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列腺癌及内分泌治疗
医学-前列腺癌的新辅助内分泌治疗

NHT治疗对前列腺体积的影响(3)
Brandstedt[9]等对92例患者的术后标本进行分析,
其中38例接受3月NHT治疗,发现NHT治疗组较 单纯手术组前列腺体积显著缩小,而肿瘤的体积 两组无显著差异。
Tunn等[12]报告,201例PT2期患者前列腺体积缩
小14%,而157例PT3期缩小34%。
Schalman[14]等(40例, 3月NHT),发现59%的患者PSA
值<4ng/ml,其中80%的患者为PT2,13%为PT3;而 PSA>4ng/ml者都是PT3-T4患者。PT2和PT3-4期患者 间PSA值的降低存在显著差异。
NHT治疗对PCa分期的影响(1)
临床T2期患者术后病理常提示有30-50%属于 临床分期过低。。
在一定治疗时间范围内体积缩小值和治疗 剂量呈正相关。
良性组织较恶性组织对NHT治疗更敏感。 分期越高,体积缩小越明显。 移行区体积缩小的比例显著低于周围区。
1. Brandstedt S, et al. Urol Res ,2019, 25(1): 43-47. 2. Tunn UW, et al. Urol Int, 2019, 56Suppl 1: 6-12. 3. Chen M, et al. Am J Roentgenol ,2019, 166(5): 1157-1163.
CHEN[10]等研究了22例患者NHT治疗前后的体积
变化,前列腺总体积平均缩小33.5% ±19.6%, 移行区体积平均缩小 29.2% ±22%,而周围区 体积平均缩小 55.8% ± 25.8%。
NHT治疗对PSA的影响(1)
NHT治疗后80-100%的患者外周血中PSA 水平降低。
前列腺癌的内分泌治疗

前列腺癌的内分泌治疗一.概论前列腺癌的内分泌治疗是前列腺癌治疗的重要手段之一,被推荐为晚期前列腺癌的一线治疗方法。
它适用于进展期前列腺癌,进展期前列腺癌占临床前列腺癌诊断的85~97%,内分泌治疗能明显延长病人肿瘤的无进展期,存活期及总生存期。
病人有效地缓解肿瘤所致的症状。
前列腺癌的病人是否接受了内分泌治疗,对病人的3年生存期有明显的影响。
内分泌治疗适用于局部进展和转移性前列腺癌,即C期和D期,相当于TNM 分期的T3、N0~3和M1期,还用于根治性手术和放疗前后的辅助治疗。
二.内分泌治疗的机制前列腺癌的发病机制至今不完全明确,尤其是细胞因子,生长因子的作用更是不清楚。
目前较明显的学说表明:86~98%的前列腺癌是一个激素依赖性的肿瘤,主要与雄性激素-睾酮的刺激有关。
95%的睾酮由睾丸Leydig细胞产生,下丘脑产生黄体生成激素(LHRH)作用于垂体前叶而分泌黄体生成素(LH),在LH的刺激下睾丸Leydig细胞产生睾酮。
前列腺内分泌环境依赖于下丘脑-垂体-睾丸轴。
5%的睾酮由肾上腺皮质的束状带和网状带在垂体产生的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的刺激下产生。
65岁以上男性,60%的雄性激素来源于睾丸,40%来源于肾上腺。
三.雄激素的阻断途径➢手术去势。
➢药物去势。
➢在靶细胞水平阻断雄激素。
➢5α-还原酶抑制。
➢抗肾上腺分泌药物。
➢雄激素全阻断(MAB)。
四.内分泌治疗预期结果完全缓解:肿瘤消失,所有相关肿瘤标记均正常。
部分缓解:原有肿瘤减少50%,无转移灶,淋巴结不可触及或影像学只是偶然发现。
治疗前、后PSA的最低水平,以及达到最低水平的时间是评估内分泌治疗是否有效的指标,但不能判断是否有转移。
