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黑人女性自传体写作与身份认同研究

合集下载

黑人文学的身份认同与种族问题

黑人文学的身份认同与种族问题

黑人文学的身份认同与种族问题引言黑人文学是指由黑人作者创作的文学作品,它涉及到黑人群体的体验、文化、历史和身份认同等课题。

在黑人文学中,身份认同和种族问题是一个核心主题,通过探讨黑人个体及其社区在多元化社会中的位置和角色,展现了种族和文化背景对于身份形成和意识形态的影响。

身份认同A. 个体层面在黑人文学中,有许多作家试图探索个体如何建立自己的身份认同。

他们描述了遭受歧视和压制的经历,并通过真实情感抒发表达了对种族认同的肯定。

例如,《彩云国物语》中,作者美津子以她个人的角度描绘了一个由黑人女性主导的社区,反映了她对美国黑人社群强烈的归属感。

B. 社群层面同时,许多作家也试图探索整个黑人社区的集体身份认同。

他们围绕着历史事件、传统价值观和共享经验等方面展开叙述。

比如,《飘》中,作者描述了南方种植园黑人社区的生活,反映了他们对祖辈在奴隶制度下的斗争与牺牲的敬意。

种族问题A. 制度化种族主义黑人文学中反映了长期以来种族问题所带来的社会不公平和制度化种族主义。

作家们以剖析社会结构、审视种族隔离和歧视为手段,呼吁对抗种族歧视和不平等。

如《曼德拉传》中,作者生动地描述了纳尔逊·曼德拉领导反对南非种族隔离政权的斗争,并揭示了这个时代黑人所面临的挑战。

B. 多元文化主义另一方面,黑人文学也探讨了多元文化主义与共存的可能性,强调通过理解和接纳不同文化与身份背景来消除种族问题。

比如,《千禧年三部曲》系列中,作者通过展示黑人、白人、亚裔等不同群体之间复杂而又脆弱的关系,表达了建立包容性社会所面临的挑战。

结论通过身份认同与种族问题的探讨,黑人文学作品不仅鲜明地展示了黑人个体和社区的独特经历和价值观,而且为推动种族平等和多元文化之间的对话做出了重要贡献。

它给我们提供了机会去理解、尊重和重塑身份认同,成为建设一个更公正、更包容的社会的源泉。

美国非裔文学中女性的身份认同研究

美国非裔文学中女性的身份认同研究

文旨在于为处于文化冲突和美 国非裔文化内部倍感困惑的非裔女性找到一条能够实现 自我价值 , 肯定 自我 文化 身份认 同的途径 。探 究如何 能在 继承 和发展非裔 女性群 体获得本 族文化 中的身份认 同 的同时不 断 地兼 收并 蓄 白人文 化 的优 势 ,进而彻 底摆脱 文化 身份 的困惑从而适应 当今 多元文 化共存 的社会 。
收 稿 日期 :2 0 1 5 。 0 4 — 2 2
基金项 目 :黑龙 江省 哲学 社科青 年项 目 ( 1 4 C 0 2 6 )
作者简介 :冉凡敏 ( 1 9 8 1 一 ) ,女 , 黑龙江木兰人,讲师 ,硕士,从事美 国文学研究 。
B I A N J I A N G J I N G J I Y U W E N H U A 回
冉 凡敏
