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武士道精神与中国儒学思想之比较
日本武士道精神和儒学思想比较研究

日本武士道精神和儒学思想比较研究摘要:日本儒学是从中国儒学吸取滋养、以中国儒学的发展为原动力而逐步成长的。
儒学伦理日本化的结果使“忠勇”成为武士道精神信奉的儒学德行。
而武士道精神首先起源于古代的日本,是一种舍生取义的献身精神,甚至一度成为日本的主导文化。
本文从武士道精神的内涵、起源、形成入手,分析它和儒家学说的关系。
关键词:日本武士思想;儒学思想;比较研究一、儒家思想在日本的传播上田秋成在《菊花之约》描写了一个武士之间相守誓约的故事,日本人家喻户晓。
两个武士约好在重阳节相聚,对菊花饮酒但是一个武士被敌人抓住了,无法脱身,为了不违背誓约,他自杀了,灵魂飞到约定的地点,与朋友饮酒之后飞灰湮灭。
这样的故事之所以能在日本人民心中引起深刻的感动,就在于武士精神对“诚”的崇尚。
而这个“诚”是来源于儒家思想。
日本很多学者提到:日本儒学是从中国儒学吸取滋养、以中国儒学的发展为原动力而逐步成长的。
日本儒学是武士道精神的思想基础。
明治维新以后,武士道精神并未随着武家政治的终结、身份等级制度的消失以及日本进入近代社会就画上终止符,相反它进一步渗透到日本民族的血液中。
二、武士精神的产生日本在镰仓时代,确定武家政权,随着以天皇为首的中央集权制的瓦解以及庄园制的发展,逐渐在豪强争夺中形成了地区性的家族式军事集团即武士团。
时至江户时代,结束了漫长的战争,进入和平时期。
随着德川幕府政权的发展,武士阶层社会地位得到提高,很多武士开始成为官僚,开始治国理政,急需规范社会的道德和行为准则。
所以当时,德川幕府把朱子学确立为官学。
三、儒家思想与武士道精神的融合武士道精神作为日本传统文化的象征,是日本民族在长期历史发展形成的一种特有的精神与道德体系。
即使在封建统治消失已久的今天,在各个领域我们仍然能够看出武士道精神在日本人们心中留下的深刻印记。
比如公司的终身雇佣制,日本人的重诚信,讲礼节,自杀率高等社会现象。
本文通过分析武士道精神中的儒家思想元素,揭示出儒家思想对武士道精神的影响,从中看出中国传统文化对日本文化的渗透。
日本的武士道精神与传统文化

日本的武士道精神与传统文化日本的武士道精神扎根于传统文化之中,源远流长,对于塑造日本国民性格和价值观起着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从历史背景、核心价值观等方面进行探讨,以展现日本武士道精神对传统文化的影响。
一、历史背景武士道精神的形成与日本的封建社会密不可分。
在平安时期,日本进入了一个相对稳定和繁荣的时期,统治者需要士兵来维护社会秩序。
这导致了武士阶级的崛起。
武士不仅要担负起战争的责任,还需要具备高尚的品德和精神境界。
这为武士道的形成创造了条件。
二、核心价值观武士道的核心价值观是忠诚、勇气、正直和礼仪。
忠诚是武士的首要品质,他们对于领主以及家族都有着忠诚的义务。
勇气是作为武士的基本素质,他们需要勇往直前,无畏无惧地面对战争和困难。
正直是日本文化中一直被推崇的美德,武士道中要求武士具备正直诚实的品质。
礼仪是日本传统文化中重要的价值观,武士道中也要求武士懂得礼节之道。
三、对传统文化的影响武士道精神对传统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武士道强调的忠诚和忍耐的精神在日本社会中得到了广泛的传承和发扬。
其次,武士道注重礼仪,使得日本社会形成了严谨和规范的风气。
再次,武士道追求极致的技艺和修炼,对日本的武术和艺术产生了重要影响。
此外,武士道中强调的正直和勇气的精神,也影响了日本人的行为准则和价值观。
