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经系统活动方式

合集下载

神经系统

神经系统

间的传递是单向的
解析:图中①②③④⑤分别表示突触小泡、突触前膜、 神经递质、突触后膜、突触间隙。突触由突触前膜、突 触后膜和突触间隙构成。突触小泡的形成离不开高尔基
体。神经递质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
使下一个神经元兴奋或抑制,故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 递是单向的。 答案:C
4.下图是反射弧的局部结构示意图,刺激a点(a点为两
答案:D
6.(2011· 上海高考)右图中①~④
表示麻醉剂阻断神经冲动传导 的可能位置。如果病人有感觉, 但手不能动,那么阻断的位置是 ( A.① B.② )
C.③
D.④
解析:病人有感觉,说明传入神经、神经中枢正常,但手
不能动,说明神经冲动不能传至效应器,故阻断的位置是
③传出神经。 答案:C
命题点一
[悟一悟]
韦尼克区是否就是听觉中枢,其损伤后在听觉方面有
什么不同? 提示:韦尼克区不是听觉中枢。韦尼克区损伤后听不 懂别人说话,而听觉中枢受损后,听不见别人说话。
六、体温调节[填空]
(1)主要产热部位:内脏 、 肌肉 、脑等。
(2)主要散热部位: 皮肤 。 主要散热方式:一般通过皮肤直接散热,气温高于 35℃时主要通过皮肤 蒸发 散热。 (3)体温调节:通过调节产热和散热两个过程,从而达到
都能使效应器产生反应,但却不属于反射。
(2)神经中枢的兴奋只影响效应器的效应活动,而不影响感 受器的敏感性。 (3)非条件反射的完成可以不需要大脑皮层的参与,但条件 反射的完成却必须有大脑皮层的参与。
5.(2011•嘉兴二模)右图为膝跳反射
的反射弧结构示意图,相关叙述
错误的是 ( )
A.该反射涉及二元反射弧 B.虚线内的结构位于脊髓 C.伸肌肌群内既有感受器也有效应器

神经系统调节的基本方法

神经系统调节的基本方法

神经系统调节的基本方法
神经系统调节是指通过神经元之间的相互作用,调节体内各种生理过程的一种机制。

它包括神经调节和神经内分泌调节两种方式。

神经调节是指通过神经冲动的传导和神经递质的释放来调节机体的生理活动;神经内分泌调节是指通过神经内分泌细胞合成、储存和释放激素,通过血液循环将激素传递到靶细胞,从而调节机体的生理活动。

