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民族国家的兴起和发展---说课稿
《民族国家的形成》课件

对地区发展的影响
促进地区经济一体化
民族国家的形成有助于推动地区内的经济合作与一体化进程,促 进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
推动地区政治稳定
民族国家的形成有助于增强地区内的政治稳定,减少政治动荡和冲 突,促进政治制度的成熟。
提升地区文化交流
民族国家的形成有助于促进地区内的文化交流与融合,推动文化多 样性的发展,增强文化认同感。
《民族国家的形成》 ppt课件
THE FIRST LESSON OF THE SCHOOL YEAR
目录CONTENTS
• 民族与国家的基本概念 • 民族国家的形成过程 • 民族国家形成的影响因素 • 民族国家形成的意义与影响 • 民族国家发展的趋势与展望
பைடு நூலகம்
01
民族与国家的基本 概念
民族的定义与特征
对人类文明的影响
推动人类文明的进步
01
民族国家的形成促进了人类文明的进步和发展,推动了人类社
会的现代化进程。
增强人类的自我意识
02
民族国家的形成使得人类的自我意识得到进一步增强,人们更
加关注自身的文化、历史和民族认同。
促进世界文化的交流与融合
03
民族国家的形成促进了世界各民族文化的交流与融合,推动了
对国际关系的影响
1 2 3
强化国家间的竞争与合作
民族国家的形成使得国际关系更加复杂多变,既 存在竞争又有合作,竞争与合作并存成为国际关 系的新常态。
推动国际秩序的演变
民族国家的形成对国际秩序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推动了国际秩序的演变和调整,使得国际关系更 加复杂多变。
促进国际组织的兴起
民族国家的形成推动了国际组织的兴起和发展, 国际组织成为民族国家间交流与合作的重要平台 。
高中历史第23课 中古时期的亚洲、非洲与美洲 教案

第23课 中古时期的亚洲、非洲与美洲 课程标准通过了解中古时期亚洲、非洲与美洲地区的不同国家、民族、宗教和社会变化,认识这一时期世界各区域文明的多元面貌。
中古时期的亚洲一、阿拉伯帝国1.建立过程(1)伊斯兰教的创立:7世纪初,穆罕默德创立伊斯兰教。
(2)阿拉伯半岛的统一:622年,穆罕默德迁居麦地那,建立政权。
到穆罕默德去世时,阿拉伯半岛基本统一。
(3)帝国的建立:7世纪中期起,阿拉伯人大规模向外扩张,到8世纪中期建立起地跨亚非欧三洲的大帝国。
8世纪阿拉伯半岛的重大变化阿拉伯半岛统一后,阿拉伯人不断扩张,建立了一个地跨亚非欧三洲的强大的阿拉伯帝国,并创造了灿烂辉煌的阿拉伯文化。
2.帝国的统治 政治 哈里发为最高统治者,掌握政治、军事和宗教大权 各部大臣辅助哈里发分掌行政、财政和宗教等方面的事务,其中以掌管财政和税务的部门最为重要 经济 工商业 手工业和商业得到很大发展,阿拉伯商人在东到东亚、(1)统治者重视知识,并采取招揽各民族优秀人才的政策。
(2)开放宽容的态度。
(3)地处欧、亚、非三洲交界处,东西方文化在此交汇。
(4)阿拉伯人不断吸收其他民族中的精华,并加以创造改进。
二、奥斯曼帝国的兴起1.过程(1)13世纪,信奉伊斯兰教的奥斯曼土耳其人在小亚细亚发展起来,逐步征服小亚细亚。
(2)14世纪中期,逐渐征服巴尔干和东南欧部分地区。
(3)1453年,奥斯曼土耳其人攻占君士坦丁堡,灭亡拜占庭帝国。
(4)到16世纪后期,建立起地跨亚非欧三洲的大帝国。
2.政治(1)最高统治者是苏丹,他既是宗教领袖,也是国家和军队的主宰,还是全国土地的最高所有者。
(2)宗教上层和封建主是统治阶级,工商业者和农民承担各种苛捐杂税。
奥斯曼帝国对世界历史的影响(1)奥斯曼帝国的崛起,阻碍了亚洲与欧洲的商路,导致了新航路的开辟。
(2)新航路的开辟,在加快东西方文化交流的同时,也加快了欧洲帝国主义国家殖民统治的脚步。
3.经济(1)15-16世纪,帝国一度经济繁荣,首都伊斯坦布尔成为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中心。
2024届高考一轮复习历史课件(部编版):中古时期的亚洲、非洲和美洲

概念阐释
