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质由微粒构成
构成物质的粒子 元素

【典例 3】 中国科学院的全超导的“人造太阳”——托克马克核 聚变试验装置的调试运行成功,使我国在该领域的研究处于世 界前列。氘和氚是核聚变的原料(氘、氚原子核内都只有 1 个质 子,但含不同数目的中子),聚变发生后,氘、氚原子核转变为 氦原子核。根据以上叙述,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 核聚变是化学变化 B. 氘原子和氚原子属于不同种元素 C. 氘原子和氚原子是氢的两种同位素 D. 氘原子和氚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相同
称,例如,H-1、H-2、H-3 分属不同原子,但均属于氢
金属元素 6.组成物质的元素 非金属元素
元素。
现在人们已知的元素已有 110 多种。
7.元素在自然界中的分布是不均匀的
(1)地壳中含量最高的四种元素依次是氧、硅、铝、铁。 (2)人体中含量最高的元素依次是氧、碳、氢。
8.元素符号表示的意义 宏观意义:表示一种元素; 微观意义:表示这种元素的一个原子。 对于由原子构成的物质,元素符号还可以表示该种物 质。
6
C 表示核内有 6 个质子和 7 个中子的碳 I和
53 127
53
131
I 的说法错误 的是 ..
(
)
A. 各一个原子相比较,质子数相同 B. 各一个原子相比较,中子数相同 C. 各一个原子相比较,核外电子数相同 D. 属于同种元素
【解析】 因为具有相同的质子数,属于同种元素,两者 互为同位素,同位素之间的区别在于中子数不同。
9.植物生长过程中需要量较多的是含氮、磷、钾元素的 无机盐。植物生长缺乏 氮元素时,植株矮小,叶色发 黄;缺乏磷元素时,植株暗绿带红;缺乏钾元素时, 植株矮小,叶片上带许多褐斑。
10.元素、原子、离子和分子的比较见下表: 项目 元素 原子 离子 具有相同核 电 荷 数 的 一 化学变化 中的 概念 带电的原子或原子团 类 原 子 的 总 最小微粒 称 含义 只分种类不 论个数 既可表示种类又可表示个数
物质的组成、性质、分类及化学用语

• 3.(2018·全国卷Ⅱ)研究表明,氮氧化物和二氧化硫在形成雾霾时与 大气中的氨有关。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C
A.雾和霾的分散剂相同 B.雾霾中含有硝酸铵和硫酸铵 C.NH3是形成无机颗粒物的催化剂 D.雾霾的形成与过度施用氮肥有关
• 解析 雾和霾的分散剂均为空气,选项A正确;由图可知雾霾中含有 硝选酸项铵C错和误硫;酸由铵图,可选知项过B度正施确用;氮由肥图会可有知利NH雾3是霾反的应形物成,,不选是项催D正化确剂。,
• ③根据分散系是否有丁达尔效应分为溶液、胶体和浊液 • ④根据组成元素的种类将纯净物分为单质和化合物
• ⑤根据电解质的水溶液导电能力的强弱将电解质分为强电解质和弱电 解质
• A.仅②④
B.仅①②④
• C.仅①③⑤
D.仅②③④
• 答案 B
• 解析 根据分散质粒子直径的大小,分散系分为溶液、胶体和浊液, ③错误;根据电解质在水溶液中能否完全电离,将电解质分为强电解
•明矾净水为铝离子水解得到的氢氧化铝胶体吸附水中悬浮物,而高铁 酸钠净水先利用其强氧化性杀菌消毒,再利用还原产生的Fe3+水解得 到的氢氧化铁胶体吸附水中悬浮物,选项F错误; 2.5×10-6m的细小 颗粒物,大于胶粒直径, 这些颗粒扩散在空气中不形成胶体,选项G 错误;金属和非金属形成的氯化铝为共价化合物,完全由非金属形成
液透析利用的是胶体的渗析而不是电泳,选项G错误;B最高价为正三 价,H2B4O7中B为正三价,所以有可能存在,选项H错误。
• 【变式考法】 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________。 • A.只含一种元素的物质一定是纯净物(2018·湖北八校模拟)
• B(2.01S8O·2黄、冈N二H3模是)溶于水可以导电的化合物,所以二者均为电解质 • C.颗粒直径介于1~100 nm之间的氯化钠属于胶体(2018·辽宁六校协
七年级下科学第六章:物质的结构知识重点

第六章物质的结构【概念和规律】一、物质由微粒构成1、无论生物还是非生物,都是由分子、原子或离子构成。