五.内分泌治疗的方法(一)外科去势:双睾丸切除为治疗晚期前列腺癌的标准方法:a 双睾丸切除b 双睾丸被膜下切除c 双睾丸切除+睾丸假体植入优点:手术简单,可局麻下进行,价格低。
手术后病人血浆睾酮水平3-12h可达最低水平。
前列腺癌内分泌治疗靶点

04
雌激素受体下调剂可以降低ER的表达水平,从而减弱 雌激素对前列腺癌细胞的促进作用。常用的雌激素受 体下调剂包括氟维司群等。
05 其他潜在靶点研究
生长因子受体
胰岛素样生长因子受体(IGF-1R)
在前列腺癌中过表达,通过激活PI3K/AKT和MAPK信号通路促进细胞增殖和存活。针对IGF-1R的抑制剂如 linsitinib(OSI-906)已进入临床试验阶段,显示出一定的抗肿瘤活性。
探索多靶点联合治疗的策略
针对前列腺癌的复杂性和异质性,探索多靶点联合治疗的策略,以提高治疗效果并减少耐药性的 发生。
加强临床转化研究
加强基础研究与临床应用的紧密结合,推动新型内分泌治疗药物的临床试验和上市应用,为前列 腺癌患者提供更多有效的治疗选择。
THANKS FOR WATCHING
感谢您的观看
针对ER的内分泌治疗策略
针对ER的内分泌治疗是前列腺癌治疗的重要手段之一, 主要包括雌激素拮抗剂和雌激素受体下调剂等。
输标02入题
雌激素拮抗剂可以与ER结合,阻止雌激素的作用,从 而抑制前列腺癌细胞的增殖和侵袭。常用的雌激素拮 抗剂包括他莫昔芬等。
01
03
此外,针对ER的内分泌治疗还可以与其他治疗手段 (如手术、放疗和化疗等)联合应用,提高治疗效果
瘤活性。
组蛋白去乙酰化酶(HDAC)
在前列腺癌中表达异常,参与组蛋白去乙酰化和基因转录调控。HDAC抑制剂如伏立诺 他(vorinostat)和罗米地辛(romidepsin)在临床试验中显示出一定的疗效。
06 前列腺癌内分泌治疗靶点 的挑战与前景
靶点研究的挑战
01
前列腺癌的异质性
前列腺癌具有高度异质性,不同患者的肿瘤在基因表达、 生物学行为和对治疗的反应等方面存在显著差异,这使得 寻找普适性的治疗靶点变得困难。
《前列腺癌的内分泌》课件

REPORT
CATALOG
DATE
ANALYSIS
SUMMAR Y
05
内分泌治疗的疗效和副 作用
内分泌治疗的疗效
抑制肿瘤生长
通过抑制雄激素分泌,内分泌治 疗可有效抑制前列腺癌细胞的生 长和扩散,从而控制病情。
延长生存期
对于早期前列腺癌,内分泌治疗 可显著延长患者的无病生存期和 总生存期。
CATALOG
DATE
ANALYSIS
SUMMAR Y
02
内分泌治疗原理
内分泌治疗的定义
内分泌治疗是一种通过调节内分泌系统来治疗某些疾病的方法,特别是与激素水平异常有关的疾病, 如前列腺癌。
内分泌治疗主要通过降低或消除相关激素对肿瘤的影响,从而抑制肿瘤的生长和扩散。
内分泌治疗的作用机制
抑制雄激素
ANALYSIS
SUMMAR Y
01
前列腺癌概述
前列腺癌的定义
前列腺癌是一种发生在前列腺组织的 恶性肿瘤,是男性最常见的癌症之一 。
前列腺癌通常起源于前列腺的腺泡细 胞,可以扩散到前列腺以外的其他部 位。
前列腺癌的流行病学
前列腺癌在西方国家较为常见,但在 亚洲和非洲等地的发病率较低。
前列腺癌的发病率随着年龄的增长而 增加,大多数患者在60岁以后被诊断 出来。
性功能障碍
内分泌治疗可能导致性欲减退、勃起困难等性功能障碍。处理方法包括心理治疗、药物 治疗以及性健康管理。
REPORT
CATALOG
DATE
ANALYSIS
SUMMAR Y
06
内分泌治疗的前景和展 望
新型内分泌治疗药物的研发
针对AR信号通路的靶向药物
前列腺癌的内分泌疗法.docx

前列腺癌的内分泌疗法
前列腺癌具有明显的激素依赖性,当雄激素水平下降时即可使成人前列腺上皮萎缩,也可使前列腺癌细胞有同样变化。
正是基于这点产生的内分泌疗法,其核心为抗雄激素疗法。
