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讲义土壤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讲义:5.2土壤

ii第二节土壤准演练探究一观察土壤考向1土壤颜色土壤颜色是土壤的重要特征,根据颜色命名土壤是土壤重要的命名法则。
据此完成1〜2题。
1.下列地区中,根据黑色命名土壤的是()A.东北地区B.南方地区C.青藏地区D.西北地区答案A解析东北地区黑土广布,黑土是根据土壤的颜色为黑色命名的土壤。
2.关于土壤颜色与地区的组合,正确是的()A.华北地区一红色B.南方地区一蓝色C.四川盆地一青色D.北方地区一黑色答案D解析华北地区的土壤是用黄色命名,南方地区的土壤是用红色命名,四川盆地的土壤用紫色命名,北方地区的土壤用黑色和黄色命名。
考向2土壤质地地表的土壤结构和植被覆盖状况会直接影响到地表水的下渗。
图甲为地表单位面积上厚度相同的四类均质土壤(砂土、砂壤土、壤土、黏土)的累积入渗量曲线图;图乙为地表单位面积上的四类均质植被覆盖区(耕地、草地、古老的牧场、 大量放牧的牧场)的累积下渗量曲线图。
据此回答3〜4题。
3.黏土主要由非常小的(<2ym)硅酸铝盐颗粒组成,是含沙粒很少、具有可塑性和黏性的土壤。
壤土是土壤颗粒组成中黏粒、粉粒、砂粒含量适中的土壤。
据此判断甲图中分别表示壤土和黏土的是()A. 壤土一①,黏土一②B .壤土一①,黏土一④C 壤土一②,黏土一③D .壤土一③,黏土一④答案D解析黏土主要由非常小的(<2ym)硅酸铝盐颗粒组成,是含沙粒很少、具有可塑性和黏性的土壤。
壤土是土壤颗粒组成中黏粒、粉粒、砂粒含量适中的土壤。
与砂土和砂壤土相比,黏土的透水性较差,下渗量最小,而壤土次之,分别对应图中的④③,故D 项正确。
4.图乙的四条曲线中能反映耕地的是()A. I B .II C .III D .W答案D解析耕地由于长期耕作,与草地、古老的牧场、大量放牧的牧场相比,下渗量最小,读图可知,图中W 下渗量最小,故D 项正确。
考向3土壤剖面构造土壤的淋溶作用与降水有着直接的关系,降水越多,淋溶层越厚。
图一为不同气候(湿润、半干早、干旱)作用下土壤剖面发育示意图。
5.2 土壤 课件 高一地理人教版(2019)必修第一册

发育在颗粒较细母质上(石灰岩等)的土壤 质地一般较细,
发育在颗粒较粗母质上(花岗岩等)的土壤 质地一般较粗。
2、生物因素:
对土壤形成的作用表现在: (1)有机质在微生物作用下转化 为腐殖质 (2)通过生物循环,使营养元素 在土壤表层富集 (3)植物、土壤动物、土壤微生 物的综合作用下,加快了岩石风化 和土壤形成,改善成土母质的性状, 促进土壤矿物颗粒团聚。
气候决定一个地区的水热状况,直接或间接影响岩 石风化、物质迁移和植物、动物、微生物活动,是 土壤形成的动力因素。
4、地貌因素
(1)高度:从山顶到低平洼地,依次分布着砾质土、砂土、壤土、黏土。 (成土母质颗粒大小差异) (2)坡度:陡坡很难发育深厚土层,平地容易发育深厚土层。(物质迁移的 速度) (3)坡向:阴坡光照条件差,水分条件好;阳坡光照条件好,水分条件差。
必修1 第五章 植被与土壤
第二节 土壤
课标要求 1.9 通过野外观察或运用土壤标本,说明土壤的主要 形成因素。
学习目标
1.通过资料,了解土壤的组成、颜色、质地与剖面结构; 2.结合实例,说明土壤的主要形成因素; 3.了解土壤的功能和养护途径。
Interpretation of curriculum standards
改良土壤肥力低的土壤(我国华北地区盐碱地的治理)
优良土壤种养结合
我国黄淮海平原盐碱地的综合治理
成因:
自然原因:①地势低平,地下水位埋藏较浅; ②气候干旱,蒸发旺盛;③表层土壤疏松 人为原因:①不合理的灌溉方式,导致地下水 位上升;②不合理的水利工程建设,渗漏严重 导致地下水位上升
我国黄淮海平原盐碱地的综合治理
高中地理新人教版必修第一册课件5.2土壤课件(46张)

