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质由微观粒子构成
构成物质的粒子 元素

【典例 3】 中国科学院的全超导的“人造太阳”——托克马克核 聚变试验装置的调试运行成功,使我国在该领域的研究处于世 界前列。氘和氚是核聚变的原料(氘、氚原子核内都只有 1 个质 子,但含不同数目的中子),聚变发生后,氘、氚原子核转变为 氦原子核。根据以上叙述,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 核聚变是化学变化 B. 氘原子和氚原子属于不同种元素 C. 氘原子和氚原子是氢的两种同位素 D. 氘原子和氚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相同
称,例如,H-1、H-2、H-3 分属不同原子,但均属于氢
金属元素 6.组成物质的元素 非金属元素
元素。
现在人们已知的元素已有 110 多种。
7.元素在自然界中的分布是不均匀的
(1)地壳中含量最高的四种元素依次是氧、硅、铝、铁。 (2)人体中含量最高的元素依次是氧、碳、氢。
8.元素符号表示的意义 宏观意义:表示一种元素; 微观意义:表示这种元素的一个原子。 对于由原子构成的物质,元素符号还可以表示该种物 质。
6
C 表示核内有 6 个质子和 7 个中子的碳 I和
53 127
53
131
I 的说法错误 的是 ..
(
)
A. 各一个原子相比较,质子数相同 B. 各一个原子相比较,中子数相同 C. 各一个原子相比较,核外电子数相同 D. 属于同种元素
【解析】 因为具有相同的质子数,属于同种元素,两者 互为同位素,同位素之间的区别在于中子数不同。
9.植物生长过程中需要量较多的是含氮、磷、钾元素的 无机盐。植物生长缺乏 氮元素时,植株矮小,叶色发 黄;缺乏磷元素时,植株暗绿带红;缺乏钾元素时, 植株矮小,叶片上带许多褐斑。
10.元素、原子、离子和分子的比较见下表: 项目 元素 原子 离子 具有相同核 电 荷 数 的 一 化学变化 中的 概念 带电的原子或原子团 类 原 子 的 总 最小微粒 称 含义 只分种类不 论个数 既可表示种类又可表示个数
第三单元 物质构成的奥秘知识点总结

第三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课题一、分子和原子一、物质由微观粒子构成(分子、原子、离子)1、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离子微观粒子构成的。
2、微观粒子的质量和体积都很小。
3、微观粒子总是在不断运动着;温度越高,运动越快。
4、微观粒子之间存在间隔;一般气>液>固,间隔慢慢变小。
5、同种分子的化学性质相同,不同种分子的化学性质不同。
二、分子可以分为原子1、由分子构成的物质,分子是保持其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
2、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
3、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
4、分子与原子分子原子定义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最小的微粒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微粒。
相同点体积小、质量小;不断运动;有间隙联系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
分子、原子都是构成物质的微粒。
区别化学变化中,分子可分,原子不可分。
化学反应的实质:在化学反应中分子分裂为原子,原子重新组合成新的分子。
课题二、原子的结构一、原子的构成原子是由居于原子中心的原子核与核外电子构成的。
原子核是由质子和中子构成的。
(氢除外)1、原子不显电性。
每个质子带一个单位正电荷,中子不带电,所以原子核带正电;每个电子带一个单位负电荷。
质子和核外电子数量相等、电性相反,所以整个原子不带电。
2、原子中有:质子数=核外电子数=核电荷数=原子序数二、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1、原子核外电子是分层排布的,可用原子结构示意图简单表示,右图表示的是铝原子的结构——核电荷数为13,质子数13,核外总的电子数13,核外第一电子层上有2个电子,第二电子层上有8个电子,第三电子层(最外层)上有3个电子。
原子整体不带电。
分子由原子构成,分子也不带电。
不带电的微粒有:中子、原子、分子。
2、电子电子层的规律:(1)原子的核外电子最少一层,最多七层。
离核最近的为第一层,依次类推;最远的也叫最外层。
(2)第一层最多容纳2个电子,第二层最多容纳8个电子,第三层最多容纳18个电子。
(3)最外层电子层不超过8个,(只有一层的不超过2个)3、元素性质特别是化学性质与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特别是最外层上的电子数有密切关系。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化学第三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基础知识点练习