( 哈尔滨商业大学 外语学 院,哈尔滨 1 5 0 0 2 8 )
摘 要:全球化趋势 的日益加剧使得 “ 身份认 同”成为文化研 究领域的一个热点 问题 。本文 旨在 于通过对
美国非裔文学中女性 的身份认 同三个阶段的简要分析 ,为处于文化冲突和美国非裔文化 内部倍 感困惑的非裔女
边疆经 济与 文化 2 0 1 5 年第 8 期
T h e B o r d e r E c o n o m y A n d C 1 d t u r e N o . 8 . 2 0 1 5
内战之前 的美 国黑人文学 形式 主要 是 口头文学 ,包 括圣歌 、 民歌 、世 俗歌 在 内的黑人 奴隶 歌 曲 。这些 口头文 学形式倾诉 了黑人远 离家乡 、沦 为奴隶 的痛苦 心情 。费丽思 ・ 惠特利 被公认是 现今的第一 位 出版作 品 的美 国黑人 诗人 。1 7 7 3 年 ,其作 品 《 关于各种 主题 、教徒 和道德 的诗集》 正 式 出版 。她 的诗 歌表现 了新 古 典 主义 和宗教精 神 。1 9 世 纪 以后 自述体 小说陆续增 多 ,这是 美 国非裔 寻根意识 崛起 的第 一 步 ,是非裔 文化 身份认 同的前 提 。 在种族 和肤 色问题上 ,黑人们 常常感到难 以定位 ,作为黑人 代言人 的黑人 作家 在写作 的过程 中渴求认 同 白人文化 ,但 又 因为 需要维护黑人 文化而与 白人分 离 ,他们 的作 品表现 出在 同化 和分离之 间持续 的张力 。 此 时文学 中的文 化身份认 同意识 刚 刚显露 ,但强烈 的身份求 知愿望刺 激他们 开始 了艰难 的探索 的历 程 ,这 为 日后文 化身份认 同意识 的觉 醒和深化打下 了基础 。 2 . 美 国非裔 文学 中女性 身份意识 的觉醒 张扬 黑人文化及 种族肤色 的哈莱姆文艺复 兴运动始 于 2 0 世 纪二 、三十年代 ,这 是美 国黑人文化 身份 意 识 觉醒 的充 分表现 。哈莱姆 文艺 复 兴倡 导黑人作 家用文学 作 品来重 构美 国黑人 的文化 身份 ,新时期 的黑人 表现 出的强烈 的文化身份 意识 源于他们拥 有共 同的传统 和民间文化 、共 同的生活经历 和共 同的命 运 。佐 拉 ・ 尼尔 ・ 赫斯 顿等 黑人知 识分子 和文学艺 术精英 们有 意识地 从黑人 生活 、传 统 和民间 文化 中汲取 营养 ,发掘 了黑人古老传统 ,并通过艺术作品弘扬黑人传统文化 ,他们进一步意识到探寻本 民族之根对于 自身文化身 份 的重要性 。这充分说 明黑人文化身 份意识 已 日渐觉 醒并为下 阶段 的深化打下 了坚 实 的基础 。 ( f 也 们眼望上苍》 出版时并没有受到注重,而是在女权主义运动高涨的 7 0 年代被重新发现。当代黑人 女 作家沃 克编辑 了赫斯顿文集 ,并 发表 了重要评论 文章 。沃克认为赫斯 顿 “ 走在她 时代 的前 面 ” ,她 的作 品 表 现 出一种 “ 黑 人是 完 整 、复杂 、并 不 弱小 的人 的意识 ,而这种 意识 在许 多 黑人 的文 字 和文 学 中是 缺 乏 的” 。