中国史书上的“大食” 唐朝以来的中国史书均称阿拉伯帝国为“大食”,7世纪中叶起,唐朝 文献已将阿拉伯人称为多食、多氏、大寔等。阿拉伯帝国历经626年, 主要有四大哈里发时期(632—661年)和倭马亚王朝(661—750年)、阿拔 斯王朝(750—1258年)两个世袭王朝。倭马亚王朝和科尔多瓦哈里发国 因为旗帜尚白,所以中国史书称为“白衣大食”。阿拔斯王朝因为旗帜 尚黑,被称为“黑衣大食”,法蒂玛王朝被称为“绿衣大食”。西欧则 习惯将其称作哈里发国。
学习和创 新相结合
阿拉伯人在征服新地区后,不仅接受了当地民族文化 的影响,而且又吸收希腊、印度文化的许多优秀成果, 创造了新的阿拉伯文化,为人类文明作出了重要贡献
伊斯兰教是阿拉 伊斯兰教不仅是阿拉伯统一的旗帜,同时也是中古时
伯文化的灵魂 期阿拉伯社会文化进步的旗帜
返回
主题二
中古时期的非洲和 美洲文明
抓住时空,合理推理:14世纪,阿拉伯人保存的典籍传到欧
洲,其中包括指南针技术、人文主义(冒险精神)的典籍、古 关键能力
过往商品征收重税,东西方之间的贸易受到一定影响
2.南亚国家 (1)笈多帝国 ①兴起:4世纪初,兴起于恒河中游,几乎征服了北印度。 ②统治:帝国政局稳定,经济繁荣,但政令不够统一。 ③宗教:_印__度__教__逐渐发展为印度的主要宗教。 (2)德里苏丹国 ①兴起:13世纪初,印度建立德里苏丹国。 ②统治:最高统治者称苏丹。地方划分为行省,行省总督由苏丹任命, 重要职位由穆斯林担任。 ③宗教:以伊斯兰教为国教。
3.东亚国家
(1)日本
大化 646年,_孝__德__天__皇__改革,经过约半个世纪的改革,日本模仿中国
改新 建立了中央集权国家
人教版部编历史九年级下册《第12课 亚非拉民族民主运动的高涨》说课稿

人教版部编历史九年级下册《第12课亚非拉民族运动的高涨》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部编历史九年级下册《第12课亚非拉民族运动的高涨》这一课,主要讲述了20世纪五六十年代,亚洲、非洲和拉丁美洲兴起的民族运动。
教材通过介绍印度独立运动、阿拉伯国家的独立运动、非洲独立运动和拉丁美洲的改革等历史事件,展示了亚非拉人民为争取民族独立、自由而进行的英勇斗争。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对世界近现代史有一定的了解。
但针对本课内容,他们可能对一些具体的历史事件和人物了解不多,因此需要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关注历史事件的前因后果、发展过程,以及人物的历史地位和影响。
同时,学生对于民族运动的背景、原因和意义可能理解不够深入,需要通过教学引导他们从多元角度分析历史问题,培养他们的历史思维能力。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20世纪五六十年代亚非拉民族运动的主要史实,认识亚非拉民族运动的高涨对世界历史发展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式,培养学生分析历史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认识民族运动对于民族独立、自由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热爱和平、追求的价值观。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亚非拉民族运动的主要史实及其对世界历史发展的影响。
2.教学难点:亚非拉民族运动的背景、原因和意义,以及学生对历史事件的前因后果、发展过程的理解。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自主学习、合作探讨、教师讲解相结合的方法,引导学生关注历史事件的发展过程,培养学生的史实分析能力。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历史图片、文献资料等,丰富教学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播放亚非拉民族运动的歌曲、视频资料,引导学生进入学习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自主学习:让学生阅读教材,了解亚非拉民族运动的主要史实。
