜 作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光路图:
透镜
形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凹透镜 作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光路图:
使用日期: 年
月 日
审核人:
【当堂训练】:
1、在如图甲、乙所示的虚线方框内各放置一个透镜,发光点S发出的两束光通过透镜前后的方向如图所示,则()
A.甲为凹透镜,乙为凸透镜B.甲、乙都为凸透镜
C.甲为凸透镜,乙为凹透镜D.甲、乙都为凹透镜
2、一束太阳光射到凸透镜上,则通过透镜后形成的亮点是在()
A、焦点以外
B、焦点上
C、焦点以内
D、以上都有可能
3、用冰能取火是把冰磨成()
A、平面镜
B、三棱镜
C、凹透镜
D、凸透镜
4、思考:能不能用冰和阳光来取火?如果能,如何做?
5、说说凸透镜、凹透镜、凸面镜、凹面镜的区别
【课后作业】作业本A P11-12
【课后反思】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的收获和困惑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