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版)第44讲环境与环境问题、环境管理与公众参与
《环境管理及公众参与》 讲义

《环境管理及公众参与》讲义一、环境管理的概念与重要性(一)环境管理的定义环境管理是指运用计划、组织、协调、控制、监督等手段,为达到预期环境目标而进行的一项综合性活动。
它旨在解决环境污染、资源短缺、生态破坏等问题,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二)环境管理的重要性1、保障人类健康良好的环境是人类健康生存的基础。
通过环境管理,可以减少污染物的排放,降低环境中的有害物质浓度,从而预防和减少疾病的发生。
2、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合理的环境管理能够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减少资源浪费,降低企业的生产成本,增强企业的竞争力,推动经济的可持续增长。
3、维护生态平衡生态系统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
环境管理有助于保护生物多样性,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和平衡,为人类提供丰富的生态服务。
二、环境管理的手段和方法(一)行政手段政府通过制定和实施环境政策、法规、标准等,对环境保护进行强制性管理。
例如,制定污染物排放标准,对违规企业进行处罚等。
(二)经济手段利用经济杠杆,如税收、补贴、收费等,引导企业和个人采取有利于环境保护的行为。
例如,对污染企业征收环境税,对采用环保技术的企业给予补贴。
(三)技术手段依靠先进的科学技术,提高环境保护的效率和水平。
例如,开发和推广污染治理技术、清洁能源技术等。
(四)宣传教育手段通过宣传、教育、培训等方式,提高公众的环境意识和环保参与度,形成全社会共同保护环境的良好氛围。
三、环境管理的体系和制度(一)环境管理制度1、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在项目建设前,对可能造成的环境影响进行分析、预测和评估,并提出预防或者减轻不良环境影响的对策和措施。
2、“三同时”制度建设项目中防治污染的设施,必须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产使用。
3、排污许可制度对企业的排污行为进行许可管理,规定污染物的种类、浓度、排放量等。
(二)环境管理体系1、 ISO14000 环境管理体系是国际标准化组织制定的一系列环境管理标准,帮助企业建立科学的环境管理体系,实现环境绩效的持续改进。
高中人教版地理课件:环境管理及公众参与

选修6环境保护A高考命题•分析第1讲环境与环境问题环境管理及公众参与复习课>核心考点•突破考点一环境问题的表现、成因及特点♦归纳总结1•表现资源严重短缺、环境污染、生态破坏及全球环境恶化等问题。
2•成因环境问题的产生,既有自然原因,也有人为原因。
人为原因更为重要,具体原因及危害表现如下:资源冇限性与人类需求无限性的矛盾短期经济利益与长远环境效益的矛盾人类生产和生活活动向环境索取资源的速度超过资源本身及其替代晶再生速度环境污染生态破坏次生环境问题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的矛盾个人行为和大众利益6勺糸赤人类向坏境排放的废弃物数量超过了坏境的自净能力原生环境间题地方病自然灾害一自然原因A坏境问题—»3 •特点♦典例探究例1 (2014 •新课标全国□)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中华秋沙鸭为我国一级重点保护鸟类,日前全球只有1 000只左右。
中华秋沙鸭生活在河流与小型湖泊等湿地中,主要以淡水鱼、虾等为食。