神经系统调节的基本方法包括反馈调节、协同调节和适应调节。

反馈调节是指机体通过感受器、控制中枢和效应器之间的反馈回路,对某一生理变量进行调节。

例如,体温调节是通过体温感受器感知体温的变化,将信息传递给体温调节中枢,再通过神经传递和神经内分泌的方式调节体温。

协同调节是指多个神经系统共同参与对某一生理变量的调节。

例如,呼吸和循环系统的协同调节,当身体运动时,呼吸和心率会相应增加,以提供更多的氧气和营养物质供应给运动肌肉。

适应调节是指机体对环境变化做出的适应性调节。

例如,当人处于寒冷环境中时,体表血管会收缩,以减少散热,同时通过代谢调节产生更多的热量,以保持体温稳定。

除了这些基本的调节方式外,神经系统还可以通过突触可塑性来进行调节。

突触可塑性是指神经元之间突触连接的强度和效能可以发
生改变,从而影响神经信号的传递。

这种可塑性可以使神经系统适应不同的环境刺激和生理需求。

总的来说,神经系统调节是通过神经元之间的相互作用来调节机体的生理活动的一种机制。

它通过反馈调节、协同调节、适应调节和突触可塑性等方式,保持机体的稳态和适应环境的变化。

这些调节方式相互协同,共同维持机体的正常功能。

人体系统解剖教程14-神经系统-第一部分

人体系统解剖教程14-神经系统-第一部分
17
2.神经核和神经节 神经核和 神经核: 中枢神经白质内的灰质块 白质内的灰质块, (1) 神经核:在中枢神经白质内的灰质块, 其内聚集有形态和功能相同的神经元胞体 神经元胞体, 其内聚集有形态和功能相同的神经元胞体,称 为神经核。 为神经核。 神经节: 周围神经,神经元胞体集 (2) 神经节:在周围神经,神经元胞体集 聚的地方,形状略膨大,称为神经节,如脑、 聚的地方,形状略膨大,称为神经节,如脑、 脊神经节。 脊神经节。
3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神经系统的功能(一般了解): 神经系统的功能(一般了解): 1、控制和调节其它系统的活动,使人体 控制和调节其它系统的活动, 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 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
2、维持机体与外环境间的统一; 维持机体与外环境间的统一; 3 、 人类神经系统不仅适应环境,还能主 人类神经系统不仅适应环境, 观改造世界。 观改造世界。
15
总结: 总结: 神经系统的基本活动方式即是反射活动。 神经系统的基本活动方式即是反射活动。 神经系统在调节机体的活动中,对内、 神经系统在调节机体的活动中,对内、外环境的各种刺激 作出适宜的反应,称为反射 反射。 作出适宜的反应,称为反射。
反射弧: 反射弧:完成反射的形态学基础
中枢 传出神经 传入神经 效应器 感受器
是由细胞膜、 是由细胞膜、细胞核和细胞 质组成。 质组成。 细胞质内除含一般细胞器外, 细胞质内除含一般细胞器外, 还有神经元的特殊结构如尼 还有神经元的特殊结构如尼 氏体和神经原纤维等 氏体和神经原纤维等。胞体 是神经元的代谢和营养中心。 是神经元的代谢和营养中心。
9
2.突起 (1)树突:数量为一个或多个, 树突:数量为一个或多个, 一般较短,反复分支, 一般较短,反复分支,逐渐变 形如树枝状。 细,形如树枝状。 树突具有接受刺激 接受刺激和 树突具有接受刺激和将冲动传 的功能。 入细胞体的功能 入细胞体的功能。 (2)轴突:每个神经元只有一 轴突: 条轴突,其长短因神经元而异。 条轴突,其长短因神经元而异。 轴突的功能是将冲动自胞体传 轴突的功能是将冲动自胞体传 出到其他神经元或效应器。 出到其他神经元或效应器。

神经系统活动的基本方法

神经系统活动的基本方法

神经系统活动的基本方法
神经系统的基本活动方式是反射,包括条件反射和非条件反射。

反射是人体在神经系统的参与下,对内外环境刺激所作出的有规律性的反应。

这种反射活动是建立在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和效应器等环节之上的。

非条件反射是先天性的,包括浅反射、深反射和病理反射等,如角膜反射、肛门反射、跟腱反射等。

而条件反射则是后天获得的,例如望梅止渴、惊弓之鸟等。

以上内容仅供参考,如需获取更多信息,建议查阅相关文献或咨询专业医生。

神经系统

神经系统

时,大趾背屈,其它四肢展开如扇形。
(2) 节间反射(搔爬反射)
二、脑干对肌紧张和姿势的调节 脑干结构:腹面、背面
(一)脑干部位下行系统 1、下行易化系统:网状—脊髓通路(5);前庭—脊髓通路(6) 易化区: 分布于脑干中央区域,延髓网状结构的背外侧, 脑 桥的被盖,中脑的中央灰质和被盖,前庭,小脑前叶两侧。 2、下行抑制系统:皮质—延髓—网状通路(1);尾核—脊髓 通路(2);小脑—网状通路(3);网状—脊髓通路(4) 抑制区: 位于延髓网状结
第二章 中枢神经系统的功能
本章概述:
一、神经系统如何接受感觉信息(感觉机能); 二、神经系统如何支配躯体骨骼肌的运动及内 脏肌肉的运动(运动机能); 三、神经系统有哪些高级机能及其特征(高级 机能)。
第一节 神经元活动的一般规律
一、 神经元和神经纤维
NC是神经系统中最基本的 结构和功能单位,故称为神经 元(Neuron)。 按照生理机能,一般可将 神经元分为三类 (1)感觉(传入神经元) (2)运动(传出神经元) (3)中间(联合神经元)
三、 反射的分类
按反射形成的特点 将所有的反射区分为非条件反射
和条件反射两大类。
非条件反射是动物生来就有的。 条件反射不是先天就具有的,是动物个体后天通过学 习和训练所获得的。
四、 中枢神经元的联系方式
1、辐散 2、聚合
3、链锁状与环状联系
五、 反射弧中枢部分兴奋传布的特征 1、单向传布 在中枢内兴奋传布只能由传入向传出 的方向进行,而不能逆向传布。 2、中枢延搁 从刺激感受器起至效应器开始出现反 射活动为止,所需的全部时间称为反射时。兴奋通过 中枢部分较慢。 3、总和 如果由同一传入纤维先后连续传入多个冲 动,或许多条传入纤维同时传入冲动至同一神经中枢 ,则阈下兴奋可以总和。当达到一定水平就能发放冲 动,引起反射活动。