四、当代意义虽然现代社会的日本已经不再是一个以武士道为核心的国家,但武士道的精神仍然在日本社会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武士道中所强调的忠诚、正直和勇气等美德,仍然影响着日本人的行为和价值观。
武士道精神的传承,让日本人在面对困难和挑战时能够保持坚韧不拔的精神,为日本社会的稳定和发展做出了贡献。
综上所述,日本的武士道精神是一种源远流长的传统文化,它以忠诚、勇气、正直和礼仪为核心价值观,对塑造日本国民性格和价值观起着重要的作用。
武士道精神的传承和发扬,使得日本社会具备了严谨、规范以及坚韧不拔的精神特质,为日本的社会稳定和繁荣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日本武士道精神特点

日本武士道精神特点摘要:日本武士道作为日本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中国人有其神秘特性,本文从武士道精神特点和起源出发,解读武士道精神的实质和特性。
关键词:武士道忠诚禅宗忠义勇武琵琶法师的刀术,砍掉了上百棵白桦树,平生未遇敌手,这是日本武士的最初形象,并不是因为琵琶法师对手太少,当时武士已经开始逐步形成阶层,标志着日本开始了武家政治时代。
从起源论,武士开始在藤原专权时代下的日本,武士形成的原因在于,天皇中央集权制的被削弱和庄园制的发展。
征兵制度的松弛,庄园贵族的实力增大,庄园大名开始建立私人武装,分离出一部分农民开始训练,寺院也开始建立了僧兵制度。
武士势力的不断加强,开始形成武士集团,首领为物领,下属为庶子,有很强的依附,以主从关系为根本,愿为主人献身,逐渐形成武家习气,弓矢之道等观念。
武士道名词最早出现在德川幕府初年,武士道初期与西方骑士观念相似,给予武士至高的生存理念,从护卫庄园的观念中升华自己。
真正的武士道思想,崇尚各种各样的美德,以忠于天职,维护个人荣誉的信念为观点,是武士道忠诚的表现。
用武士道精神的观点来看,若是被敌人围住,依然战斗的武士,并不是自我牺牲,是忠诚的体现。
武士道精神的精髓就是“忠义勇武”,要想得到“忠义勇武”光读书是不行的,还要依靠家庭和战场上的经验。
武士道精神首先要有的是尚武,武士生存的世界是战斗的世界,只有武艺高强的人才能生存,武士的身份是世袭传承,也就是说武士是出生即是武士,武力才能得到一切,武士手中的刀就是武士生存的必需品,个人生存,家境的贫富都是来源于此。
武士道的发展,产生很多学科,例如射击,柔道等等,成为了日本传统文化的代表。
武士从小训练便很残酷,看过《叶隐闻书》的人,都知道在山本常朝的描述中,武士所要经历的人生是何等残酷。
从小磨砺人性,用一生来奉献是武士道的精神体现。
佛教从印度传来,镰仓时期已有很大发展,对于武士道思想影响最多的就是禅宗,当坐禅逐步发展为“兴禅护国”时,不可避免的要接触到武士阶层。
中国的侠客文化与日本的武士道精神

中国的侠客文化与日本的武士道精神【摘要】纵观中国的历史,侠客精神已经演变成了一种侠客文化。
无论是在金庸先生的小说里,还是在张艺谋导演的电影里,我们随处可见,他们多是正义的化身,有着正直的品性,多是路见不平拔刀相助的,大多的侠义英雄们也是爱美人的。
同样,在日本,武士也成为最经典,最生动,最深入人心的文化形象。
在日本文化中,武士道文化几乎占据了最核心的部分。
武士道作为一种精神力量,在日本现代化的过程中起了不可否认的促进作用。
本文旨在通过对张艺谋电影中的侠客文化和黑泽明电影中的武士道精神作以分析对比。
【关键词】侠客;武士道;文化;精神“今游侠,其行虽不轨于正义,然其言必信,其行必果,已诺必诚,不爱其躯,赴士之困厄。