以长白山某河流作为繁殖地的中华秋沙鸭种群,春季为50余只,秋季迁徙时,数量增至200 只左右,但只有近百只到达赣东北的越冬地,而第二年春季只有50余只返回繁殖地。
分析中华秋沙鸭在迁徙途中不断死亡,导致数量减少的可能原因,并提出保护对策。
【答案】可能原因:迁徙路线上缺少湿地等休憩和觅食地,疲劳饥饿致死;食用了被污染的鱼虾;人或动物的猎杀等。
保护对策:在迁徙路线上建设与恢复湿地,使湿地间距小于单日迁徙距离;治理水体污染;严禁猎杀;在迁徙路线上建立观测点,组织志愿者观察与保护;做好保护中华秋沙鸭的宣传工作等。
【解析】本题考查野生动物的保护。
根据材料可知,中华秋沙鸭在迁徙途中死亡,导致数量减少。
迁徙途中死亡的原因可能为途中缺少休憩地、缺少食物及天敌与人类猎杀等。
对于中华秋沙鸭的保护对策应根据迁徙途中死亡的原因进行分析,包括休憩地的建设、食物的保障,以及提高人类的保护意识等。
考点二环境管理与公众参与♦归纳总结1 •环境管理(1)环境管理的目的、对象、执行主体及手段。
1 第44讲 环境与环境问题、环境管理与公众参与

第44讲环境与环境问题、环境管理与公众参与环境与环境问题1.(2017·高考全国卷Ⅱ)我国南方红壤丘陵地区因受人为干扰,地表植被遭到破坏,土壤侵蚀严重,出现“红色荒漠”(如图)。
为治理这一环境问题,20世纪80年代,当地采用人工种植松树和自然恢复等方式造林育林,形成了不同的植被景观。
分析自然恢复的次生林比人工松林防止水土流失效果更好的原因。
解析:自然恢复的次生林比人工松林防止水土流失效果更好的原因可从植被结构、植被类型、根系作用等角度分析。
答案:植被结构更复杂,截留降水效果更好;地表植被更丰富,延缓地表径流汇流速度,地表水下渗作用更强,涵养水源效果更好;地下根系更发达,固土能力更强;植被多样性更好,水土保持更稳定。
2.(2018·高考海南卷)“装配式”建筑方式类似于“搭积木”一样建造房子,即将梁、柱、墙板、阳台、楼梯等部件(部品)设计成一系列的模块,在工厂里制作好,然后运到建筑施工现场进行拼装。
而传统建筑施工中,则是把钢筋、水泥、沙石、混凝土等建筑材料直接运至建筑现场进行施工。
从环境保护角度,说明采用“装配式”建筑方式的优点。
答案:在工厂里进行集中生产建筑的部件(部品),可减少扬(灰)尘和废水排放,降低噪声污染,降低能耗。
可减少现场施工过程中产生的建筑废弃物,以及减少废弃物对周边土地的占用。
运输装卸过程中,散落少,污染小。
1.环境问题的表现、成因、危害和特点(1)环境问题的表现:资源严重短缺、环境污染、生态破坏及全球环境变化等。
(2)环境问题的成因和危害:环境问题的产生既有自然原因也有人为原因,而以人为原因更为重要。
具体原因及危害表现如下:(3)环境问题的特点人类过度索取资源造成生态破坏、资源短缺等环境问题,其成因、地区分布及危害具体如下表所示:1.(2020·佛山模拟)我国南部沿海某城市在近岸海湾发展浅海网箱养殖已有20多年历史。
但随着养殖规模不断扩大,近海水质污染问题越来越严重。
高中地理《环境管理及公众参与》课件

选修6环境管理及公众参与聚焦课堂• *考点1中国的环境管理及环境管理中国际合作的必要性1.环境管理的对象2.中国的环境管理续表3.环境管理中国际合作的必要性【真题】(2010 •北京)随着世界经济的发展,二氧化碳的排放量不断增加。
目前,碳排放已成为全球普遍关注的问题。
直到18世纪初,人类主要使用水力和木材等可再生能源,但这时英国一些冶铁炉因为木炭短缺而不得不停产。
工业革命初期,水力比煤炭更为廉价,许多英国纺织厂仍然依靠水力;由于煤炭运输成本较高,一些新工业企业不得不建在煤田附近。
(1) 结合材料和所学,指出年后英国煤产量增长 趋势与此前有何不同,并分析其原因。
百万吨70图1图2是21世纪初某年世界部分国家碳排放状况分布示意图。
据图回答第(2)题。
□相当于世界已知碳排放总最的0.1%■n 15吨以【:/年,人EZZI10.0-14.9吨/年•人□ 5.0-9.9吨/年认匚口5盹以下/年•人图2(2)在美国、俄罗斯、法国、印度四国中任选一个国家,指出该国相对于中国的碳排放特点。