由于前列腺癌症状隐匿性强,故发现时多已进入中晚期,抑制雄激素的内分泌疗法就成为中晚期前列腺癌治疗的基础。
通常是行双侧睾丸切除术或服用雌激素及抗雄激素药物。
临床资料已经证实了这种疗法的显著疗效。
在一些典型病历中,睾丸切除术或抗雄激素治疗的近期效果是相当突出的。
有些因疼痛呻吟不止,长期辗转病榻的患者可于睾丸切除术后不久就能起床、疼痛消失、食欲增加,以后体力逐渐加强,甚至可恢复工作。
增大而坚硬的前列腺癌可逐渐变小变软。
骨髓和软组织的转移癌也会消退,血PSA、PAP 可下降至正常。
但并非所有的前列腺癌对内分泌治疗都有效,一些患者对内分泌治疗效果不明显,有些虽近期内疗效较好,但几个月或1~2年后症状可恶化。
因此,内分泌疗法为一种姑息性疗法,它可以用于前列腺癌的各个时期,虽这种疗法可以使病人病情得到控制和缓解,但研究表明此疗法并不能使病人的生存率有所改观。
网址: 第 1 页,共 1 页。
2024版前列腺癌的内分泌治疗ppt课件

其他并发症
晚期前列腺癌患者常伴有骨质疏松, 内分泌治疗可能加重这一状况,需 补充钙剂和维生素D,必要时使用
双膦酸盐类药物
骨质疏松和骨折
内分泌治疗可能导致性功能减退, 影响患者生活质量,可给予相应的 心理支持和药物治疗
性功能减退
如潮热、乳房胀痛、肝功能损害等, 需根据具体情况采取相应的处理措 施
CHAPTER 04
晚期或转移性前列腺癌内分泌治疗 策略
晚期或转移性前列腺癌特点分析
晚期或转移性前列腺癌通常已经失去了手术根治的机会
前列腺癌细胞对雄激素的依赖性较强,内分泌治疗可通过降低体内雄激素水平来抑 制肿瘤生长
晚期前列腺癌患者常伴有骨转移,导致骨痛、病理性骨折等并发症,严重影响生活 质量
一线内分泌治疗方案选择及适应证
促黄体生成素释 放激素类似物
这类药物可以模拟促黄体生 成素释放激素的作用,抑制 垂体分泌促性腺激素,从而 降低睾丸产生雄激素的能力。 常用的药物有戈舍瑞林、亮 丙瑞林等。
雌激素类药物
雌激素可以抑制垂体分泌促 性腺激素,进而降低睾丸产 生雄激素的能力。但长期使 用雌激素会增加心血管疾病 和血栓形成的风险,因此已 较少用于前列腺癌的内分泌 治疗。
主要目的是缩小肿瘤体积,降低手术难度和并发症风险。适应 证包括局部进展期前列腺癌、高危前列腺癌等。常用药物包括 促黄体生成素释放激素类似物(LHRH-A)和抗雄激素药物。
根治性手术后辅助内分泌治疗
主要目的是减少或延缓术后复发和转移。适应证包括术后病理 切缘阳性、精囊侵犯、高危因素等。常用方案包括单一抗雄激 素治疗、LHRH-A联合抗雄激素治疗等。
去势治疗
包括手术去势(双侧睾丸切除术)和 药物去势(黄体生成素释放激素类似 物,如戈舍瑞林等),适用于所有晚 期或转移性前列腺癌患者
康艾注射液辅助化疗联合内分泌治疗中晚期前列腺癌效果分析

康艾注射液辅助化疗联合内分泌治疗中晚期前列腺癌效果分析前列腺癌是男性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而化疗和内分泌治疗是目前治疗该病的主要手段。
而康艾注射液是一种新型的抗癌药物,在治疗前列腺癌方面有着独特的作用。
本文旨在分析康艾注射液在辅助化疗联合内分泌治疗中晚期前列腺癌的效果,并探讨其临床应用价值。
一、前列腺癌的特点和治疗现状前列腺癌是男性常见的恶性肿瘤,通常出现在50岁以上的中老年男性身上,其主要的治疗手段通常为手术、放疗、化疗和内分泌治疗。
晚期前列腺癌患者通常会出现肿瘤恶化、侵袭深度加重、生存期缩短、远处转移等情况,对治疗的有效性和治疗方案的选择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寻找一种更有效的治疗手段变得尤为重要。