即已存亡死生矣,而不矜其能,羞伐其德,盖亦有足多者焉。
”(《史记.游侠列传》)伟大的史学家司马迁正是这样评价他那个时代的侠客们。
自东周开始,天下大乱,列国纷起,对于人才的需要日益加强,养士成为了一个政治集团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因素,从而侠客作为一种重要的政治砝码在社会地位上得到极大的提高,而作为秩序和威严象征的周王室每况愈下,也在另一个方面让社会空气更加自由。
有本领的侠客们可以根据双向选择的办法来决定效力的方式和投靠的主人,这使得侠客得到了尊重和自信,也让那个年代的江湖充满了个性的光辉。
正如诸子百家争鸣的出现一样,那个时代侠客们代表的尊严和信心也是后世所仿效的典范。
在张艺谋的电影《英雄》里,讲的是一个古老的历史故事——刺秦。
围绕刺秦,中国历史上曾有很多的感人故事,当然也都被陆续搬上银幕,结局几乎一致,影视作品大都是为了反映秦王的残暴而歌颂刺客,尽管刺客们的结局都是失败。
然而,在张艺谋的影片中,我们看到了一个不一样的刺客——无名,他仍旧没有逃脱悲剧的结局模式,但是我们却恰恰被这种悲剧的结局所震撼。
因为《英雄》这部影片完全颠覆了我们惯有的思维模式,刺客无名原本是要来刺杀秦王的,可是当他真正明白秦王之后,放下手中的剑走出秦宫。
武士道与儒家文化-汉语版

中国儒家文化与日本武士道“忠”比较相同点:含义相同:儒家思想从建立统一的君主制国家开始,宣扬“天无二日、民无二主”,承认君主是整个国家最高的统治者,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利。
并大力提倡忠于君主终于国家的忠君爱国思想;武士道把家族的利害与其成员的利益联系成密不可分的整体,认为国家先于个人而存在,一个人在国家中出生并且是国家的一部分,因此必须为国家或者其执政者而死。
对象相同:尽忠的对象始终是执政者或者国家秦汉之前中国儒家思想主张尽忠的对象是诸侯国的君主,而自秦汉后随着国家的统一绝对君主制的确立,忠君观念也被片面的强化了。
汉儒董仲舒:“以人随君,以君随天”。
汉人的忠君观念普遍加强。
著名经学家马融曾大发议论:“天之所覆,地之所载,人之所伏,莫大于忠”。
认为“忠”能巩固君臣关系,安定国家社稷,感动天地神明。
宋明理学家进一步宣扬父子君臣是“无所逃于天地之间”的“定理”。
而宋明之后,臣下对君主绝对服从与听命的愚忠观念笼罩整个社会,“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
武士道:日本武士价值理念的核心即是“臣对君无条件的忠诚与献身”。
镰仓、室町、江户时代,武士尽忠的对象是为自己提供衣食俸禄的君主,明治以后尽忠的对象则转向天皇、国家。
尽忠的目的和手段类似:二者均主张谏言,而尽忠的最高形式都是以生命来表明自己的忠诚。
中国儒家文化中孔子在回答鲁定公如何处理君臣关系的问题时说:君主应以礼来使用臣子,臣子应该衷心的服侍君主。
臣子应向君主尽忠,不要阳奉阴违的欺瞒他;臣子有向君主进谏的义务,如果君主不听,可以当面触犯他。
武士道“对那些为了君主的无常意志或胡思乱想而牺牲掉自己的良知的人,给予很低的评价。
这样的人会受到鄙视,被看作妄臣或宠臣,如果做不到匡正君主的错误,则任由君主处置自己”。
(《武士道》——新渡户稻造)二者均早期反对愚忠:中国儒家思想:孔子说君臣关系是平等的,君主以礼对待臣子是臣子忠于君主的前提。
孟子:“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认为君臣关系是相对的,如果君主有大的过错,又不听臣子的反复劝谏,就可以将他废为平民。
武士道与儒家思想之渊源