2、对于由分子构成的物质来说,分子是保持物质的化学性质的最小微粒。
3、不同分子构成不同的物质。
4、在化学反应中,分子可以分解成原子。
5、有的分子由一个原子构成(稀有气体),有的分子由多个相同或不同的原子构成。
6、金属直接由原子构成。
7、1803年英国化学家道尔顿提出了原子论,1811年意大利化学家阿伏伽德罗提出了分子假说,1897年英国物理学家汤姆生发现了电子。
8、在一定条件下,原子可以失去或得到电子,成为带电荷的离子。
9、有的物质由离子构成,如氯化钠。
10、卢瑟福根据α粒子散射实验提出的原子有核模型认为:原子由带正电的原子核和带负电的核外电子构成。
11、现代研究表明:原子核由带正电的质子和不带电的中子构成。
而且它们由更小的微粒夸克构成。
12、原子核中的质子数和核外的电子数相等,所以整个原子不带电。
13、实验表明:构成物质的微粒之间存在着空隙和相互作用,并处在永不停息的运动之中,而且微粒之间存在着相互作用的引力和斥力。
二、元素1、把物质中的同一种原子统称为元素。
元素:具有相同核电荷数(即质子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
2、自然界中的所有物质都是由元素组成。
3、每种元素都有一个名称和符号,符号通常用拉丁文名称的第一个大写字母表示,若有重复,增加第二个小写字母。
4、目前人类发现的元素有112种,其中94种为天然元素,18种为人工合成元素。
5、元素的分布不均匀①宇宙中氢元素最丰富,其次是氦元素;②地壳中的元素含量依次为:氧元素、硅元素、铝元素;③地核中的元素含量依次为:铁元素、镍元素;④空气中的元素含量依次为:氮元素、氧元素。
678、在非金属元素中He、Ne、Ar、Kr、Xe、Rn称为稀有气体元素。
539、由不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叫做化合物。
10、单质和化合物都有确定的组成,并可以用元素符号表示。
11、由同种单质或同种化合物组成的物质叫做纯净物。
中考化学复习专题01-构成物质的微粒和物质的组成

D 6、(2014 届北京市东城区第一学期期末)对生活中下列现象的解释错.误.的是
现象
解释
湿衣服在夏天比在冬天干得快 A
温度升高,分子运动速 率加快
6000L 氧气在加压下可装入容积为 气体分子间间隔大,易
B
40L 的钢瓶中
于压缩
在无外力作用下,花粉会在平静的水 分子在不断运动 C
面上移动
D 自行车轮胎在 阳光下暴晒而炸裂
【典型例题 5】(2014 届甘肃省镇原县平泉中学第一学期期末试题)某元素的原
子结构示意图如右图所示,该元素符号为 Br。
(1)右图中 x= 7
,Br 属于 非金属 元素(填“金属” 或“非
金属”)。
(2)下图表示的微粒中,具有相对稳定结构的是
C (填序号,下
同),与 Br 化学性质相似的是
E。
【答案】(1)7 ,非金属 (2)C ,E 【解析】 试题分析:(1)核外电子数=质子数=35 ,故 X=35-28=7 ;Br 的最外层电子数
注意:1、上述规律对初中的大多数物质起作用。 2、混合物的构成微粒要按其中所含物质的成分来分析。
二、微粒的基本性质: 构成物质的微粒有以下性质: 1、微粒很小(质量小、体积小) 2、微粒时刻不停地做规则运动(运动速率与温度成正比) 3、微粒间有间隔(间隔与温度成正比,与压强成反比) 4、同种微粒,化学性质相同
四、三种构成物质的微粒的联系与区别
1、分子和原子
分子
原子
定义
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微粒 化学变化中的最小微粒
联系
分子
分裂 构成
原子
本质区别 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可分而原子不可分
2、原子和离子
原子
第三章《物质构成的奥秘》中考复习

• 知识回顾 :
• 考点5 化合价与化学式
• 常见元素化合价(记口诀)
• 在化合物中,氢元素通常显 价,氧元素通常显 价。
• 2、用
表示纯净物组成的式子叫化学式。
• 1、化合物中,元素的正价与负价代数和为 ,据此可依据化 学式推断元素的化合价和根据化合价检查化学式书写是否正确。
• 2、根据 可计算相对分子质量,各元素的质量比及其某元 素的质量分数。
+17 2 8 7
+8 2 6
+19 2 8 8 1
+18 2 8 8
•
A.