物质构成的奥秘一、分子和原子1、物质由微观粒子构成现代科学已经证明: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小粒子构成的,这些粒子是真实存在的。
注:由原子直接构成的物质有:。
由分子构成的物质有:。
由离子构成的有:。
2、分子的性质1)一个水分子的质量约为3×10-26kg,一滴水中大约有1.67×1021个水分子。
这说明。
2)金秋九月,丹桂飘香。
说明。
3)气体可以压缩储存在钢瓶中。
这说明。
4)固态氢和液态氢都具有可燃性。
这说明。
氢气具有可燃性,氧气不具有可燃性。
这说明。
3、分子可以分为原子1)分子:由分子构成的物质,分子是保持起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
比如。
注:分子只能保持物质的化学性质,不能保持物质的物理性质。
2)原子:原子构成分子。
可以是同种原子构成分子,也可以是不同种原子构成分子。
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可以分成原子,原子又重新组合成分子。
在化学变化中,分子的种类发生了变化,变成了其他物质的分子,但原子的种类却没有发生改变,只是重新组合生成其他物质的分子了。
注: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
附:从连个角度来区分混合物和纯净物、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混合物宏观角度:微观角度:纯净物宏观角度:微观角度:化学变化宏观角度:微观角度:物理变化宏观角度:微观角度:二、原子的结构1、原子的构成1)原子是可分的3)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之间的关系从上表中可以总结出的规律有:2、原子核外电子排布1)排布规律:①核外电子分层排布②电子优先排满能量较低、离核较近的电子层,第n层容纳的电子个数是个③最外层不超过8个电子,次外层不超过18个电子2)原子结构示意图3)原子结构与性质的关系3、离子1)离子的定义:带电的原子或原子团,例如。
注:原子团是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元素的原子,按照一定的比例组成的原子集团。
它通常作为一个整体参加反应,通常命名为“某某根”。
例如:。
2)离子的分类:3)离子的形成①金属原子的最外层电子一般4个,在化学反应中容易电子,质子数大于核外电子数,所以带正电荷,形成阳离子,电子层数减少一层。
3.1.1物质由微观粒子构成教案(表格式)初中化学人教版(2024)九年级上册

一、主题单元规划思维导图二、单元目标(一)课标要求1.知道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观粒子构成的;认识物质是由元素组成的。
2.学会用微观粒子描述物质的变化过程。
3.认识原子是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的;知道原子可以结合成分子,也可以转变为离子。
4.知道物质是由元素组成的,知道质子数相同的一类原子属于同种元素。
5.了解在化学反应中元素种类是不变的,初步认识元素周期表。
知道可以用符号表示物质的组成。
(二) 核心素养要求1.知道物质是由分子、原子构成的。
知道物质的结构决定性质,性质决定用途。
通过分析微观示意图,认识化学变化的本质。
2.敢于提出并坚持自己的见解,勇于修正或放弃错误观念。
从宏观、微观、符号相结合的视角探究物质及其变化规律的认识方式。
3.学会运用比较、分类、分析、综合、归纳等科学方法解决化学问题。
课题1分子和原子第1课时物质由微观粒子构成教材分析一、课标分析知道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观粒子构成的。
能说明分子、原子、离子的区别和联系,能用分子的观点解释生活中的某些变化或现象。
二、内容和地位分析从微观的角度认识物质,是建立物质的微观与宏观的桥梁,因此本课时占据重要地位。
学会从原子、分子视角初步分析物质的组成及变化,知道表示分子、原子的符号,可以用符号表示物质的组成,认识“在一定条件下通过化学反应可以实现物质转化”的重要性。
了解人类对物质的组成与结构的探索的发展过程。
学情分析学生通过观察身边的物质,有了一定的认识和经验后,会对物质性质和变化的根源心生好奇。
通过科学史实使学生体会科学家探索物质组成与结构的智慧,结合学生熟悉的现象和已有的经验,通过图片展示、实验现象等,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使学生了解分子、原子的性质以及分子的运动。
教学目标1.认识物质的微粒性,知道分子、原子、离子等微小粒子是构成物质的微粒。
知道分子有质量小、体积小的基本特征并且分子在不断运动、分子间有间隔。
2.知道原子和分子的相同点、不同点及联系;能运用分子、原子的观点解释一些简单的生活和实验现象。
最新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3.1.1 物质由微观粒子构成》精品教学课件

现象:吸有空气的注射器比吸有水的注射器容易
推进。
你知道其中的原因吗?
探究新知
物质三种状态的分子间隔模拟动画
固态
液态
气态
一般情况:分子间隔变大
探究新知
合作学习
以一个小组为单位,列举生活中的
事例或现象,并用分子的性质进行解释。
探究新知
湿衣服为什么太阳下晾干更快?
探究新知
将25m3的石油气在加压的情况下可装入容积
探究新知
一、物质由微观粒子构成的
用扫描隧道显微镜
获得的苯分子图
用扫描隧道显微镜
获得的硅原子图
探究新知
20世纪80年代十大
科技成就之一
扫描隧道显微镜
探究新知
科学家研究发现,世界上的所有物质都是由人
们肉眼看不见的分子、原子等微观粒子构成的。
探究新知
二、分子的性质特点
1.分子的质量和体积都比较小;
为0.024m3的钢瓶中,这是什么原因?
课堂总结
一、分子是真实存在的
二、分子的性质
1.分子的 质量和体积
很小。
2.分子在 不断运动着
。
3.分子之间
间隔
。
课后研讨
1.说一说本节课的收获。
2.谈谈在解决实际问题中有哪些需要
注意或不太懂的地方。
请以课堂反思的方式写
一写你的收获。
布 置 作 业
课后作业
-26
资料:
1个水分子的质量约是3×− 千克。
1滴水中大约有1.67× 个水分子。
如果10亿人来数一滴水里的水分子,每人每分钟数
100个,日夜不停的数,需要数3万多年才能数完。
探究新知
思考:为什么墙角的花香
第三单元 物质构成的奥秘知识点归纳