武士道与儒家思想之渊源作者:隋玉芳来源:《山东青年》2015年第12期摘要:本文主要以《武士道》中直接引用的儒家经典为切入点,探讨了武士道与儒家思想之间的渊源。
通过与儒家经典原著相对照,可以看出武士道对中国儒家思想的异化,尤其是“仁”的弱化和异化,导致中日两国走上了“一文一武”完全背道而驰的道路。
关键词:武士道;儒家思想;仁;异化武士道被誉为日本民族之魂,原本只是“武士”这一特殊阶层须遵守的道德原则,而后逐渐发展扩大,近代以来甚至成为整个日本民族的道德准则、日本传统文化的象征。
在其主体“武士”阶层早已消失的今天,武士道仍然发挥着不容小觑的作用。
而作为日本独特文化代表,究其思想根源的话,却是与中国的儒家思想渊源颇深。
武士道的代表著作无一不深受中国文化尤其是儒家思想的熏陶,凡是致力于研究武士道的日本人,无一不在谈论中国文化、儒家思想。
而研究成果表明:国内外学者普遍认为,儒家思想是武士道的理论基础。
本文将主要从新渡户稻造的《武士道》中所引用的儒学经典入手,探讨武士道与儒家思想之间的渊源,并着重探究其中之差异。
一、《武士道》与儒家经典《武士道》作为近代武士道研究的经典,自1899年在美国出版英文版之后,大受欢迎,先后多次再版,并陆续被译成多国语言。
该书探讨了武士道的道德体系,其中直接或间接引用了大量儒家经典。
在其第二章,新渡户稻造论述了武士道的渊源,除去佛教、神道等,孔子的教诲即儒家思想被认为是武士道的最丰富的渊源。
年轻人以孔子、孟子的著作为必备教科书,成年人则不仅是要了解,而且更要去践行之,即以孔、孟的教诲作为价值标准和行动准则。
但他同时认为五伦等基本的人伦道德,并非完全来源于儒家思想,而是在此之前就已经被日本民族所认识到了的,只是借助于儒家思想得到了确认。
儒家思想为原本就已萌芽的日本人的人伦道德提供了理论支持,使其具体化、形象化、理论化。
新渡户稻造一方面承认儒家思想对武士道所发挥的重要作用,但另一方面又否认武士道完全照搬于儒家思想。
武士道与儒家文化-日文版

中国儒家文化の中の忠と日本武士道の忠の相違点地位が違います:中国儒家文化の中で忠は中心ではなく、仁はずっと儒家文化の核心です。
これとは反対に、日本では、武士社会以来、忠武はすべてを超えるに最高の道徳、すなわち日本武士価値理念の核心は「臣下は君主に対しての無条件忠実と献身」。
中国では忠と孝がほぼ平等なのである。
でも、日本では忠が最高の道徳です。
平安末期から、武士子弟の教育が「忠誠」の育成することを始め、孝、儀、仁がすべて忠に従属します。
まず忠臣となり、それから親孝行な人です。
徳川時代、「忠誠」は依然として武士道の核心と魂です。
臣下が君主に忠誠ではないと、武士社会を追い出され、生活の出所を切られます。
そして、精神的にも安泰な日がありません。
武士社会は不忠者に対してがとても酷いです。
江戸時代に朱子学が政府筋の観念形態になり、江戸儒者が「君主に忠誠、国を愛する」という国民道徳を極力提唱します。
江戸儒者山鹿素行「1622-1685」がそう言いました。
国家と天下と人民に尽力しないと「忠」とは言えません。
「忠」は「考」より社会中での地位が高いです。
江戸儒学権威林羅山「1583-1657」が忠孝観に「忠と孝は兼ねられてはいけません、軽いのを捨て、重いのを取る」と思いました。
つまり、軍国の大事は家庭の私事よりもっと重要なことです。
本質が違います:中国の忠は仁慈を本位にし、人性を尊重するのです。
日本の忠は君主と臣下の間の戒律を重視し、君主に対して臣下の無条件の忠誠を強調し、冷血な忠に発展変化してきました。
人倫関係中での双方向の道徳義務を単方向の上に対しての絶対に従い、アジア式の人格を侮辱することを形成しました。
