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宠儿》中黑人身份认同的焦虑
论《宠儿》中以哥特手法展示的黑人女性主义

记 起 的 , 黑 人 不 想 记 起 的 。 是 白人 不 想 记 起 的 。我 是 是 也 说. 这是 一 种 全 民 的遗 忘 症 ” 。 翻
南 昌 高 专 学 报 2 1 第 5期 ( 第 9 0 0年 总 O期 ) 2 1 0 0年 1 0月 出 版 Jun lfNaca gC lg N .@u 0 O t 0 0 o ra o n hn ol e e o5 m 9 ) c. 1 2
3 5
论 宠儿 中以哥特手法展示的黑人女性主义
路 、 现 自我 身份 的建 构 。 实 作 品 中具 有 典 型女 性 哥 特 特 征 的 三 个 因素 : 1 闭 () 密 的 空 间 意象 ( 石 路 14号 ) 2 女 性 哥 特 女 主 人 公 ( 蓝 2 ; ) ( 塞斯 )
本人也发现提及难 以启齿的过去是很 费劲 的。 这将是我 “
自我 的过 程 对 那 些 正 在 努 力 寻 求 自我 的黑 人 女 性 也 具 有
奴 隶身 份 建 立 的损 害 以 及 对 其 心 灵 的 长 久 伤 害 。在 这 部
作 品 中 , 个 主 要 人 物 , 塞 斯 、 芙 、 儿 以 及保 罗都 遭 每 如 丹 宠 受 到 了创 伤 并 遇 到 了个 人 身 份 的 缺 失 。莫 里森 对 哥 特 式 手法 的运 用 .旨在 帮助 书 中 人 物 重新 建 立 身份 并 学 会 治 愈创伤的方法 。
必 须 被 驱 除 ,塞 丝 才 能 化 内疚 为 自我 饶 恕 。才 能 获 得 重 生 。 芙受 到黑 人朋 友 的 鼓 舞 和 同情 , 关键 时刻 真正 理 丹 在 解 了 贝 比 ・ 格 斯 对 她 的教 导 . 萨 她告 诉 大 家 宠 儿 是 来 惩 罚 她 的 妈 妈 的 。 芙 知 道 “ 有 她 把所 有 她 知道 的 事情 讲 出 丹 只
《宠儿》中黑人女性自我实现之再解读

《宠儿》中黑人女性自我实现之再解读作者:翁珲珲来源:《文学教育》 2012年第14期翁珲珲内容摘要:黑人女性长期以来受到男权、白人种族以及被社会边缘化的多重压迫,在人们这种特定的意识形态中、在狭小的空间里艰难地、卑微地活着。
莫里森的作品一直致力于探讨、关注黑人女性的生存状态、生存空间及未来。
黑人女性的自我觉醒和自我实现成为改变其生存状态的一个重要部分。
关键词:莫里森黑人女性自我觉醒自我实现在白人统治的社会中,黑人一直作为边缘人群存在。
长久以来,社会都被一个以男权意识为中心的社会意识形态所控制。
人们在这种意识形态影响下所形成的观念使得他们从男权的角度来描述这个世界,并且把这种描述混同于真理,认为这种描述是千真万确的,是天经地义的。
而作为黑人女性,她们的生存空间更为狭小,她们是生存在白人(种族)和黑人男性(性别)的双重重压之下。
女性主义者对这些人们习以为常的一些概念提出了挑战。
她们要求挣脱白人价值观的桎梏,要求摆脱男权主义对女性身心的压迫,重新审视自己的价值观,开始了黑人女性主义乃至女性主义的觉醒之路。
一,黑人女性的自我觉醒与自我认同莫里森曾说过:“世上每个人都可以对她们(黑人女性)发号施令。