二、康艾注射液的作用机制康艾注射液是一种新型的抗癌药物,是由多种天然植物提取物组成的中药制剂,具有调节免疫功能、抗血管新生、抗肿瘤活性等多种功效。
其主要作用机制有以下几个方面:1. 抑制肿瘤细胞增殖:康艾注射液中的有效成分可以通过抑制肿瘤细胞的分裂和增殖,从而达到抑制肿瘤生长的效果。
2. 促进肿瘤细胞凋亡:康艾注射液可以通过调节肿瘤细胞的凋亡信号通路,促使肿瘤细胞凋亡,从而达到抗肿瘤的作用。
4. 调节免疫功能:康艾注射液可以调节机体免疫功能,增强机体对肿瘤的抵抗力,从而达到抑制肿瘤生长的效果。
根据临床研究数据显示,康艾注射液辅助化疗联合内分泌治疗中晚期前列腺癌的临床效果较为显著。
一方面,康艾注射液可以通过抑制肿瘤生长、凋亡肿瘤细胞、抑制肿瘤血管新生、提高机体免疫功能等多种作用来增强化疗和内分泌治疗的疗效;康艾注射液在抗肿瘤治疗过程中并不会产生明显的毒副作用,对患者的身体影响较小,能够有效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
具体而言,康艾注射液辅助化疗联合内分泌治疗中晚期前列腺癌,可以显著降低患者的肿瘤标志物水平,减缓肿瘤的恶化速度,延长患者的生存期;还能够减轻患者的疼痛感,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康艾注射液还可以通过调节体内的雄激素水平,从而增强激素敏感型前列腺癌患者对内分泌治疗的敏感性。
康艾注射液辅助化疗联合内分泌治疗中晚期前列腺癌效果分析

康艾注射液辅助化疗联合内分泌治疗中晚期前列腺癌效果分析康艾注射液是一种中药制剂,具有调节免疫功能、抗肿瘤、促进血液循环等药效。
近年来,康艾注射液在辅助化疗联合内分泌治疗中晚期前列腺癌的临床疗效分析逐渐受到关注。
本文旨在对康艾注射液在该治疗方案中的效果进行分析,为临床医生提供参考。
一、前列腺癌的治疗现状前列腺癌是男性常见的恶性肿瘤,多发生于中老年人,由于多数前列腺癌属于慢性前列腺癌,患者多在肿瘤发现时已进入晚期。
目前,前列腺癌的治疗主要包括手术治疗、放疗、化疗和激素治疗。
对于晚期前列腺癌患者,常常需要联合内分泌治疗和化疗来控制肿瘤的生长和转移。
化疗和内分泌治疗会给患者带来一定的副作用,如恶心、呕吐、脱发等症状,甚至会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
如何在治疗过程中降低副作用,提高疗效,成为当前研究的重点之一。
二、康艾注射液的药理作用康艾注射液是以艾叶和当归为主要药材制成的中药制剂,具有活血化瘀、抗炎抗肿瘤等药效。
临床研究发现,康艾注射液能够调节免疫功能,提高机体抗肿瘤能力,同时能够促进血液循环,改善患者的微循环环境。
康艾注射液还具有一定的抗肿瘤活性,其主要成分能够通过多种途径抑制肿瘤细胞的增殖和转移。
这些药理作用为康艾注射液在辅助化疗联合内分泌治疗中晚期前列腺癌提供了可能的临床效果基础。
三、康艾注射液在辅助化疗联合内分泌治疗中的临床应用目前,临床上对使用康艾注射液辅助化疗联合内分泌治疗中晚期前列腺癌的疗效进行了一些研究。
研究结果表明,康艾注射液可以显著降低化疗引起的恶心、呕吐等副作用,同时能够提高化疗的耐受性,使患者更好地完成化疗方案。
康艾注射液在辅助内分泌治疗中也发挥了一定的作用。
通过调节免疫功能,康艾注射液能够增强内分泌药物对肿瘤的治疗效果,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
临床观察表明,联合使用康艾注射液的患者总体疗效良好,生存期明显延长。
