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黑人身份的重建——解读后殖民主义视角下的《所罗门之歌》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美国黑人身份的重建——解读后殖民主义视角下的《所罗门之歌》

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

一、引言

“文化身份认同”是后殖民语境中文化研究的一个热门话题。黑人的文化身份认同的困惑是美国文学与文化中的一个特殊现象。正如美国社会批评家哈罗德·克鲁斯所言,“美国黑人与殖民地民族有着许多共同的社会经济因素……”。就像不发达国家的人民一样,黑人在不同程度上蒙受着饥饿、没有文化和疾病之苦,他们被束缚在耕地上、城市和半城市的贫民窟中,忍受着文化的匮乏和异族统治的心理反应……。美国黑人从一开始就以殖民地人民的形式存在。他的被奴役跟欧洲列强的殖民扩张同时发生,他的被奴役正是国内殖民主义的一个前提。美国不是要在非洲建立一个殖民主义帝国,而是把殖民主义制度带回国,在南方各洲实行……。将黑人的地位从纯粹的殖民地黑人地位区别开来的唯一因素是,他的环境仍在‘故乡’祖国,非常接近于主要的族群。”美国的历史就是占据社会主流的欧裔白人对黑人的政治、经济、文化、

教育的内部殖民史。美国非裔黑人女作家托尼·莫里森正是在这种后殖民的语境下,以其丰富的想象力和富有诗意的表达方式,采用细腻敏锐的视角,在其小说中向我们展示了以殖民地形式存在的非裔黑人在美国三百多年的历史,揭示出影响黑人们对美国社会认同感及造成黑人身份认证危机的根本原因是美国蓄奴制度的历史、种族歧视和白人文化霸权对黑人肉体及精神的破害,同时莫里森将璀璨的黑人民族文化展现在读者面前,让人感觉到黑人的力量以及黑人民族充满希望的未来,由此暗示着只有沐浴在民族文化中才能找回自我。正如莫里森对自己作品最中肯的评价:“我的作品源于希望的愉悦,而非失望的凄怆。”

莫里森的作品印证了后殖民主义时代美国黑人对种族和民族文化主体身份的认证危机及追寻。莫里森强调:“认同祖先,认同集体,黑人个体可以在精神上获得圆满和胜利。”因此,同以往从文化角度、作家个人经历角度或者女性角度探讨莫里森某部小说中美国黑人身份的文章不同,本文以后殖民理论为基础,剖析导致黑人身份困境的根源,即美国主流社会对非裔黑人的内部殖民,试图揭示莫里森小说中构建的黑人身份重建之路,即消除种族主义、争取平等权利、复苏、继承并发展黑人文化、走民族自强之路。黑人

的文化身份关乎黑人民族的发展方向,所以从这个意义上说,用后殖民主义理论分析莫里森小说中的黑人身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殖民创伤

《所罗门之歌》中,莫里森以酣畅的激情把强烈的内心冲突和冷静的客观分析为读者绘制了一轴美国黑人史诗的长卷:白人贩运黑奴到美洲,从地域上割断了他们与故土非洲古老文明的联系之后,又在肉体上役使与摧残他们,同时还竭力从意识上泯灭与毒害他们的古朴与纯真。在这一广阔的背景下,出现了一组簇拥着主人公奶娃的黑人群像的画廊:其中有把奶娃夹在中间的黑人新贵和穷苦黑人之间的冲突,有奶娃同父母间新老两代的冲突,有奶娃同母亲、姐姐以及哈格尔之间男尊女卑的冲突,有奶娃南行中发生的北方城市黑人与南方乡镇黑人之间的冲突,有奶娃与吉他围绕“七日”的争论······。作者把这些关系安排的错落有致,用大处落墨的历史衬托出由细部着笔的现实:奴隶制虽已成为过去,但年轻一代黑人完全是在白人文化的环境中成长的,当他们沉湎于远较父辈为多的社会权利与物质享受时,却更可能受到白人腐朽文化的侵蚀及伤害。其中虚写的白人种族主义的罪恶,是为了突出实写的黑人民族自身的力量。按照作家的

