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步态分析PPT课件

合集下载

步态分析 ppt课件

步态分析  ppt课件
屈曲受限 下肢内旋位 下肢外旋位 下肢内收位 下肢外展位
髋膝的屈曲挛缩,屈髋肌过紧张
髋屈曲受限,髋屈肌减弱 臀大肌减弱,内旋肌减弱,外旋肌痉挛,对侧骨盆过 度前旋 对侧骨盆过多后旋 髋屈肌内收肌痉挛 臀中肌挛缩、无力 髋屈肌减弱的代偿 短缩下肢的代偿 代偿屈膝、踝背屈功能的减弱 代偿下肢伸肌痉挛 对垂足的代偿
ppt课件
7
支撑中期 (mid stance):为人体下肢承受最大的 负重,足完全接触地面,膝、髋关节均过渡到 伸展位,骨盆处于中间位。
ppt课件
8
足跟离地 (heel off):是为过渡到摆动期做准备。足跟离地,
膝、髓关节继续保持伸展,骨盆向后旋转。从支撑中期到 足趾离地,足部完全负重到身体重心前移,足背屈、足跟 内翻,距舟、跟骰关节活动轴不平行,足部活动度受限, 稳定性增加,足弓得到加强,跖腱膜因跖趾关节过伸而被 拉紧,足部形成坚强杠杆,小腿外旋。同时小腿后侧肌肉 收紧,足跟迅速离地,此后由于胫骨后肌、跟腱、腓骨长 短肌、趾屈肌的共同作用,足跖屈、内翻,体重负荷分布 于跖骨上并朝前推移,背伸肌也起作用,足离开地面
ppt课件
踢出期
无踢出,从足跟外侧部 向前掌部移动体重不充 分 足趾拖地、背屈不充分
摆动期
过度足内翻
20
谢谢
ppt课件
21
ppt课件பைடு நூலகம்
摆动期
划圈 上提骨盆 过度屈曲
18
膝关节
步行周期 异常模式 足底着地 膝反张 原因 股四头肌肌力减弱或痉挛 比目鱼肌肌力减弱 对尖足的代偿
支撑中期 膝反张 同上 摆动期 膝过度屈曲 对尖足代偿 屈曲反射 膝屈曲受限 膝痛、膝活动度减少、伸肌痉挛、髋环 转
ppt课件

步态分析ppt演示课件

步态分析ppt演示课件

揭示肌肉的电生理活动与步态的关系。
.
14
sEMG(表面肌电图)
.
15
.
16
髋关节(hip)
• 髋伸肌:臀大肌、腘绳肌
• 髋屈肌:髂肌、腰大肌(髂腰肌)
• 髋外展肌:臀中、小肌、梨状肌、
• 髋内收肌群:耻骨肌、长/短收肌、大收肌
• 髋内旋肌:阔筋膜、臀小肌、臀中肌前部
• 髋外旋肌:臀中肌、臀大肌后部,梨状肌、 闭孔内肌
. 45
.
46
当摆动腿向前迈步时, 骨盆向前及向对侧发生 一定的旋转,正常约5°
.
12
正常步行周期中骨盆和下肢各关节 角度的变化
关节运动角度
步行周期 骨盆 首次着地 承重反应 站立中期 足跟离地 足趾离地 5°旋前 5°旋前 中立位 5 °旋后 5 °旋后 髋关节 30 °屈曲 30 °屈曲 30 °屈曲 ~0 ° 0 °~10 °过度伸展 10 °过度伸展~0 ° 膝关节 0° 0 °~15 °屈曲 15 °~5 °屈曲 5 °屈曲 5 °~35 °屈曲 踝关节 0° 0 °~15 ° 15 °跖屈~10 °背屈 10 °背屈~0 ° 0 °~20 °跖屈
. 27
观察法
• 一般采用自然步态,即最省力的步行姿态。观察包括前 面观、侧面观和后面观。需要注意全身姿势,包括步行 节律、稳定性、流畅性、对称性、重心偏移、手臂摆动 、诸关节姿态与角度、患者神态与表情、辅助装置(矫形 器、助行器)的作用等。 • 在自然步态观察的基础上,可以要求患者加快步速减少 足接触面(踮足或足跟步行)或步宽(两足沿中线步行 ),以凸现异常;也可以通过增大接触面或给予支撑( 足矫形垫或矫形器),以改善异常,从而协助评估。
• 股直肌、缝匠肌也参与屈髋活动