(3)说明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增加对大气受热过程的影响。
【解析】第(1)题,1830年前曲线平缓,增长慢;1830年后曲线变陡,增长快。
这一变化的原因可结合文字材料分析回答。
第(2)题,主要从排放总量和人均排放量两方面进行比较。
排放总量可根据图上相应国家图例占有面积判断;人均排放量可对照下面图例确定。
第(3)题,关键是分析二氧化碳浓度增加与大气逆辐射增强的关系。
【答案】(1)变化:英国煤炭产量在1830年之后加速增长。
原因:英国木材等传统能源供应日趋紧张;工业革命的发展加大了能源的需求;铁路等现代运输条件的改善降低了运煤成本,使得煤在工业中的大规模使用成为可能。
(2)美国碳排放总量和人均排放量均较多;或俄罗斯碳排放总量较少,人均排放量较多;或法国碳排放总量较少, 人均排放量较多;或印度碳排放总量较少,人均排放量接近。
(四选其一)(3)二氧化碳浓度增加,使大气吸收地面长波辐射能力增强,增加了大气逆辐射,导致气温上升。
《环境管理及公众参与》 讲义

《环境管理及公众参与》讲义一、环境管理的概念与重要性(一)环境管理的定义环境管理是指运用计划、组织、协调、控制、监督等手段,为达到预期环境目标而进行的各种活动。
简单来说,就是对人类损害自然环境质量的活动施加影响,以协调发展与环境的关系。
(二)环境管理的重要性1、实现可持续发展环境管理有助于合理利用资源,减少浪费和污染,保障生态平衡,为子孙后代创造良好的生存环境,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2、预防和解决环境问题通过有效的环境管理,可以提前预测潜在的环境风险,采取预防措施,及时解决已经出现的环境问题,降低环境危害的程度。
3、促进经济发展良好的环境质量有助于吸引投资,推动绿色产业的发展,提高生产效率,从而促进经济的健康、稳定增长。
4、保障公众健康环境污染会对人体健康造成直接或间接的损害,环境管理能够减少污染物的排放,提高环境质量,保障公众的身体健康。
二、环境管理的主要手段(一)行政手段行政手段是指依靠国家行政机关的权威,以命令、指示、规定等形式来管理环境。
例如,政府制定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政策,下达环保任务和指标,对违反环境法规的行为进行处罚等。
(二)法律手段法律手段是环境管理的重要保障,通过制定和完善环境保护法律、法规,使环境保护工作有法可依。
法律具有强制性和权威性,能够对破坏环境的行为进行有效制裁。
(三)经济手段利用经济杠杆,如税收、收费、补贴、押金、罚款等,来引导和激励企业和个人采取有利于环境保护的行为。
例如,对污染企业征收高额环保税,对采用环保技术的企业给予补贴。
(四)技术手段依靠科学技术的进步,研发和推广环保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提高环境保护的效率和水平。
例如,发展清洁能源技术、污染治理技术、资源回收利用技术等。
(五)宣传教育手段通过宣传、教育、培训等方式,提高公众的环境意识和环保责任感,促使公众自觉参与环境保护行动。
三、环境管理的对象和内容(一)环境管理的对象环境管理的对象包括个人、企业和政府。
高中地理配套课件:环境与环境问题、环境管理及公众参与

选修6环境保护第一讲环境与环境问题环境管理及公众参与复习题【知识梳理】 一、当代环境问题的产生及其特点1•表现:资源短缺、环境污染、生态破坏以及全球环境变化等问题。
2.原因:(1) 资源的有限性与人类需求的乏限隹的矛盾。
(3) 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的矛盾。
(4) 个人行为和大众利益的矛盾。
廛年®顾動旬珈1逗■提示木谭件旳灶同阳有切灯片,生靳打升 可正*现*.(2) 短期经济利益与长远迓境塑的矛盾o3.特点:(1) 危害的不可预见性。
(2) 过程的不可逆性。
