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文化概论讲义

城市文化概论讲义
城市文化概论讲义

1课程内容

第一章城市的形成与城市文化的缘起

第一节城市的形成

第二节城市的发展

第三节城市文化的缘起

第二章中国古代城市与传统文化

第一节中国古代城市理念

第二节中国古代城市的建筑文化

第三节中国古代城市的制度文化

第四节中国古代城市的精神文化

第三章汉字文化圈与城市文化

第一节汉字文化圈的由来及其意义

第二节汉字文化圈与日本城市

第三节汉字文化圈与朝鲜半岛的城市

第四节汉字文化圈与越南等东南亚国家的城市

第四章信息化全球化背景下的世界城市文化

第一节文化全球化与城市文化

第二节信息化时代的城市文化

第三节城市文明的冲突与共存

教学参考书

1.《城市发展史》[美]刘易斯. 芒福德著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9

2.《世界城市史》[意] L.贝纳沃罗著,科学出版社,2000

3.《人类学》[美] 泰勒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4.《在乡村与城市之间》王瑞成著,四川大学出版社,2001

5.《都市文化与都市精神》陈立德著东南大学出版社,2002

关于考试与成绩

1、书面考试(开卷)

2、成绩:平时20%(主要依据:出勤率)考试80%

第一章城市的形成与城市文化的缘起

第一节城市的形成

一.城市是什么

1、陌生人的社会

“小国寡民。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远徙。虽有舟舆,无所乘之,虽有甲兵,无所陈之。使民复结绳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老子》第八十章)“陌生人”的概念表明这样两层意思:

一是人口的构成和功能发生了变化,城市的人口不再是血缘成分的繁衍,或者说不具有血缘繁衍的功能;

二是出现了以居住而不是以亲属关系为基础的政治组织,也即社区性的管理组织代替了族权组织。

2、秩序与制度的社会

在低级野蛮社会中,各个部落常住的家是用栅栏围起来的村落。……在中级野蛮社会中,开始出现了用土坯和石头盖造的群宅院,好似一个碉堡。但到了高级野蛮社会,在人类经验中首次出现了以环形垣垒围绕的城市,就表明已经有了稳定、发达的田野农业,已经有了成群的家畜,有了大量的商品贸易,有了房产和田产,……人们逐渐感到需要行政长官和法官,

需要大大小小的文武官吏,还需要一套措施来征募军队和维持兵役,那就需向公众征收赋税。

——摩尔根《古代社会》3、人类生活方式升华的空间

(1)大型居住区的出现改变了传统的乡村居住方式。

(2)人类赖以生存的方式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3)公共生活导入了人际关系。

(4)城市让人类的物质生活发生巨大变化的同时,也让人类的精神生活得以升华。

二、城市形成的时间

1、中国城市

1)原始社会晚期说。

2) 商代早期城市说

3) 春秋初年说

4) 战国年代说

2、西方城市(源于中近东古埃及)

1)大约一万年前的新石器时代之初城市因素萌芽

2)公元前3000年有较完整意义的城市

三. 城市形成的原因

1) 防卫说。

2) 礼仪说。

3) 王权说。

4)商业贸易说

第二节城市的发展

一、城市人口的发展

1、中国城市人口的发展。

(1)人口数量的发展

城虽大,人虽众,无过三千家者。(《战国策. 赵策》)

千丈之城,万家之邑相望。(《战国策.》)

宜阳之城方百里,材士十万,粟支数年(《战国策.》)

临淄之中七万户,……临淄之途,车毂击,人肩摩,连衽成帷,举袂成幕,挥汗如雨,家殷人足。(《史记. 苏秦列传》)

徙天下富户十二万户居咸阳

汉平帝元始二年,长安人口:“有户八万八百,人口二十四万六千二百”

隋唐以降,开始出现了百万人以上的大都市。隋唐首都长安、东都洛阳,人口近百万。在郡县一级的地方城市中,人口超过十万者也不少。北宋都城东京(今之开封)的人口更是登峰造极。据说人口最高年份是宋徽宗崇宁年间,达一百四十万左右。

(2)人口结构的变化

一曰三农,生九谷;二曰园圃,毓草木;三曰虞衡,作出泽之材;四曰薮牧,养蕃鸟兽;五曰百工,饬化八材;六曰商贾,阜通货贿;七曰殡妇,化治丝巢;八曰臣妾,聚敛疏材;九曰间民,无常职,转移执事。——《周礼. 天官》

今察洛阳,浮沫者什于农夫,虚伪游手者什于浮沫,……天下百郡千县,类皆如此。

——王符《潜夫论》2、西方城市人口的发展

人口超过10万的城市四个:巴勒莫、威尼斯、佛罗伦萨、巴黎

人口超过五万的城市五个:米兰、苏黎世、巴塞罗那、科隆、伦敦

二、城市规模的发展

1中国城市规模的发展

城为保民为之也,民众城小则益城。(《左传. 隐公七年》)

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考工记》)

公侯之城方七里,侯伯之城方五里,子男之城方方三里。(《周礼》)

东西八百里,南北四百里,离宫别馆,相望联属。(《三辅黄图》)

八街九陌,三宫九府,三庙十二门,九市十六桥。(《三辅黄图》)

隋唐长安:84平方公里,达到顶峰。南宋都城临安:60平方公里

2、西方城市规模的发展。

古罗马时期的名城庞贝,长1200米,宽700米,呈椭圆形。古罗马城营建之初,市区南北长约6200米,东西宽约3500米。而公元一世纪后,罗马帝国各皇帝大兴土木,修建各种宏大建筑,使城市面积扩大了2倍。

随着罗马帝国的势力扩展,欧洲各处出现了一批一批的新城镇。按照罗马设计师的理想设计,这些新城镇的规模应为2400X1600英尺,当时的都灵与奥斯塔(意大利西北部古城)即符合这个标准,但大部分新市镇却大小不一。巴塞尔(现属瑞士)为12英亩,斯特拉斯堡为和奥尔良(现均属法国)为50英亩,伦敦为330英亩,尼姆(现属法国)为660英亩。

中世纪佛罗伦萨:200英亩→1500英亩

15、16世纪后的伦敦:扩大10倍

三、城市功能的发展

1、中国城市功能的变化发展。

(1)原始城市:祭祀、墓葬中心

(2)西周城市:王城——首邑——采邑:行施王权政治

(3)秦统一天下,设36郡,辖800~900县,迄西汉孝平帝时,凡郡国103,县邑1314,道32,候国241。(《汉书. 地理志》)秦汉以后形成了以地域为基础,以国都为中心,以郡县为据点的更为稳定的行政中心体系。城市的政治职能有所强化。

从秦汉至隋唐,我国城市体系基本形成一种以政治职能为主,兼具经济功能的传统。同时有一些特征也值得我们关注:

一是某些城市的经济功能在一定时期内十分突出,几与政治职能分庭抗礼。

汉兴,海内为一,开关梁,弛山泽之禁,是以富商大贾周流天下,交易之物莫不通,得其所欲,而徙豪杰诸侯强族于京师。(《史记. 货殖列传》)然邯郸亦漳、河间一都会也。北通燕、涿,南有郑、卫。

夫燕亦勃、碣之间一都会也。南通齐、赵,东北边胡。

洛阳东贾齐、鲁,南贾梁、楚。

——《史记. 货殖列传》

二是出现了一些宗教职能或军事职能十分强化的城市。

洛阳佛寺:西晋42,北魏初1300,北魏末30,000余

汉代:朔方、武威、酒泉等;唐代:边陲城市高昌、交河(高适诗:大漠穷秋塞草衰,孤城落日斗兵稀。《燕歌行》)

(4)宋:形成以经济功能为主的城市群体:

以汴京为中心的北方市场

以东南六路为主、苏杭为中心的东南市场

以成都府、梓州和兴元府为中心的蜀川诸路区域性市场

以永兴军、太原和秦州为支点的西北市场

从宋代开始的这场革命至少带来了这样两个成果:

一是大城市的转型与代谢。一批原先的地区行政中心城市,如饶州、真州以及后来的苏、杭、湖州等城市的经济功能逐渐盖过其政治功能,转型为商业化都市。此外,藉着海外贸易又产生了泉州、上海、广州等新兴的商业大城市。

二是新经济都市——市镇的兴起。如以转口贸易著称的临清镇、朱仙镇,以传统工矿业勃兴的自贡镇、景德镇皆此类。

(5)近代:沿海城市成为新兴的经济通商城市;内陆城市逐渐衰微。

2、西方城市功能的发展。

(1)古希腊、罗马时期:宗教、礼仪中心

(2)中世纪后:城市复兴,以经济功能为主,生产型经济功能。中国:消费型(3)15世纪至近代:经济功能进一步加强,对外贸易与资本投资需求日益突出(4)近代工业革命引发的城市化:城市打破自身局限,积极向外开放

四、城市发展史的启示

1、城市文明是人类的伟大创造,它造福人类非浅。

2、城市的发展也为人类带来了一系列的问题,不能不正视。

“但是,城市文明除了这改善的一面,我们必须看到它的较黑暗的一面:战争、奴役、职业上分工过细,在许多地方总是在走向死亡。这些组织制度和活动组成了一种“消极的共生关系”,从过去的历史看,它在大部分时间内伴随着城市,一直流传到今天,这个形式变得更为野蛮残忍,它原有的宗教上的约束力已荡然无存,成了人类发展最大的威胁。”——刘易斯.芒福德《城市发展史》“我们时代的人,贪大求多,心目中只有生产上的数量才是迫切的目标,他们重视数量而不要质量。在物质能量、工业生产率,在发明、知识、人工等方面,都出现愚蠢的扩张和爆炸。……现在,为了挽救人类自己,人类必须集中他的注意力于控制、指导、组织、统辖的各种手段,使各种没有理智的残忍的力量服从于人类自己的生物的机能和文化的目的,否则,这些没有理智的力量,由于数量实在太大,将会摧毁人类的生命。”——刘易斯.芒福德《城市发展史》

3、发展城市文化、建设人文城市,是城市发展的根本方向。

“我们现在必须设想一个城市,不是主要作为经营商业或设置政府机构的地方,而是作为表现和实现新的人的个性——“一个大同世界的人”的个性——的重要机构。”

——刘易斯.芒福德《城市发展史》

第三节城市文化的缘起

一、文化的含义

文化或文明,就其广泛的民族学意义来讲,是一个复合整体,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习俗以及一个社会人员所习得的其它一切能力和习惯。(泰勒《原始文化》)

文化是一个组织起来的一体化系统。但我们可以在这个系统中划分出众多的亚种或层面。基于我们的目的,我们将划分出三个文化亚系统,即技术系统、社会系统和思想意识系统。”(怀特《文化的科学》)

技术系统:是由物质、机械、物理、化学诸手段,连同运用它们的技能共同构成的。这个系统将人与自然环境联系起来。比如生产工具、技术手段、建筑材料等都属于这个系统。

社会系统:是由表现集体与个人行为规范之中的人际关系所构成。比如社会、血缘、经济、伦理、政治、军事、教会、职业和专业、娱乐等均属于这个系统。

思想意识系统:是由语言以及其它符号形式所表达的思想、信念、知识等所构成。比如神话与科学、传说、文学、哲学、科学、民间格言和常识性知识等属于这个系统。

二、城市文化的缘起

1、缘起的标准:

柴尔德提出的10条标准是:(1)大型居住区(2)人口构成和功能与任何村庄都不同(3)剩余财富的集中化(4)巨大的公共建筑(5)从事非体力劳动的统治阶级(6)文字(7)历法学和数学(8)专职艺术家(9)对外贸易(10)以居住区而不是亲属关系为基础的政治组织。

古梁耶夫提出的8条标准是:(1)统治者及其居住的宫殿群(2)出现宏大的寺庙和住所(3)最重要的宫殿和寺庙建筑与平民的房舍隔离开(4)圣区与住宅区明显不同(5)具有奢华的王陵与墓群(6)产生了大型艺术品(7)有了文字(8)大型广场、公共建筑以及大量的住宅和居民。

2、城市是集合了各种新文化要素的组合体。

人类文化发展、演变的过程特点:

(1)泰勒的三阶段说。

1)蒙昧阶段:人类,人类生活的特征是“人靠植物和动物来维持自己的生存,但不耕种土地,也不驯养动物以供食用。”

2)野蛮阶段:人们开始从事农业生产。野蛮阶段的生活特征是“为了保障食物的储存,是指保留到下一个收获期,于是就建立了村庄和城市的生活,并在技术、知识、习惯和管理方面获得了巨大的成果。”

3)文明阶段:则是“随着书写技术的出现而开始了。这种技术牢牢地记下了历史、法律、知识和宗教以利于将来的世纪,它把过去和未来连接成为一条连续不断的智力和道德的锁链。”

摩尔根:把蒙昧、野蛮阶段划分的更细化,分低级蒙昧社会、中级蒙昧社会、高级蒙昧社会以及低级野蛮社会、中级野蛮社会和高级野蛮社会。他把农业生产以及定居生活的出现定在中级野蛮社会,而把文字的发明使用定在高级野蛮社会。

三、城市文化的结构与类型

1、城市文化的一般结构

物质文化:建筑、道路、通讯设施、住宅、水源、各色商品、绿化环境等。

制度文化:家庭制度、经济制度、政治制度等。

精神文化: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习俗以及人所习得的一切能力和习惯。

2、城市文化的类型

美国学者克拉克. 威勒斯:

特征综合体:言语、物质性特质、艺术、神话、宗教、社会制度、财产、政府和战争。

自然地理学:丛林文化台地文化冻土文化

城市的特征综合体即城市文化的类型,可从三个方面考察:地理位置、生态布局、职能分类

(1)从城市的地理位置的角度

司马迁在《史记·贷殖列传》中记载了当时各地都市风尚的异同:

“然邯郸亦漳、河之间一都会也。北通齐燕、涿,南有郑、卫。郑卫俗与赵相类,然近梁、鲁,微重而矜节。濮上之邑徒野王,野王好气任侠,卫之风也。”

“夫燕亦勃、碣之间一都会也。南通齐、赵,东北边胡。上谷至辽东,地踔远,人民希,数被寇,大与赵、代俗相类,而民雕捍少虑,有鱼盐枣栗之饶。北邻鸟桓、夫余,东绾秽貉、朝鲜、真番之利。”

“齐带山海,膏壤千里,宜桑麻,人民多文彩布帛鱼盐。临菑亦海岱之间一都会也。其俗宽缓阔达而足智,好议论,地重,难动摇,怯于众斗,勇于持刺,故多刼人者,大国之风也。其中具五民。”

“而邹、鲁滨洙泗,犹有周公遗风,俗好儒,备于礼,故其民龊龊。颇有桑麻之业,天材泽之饶。地小人众,俭啬,畏罪远邪。及其衰,好贾趋利,甚于周人”。

1)节点位置

①驿站、旅店等中途停靠点

②山隘、河谷等交通控制点

③运输转换点

④线路交会点

2)边界位置

①山脉与低地接触处

②海岸

③域境

3)居中位置

①资源中心

②聚焦点

③首都

(2)从城市生态布局的角度

1)同心圆说

①中心业务地区②过度地带③劳动者居住地带④高级住宅地带⑤边缘通勤区

2)扇形说

①从中心业务地域向外,②批发商、轻工业地带作扇形扩展,与此相连接的有③低级住宅地区、以及离开了这个方向而与之并列的④中级住宅地区和⑤高级住宅地区。

3)多核心说

①中心业务地区,②轻工业地区,③低级住宅地区,④中级住宅地区,⑤高级住宅地区,⑥重工业地区,⑦周边业务地区,⑧郊外住宅地区,⑨郊外工业地区。

4)折衷说

①商业地带,呈放射状伸展,在其外侧有②大工业地域,而③住宅地(Hou sln8)则充填于放射线之间,接近于工业化城市的发展情况。

(3)从城市的职能分类的角度

1)一般职能:商业、饮食业、服务业和建筑业等

2)特殊职能:旅游、教育、采矿、炼油等

奥隆索分类法:行政城市、防御城市、文化城市、生产城市、交通运输城市、旅游疗养城市

哈里斯分类法:加工工业城市、制造业城市、综合型城市、零售业城市、批发业城市、交通业城市、娱乐休养业城市、教育业城市、矿业城

市、行政城市

城市的地理位置较多地影响和制约着城市的物质文化。

城市的生态布局较多地影响和制约着城市的制度文化。

城市的职能与功能较多地影响和制约着城市的精神文化。

第二章中国古代城市与传统文化

第一节中国古代的城市理念

一、原始的城市认识

1、城市与“水”。

(1)鲧的传说

尧听四岳言,鲧曰:“帝遭天灾,厥黎不康”乃作城以卫君,造郭以守民,此城郭之始也。

——《吴越春秋》当尧之时,水逆行,泛滥于中国,蛇龙居之,民无所定,下者为巢,上者为营窟。

——《孟子. 縢文公》洪水滔天,鲧窃帝之息壤以堙洪水,不待帝命;帝令祝融杀鲧于羽郊。

——《山海经. 海内经》鸱龟曳衔,鲧何听焉?顺欲成功,帝何刑焉?

——屈原《天问》

(2)中国古代城市与水的关系

1)水利

凡立国都,非近大山之下,必于广川之上。高毋近旱而水用足,下毋近水而沟防省。

——《管子》2)水害

夏的国都自禹至桀凡七迁,商汤建国后至盘庚迁殷前又曾五迁。

(3)亲水情节

(曾皙曰)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孔子叹曰:吾与点也!)——《论语》美哉水,洋洋乎!丘之不济此,命也夫!——《史记孔子世家》

2、城市与“民”。

(1)城与郭

筑城以卫君,造郭以守民——《吴越春秋》

内曰城,外曰郭——《尔雅》

(2)“民”的安置

合五家为比,使之相保;五比为閭,使之相受;四闾为族,使之相葬。五族为党,使之相救;五党为州,使之相周,五州为乡,使之相宾。——《周礼》

士农工商四民者,国之石民也,不可使杂处,杂处则其言咙,其事乱。

——《管子》凡仕者近宫,不仕与耕者近门,工贾近市。——《管子》

春,令民毕出在野,冬则毕入邑。——《汉书》

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论语》

3、城市与“兵”。

(1)殷鉴与蕃屏

(2)田役、兵役一体制

五人为伍,五伍为两,四两为卒,五卒为旅,五旅为师,五师为军。以起军旅,以作田役。——《周礼. 地官》

二、封建的城市格局

1、“中”的地位情结

日至之景尺有五寸,谓之地中。天地之合也,四时之交也,风雨之会也,阴阳之和也。然则百物阜安,乃建王国焉,制其畿千里,而封树之。”——《周礼》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前朝后市,市朝一夫。——《考工记》2、“祖”的宗法绳索

《商书. 盘庚》有这么一段话“古我先王暨乃祖乃父,胥及逸勤;予敢动用非罚。世选尔劳,予不掩尔善。兹予大享于先王,尔祖其从与享之。”这是盘庚迁都于殷时对诸侯大臣的诰辞,其念及“先王”与诸侯先祖先父们(乃祖乃父)同甘共苦创下的伟业,希望诸侯大臣能听从他的迁都旨意。值得注意的是末句的“兹予大享于先王,尔祖其从与享之”云云,这里试图用祖庙同享之关系打动诸侯,商之重视宗族、先祖于此可见一斑。

3、“制”的秩序规范。

天子之城方九里,公侯之城方七里,侯伯之城方五里,子男之城方方三里。天子之堂九尺,诸侯七尺,大夫五尺,士三尺。

——《周礼》

天子之城高九仞,公侯七仞,伯五仞,子男三仞。

——《五经异义》

天子之田方千里,公侯之田方百里,伯七十里,子男五十里。——《礼记》且夫制城邑,若体性焉。有首领、股肱,至于手姆毛脉。大能掉小,故变而不勤。——《国语. 楚语》

第二节中国古代城市的建筑文化

一、中国古代的城市建设

1、城形

(1)一般形状:方形

(2)汉长安:斗形

帝初筑长安城,城南为南斗形,城北为北斗形,因名斗城。

——《汉书. 元帝纪》

2、城墙

(1)工程:土墙——砖墙

(2)高度与厚度

孔子曾说:“大夫无百雉之城”(《史记. 孔子世家》),“都城过百雉,国之害也。”(《左传. 隐公元年》)。可见城墙等级之森严。(所谓“百雉”,指周长3百丈,高一丈。)

(3)用途

3、城门

(1)城门系统:一般分为三个部分:城台、城楼、门洞。

(2)城门的设置:周代:王五门、诸侯三门(外城则均为三门)

(3)城门的地位

《诗. 大雅. 绵》:“乃立皋门,皋门有伉;乃立应门,应门将将。”

汉长安城有宣平门、清明门、霸城门、覆盎门、安门、西安门、章城门、直城门等

唐长安则有安化门、明德门、玄武门、兴安门、丹凤门、金光门、延平门等4、城池

《周礼. 大司徒》“凡造都鄙,制其地域而沟封之”句注云:“封,起土界也,土在沟上谓之封,封上树木以为固也。”

二、中国古代的住宅建筑

(一)宫室建筑

自古宫室一也,汉来尊者为号,下乃避之也。——《风俗通义》

1、上古:穴居野处

2、商代:粗具规模

3、周代:天子燕寝、诸侯路寝

4、春秋、战国:渐趋豪华。齐:大室

5、秦:

(始皇35年)乃营作朝宫渭南上林苑中。先作前殿阿房,东西五百步,南北五十丈,上可坐万人,下可建五丈之旗.。——《史记》

6、汉

武帝广开上林,南至宜春、鼎湖、御宿、昆吾,旁南山而西,至长杨、五柞。北绕黄山,濒渭而东,周袤数百里。——《汉书》

上林苑有十二门,内分三十六苑,置有十三宫,二十五观。——《关中记》于是乎离宫别馆,弥山跨谷,高廊四注,重坐曲阁;华榱璧珰,辇道綺属。

——司马相如《上林赋》

中国古代宫室所体现的传统文化思想:

1、以高大为贵

礼有以多为贵者,天子七庙、诸侯五、士大夫三、士一。……有以大为贵者,宫室之堂、器皿之度、棺椁之厚、封丘之大,此以大为贵也。……有以高为贵者,天子之堂九尺、诸侯七尺、大夫五尺、士三尺。——《礼记. 礼制》

王者择天下之中而立国,择国之中而立宫,择宫之中而立庙。

——《吕氏春秋. 博势》3、以天象为法

筑咸阳宫,因北陵营殿端门四达,以则紫宫,象天居。引渭水灌都,以象天汉,横桥南渡以法牵牛。……更命信宫为极庙,象天极。——《三辅黄图》

(二)一般民居

由“穴居巢处”到“平土而居”