神经活动的基本方式

神经活动的基本方式

01
学习记忆是神经网络可塑性的重要表现,涉及突触传递效能的
改变和神经网络的重组。
学习记忆过程中的神经网络变化
02
在学习记忆过程中,神经网络会发生一系列变化,包括突触可
塑性的改变、神经元的激活和抑制等。
神经网络变化与行为的关系
03
神经网络的变化会导致行为的改变,如学习记忆能力的提高、
行为习惯的形成等。
神经活动的基本方式
目录
• 神经元与突触传递 • 神经冲动与动作电位 • 突触可塑性与神经网络 • 感觉信息传递与处理 • 运动控制原理及实现过程 • 自主神经系统调节机制
神经元与突触传递
01
神经元结构与功能
01
02
03
04
胞体
神经元的代谢中心,含有细胞 核和细胞质。
树突
短而分支多的突起,负责接收 其他神经元传来的信息。
THANKS.
神经传导通路
运动指令通过神经传导通路传递至 脊髓和周围神经,进而控制肌肉收 缩。
肌肉收缩机制
肌肉纤维在接收到神经信号后发生 收缩,产生力量并驱动骨骼运动。
运动技能学习和优化策略
1 2 3
运动技能学习
通过反复练习和反馈调整,逐渐形成稳定的神经 肌肉控制模式,实现运动技能的学习。
优化策略
采用合理的训练计划和方法,结合生物力学和生 理学原理,对运动技能进行针对性优化,提高运 动表现。
神经网络形成与功能
神经网络的基本组成
神经网络由大量的神经元和它们之间 的突触连接组成。
神经网络的形成
神经网络的功能
神经网络具有信息整合、传递和处理 的功能,能够产生各种复杂的认知和 行为。
神经网络的形成包括神经元的迁移、 分化、突起生长和突触形成等过程。

神经系统

神经系统

31节段
马尾:腰、骶、尾神 经根在椎管内几乎垂 直下行,围绕终丝周 围形成的马尾状结构。
腰椎穿刺:第3、4腰椎间或第4、5腰椎间穿刺。
脊髓内部结构
灰质
后 角
白质
后 索
中间带
外 侧 索
前 角 前 索
灰质联合 中央管
脊髓内部结构
(一)灰质
前角 后角 中间带 侧角
脊髓内部结构
脊髓内部结构
(一)灰质
灰交通支
分支 后支 躯干后部深层肌、皮肤 颈丛: 1~C4 C
臂丛:C5 ~C8、T1 大部分
前支 胸神经:节段性分布 腰丛:T12一部分,L1~3,L4一部分 骶丛: L 一部分,L 4 5 S1~5,Co1
后支 灰交通支
白交通支
前支
一、颈丛 (一)组成和位置 组成:C1~4的前支 位置: 胸锁乳突肌上部深方


端脑 间脑 小脑 中脑 脑桥 延髓
脑干
中脑 脑桥 延髓
脑干外形
1.延髓(腹侧面)
锥体 锥体交叉 橄榄 舌下神经根 舌咽神经根 迷走神经根 副神经根 延髓脑桥沟
延髓(背侧面)
薄束结节 楔束结节 小脑下脚
2.脑桥(腹侧面)
脑桥基底部
基底沟
小脑中脚 展神经 面神经 前庭蜗神经
脑桥(背侧面)
动眼滑车展
躯体运动核 三叉舌下面
疑副运动全
动眼副
内脏运动核 上下涎 迷走神经副交感
(3). 躯体感觉核
脑神经核 位置 三叉神经中脑核 中脑 三叉神经脑桥核 脑桥 三叉神经脊束核 延髓
脑神经 Ⅴ Ⅴ Ⅴ
功能 咀嚼肌的本体觉 头面部触觉 头面部痛、温觉
神经 肌皮 N 正中 N 尺N 桡N 腋N