4.原子: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
考点4微观角度认识物质的组成和变化实质
以分子为例
宏观
微观
纯净物
只含有一种物质
如:氧气
物质中只含有一种分子
氧气中只含有氧分子一种分子
混合物
含有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物质
如:空气
物质中含有多种分子
空气中含有氧气分子、氮气分子、二氧化碳分子等
解释生活现象:物质的热胀冷缩、物质三态变化、给自行车胎打气、等体积的酒精和水混合后总体积变小。
如夏天车胎、篮球等打气太满容易爆炸,酒精温度计测温度。(给自行车胎打气,分子间隔变小)
(水银是金属,由原子构成;水银温度计测温度,是因为受热汞原子间隔变大。)
B.压强增大,分子间隔减小,压强减小,分子间隔变大。
解释生活现象:加压可以让6000mL氧气装进40mL钢瓶。
(注意:分子的大小不会改变,物质体积的变化是分子间隔在改变)
(4)同种分子构成的物质化学性质相同,不同种分子构成的物质化学性质不同。
氧气具有助燃性,氧气和液氧都具有助燃性,不具有可燃性;氢气具有可燃性。
考点3分子可以分为原子
1.分子
①概念:由分子构成的物质,分子是保持其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
第3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知识清单
考点1物质由微观粒子构成
1. 物质的宏观组成和微观构成关系
构成物质的微粒有:分子、原子、离子。
大多数物质由分子构成,少数物质(金属、稀有气体、部分非金属固体)由原子构成,一些物质是由离子构成的。
如:水由水分子构成,铁由铁原子构成,氯化钠由氯离子和钠离子构成。
考点2微粒的性质
解释实验3中A烧杯变红原因:浓氨水挥发出的氨气分子运动到B烧杯中溶于水,形成氨水使酚酞变红。
统编九年级化学 物质由微观粒子构成【含视频】

气体可压缩储存于钢瓶 这是因为分子之间有间隔,在 受压的情况下气体液化,分子 间的间隔减小。
结论3:分子、原子间存在间隔
物质的三态与分子间隔的关系
你能解释胀冷缩现象吗?
固态
液态
气态
分子间隔变大(一般情况,同种物质)
物质发生状态变化时,只 是分子间间隔发生变化, 分子大小没有变化。
总结:分子的基本性质 分子的体积和质量都很小。 分子在不断地运动。(温度越高,分子运动越剧烈) 分子之间有间隔。(分子间的间隔受热时增大;遇冷时缩小)
结论1:分子、原子体积和质量很小实验2:氨分子的扩散Fra bibliotek烧杯 A
现象
溶液变成红色
解释
烧杯 B 中浓氨水挥发 出来,氨分子进入烧 杯 A 中,形成的氨水 使酚酞变红色
烧杯 B
溶液不 变色
结论2:分子、原子总是在不断地运动
烧杯B 烧杯A
若升高温度,品红扩散速度加快,为什么? 温度越高,分子运动越剧烈。
课题1 分子和原子
第1课时 物质由微观粒子构成
导入新课
讲授新课
学习目标
01 认识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小粒子构成的。 02 掌握分子、原子具有体积和质量很小、总是在不断
地运动、分子之间存在间隔的特征。
01 物质是由微观粒子构成
1.物质是由微观粒子构成 实验1:品红的扩散
该实验能得出什么结论? 结论:物质是由看不见的微小粒子构成的。
2.篮球气垫鞋内的气垫在跳起着地时,气垫内的空气能够被压 缩从而发挥其缓震性。气垫内的空气能被压缩是因为( C ) A.分子在不断运动 B.分子的质量和体积都很小 C.分子之间有间隔 D.不同分子的化学性质不同
3.如图所示,在a烧杯中盛有酚酞溶液,在b烧杯中盛有浓氨水, 有关该实验的说法错误的是( B ) A.a烧杯溶液变红色,b烧杯溶液不变红 B.a、b烧杯溶液都变红 C.氨水能使无色酚酞溶液变红 D.该实验说明分子在不停的运动
第25课 构成物质的粒子 元素