步态分析ppt课件

步态分析ppt课件

步态周期
首次着地 (足跟着地)
承重反应 (足放平)
站立中期
站立末期 (足跟离地)
迈步前期 (足趾离地)
迈步初期 (加速期)
迈步中期
迈步末期 (减速期)关节Fra bibliotek动角度骨盆
髋关节
5°旋前
30°屈曲
50°旋前
30°屈曲
中立位 5°旋后
30°屈曲~00 0°~10°过伸
5°旋后
10°过伸~0°
5°旋后
0°~20°屈曲
精选课件
23
10、帕金森
(Parkinson) 步态: Parkinson)病 或其它基底 节病变时, 步幅短而急 促,有阵发 性加速,不 能随意立停 或转向,又 称为前冲步 态或慌张步 态。
精选课件
24
11、截瘫步态
精选课件
25
感谢亲观看此幻灯片,此课件部分内容来源于网络, 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谢谢配合!
步态分析
精选课件
1
一、定义
步行牵涉全身众多关节和肌群的一种协调、 对称、均匀、稳定的周期性运动。因此,步态分 析是康复评价中重要的一环,用在诊断与评估神 经骨骼肌肉系统疾病上有其优点与必要性。而藉 由步态分析技术发展的治疗方法、辅具、假体等 则可回馈到治疗与矫正异常步态之上,以协助病 人恢复正常行动功能。
股四头肌向 心性收缩以 稳定膝关节 伸展位,为 足跟着地作 准备
腓肠肌、比目 鱼肌腓骨短肌、 足拇长屈肌收 缩引起踝关节 屈曲 背屈肌收缩使 踝关节呈中立 位,防止足趾 拖地
背屈
精选课件
14
(四)常见的异常步态
1、疼痛步态 如果患肢负 重时产生疼痛,患者常试 图缩短患肢支撑期,以减 轻疼痛,表现为对侧下肢 摆动加速.步长缩短,致 使左、右不对称,故又称 为短促步。腰部有疼痛时, 患者常小步慢行,以减少 震动。腰椎间盘突出症病 人为了减轻神经跟疼痛而 有脊柱侧弯,从而导致躯 体倾斜,患侧支撑期时足 跟轻轻触地。

步态分析课件

步态分析课件

骶棘肌、臀大肌、 腘绳肌收缩
股四头肌先 向心性收缩 后离心性收 缩
胫前肌离心性收 缩,防止足放平 时前脚掌拍击地 面
臀大肌逐渐停止收 股四头肌逐 腓肠肌和比目鱼