(3) 规模的全球性。
二、传统发展观和可持续发展观的比较以社2全面发展为标准,其终极目标是生态、社会和经济的全面发展传统发展观可持续发展观增长方式高投入、高消耗、低产出低投入、低污染、高产出消费模式高消费提出适度消费发展目标以经济发展为目标,经济的增长就意味着发展可持续发展观文明建立的是一物质文明,主标准要考虑经济利益建立物质文明的同时,还要講社会文明、精神文明和生态文明时间尺度当代人的最大需求强调代际公平空间尺度从区域豳B发,釆取封闭式、掠夺式和转嫁的方式种互补式传统发展观三、环境管理1. 实行环境管理的必要性:(1)环境管理的概念:就是对人类损害自然环蜒质量的活动施加影响。
(2)环境管理的必要性:单靠技术方法不能完全解决环境问题, 不能从根本上控制环境问题的发生和发展。
2. 环境管理的对象和执行主体:(1)环境管理的对象。
①个人:个人的消费需求和不良的环境行为_。
②企业:牛产全过程中的污染物排放。
③政府:具有双重身份,它既是环境管理的执行主体,又是被管理的对象。
(2)环境管理的执行主体。
①主体:国家和政府。
②作用:确定环境保护方针大计、颁布环境保护相关的法律法规、制定.环境管理一条例和国家行动计划O3. 立法和行政干预是管理的主要手段:(1)主要手段:法律手段和行政手段,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其他手段:经济手段、技术手段、宣传教育手段等。
《环境管理及公众参与》 讲义

《环境管理及公众参与》讲义一、环境管理的概念与重要性环境管理,简单来说,就是运用各种手段和方法,对人类损害环境质量的活动施加影响,从而协调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
在当今社会,环境管理的重要性日益凸显。
随着人口的增长和经济的快速发展,我们对自然资源的需求不断增加,同时也向环境排放了大量的废弃物和污染物。
如果不进行有效的环境管理,环境问题将会愈发严重,威胁到人类的生存和发展。
良好的环境管理有助于保护生态平衡,维护生物多样性。
它可以确保自然资源的合理利用,避免过度开发和浪费。
同时,环境管理还能够减少环境污染,降低对人类健康的危害,提高生活质量。
二、环境管理的手段和方法环境管理的手段多种多样,包括法律手段、行政手段、经济手段、技术手段和教育手段等。
法律手段是环境管理的重要保障。
通过制定和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明确环境保护的责任和义务,对违法破坏环境的行为进行严厉惩处。
行政手段则依靠政府的行政权力,发布命令、规定等,对环境保护进行管理和监督。
经济手段在环境管理中发挥着激励和约束的作用。
例如,征收环境税、实施生态补偿机制等,可以引导企业和个人减少污染排放,采取环保措施。
技术手段主要是依靠科学技术的进步,研发和推广环保技术和设备,提高环境保护的效率和水平。
教育手段则通过宣传、教育等方式,提高公众的环境意识,促进公众积极参与环境保护。
三、环境管理的主体和对象环境管理的主体包括政府、企业和公众。
政府在环境管理中起着主导作用,负责制定政策、法规,进行监督和管理。
企业作为经济活动的主体,也是环境污染的主要来源之一,应当承担起环境保护的责任,推行清洁生产,减少污染物排放。
公众则是环境管理的重要参与者,通过自身的行为和监督,推动环境保护工作的开展。
环境管理的对象涵盖了大气、水、土壤、生物等各种环境要素,以及各类污染源和生态破坏行为。
四、公众参与在环境管理中的作用公众参与是环境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
首先,公众作为环境的直接感受者,能够提供有关环境问题的真实信息,帮助政府和企业更准确地了解环境状况。
环境管理及公众参与

案例”公产的悲剧“说明了
个人利益
矛盾
整体利益
从计算的结果看:追求个人利益最大化的同时必然导致 整体利益的损失。
解决办法:协调各个利益 集团之间的关系
如何协调各个利益集团之间的关系?