日本武士が殺戮すること職業にし、人を殺して自殺してきて君主に忠誠心を表しており、これをもって俸禄を受け取るの新興社会階層です。
だから、鎌倉武士社会から、日本儒学が「慈悲」を核心にして、生命を高く尊重することを原則にするの中国儒家体系を背きました。
浅谈中国儒家文化思想对日本的影响_李苗苗

2012年Vol.27 No.2南昌教育学院学报 文学艺术收稿日期:2012-01-16作者简介:李苗苗(1985-),女,河南洛阳人,助教,从事日语语言文学方向的研究。
儒家学说,亦称儒学,起源于东周春秋时期,和“道家”、“墨家”“法家”、“阴阳家”等一样是诸子百家之一,汉朝汉武帝时期起,成为中国社会的正统思想。
纵观儒学文化,体系非常庞大,包括了道德、修生、养性、治国、治家、哲学、艺术、教育、伦理等各个方面,至汉朝时,汉武帝采取董仲舒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儒家思想第一次被改造和融合,成为了中国最正统的符合封建王朝统治要求的思想。
在中国儒家文化思想的发展过程中对世界特别是东南亚国家产生了极大的影响,集中体现在对日本、朝鲜、韩国、新加坡等国家的影响。
日本是和中国一衣带水的国家,从文化思想的发展过程看,日本民族的文化底蕴并不厚重,但在日本,尤其是日本学者都致力于发掘深层文化。
日本文化具有极强的包容性,日本文化可以说就是对外来文化的选择性兼容与对本民族优秀文化挖掘、承传的基础上形成的。
比如说“和”的思想在日本的传统思想中占据着很重要的地位,从中日语言文字学的角度上看,日本人自称为“和”族,是和中国传统文化的“和为贵”思想分不开的。
一、中国儒家文化思想在日本的传播中国儒家文化思想的发展是循序渐进的,在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之后的很长时间里,儒家文化的地位始终是至高无上的,但是到了南北朝时期,随着佛教的传入,佛、道文化业日益兴盛,虽然儒家文化的统治地位并未动摇,但是也受到了佛、道文化的极大挑战。
这个时候,非儒家文化表现出极大地包容性与生命力,在儒学文化思想在中华大地上不断成熟的同时,日本的本土文化也在进行不断地演化。
(一)儒家文化在日本传播的源头公元285年即日本应神天皇16年,百济人王仁带着十卷《论语》和一卷《千字文》到达日本。
这是儒学经典著作《论语》第一次到达日本,也是有史可靠的儒学第一次与日本的接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日本武士道中的儒家思想
摘要:日本武士道和所有的伦理道德一样,是社会规范的行为准则之一,是维持正常生活和社会秩序必不可少的重要工具。
其中,“忠”是武士道的最高道德。
日本武士道中“忠”的思想是对中国传统儒学的继承和发展。
但是,武士道在发展的过程中,既有许多与儒家思想的共通之处,又有许多自己的见解和异化,形成自己独特的伦理道德体系。
关键字:武士道;“忠”的思想;“忠”的原因;“忠”的继承
一“武士道”概说
“武士道”起源于日本第一个武士政权镰仓幕府时期,最初,它提倡忠诚、信义、廉耻、尚武、名誉等道德要素。
也就是说,一个武士,要对主君忠诚,要讲诚信,同时要有羞耻心,要时刻记得维护自身、家族及整个武士阶级的名誉。
武士道和所有的伦理道德一样,作为社会规范的行为准则之一,是维持正常生活和社会秩序必不可少的重要工具,以社会舆论、良心、风俗习惯、榜样感化和思想教育等手段,使人们形成内心的善恶观念和情感、信念,自觉地尽到对他人和社会应尽的责任义务,已协调各种社会关系。
到了江户时代,武士道嫁接了中国儒家和佛家的思想,再糅合日本本土的神道教,最终形成了一整套系统的武士阶级的行为准则。
总而言之,武士道的诀窍就是看透了死亡,“不怕死”而为主君毫无保留地舍命献身。