四、康艾注射液在治疗中晚期前列腺癌中的安全性在临床研究中,康艾注射液的安全性也受到了关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前列腺癌2005前列腺癌(carcinoma of prostate)多发生于60岁以上的老年人,在我国远较欧美国家少见。
美国报告前列腺癌的死亡率占恶性肿瘤死亡率的第二位,在我国前列腺癌的发生率只占恶性肿瘤的0.3%左右。
前列腺癌的发病情况如何?前列腺癌是男性泌尿生殖系肿瘤中最为重要的一种,是人类特有的疾病,其他哺乳动物自发倾向极为少见。
在欧美前列腺癌是男性癌症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
据统计,前列腺癌的发病率在北欧各国占男性肿瘤的第一位,在美国它仅次于肺癌,占男性癌症死因的第二位。
在对其他原因致死的男性常规尸检中发现50~60岁年龄组潜伏性前列腺癌的发病率为10%,而70~79岁年龄组为30%,说明其发病率与年龄呈明显的正相关。
前列腺癌的发病率还具有明显的种族和地区差异,在东方人中本病很少,但近期我国资料统计表明发病率逐年上升,在前列腺增生手术中,病理切片检出的前列腺癌为5%~20%。
尽管如此,我国仍属少发地区。
世界各地区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各有不同,除去年龄因素后的死亡率,高到瑞典的18/10万/年,低到日本的2 4/10 万/年和中国台北的1.0/10万/年。
对从各低发地区移民到美国的人群研究表明,其前列腺癌发病率接近美国男性,居住于美国的日本人前列腺癌发病率要高于居住在日本的日本人,但通常没有美国人高,这也提示在前列腺癌的发病中环境因素比遗传特征更为重要。
到目前为止,引起前列腺癌的病因尚不明确。
但目前可以肯定的是前列腺癌与遗传因素、环境因素和性激素水平有一定关系。
前列腺癌是男性泌尿系肿癌中最重要的一种,在北欧各国前列腺癌的发病率占男性肿瘤的第一位,美国占第二位。
且不同种族的发病率相差很大,黑人发病率及死亡率最高,白人次之,黄色人种最低。
已报道的与前列腺癌相关的危险因素令人困惑,因为其中几乎无一因素能够恒定地重现。
其中因素之一是在排除年龄及社会经济状况的影响后,有生育能力的前列腺癌的患者的子女数明显高于正常以及良性前列腺增生的患者,但有孩子并不是前列腺癌的诱因。
此外尚有多种相关因素,如前列腺曾有淋球菌、病毒及衣原体感染,性活动增强及激素水平改变等。
研究发现前列腺癌的发病与接触镉有关;在美国农民的前列腺癌发病率及死亡率均高于其他职业的人群;此外饮食因素(如脂肪)也曾被认作是诱发因素。
从这些不同有时甚至相反的研究结果看,前列腺癌的发病可能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强调某一单独因素的意义是很困难的。
前列腺癌在临床上可分四期:(1) A期A期的病灶临床上不易查出,只能由病理学通过尸体解剖、前列腺增生摘除标本或活检标本的检查作出诊断。
病灶完全局限在前列腺内,细胞分化良好,生长缓慢,肛诊检查不能触及结节,临床无转移病变。
此期约占全部前列腺癌的9%,临床无症状。
(2) B期典型的B期病变表现为直肠指诊时的前列腺单个结节,没有远处转移的征象,直肠指诊发现的局部病灶局限于前列腺包膜内,必须通过组织学检查确诊。
此期40%病人有尿路症状,约占前列腺癌的11%左右。
(3) C期病变超出前列腺包膜,侵及精囊等邻近组织和器官,但无远处转移证据。
约44%前列腺癌属此期。
(4) D期病变超出前列腺,并有远处转移灶。
此期约占36%。
明确前列腺癌的分期有助于了解病变范围,判断预后及拟定治疗方案。
对于A、B期患者,由于病变基本局限在前列腺内,可以争取尽早行根治性前列腺切除术;对C、D期已经有前列腺外及远处转移的患者,只能做前列腺的姑息性切除术,再配合内分泌疗法及放、化疗治疗。