渐停止活动 肌离心性收缩控
制小腿前倾
精品 PPT 可修改
腓肠肌、比目鱼 肌离心性收缩对 抗踝关节背屈
13
足跟离地 ↓ 足趾离地
加速期 ↓ 迈步中期
精品 PPT 可修改
17
4、胫前肌步 态:因足下垂, 摆动期髋及膝 屈曲度代偿性 增大,形成跨 槛步态或垂足 步态;轻度胫 前肌无力时, 足跟着地时不 能控制足掌下 落速度,致使 足掌拍地有声。
精品 PPT 可修改
18
5、股四头肌无力
步态:因股四头肌
无力,在支撑期不
能保持稳定伸膝,
致使患者身体前倾,
使上身的重力线在
膝关节旋转轴前方
通过,从而维持被
动伸膝,久之会造
成膝反曲畸形。当
被动伸膝机制不能
奏效时,患者在支
撑期常俯身用手后
压大腿,使膝伸直,
称为扶膝步态。
精品 PPT 可修改
19
6、臀中肌步态:当 臀中、小肌无力使 髋外展时,难以维 持髋关节的侧向稳 定,在患腿的支撑 期躯干常弯向患侧, 使上体的重力线在 髋关节外侧通过, 以体重与内收肌的 平衡来维持髋关节 侧向稳定,同时便 于对侧下肢迈步。 两侧臀中、小肌受 损时,步行时上体 大幅度左右摇摆, 呈典型的鸭步。
精品 PPT 可修改
20
7、踝跖屈挛 缩时,足跟 不能着地而 出现马蹄足。 在摆动期以 髋及膝过度 屈曲来代替 踝背屈障碍 防止足尖触 地,状如跨 过门槛,故 又称为跨槛 步。

步态分析精品PPT课件

步态分析精品PPT课件
2.臀大肌: 收缩活动始于摆动相末期,并于支撑相中期达到高 峰。在摆动相后期臀大肌收缩,约在步行周期的85%.
3.髂腰肌: 髋关节于足跟离地至足趾离地期间伸展角度达到 峰值(10°~15°)。
4.股四头肌: 股四头肌收缩活动始于摆动相末期,至支撑相 负重期达最大值。
5.缝匠肌: 在支撑相末期和摆动相初期,作用为屈膝、屈髋, 在摆动相末期和支撑相初期,使膝关节旋内。
屈 30°~0°
完全伸直
屈 15°
屈 15°~0°
中间位
跖屈 15°
背屈 10°
支撑末期 向后 4°~5°
过伸 10° 完全伸直 中间位
支撑腿足趾离地的瞬间,标志着站立相结束和迈步 相开始。
骨盆 :5°后旋
髋关节:0°- 10°过伸展
膝关节:0°
踝关节:10°背屈-0°
趾关节:0°- 10°过伸展
是利用力学原理和人体解剖学、生理学知 识对人类行走状态进行对比分析的一种研究 方法,包括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
步态(gait)是指人体步行时的姿势 步行(walking) 跑(running)
在临床工作中对患有神经系统或骨骼肌肉 系统疾病而可能影响步行能力的患者需要进 行步态分析,以评价患者是否存在异常步态 以及异常步态的性质和程度,为分析异常步 态的原因和矫正异常步态、制定康复方案提 供必要依据,并评定步态矫治的效果。
稳定性 周期性 方向性 协调性 个体差异性
支持体重
单腿支撑
摆动腿迈步
步长: 行走时一侧足跟着地到紧接着的对侧足跟着 地所行进的距离 跨步长
步宽:在行走中左右两足间的距离,通常以足跟 中心为测量参考点
步频: 行走中每分钟迈出的步数
步速: 行走时单位时间内在行进的方向上整 体移动的直线距离

步态分析(精品课件)