广义:按照经济规律和生态规律,运用 行政、经济、法律、技术、教育和新闻 媒体手段,通过全面的规划,对人们的 社会活动进行调整与控制,达到既要发 展经济满足人类的需求,又不超过环境 的容许极限。
《环保单行法》
○ 国际条约、国际公约(有关保护环境资源方面)
一、环境问题的全球性——必须进行国际合作
01
添加标题 环境问题的普遍
性和共同性
02
添加标题 环境保护是世界 各国的共同责任
03
添加标题 国际社会在解决 环境问题方面存
在利益冲突
二、中国认真 履行国际公约 和国际合作
01
履行国际公约的行动
环境管理的目的:通过环境管理达到既 要发展经济满足人类的基本需求,又要 不超过环境的容许极限的双重目的
环境管理的核心:协调社会经济和环境 关系,最终实现可持续发展
环境管理
环境管理(狭义):控制污染行为的各种措施
总结:实施环境管理的必要性:
环境管理的概念和目的(实施环境管理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公产与资源环境退化 解决环境问题时技术的局限性
牧民甲:10头x 970升/头= 9700升
牧民丙:11头x 970升/头= 10670升
每头奶牛产奶1 000升。
假定牧民丙多放养1头奶牛, 草场上放养的奶牛数量为41
量将下降。此时,三个牧民的 收益分别是多少呢?
牧民乙:20头x 970升/头= 19400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44讲环境与环境问题、环境管理与公众参与最新考纲考纲解读考法指南1.环境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及危害。
2.当前人类所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
3.环境管理的基本内容和主要手段。
4.当前全球环境问题的管理;个人在环境保护中的作为。
1.掌握当前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的表现、原因和防治措施。
2.理解环境管理和公众参与的主要内容。
在高考中对本讲内容的考查多以某一环境问题为背景,考查该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危害及防治措施。
如2017全国卷ⅡT44。
环境与环境问题[学生用书P258]1.环境问题的表现、成因和特点(1)环境问题的表现:资源严重短缺、环境污染、生态破坏及全球环境变化等问题。
(2)环境问题的成因:环境问题的产生,既有自然原因,也有人为原因,而以人为原因更为重要。
具体原因及危害表现如下:(3)环境问题的特点人类过度索取资源造成生态破坏、资源短缺等环境问题,其成因、地区分布及危害具体如下表所示:水土流失暴雨、土质疏松;滥垦、滥牧我国主要分布在黄土高原,南方地区的丘陵、山地使山区成为荒漠,高原表面沟壑纵横;淤积湖泊、水库、河床,加剧洪涝灾害淡水资源短缺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人类对水资源的需求增加,水资源的污染和浪费严重约占世界人口总数40%的80个国家和地区制约经济发展;影响粮食产量;对生态环境带来不利影响;损害人体健康;甚至引发国际冲突1.(2017·高考全国卷Ⅱ)我国南方红壤丘陵地区因受人为干扰,地表植被遭到破坏,土壤侵蚀严重,出现“红色荒漠”(如图)。
为治理这一环境问题,20世纪80年代,当地采用人工种植松树和自然恢复等方式造林育林,形成了不同的植被景观。
分析自然恢复的次生林比人工松林防止水土流失效果更好的原因。
解析:自然恢复的次生林比人工松林防止水土流失效果更好的原因可从植被的结构、植被类型、根系作用等角度分析。
答案:植被结构更复杂,截留降水效果更好;地表植被更丰富,延缓地表径流汇流速度,地表水下渗作用更强,涵养水源效果更好;地下根系更发达,固土能力更强;植被多样性更好,水土保持更稳定。