当代美国黑人女作家生态书写的演绎与价值研究

当代美国黑人女作家生态书写的演绎与价值研究

当代美国黑人女作家生态书写的演绎与价值研究概述:当代美国黑人女作家的生态书写是一种将个人经历与社会环境相融合的文学表达方式。

通过对社会、文化和政治议题的关注,她们以自己独特的视角探索种族、性别、身份认同等问题,并通过书写来传递社会公正和人类关怀的价值观。

1. 自我与社会:当代美国黑人女作家将个人经历与社会环境相结合,探索个体在社会中的定位和意义。

2. 文化与身份:她们对种族、文化和身份认同的探索是生态书写的核心。

通过展示黑人女性在主流文化中的角色和地位,她们揭示了文化对个体的塑造和限制。

3. 环境与生态:环境意识在当代黑人女作家的作品中起着重要作用。

她们关注环境中的不平等现象,探讨种族和社会阶层对环境资源的影响,并传递出对环保、可持续发展的关注。

1. 通过自身经历传递社会信息:她们通过自身的亲身经历、观察和体验,将社会议题具体化,让读者能够亲身感受到种族、性别和文化的影响。

2. 对历史的继承与重新诠释:当代黑人女作家将种族和社会历史纳入自己的作品中,通过对历史事件和人物的重新诠释,揭示出历史对当代社会和个体生活的影响。

3. 多元文化的交融与冲突:她们将多元文化的交融与冲突呈现在作品中,展示出不同种族、文化和社会阶层之间的互动,以及这些互动对个体身份认同的影响。

1. 反思与启蒙:她们的作品促使读者对种族、性别和身份认同等问题进行反思,从而达到启发和启蒙的作用。

2. 传递社会公正与人类关怀:通过书写,她们传递出对社会不平等的关注,并呼吁人们关注和关爱他人,推动社会的公正和进步。

3. 强化个体与社会的联系:她们通过书写来强化个体与社会之间的联系,让读者感受到自己与社会的关系,并激发个体对社会问题的责任感。

美国黑人女性自传体写作与身份认同研究

美国黑人女性自传体写作与身份认同研究

美国黑人女性自传体写作与身份认同研究摘要美国黑人女性主义书写多半通过自传式的言说方式和“经验自我”的文本形式,来揭示黑人女性的身份诉求问题。

借助身份认同研究来解读美国黑人女性自传体写作,将有助于我们了解被双重文化“边缘化”的黑人女性的生存与精神境遇,以及黑人女性是如何在多重夹缝中拓展身份认同之路的。

关键词:美国黑人女性文学自传体写作身份认同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黑人女性文学作为身份与边缘写作批评的先声,通常是指黑人女性作家用黑人女性意识、黑人女性语体来表达黑人女性主义主题与批评的创作。

黑人自传文体写作的发展作为美国黑人文学的发展流变中的一个分支,为美国黑人文学的发展做出了难以磨灭的贡献并提供了丰富的写作体验。

当代美国黑人女性作家通过自传文体,不仅真实再现了黑人女性身处的种族、性别、阶级三重压迫境遇,而且重塑了美国黑人女性族群的身份认同。

身份认同作为西方文学批评的一个主要内容,深深地植根于西方现代性的内在矛盾中,身份认同理论的提出和发展则受到了新历史主义、女权主义、后殖民理论及文化唯物论的影响。

它提倡重读文学经典,深入分析殖民霸权和男性中心文化,重写殖民遭遇历史以及两性冲突的故事,以便重新确立身份认同的各种新标准。

在异质文化交融的背景下,“我究竟是谁,我的归属在哪里”等身份定位问题一直是身份认同追问的焦点,也是黑人女性文本涉猎的重点。

一美国黑人女性自传体写作美国黑人女性文学滥觞于奴隶自叙体小说,与当时占主导地位的男性自叙体小说相比,女性自叙体小说自觉或不自觉地纠正了男性视野中的女奴形象:面对被奴役、被蹂躏的地位而无动于衷;意在通过对黑人女性虽历经磨难但依然持有不屈不挠的抗争精神的描写,向世人展示了一幅幅栩栩如生的早期女奴自画像。

1861年,哈丽特·雅各布于以琳达·勃兰特为笔名发表的《一位女奴生活中的事件》被视为最初黑人女性自传领域的经典之作。

经过两百余年的发展,在以男性为中心的美国黑人自传文学的历史传统中,美国黑人女性作家已经建立了属于自己的自传文学传统,即所谓“传统之中的传统”。

二十世纪美国黑人女性文学研究

二十世纪美国黑人女性文学研究

二十世纪美国黑人女性文学研究二十世纪后期美国文坛涌现出了很多优秀的黑人女作家,虽然受到种族歧视和压迫,但她们以独特的视角,探索并挖掘美国黑人社会中的多种关系,构建出自身独特的文化身份,为美国文学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标签:美国黑人女性作家;文学;爱丽丝·沃克;托尼·莫里森2014 — 01 — 13教师,副教授,研究方向:语用学,英美语言文学。

一、美国黑人女性文学发展概况二十世纪初期美国黑人文学迅速崛起,它兼具美国黑人民族与美国文化的双重特征,因而它既是独具魅力的黑人女性文学,又是美国文学的一部分。

在这个作家群体中,美国黑人女性作家自始至终积极地参与了美国黑人文学的发展,并在各个阶段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迹。