B. C.
D.
二、典型题
• 例3.保持氢气化学性质的粒子是( )
• A H B H20 C H2 D 2H
• 例4.下列符号只有微观意义的是( )
A.Cl2 B.2N2
C.Cu D.CO2
• 例5. 由解放军某研究所研制的小分子团水是
• (A)Ti可以表示一个钛原子 (B)Ti4+核外有26个电子 • (C)TiO2中含有氧分子 (D)CaTiO3属于金属氧化物
• 例6. 由我国著名科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张青莲教授主 持测定了铟、铱、锑、铕等几种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新 值,其中他测定核电荷数为63的铕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 的新值为152。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7)四个四氧化三铁分子(4Fe3O4) (8)3个亚铁离子(3Fe2+)
1. 某元素A的原子结构示意图为
该元素原子的核电荷数为 16
,
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是 6
,A属 非金属
元
素。(填金属、非金属或稀有气体),A原子通过得失电子而形成
的离子的符号是 S2-
第三单元 物质构成的奥秘知识点归纳

4.原子: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
考点4微观角度认识物质的组成和变化实质
以分子为例
宏观
微观
纯净物
只含有一种物质
如:氧气
物质中只含有一种分子
氧气中只含有氧分子一种分子
混合物
含有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物质
如:空气
物质中含有多种分子
空气中含有氧气分子、氮气分子、二氧化碳分子等
解释生活现象:物质的热胀冷缩、物质三态变化、给自行车胎打气、等体积的酒精和水混合后总体积变小。
如夏天车胎、篮球等打气太满容易爆炸,酒精温度计测温度。(给自行车胎打气,分子间隔变小)
(水银是金属,由原子构成;水银温度计测温度,是因为受热汞原子间隔变大。)
B.压强增大,分子间隔减小,压强减小,分子间隔变大。
解释生活现象:加压可以让6000mL氧气装进40mL钢瓶。
(注意:分子的大小不会改变,物质体积的变化是分子间隔在改变)
(4)同种分子构成的物质化学性质相同,不同种分子构成的物质化学性质不同。
氧气具有助燃性,氧气和液氧都具有助燃性,不具有可燃性;氢气具有可燃性。
考点3分子可以分为原子
1.分子
①概念:由分子构成的物质,分子是保持其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
第3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知识清单
考点1物质由微观粒子构成
1. 物质的宏观组成和微观构成关系
构成物质的微粒有:分子、原子、离子。
大多数物质由分子构成,少数物质(金属、稀有气体、部分非金属固体)由原子构成,一些物质是由离子构成的。
如:水由水分子构成,铁由铁原子构成,氯化钠由氯离子和钠离子构成。
考点2微粒的性质
解释实验3中A烧杯变红原因:浓氨水挥发出的氨气分子运动到B烧杯中溶于水,形成氨水使酚酞变红。
第25课 构成物质的粒子 元素

2.对原子结构的探索过程:
(1)道尔顿原子模型(1803 年)——实心球模型。 (2)汤姆生原子模型(1904 年)——西瓜模型(原子中有电
子,电子带负电)。 (3)卢瑟福原子模型(1911 年)——核式结构模型(α粒子
散射实验:原子核的存在)。 (4)玻尔原子模型(1913 年)——分层模型。 (5)1927~1935 年——电子云模型。
质子和 36 个电子。
【答案】C
【类题演练 1】 (2019·上海)瓶中 CO 气体分子的微观示意
图为(“ ”表示 C 原子,“ ”表示 O 原子)
()
【解析】 一氧化碳是由一氧化碳分子构成的,每个一氧
化碳分子是由 1 个碳原子和 1 个氧原子构成的。 【答案】B
专题二 原子的结构
原子核在整个原子中所占的体积很小,但原子的质量 主要集中在原子核上。在原子内,核电荷数=质子数=核 外电子数。
N 为 7 号元素,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N5-是一种单质
B.1 个 N5-带 1 个单位的正电荷
C.1 个 N5-中共含有 35 个质子
D.1 个 N5-中共含有 35 个电子
【解析】 氮原子的质子数和电子数均为 7,N5-是 5 个 N
原子得到一个电子得到的微粒,所以每个 N5-中含有 35 个
三、物质由元素组成 1.具体物质的元素组成:
(1)元素是具有相同质子数(即核电荷数)的同一类原子 的总称。一种元素与另一种元素的本质区别是质子 数(核电荷数)不同。
(2)元素、原子、离子和分子的比较见下表:
2.列举重要化肥的有效元素(N、P、K):植物生长过程中 需要量较多的是含氮、磷、钾元素的无机盐。植物生 长缺乏氮元素时,植株矮小,叶色发黄;缺乏磷元素 时,植株暗绿带红;缺乏钾元素时,植株矮小,叶片 上带许多褐斑。