2.(高考全国卷Ⅱ)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题。
下图示意环太湖地区六大名泉分布。
历史上六大名泉都以水质优而著称。
周围山区是这些名泉的水源补给区。
近年来,泉水受到污染,部分污染物指标超出国家饮用水标准。
说明环太湖地区六大名泉泉水污染造成的危害和难以治理的原因。
解析:水污染造成的危害要从生产和生活两方面分析。
生活方面:危害人体健康;生产方面:污染土壤和影响农产品的质量。
治理难度方面,一般更新速度快的水体,治理见效快,而泉水属于地下水,更新速度慢,人类施加的治理措施见效慢,效果差。
答案:危害:泉水(地下水)是重要的饮用水源,人饮用受污染的泉水会危害身体健康;引用泉水(地下水)灌溉,会污染土壤,导致农产品质量下降(污染物超标)。
原因:泉水(地下水)(更新速度慢,)自然净化周期长;(深埋地下,)人工净化困难;涉及地区广,需区域联动共同治理。
3.突发性环境污染事件有别于一般的环境污染,它发生突然、迅猛,瞬间污染物排放量大,且没有固定的排放途径,不易控制,对环境影响较大,且对生命与生产安全构成巨大威胁。
我国由于城市化与工业化进程的快速推进,突发性环境污染事件频发,尤其是一些特大环境污染事故。
下面两图分别是1995-2012年我国突发性环境污染事件的年发生频次变化图和1995-2012年我国各类型突发性环境污染事件所占比重的年际变化图。
据图指出1995-2012年我国突发性环境污染事件的变化趋势,并提出降低突发性环境污染事件发生频次和减少其造成损失的措施。
解析:根据图示折线总结突发性环境污染事件的变化趋势,根据材料信息总结应对措施。
答案:趋势:1995-2012年,突发性环境污染事件年发生频次总体变化呈先动态增加后波动下降的趋势;水污染和空气污染是主要突发性环境污染事件。
措施:要建立处理突发性环境污染事件的应急系统;建立有效的环境问责制度;加大对污染的治理投入力度;提高环境污染的监管和执法力度。
环境管理与公众参与[学生用书P260]1.环境管理的目的、对象、执行主体及手段目的发展经济满足人类的基本需求对象个人个人的消费需求和不良环境行为企业生产全过程中的污染物排放政府具有双重身份,既是管理的执行主体,又是被管理的对象执行主体国家和政府手段法律手段和行政手段是管理的主要手段经济手段、技术手段和宣传教育手段等(1)国际合作的必要性①许多环境问题是多个国家共同影响的结果。
②有些环境问题在性质上具有普遍性和共同性的特点。
③有些环境问题具有跨国、跨地区乃至涉及全球的后果。
(2)国际合作的原则:遵循“共同的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
3.公众参与作为广大公众中的一员,个人在环境中的态度、责任和行为准则如下:1.(2018·安徽六校联考)高空、林间、河中沙洲、滩涂,甚至人类活动密集的农地、海田和城镇、庭院,几乎都会有候鸟光顾,或短暂停歇,或觅食休整,也可能逗留越冬。
候鸟的活动空间与人类的活动空间高度重叠,人类对候鸟的影响也越来越深。
然而,近年来,人类的疯狂捕杀却逐渐成为候鸟迁徙的梦魇。
指出为保护候鸟迁徙安全,应该采取哪些积极有效的措施?答案:开展宣传,提高公众保护候鸟及其栖息地的意识;组织民警加大对候鸟迁徙主要停歇地、栖息地的巡查力度;严厉打击非法猎捕、杀害、运输野生动物的违法犯罪行为;对集贸市场、饭店、农家园进行清查,杜绝交易野生鸟类的违法行为;没有买卖,就没有杀害。
2.(2018·衡水调研)海水存留日数是指海水在某海域的平均停留的天数。
左图和右图分别示意2005年、2015年渤海年平均海水存留日数。
分析图示海区水质存在恶化风险的人为原因,并说明规避该风险应采取的措施。
答案:原因:大面积围海造陆,海区面积缩小;局部(或西部)海区封闭程度加剧,与外海海水交换能力减弱;陆地排污口数量激增,且多分布于封闭海区(西部海区),海水污染的可能性大大增加。
措施:退陆还海;控制排污口的数量,合理布局排污口。