她们以美国黑人群体生活作为主要表现对象,民族历史与种族身份形成了当代美国黑人女性文学的特色。

美国黑人女性文学发展始于二十世纪三十年代。

杰西·福塞特、内拉·拉森等女性作家是“哈莱姆文艺复兴”时期杰出的黑人女性作家代表,她们在自己的作品中认同自己的民族身份及文化,这是美国黑人文学的第一次高潮;二十世纪四五十年代以赖特、埃利森等为代表的美国黑人作家的作品表现了强烈的种族意识,其作品大多体现反抗与斗争这一主题,为美国文坛带来了新鲜血液,美国黑人文学再次迎来了文学创作高潮。

赖特等人成为美国文坛上“抗议小说”的先驱。

七十年代后,美国社会不同的种族可以和谐共处,多元文化逐渐融合,黑人在科技、教育、文化、体育等方面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并为被白人主流社会认可和接受,黑人的社会地位逐步提高,为美国黑人女性文学的发展提供客观条件,黑人女性文学取得长足进步,美国黑人文学尤其是黑人女性文学迎来创作辉煌时期。

在这一时期,许多优秀的黑人女作家如莫里森、沃克、安吉萝等为人们所熟识。

她们强调“自身的融合”,结合黑人民族的传统与文化,塑造追求平等、自由的黑人女性形像,并直面黑人群体内部的种种矛盾,从而确立了美国黑人女性作家在美国文坛上的重要地位。

黑白世界中的自我寻找——解读托尼·莫里森作品中的黑人身份认同问题的开题报告

黑白世界中的自我寻找——解读托尼·莫里森作品中的黑人身份认同问题的开题报告

黑白世界中的自我寻找——解读托尼·莫里森作品中的黑人身份认同问题的开题报告
一、研究背景
托尼·莫里森是美国20世纪后期最重要的文学家之一,她是美国历
史上第一位获得普利策文学奖和诺贝尔文学奖的黑人女作家。

莫里森的
作品涉及黑人文化、历史、经验和身份问题,探讨黑人在美国社会中的
地位和认同问题。

其中黑人身份认同问题被广泛认为是其重要主题之一,众多评论家和研究者都对此深入探讨。

二、研究目的
本文旨在通过解读托尼·莫里森的作品,探讨黑人身份认同问题在其
作品中的表现和意义。

具体来说,本文将选定两部作品《宠儿》和《深爱》为案例,从个人、家庭、社会等层面探讨黑人在白人主导的社会中
的自我认同和寻找等问题。

三、研究内容
1. 托尼·莫里森的作品和她的文学主题。

2. 黑人身份认同和托尼·莫里森的视角。

3. 以《宠儿》和《深爱》为例,分析黑人身份认同问题在作品中的
具体表现,包括个人认同、家庭认同、社会认同等。

4. 探讨黑人身份认同问题在托尼·莫里森的作品中的意义和价值,以及对当前社会的启示。

四、研究方法
本文采用文学理论、社会人类学和批评理论等研究方法,结合作品
的背景、历史和文化语境进行分析和解读。

五、研究意义
本文的研究对于深入了解托尼·莫里森的作品和黑人身份认同问题的
意义和价值具有一定的参考和启示作用。

同时也对当前深化跨文化交流、加强多元文化认同、推动平等和包容的社会进步提供了一定的思路和思考。

《紫色》中黑人女性身份认同研究

《紫色》中黑人女性身份认同研究

《紫色》中黑人女性身份认同研究作者:宋春梅来源:《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上旬刊》2014年第02期摘要:《紫色》是美国著名黑人女作家艾利斯·沃克的代表作,小说以书信体的格式描述了一位逆来顺受的黑人女孩如何演变成在经济和精神上都具有独立意识的女性。

该小说是成长小说的典范之作,本文主要通过对主人公心路历程的挖掘,分析其身份认同的渊源和表现,进而研究沃克黑人女性意识的主题。

关键词:紫色;身份认同;女性意识中图分类号:I10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1580(2014)02—0135—02一、引言在美国文学史上,青少年成长小说一直被世人所关注,这与其文化传统有密切关系。