步态分析(精品课件)
❖ 发生在步行周期的0-10% ❖ 此阶段为第一个双支撑期。
16
精品 PPT 可修改
阶段2负荷反应期Loading Response
❖ 指足跟着地后至足底与地面全面 接触瞬间的一段时间(足放平), 即一侧足跟着地后至对侧下肢足 趾离地,为双支撑期,是重心由 足跟转移至足底的过程。
❖ 膝关节于站立相达到其最大屈曲 角度标志着支撑腿有效地承受了 体重,故又称为承重期。
4
zh精en品gdPaPwTuf可uy修ua改n
行走生物力学与神经学和运动生理学的关系
❖ 行走及步态是CNS的终极目标在生物力学水 平上的体现
▪ 神经学水平(生物学信号的第一级水平的汇 聚):运动单位的许多兴奋性和抑制性信号 汇聚
▪ 肌肉水平(生物学信号的第二级水平汇聚) :肌肉力量的大小通过运动单位募集率的高 低而体现
步行周期
14
精品 PPT 可修改
支撑相早期(early stance)
❖ 指进入支撑相开始阶段的时间,包括首次触地和 承重反应,占步行周期的10%~12%
15
精品 PPT 可修改
阶段1:首次着地Initial Contact
❖ 步行周期和站立相的起始,指足 跟或足底的其他部位第一次与地 面接触的瞬间。
❖ 此时人体重心处于行走时的最低 点
❖ 发生在步行周期的10%-15%
17
精品 PPT 可修改
支撑相中期(mid stance)
❖ 指支撑相中间阶段的 时间。此时支撑足全 部着地,对侧足处于 摆动相,是唯一单足 支撑全部重力的时相 ,正常步速时发生在 步行周期的15%~40%。
❖ 此时重心位于支撑面 正上方
❖ 每个步行周期中包含两个双支撑期,第一个双支撑 期发生在步行周期的前10%, 相当于支撑足首次触 地及承重反应期,第二个双支撑期发生在步行周期 的50%-60%之间,相当于对侧足的减重反应和足离 地时期。

步态分析完整版 ppt课件

步态分析完整版 ppt课件

2020/10/28
22
三、行走运动学
正常步行周期中骨盆和下肢各关节 的角度变化及参与的肌群 (另见表 格)
2020/10/28
23
第二节、常见的病理步态的原因及表现
一、疼痛
急、慢性疼痛均可影响运动功能 髋关节疼痛的患者在行走时,为减轻负重期的 疼痛,患者站立相时间缩短。 膝关节疼痛时,患者在整个行走周期中以轻度 屈曲膝关节为特征。 踝足创伤、炎症、退行性关节炎等可引起疼痛。 患者患侧步长明显缩短,正常的足跟-足尖运动模 式消失。
足跟离地到对侧下肢足跟着 地。
5、迈步前期(双支撑期 )
指从对侧下肢足跟着地到支 撑腿足趾离地之前的一段时 间。
14
6、迈步初期 从支撑腿离地至该侧膝关节
达到最大屈曲时。
7、迈步中期 从膝关节最大屈曲摆动到小
退与地面垂直时。
8、迈步末期 指与地面垂直的小腿向前摆
动至该侧足跟再次着地之前。
2020/10/28
26
• 3、髋关节屈肌无力 • 4、骨四头肌麻痹 • 5、胫前肌无力 • 6、腓肠肌无力
2020/10/28
27
三、畸形
对关节活动受限必然 影响 表现:1平足
2足尖
2020/10/28
18
(二) 步长与跨步长 1.步长 (step length) 行
走时左右足跟或足尖先后着地时两 点间的纵向直线距离。
正常人的步长约为50-80cm。偏 瘫患者:健侧步长缩短,患侧步长 延长。
2020/10/28
19
2、跨步长( stride length) 指同一侧足跟前后连续两次着地点间
forever304
2020/10/28
1

步态分析PPT课件

步态分析PPT课件
步态分析
.
1
步态分析的参数
• 1 步态周期 始于一侧足跟与地的接触止于同侧足跟的再 次着地。
• 2 跨步长 是指同一足的足跟相继触地之间的距离。 • 3 步长 是指不同足的足跟相继触地之间的距离。 • 4 步宽 是指两次连续地足触地时双侧足弓之间的距离。 • 5 步频 • 6足偏角
.
2
• 步行的支撑相:1足跟着地
.
7
• 膝关节:当足跟触地时膝关节大约有5度的屈曲,并且在 步态周期的前15%,它会继续再屈曲10—15度。膝关节的 轻度屈曲是由股四头肌的离心收缩引起的。最大膝关节屈 曲是60度,发生在摆动中期开始时。在摆动中末期,膝关 节处于几乎完全的伸直位,是为下次的足跟着地做准备。
.
8
踝关节:当足跟着地时,踝关节处于轻度的 跖屈。在足跟触地后不久,由踝关节背侧 屈肌的离心收缩引起踝跖屈使足平方在地 面。当胫骨前移越过支撑足时,踝背屈增 加到10度。在足跟离地后,踝关节可以跖 屈最大可到15—20度,一直到足趾离地。
.
11
• 水平面的运动 骨盆 行走时,骨盆在水平 面上的旋转是围绕垂直轴进行的,是通过 支撑腿的髋关节发生的。以右足为例,在 足跟触地时,右侧的髂前上棘相比左侧的 是靠前的。在步态周期的最初15—20%骨 盆呈现逆时针方向的旋转,在右下肢支阶 段余下时期,当左侧髂前上棘与摆动的左 下肢一起前移时,骨盆出现顺时针的旋转。 在整个步态周期骨盆向每个方向旋转的角 度大约3—4度。