“穴居”——向上发展“巢处”向下发展

1、民居与城市理念:方形住宅与城市形状的吻合

(城内)五户为比,五比为闾,四闾为族(一百户);(城郊)五户为邻,五邻为里,四里为酇(一百户)。——《周礼. 地官》

2、民居与人伦思想

以入朝廷,则贵贱有位;以处宗室,则父子亲、兄弟和。——《礼记》

3、民居与人生哲学

以土与金、木、水、火杂,已成万物。——《国语》

天生五材,民并用之。——《左传》

4、民居与民风民俗

三、中国古代城市的公共建筑

1、从重屋到明堂

(1)明堂的功能

①周代明堂:礼仪兼祭祀

昔者周公朝诸侯于明堂之位。……明堂也者,明诸侯之尊卑也。

——《礼记正义. 明堂位十四》

②汉代明堂:宣讲人伦道德

天子立明堂者,所以通神灵,感天地,正四时,出教化,宗有德,重有道,显有能,褒有行者也。——《白虎通》

(2)明堂的格局:

度九尺之筵。东西九筵,南北七筵,堂崇一筵。

——《考工记》

明堂之制,有盖而无四方,风雨不能袭,寒暑不能伤,迁延而入之。

——《淮南子. 主术训》)现存可考的汉明堂遗址有两处,一处位于泰山主峰东南麓西城村东,东有明堂河,西有明堂泉。遗址东西长180米,南北宽80米,高17.6米,文化层堆积厚达1~3米,曾出土汉代遗物,传为汉明堂故址。一处位于今西安市南门外大道东侧,建于西汉元始四年(公元前150年左右)。外围方院,四面正中有两层的门楼,院外环绕圆形水沟,院内四角建曲尺形配房,中央夯土圆形低台上有折角十字形平面夯土高台遗址。据复原后得知,中央建筑下层四面走廊内各有一厅,每厅各有左右夹室,共为“十二堂”,象征一年的十二个月;中层每面也各有一堂;上层台项中央和四角各有一亭,为金、木、水、火、土五室,祭祀五位天帝。五室间的四面露台用来观察天象。全体各部尺寸又有许多繁琐的数字象征意义。整群建筑十字对称,气度恢弘。

商周时代:郊畴乎天子,社至乎诸侯。

“冬至日祀于地上之圜丘”(《周礼》)

“燔柴于泰坛,祭天地”(《礼记》)

王侯贵臣,弃象马如脱履;庶士豪家,舍资财若遗迹。

——杨衒之《洛阳伽蓝记》

于是招提栉比,宝塔骈罗,争写天上之姿,竟模山中之影。金刹与灵台比高,广殿共阿房等壮,岂直木衣绨绣,土被朱紫而已哉!

——杨衒之《洛阳伽蓝记》3、从楼阁到会馆

(1)楼阁

①楼与阁的区别:阁无腰檐;楼供住人,阁供储物

②楼阁的功用:军事防卫——城市登临——典籍观藏(明之天一阁、清之文渊、文津、文澜、文溯、文汇诸阁均是

江南三大名楼:滕王阁、岳阳楼、黄鹤楼

五十里有市,市有候馆,候馆有积。——《周礼·地官·遗人》

适子之馆兮——《诗·郑风》

会馆类建筑:一供科举考试士子居住,二用作议事、集会,三专供祭祀(附属建筑:顾亭林寺,杨椒山寺)

第三节中国古代城市的制度文化

古代政治制度种类:户籍、赋役、官制、兵制、选举、刑法等等

社会经济制度种类:财产、钱币、饮食、衣服、宫室、婚葬、宗室等等

一、城乡合治的行政管理体制

1、周代畿服制:

或说五服:郊服——甸服——稍服——县服——畺服

或说九服:

王畿—侯畿—甸畿—男畿—采畿—卫畿—蛮畿—夷畿—镇畿—藩畿

畿服制思想:体现以天子(国君)为中心,宗族亲疏为远近,民族异同为内外的观念

2、秦的郡县制

邑之大者曰都,小者曰聚,皆有城郭,以资守御。合所耕之地而言之则曰乡,并诸乡而统治之者为县。——吕思勉《中国制度史》

城乡合治,导致一市分属两县,体现重农抑商思想。

二、户籍、赋役制度沿革概述

(一)历代沿革:

1、上古时代:“八家为井,井开四道而分八宅”,“井一为邻,邻三为朋,朋三为里,里五为邑,邑十为都,都十为师,师十为州”(《通典·食货三》)

2、周代:五家为比,五比为闾,四闾为族,五族为党,五党为州,五州为乡。又五家为邻,五邻为里,四里为酂,五酂为鄙,五鄙为县,五县为遂。

五人为伍,五伍为两,四两为卒,五卒为旅,五旅为师,五师为军。以起军旅,以作田役,以比追胥,以令供赋(《周官·小司徒》)

3.北齐时“令人居十家为邻,五十家为闾,百家为族党。一党之内则有党族一人,副党一人,闾正二人,邻长十人,合有十四人,共领百家而已”。(《通典·食货三》)

4.隋代“令五家为保,保五为闾,闾四为族,皆有正畿,外置里正比闾正,党长比族正,以相检察。”

5.唐代“以百户为里,五里为乡;四家为邻,三家为保,每里置里正一人,掌按比户口、课植农桑,检察非违、催驱赋役”。(《通典·食货三》)宋元明清均有沿革。

(二)户籍、赋役制度的功能与弊端

1、功能

治平在庶功兴,庶功兴在事役均,事役均在民数周。民数周,为国之本也。(徐幹《中论》)

编户齐民:宗旨在周知民数,健全税收、赋役(将户籍与赋役挂钩)

2.弊端:户籍与赋役挂钩,导致百姓隐匿户口隋:貌阅——阅其貌以验其

老小之实

唐:团阅

官吏种种舞弊:

吕思勉先生曾历数户籍与赋役挂钩之弊,谓有十二:“贪酷之吏,增户以肆诛求,一也。但顾考成,明知人户之彫残,而不敢减少,二也。货贿出入,三也。任意去留,四也。截期务速,草率了事,五也。纸墨饭食,乘机勒索,六也。此皆弊之在官吏者也。豪强占隐,亏公赋以图私利,七也。丁壮诈老幼,康强谬云疾病,八也。寄籍他方,自托侨户,九也。妄冒官勲,以图优免,十也。子孙众多,不立新户,十一也。丁随粮行之世,则或联数姓为一户,或寄产业于他人,甚或虚立户口,谓之鬼户,十二也。此皆弊之在人民者也。”

(三)户籍、赋役制度的城乡差异及其文化意义

1、城乡差异的形成

周代畿服制思想:体国经野国:王城及四郊以内野:四郊以外的地区君子居于国,小人居于野

国野之别逐渐演变为城乡之别;种族差异逐渐转化为城乡差异

2.城乡差异的文化意义:

(1)城乡差异导致城市发展的两难局面。

“古之治天下,至孅至悉,故其畜积足恃,今背本而趋末,遊食者甚众,是天下之大残也。……地有遗利,民有余力,生谷之土未尽垦,山泽之利未尽出也,遊食之民未尽归农也。民贫则奸邪生,贫生于不足,不足生于不农,不农生于不地著,不地著则离乡轻家,民如鸟兽,虽有高城深池,严法重刑,犹不能禁也”。(贾谊)

(2)户籍制度固化社会分工,限制身份、地位的转变。

士农工商四民者,国之石民也,不可使杂外,杂处则其言咙,其事乱

——《管子·小匡》凡仕者近宫,不仕与耕者近门工贾近市

——《管子·大匡》汉代:负有从军戌边之役的有七种人,谓之“七科谪”,而第四至第七种都是与商业有关者,也即有“市籍”者(市籍:从商者必须呈报官府以便稽查,谓之市籍)

第四节中国古代城市的精神文化

一、家庭与婚姻的进化和礼制

1、从血缘群婚到族外婚

“如果家庭组织上的第一个进步是在相互的性交关系中排除了父母和子女,那么,第二个进步便在于在这一关系中排除了姐妹和兄弟。”(恩格斯《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

2、西周以来的婚姻制度

“昏礼者将合两姓之好,以上事宗庙,而下以继后世也”。(《礼记·昏义》)3、婚姻的礼仪习俗

六礼: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朝、亲迎

主人爵弁,纁裳缁袘。従者毕玄端。乘墨车,従车二乘,执烛前马。妇车亦如之,有礻炎。至于门外。主人筵于户西,西上,右几。女次,纯衣纁袡,立于房中,南面。姆纚笄宵衣,在其右。女従者毕袗玄,纚笄,被纚黼,在其后。主人玄端迎于门外,西面再拜,宾东面答拜。主人揖入,宾执雁従。至于庙门,揖入。三揖,至于阶,三让。主人升,西面。宾升,北面,奠雁,再拜稽首,降,出。妇従,降自西阶。主人不降送。婿御妇车,授绥,姆辞不受。妇乘以几,姆加景,乃驱。御者代。婿乘其车先,俟于门外。

妇至,主人揖妇以入。乃寝门,揖入,升自西阶,媵布席于奥。夫入于室,即席,妇尊西,南面。媵御沃盥交。赞者彻尊幂。举者盥,出,除{曰鼎},举鼎入,陈于阼阶南,西面,北上。匕俎従设,北面载,执而俟。匕者逆退,复位于门东,北面,西上。赞者设酱于席前,菹醢在其北。

——《仪礼》《仪礼.士昏礼》规定:亲迎那一天,新郎穿黑色礼服,乘黑漆车子,前有人执烛前导,后有从车,前往女家。新娘之父亲自出门迎女婿与男家宾客入门。新郎将雁与礼品交给女家,行礼而出。梳妆整齐的新娘,头蒙盖巾,随至车前,新郎亲自把车上的索子授给她,引她上车。先由新郎亲自驾车,随后由驭者代替,女家派人随行。新郎另乘车在前导引。车至男家,新郎先下车进门,待新娘及送行者到达后,由新郎接新娘进家门。然后入宅行拜堂、合卺等仪式。

合二姓之好,以继先圣之后,以为天地宗庙社稷之主,君何谓重乎?,

有天地,然后有万物。有万物,然后有男女。有男女,然后有夫妇。有夫妇,然后有父子。有父子,然后有君臣。——《易·序卦》

二、城市的发展和商业文明的昌盛对家庭婚姻生活的影响

自子夏,门人之高弟也,犹云‘出见纷华盛丽而悦,入闻夫子之道而乐,二者心战,未能自决’,而况中庸以下,渐渍于失教,被服于成俗乎?(《史记·礼书》)

城市的发展和商业文明的昌盛不可避免地影响到婚姻与家庭习俗和思想观

念,其主要反映在以下几方面:

1、摆脱宗族、血缘之束缚,向往自由、自主的婚姻与家庭生活。

(1)婚姻、家庭生活的世俗化,宗族、社稷的神圣感和政治性的淡化,向往有个人情感意志的,自由、自主的婚姻恋爱。

氓之蚩蚩,抱布贸丝。匪来贸丝,来即我谋。送子涉淇,至于顿丘。匪我愆期,子无良媒。将子无怒,秋以为期。——《卫风. 氓》

静女其姝,俟我于城隅。爱而不见,搔首踟蹰。——《邶风. 静女》

子惠思我,褰裳涉溱。子不我思,岂无他人? 狂童之狂也且! ——《郑风. 褰裳》

(2)婚姻与家庭生活淡化了神圣性与政治性后,见异思迁,喜新厌旧,与商业文明同行的城市社会现象也屡见不鲜。

女也不爽,士贰其行。士也罔极,二三其德。——《卫风. 氓》

有女仳离, 嘅其叹矣! 嘅其叹矣,遇人之艰难矣。…….有女仳离,条其啸矣。条其啸矣, 遇人之不淑矣。——《王风. 中谷有蓷》

2、不重贞操、门第、追求平等、独立的婚姻、家庭生活。

声伯既嫁其外妹于施孝叔,晋郤犨来聘,求妇于声伯,声伯夺施氏之妇而与之。……生二子于郤氏。郤氏亡,晋人归之施氏,施氏逆诸河。——〈左传〉

清,穷乡寡妇,礼抗万乘,名显天下,岂非以富邪!——〈史记〉

“会梁孝王卒,相如归,而家贫,无以自业。素与临邛令王吉相善,吉曰:‘长卿久宦游不遂,而来过我。’于是相如往,舍都亭。……临邛中多富人,而卓王孙家僮八百人……至日中,谒司马长卿,长卿谢病不能往,临邛令不敢尝食,自往迎相如。相如不得已,缰往,一坐尽倾。……”是时卓王孙有女文君新寡,好音,故相如缪与令相重,而以琴心挑之。相如之临邛,从车骑,雍容闲雅甚都;及饮卓氏,弄琴,文君窃从户窥之,心悦而好之,恐不得当也。既罢,相如乃使人重赐文君侍者通殷勤。文君夜亡奔相如,相如乃与驰归成都。家居徒四壁立。卓王孙大怒曰:‘女至不材,我不忍杀,不分一钱也。’人或谓王孙,王孙终不听。文君久之不乐,曰:‘长卿第俱如临邛,从昆弟假贷犹是为生,何至自苦如此!’相如与俱之临邛,尽卖其车骑,买一酒舍酤酒,而令文君当炉。相如身自着犊鼻裈,与保庸杂作,滌器于市中。卓王孙闻而耻之,为杜门不出。”

——《史记·司马相如列传》

第三章汉字文化圈与城市文化

第一节汉字文化圈与日本城市

一、汉文化的传入与日本早期城市的形成

1、绳纹时代(约公元前12000年至公元前300年):中国大陆的文化遗迹

2、弥生时代(约公元前300年至公元300年):日本的早期城市的摇篮原始

部落也大致在这个时期形成。原始部落联盟:邪马台国

3.城市胚胎:山城。城中设“社”,供奉祖先。

二、日本古代城市发展过程中的汉文化的影响

(一)古坟时代(公元4世纪到7世纪前半)汉文化向日本的传播主要分南北两线:

北线是通过朝鲜半岛的大陆汉移民迁往日本来传播的。

南线则是大和朝廷建立之后与中国南朝的交往路线。

(二)公元7世纪后(中国隋唐时代)日本第一次大规模学习中国文化

1、难波京:遗址在今大阪东部

难波宫和难波京是日本第一个较为系统地吸收中国古代都城文化影响建立的宫城和古都:1)形制、2)功能、3)归宿

2、藤原京:遗址在今日本奈良附近

藤原京更系统和完整地借鉴了中国都城的模式:

1)形制与格局的相似 2)形状的近似与规制的相类

3、平城京:平城京遗址在藤原京北约20公里处(今奈良市境内)

照搬了藤原京的格局,只不过是藤原京在地点上的移动和面积上的扩大。

4、平安京:遗址在今京都市内。

(三)社会制度、政治制度以及其他领域的影响

1、社会与政治制度:公元645年起推行的大化革新

2、宗教与精神文化:佛教各主要宗派传入日本,中国的文献典籍传入日本

3、生产技术和物质文明:雕版印刷术,陶瓷技术等

三、日本城市文化的传统与特色

从全盘接受汉文化,到在汉文化的基础上改造、再生,从而经过一个较长的历史时期,形成自己的文化传统与特色。

1、从日本的城市观念看日本文化的传统与特色。

崇尚自然的筑城思想,体现在:

(1)依托自然条件顺势而为。

(2)重视天然物,不重人工物。

(3)以自然屏障为天然防御。

2、从日本城市建筑看日本文化的传统与特色。

(1)天守阁

(2)庭院(庭园)

(3)民居

①体现东方传统。

②有着独自特色:一是重视庭园装饰;二是亲近木质建材

庭院样式:净土式、枯山水式、露地式、回游式等

传统民居:木结构

3、从日本城市的生活习惯看日本文化的传统与特色。

(1)节庆

(2)神社

(3)服装

(4)饮食

第2节汉字文化圈与朝鲜半岛的城市

一、汉文化的传入与朝鲜半岛早期城市的形成

箕子建国的传说。

城邑国家的出现。

公元前108年,汉武帝灭亡朝鲜半岛北部的卫氏王朝(史称卫韩)后,在其疆域先后设置了乐浪、临屯、真番、玄莬四郡,史称“汉四郡”。

“汉四郡”的建立是汉文化首先在朝鲜半岛上大规模传播的时期

出土遗物见有“乐浪礼宫”、“乐浪富贵”字样的瓦片,应有宫城之类的建筑。以乐浪郡为首,“颇效仿吏及郡贾人”,被称之为“乐浪文化”。

二、朝鲜半岛城市发展过程中的汉文化的影响

三韩时代:马韩、辰韩、弁韩,

三国时代:高句丽、百济、新罗

1、高句丽国:纨升骨城(今辽宁丹东市内)——国内城(今吉林保安市)——平壤城

平壤:曾称长安、采用里坊制

平壤仿汉建筑:万寿台、崇仁殿、文庙

2、百济国:慰礼(今韩国汉城)——熊津(今韩国公州市内)——泗沘城

“俗重骑射,兼爱文史。……有僧民,……多寺塔,……有投壶、樗蒲、弄珠、握槊等杂戏,尤尚奕棋、婚娶之礼,略同华俗。”(《北史》)

泗沘城:仿中国城制、官制

3、新罗国:庆州:仿长安城的朱雀大路,使用当时唐的年号(仪凤)

三、朝鲜半岛城市文化的传统与特色

1、城市物质文明的飞跃与儒教文化传统。

(1)经济高速成长的文化因素:两班文化

(2)儒家的“家国”思想与“忠孝”信条的影响

①节欲笃敬思想

②国家至上主义

③尚贤、崇教观念

2、城市文化产业与民族主义精神。

(1)城市文化产业的亮点:影视剧、网络游戏、化妆品、整容业

(2)东亚文化因子是成功的主因:平民路线、民俗风情

(3)民族主义:身土不二

3、城市生活习俗与民族文化特色。

(1)韩国文化的五个象征:传统服装、韩国文字、泡菜和烤牛肉、石窟岩和佛寺、跆拳道

(2)传统家文化

(3)饮食文化:简与繁

(4)社会生活的禁忌与习俗

第四章信息化全球化背景下的世界城市文化

第一节文化全球化与城市文化

一、全球化背景下的世界城市

(一)全球化背景下城市角色的演变

全球化的概念:全球化(经济层面的):把整个世界视为无国界,货物、劳务、资金、人员、技术、信息等可以自由活动。

1.城市的政治角色的变化。

(1)一个能适应全球化环境的世界城市,其政府功能被定位在这样两个方面:一是针对市情以及发展阶段运用金融调控政策,

二是紧紧抓住城市规划建设与城市管理。

(2)城市社会因各种环境因素而产生的综合效果。

这些环境因素包括制度环境、生态环境、交通环境、购物环境、居住环境、法制环境、道德观念氛围(环境)等,

2.城市的经济角色的变化。

全球性分工的变化与调整有过三次高潮:

第一次:资本、技术密集型与劳动密集型的分工:

第二次:环保产业与非环保产业的分工

第三次: 工业经济与知识、信息经济的分工

发达国家在上述三次分工中分别转移了国内的劳动密集型产业、非环保型产业以及资本密集型产业。

第三次浪潮以知识为基础,带来了创造革命性财富的系统和生活的变化,正在制造一个“一分为三”的世界。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位于上层,利用廉价劳动力的大量生产型经济位于正中,而农业经济依然位于最底层。——托夫勒

3.城市的文化角色的变化

(1)首先以数字技术为特征的传媒技术的革命使城市传媒业空前发达。

(2)流行文化越来越多地占据着城市文化的舞台

二、文化全球化:概念与学说

1.同质化论。

2.异质文化论

3.异质化与同质化同时进行论

4.虚无论

三、全球化新形势下的城市文化

(一)城市的建筑文化层

1、城市规模的膨胀与消费设施的豪华化。

2.欧美风格蔚为时尚,本土建筑文化遭受冲击。

(二)城市的制度文化层

1.开放度

2.公平性

3.可持续发展性

(三)城市的精神文化层

1.消费主义

跨国公司时代是一个国家瓦解的过程,伴随这一过程同时发生的则是文化的经济化。……艺术与建筑融入了生意,音乐、戏剧和电影则并入娱乐业和相关的投机活动。历史、地理,实际上所有的“差异”都被经济领导人认真地作为旅游业的一部分对待,常常被包装后陈列在博物馆、餐厅和主题公园中。于是乎,所有的文化产品都成了有利可图的商品,可为跨国公司所吸纳。如果跨国公司的文化有某种明确的风格,那就是“全球性”消费主义。它从第一世界的边界变生出去,侵入第二和第三世界,只要那儿的人有钱可花。——三好将夫

上海城市文化发展指标体系研究

上海城市文化发展指标 体系研究 Standardization of sany group #QS8QHH-HHGX8Q8-GNHHJ8-HHMHGN#

上海城市文化发展指标体系研究 作者:上海艺术研究所《上海城市文化发展指标体系研究》课题组来源:添加日期:10年08月27日 一、研究背景 21世纪是世界城市大竞争的时代,这意味着国际化大都市之间的竞争程度更为激烈,竞争范围更为广泛。随着时代的发展,国家与之间、城市之间的竞争内容,已经从经济综合竞争力层面逐步扩大到文化竞争力的层面。当国际化大都市的“硬实力”——经济综合竞争力具备了相当的条件时,“软实力”——文化竞争力则成为竞争的重要“筹码”。这表明衡量一个国家和地区的发展程度,已经从单一指标转向多重指标。根据世界城市发展的实际,在城市的经济力、政治力要素指数相差无几的情况下,最具竞争意义、发展潜力、时效性的要素,往往是城市拥有的文化实力。从城市发展的角度看,文化既是经济、政治发展水平的精神投影,也是经济、政治发展的物质表现,是城市综合竞争力评价体系中最难以把握却又必须把握的要素,在未来的城市竞争力要素中将会占很大比重,城市之间新型竞争将基于文化领域与经济领域的双重博弈。本世纪成功的城市将是文化的城市,有文化竞争力的城市。① 城市实现可持续发展,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文化底蕴的深厚和文化发展体制的现代化。许多发达国家在经历工业文化的长期发展之后,已经认识到城市文化的复兴对于城市持续发展的重要性。近年西欧展开城市复兴运动,其中文化旗舰项目成为城市复兴的重要战略,这项重要的发展战略计划包括对一些传统产业已经衰落的城市进行复兴。因为在产业衰落的同时,城市的社会、经济、环境均遭到破坏。城市复兴计划通过采取一系列的手段,在物质空间、社会、经济、环境和文化等方面,对城市进行全面改善,使城市的经济活力重生,恢复已失效的社会功能,改善生态平衡与环境质量,并解决相应的社会问题。更重要的是,通过文化基础设施建设、举办盛大庆典活动、文化旅游、体育赛事等文化措施,使这些城市综合提升其文化、经济和城市形象。这一举措将为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在采取经济手段激活城市发展力的同时,国际组织及各国文化部门相继出台一系列的文化政策,以实现文化的长期与稳定的发展。1998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斯德哥尔摩召开了“文化政策促进发展政府间会议”。会议制定的《文化政策促进发展行动计划》指出,“发展最终可以用文化概念来定义。文化的繁荣是发展的最