富铝土是土壤在湿热气候条件下,土体铝硅酸盐矿物受到强烈 分解,使得氧化铝、氧化铁在土壤中富集后的一类土壤的总称,在 我国分布广泛,包含多种土壤类型,并具有下图所示的过渡关系。 完成 3~4 题。
3.影响富铝土形成的主要自然因素是( )
A.成土母质 B.气候
C.生物
D.地形
4.下列土壤类型中,铁、铝相对含量最高的是( )
(3)三峡工程建设过程中,国土资源部和财政部曾联合下文,投 资 10 亿多元抢救三峡库区 4 000 万立方米沃土,这是国内迄今为止 最大的土地搬迁项目。下列四幅图中,甲、乙、丙、丁四个地点(均 位于库区)土层深厚的是( A )
A.甲 B.乙 C.丙 D.丁
解析:第(1)题,成土因素的作用各不相同,岩石主要影响土壤 的矿物成分;气候主要影响土壤的水热状况、理化性质;生物主要 影响土壤的有机质来源,但不能影响矿物养分;地形主要影响土壤 的发育过程。第(2)题,土壤中的许多化学元素离开原来的位置,并 改变原来的存在形式,在土壤上层富集是生物循环的作用。第(3) 题,图中甲为河谷,河谷地区沉积物厚度大,土壤发育程度好,土 层深厚。
(2)气候的分布规律影响和控制了__土__壤____的分布规律。 4.地貌:多方面影响土壤的发育。 5.时间:时间越长,土壤层___越__厚___、_土__层__分__化_越明显。 6.人类活动:影响极为深刻。
【判断】
1.土壤是环境各要素综合作用的产物。( √ ) 2.土壤中的矿物质、有机质主要来源于成土母质。( × ) 3.东北平原黑土是发育程度较好的土壤。( √ )
(1)填写图中数码①②代表的地理事物含义:①表示绿色植物的 ____光__合______作用,②表示绿色植物从土壤中吸收___矿__物__质_____。
高中地理新人教版必修第一册课件5.2土壤(共30张PPT)

热胀冷缩
岩石裂隙中水的冻融
植物根系的生长
动物挖掘作用 1.岩石风化后的成土母质为土壤提供矿物养分
苔藓、 地衣分 泌有机 酸以及 生物死 亡后腐 殖酸的
影响
探究一
• 思考影响土壤形成的生物有哪些?
植物、动物、微生物
• 有机质、腐殖质、矿物营养元素是如 何相互转化富集到土壤表层的?
阳光 空气 水 矿物元素
• C.透水性由好到差依次为黏土、壤土、砂土
• D.保肥性由好到差依次为砂土、壤土、黏土
• •
2.关于土壤剖面结构的叙述,正确的是( A.腐殖质层颜色较深,呈棕色或红棕色
B
)
B.淋溶层矿物质淋失,颜色较浅
• C.淀积层有机质在此积累,含量高
D.母质层为坚硬的岩石
• •
3A..有寒关冷气的候气与候土条壤件的下关,系土,壤说中法的正有确机的物是含(量B少 )
观察土壤
• 1.土壤颜色 • 2.土壤质地 • 3.土壤剖面构造
红壤
黑土
棕壤
黑钙土
成分
砂 土
砂粒
壤 土
砂粒、粉粒、 黏粒比例适中
黏 土
黏粒
通气、透水 性能
强
蓄水、保肥 耕作情
性能况弱Fra bibliotek易耕作
强
强
理想
差
强
不易耕作
森 林
有机质层
土 壤
腐殖质层 ——黑色
剖 面
淋溶层 ——浅色
淀积层 ——棕色/红棕色
• A.阴坡的水分蒸发量较少 • B.阳坡光照好,植被生长状况好 • C.阳坡土壤水分状况好 • D.阴坡坡度更大
8.阅读材料,探究下列问题。 材料一 土壤与其他自然地理要素的关系图。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 土壤

裸露 风化作用 成土 微生物 原始 高等植物 成熟
岩石
母质 低等植物 土壤
土壤
生物
地貌
气候
时间
成土母质
土壤是环境各要素综合作用的产物
成土母质
裸露的岩石经过风化作 用后,形成的结构疏松 的风化物称为成土母质 。 是形成土壤的基本的原 始物质
决定土壤矿物质的 成分和养分 影响土壤的质地
生物
影响土壤发育最基 本,也是最活跃的 因素
质 地
有机层
腐殖质层
淋溶层 森林土壤剖面
剖 面
淀积层