”黑人妇女在西方白人社会中,甚至全世界都处于最低下的地位,她们对没有权利的生活已经习以为常,妇女在家庭中是配角,而父亲在家庭中是主角,这就决定了妇女的主要职责是照顾家庭、抚育孩子,经济上依赖男人,从而人格属于从属地位。
伯纳德.W.贝尔这样评论莫里森笔下的人物:“由于他们作为黑人男女生活,在一个靠经济、性别和种族神话来严格规定其人性的环境里,所以显得古怪、有缺陷,但他们仍锲而不舍地努力要去对付或战胜通往自尊、自由和完整的道路上的障碍。
” (伯纳德.W.贝尔,2000)所以,在发现了自己“既不是白人也不是男人”时,长期处于白人种族和黑人男性双重压迫之下的黑人女性,内心的彷徨转而成为挑战传统的动力,她们要脱离传统的束缚找回自己。
论莫里森《宠儿》中的黑人女性主义

论莫里森《宠儿》中的黑人女性主义郐滨何娟薛俊杰(西安思源学院陕西·西安710038)摘要本文以莫里森所写《宠儿》作为研究对象,从女性主义角度出发,探讨莫里森这部作品之中所采用的具体叙事策略及黑人女性主义的表现,剖析莫里森是怎样更加充分的把黑人女性所受到各种压迫与创伤呈现出来。
关键词女性主义莫里森《宠儿》中图分类号:C913.68文献标识码:A0前言莫里森是美国非常著名的非裔女性作家,同时也是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莫里森的文学作品之中所充分显现黑人女性主义,追求解放、自由和平等。
其形成了自己独有的风格,而且以其非常深厚文学表达能力得到了读者们的一致认可与青睐。
1莫里森《宠儿》之女性主义内涵我们能够将莫里森所著《宠儿》的主题看成是黑人女性主义,黑人女性主义思想形成以及不断发展,可以说在很大程度上对于美国社会以及历史发展与进步发挥了极大作用。
在莫里森所写《宠儿》之中,重点描写了在当时存在严重种族歧视思想情况下,黑人女性所受到的各种压迫以及奴役,并且讲述了黑人女性不断进行抗争这一过程,全面的反应出了当时美国社会残酷性。
莫里森的《宠儿》针对赛丝、艾拉等一些极具典型人物进行深入描写,特别讲述了宠儿与赛丝之间所存在各种纠缠,其以当时社会中小人物具体的境遇来表达整个社会的黑暗,同时也能够让我们感受到黑人女性对社会制度严重不满以及反抗。
在莫里森的《宠儿》之中能够让读者深深的感受到莫里森所想要表达的一种女性主义思想,同时还能够让读者感受到莫里森对于美国社会制度的一种抗议。
2莫里森《宠儿》之黑人女性主义的发展2.1反对种族歧视在《宠儿》中,主人公赛丝和白人发生了激烈的冲突并且受到严重的迫害。
从“甜蜜之家”逃走以前,赛丝遭受到“学校老师”的毒打,使她背上留下了后来白人女孩称之的“苦樱桃树”;以及“学校老师”的两个侄子抢走了她的奶水,使她感到更加的绝望。
在赛丝眼里,这两个白人小子夺走的不仅仅奶水,而是她小女儿活着的希望。
莫里森小说《宠儿》的自我身份追寻

·41·
外国文学鉴赏
WAI GUO WEN XUE JIAN SHANG
运束缚,追寻自由、身份和尊严之路。她将孩子送到 婆婆家,忍受学校老师的折磨,以顽强的意志逃出了 那只控制她命运的手掌。但学校的老师最终还是找到 了她和她的孩子,愤怒之下,为使孩子摆脱与自己相 同的奴隶命运,她杀死了孩子。 塞丝是一个敢爱敢恨、勇敢善良的女人,当她 意识到黑人身份的处境时,为摆脱这个将“黑人”称 为“动物”的地狱,她顽强地坚持并反抗着,义无反 顾地追寻自由、追寻自我。她的反抗,正是对自我身 份的追寻。