城市发展的文化思考

城市发展的文化思考 摘要:城市文化是城市发展过程中所形成的精神财富和物质财富的总和。随着城市化的水平不断提高,城市文化面临着一系列不足和困境,城市文化的发展已经成为中国快速城市化发展中的主要课题与命题。城市文化发展涉及很多方面,需要处理好城市发展与历史文化遗产、生态环境保护、城市规划设计中文化因素的强调等多方面关系,以达到城市发展与文化发展协调发展、相互促进的目的。 关键词:城市;文化;发展 “文化”是一个特殊的词汇,就其一般意义而言是指人类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它是历史形成的,特定的社会群体所共同具有的价值取向、思维方式、心理状态和精神风貌。它是人类特殊的生活方式和活动方式,是社会成员共同的文明素质和心理结构,是民族的集体智慧、集体性格,是凝结在社会成员中的核心价值、行为定势。 具体到城市而言,正如美国著名学者刘易斯•芒福德( Lew is Mum ford)在《城市发展史--起源、演变和前景》一书中所说:“古代的社区过于稳定,它墨守成规旧俗,不愿采纳新的生活方式;如果古代人类有意突破这种保守社区的孤立和封闭状态,那么对此问题能够找到的最好答案莫过于

城市这一发明了。”“城市是一种特殊的构造,这种构造致密而紧凑,专门用来流传人类文明的成果。”纵观历史,城市最早产生于古代原始社会向奴隶社会过渡时期,它经历了古代、中世纪、近代和现代四个发展时期。18世纪60年代开始的资产阶级工业革命,大规模的近代工商业在城市中迅速发展,城市规模、性质发生了巨大变化,形成了以大工业为中心的近代城市;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城市发展又进入了新的时期,有学者称之为现代化城市或信息化城市时期。越来越多的人由农村迁移到城市,伴随着文明的演进而发展,城市越来越成为人类文化的摇篮和容器,成为文明生长的肥沃土壤,逐渐发展出自己特有的品格。 “城市”这一概念并不仅仅局限于经济学、政治学、地理学的范畴, 它同时是人类文化的一种高级形态。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城市发展的历史其实就是一部文化发展的历史。随着城市的不断发展,随着社会劳动分工的加深,随着人类社会秩序的完善,随着社会文化的日益发达,城市文化也随之一日千里包罗万象,形成人类文化的一种特殊形态。 人类建造城市,城市同样反作用于人类,城市文化通过城市物质要素表达出来,又依靠个人而存在发展下去,在此意义上,城市自身和人类共同造就城市文化。城市文化涵盖的内容非常广泛,就其内涵和外延来看,城市文化不完全等同于其他文化,它具有鲜明的城市特点,是赋予城市朝气和独特性

关于对城市文化建设的思考

对城市文化建设的思考 文化是城市的生命和灵魂,是城市的内核、实力和形象;城市是文化的凝结和积淀,是文化的容器、载体和舞台;城市与文化是与生俱来、密不可分的统一体。我省在大力推进特色城镇化的实践中,应该以高度的文化自觉、文化自信和文化自强,搞好城市文化建设。 文化是城市的生命和灵魂,是城市的内核、实力和形象;城市是文化的凝结和积淀,是文化的容器、载体和舞台;城市与文化是与生俱来、密不可分的统一体。我省在大力推进特色城镇化的实践中,应该以高度的文化自觉、文化自信和文化自强,搞好城市文化建设。 树立文化城市理念 城市价值何在?城市如何建设?人们的认识和实践是随着城市发展的历史演进而不断深化和丰富的。 从“功能城市”上升到“文化城市”,“文化城市”已经成为城市建设理念的最高境界。在西方工业化、城镇化高速发展的历史阶段,为适应加快扩大城镇承载能力的迫切需要,1933 年国际建协发布以“功能城市”为主题的《雅典宪章》,以物质空间为主体的功能主义的城镇建设主流思想随之长期控制世界。功能主义忽视人的生活的复杂性和人的需求的多样性,没有解决好城市发展中的诸多问题。随着“城市病”的不断蔓延、加剧和扩散,人们逐渐把视角从以物为中心向以人为中心转变。1977年《马丘比丘宪章》对城市建设形成了注重人文生态和文化空间的社会文化理念;1938年L·芒福德出版《城市文化》引发了人们对城市如何发展的深思;1985年欧盟提出“文化城市”概念,自然生态和人文生态理念形成潮流;1999年的《北京宪章》、2007年的《城市文化北京宣言》,都强调“塑造充满人文精神和人文关怀的城市空间”。“文化城市”成为当前城市建设的最先进理念。 从“物质家园”上升到“精神家园”,“文化城市”已经成为城市价值追求的基本趋势。什么样的城市能让生活更美好?归结起来,就是既能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需求,又能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精神需求的城市;就是既能为人们身体的幸福栖居提供物质空间,又能为人们心灵的幸福栖息提供文化空间的城市。确立“文化城市”目标、提升城市文化水平已成为城市发展的国际潮流,“文化变成城市发展战略的轴心”。我国也大力促进“文化城市”和城市文化建设,越来越多的城市对发展作出“文化定位”或者提出“文化城市”目标,城市文化建设充分发挥出保存城市记忆、体现城市特色、提升城市品质、展示城市风貌、塑造城市精神、支撑城市发展的巨大作用,已经成为一些城市的核心竞争力。 从注重物质建设上升到注重文化建设,以“文化城市”理念引领我省城镇化发展。我省已经进入城镇化加速发展期,城镇化不应仅仅是“量”的扩大,更应该是“质”的飞跃。应积极学习国内外城市发展的先进理论,认真吸取西方发达国家和国内发达地区城市发展的经验和教

城市文化建设研究报告

北京市顺义区都市文化建设研究报告 目录 前言 (1) 一、顺义都市文化的自然历史渊源 (2) 1.顺义文化的自然秉性:善水利物 (2) 2.顺义文化的历史传承:融合文明 (4) 二、顺义都市文化的人文传统 (6) 1.顺义的商业文化:集商聚义 (6) 2.市井文化:厚德载物 (7) 3.红色文化:不屈抗争 (8) 三、顺义都市文化的当代进展 (9) 1.绿色生态文化:健康宜居 (9) 2.群众节庆文化:和谐民生 (10) 3.企业文化:诚信进取 (11) 4.国际枢纽文化:开放包容 (12) 5.现代农业文化:秉古誉今 (13) 6.顺义啤酒饮料文化:厚积薄发 (14)

四、顺义都市精神:顺潮宾水,尚德名义 (15) 1.顺潮宾水(顺潮滨水) (16) 2.尚德明义 (16) 五、顺义都市文化进展取向 (17) 1.爱护旧城历史文化,创新新城文化建设 (18) 2.新城建筑和街区:横看成岭侧成峰 (19) 3.“尚德明义”之表达:公共服务和商业街区 (20) 4.“顺潮宾水”之表达:滨水生态和国际街区 (21) 5.打造居民形象,营造都市文化 (26) 结束语 (27) 前言 随着都市化进程的大力推进,都市文化越来越多被人们所认识、所重视,用文化的理念评价并提升都市质量品位已成为人们新的标准和要求,在当代都市的规划、建设、治理无一不包容着都市文化的要求,这是社会进步进展的必定。什么是都市文化、

都市文化如何建设、如何用文化的理念建设都市等内容,正成为人们探讨的重要课题。 都市文化是都市那个地理行政区划与都市历史形成过程中所产生、所制造的物质财宝和精神财宝的总和。都市,作为一个复杂的有机体,更多的具有地理、行政、区域、经济单位概念的意义,文化,则是一个都市的灵魂和气质,它隐含在都市的方方面面,给予都市特有的气质,反映都市人的价值取向、生活态度、审美水准,是衡量都市文明程度和人们综合生活质量的重要标志。都市和人共同造就都市文化。都市文化是一个都市的标识,它折射出都市人群生存状况、行为方式、精神特征及都市风貌的总体形态,不同都市之间都市文化存在着明显的个性和差异。顺义都市建设要打破“千城一面”的建设格局,打造具有鲜亮顺义特色的顺义都市文化。 一、顺义都市文化的自然历史渊源 1.顺义文化的自然秉性:善水利物 顺义位于北京市东北郊,城区距市中心30公里。东邻平谷,北连怀柔、密云,西接昌平、朝阳区,南界通州区、河北三河市。气候属暖温带半湿润大陆性季风性气候。境内已探明的矿藏有

城市文化研究

序号:————— 编码:————— “挑战杯”济宁学院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 复赛作品正文 作品名称:城市文化研究 系全称:信息技术系 申报者姓名 (集体名称):毕晓宁 类别: □自然科学类学术论文 □哲学社会科学类社会调查报告和学术论文 √ □科技发明制作A类 □科技发明制作B类

城市文化研究 济宁学院信息技术系06级1班毕晓宁 城市是什么? “小国寡民。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远徙。虽有舟舆,无所乘之,虽有甲兵,无所陈之。使民复结绳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老子》第八十章) 在低级野蛮社会中,各个部落常住的家是用栅栏围起来的村落。……在中级野蛮社会中,开始出现了用土坯和石头盖造的群宅院,好似一个碉堡。但到了高级野蛮社会,在人类经验中首次出现了以环形垣垒围绕的城市,就表明已经有了稳定、发达的田野农业,已经有了成群的家畜,有了大量的商品贸易,有了房产和田产,……人们逐渐感到需要行政长官和法官,需要大大小小的文武官吏,还需要一套措施来征募军队和维持兵役,那就需向公众征收赋税。 ----摩尔根《古代社会》 城市在西方自古代就出现了,古希腊文明的标志就是城邦的繁荣。罗马帝国时代大规模城市已经出现,当时的罗马城据说已有几十万人口。那个时候城市主要是消费场所和政治中心,功能较为单一。罗马帝国解体以后,采邑成为欧洲主要的经济形式,商品交换的数量和规模一时跌入谷底,城市也随之衰败。封建时代初期,许