前列腺癌在临床上分几型?前列腺癌属于来自前列腺泡或导管上皮的恶性肿瘤,主要为腺癌,约占97%,鳞状上皮细胞癌、移行细胞癌、类癌、未分化癌等仅占3%。
根据临床和病理特点前列腺癌可以分四类:(1)临床癌有局部症状,侵犯明显而转移较晚,一般起源于前列腺外周带,可以长期不侵入尿道周围带,镜下形态常为分化好的腺癌。
(2)隐蔽癌原发病灶小,缺乏局部症状而不易发现,但常有广泛转移,临床首先发现转移癌,经全面检查发现前列腺癌为原发灶,前列腺可有轻度肿大而无严重的结构破坏,镜下为分化较差的腺癌或单纯癌。
(3)偶发癌以非恶性疾病(主要为前列腺增生)为诊断,术后病理学检查意外发现前列腺癌。
前列腺增生偶发癌具有下述的病理特点:①偶发癌伴有前列腺增生;②偶发癌和前列腺增生结节长期局限在中央区域;③常为多病灶,和前列腺增生的腺瘤样结节非常相似;④主要向尿道周围的各带扩展,并不向外周带扩展;⑤组织学检查非常象典型的前列腺腺性增生或非典型增生,有时组织学不易区分。
偶发癌多数为高分化癌,预后较好。
(4)潜伏癌小而无症状,不转移,常见于尸检,镜下多为高分化腺癌,并侵犯间质。
前列腺癌的主要症状有哪些?前列腺癌的主要原发部位为后侧包膜下腺体,因此前列腺癌一般到晚期才表现出症状。
临床上A期和B期病变常无症状,C期出现梗阻症状,而D期既有远处转移症状又有梗阻症状。
常见的症状有以下三组:(1) 梗阻症状前列腺癌的膀胱颈部阻塞症状与良性前列腺增生几乎无差别,表现为尿流缓、尿急、尿流中断、排尿不尽、尿频、严重时可以引起排尿滴沥及尿潴留。
其阻塞过程中有两点具有临床意义:①病情不断进展,与前列腺增生时病情进展缓慢不同;②血尿并不常见。
值得注意的是,前列腺癌的最先症状并不是尿道阻塞,更为常见的却是局部扩散或骨转移,仅在晚期,癌组织侵犯尿道周围腺体引起梗阻症状。
(2)转移症状当肿瘤侵犯到包膜及其附近的神经周围淋巴管时,可出现会阴部疼痛及坐骨神经痛。
骨痛是常见的D期症状,表现为腰骶部及骨盆的持续性疼痛,卧床时更为剧烈;直肠受累时可表现为排便困难或结肠梗阻;其他转移症状有下肢水肿、淋巴结肿大、皮下转移性结节、病理性骨折等。
(3)全身症状全身症状表现为消瘦乏力、低热、进行性贫血、恶病质或肾功能衰竭。
前列腺癌的转移途径有哪些?前列腺癌生长缓慢,早期症状多不明显,且与前列腺良性增生的表现相似,因此约有20%~30%的患者初诊时已有转移。
前列腺癌转移以骨转移为多见,内脏转移多发生在肺、肝脏和肾上腺。
前列腺癌的转移途径主要有以下几种:(1)直接蔓延腺癌穿过被膜向周围扩散,浸润邻近器官,精囊、输精管、膀胱及盆腔内器官都可受到累及。
(2)淋巴转移前列腺癌的淋巴结转移最早发生在闭孔及腹下淋巴结区,经髂内、髂外、腹股沟淋巴结转移,可延及下腔静脉、纵隔及锁骨下淋巴结。
癌分化越低则淋巴转移率越高。
(3)血行转移前列腺癌的血行转移最为常见,癌细胞随血运行到骨骼、肺、肝、肾及肾上腺。
骨转移最为常见,依次为骨盆、腰椎、股骨、胸椎、肋骨等;其次为肺转移,前列腺癌死亡者中,有肺转移的患者约占30%。
前列腺癌诊断前列腺癌的局部症状出现较晚,常以转移症状为最早就诊原因,因此单靠临床症状很难诊断,诊断要点有以下几条:(1)直肠指诊直肠指诊对早期诊断前列腺癌非常重要,可表现为前列腺被膜不规则,可触及石块样坚硬的肿块,如波及精囊则高度可疑;肿块的大小不一,应与前列腺结核和结石作鉴别。
(2)酸性磷酸酶测定本检查应在直肠指诊及尿道检查24小时后进行,65%有远处转移的患者酸性磷酸酶增高,无远处转移者20%有酸性磷酸酶增高。
因此血清中酸性磷酸酶明显增高时提示有前列腺癌的可能。
(3) 血清前列腺特异抗原(PSA)测定本检查应在直肠指诊及尿道检查一周后进行。