美国是个年轻的多元化的国家,多种文化的并存造就其社会的复杂性。

二战以前,美国的主流观念是努力消除其他文化的个性,塑造单一的主流文化,结果是很多少数族裔的作品被边缘化。

二战后,尤其是20世纪60年代的民权运动和女权运动,使美国的文化发生巨变,众多优秀的少数族裔作家的作品涌现出来,直接导致了新的文化价值观的应运而生,这在美国的成长小说的创作中表现尤为明显。

艾丽斯·沃克的代表作《紫色》中的西莉亚就是黑人在成长中不断认同自身身份的典型代表。

艾丽斯·沃克是20世纪美国文坛著名的黑人女作家之一。

她出生于佃农家庭,年轻时便投身争取种族平等的政治运动,并在生活中跨越种族婚姻的重重障碍和犹太人列文斯尔结为伴侣,并进行了大量的文学创作,其中《紫色》成为她的巅峰之作。

这部作品使她在1983年一举拿下美国普利策奖和国家图书奖,并被好来坞著名导演斯皮尔伯格改编成电影。

她认识到惟有传承黑人民族文化,才能提高民族自尊、自信和自强,才能在势头强劲的白人主流文化中立于不败之地。

她的这一思想在其代表作《紫色》中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发挥,生动体现出作者对黑人文化传统的热爱和民族自豪感。

《紫色》由94 封书信构成,有主人公西莉亚写给上帝的信,西莉亚写给妹妹耐蒂的信,莎格写给西莉亚的信等等。

美国女性黑人文学对自我身份的探寻

美国女性黑人文学对自我身份的探寻

美国女性黑人文学对自我身份的探寻作者:杨冰来源:《知音励志·社科版》2016年第07期摘要20世纪70年代的后期美国女性烦人黑人文学主要是以自身独特视角和实践理论开创了美国文学领域的最新理论思想和新思潮。

而作为身受种族歧视与性别歧视双重压迫的特殊群体,美国女性的黑人文学以其独特的视角,在文学作品中对其自我身份进行了长期的探寻与抗争。

从长远意义来说,黑人女性主义文学的产生与发展改变了人们长期以来固有的对美国黑人女性的认知,也为美国黑人文学以及少数族裔女性文学的创作抹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关键词】黑人女性;种族主义;性别歧视;身份认同1 美国女性黑人文学的起源及现状由于美国黑人女性由于性别不同、阶级不同、种族不同致使之间的关系问题相对比较复杂,因此我们要对美国黑人女性身份进行的全面了解与认识,对于受到压迫的根源入手对妇女受压迫进行正确的认识。

性别身份或社会性别身份可以作为对女性身份进行一种认定,但是只能属于其中一部分并不是全部,对于黑人女性来说他们不单纯的是有性别的人而是具有一定阶级地位和身份种族等多种身份的人。

而女人的问题不是单纯的性别问题,而牵涉很多问题,如阶级问题、种族问题、文化问题、宗教问题等等多种问题交集到一起,之间既相互联系还不能相互的代替。

黑人女性主义文学在这种区别中寻找到了适合自身发展的途径,这类文学不依赖于任何文学的派别,它所建立成的对以往的白人女权文学和黑人文学进行了一定的补充与完善,最大限度达到自身的身份、种族、性别达到理想的平等。

对于传统文学作品中,黑人妇女主要是所处形象是黑人保姆缺乏自身的性别,要么是黑人文学中红颜薄命的黑白混血女子,这些形象的刻画都显示出黑人女性在文学中的一个共同特点:没有自我,任人摆布的消极形象。

即使在哈莱姆的文艺复兴时期,在黑人男性的作家笔下所描述的黑人女性都是悲苦的,倍受生活折磨,文章中的黑人女性都是思想保守、存在与落后的环境中,思想往往短浅,对于自身很难担当起民族解放的重任,因此这样更是无从谈起。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美国黑人女性自传体写作与身份认同研究摘要美国黑人女性主义书写多半通过自传式的言说方式和“经验自我”的文本形式,来揭示黑人女性的身份诉求问题。