必背3物质构成的奥秘-冲刺2023年中考化学必背重点知识(原卷版)

中考必背重点知识(三)物质构成的奥秘三分子和原子知识点一:物质由微观粒子构成1.构成物质的粒子物质是由微观粒子构成的,构成物质的粒子有:、和。
2.微粒的性质(以分子为例)①小:分子的质量和体积都很小1个水分子的质量约是3×10—26kg,一滴水(20滴为1mL)中大约有1.67×1023个水分子。
如果10亿人来数一滴水里的水分子每人每分钟数100个数,昼夜不停的数,需要3万年才能数完。
①分子在不断运动(温度越高,分子运动速率越快)①分子间是有间隔的①同种分子性质相同,不同分子性质不同其中①①①是分子、原子、离子的共同性质。
知识点二:分子和原子的关系1.分子——保持由分子构成的物质的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原子——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二者关系:①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分成原子,原子重新组合成新的分子;①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可分,原子不可分。
2.用微粒的观点解释(1)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物理变化:微粒本身不改变,只是微粒的间隔发生了变化。
化学变化:微粒本身发生了改变,即微粒的构成发生了改变。
(2)纯净物与混合物纯净物:由 微粒构成。
混合物:由 微粒构成。
3.由原子构成的物质:①金属单质 如:铁、铜、汞等①固态非金属 如:碳、磷、硫等①稀有气体单质 如:氦、氖、氩等4.分子和原子比较(1)相同点分子和原子都是组成世界的稳定 ,它们的 和 都很小,它们都在不断的 ,它们之间都有可以变化的 。
(2)不同点(用分子、原子填空)① 相互结合形成②在化学变化中, 发生了破裂,分成了更小的粒子—— , 又重新组合成新的 。
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 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
在化学变化中可分, 在化学变化中不可分。
原子的结构知识点一:原子的构成()()()⎪⎩⎪⎨⎧-⎩⎨⎧++个负电荷:一个电子带核外电子中子:不带电个质子带一个正电荷:质子原子核原子11说明: ①原子核位于原子中心,电子围绕原子核做高速运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物质由微粒构成—分子教案设计
一、教材分析与学情分析:
教材分析:本节是华师大版初中七年级下第六章第一节的内容,分子和原子是初中学生初次接触到的微小粒子,本节课,学生将从认识分子、原子的真实存在,开始认识微观世界,是化学学习由形象到抽象,从宏观转向微观的开始。
因此,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对学生了解微观世界,形成微观想象能力至关重要,是继续探索物质结构奥秘,理解质量守恒定律,解释一切化学反应实质的基础。
学情分析:本节内容之前,学生已学习了空气这一章的内容,空气虽然看不见摸不着但学生凭着生活经验,能确信氧气的存在。
这节内容所接触的是抽象的分子,正如学生对空气的理解,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从日常生活现象入手,便于学生对抽象知识及概念的理解。
在教学过程中培养的实验、观察、分析能力,也为将来化学学习垫定了基础。
二、教学目标:
1、知识技能目标:
(1)认识物质的微粒性;
(2)知道构成物质的微粒有质量和体积小、不断运动、有间隔基本特征;
(3)知道分子、原子等微小粒子是构成的物质的微粒;
(4)能运用分子、原子的观点解释一些简单的生活和实验现象。
2、过程与方法目标:
(1)学习通过观察自然、实验、识图等方法获取信息,学习运用想象类比、分析归纳、推理判断等方法处理信息;
(2)认识科学探究的基本程序和一般方法,体验探究活动的乐趣,逐步形成良好学习习惯和方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领域目标
(1)通过引导学生观察周围的自然现象,并用分子、原子的观点来解释一些日常生活中的现象,增强了学生对生活和自然界中化学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培养学生勤于思考、勇于探索的科学精神和积极态度。
三、教学重点难点:
1、知道构成物质的微粒有质量和体积小、不断运动、有间隔基本特征;
2、学习通过观察自然、实验、识图等方法获取信息,学习运用想象类比、分析归纳、推理判断等方法处理信息;
四、教学方法:
实验探究、交流讨论、分析归纳
五、教学器材
仪器:烧杯、量筒、胶头滴管、小型喷雾器
药品:水、酒精、方糖、氨水、高锰酸钾晶体
其他教学器材:多媒体课件
六、教学过程
教学任务与内容教学任务学生活动设计意图
启动与引入举例:
【老师提问】
1、为什么能闻到菜的香
味?