多城市的建筑毁于火灾,城市的人口由于瘟疫大幅度减少,蛮族入侵则摧垮了城市的权力基础。"在西罗马帝国城市"遗址"的围墙内只住有少数居民和一名军事、行政或宗教的首领。城市首先是主教驻在地,寥寥无几的世俗人聚居在相对来说多得多的教区周围;经济生活局限在一个小地方,也就是交换日常必需品的市场内。"城市的复兴是从12世纪开始的,其标志是商业的发达、人口的增加、行政中心的形成等。 商业与人们的日常生活的关系密切起来以后,欧洲封建时代的以自给自足为标志的采邑经济便开始瓦解。在思想和观念方面,与商业文明相关的的变化随之发生。商业的发展导致衡器和量具的标准化和普及化,商品交换的频繁使人们感到交换工具(衡器和量具)标准化的重要性,守时、讲信誉等观念为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商业世界观在城市中得以流行。结果"一是经济上强迫接受衡具和量具的发明,结束了城市建立以前质朴的交换,二是军事上强迫接受城墙,从此隔离代替了亲近。" 一,城市人口的发展(popuiation deveiopment) (1)人口数量的发展 城虽大,人虽众,无过三千家者。(《战国策. 赵策》) 宜阳之城方百里,材士十万,粟支数年(《战国策.》) 临淄之中七万户,……临淄之途,车毂击,人肩摩,连衽成帷,举袂成幕,挥汗如雨,家殷人足。(《史记. 苏秦列传》)隋唐以来,开始出现了百万人以上的大都市。隋唐首都长安、

城市设计概论复习资料

第一章 1.城市设计的概念、定义、研究内容,可以分为理论性概念和工程实践性概念两种。 2.城市设计的概论总结:城市设计以城镇发展和建设空间组织的优化为目的,运用跨学科的途径,对包括人、自然和社会因素在内的城市形体环境对象所进行的研究和设计。 3.城市设计与城市规划的关系:1.城市规划为城市设计提供指导和框架。 2.城市设计为城市规划创造空间和形象。 3.城市设计是城市规划的继续和具体化。 4.城市设计与详细规划: 1.)详细规划和城市设计是在总体规划指导下对局部地段的物质要素进行设计, 但城市设计比较偏重空间形态,而详细规划则比较偏重操作,关注定位和定线。 2.)从重点上讲,详细规划更偏重于用地性质,建筑道路等两边的平面安排, 而城市设计更侧重于建筑群体的空间格局,开放空间和环境的设计,建筑小品的空间布置和设计等。 3.)从内容上讲,详细规划更多涉及工程技术问题,体现的是规划实施的步骤 和建设项目的安排,考虑的是局部与整体的关系,建筑与市政设施工程的配套,投资与建设量的配合,而城市设计更多涉及感性认识及其在人们行为,心理上的影响,表现为在法规控制下的具体空间环境设计。 4.)从工作深度上讲,详细规划常以表现二维内容为主,成果偏重于法律性的 条款,政策,方案和图纸则居于次要地位。而城市设计多图文并茂,图纸,文本,导则均在其中起重要作用,且具有一定的实施操作弹性和前瞻性,并附有充分的具体三维直观效果的表现图纸,成果较详细规划更细致。 5.城市设计与建筑设计城市设计以多重委托人和公众作为服务对象,更多反映社会公正和环境共享的准则,超出了一般建筑功能,造价,美观等内容。 建筑设计基本上取决于设计者本人和项目业主的目标价值取向。 6. 1999年国际建协大会通过《北京宪章》。以及具有中国特色的旧城。“有机更新”论,“山水城市”论,绿色城市设计概念以及一批成功实施案例等已经引起了国际学术界的关注。 第二章 城市的定义:形成固定的商品交换居民点。 古罗马城市设计的主要特征: 其一,享乐主义特征;其二,实用主义特征;其三;炫耀主义特征。 中世纪欧洲的城市设计的类型: (1)要塞型——罗马帝国的军事要塞居民点,其后发展为新的社区和适于居住的城镇。 (2)城堡型——封建主的城堡周围发展起来的,周围设有教堂、修道院、广场等,成为城市生活的中心。 (3)商业交通型 中世纪欧洲城市设计特点: 1.中世纪欧洲城市的规模较之古希腊与古罗马相对较小,由于各封建主,城市 共和国之间的战争连绵不断,中世纪城市一般选址于水源丰富,粮食充足,

城市发展与城市文化建设

.城市发展与城市文化建设 作者:曹阳来源:添加日期:11年03月01日 城市文化是一门城市管理科学,它不是单指某一特定的城市文化设施、市民的知识水平、教育程度高低等狭隘的文化现象,而是包括了城市所创造的一切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的总和及其所形成的管理系统。 一、城市文化建设的基本要求 城市文化是一门综合管理城市的学科,是城市组织体系的基本架构和行动方略的指导系统。城市文化的构成要素有城市精神文化、物质文化、建筑文化、自然文化、管理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等。它们是自然文化与社会文化的结合,是物质文化、制度文化与精神文化的统一。城市文化建设的基本要求是: 1、培育具有现代素质的市民。市民是城市的主体,是城市社会文明的创造者和体现者,也是城市文化的载体。城市市民的素质如何,直接决定着一个城市的形象。广大市民只有不断增强城市意识、开放意识、法制意识和现代生活环境意识,促进一个城市形成良好的社会风气和精神风貌,有浓郁的崇文意识、有健康的心态和良好的行为习惯,这个城市才能现代化。 2、塑造城市形象文化。城市形象文化主要指城市的外观形象,它包括城市现代化的基础设施和时尚的外观形象。诸如,城市的空间布局,建筑的造型、风格、色彩以及道路,广场,公园,雕塑,路灯,栏杆,甚至路牌和广告等等。独特的文化来源于独特的自然和生态环境,所以,要建设和谐城市就必须充分认识自己城市的自然特色,保护自然和城市的文化特色。城市的发展是以健康的自然环境为前提的,自然环境是孕育城市文化的摇篮,因此,只有遵从自然规律的城市发展,才能产生经久不衰的城市文化。 3、充分挖掘城市的历史文化资源。历史文化资源是一个城市文化品位的重要表现,是一个城市文化个性的生动体现,也是一个城市最独特的文化优势。历史文化使一个城市有别于其他城市,充分挖掘利用城市的历史文化资源,保护历史文物和文物依存的周边环境,是树立城市文化个性、提升城市文化品位的捷径之一。历史文化遗产是一种无形资产,它可以与旅游、文化产业联姻,产生投入小、回报大的经济效益,它所起的品牌效应,绝非商业铺面和房地产等近期利益所能比拟的。 4、有繁荣发达的文化产业。所谓文化产业主要包括文化娱乐产业、影视及音像制品业、新闻出版业、文化旅游业以及一些与文化相关的美食、美容、时装、休闲、美术品产业等等。文化产业作为“朝阳产业”,既可以有力地促进经济发展,也可以极大地提高一个城市的文化品位。

城市文化建设现状分析(初稿)

武威市城市社区文化建设现状调查分析与对策研究 研究小组组长:张蓉 研究小组成员:张倩李志兴田颖田泰山单美娟赵建岗 研究指导教师:马国文 【引文】城市是一定区域的政治、经济、文化、科技、交通和信息中心,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居于主导地位,城市化水平代表了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在世纪之交,随着改革开放不断深入,必然对城市管理工作工作带来重大影响。城市管理既面临着经济实力增强、城市建设快速发展的新机遇,也面临着经济利益多元化和体制转轨带来的新挑战。如何做好新形势下的城市管理工作,提高城市社会管理水平,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相适应的城市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是城市政府当前一项十分重要而迫切的现实问题。 【正文】 一、城市文化建设与管理在经济社会中的价值定位 1.城市文化与经济。现代社会的竞争,除了经济实力的竞争之外,更重要的是文化竞争。而城市文化的发展离不开资源整合和文化创新。城市文化资源的整合应包含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纵向的文化传承,即城市历史文脉的延续。任何文化都是“源”与“流”的结合,富有地方色彩的文化传统是城市文化形象塑造的基点。二是横向的文化借取,即城市文化的开放、兼容。文化碰撞与融合是文化向前发展的内在动力之一。城市文化的发展是一个动态的、开放的、不断演进以至变革的过程,通过传统文化向现代化的转型、中西文化的融会贯通以及新的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文化创造,体现出文化不断进化、不断优化的发展趋势。城市文化的建设与管理就自然显得重要而必要。 2.文化建设与管理。城市文化建设往往是阶段性的任务,而文化管理工作,则是长期性的。随着社会的进步、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城市文明、秩序的要求越来越高,某些管理部门应提高对坚持以人为本,加强城市文化管理工作重要性的认识。城市管理是一项反复性的工作,城市文化管理更是一项复杂而艰巨的工作,要长期保持和维护好城市良好的市容、井然的秩序,打造城市文化品牌,需要严谨而科学的管理,更需要长效的管理机制,尤其是对管理过程中发现的重点、难点,特别是一些带倾向性的疑点问题,采取集中整治的方法是十分重要的,也是十分必要的。 城市文化管理也是城市政府的首要职能。城市文化管理在城市工作中的重要地位作用是由市场经济发展对城市管理的要求所决定的,也是由城市自身发展的要求和人民群众的愿望

城市形象与文化研究的文献综述

城市形象与文化研究的文献综述 摘要:一直以来,一个城市形象的传播都离不开文化的作用,文化在城市发展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以中国知网作为数据源,通过文献调研法,对该领域的研究论文进行数据统计并作研究主题和内容的分析综述,为城市形象传播提供参考建议。 城市形象作为一个城市对外的窗口,对于一个区域的综合发展至关重要,也是该区域突出重围,彰显自身魅力的重要因素。文化是一个城市的名片,深厚的文化底蕴是吸引他人的关键因素。利用城市文化来构建城市形象,在城市形象传播中尤为重要。因此,城市形象与文化的研究也成为学术界研究的重要课题。 一、城市形象研究状况 以“城市形象”为关键词搜索,截止目前为止,中国知网共收录文献7507篇,内容覆盖范围很广,包括社会学、经济学、建筑学、新闻传媒等学科。本文主要选取新闻传媒类论文为研究对象,按照研究内容和研究角度的不同,可将其分为城市形象的定义基础及发展、城市形象传播策略研究、城市形象媒介呈现研究。 1、城市形象的定义基础及发展 学术界对于城市形象的定义数不胜数,但是很难形成一个统一的定义。 美国城市研究学者凯文林奇在其专著《城市意象》中提到,城市形象是通过人的综合感受而获得的,主要构成要素包括道路、边界、

区域、标志物等方面,并提到“一个可读的城市,它的街区、标志或是道路,应该容易认明,进而组成一个完整的心态。” 美国学者刘易斯芒福德在《城市发展史—起源、演变和前景》一书中认为城市形象是指人们对于城市的主观印象,是通过大众传媒、个人经历、人际传播、记忆以及环境等因素的共同作用而形成的。 国内学者居易的《城市形象的基本概念及其感受》中则认为城市形象是城市建设中软件和硬件的结合,是城市(或特定的区域)给人的印象或感受。包括精神感受系统、视觉感受系统、消费感受系统、风土人情感受系统。 张卫国在《城市形象设计理论探讨》中则提出城市形象是指城市给人们的综合印象,即城市这一客观事物在人们头脑中的反映。 总的来说,大多数学者都认为城市形象是一种客观存在,是人们对某一个城市或特定区域形成的主观印象。 2、城市形象传播策略研究 城市形象作为一个区域的软实力,必须通过一定的符码形式传递出去,才能吸引外界的公众。在此过程中,选择什么样的传播策略至关重要。 何国平在《城市形象的传播模型与基本策略》一文中提出了城市形象传播的总体范式,即在城市定位元素资源与城市形象元素资源库的二元合力中形成一个最优方案,由此提出了城市形象传播的四个策略,利益相关者策略、城市营销策略、大众传媒策略和文化策略。 陶建杰的《城市形象传播的误区突破与策略选择》中也曾提到城