构想:只有让黑人恢复本民族古朴的风范,才能摆脱西方世界“精神奴役制”的桎梏。

三、种族的压迫

后殖民主义者认为,尽管美国最终废除了奴隶制度,但是黑人并未真正获得平等与自由。美国黑人背负着沉重的民族记忆,忍受历史带来的恶果:种族歧视、种族隔离、经济上与政治上的种种不公正待遇。

在《所罗门之歌》中,奶娃的祖父和外祖父都是美国南北战争后第一代获得解放的黑人奴隶。他们天真地以为美国是一个机会均等的民主国家,相信凭借自己的努力也可以实现自己的美国梦,然而他们的美国梦最终都因肤色问题彻底破灭,奶娃的祖父终于成为了自由人,但他的姓却被一个负责登记的喝醉酒的白人给错登成了戴德(死),被剥夺了自己原来的姓氏。而人的姓氏是一个人身份的标志,姓氏被剥夺,意味着身份被剥夺。经过辛勤劳作16年他创办了一个当地人心目中的“林肯天堂农庄”,然而却招到白人的嫉恨,最后被白人谋杀,白人不但逍遥法外,而且霸占了他的农庄财产。奶娃的外祖父尽管终于成了医术精湛的医生,他居住的街道也被当地的黑人骄傲地称为“医生街”,然而他却始终得不到白人阶层的接纳和承认,最后抑郁而死。《所罗门之歌》一开始提到了慈善医院,

这家医院不仅不给黑人看病,而且也拒绝黑人医生在那里行医。露丝住进这家医院生下了奶娃,并不是因为种族歧视的政策变了,而是因为她在围观史密斯从医院楼顶跳下时突然阵痛,不得已住进了最近的这家医院。

黑人当时在城市就业和住房方面都受到种族歧视的严重影响。随着黑人居住区的扩展,出现了越来越多的种族隔离学校,公共场所的种族隔离现象也日益严重。尽管北部诸州有严格的民权立法,但黑人被禁止进入餐厅、旅馆和某些商店的现象还是越来越普遍。阶级地位的低下及经济状况的恶劣使黑人感受到主流社会的排斥与拒绝使黑人们无法获得选举权,无法拥有平等的政治权利,种族隔离政策把黑人排斥在公共政治生活之外。

四、文化霸权

文化是人类创造的重要文明,是一只无形的手,影响着人们的思维和行动,它代表着整个社会的特质,是各种政治力量和意识形态争斗消长的舞台。白人文化霸权是客观的历史存在,它来源于早期殖民者的对外征服,体现在对黑人民族权利的剥夺,也根植在某些种族主义者的心灵深处,黑人不自觉地认同了这种领导权。这种不正常的文化氛围造成了黑人的自卑和

自恨情结,使这些受害者成为施暴者,它破坏了黑人的文化身份,使他们面临着身份认同的危机。

美国黑人与纯粹的被殖民者的区别在于,他们在自己的国家承受着更为隐蔽的白人文化霸权的压迫,遭受着教育、媒体、宗教等文化传承要素的侵蚀,于不知不觉中丧失了自己的文化身份。他们离后殖民统治集团和意识形态更近了,遭受的心理损害更严重,所受的控制更不动声色了。从历史的角度来看,非洲人被贩卖到美洲大陆后,被系统地剥夺了与旧世界的文化联系和社会支持系统,再加上殖民者的文化渗透政策,他们的民族文化遭到了毁灭性的破坏。与此同时,外在的强权通过心理因素对人性的扭曲也在潜移默化地进行着。心理受到扭曲的非洲黑人由被动到主动,由压迫感、屈辱感到逐渐适应,认同了殖民制度为他们规定的身份和地位。黑人的民族意识在两种异质文化的冲突中逐渐被削弱、淡化,甚至濒临消失的危险。

《所罗门之歌》中,奶娃的父亲麦肯·戴德完全接受了美国白人社会推崇金钱、名誉、地位的价值观,把这些看得高于一切,为了他自己的利益,不惜抛弃对自己种族应有的责任和义务。白人文明对黑人血腥的物质剥夺,毁掉了麦肯·戴德的幸福家园,对白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