借助身份认同研究来解读美国黑人女性自传体写作,将有助于我们了解被双重文化“边缘化”的黑人女性的生存与精神境遇,以及黑人女性是如何在多重夹缝中拓展身份认同之路的。

关键词:美国黑人女性文学自传体写作身份认同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黑人女性文学作为身份与边缘写作批评的先声,通常是指黑人女性作家用黑人女性意识、黑人女性语体来表达黑人女性主义主题与批评的创作。

黑人自传文体写作的发展作为美国黑人文学的发展流变中的一个分支,为美国黑人文学的发展做出了难以磨灭的贡献并提供了丰富的写作体验。

当代美国黑人女性作家通过自传文体,不仅真实再现了黑人女性身处的种族、性别、阶级三重压迫境遇,而且重塑了美国黑人女性族群的身份认同。

身份认同作为西方文学批评的一个主要内容,深深地植根于西方现代性的内在矛盾中,身份认同理论的提出和发展则受到了新历史主义、女权主义、后殖民理论及文化唯物论的影响。

它提倡重读文学经典,深入分析殖民霸权和男性中心文化,重写殖民遭遇历史以及两性冲突的故事,以便重新确立身份认同的各种新标准。

在异质文化交融的背景下,“我究竟是谁,我的归属在哪里”等身份定位问题一直是身份认同追问的焦点,也是黑人女性文本涉猎的重点。

一美国黑人女性自传体写作美国黑人女性文学滥觞于奴隶自叙体小说,与当时占主导地位的男性自叙体小说相比,女性自叙体小说自觉或不自觉地纠正了男性视野中的女奴形象:面对被奴役、被蹂躏的地位而无动于衷;意在通过对黑人女性虽历经磨难但依然持有不屈不挠的抗争精神的描写,向世人展示了一幅幅栩栩如生的早期女奴自画像。

1861年,哈丽特·雅各布于以琳达·勃兰特为笔名发表的《一位女奴生活中的事件》被视为最初黑人女性自传领域的经典之作。

经过两百余年的发展,在以男性为中心的美国黑人自传文学的历史传统中,美国黑人女性作家已经建立了属于自己的自传文学传统,即所谓“传统之中的传统”。

20世纪70年代,黑人女性文学的迅猛发展是以黑人女性自传体小说的接踵而至为显著标识。

佐拉·尼尔·赫斯顿的《他们眼望上苍》是美国黑人文学史上最早描写黑人女性意识觉醒的作品之一,被誉为“第一部黑人女性主义的文学作品”,该部作品是在作者与第二位恋人波西瓦尔·麦奎尔·庞特尔分手之后,把对庞特尔的感情倾注在该小说之中。

另一部作品是美国黑人传记女作家玛雅·安吉罗系列自传的第一部《我知道笼中鸟为何歌唱》。

这部作品叙述了作者亲眼看到、亲身经历的现实生活,着重描写在逆境中争取自尊自爱的女性形象,进而表达了黑人女性身份认同危机这一时代主题。

托尼·莫里森在《最蓝的眼睛》一书中融合了众多的自传性因素,莫里森在该书的编后记中解释到故事的灵感来自她与一个小女孩儿在学校里的一次对话。

其他包括艾丽丝·沃克的《紫色》和《现在是你敞开心扉之际》等在内的自传体小说也都已经从边缘地位进入到美国多元文化的中心地带。

随着妇女解放运动的蓬勃发展,自传式书写也为女性保持女性特殊性和建构女性身份提供了平台。

对于黑人女性而言,自己书写自己的书写方式不仅仅是一种姐妹沟通的媒介,它还意味着把以往的记忆加以编辑,使之成为一部作者个体努力的历史。

自传研究的专家保尔·约翰·艾津也曾指出:“当我们进入自传的殿堂,我们已经准备承认我们所阅读到的一切是有历史性的,对于曾经发生事件忠诚而自发地重构……过去的材料被回忆和想象重新定型以合于当下的意识要求,这正是作者所期望的。