sen lin tu rang pou mian
构
母质层
造
母岩层
有机层:以分解和半分解的有机质为主 腐殖质层:腐殖质积累,颜色较深,呈灰黑色或黑色 淋溶层:由于水的下渗,本层矿物质淋失,颜色较浅 淀积层:淋失的物质在此积累,质地黏重,紧实,呈棕色或红棕色
土壤 SOIL
第五章 植被与土 壤
汉字“土”的含义
《说文解字》:“土,地之吐生物 者也。”
“二”即土壤位于岩石面之上、 地面之下的大地表层;
“|” 表示土壤能够生长植物。
土壤是指陆地表面具有一定肥力, 能够生长植物的疏松表层。
土壤的组成
土壤中有机质含量高,肥力不一定高
观察土壤
如何观察土壤
01 颜色 02 质地 03 剖面构造
母质层:疏松的风化碎屑物质
耕作土壤剖面
耕作层
土壤层
特点
耕作层
土质疏松,有机质比
(表土层或熟土层)例高,颜色较暗
剖 面
犁底层
犁底层(亚表土层)土 ,ge层具ng紧有zuo实保tu肥,ran保颜g p水色ou作较mi用浅an
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第一册教案讲义:土壤(解析版)

植被与土壤土壤1.红壤长江以南的广大丘陵地区,分布着一种在当地高温多雨下发育而成的红色土壤,叫红壤。
这种土壤含铁、铝成分较多,有机质少,酸性强,土质黏重,是我国南方的低产土壤之一。
当地人们因地制宜,通过增施有机肥、补充熟石灰,对红壤进行了改良,并种植适宜在酸性土壤中生长的茶树、油茶、杉木和马尾松等经济林木,既保持了水土,又提高了经济效益。
云南东川红土地被专家认为是全世界除巴西里约热内卢外最有气势的红土地,而其景象比巴西红土地更为壮美。
云南地处温暖湿润的环境,土壤里的铁质经过氧化慢慢沉积下来,逐渐形成了炫目的色彩。
东川红土地指的是位于昆明市东川区西南40多公里的新田乡、有一名叫“花石头”(在109公里程碑处)的地方,这里方圆近百里的区域是云南红土高原上最集中、最典型、最具特色的红土地。
每年9至12月,一部分红土地翻根待种,另一部分红土地已经种上绿绿的青稞或小麦和其他农作物,远远看去,就像上天涂抹的色块,色彩绚丽斑斓,衬以蓝天、白云和那变幻莫测的光线,构成了红土地壮观的景色。
2.黑土黑土,被称为“耕地中的大熊猫”,东北粮仓的命根子。
寒地黑土是指发育在北纬40°~50°之间的寒温带湿润、半湿润地区,具有深厚腐殖层的高寒黑色土壤。
寒地黑土之所以呈现出“纯黑色”,是因其含有大量的有机质。
寒地黑土是成分复杂的混合物,主要由矿物质、有机质、水分、空气组成,按照其组成成分不同,可分为黑土、黑钙土、草甸土、白浆土、暗棕壤等类型。
世界上仅有三大寒地黑土分布区,分别是欧洲的乌克兰平原、北美洲的密西西比平原和亚洲中国的东北平原。
中国寒地黑土区位于黑龙江、吉林、辽宁和内蒙古4省区,广义的黑土区总面积为103万平方千米,黑土区面积位列世界第三位,是我国的“黄金玉米带”“大豆之乡”。
寒地黑土的形成与气候及地质条件密不可分,它的成土条件是夏季气候温和湿润、冬季气候严寒干燥,且地面排水不畅形成上层滞水,因此黑土仅能形成于四季分明的寒温带地区。
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第一册教案讲义:土壤

土壤(答案在最后)课程标准通过野外观察或运用土壤标本,说明土壤的主要形成因素。
学习目标1.结合图文材料,识别土壤的颜色、质地、剖面构造和类型。
2.结合材料,分析不同地区土壤的形成因素。
3.结合具体土壤类型,合理利用土壤,进行土壤养护。
一、观察土壤1.土壤的概念是指陆地表层具有一定________,能够生长植物的疏松表层,由________、有机质、________和空气四种物质组成。
2.土壤观察的内容(1)土壤颜色:是土壤最重要的________特征之一,有些土壤就是用颜色来命名的,如黑土、红壤等。
①土壤剖面:是指从地面垂直向________的土壤________,由一些形态特征各异的、大致呈________展布的土层所构成。