3.合作探讨:分组讨论亚非拉民族运动的背景、原因和意义,分享学习心得。
《亚洲民族国家的兴起和发展》教学设计

川教版九年级下册第五学习主题亚非拉国家的独立和振兴第16课《亚洲民族国家的兴起和发展》教学设计【课标要求】1、以印度等国为例,简述亚洲国家实现国家独立和走上民族复兴道路的概况;2、知道中东战争,认识战后中东地区矛盾的复杂性。
【教材分析】地位和作用:本课选九年级历史下册第五单元第16课内容,是第五单元亚非拉国家的独立和复兴的第一课。
本课《亚洲民族国家的独立和发展》讲述的是亚洲的殖民地国家兴起民族独立运动后获得独立并取得发展的情况,学好本课会为下一课非洲和拉丁美洲的维权斗争打下良好的基础。
因此,本课地位比较重要。
【学情分析】本节课的学习对象是九年级学生,思想活跃,好奇心重,感性认识较强,但理性认识较弱。
本课内容故事性较强,但部分内容理论性强,学生不易理解,所以应安排学生进行充分的预习。
【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1)知道印度、巴基斯坦的独立过程;了解以印度、韩国、新加坡等国为代表的亚洲经济迅速发展的基本情况;(2)知道巴勒斯坦问题的由来;分析巴以冲突、中东战争的成因及影响。
2、过程与方法结合时政资料学习印巴分治和巴勒斯坦问题,感受历史与现实的联系,学习从历史的角度分析现实问题。
3、情感态度、价值观:(1)通过对亚洲独立进程的了解,认识亚洲民族国家的建立意味着殖民主义在亚洲的终结;(2)通过对亚洲经济迅速发展的原因分析,认识到改革开放的重要性;(3)认识当今世界反对战争,维护和平的艰巨性和重要性,认识只有通过国际合作才能更好地解决国际争端。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蒙巴顿方案和印巴独立;(2)韩国、新加坡经济的高速发展;(3)巴勒斯坦问题2、教学难点(1)印巴分治。
(2)阿(巴)以冲突。
【教学方法】学法:自主学习法、合作探究法、材料分析法。
注重学习过程中的学生思维的培养。
教法:读书指导法、讨论法、讲解法等【教学设计思路】本节课是本单元的第一课,学好本课会为学习下一课打下良好的基础。
本堂课主要依据课本顺序分为三个部分:亚洲民族国家的独立、亚洲经济的迅速发展、巴勒斯坦问题和中东战争。
川教初中历史下《2.5第1课 亚洲民族国家的兴起和发展》word教案 (1)

审核人
用案人
授课时间
年月日
第课时
课题
课型
新授
教学目标
知道印度、巴基 斯坦的独立过程;了解以印度、韩国、新加坡等国为代表的亚洲经济迅速发展的基本情况;知道巴勒斯坦问题的由来;分析巴以冲突、中东战争的成因及影响。
重点
印度、巴基斯坦的分治和独立;韩国、新加坡经济的高速发展。
难点
印巴分治,巴(阿)以冲突
教法及教具
教
学
过
程
教学内容
个案调整
教师主导活动
(一)亚洲民族国家的独立
师: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亚洲首先掀起了民族解放运动的高潮。请同学们想一想,原因是什么?
教师归纳总结:①二战前,除日 本以外的亚洲国家都沦为殖民地或半殖民地。因深受帝国主义的侵略 、剥削和奴役,它们具有要求民族独立解放的共同愿望。②二战前及二战中,日本乘机对东亚和东南亚进行疯狂侵略,被侵略地区人民奋起 抗击。二战结束,一些国家抓住日本投降后殖民统治崩溃的短暂时机,迅速掀起了争取独立的运动。但英、法、荷、美等国却卷土重来,妄图恢复殖民统治,民族解放运动由此高涨。
师:自以色列国成立的半个多世纪以来,五次大规模的阿以战争(中东战争)和迄今未果的中东和平进程,充分反映出二战后该地区的“战火频仍”和局势动荡的特点,反映出该地区和平进程的艰难。
3.艰难曲折的中东和平进程
师:同学们了解哪些为中东和平不懈努力的政治家?
学生讨论回答)
教学内容
个案调整
教师主导活动
学生主体活动
印度的独立和分治
请同学们回忆一下,印度是如何沦为英国的殖民地的?印度人民进行了哪些反抗斗争?