2.对原子结构的探索过程:
(1)道尔顿原子模型(1803 年)——实心球模型。 (2)汤姆生原子模型(1904 年)——西瓜模型(原子中有电
子,电子带负电)。 (3)卢瑟福原子模型(1911 年)——核式结构模型(α粒子
散射实验:原子核的存在)。 (4)玻尔原子模型(1913 年)——分层模型。 (5)1927~1935 年——电子云模型。
质子和 36 个电子。
【答案】C
【类题演练 1】 (2019·上海)瓶中 CO 气体分子的微观示意
图为(“ ”表示 C 原子,“ ”表示 O 原子)
()
【解析】 一氧化碳是由一氧化碳分子构成的,每个一氧
化碳分子是由 1 个碳原子和 1 个氧原子构成的。 【答案】B
专题二 原子的结构
原子核在整个原子中所占的体积很小,但原子的质量 主要集中在原子核上。在原子内,核电荷数=质子数=核 外电子数。
N 为 7 号元素,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N5-是一种单质
B.1 个 N5-带 1 个单位的正电荷
C.1 个 N5-中共含有 35 个质子
D.1 个 N5-中共含有 35 个电子
【解析】 氮原子的质子数和电子数均为 7,N5-是 5 个 N
原子得到一个电子得到的微粒,所以每个 N5-中含有 35 个
三、物质由元素组成 1.具体物质的元素组成:
(1)元素是具有相同质子数(即核电荷数)的同一类原子 的总称。一种元素与另一种元素的本质区别是质子 数(核电荷数)不同。
(2)元素、原子、离子和分子的比较见下表:
2.列举重要化肥的有效元素(N、P、K):植物生长过程中 需要量较多的是含氮、磷、钾元素的无机盐。植物生 长缺乏氮元素时,植株矮小,叶色发黄;缺乏磷元素 时,植株暗绿带红;缺乏钾元素时,植株矮小,叶片 上带许多褐斑。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探究1
1.向盛有20mL蒸馏水的烧杯A中加入5~6滴酚酞溶 液,搅拌均匀,观察溶液的颜色。 2.从烧杯A中取少量溶液置于试管中,向其中慢慢 滴加浓氨水,观察溶液的颜色有什么变化。 3.另取一个小烧杯B,加入约5mL浓氨水。用一个
大烧杯罩住A、B两个小烧杯(如图)。观察几分
钟,有什么现象发生?你能解释这一现象吗?
讲授新课
实验与探究
向盛有水的小烧杯中加入少量品红,静置,观察发生的现象。
结论:物质是由看不见的微小粒子构成的。
讲授新课
观察与思考
2.分子的基本性质
思考:上图中的数据说明了什么问题?
讲授新课
观察与思考
思考:下面两幅图说明什么?
说明了分子和原子是真实存在的,从而也证实了科学 家的设想。
讲授新课
实验与探究
导入新课
观察与思考
“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诗人在远处就能闻到淡淡的梅花香味,你知道这其中蕴含的
化学知识吗?
导入新课
认知与了解
学习目标
认识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小粒子构成的
讲授新课
物质是由微观粒子构成
观察与思考
1.物质是由微观粒子构成 (1)走过盛开的花圃时为什么能闻到花香? (2)湿衣服经晾晒就会变干,这是为什么? (3)糖块放到水里,会逐渐消失,而水却有了甜味,这又是 什么原因?
随堂训练
2.下列情况能够导致分子间间隔缩小的是( C A.晾晒湿衣服
)
B.装有酒精的容器敞口放置
C.向车胎内充气 D.将氧气常温密封保存在贮气瓶中
讲授新课
交流与讨论
烧杯A
烧杯B
现象
溶液变成红色
溶液不变色
解释
烧杯B中浓氨水挥发出来, 氨分子进入烧杯A中,形 成的氨水使酚酞变红色
结论:分子在不停地运动。
讲授新课
吸入5mL的空气和水,用手指堵住针筒小
孔,将栓塞慢慢推入,观察体积变化情况。
现象:空气容易压缩,体积减小较大, 水不容易压缩,体积减小较小。 结论:分子之间是有间隔的。
讲授新课
观察与思考
物质三种状态的分子间隔模拟动画
固态
液态 一般情况:分子间隔变大
气态
课堂小结
分子的基本性质:
1.分子的体积和质量都很小 2.分子之间有间隔 3.分子在不断运动
随堂训练
1.用分子的知识解释下列现象,正确的是( A )
A.缉毒犬能根据气味发现毒品,是由于分子不断运动 B.铁丝在空气中不燃烧而在氧气中燃烧,说明空气中和氧 气中的氧分子化学性质不同 C.变瘪的乒乓球放入热水中能鼓起来,是由于分子受热体 积变大 D.降温能使水结成冰,是因为在低温下水分子静止不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