2足放平

3支撑中期

4足跟离地
• 步行的摆动相:1足趾离地

2摆动早期

3摆动中期

4摆动末期
.
3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指下肢主动加速蹬离 (push off)的阶段,开始于足跟抬 起,结束于足离地。此阶段身体重心向对侧下肢转移,又称
为摆动前期。在缓慢步行时可以没有蹬离,而只是足趾离开
地面,称之为足趾离地(toe off)。对侧足处于支撑相早期, 属于双支撑相,约为步态周期的10%~12%。参与的肌肉主 要为腓肠肌和比目鱼肌 (等长收缩)、股四头肌和髂腰肌(向 心性收缩)。
天津中医药大学针灸系康复医学教研室-
7
-----郭永明制作
步行周期
摆动相
早期 (initial swing)
➢ 主要的动作为足廓离地面和屈髋带动屈膝,加速肢体前向 摆动,占步态周期的13%~15%。
➢ 参与的肌肉主要为胫前肌、髂腰肌、股四头肌。
天津中医药大学针灸系康复医学教研室-
8
-----郭永明制作
天津中医药大学针灸系康复医学教研室-
10
-----郭永明制作
步行参数
步频 单位时间内行走的步数称为步频,又称步调,以步 数/min表示。 正常人平常步频约为95~125步/min。
步速 单位时间内行走的距离称为步速,以m/s表示。 健全人自然步速约为1.2m/s。 步行速度和步幅和步频相关,步幅增加,步频加快, 步行速度亦加快,反之亦然。
➢ 参与的肌肉主要包括胫前肌、臀大肌、腘绳肌。承重反应 指首次触地之后重心由足跟向全足转移的过程,骨盆运动
在此期间趋向稳定,参与的肌肉包括股四头肌、臀中肌、腓 肠肌。 ➢支撑足首次触地及承重反应期相当于对侧足的减重反应和
足离地。由于此时双足均在地面,又称之为双支撑相。
天津中医药大学针灸系康复医学教研室-
天津中医药大学针灸系康复医学教研室-
2
-----郭永明制作
步行周期
人在行走时,从一侧足跟着地到该侧足跟再次着地为止称为一个 步行周期。
在一个步行周期中,每侧下肢都要经历一个支撑相(站立相)和 摆动相(迈步相)。
支撑相是指一侧下肢足跟着地到同侧足尖离地的阶段,一般占整 个步行周期的60%。
摆动相是指从一侧下肢的足尖离地,到同侧足跟着地的阶段,一 般占整个步行周期的40%。
5
-----郭永明制作
步行周期
支撑相
中期 (mid stance)
➢ 支撑足全部着地,对侧足处于摆动相,是惟一单足支撑全 部重力的时相,正常步速时大约占步态周期的38%~40 %。参与的肌肉主要为腓肠肌和比目鱼肌。
天津中医药大学针灸系康复医学教研室-
6
-----郭永明制作
步行周期
支撑相
末期 (terminal stance)
步行周期
摆动相 中期 (mid swing) ➢足廓离地仍然是主要任务,占步态周期的10%。 ➢参与的肌肉主要为胫前肌,保持踝关节背屈。 末期 (terminal swing) ➢主要任务是下肢前向运动减速,准备足着地的姿势,占步 态周期的15%。 ➢参与的肌肉包括腘绳肌、臀大肌、胫前肌、股四头肌。
支撑相与摆动相比例约为6:4。
天津中医药大学针灸系康复医学教研室-
3
-----郭永明制作
步行周期