2、那同学们有没有思考过我们没有接触到花为什么能闻到香味
这个就是我们这节课所要讲的内容《物质有微粒组成》,这堂课后我们能很容易的回答这个问题了。
【学生可能回答】
飘过来
3、等待老师解答
引发学生兴趣
进入课题
展开
一、探索物质的结构
二、分子是构成物质的微粒ppt展示建筑物的图片
【教师提问】1、这高大的
建筑物
是由什么堆砌起来的
2、世界上形形色色的物质
是不是也像大厦一样由无
数块“砖块”堆砌而成的呢
【教师讲解】我们现在手上
有一块方糖,把它分成两
块,接着再一分为二,一直
不断分,直至分到保持糖的
性质的最小微粒,我们把它
称为分子。
因此我们说方糖是由方糖
分子构成的。
根据方糖,同学们回答一下
水、CO2是由什么构成的?
过渡:下面我们就有请分子
出场,大家一起来认识认识
它
【教师讲述】一滴水里含有
1.5万亿亿个水分子。
假如10
亿人来数一滴水里面的水
分子,如果每人每分钟数
100个则需要9000年。
【教师总结】水分子的质量
和体积都很小很小,
3×10-26kg
学生讨论
学生由生活中的经验
很容易得出时候由一
块块砖堆砌起来
学生讨论回答:水由
水分子构成。
CO2由
CO2分子构成。
学生惊叹:一滴水竟
然有那么多的水分子
得出结论:一滴水那
激发学生的想象
力,活跃课堂气氛
引发学生探究物质
结构的愿望
方糖这个粒子接近
生活,学生容易理
解分子这个概念
检验学生对分子这
个概念的理解程度
1、分子的体积和质量很小
2、分子始终处于不停的运动状态
2、分子之间有间隔教师拟人引入:分子是性格
活泼好动,还是文文静静
【实验】高锰酸钾晶体在水
中的溶解
将一小粒高锰酸钾晶体放
入水中,观察高锰酸钾在水
中的溶解现象
教师拟人引入:它们坐在教
室里是亲密无间,还是保持
一定的距离
【实验】水和酒精混合
取一根玻璃管,一端封口,
在观众注入约五分之二容
积的水,然后再小心的注入
等体积染成红色的酒精。
在
液面最高处做上标记。
接
着,堵住管口,将玻璃管反
复翻转,使酒精和水充分混
合。
竖直后再观察,看液面
的变化。
引导学生得出结论:10ml
黄豆+10ml芝麻是20ml吗?
为什么没有达到20ml呢
根据这个,同学们能解释刚
才的实验现象了吗?
【教师提问】请同学总结一
下这堂课我们学到了那些
知识?
么小,那水分子就非
常非常小了
学生观察实验过程,
分析实验现象,讨论
并得出实验结论:分
子是在运动的
学生观察、得出实验
结果:V水+V酒精不
等于2V
学生根据教师的引导
和对日常生活现象的
理解,讨论并回答老
师的问题
使学生对1.5万亿亿
这个数字有形象的
认识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
力和思考能力
把微观现象转化为
宏观现象,直观,
便于学生理解
小结
课堂练习思考:
1、联系生活实际,你认为
有哪些方法可以证明分子
存在?
2、打足气的球,为什么会
渐渐瘪了?
3、有一滴体积为10-9 m³的
油滴在水面上,形成一个10
㎡的油层,则该油分子的
直径为多少?
4、分子是最小的微粒吗?
分子还能能再分吗?无限
的分下去吗?大胆猜想,查
阅资料
作业本《物质由微粒构成1》
查阅资料分子还能继续
分吗?
【学生回答】:
1、分子是组成物质的
一种粒子
2、分子的质量和体积
都很小
3、分子始终处于不停
的运动状态
4、分子间有一定的间
隔
培养学生的知识迁
移能力
及时巩固较深印象
检测与调整
第四题为下一节课
的内容最铺垫
作业布置
板书设计:
物质由微粒构成
一、分子: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微粒
方糖—方糖分子水—水分子二氧化碳—二氧化碳分子
二、分子的特性
1、分子的质量和体积都很小
2、分子始终处于不停的运动状态
3、分子间有一定的间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