虽然最后失败,但她做了一个有身份的黑 人应做的事情,维护自己的身份和民族身份的高贵。 (二)保罗·D 的自我身份构建 保罗·D 是作家笔下的黑人奴隶中男性的代表。 他是“甜蜜之家”最后一个男人。管理者加纳对黑人 很和气,称保罗·D 为男子汉,而保罗·D 也满足于 这样的称呼和生活状态。 加纳死后, 管理者换成了 “学 校老师”,他残酷地对待黑人,侮辱黑人,这使保 罗·D 失去了信心和生活的勇气。他说自己再也不是 保罗·D,感觉自己还不如一只学校的公鸡。这代表 着保罗·D 已然陷入自我身份迷失的状态,不能再认 清自己。现实的改变,使他失去了原来的身份和生存 环境,恶劣的环境摧毁了他的信心和意志,也否定了 他原来感觉良好的黑人“男子汉”身份。从某种意义 上讲,加纳对黑人的态度,使黑人们丧失自我身份追 寻的渴望,而安于身为奴隶的生活状态。而“学校老 师”的恶劣行为,反而激起了保罗·D 的自我反抗与 自我追寻意识。他为了摆脱恶劣的生存状态,企图杀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方,他像冰封的池塘一样冻结了二十年的血液就开始 融化,裂成碎快,而一旦融化了,就只能打着旋儿飞 转, 此外别无选择。 保罗·D 的身体颤抖是愤怒的象征, 而血液的融化是自我意识觉醒的象征,这种对自由和 自我身份的追寻意识已经猛烈冲击着保罗·D。于是, 在一个雨夜,他带领砸石场的工人齐心协力从泥沟的 栅栏中逃离。他虽然逃离了象征“奴隶制”的地方, 但内心深处却依然残存着奴隶制对他的影响。 在保罗·D 的故事中,穿插了许多保罗·D 对自 我的思考。思考中,他明白了男子汉身份只是一个虚 伪的谎言,他明白身为黑人的奴隶在奴隶主眼中的身 份之低贱。他的思考和反抗正是他对自我身份从内和 从外不断追寻的过程。在追寻的过程中,他逐渐摆脱 命运的束缚,回归自我,获得了自由和身份,也找到 了那个更强大的自我,从而完成了自我身份的回归。 三、结语 每一个披着黑皮肤的人都无法逃避灾难,而皮 肤的颜色是这段灾难记忆的标志和外显。个人记忆受 到集体创伤记忆的影响,不得不接受这些伤疤带来的 隐痛。黑人在西方资本主义殖民化的过程中,失去了 地位、声音、语言、文化和身份,他们没有自己的任 何权利,甚至是抚养孩子的权力,他们没有自己身为 人的任何标志,其民族意志始终受困于“认知暴力” 的影响,不断地被削弱和淡化。黑人只有证实过去, 才能接受现在,从过去的阴影中走出来,才能从中吸 取力量解救自我,追寻自我,完成自我身份的回归。 而《宠儿》对历史创伤的铺叙,使历史创伤以故事的
探索黑人女性心灵世界的重构——评莫里森小说《宠儿》

文学WEN XUE2017.07《宠儿》是美国著名作家托尼·莫里森创作的一部享誉世界的作品。
莫里森以其高超的写作手法,将当时环境下黑人女性受到种族和性别歧视及心灵创伤而导致的扭曲情感表现得淋漓尽致。
莫里森详尽地描写了在社会环境的压迫下黑人女性的内心世界,将这种矛盾、渴求自由的痛苦和艰辛展现得十分透彻。
笔者从女性主义角度对莫里森《宠儿》中黑人女性的刻画展开深刻思考,分析主人公的悲惨遭遇及其受到创伤的内心世界,探索黑人女性心灵世界的重构。
一、《宠儿》的创作背景和主题思想小说《宠儿》取材于历史上一个真实故事。