浅谈城市与公共艺术的关系

浅谈城市与公共艺术的关系 ——有感于巴塞罗那的公共艺术何谓公共艺术?城市的公共艺术有着怎样的历史?城市与公共艺术又有着如何的关系呢?近日我借对巴塞罗那——一个被誉为“开放空间的雕塑美术馆”的城市的浅薄研究来谈谈这些问题。 何谓公共艺术? 公共艺术的概念是来自于英文的“Public Art”一词,这是一个由“公共”和“艺术”连接起来的复合词。从表面意思上看,一切开放空间里能让人欣赏、参与或使用的雕塑品、艺术活动和公共设施,都可称之为公共艺术。在“公共艺术”这词未出现之前,人们把艺术在公共空间中形成的艺术语言指为“公有空间的艺术”。广义的公共艺术,指私人、机构空间之外的一切艺术创作与环境美化活动;狭义的公共艺术,指设置在公有空间中的能符合大众心意的视觉艺术。 然而,随着时代的进程,公共艺术的定义已不再局限于陈列在公共空间中的雕塑、景观、公共设施之类,它渐渐发展成为一种人类一切生活状态下的文化现象,具有了以城市为舞台、以人的交往需求为核心而展开的对空间的体验、对审美的获取,以及对形态、意象的亲历和审美活动。 因此,公共艺术除了具有特殊的艺术价值外,更重要的文化价值是在于它的“公共性”。其文化价值的核心包含以艺术的介入改变公众价值、以艺术为媒介建构或反省人与环境的新关系,它不仅超越物质符号本身、提供隐蔽的教化功能,关键的是经由人、公共艺术、环境、时间的综合感知,批判、质疑或提出新的文化价值与思考。 城市的公共艺术有着怎样的历史? "一切伟大的文化都是市镇文化,这是一件结论性的事实……世界历史是市民的历史,这就是‘世界历史’的真正标准,这种标准把它非常鲜明地同人类史区分开来了。民族、国家、政治、宗教,各种艺术以及各种科学都以人类的一种重要现象,市镇,为基础。"德国历史哲学家斯宾格勒这样说。 人是城市生活的主体,公共艺术是城市的的艺术,与城市的生活密切相关。随着科技和经济的日益发展,城市的建设已不能只满足于人们的衣食住行的基本需要,城市也是人类文化和世俗感情的集散地,它的真正魅力在于良好的生活设施和丰富的文化活动。于是,人们开始追求精神上的满足和情感上的愉悦。所以,在全球城市化的浪潮中,许多国家与政府渐渐重视起文化艺术在城市建设中的作用。 在西方,城市的“公共艺术”更多的指向一个有西方发达国家发展演变的、强调艺术的公益性和文化福利,通过国家、城市权力和立法机制建置而产生的文化政策。其实,从最早的城市美丽运动开始,西方就对城市文化建设和美学风格有所追求了,到后来的“百分比艺术”的出现,再直到现在得几乎每一座欧洲的主要城市,公共艺术已经成为承载历史文化建设的标志了,因此公共艺术被亲切地称之为“城市名片”。 纵观欧洲的历史传统,公共艺术最早的体现方式是依附在建筑上的装饰艺术,近现代城市美化运动和城市文化与公众文化的新需求则促进这一艺术形式的发展和演变。因其建筑与雕塑一直是不可分割的孪生兄弟,“建筑物艺术”的政策也由来已久。例如,德国魏玛共和时期,魏玛政府宣布让艺术家参与公共建筑物的创作,并且通过公共建筑计划帮助自由创作的艺术家有机会从事建筑物雕塑和壁画创作;德国汉堡市“建筑物艺术”的设置与执行也具有悠久的传统,汉堡市的建筑物、城市规划和户外艺术成为其城市发展的形象需求。接着,城市美化运动兴起,最为显著的城市就是巴塞罗那,1860年的《赛尔达规划案》、1880年

城市文化及文学研究

历史变革 昆山在新石器时代已有人类居住。 古名娄邑,春秋战国时期先属吴,后属越,继又归楚。吴王曾在这里豢鹿狩猎,故又名鹿城。秦置娄县。南朝梁大同初年(535-536年)始名昆山县。唐天宝十年(751年),分置华亭县,昆山县治由昆山(今松江县小昆山)迁至马鞍山南。宋嘉定十年(1217年),又分置嘉定县。元代曾升昆山为州,明代复为县。清雍正二年(1724年),分置新阳县,与昆山同城分治。民国元年(1912年),昆、新两县并为对外开放昆山县。1949年5月13日昆山解放。1984年列为开放县。1987年末,有7个县属镇,13个乡,467个行政村,54.87万人,平均每平方公里596人。主要为汉族,另有回、满、彝、蒙古、布依、土家、哈尼族88人。 革命传统 昆山人民富有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 隋末,就有朱燮领导农民起义军反抗封建统治者的斗争。明嘉靖三十三年(1554年),昆山军民抗击围城倭寇,历时45天,大小30余战,终于将入侵的倭寇赶出家园。清初,全县人民奋起反抗清朝统治,杀县丞,烧县衙,推王佐才率师起义。后遭清军镇压,起义失败,王佐才不屈而死,全城军民被杀者十之有四。清咸丰十年(1860年),太平军占领昆山,同治二年(1863年),清军大举反扑,在半个多月的昆山保卫战中,守城军民殉难者数以万计。清末,锦溪、巴城、陆家桥、正仪、杨湘泾等地,先后发生农民抗粮抗租斗争。辛亥革命前不少昆山籍人加入同盟会,参加革命活动。辛亥革命爆发,昆山人民举义旗,逐知县,迎来光复。 民国14年(1925年),“五卅”惨案发生后,中共党员刘重民来昆宣传反帝爱国,各界民众积极响应。民国15年,国共两党第一次合作,中共党员王芝九来昆开展革命活动,帮助筹建国民党昆山县党部,并建立中共昆山独立支部。民国28年,昆山创建第一支抗日武装--陶一球部队,英勇抗击日本侵略军,后整编为新四军江抗第三支队第一中队。同年开始建立县、区抗日民主政权、地方武装和群众组织,抗日活动遍及城乡。"皖南事变"后,革命武装力量受挫,党政军人员大部北撤,留守党员仍坚持原地斗争。民国32年恢复昆东、昆南抗日武装斗争,并发展了淀山湖抗日游击根据地,在斗争中壮大了地方党组织。抗战胜利后,地下党发动群众,积聚力量,同国民党反动派开展各种形式的斗争,配合中国人民解放军渡江南下,迎来了昆山的解放。在抗日战争和国内革命战争中,在抗美援朝、对越自卫反击战,以及在保卫和建设社会主义事业中,有113名烈士为国捐躯。 著名人物 昆山人文荟萃,人才辈出。 自宋至清有进士476人,其中武科17人。南宋范成大,为当时文坛四大家之一;大学士、文学家卫泾“忧国忘家,始终一节。”元有名士顾阿瑛,精于音律诗画,终身不仕。明有卢熊,著有《吴郡广记》、《苏州府志》、《兖州府志》;有航海家费信,随郑和、杨敏四下西洋;有大学士顾鼎臣,疏请改筑昆山县城,免遭倭难;有哲学家魏校,为一代名儒,南都四君子之一;有著名文学家归有光,为古文运动代表,称唐宋派;有戏曲家顾坚、魏良辅、梁辰鱼,为昆剧的创始人;有苏州反税监斗争领袖葛贤,世称葛将军。明末清初,有杰出思想家、爱国学者顾炎武,他的名言“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传颂于世;有文学家归庄,归有光曾孙,所著散曲《万古愁》,论者比作《离骚》;有著名教育家朱柏庐,著有《治家格言》,历代流传;有画家龚贤,金陵八家居首。清有徐乾学、徐秉义、徐元文同胞三鼎甲,号称"昆山三徐"。清末民初,有南社著名诗人、画家、教育家胡石予,与钱名山、高吹万并称江南三大儒。民国以来,有协助李宗仁指挥台儿庄战役的徐祖贻和历代国民党要职的叶楚伧、钱大钧等。 著名人士有书法家方还,天文学家朱文鑫,植物学家蒋英,棉花专家俞启葆,农学家于景让,物理学家周同庆,文字改革先驱朱文熊。还有曾任交通大学校长的吴保丰,著名音乐教育家丁善德,动画片导演徐景达,评弹艺术家顾宏伯、严雪亭等。科学家、企业家美籍华人王安博士,女钢琴家奥籍华人王纪音都是昆山人。

[创意,城市发展,产业]文化及创意产业与城市发展研究

文化及创意产业与城市发展研究 摘要:随着我国民众文化水平的不断提高,文化创意产业开始逐步走入公众视野。从总体上看,文化创意产业对城市经济发展与城市竞争力有着较为明显的影响,本文就文化及创新产业与城市发展进行相关研究,希望能对我国城市相关发展带来的一定启发性建议。 关键词:文化创意产业;城市发展 0 前言 随着我国总体经济增长速度的不断放缓,文化创意产业这一能够有效提升城市经济发展的手段早已成为我国相关学界的研究热点。不夸张地说,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称得上是一个城市的新型发展动力,更是城市本身竞争力的综合表现,所以对文化创意产业及城市发展进行研究,就显得很有必要。 1 我国城市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现状 随着我国政府着重提出文化产业与创意产业在城市建设中的作用后,我国文化创意产业便踏入了发展的快车道,在我国城市建设与发展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 1.1 城市文化创意产业呈现可持续快速发展态势 随着我国经济与社会的不断发展,我国民众的消费结构开始不断变化,原本以日常消费为主的消费结构开始向文化休闲消费转变,这种变化使我国各城市的文化创意产业开始了高速发展。据有关权威机构调查,在前几年世界范围内的经济危机中,中国平均文化创意产业增速平均达到23.5%,比当时我国的GDP增长速度快了近一倍,由此可见文化创意产业在我国城市发展中的重要性及其发展潜力。现阶段,我国的文化创意产业的相关发展大多还只局限于大型城市,一般来说,经济发展较好的城市其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得也会较为迅速,而发展迅速的文化创意产业又会反哺当地经济发展,形成一个良性的循环结构,促进城市整体的发展与城市地位的提升。[1] 1.2 城市文化创意产业取得了一定发展成效 随着我国文化创意产业在大型城市中的蓬勃发展,我国文化创意产业的经济总量已经达到了一个惊人的数目,而其在我国GDP中所占的比重也在逐年增长,现阶段我国文化创意产业的结构呈现出以高科技企业为主体,以此带动其他产业共同发展的结构形式。在我国文化创意产业发展中,电影行业、动漫行业、游戏行业以及网络出版业都处于飞速发展阶段。与此同时,和文化创意产业相关的多种新型技术的出现也使得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更为红火,毫不夸张地说,我国文化创意产业已经初步获得了一定发展成效。 1.3 城市文化创意产业成为城市转型的新动力 在我国,所谓支柱产业,指的是相关地区产业增加值超过GDP比重的6%。按照这一标准进行计算,早在2004年,我国的首都北京其文化创意产业便已成为其支柱产业之一。此外,