(学生思考回答)
师:英国政府提出“蒙巴顿方案”的意图何在?“蒙巴顿方案”的实质是什么?
高中历史统编版:中古时期的亚洲

繁荣奠定了物质基础。
——胡伟达《阿拉伯文化》
②阿拉伯帝国地材处料欧:、帝亚国、政非治洲的交相界对处稳,定文,化交在通此发交达汇,,经济繁荣,为 阿拉伯人不断吸收阿适其拉应他伯阿民—拉族伊伯中斯帝的兰国精文政华化治,的、并形经加成济以与、创发军造展事改提和进供外。了交有等利方环面境发。展..的....
1.疆域辽阔,都曾经地跨欧亚非三大洲。 2.都信仰伊斯兰教,实行政教合一的统治政策。 3.对外积极扩张,实行民族压迫政策。 4.对于东西方的经济文化交流和融合发展做出了贡献
三.中古印度
1.中古印度的发展历程
- 孔雀王朝(前324-前185年,第一个基本
统一的古印度奴隶制王朝)
-贵霜帝国(55-425年,大月氏人入侵)
穆罕默德去世后,“哈 里发”被用于指称穆罕
默德的继承人。
材料:哈里发是一位由神决定的专 制君主,即“安拉在大地上的影 子”。他的权力并不依赖于部落的 宗教领袖+政治领袖 支持,而是建立在享有薪俸的官僚 和常备军的基础上的。
君权神授,政教合一——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一. 阿拉伯帝国
2.阿拉伯帝国的统治
一. 阿拉伯帝国
重要问题探究:阿拉伯帝国对世界文化的贡献有哪些?
1.保存并传播了古代文化。在两罗马帝国灭亡前后的长期动乱 中,许多希腊、罗马古典作品毁坏流失,一部分通过拜占庭流传到 阿拉伯帝国。阿拉伯学者们把其中许多作品译成阿拉伯文。西欧人 后来是通过阿拉伯文译本才得以重新认识古希腊、古罗马的文化成 就。
2.促进了东西方文明的交流。阿拉伯人处欧亚交界,成为东西 方文化沟通的媒介。他们把古中国的造纸术、古印度的数字先后介 绍到西方,促进西欧文化的发展;又把阿拉伯的科学成就和伊斯兰 教传播到东方。
人教版中外历史纲要下 第二单元 中古时期的亚洲

思考
阿拉伯帝国文化繁荣的原因是什么? 答案提示:
一方面,阿拉伯人征服的都是有数千年文明的地区,文化已经有深厚积淀; 另一方面,阿拉伯人善于学习,广泛吸收了这些地区的文化成就,加以融合与创造,形 成阿拉伯文化。
阿拉伯帝国文化额特点:开放性;包容性;多元性等,融合东西方文化, 成为东西方文化交流的桥梁。
人传人欧洲,促进了西欧文化的发展。
学思之窗 巴格达城的码头,有好几英里长,那里停泊着几百艘各式各样的船只,有战舰和游艇,有中
国船....市场上有从中国运来的瓷器、丝绸和麝香;从印度和马来群岛运来的香料、矿物和染料; 从中亚细亚突厥人的地区运来的红宝石、青金石织造品和奴隶;从斯堪的纳维亚和俄罗斯运来的 蜂蜜、黄蜡、毛皮和白奴;从非洲东部运来的象牙、金粉和黑奴。
史料阅读: 君士坦丁堡陷落后,奥斯曼土年其人对君士坦丁堡进行劫掠: 劫掠继续了三天,没有一个兵士不靠夺得的战利品和奴隶而致富的。经过三天,苏丹穆
罕德用重惩威吓的办法禁止继续抢劫和仍然没有停止的屠杀。所有的人都服从了他的命令。 ——周一良、吴于廑总主编,郭守田主编《世界通史资料选辑.中古部分》
第一,即使经过十字军的抢劫,君土坦丁堡仍然相当富有,因此所有士兵都劫掠到大量战利 品; 第二,苏丹有意纵容士兵抢劫和屠杀,直到第三天才下令停止; 第三,苏丹有绝对权威,即-旦苏丹下令,所有人都服从了他的命令。这位苏丹就是穆罕默 德。这段材料充分揭露了战争给人类生命和经济、文化造成的严重影响。
一、阿拉伯帝国 二、奥斯曼帝国的兴起 三、南亚与东亚的国家
导入新课