这种思想也是对传统儒家“士道”的一种反动。
儒家的“士道”讲究君臣之义,有“君臣义合”、“父子天合”的人伦观念,但是日本“武士道”是以为主君不怕死、不要命的觉悟为根本,强调“毫不留念地死,毫不顾忌地死,毫不犹豫地死”。
[1]
二日本武士道“忠”的思想
日本封建社会的武家政治时期,“忠”具有至高无上的重要性,是存在于各种境遇中的人们关系的纽带,是维持武家统治的具体体现。
忠于自己的主人是武士必须恪守的信条,是武士道的核心和灵魂。
名誉、武勇、礼仪、廉耻、朴素、勤学等武士道的规范,都从属于忠,服务于忠,起着强化忠的作用。
[2]“忠”源于中国儒家思想,但奉行军国主义的日本武士,根据本民族自身的需要,摆脱了中国
传统“忠”观念的影响,在自身独特的历史环境中形成了自己鲜明的特征。
[3]主要内容是:
1、武士道“忠”的内涵:
意味着死的坚决意志,是将生命交给主君的彻底献身精神,是以为主君不怕死、不要命的觉悟为根本。
武士对“以忠效主”的理解是:必须为主人献出自己的一切,包括生命。
[4]
2、武士道“忠”的标准:
以随时准备为主君牺牲生命的程度来衡量,即为了效忠主君,武士应牺牲自己的一切。
武士道重视君臣戒律,即使“君不君”也不可“臣不臣”。
无论主君的命令是多么无理、蛮横,都要无条件服从。
只有克制自我、无条件服从命令的人才是忠臣。
3、武士道“忠”的地位:
中国儒家文化始终以“仁”为核心,“忠”受到“孝”和“礼”的制约。
在日本,武士社会以来,“忠勇”则成为超越于一切之上的最高道德,日本武士价值理念的核心即是“臣对君主无条件的忠诚与献身。
”[5]凌驾于其他所有伦理之上。
“对君主的效忠,相比起来,更处于整个体系的中心位置,超过对家族的效忠”。
对主君的义务任何时候都是第一位的,孝子首先要成为忠臣,如果父亲背叛主君,孝子也要毫不犹豫地抛弃父亲追随主君。
4、武士道“忠”的本质:
传统儒学的“忠”以仁慈为本位,尊重人性;而武士道的“忠”则重君臣之间的戒律,强调臣对君无条件的绝对忠诚,是彻头彻尾的权威至上主义,并演绎为冷血之“忠”,使人伦关系忠双向的道德义务,变成了下对上,卑对尊单方面的绝对服从。
5、武士道“忠”的性质:
在最初的日本武士的主从关系中,臣对主君的“忠”伴随着主君的“恩”实现的。
主君的恩是要给臣下领地或者保护臣下的领地,而作为臣下则要效忠主君作为报答。
天皇是国家尊严、统一和永存的象征,日本民族都蒙受了“皇恩”,因而全体国民都应忠于天皇。
武士道的“忠诚至上”早已脱离了儒家尽忠的本义,而与日本本土的氏族神信仰、天皇信仰等杂糅为一体,丧失了儒家人本主义的合理内核。
三武士道“忠”存在的原因
中国儒家思想的“忠”,传到日本后,经过武士阶级的发展和深化,成为武士道的核心和灵魂,以及最高的道德准则。
究其原因,是因为武家政治奉行的军国主义,为“忠”提供了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空间。
1、政治上:
“忠”是军事统治者的最大需要,是武家政治的纽带。
幕府的统治制度,是通过上下级之间的忠诚关系来保持统一,“忠”成为决定武家统治生死存亡的重要依据。
所以,武家政治特别强调家臣单方面对主君尽“忠”的自我牺牲精神。
在杀伐征战、烽火硝烟的战乱年代,“忠”是克敌致胜的法宝。
战争的胜败、首领的生死存亡,都取决于属下将士忠诚的程度。
[6]
2、经济上:
“忠”是家臣武士经济收入的根本需要。
主君用物质利益和“忠臣”的名誉,换取家臣武士“忠”的献身精神。
德川时代,武士的经济命脉完全掌握在主君的手中,唯一的生活来源是靠效忠主君获取禄米,武士的一生乃至世代都必须依靠主君来维持保障。
武家社会决不容忍不忠之人,对主君不忠,就是“盗父母之惠,贪主君之禄,一生之间唯终于盗贼之命”,[7]其结果就是丧失政治地位和经济来源。