1873年,在美国俄亥俄州的辛辛那提小镇,一名叫玛格丽特·加纳的女性黑奴带着儿女从位于肯塔基的奴隶庄园逃亡到此,她曾经的主人带着下属跟来抓捕她,为了不再让自己的孩子遭遇与自己相同的悲惨命运,玛格丽特·加纳在极度绝望的痛苦之下杀死了自己的女儿。
莫里森在小说中将玛格丽特·加纳化名为“塞丝”,将她夭折的女儿称为“宠儿”,以其别具一格的写作手法和对生活的敏锐观察,通过黑人文学独特的语言表达形式,使用多种写作手法还原了这个故事,向世人讲述一位美国黑人母亲悲惨的、引人深思的经历。
在这部作品中,莫里森不仅描写了母爱和对自我价值的追寻,也侧面展现出黑人在长期奴隶制度压迫下心灵发生的变化。
《宠儿》这部作品中体现出典型的女性主义思想,以黑人女性在奴隶制度迫害下为追求自由、追寻自我所做的努力,打破了黑人女性在历史中“隐形人”的静默地位。
莫里森以《宠儿》中黑人女性心灵态度的转变昭告世界,即使这段历史带来的只有痛苦和屈辱的记忆,也绝不能遗忘。
二、女性主义的呼吁和宣扬在《宠儿》中,莫里森所刻画的三位黑人女主人公正是十分典型的黑人女性。
托尼·莫里森通过对塞丝、塞丝的婆婆贝比·萨格斯和小女儿丹芙这三位黑人女性的内心描写,展现出了奴隶制度下黑人女性不断追寻自我和社会认同、努力建立属于自身的主体意识的过程。
解读托尼·莫里森《宠儿》黑人女性意识

[作者简介] 张晓芬(1979-),女,河北阳原,大学本科,现任河 北省 张家 口 职业技术学院应用外语系教师。 研究方向英语语言文学。 申霖(1970-),女 ,内蒙 古化 德县,大 学本 科,现 任河 北省张 家口 职 业 技 术 学院应用外语系副教授。 研究方向为英语教学和英语语言文学研究。 郑 平 坪 (1981-),女 ,辽 宁 锦 州 ,大 学 本 科 ,现 任 河 北 省 张 家 口 职 业 技 术 学院应用外语系教师。 研究方向英语语言文学。
托尼·莫里森作品中的黑人创伤综述

托尼·莫里森作品中的黑人创伤综述
1.《最蓝的眼睛》
这部小说以女主角佩琳娜的经历为主题,揭示了黑人女性的身份困境和创伤。
佩琳娜是一个被遗弃的孩子,与她的母亲、父亲和姐姐都无法建立情感联系。
她饱受贫困、歧视和虐待,身份认同和自尊心受到极大的打击。
小说中的佩琳娜渴望拥有最蓝的眼睛,因为她认为这是美的象征,可以让自己逃脱黑人的刻板印象,获得异族之间的尊重。
但这种渴望最终只让她更加痛苦和孤独,因为她的美丽不被社会认可。
2.《宠儿》
这部小说通过主人公布鲁夫的一生揭示了黑人男性的身份困境和创伤。
布鲁夫生于奴隶制时代,他的人格受到了摧残和扭曲。
虽然解放后获得了自由,但他仍然无法摆脱殖民主义和种族歧视的束缚。
小说中的布鲁夫描绘了黑人男性的弱势和无助,他遭受了身体和精神的折磨。
他的存在像是一种古老的诅咒,始终无法摆脱种族压迫和历史创伤的阴影。
3.《垃圾医生》
这部小说描绘了一个黑人女性——洛雷塔的故事。
她通过接生赚取生活费用,但是由于种种原因,手术出了差错,导致一位婴儿死亡。
洛雷塔被严重指责,但她识破了那位死亡婴儿的家庭秘密,从而揭开了家族的秘密。
小说中,洛雷塔是一个面对创伤能够坚强自信的女性。
她面对身份困境、种族壁垒和生活挫折,依靠聪明才智和良心正义克服了困难,最终成为一个垃圾医生和智慧之母。
总之,托尼·莫里森的作品中无不展现了黑人的创伤和困境,呼吁人们关注黑人的生存状态和权益。
同时,她的作品也描绘了黑人文化的多元和美丽,强调了黑人的尊严和自主。
她的写作风格凝重、深刻、充满情感,是对美国文学的重要贡献。