②森林土壤剖面③耕作土壤剖面【判断】(1)我们到田地中观察到的土壤都是自然土壤。
()(2)耕作土壤没有有机层。
()(3)土壤与土地是一回事。
()二、土壤的主要形成因素1.成土母质:是土壤发育的物质基础,决定了土壤矿物质的成分和养分状况,影响土壤的质地。
2.生物:影响土壤发育的最________也是最________的因素。
为土壤提供________,通过________使营养元素在土壤表层富集。
3.气候:(1)岩石风化的________和________与温度、降水量呈________。
(2)气候的分布规律影响和控制了________的分布规律。
4.地貌:多方面影响土壤的发育。
5.时间:时间越长,土壤层________,________越明显。
6.人类活动:影响极为深刻。
【判断】(1)土壤是环境各要素综合作用的产物。
()(2)土壤中的矿物质、有机质主要来源于成土母质。
()(3)东北平原黑土是发育程度较好的土壤。
()三、土壤的功能和养护1.功能(1)联系了四大圈层,是联系________和________的关键环节。
(2)为________提供了扎根立足的条件,改变了地理环境。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土壤》植被与土壤PPT教学课件

土壤的概念 • 陆地表层具有一定肥力,能生长植物的疏松表层。
• 组成:矿物质、有机质、水分、空气。
土壤的观察
稻田土壤,2022年11月26日拍摄于古县
土壤的观察
坡地土壤,2020年12月9日拍摄于曹山
土壤的观察
古县稻田土壤
曹山坡地土壤
活 动 一:
•看一看,想一想,土壤有什么特征? •猜测一下,土壤为什么呈现出这个特征?
岩石
母质 低等植物 土壤
土壤
土壤的形成
活 动 二: •说明各因素对土壤形成的作用?
成土母质
人为因素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生物因素
时间因素
SOIL
气候因素
地貌因素
成土 母质
•是土壤发育的物质基础。 •决定了土壤矿物质的成分和养分状况, 影响土壤的质地。
生物 因素
•生物残体为土壤提供有机质; •有机质在微生物作用下转化为腐殖质; •使营养元素在土壤表层富集; •加快岩石风化和土壤形成。
稻田土壤
坡地土壤
•是黏土好,还是砂土好?
土壤的观察--剖面构造 耕作土壤
耕作层
60cm
犁底层 自然土层
土壤的观察--剖面构造 森林土壤
90cm
有机层 腐殖质层 淋溶层 淀积层
母质层 母岩层
土壤的观察--剖面构造
原始 阶段
幼年 阶段
壮年 阶段
老年 阶段
裸露 风化作用 成土 微生物 原始 高等植物 成熟
云南东川红土地
东 北 分布于东北平原,是世界最肥沃的土 黑 土 壤之一,非常适合植物生长。
•土壤的颜色主要取决于土壤里腐殖质含量的 多少和矿物质组成的差异。
东北平原黑土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节土壤学习目标:1.观察、了解土壤的构成及特点。
2.掌握理解土壤的主要形成因素。
(重点)3.理解土壤的功能及常见的养护措施。
(重难点)一、观察土壤1.土壤概念:陆地表层具有一定肥力,能够生长植物的疏松表层。
2.物质组成:矿物质、有机质、水分和空气。
3.野外观察内容:(1)土壤颜色:如黑土、红壤等是以颜色来命名的。
(2)土壤质地:按不同粒级的矿物质在土壤中所占的相比比例,可分为如下三种类型:①砂土:通气透水性强,保肥性能弱,易耕作。
②壤土:蓄水、保肥性能强,是农业生产理想的土壤质地。
③黏土:通气、透水性差,保肥性能好,但质地黏重,不易耕作。
(3)土壤的剖面构造1.成土母质:是土壤发育的物质基础,决定了土壤矿物质的成分和养分状况,影响土壤的质地。
2.生物:影响土壤发育的最基本也是最活跃的因素。
为土壤提供有机质,通过生物循环使营养元素在表层富集。