前列腺特异抗原是比酸性磷酸酶更敏感的前列腺癌的肿瘤标志物,对于前列腺癌的诊断、临床分期、疗效观察、预后判断及监测复发有重要意义。
(4)X线检查骨盆、腰椎摄片对诊断癌肿是否有转移是一个重要步骤,有时也可作精囊射精管造影。
前列腺癌的膀胱尿道造影显示,缺乏正常前列腺曲线,伴有尿道僵硬、狭窄,当膀胱受侵犯时,膀胱底部可见不规则充盈缺损。
(5)超声检查B超检查可发现前列腺形态改变。
移位,包膜反射不连续、不光滑,腺体内部出现光团、暗区等,可以作为辅助性诊断。
CT及磁共振其图像清晰,分辨率高,且安全无痛苦,是一项有诊断价值的检查。
(7)活检前列腺癌的绝对诊断依赖于组织的显微镜检查,在出现局部扩散和远处转移之前,只有局部硬结征象时,活检便可作出早期诊断,活检是诊断前列腺癌的最可靠检查。
治疗前列腺癌的常见方法有哪些?前列腺癌的治疗方法应与每人的预期寿命及其社会关系、家庭和经济状况相适应。
目前仅有手术和放疗有希望治愈前列腺癌,但仅有少数病人适合这两种治疗;很多疗法仅仅是姑息性的,可缓解症状,但对病人存活期不会产生影响。
因此,在治疗前应综合各方面因素制定合理的治疗方案。
目前,临床上常用的治疗方法有以下几种:(1)内分泌疗法前列腺癌具有典型的激素依赖性,在临床上内分泌治疗可以使前列腺病变和症状明显缓解,但对患者生存情况却无明显影响。
(2) 化学疗法在前列腺癌的治疗中化疗的作用是作为晚期前列腺癌的辅助治疗,主要用于已行手术或放疗、局部肿瘤已消除的病人,应用化疗药物消除潜在的、目前尚无法探测的小病灶。
化疗药物单独应用不可能治愈原发病灶,辅助化疗可以延长病人术后的生存期。
实验发现前列腺癌最敏感的化疗药为环磷酰胺。
(3)放射治疗放射治疗是治疗前列腺癌的有效方法,放疗常常可以使前列腺肿瘤明显缩小,主要用于手术切除困难或已无法切除,又尚无远处转移的患者。
放射治疗分内放射治疗、外放射治疗和姑息性放疗三种,其中最常用的为外照射治疗。
(4)低温外科以冷冻棒子经尿道置入前列腺部,使前列腺部温度达-180℃左右,造成腺组织坏死、脱落,藉以破坏肿瘤组织。
冷冻手术术后死亡及并发症发生率低,操作相对简单,可用于有心肺损害而不宜手术的年老体弱的前列腺癌病人。
(5)手术治疗。
前列腺癌的内分泌治疗是怎么回事?前列腺癌具有明显的激素依赖性。
男性激素水平降低可使成人前列腺上皮萎缩,使前列腺癌症状明显缓解,因此广泛用于治疗前列腺癌。
其治疗方法包括睾丸切除,应用雌激素、抗雄激素、皮质激素,肾上腺切除,抑制垂体等。
(1)睾丸切除。
(2)雌激素治疗:雌激素能直接抑制睾丸类固醇激素的生成,并影响前列腺细胞代谢,使腺体萎缩。
比较常用的药物有乙烯雌酚,每日2~5毫克。
主要副作用为乳房发育、恶心、呕吐等,大剂量可以引起心血管并发症。
(3)抗雄激素治疗:主要药物有磷酸雌氮芥、氨基导眠能、甲基氨地孕酮等,应在医生指导下服用。
(4)肾上腺皮质激素:可抑制肾上腺产生雄激素,从而治疗前列腺癌。
(5)肾上腺切除:理论上肾上腺切除可以使雄激素产生明显减少,肿瘤细胞萎缩,但肾上腺切除是一种非常危险的手术,临床上极少应用。
无论是在前列腺癌的早期或晚期,内分泌治疗都可以使病人的病情得到控制和缓解,但激素应用并不能使病人的生存率有所改观。
为什么要切除睾丸以治疗前列腺癌?有些病人被确诊为前列腺癌后,医生会建议病人行睾丸切除术,而不切除癌变的前列腺,这是为什么呢?这个问题应从以下两方面解释:(1)前列腺肿瘤有明显的激素依赖性,当雄激素水平降低时,对前列腺癌的发展有一定抑制作用,而雄激素的一部分是由睾丸产生的,切除睾丸后,可以降低体内雄激素的水平,起到减小癌肿和缓解症状的作用,为一种有效的治疗前列腺癌的姑息性手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