3、思想上:
“忠”是臣民发自内心对主人的报恩或还恩。
因为“知恩的才是人,不知恩的可谓禽兽。
”在他们看来,自己蒙受主子的关照和重用,甚至子孙后代的经济来源都源于主子的恩赏,因而他们要报恩,不惜以牺牲性命为代价,以换得更大的“恩赏”。
同时,武士超凡脱俗的人生观、价值观和言行举止,成了社会的价值导向,决定着社会的道德等级和性质,是其他行业向往和学习的对象。
正如孔子所说:“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
[8]因此,武士道的忠义观也逐渐为日本民众所崇拜敬仰,成为整个国民特有的深层文化心理。
四武士道对儒学“忠”的继承
1.尽“忠”的对象:
儒家思想从建立统一的君主制国家开始,就承认君主是整个国家最高的统治者,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利。
并大力提倡忠于君主忠于国家的“忠君爱国”思想;
武士道把家族的利害与其成员的利益联系成密不可分的整体,认为国家先于个人而存在,一个人在国家中出生并且是国家的一部分,因此必须为国家或者其执政者而死。
2.尽“忠”的目的和手段:
无论是中国传统的儒家思想还是日本武士道,二者均主张谏言,而尽忠的最高形式都是以生命来表明自己的忠诚。
孔子在回答鲁定公如何处理君臣关系的问题时说:君主应以礼来使用臣子,臣子应该衷心的服侍君主。
臣子应向君主尽忠,不要阳奉阴违的欺瞒他;臣子有向君主进谏的义务,如果君主不听,可以当面触犯他。
武士道“对那些为了君主的无常意志或胡思乱想而牺牲掉自己的良知的人,给予很低的评价。
这样的人会受到鄙视,被看作妄臣或宠臣,如果做不到匡正君主的错误,则任由君主处置自己”。
[9]
这是日本武士道在自身发展和演化过程中对传统儒家思想吸收和继承的部分。
同时也是日本武士道一直维持不变的忠义信条。
五小结
武士道是日本的一种特殊文化,它是随着武家社会的发展形成的一种文化精神。
一方面武士道的产生是由社会条件的需要,适应主君、家臣、武士等社会关系的协调产生的;另一方面也是对中国儒家文化思想的相关元素吸收并包孕育而成的。
日本的“忠”和中国儒家文化思想的“忠君爱国”思想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这也可以理解为什么日本作为现代发达国家,“忠君”的思想即全体日本人民忠于天皇陛下的思想一直主导着日本的主流思想了。
总的来说,武士道和儒学既相联系又相区别,它吸收了儒学中忠义礼信等合理价值内涵,使得武士道得以存在下来,可以说如果没有儒学对其理论的支撑,武士道是绝不会得以长久存在下去的。
参考文献
【1】(日)新渡户稻造《武士道》中译本,商务印书馆,1993年
【2】(美)贝拉《德川宗教:现代日本的文化渊源》中译本,三联书店
【3】(日)信夫清三郎《日本政治史》中译本,第一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2年
【4】(日)森岛通夫《日本成功之路》中译本,经济日报出版社,1986年
【5】(美)格里菲斯《日本的宗教》,转引自新渡户稻造《武士道》
【6】苏桂《忠—武士道和日本精神的价值核心》,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3年第3期
【7】(美)赖肖尔《当今日本人》中译本,上海译文出版社,1998年
【8】乌恩溥译注《四书译注》,吉林文史出版社,1990年
【9】《日本思想史大系》32,岩波书店,1972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