天方夜谭》又名《一千零一夜》,是阿拉伯最有代表性和影响最大的文学作品,以 王后给国王讲故事为线索,把几百个故事串联起来。这些故事分别来自印度、埃及、波 斯和两河流域等地,反映了阿拉伯帝国的社会生活,以及阿拉伯文化对古代世界文化的 继承和发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亚洲民族国家的兴起和发展---说课稿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大家早上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亚洲民族国家的兴起和发展》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重点难点、教法学法、教学过程几个方面进行我对本节课的说课一、教材分析《亚洲民族国家的兴起和发展》是川教版中国历史教材九年级下册第五学习主题的一部分,讲述了二战初期,在亚洲这片辽阔的土地上,一系列民族国家纷纷独立,各国、各地区人民依靠自己的艰苦奋斗,先后实现了经济的起飞。
二、学情分析我本课的授课对象是九年级的学生,整体来说他们具有好奇、好动、好表现的特征,并且他们有近两年的历史知识学习,有一定的历史基础,但还存在看问题表面化、自主学习能力不强等的不足。
因此,教师应该力求授课内容形象生动,富有趣味,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对历史学习的兴趣。
三、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知道“蒙巴顿方案”的内容和印度、巴基斯坦的独立,记住亚洲经济发展的代表性国家如印度、韩国和新加坡等,了解联合国关于巴勒斯坦地区的分治决议,说出第一次和第三次中东战争的时间和结果,解释中东战争和巴以冲突的由来和影响。
2、能力与方法编制大事年表。
例如:战后亚洲民族国家的建立;分地区列举战后亚洲民族国家的跨越式发展;战后中东和平的艰难进程;结合“巴勒斯坦分治”地图和巴(阿)以冲突图片,学会释读历史地图和历史图片信息;结合时政资料学习印、巴分治和巴勒斯坦问题,感受历史与现实的联系,学习从历史的角度分析认识现实问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通过对亚洲独立进程的了解,认识亚洲人民的英勇斗争,使亚洲国家摆脱了殖民枷锁,赢得了民族独立,为亚洲国家的独立发展和经济振兴创造了政治前提;2、通过对东亚、东南亚地区经济发展原因的分析,认识改革开放的重要性;3、通过对印巴冲突、巴(阿)以冲突的了解,认识当今世界反对战争、维护和平的艰巨性和重要性,认识只有通过国际合作才能更好地解决国际争端。
四、说重点与难点1、重点蒙巴顿方案和印、巴独立;韩国和新加坡经济的高速发展。
2、难点印巴分治,巴(阿)以冲突。
五、说教法学法根据新课程中“自主合作探究”的理念,结合学生的特点,我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辅助教学,采用情境模拟、图说历史、抢答等方式,实现师生互动。
建构社会主义学习理论强调以学生为中心,教师成为学生主动建构意义的帮助者、促进者。
“教”是为了学生的“学”。
在主体参与的模式下,对学生的学法指导更显必要。
这节课我主要引导学生通过记者采访、对比分析、合作探究等形式,更好地理解历史,提高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
六、说教学过程导入新课:运用课件播放第五学习主题背景图片“砸碎殖民主义锁链”。
师:这幅图片明确的告诉了同学们,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亚、非、拉美广大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和地区人民反对帝国主义和殖民主义、争取民族独立与解放的斗争风起云涌,彻底瓦解了帝国主义世界殖民体系,新兴的,亚、非和拉美地区的发展中国家逐渐崛起为国际关系中的一支新生力量——第三世界。
殖民体系的崩溃、第三世界的崛起是二战以后国际形势的又一显著变化。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亚洲民族国家的兴起和发展》。
1.印度的独立和分治师:在欧洲人统治的所有亚洲殖民地中,印度面积最大、人口最多。