”自传写作很大程度上是要回答“我是谁”,因此自我身份认同在自传写作中显得尤为重要。

自传作者往往依靠有一个当下的立足点,即传主的自我身份。

对“身份”的关切,是黑人女性文学存在的主要支柱,也是黑人女性文学研究的中心议题。

身份认同究其根源,使学者们逐渐把目光从政治这个层面上转移到了性别、文化、种族等领域。

身份认同即政治认同,作家们把批评的矛头直指当今文化中的“异化”现象,摆脱以往政治认同身份,转而改为身份认同政治。

这一具有革命性的变化,为作家日后的写作过程提供了事实依据并起风向标的作用。

从黑人女性作家开始写作时,她们自身的特殊身份已经开始发生效力。

自传式写作同时也是一种自我表达和自我诠释,“我们是靠表达而发现生活意义的。

……发现生活意义依赖于构造适当的富有意义的表达。

”正如美国评论家詹姆斯·克雷戈·霍尔特在涉及少数族裔创作经验时指出,自传“这种写作形式在美国受到欢迎可能是与那么多美国人有无根的感觉有关,因此也就毫不惊讶地发现那些最戏剧化地经历了无根体验的移民和少数族裔美国人写出了大量的自传作品”。

二美国黑人女性自传体写作与身份认同黑人女性作家以自传式的言说方式讲述了一个又一个黑人女性因身份缺失而迷失自我、寻找自我的故事,从多个维度见证了黑人女性的艰难处境,无论是《最蓝的眼睛》中的佩科拉,还是《我知道笼中鸟为何歌唱》中的玛格丽特,或是对《他们眼望上苍》中的珍妮的描写,这些描写都凸现了黑人女性自身的生存体验和文化际遇,都殊途同归地传达了黑人女性在白人文化和价值观占统治地位的社会里身份缺失的叩问,及对黑人女性身份认同之路的艰难探求。

赫斯顿的《他们眼望上苍》是把自己的亲身生活进行了艺术化的再创造,是对欧洲成长体小说的继承,如同欧洲成长体小说在结构模式上恰恰具有鲜明的“自传性”。

小说讲述的是一个叫做珍妮的黑人女性不断探索自我身份的过程。

作者一改男性作家的创作喜好,大胆采用黑人女性作为创作主角,并让这位黑人女性独领风骚,使被遮蔽的女性自信与魅力进入人们的视线,成为社会的关注点。

珍妮的一生经历了三次婚姻。

第一次婚姻是祖母安排的,这种带有包办性质的婚姻使珍妮深刻体会到了婚姻不会孕育爱情。

第二次婚姻虽然是她自己做出的选择,但却是一场令人窒息的婚姻,事实上,珍妮虽摆脱“骡子”的角色,却又开始“玩具”的生活。

前两次失败的婚姻并不能满足珍妮追求爱情和自我的渴望。

于是她义无反顾地挣脱了他们的束缚,勇敢地开始了她的短暂幸福的第三次婚姻,她大胆的选择使她最终获得了一直渴望的爱情和身份认同。

婚姻在珍妮成长过程中扮演着极为重要的角色,婚姻的变动不仅体现了她作为一个黑人女性追求独立、自主地位的进程,也是呈现了她不断寻求自我身份认同的艰难历程。

玛丽·海伦·华盛顿高度评价了这部小说:“我一下子就喜欢上了这部小说,除了它的优美的语言和女主人公外,还有关于黑人民间习俗方面的描写。

”我们终于发现了一位妇女开始了寻找自我的过程。

从珍妮的全名珍妮·克劳福德·基利克斯·斯塔克斯·伍兹也预示了她一生对自我身份认同的苦苦寻觅。

这个繁琐复杂的姓名涵盖了她一生中的四个阶段:婚前阶段、第一次婚姻、第二次婚姻和第三次婚姻。

在这个嬗变链条中,每一阶段都是其漫漫人生路中的新的驿站和起点,使她不断对自己的身份进行构建:从刚开始的单纯烂漫、满怀希望到后来的惟命是从、噤若寒蝉,再到最后的奋起反抗,获取身体和精神的双重自由,在身份的解构与建构中,实现了自身的身份认同。