神经系统--第一节 神经元活动的一般规律(2)

神经系统--第一节 神经元活动的一般规律(2)

神经系统--第一节神经元活动的一般规律(2)经纤维的细胞体。

二、神圣元间相互作用的方式(一)经典的突触概念神经元之间在结构上并没有原生质相连,每一神经元的轴突末梢仅与其他神经元的胞体或突起相接触,引相接触的部位称为突触。

主要的突触组成可分为三类:①轴突与细胞体相接触;②轴突与树突相接触;③轴突与轴突相接触(图10-1)。

突触有特殊的微细结构,一个神经元的轴突末梢首先分成许多小支,每个小支的末梢部分膨大呈球状,称为突触小体,贴附在下一个神经元的胞体或树突表面。

在电子显微镜下观察到,突触的接触处有两层膜,轴突末梢的轴突膜称为突触前膜,与突触前膜相对的胞体膜或树突膜则称为突触后膜,两膜之间为突触间隙。

一个突触即由突触前膜、突触间隙和突触后膜三部分组成。

突触前膜和后膜较一般的神经元膜稍增厚,约7.5nm左右。

突触间隙约20nm左右,其间有粘多糖和糖蛋白(图10-2)。

在突触前膜内侧有致密突起,致密突起和网格形成囊泡栏栅,其间隙处正好容纳一个囊泡;因此设想,这种栏栅结构具有引导囊泡与突触前膜接触的作用,促进囊泡内递质的释放。

在突触小体的轴浆内,含有较多的线粒体和大量聚集的囊泡(突触小泡)。

突触小泡的直径为20-80nm,它们含有高浓度的递质(图10-3)。

不同突触内含的泡大小和形状不完全相同,释放乙酰胆碱的突触,其小泡直径约为30-50nm,在电镜下为均匀致密的囊泡;而释放去甲肾上腺素的小泡,直径为30-60nm,其中有一个直径为15-25nm的致密中心。

突触小泡在轴浆中分布不均匀,常聚集在致密突起处。

图10-1 突触类型甲:轴突与细胞体相接触乙:轴突与树相接触丙:轴突与轴突相接触图10-2 神经突触示意图甲、乙:光学显微镜所见丙、丁:电子显微镜所见图10-3 突触结构模式图显示囊泡栏栅引导囊泡与突触前膜接触由于突触传递功能有兴奋性的抑制性两种,因此有人认为,突触在形态上也可能存在两种类型。

例如,有人观察了小脑皮层内突触的形态特征,见到所有平行纤维与哺肯野细胞之间的兴奋性突触的小泡呈圆于形,而篮状细胞与哺氏细胞之间的抑制性突触小泡呈扁平形;由此认为,兴奋性与抑制性突触的突触小泡有形态学上的区别。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神经系统的活动方式
神经系统分为中枢神经系统和周围神经系统两大部分。

中枢神经系统包括脑和脊髓。

脑和脊髓位于人体的中轴位,脑分为端脑、间脑、小脑和脑干四部分。

大脑还分为左右两个半球,分别管理人体不同的部位.脊髓主要是传导通路,能把外界的刺激及时传送到脑,然后再把脑发出的命令及时传送到周围器官,起到了上通下达的桥梁作用。

周围神经系统包括脑神经、脊神经和植物神经。

脑神经共有12对,主要支配头面部器官的感觉和运动。

人能看到周围事物,听见声音,闻出香臭,尝出滋味,以及有喜怒哀乐的表情等,都必须依靠这12对脑神经的功能。

脊神经共有31对,由脊髓发出,主要支配身体和四肢的感觉、运动和反射。

植物神经也称为内脏神经,主要分布于内脏、心血管和腺体。

心跳、呼吸和消化活动都受它的调节。

植物神经分为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两类,两者之间相互桔抗又相互协调,组成一个配合默契的有机整体,使内脏活动能适应内外环境的需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