请同学们回忆一下,印度是如何沦为英国的殖民地的?印度人民进行了哪些反抗斗争?(学生思考回答)教师概括总结:1757年英军占领孟加拉,印度开始沦为殖民地;英国殖民者利用宗教、种族和种姓矛盾,挑起印度人打印度人,乘机侵吞印度土地;19世纪中叶,印度完全沦为英国殖民地。
1857年至1859年,印度爆发了大规模的反英民族起义。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后和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印度民族独立运动高涨。
二战结束后不久,印度人民掀起了新一轮反英浪潮。
面对这种情况,英国采取了什么对策?具体作法是什么?(学生回答)教师点评总结:英国政府采取“分而治之”的方针。
英国最后一任驻印度总督蒙巴顿公布“印度独立法案”(蒙巴顿方案),根据当地居民的宗教信仰,将印度分为印度教徒的印度和穆斯林的巴基斯坦两个自治领。
1947年8月,印度和巴基斯坦分别独立。
师:印、巴分治后,尼赫鲁成为印度首任总理,真纳出任巴基斯坦第一任总督。
两国分别于1950年和1956年宣布为独立的共和国,但仍留在英联邦内。
同学们知道“自治领”、英联邦的含义吗?(学生回答)教师总结:英国的殖民地、附属国和英国本土之间的关系有三种:直辖殖民地完全受英国政府管辖;保护国保留君主,但受英王派遣的总督监督;“自治领”有本国的议会和责任政府,享有较大的自主权。
英联邦是由英国和已经独立的前英国殖民地或附属国组成的联合体,1931年正式形成。
英联邦成员“接受英王为独立成员国自由联合体的象征”,英王是“英联邦的元首”。
英联邦不设权力机构,英国和各成员国互派高级专员代表大使级外交关系。
英联邦总部和常设机构均设在伦敦,现有53个成员国(2004年5月),每年4月27日为英联邦日。
师:英国政府提出“蒙巴顿方案”的意图何在?“蒙巴顿方案”的实质是什么?学生讨论后教师指出:印度人民反英浪潮的高涨,极大地动摇了英国的殖民统治,为了最大限度地维护自身利益、保持英国在印度及南亚地区的影响,英国政府不得不改变殖民政策,图谋对印度“分而治之”,于是出台了“蒙巴顿方案”。
蒙巴顿方案的核心是按宗教,而不是按语言、文化或民族的区别来划分自治领,加深了该地区的民族与宗教矛盾。
由此可见,“蒙巴顿方案”实质上是英国对印度采取的分而治之的手段。
屏幕出示《印度的独立和分治图》师:请同学们结合本图和教材第106页第一段的内容思考,“蒙巴顿方案”的公布造成了哪些历史影响?(学生回答)教师概括总结:①印度摆脱英国近200年的直接统治获得了独立,按照居民的宗教信仰建立了印度和巴基斯坦两个国家。
②英国的“分而治之”政策伤害了印度人民的感情,激起其强烈的不满并加剧了“分治”双方因“保卫祖国”而滋长的对立情绪与争夺行动。
克什米尔的归属问题、印度教和伊斯兰教两大教派的矛盾(谴责教派仇杀、呼吁团结的圣雄甘地也成为教派冲突的牺牲者)等,造成了印巴两国之间持续半个多世纪的流血冲突和战争,成为印巴冲突的历史根源。
2.亚洲其他国家的独立屏幕出示《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亚洲一些国家独立的形势图》师:结合本图,同学们看看印度独立前后,亚洲还有哪些国家取得了独立?(学生可能回答:印度尼西亚、老挝、菲律宾、缅甸、锡兰、柬埔寨、马来西亚、新加坡等。
)师:在东南亚国家中,印度尼西亚于1945年掀起“八月革命”,成立共和国,后取消与荷兰的联邦关系,结束了荷兰300多年的殖民统治,苏加诺为首任总统。
3.亚洲民族国家独立的历史意义师:请同学们想一想,亚洲民族国家的独立给亚洲和世界带来了怎样的影响?(学生讨论)教师点评总结:亚洲国家的独立,使帝国主义在亚洲的殖民统治土崩瓦解,推动了世界被压迫民族反抗殖民统治的斗争,同时也为亚洲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民族振兴创造了必要的前提。
20世纪50年代以来,依靠自己的艰苦奋斗,亚洲经济迅速发展。
(二)亚洲经济的迅速发展屏幕出示《亚洲经济发展表》师:本目教材讲述的是二战后独立的亚洲国家发展民族经济的情况。