安吉罗的小说《我知道笼中鸟为何歌唱》取自个人的真实生活经验。

虽然种族歧视、阶级压迫和性别歧视仍是她小说的重要内容之一,然而作者更着力表现她们如何在双重压迫下生存,寻求自我、以及自我认同的过程。

在《我知道笼中鸟为何歌唱》开篇伊始的一首诗中,真实再现了黑人女性在白人文化占主流社会中的真实处境。

一句“你为何在看着我?我本无打算停留”将玛格丽特对自己的身份缺失暴露无疑。

事实上,她对“停留”这一概念是陌生的,她在3-16岁之间一直过着颠沛流离的生活,先后有过七个不同的家。

她一直没有归属感,没有“停留”之所。

而“我本无打算停留”,这一表白不仅使玛格丽特的无根状态欲盖弥彰,同时也反映出大多数黑人群体的真实心态:在一个以白人主流文化统治的美国社会中,黑人的“他者”身份一直处于被从属、边缘和亚文化状态,黑人及其黑人文化在美国社会很难寻找到自己的“根”。

莫里森的《最蓝的眼睛》浓缩了一些作者的真实生活经历,具有一定的自传性。

莫里森在该部作品中选择了黑人小女孩佩科拉为主角,在白人强势文化的浸染下,小佩科拉的人生价值观和审美观发生错位,妄图通过身体的外在变化来拥有童星秀兰·邓波儿的漂亮的蓝眼睛和完美的白皮肤,最终演变成为对自己的身体和身份的彻底否定与放弃。

这种文化身份的悬置、不确定状态所导致的认同焦虑,在黑人女性文学中得到了极大的关注。

作为一部带有自传性的文学作品,《最蓝的眼睛》传达给我们的不仅仅是对当时美国黑人女性生活状态缩影的一个记录,更多的是提倡一种黑人女性自我升华的整个过程。

在暗无天日的生活状态下能够保有一颗纯洁的心灵和超脱的思想是挽救在水深火热中的黑人女性最有力的一条途径,主人公对自我身份认同过程中的错误定向直接导致其悲惨命运的发生。

诚如,弗朗茨·法农在他的《黑皮肤,白面具》中所说:“黑人……为了获得白人的另眼相看,挣脱自己劣等民族的枷锁而挤入上等社会,抹去自己与身俱来的黑色身份的耻辱,就会在无意中对自己产生憎恨,从而在灵与肉上都处于一种自卑和自毁的境地。

”事实上,美国黑人女性传记文学,无论是作为少数族裔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女性主义文学的一种、还是广义上的传记文学的一部分,一路走来,历经多重磨难和洗礼,从被边缘化状态进入主流文学的范畴。

无论是以自传的形式直抒胸臆,还是以自传体小说的艺术的再创造来表达她们的情感与理想等,都是黑人女性通过自传式的写作方式有效地将身份危机的信息传达给读者,帮助读者更加客观地了解黑人女性这一亚文化群体的身份构建问题。

总之,从身份认同与边缘写作的意义上说,黑人女性这个特殊群体(少数边缘族群),在特殊境遇(身处多重压迫)下,从特殊视角(女性视角)展开的自我历史的写作活动,不仅构建了黑人女性主义的文学传统,还颠覆了以往西方传统文学中对黑人女性形象的歪曲与误读。

身份意识贯穿在自传体写作之中,实际上就是黑人女性在身份引导下进行的自我塑造,这一过程也正是她们构筑自己身份的过程。

研究美国黑人女性的自传体写作,可以解决异质文化背景下黑人女性的身份认同问题,加强对黑人女性身份由边缘到主流的认知意识,也给当代美国黑人女性作家的创作实践与西方女性主义文学的突破性发展奠定了重要的基础。

注:本文系吉林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项目编号:2011b340);吉林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语境理论与跨文化交际,2009.5.11-2012.12(项目编号:2009b213)。

参考文献:[1] 陶家俊:《身份认同导论》,《外国文学》,2004年第2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