[学生用书P261] 1.下图是我国华北地区某城市及郊区地形剖面图,研究表明,该城市冬季空气自净能力明显下降。
结合地形和植被情况,分析图示城市冬季空气自净能力下降的原因。
答案:冬季盛行西北风,城市地处冬季风背风坡,气流下沉(风速较小);(冬季气温低,)植被处于休眠期(树木落叶),调节作用减弱。
2.生态补偿机制是以保护生态环境,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为目的,根据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生态保护成本、发展机会成本,运用政府和市场手段,调节生态保护利益相关者之间利益关系的公共制度。
下图为2013年我国省级行政区域生态补偿的空间差异图(负值表示需要交纳生态补偿金,正值表示需要得到的生态补偿金)。
简述我国省级行政区域生态补偿金的空间差异,并分析其原因。
答案:空间差异:我国省级行政区域生态补偿金的空间分布不均;东部地区京、津、沪、苏、粤等省市需要交纳的生态补偿金较多,东部地区其他省市和中部地区需要得到的生态补偿金较少,西部地区需要得到的生态补偿金较多,西藏自治区和内蒙古自治区需要得到的生态补偿金最多。
原因:京、津、沪、苏、粤等省市经济发展水平高,经济发展占用了其他地区的资源;东部和中部地区经济发展水平较高,污染治理和生态环境保护的投入较大;西部地区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生态环境问题突出,污染治理和生态环境保护的投入较少。
3.曾经“漫江碧透”的渭河,如今成了国内污染较为严重的河流之一。
陕西省政府印发《渭河流域水污染防治巩固提高三年行动方案(2015-2017年)》,要求到2017年,渭河全面消除污染严重水域。
说明渭河水体污染严重的原因并提出有效的解决措施。
解析:渭河水体污染严重的原因,可从流域产业发展、人口增加等方面分析;解决水污染的措施,需要围绕减少排放和加大治理等方面回答。
答案:原因:工业废水、生活污水及农业污水排放量大;工业化、城市化发展,人口激增等。
措施:污水净化处理后达标排放;农业生产中合理施用化肥、农药,以减少化肥、农药对水体的污染;加强环境保护宣传与监督等。
4.内蒙古锡林郭勒草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处于内蒙古高原东部,与大兴安岭西侧低山丘陵接壤,主要保护草甸草原、典型草原、沙地疏林和河谷湿地等生态系统。
2016年1月13-14日,环保部就该保护区的核心区和缓冲区内存在大片喷灌农业等问题约谈当地政府,督促其坚决制止破坏自然保护区生态环境的违法违规行为。
说明大片喷灌农业的存在,对锡林郭勒草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核心区和缓冲区草原生态系统的危害。
答案:发展喷灌农业开垦耕地,破坏草原植被;农田土质疏松,季节性祼露加剧了风蚀和水蚀作用,土地肥力下降,土地荒漠化;引水灌溉,破坏水平衡;侵占野生动物栖息地,生物多样性减少,导致保护区草原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严重失调。
5.洱海位于云南大理白族自治州境内,湖泊面积250多平方千米,流域面积2 565 km2,流域总人口约82.3万。
20世纪80年代以来,洱海流域人口迅速增加,资源过度开发,大量的生活污染物、工业污染物及农业污染物排入洱海,流域生态环境逐渐恶化,造成洱海水质不断下降。
依据材料提出改善洱海水质的可行性措施。
答案:减少农药、化肥、工业以及生活污水排放;增加洱海水量,提高洱海的环境自净能力;建设水源涵养林,实施退耕还林工程;进行湖泊湿地生态保护区建设;控制人口数量,进行生态移民;加强环境保护立法与执法,提高居民环境保护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