城市概论

第一章 1环境艺术设计的概念 是以原在的自然环境为立足点,以各种艺术手段和技术手段,充分满足人的需求, 协调自然,社会和人之间的关系,为人提供一个至高无上的生存,生活时空环境。 2艺术环境设计的主旨 以人这个主体为核心,创造一个能够符合人们生活的,具有一定便利性,舒适性和安全性,即满足功能需求,而且能带给人以愉悦的心理感受和激发健康灵性,即满足精神需求的空间环境,同时也能够沟通人与社会,自然和谐的欢愉的情感,建立起一个美好的人类生存家园。 3 环境艺术设计的内容 1)城市规划要素2)建筑设计要素3)室内设计要素4)景观设计要素5)公共艺术设计 4环境艺术设计的含义 一方面是环境艺术存在的整体有机性,另一方面是环境艺术传播与认识的内在体验性。 5环境艺术设计的表现特征; 1)环境艺术是艺术与技术的结合2)环境艺术是自然与人工的结合 3)环境艺术是物镜与人文的结合4)环境艺术是空间与时间的结合 6环境艺术的各种元素构成 1)物质形态:自然要素。地理地貌植被 人工要素。阳光气候空气水 2)意识形态:文化传统社会结构价值观念风土民俗经济形式时代精神3)技术形态:材料技术结构工艺科学 4)艺术形态:形式美法则空间表现视觉美学风格流派装饰艺术 第二章 1古埃及 金字塔是开罗西南吉萨的三座第四王朝法老的金字塔分别是胡夫哈夫拉门考拉 2 古代西亚 塔庙被喻为神圣的山巅。萨尔贡王宫:含铬黄色的釉面砖。巴比伦城最为杰出的是被称为世界七大奇迹之一的空中花园。 3玛雅 玛雅文明是美洲古代印第安文明的杰出代表,此后长期堙没在热带雨林中 4爱琴海 史称克里特麦西尼文化 5 古代希腊 典型的神庙是大理石建筑的有台座的长方形建筑。帕提农传达出一种数的关系,即黄金分割率。 6 古代罗马 古罗马时期开始广泛应用劵拱技术万神庙为这一时期神庙建筑最杰出的代表,它最令人曙目的特点就是以精巧的穹顶结构创造出饱满,凝重的内部空间圆形大殿。帝国时期罗马更是大建凯旋门记功柱帝王广场和宫殿,为帝王

我国城市文化印象与发展瞻望

我国城市文化印象与发展瞻望 十七届五中全会提出:“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精神和灵魂,是国家发展和民族振兴的强大力量”,“要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增强文化发展活力”,“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城市是国家政治、经济、社会与文化发展的集中体现,是人们的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形象而具体的反映。城市能够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我以为,想要城市又好又快发展,不仅要改革开放、解放生产力,还要重视城市文化、解放文化力。换句话说,缺乏文化魅力的城市不能算是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化城市。我国已经进入进一步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在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同时,应当把进一步认识城市文化、增强文化活力、推动文化繁荣、建设各具特色的城市摆上重要议事日程。怀此愿望,本文就我国城市文化印象、存在的文化误区和对城市文化发展的瞻望,谈谈一孔之见。 一、城市文化印象 改革开放以来,经过30多年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城市发展,我国大城市迅猛发展,中小城市缓慢发展,小城镇发展取得长足进步,城市面貌发生了很大变化。过去城市里的棚户区被大量改造,狭窄的道路拓宽了,黑烟滚滚的工厂烟囱被拆除了,一座座立交桥出现了。高楼大厦纷纷拔地而起,高档住宅楼和居住区星罗棋布,旧城区和“夺中城”旧貌换新颜,开发区跃然而上。我国的城市发展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每当我们到达一座城市,看到的都是一派欣欣向荣的城市建设景象。可以说,这是我国城市

发展史上划时代的辉煌。 在我国城市发展建设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如果从文化的高度与深度来考量,以“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来衡量,不能不说还存在着一些问题。从对笔者所到过城市的印象来看,主要表现为水泥的城市、失忆的城市、堵车的城市、热饼的城市、分异的城市与脆弱的城市,这些都是应当引起注意的文化现象。人们不仅需要物质世界与物质文明,还需要精神世界与精神文明。上海世博会提示了“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主题,就是要追求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都非常丰富的境界,既要安居乐业,又要赏心悦目,使人们的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都得到充实和满足。一座城市如果生产蓬勃发展,经济发达,但缺乏城市文化或文化畸形,那么绝不是人们所追求的美好城市。我们常说,未来城市的竞争不仅是经济社会发展程度的竞争。 所谓“水泥的城市”表现在3个方面:一是城市里高楼大厦鳞次栉比,形成了一座座水泥森林。人们生活在远离自然的水泥环境中,出门是楼,回家是楼,到处是楼,给人一种封闭、压抑、冷漠的感觉,从而产生对自然环境和开放空间的渴望。二是城市地面的水泥化程度越来越高,使地面的透气性、渗水性大大降低,城市缺乏生气。城市道路是水泥路面,人行道是水泥板,钢筋混凝土立交桥和高架桥穿越城市,城市城市的护堤也是水泥砌筑的,城市广场的水泥覆盖率很高,城市以园也出现水泥化倾向。三是人们居住在钢筋混凝土构成的高层住宅楼里,早出晚归,相互接触的机会很少,邻里之间不相往来。城市居民的社会文化生活显得十分单调、

浅谈城市公共艺术对城市文化的表达

浅谈城市公共艺术对城市文化的表达 城市文化的构建是一个时代性的课题,在城市中的各种公共艺术作品则生动的反映了其城市的历史积淀和发展。在当代的城市发展中,城市公共艺术与更大的社会文化语言紧密相连,反映出更加复杂而多元的内涵。本文简要阐述了城市公共艺术对城市文化的表达和营造,以期待与我们启示。 城市发展与文化的凝聚 城市文化是一个抽象概念,他存在于人们发现自然,改造社会、自我的活动中,共同创造的言语行为和办事方式、组织构成、道德规则,以及由该活动所演变出的艺术成果、风俗习惯和心理状态等。是一个城市精神力量高度集中的体现。它在确定和指引城市发展走向这一方面起了重要作用。与其他文化相比,城市文化具有下列突出的特点: 1.开放性与创造力 城市中,知识技术等发明积累的速度,文化的创造和变革都远高于乡村社会。原有文化的阻力相对较弱,这也方便了不同文化因素在地区间的传播和交融。 2.多变性与互动性

城市具有物质资源和文化资源高度集中和快速流动的特点,在思想观念和生活方式上也易于产生革新,致使城乡互动、地区交流日益频繁。与村镇等其他地区相比,更易受到外来因素的影响,遗失与生俱来的生动特色。 3.高度集约化的生产力和激烈的竞争 由于城市具有相对较高的生产力和科技水平,人们摆脱了长时间和高强度的手工生产劳动,有充足的时间从事其他活动。各种知识和人才融汇到城市的发展建设中,从而产生了激烈的竞争。 城市公共艺术 公共艺术指在开放性的公共空间中,以艺术的方式创作与之相应的环境设施,并以某种形式为载体,服务于市民大众。它一般设置在城市公共空间中,在装饰环境的同时,促进社会民主观念的发展。公共艺术作品被认为面向更广大观众,能够普遍被理解。因此,城市公共艺术需具备下列特性。 首先,城市公共艺术是开放性的艺术。称为公共艺术的作品要符合空间的要求,适应人的发展需要,同时顺应时代审美;展现当代城市精神和风貌,并与周围环境空间形成交流与互动。 其次,城市公共艺术要通俗易懂。不同国家和民

“城市文化与文学研究”

“城市研究与文学研究”课程大纲 Issues of Urban studies and Literary studies 课程简介 本课程首先吸收近年来城市研究的新成果,力图从“地理”、“空间”、“身体”、“景观”、“阶级”和“身体”等不同的角度重新理解城市,进而在这种新理解的基础上,阅读城市文化和文学研究中的部分经典文本,从而在一种跨学科的视野中建立起城市研究、文化研究和文学研究的新联系。 参考书目 迈克克朗:《文化地理学》,南京大学出版社 薛毅主编:《西方都市文化研究读本》,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汪民安等主编:《城市文化研究读本》,北京大学出版社 罗岗主编:《帝国、都市与现代性》,江苏人民出版社 雅各布森:《美国大城市的生与死》,译林出版社 雷蒙德威廉斯:《乡村与城市》,商务印书馆 理查德利罕:《文学中的城市》,上海人民出版社 休斯克:《世纪末的维也纳》,上海人民出版社 李欧梵:《上海摩登》,人民文学出版社 第一部分理解城市 一、地理 《不均地理发展理论笔记》大卫哈维,载大卫哈维:《新自由主义化的空间》,台湾群 学出版公司 《〈共产党宣言〉的地理学》大卫哈维,载大卫哈维:《希望的空间》,南京大学出版社 二、空间(一) 《空间是个关键词》大卫哈维,载大卫哈维:《新自由主义化的空间》,台湾群 学出版公司 《空间化马克思主义地理学与批评社会理论》爱德华索佳,载爱德华索佳:《后现代地理 学》,商务印书馆 三、空间(二) 《空间:社会产物与社会价值》列斐伏尔,载上海大学当代中国文化研究中心:《文化研 究读本》 《列斐伏尔的惊异奇航》爱德华索佳,载爱德华索佳:《第三空间》,台湾桂冠图 书公司 《空间化的三元辩证》爱德华索佳,载爱德华索佳:《第三空间》,台湾桂冠图 书公司 四、阶级 《英国工人阶级状况》(选)恩格斯,人民出版社,1956年

地域文化对城市发展的影响专题研究

地域文化对城市发展的影响 目录 地域文化对城市发展的影响 (1) 前言 (2) 第一章地域文化 (3) 一、地域文化的概念 (3) 二、地域文化的分类 (3) 三、国内地域文化的特点及影响因素 (9) 四、国内地域文化的社会发展以及推广 (14) 第二章城市发展 (17) 一、城市概念 (17) 二、城市形成与发展的驱动因素 (18) 三、城市的发展规律 (19) 第三章地域文化和城市发展的关系 (24) 一、地域文化对城市发展的影响 (25) 二、地域文化于城市发展的关联 (28) 第四章研究结论 (39) 一、地域文化与城市发展所存在的问题 (39) 二、地域文化发展战略 (40)

前言 城市作为一个区域的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其发展过程中必然会深深地打上地域文化的烙印,有的城市本身就形成了一种有别于其他城市的独特文化,独特气质,这种文化往往是城市生活的灵魂和核心,也是城市赖以生存的基础。城市化进程往往与地域有很大的关联,良好的地理环境通常会滋生一系列的产业,从而带动人们追求城市化的动力。随着我国科技的快速进步,城市的发展已经不只限于经济的增长,今后加强文化发展的口号也势在必行。 地域文化是城市的形象,决定着城市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决定着城市的品牌和魅力。地域文化研究就是要开发所在地区的传统文化资源,弘扬本地区优秀的传统文化,打造本地区城市真实的名片,展现本地区的魅力和风采。 地域文化研究,通过对本地区全面的文物普查和考古遗址抢救性发掘,以及有关典籍和遗存的保护、整理,可以真实了解和正确认识本地区的历史和文化。 地域文化也是生产力,地域文化是明天的区域经济,这已成为国内外专家和学者们的共识。美国学者亨廷顿在冷战结束后即向世人宣告:21世纪的竞争不再是经济的竞争、军事的竞争,而是文化的竞争。一定的区域经济形成了一定的地域文化,而地域文化又对区域经济发展产生巨大的反作用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