3.气候:(1)岩石风化的强度和速度与温度、降水量呈正相关。
(2)气候的分布规律影响和控制了土壤的分布规律。
4.地貌:多方面影响土壤的发育。
5.时间:时间越长,土壤层越厚、土层分化越明显。
6.人类活动:影响极为深刻。
1.功能(1)联系了四大圈层,是联系有机界和无机界的关键环节。
(2)为植物生长提供了扎根立足的条件,改变了地理环境。
(3)具有重要的蓄水、保水功能。
(4)是人类可以利用的珍贵自然资源。
2.利用与保护(1)对不能满足耕作需要的土壤进行改良或改造。
(2)对优良的土壤要注重种养结合,以保持土壤持续提供高效肥力的能力。
(1)我们到田地中观察到的土壤都是自然土壤。
()(2)黄土高原的土壤名称是黄土。
()(3)耕作土壤没有有机层。
()(4)土壤中的矿物质、有机质主要来源于成土母质。
()(5)下列土壤类型中,发育程度较好的是()A.江南丘陵红壤B.青藏高原寒漠土C.西北地区的风沙土D.东北平原黑土提示:(1)×我们在田地中观察到的土壤多属于耕作土壤。
(2)×一些土壤是用土壤的颜色来命名的;但黄土高原的土壤不是用颜色来命名的。
(3)√耕作土壤主要分为耕作层、犁底层、自然土层,不存在表层的有机层。
(4)×土壤中的有机质主要来源于生物,而不是成土母质。
(5)D[高寒荒漠土与红壤、风沙土有机质含量少,发育程度较低。
东北平原黑土富含有机质,有机质层比较厚,土壤发育好。
]“捏把黑土冒油花,插双筷子也发芽”。
黑土是大自然给予人类的得天独厚的宝藏,是一种性状好、肥力高、非常适合植物生长的土壤。
世界上仅有三块黑土平原:美洲的密西西比平原、欧洲的乌克兰平原、亚洲的东北平原。
问题1(综合思维)黑土肥沃的最主要原因是什么?提示:黑土中含有丰富的有机质,肥力高。
问题2(综合思维)黑土是在什么样的气候环境中发育形成的?提示:黑土都分布在纬度较高的地区,说明是在冷湿的环境中发育形成的。
问题3(区域认知)我国南方的湿热地区植被茂密,但发育的土壤反而有机质含量较低,比较贫瘠,其主要原因是什么?提示:我国南方地区气候湿热,降水较多,土壤的淋溶作用强烈,土壤中的有机质含量低,比较贫瘠。
问题4(人地协调观)我国东北黑土分布区目前都存在着黑土肥力降低的现象,我们对其应该如何进行养护?提示:可以采取休耕、轮作、秸秆还田、增施有机肥等手段进行养护。
[归纳总结]土壤的主要形成因素分析土壤的形成受成土母质、生物、气候、地形等自然要素及人类活动的共同作用,体现了自然地理环境要素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共同构成一个整体。
1.自然地理要素与土壤的关系2.成土母质与土壤成土母质的粒度与化学成分对土壤质地和化学元素的影响如下图所示:3.气候与土壤4.生物与土壤生物是土壤形成过程中最活跃的因素,起着主导作用。
图解如下:裸露岩石――→苔藓类生物风化作用成土母质――→苔藓类生物大量繁殖原始土壤――――→高等植物生长增加有机质成熟土壤5.地形与土壤地形主要通过对物质、能量的再分配间接地作用于土壤。
6.时间与土壤:土壤发育的时间越长,土壤层越厚,土层分化越明显。
7.人类活动与土壤人类活动主要通过改变成土因素而作用于土壤的形成与演化,其中以改变地表生物状况的影响最为突出。
人类通过合理的耕作经营,可以培育出一些肥沃、高产的耕作土壤,如水稻土等。
违反自然成土规律会造成土壤退化,如肥力下降、水土流失、盐渍化、荒漠化和土壤污染等消极影响。
1.下图是各种成土因素作用示意图。
读图,回答(1)~(3)题。
(1)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岩石主要影响土壤的土层厚度、水热条件B.气候主要影响土壤的水热状况、理化性质C.生物主要影响土壤的发育程度、矿物养分D.地形主要影响土壤的质地特征、肥力特征(2)土壤中的许多化学元素离开原来的位置,并改变原来的存在形式,在土壤上层富集()A.是岩石的作用B.是气候的作用C.是生物的作用D.是地形的作用(3)三峡工程建设过程中,国土资源部和财政部曾联合下文,投资10亿多元抢救三峡库区4 000万m3沃土,这是国内迄今为止最大的土地搬迁项目。