请同学们自学本目的内容,根据你的理解,简要归纳亚洲国家经济发展的主要成就和存在的主要问题,完成《亚洲经济发展表》。
自学过程中可以和同学、老师交流、讨论。
师:请同学们从你所了解的情况来分析,战后亚洲各国经济发展的基本经验是什么?(学生讨论)教师点评总结:基本经验是:抓住机遇,引进外资和先进技术,制定适合本国国情的经济发展战略,大力发展科学技术和教育事业。
(三)巴勒斯坦问题和中东战争1.巴勒斯坦问题的形成屏幕出示《巴勒斯坦分治图》师:请同学们阅读教材,结合《史海拾贝》栏目“犹太复国主义运动”的学习,归纳巴勒斯坦问题的形成过程。
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形成以下认识:①巴勒斯坦是阿拉伯人和犹太人的祖先都曾共同生活的地区。
公元前1025年,古希伯来人(即犹太人)曾在此建立国家,不久被灭。
后犹太人陆续迁离,阿拉伯人成为这一地区的主要居民。
②19世纪末以来,犹太复国主义运动兴起并先后得到英美等国的支持,犹太人从世界各地陆续大量迁往巴勒斯坦,原居住于此的阿拉伯人则被大批赶出家园,沦为难民,阿、犹民族矛盾由此激化。
③二战后,犹太复国运动进一步发展,阿拉伯民族的反殖斗争不断高涨,英国的殖民统治难以维持,被迫将巴勒斯坦问题提交联合国讨论。
1947年11月,联合国大会通过了巴勒斯坦“分治”,建立阿拉伯国和犹太国的决议。
1948年,犹太人的以色列国建立,英国宣布结束在巴勒斯坦的“委任统治”。
但是,巴勒斯坦阿拉伯人的国家却长期没有建立起来。
2.中东战争和巴以冲突(屏幕出示图片:《第三次中东战争中的以色列坦克部队》、《巴勒斯坦难民》、《冲突中的以色列士兵与巴勒斯坦人》。
组织开展模拟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国际观察”栏目的课堂活动。
学生模拟战地记者“现场”报道五次中东战争和巴以冲突,或以中东问题专家的身份分析讨论巴以局势和中东战争、巴以冲突造成的影响。
教师以主持人身份加以适时点评和引导,在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鼓励学生发表不同见解的同时,适当指出和纠正学生发言过程中的明显错误。
)师:自以色列国成立的半个多世纪以来,五次大规模的阿以战争(中东战争)和迄今未果的中东和平进程,充分反映出二战后该地区的“战火频仍”和局势动荡的特点,反映出该地区和平进程的艰难。
3.艰难曲折的中东和平进程师:同学们了解哪些为中东和平不懈努力的政治家?(学生不难回答出阿拉法特、拉宾等人)(屏幕出示《阿拉法特像》、《巴以领导人会晤图》和阿拉法特的演讲辞:“我带着橄榄枝和自由战士的枪来到这里,不要让橄榄枝从我的手中失落。
”)师:20世纪90年代,随着东西方“冷战”的结束,中东和平进程进入新阶段。
1991年10月,在西班牙马德里举行了历史上首次阿拉伯各国和以色列共同参加的中东和平会议。
1993年9月9日,巴勒斯坦解放组织执委会主席阿拉法特与以色列总理拉宾交换了亲笔签字的信函,正式宣布相互承认;9月13日,以色列和巴勒斯坦解放组织在华盛顿签署关于巴勒斯坦人首先在加沙和杰里科实行自治的原则宣言。
1994年10月,以色列与约旦签署和平条约,结束了两国长达46年的战争状态。
1995年9月28日,以、巴又签署了关于扩大巴勒斯坦自治范围的“塔巴协议”。
巴以和谈与以、约和平条约的签订,使中东地区一度出现了和平的曙光,但后来局势出现反复并恶化。
2003年,经美国等国斡旋,又提出了解决巴以问题的“中东和平路线图”计划,现在巴以问题仍存在变数,前景尚不明朗。
请同学们讨论一下,中东和平进程曲折反复、步履维艰的原因是什么?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教师概括总结和平历程艰难的原因是:①大国争夺是中东地区冲突不断的重要根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