人在行走时,从一侧足跟着地到该侧足跟再次着地为止称为一个 步行周期。
在一个步行周期中,每侧下肢都要经历一个支撑相(站立相)和 摆动相(迈步相)。
支撑相是指一侧下肢足跟着地到同侧足尖离地的阶段,一般占整 个步行周期的60%。
摆动相是指从一侧下肢的足尖离地,到同侧足跟着地的阶段,一 般占整个步行周期的40%。
支撑相与摆动相比例约为6:4。
天津中医药大学针灸系康复医学教研室-
4
-----郭永明制作
步行周期
支撑相
早期(earIy stance)
➢ 包括首次足跟接触地面的瞬间和承重反应,正常步速时大 约占步态周期的10%~12%。
天津中医药大学针灸系康复医学教研室-
13
-----郭永明制作
步态分析方法
临床分析 病史回顾 ➢ 此外,老年性痴呆、下肢血管病变、帕金森综 合征、糖尿病足病、痛风等同样可能是潜在的 原因; ➢ 心理功能障碍也可造成异常步态;假肢和矫形 器的设计与制作决定了截肢或瘫痪患者的步态 特征。
步态分析
步态是一个人的行走模式,即行走时的表现形式。 正常人步态是通过骨盆、髋、膝、踝和足趾的一系列活动 完成的,躯干则基本保持在两足之间的支撑面上。正常步 态是平稳、协调、有节律的,两腿交替进行,它有赖于中 枢神经系统及骨骼肌肉系统的正常、协调工作。四肢、躯 干、神经调节系统或某些全身性的疾病都能影响一个人的 步态,影响其行走功能。
天津中医药大学针灸系康复医学教研室-
9
-----郭永明制作
步行参数
步长 行走时一侧脚跟着地到紧接着的对侧脚跟着地所行 进的距离称为步长,以cm为单位表示。 正常人平地行走,一般步长约50~80cm。步长 与身高有关,身材愈高,步长愈大。
步幅 行走时,一侧脚跟着地到该侧脚跟再次着地所行进 的距离称为步幅,又称跨步长,以cm为单位表示。 其大小一般为单步长的两倍,约为100~160cm。
天津中医药大学针灸系康复医学教研室-
1
-----郭永明制作
步态分析
步态分析是利用力学的概念、处理手段和人体解剖、 生理学知识对人体行走的功能状态进行对比分析的一种生 物力学研究方法。 在临床工作中,用步态分析的数据与 曲线鉴别、评定肢体伤残的程度,为制定康复计划提供可 观依据;对行走功能异常或致残的机制进行深入研究,从 生物力学的角度提出针对性的治疗方案;进行康复训练前 后的步态对比检查、评定康复治疗的效果;进行安装假肢、 支具前后的步态对比,评定其效果。
病史回顾
➢ 患者既往的手术、损伤、神经病变等病史对判
断步态异常有重要参考价值。
➢ 例如小儿麻痹后遗症患者发病10~15年之后再
度出现步态恶化,其原因既可以是小儿麻痹症
后综合征所造成的神经肌肉功能恶化,也可以是下
肢骨关节退行性改变造成的疼痛性步态,脊柱退行
性改变或腰椎间盘病变造成脊神经压迫也是常见原
因。
天津中医药大学针灸系康复医学教研室-
11
-----郭永明制作
步行参数
步宽 是指左、右两足心间的横向距离,通常以足跟中点 为测量点。步宽越窄,步行的稳定性愈差。
足偏角 学针灸系康复医学教研室-
12
-----郭永明制作
步态分析方法
临床分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