下列四幅图中,甲、乙、丙、丁四个地点(均位于库区)土层深厚的是()A.甲B.乙C.丙D.丁(1)B(2)C(3)A[第(1)题,成土因素的作用各不相同,岩石主要影响土壤的矿物成分;气候主要影响土壤的水热状况、理化性质;生物主要影响土壤的有机质来源,但不能影响矿物养分;地形主要影响土壤的发育过程。
第(2)题,土壤中的许多化学元素离开原来的位置,并改变原来的存在形式,在土壤上层富集是生物循环的作用。
第(3)题,图中甲为河谷,河谷地区沉积物厚度大,土壤发育程度好,土层深厚。
]2.下图是我国西南地区某流域1973—2002年部分土地利用类型面积变化图。
读图,回答(1)~(2)题。
(1)关于该流域土地利用类型面积变化的叙述,正确的是()A.前期增加后期减少的是林地B.增幅和减幅均最大的是灌丛草地C.前期减少幅度最大的是旱地D.整个时期耕地总体上是减少的(2)以下土地利用类型中,其面积前后期变化能反映流域生态状况由退化趋于好转的是()①林地②灌丛草地③建设用地④裸岩地A.①③B.②④C.①④D.②③(1)D(2)B[第(1)题,耕地主要包括水田和旱地两种类型。
图中显示,前期水田减少了约11 000公顷,旱地增加了约26 000公顷,耕地净增加了约15 000公顷;后期水田增加了约6 000公顷,旱地减少了约30 000公顷,耕地净减少约24 000公顷,前后期相加耕地净减少了约9 000公顷。
第(2)题,灌丛草地由前期减少约24 000公顷转为后期增加约13 000公顷,裸岩地由前期增加约8 000公顷转为后期减少约4 000公顷,灌丛草地的增加和裸岩地的减少,促进了流域生态状况的好转。
]1.下列各种气候类型下的土壤中,风化壳最深厚的是()A.热带雨林气候B.亚热带季风气候C.温带海洋性气候D.地中海气候A[各种气候类型下的土壤中,风化壳最深厚的是热带雨林气候,高温多雨的环境,淋溶作用强,利于岩层的风化发育,风化层深厚。
]2.下列成土因素中,主要通过对物质、能量的再分配间接地作用于土壤的是()A.地形B.气候C.生物D.成土母质A[气候中的水热条件直接影响土壤中有机质的含量和风化壳厚度,生物是土壤有机质的来源,土壤肥力的产生与生物作用密切关联;成土母质是土壤的初始状态,是土壤形成的物质基础,它直接影响着土壤的形成。
缓坡接受沉积,陡坡以侵蚀为主,这影响着土壤厚度;迎风坡和背风坡影响着不同坡向的降水,阳坡和阴坡影响着不同坡向的光热条件,从而影响土壤中的水热状况,因此是间接作用于土壤。
]地处赤道附近的亚马孙平原终年高温多雨,形成生物多样的热带雨林景观,发育成砖红壤。
完成下题。
3.在亚马孙平原热带雨林环境下发育而成的砖红壤应该具有的特征是() A.有机质含量高B.多为黑褐色C.多呈碱性D.土层厚度大D[热带雨林气候区,土壤风化淋溶作用强烈,有机质含量低,铁、铝残留在土中,颜色为砖红色,土层深厚,质地黏重,呈酸性至强酸性。
故D正确,A、B、C错误。
]下图为小尺度范围各自然地理要素的相互作用示意图。
完成4~5题。
4.图中①至⑤代表了自然地理环境的大气、生物、地质、地形、水文要素,其中对土壤形成比较稳定的影响要素是()A.①②B.②③C.③④D.④⑤5.图示区域()A.土壤肥力与生物活动密切相关B.山坡上土壤厚度一般大于河谷C.土壤的矿物养分主要来自植被D.林地土壤有机质含量一般高于草地4.C5.A[第4题,各种成土因素中,母质(与地质密切相关)和地形是比较稳定的影响因素,气候和生物则是比较活跃的影响因素。
第5题,土壤肥力与生物活动关系密切。
山坡上因地形坡度大,土壤易被侵蚀搬运,故土壤厚度较薄。
土壤的矿物养分来自成土母质,植被是提供有机质的。
草地由于根系密集,利于有机质富集,有机质含量较森林土壤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