《所罗门之歌》和《宠儿》中的黑人文化身份研究——基于后殖民主义视阈下的研究

一 后殖 民主义 、
后殖 民主 义是 指 帝 国 主义 国家通 过 政 治干 涉 、 经济 控制 、文化 渗透 、意识 同化 等方 式操 控后 殖 民 国家 。后殖 民主义理 论兴 起 于 20世 纪 70年代 ,鼎 盛 于 20世 纪 80年 代 中后 期 和 90年代 末 ,主要 用 于分 析帝 国主义 国家是 通过何 种方 式 、以何种 手 段 来 统 治后 殖 民 国家 的 ,进 而对 殖 民主义赖 以运 作 和 发挥 效力 的意 识形 态机 制进行 批判 ;分 析如何 治疗 帝 国 主 义 国 家对 后 殖 民 国 家 民众 的世 界 观 、人 生 观 、价值 观有 何影 响 ,进 而对 文化 霸权 主义进 行 批 判 ;分析 如何 治疗帝 国主义 国家 给后殖 民 国家 民众 造成 的心 理创 伤 ,进 而对 文化 殖 民进行 批判 ;分 析 帝 国主 义 国家 与后殖 民 国家之 间 的文化 权利 和话 语 关 系 ;分 析身 份认 同 、身份重 建等 问题 。其 实质 是 反对 文化 霸权 主义 ,力 图使 民族传 统文 化从 文化 边 缘 回到原 有位 置 。本文 运用后 殖 民批评 理论 中的身 份认 同 、文化 霸权 、民族 文化 主 义等术 语分 析莫 里 森小 说 中的黑 人文化 身份 困境 以及 重建 之路 。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宠儿》中黑人主体性的破碎和重建
.
主讲人:胡亮宇
一 、奴隶制:黑人不平等地位的起源
(一)黑人被动地进入资本主义扩张的浪潮中
·第一个中间态:非洲的后古代——美洲的前近代
(二)黑人悲惨的生存状况
1、 政治上:人——佣人——奴隶
2、 经济上:无权享受资本主义成果
3、 社会地位上:严格的种族划分
(三)小说的时代背景:南北战争前后,废奴运动兴起
·第二个中间态:实际存在的种族隔离和名义上的废奴宣言
二、黑人主体身份的破碎
(一)文化上:语言——“去符号化”的野蛮过程
·卡西尔 (Enst Cassirer):人的符号活动能力进展多少,物理实在也相应地退化多少。
【1】
(1)失落的母语
(2)叙述主体的迷失:他人的构建
·恩格斯:他们无法表述自己,他们只能被别人表述。【2】
·巴瑞特(Bereiter)和恩戈尔曼(Engelmann)在美国把伯恩斯坦的理论运用于对于黑人
孩子语言的研究中,并且得出结论:“黑人低层次孩子的贫乏治智力能力在他们不完
整的言语中体现出来。”而且他们显示出“完全缺乏一种吧语言作为获取或拥有信息
的手段来使用的能力。语言对他们来说是难以操纵的而且不是非常有用的。”
【3】
(二)家庭观念的破碎
1、血缘关系为核心传统家庭——奴隶制庄园白人的家长式统治家庭
·严格的等级制度
·女性主义写作:不在场的男性
2、黑人之间伦理的无序状态
(三)地域的失落感
1、在现实的空间上出现为一种集体记忆的丧失(无根的人),对“非洲”只有碎片般
的记忆
2、由“民族”到“种族”
三、黑人主体身份的重新构建
(一)母体意识的觉醒
1、 赛斯(Sethe)的命运:
· 受难
· “杀婴”
· 众叛亲离
2、 保罗D(Paul D):男性角色的重新介入
(二)宗教上的尝试
1、“林中空地”的宗教仪式
2、基督教的进入
(三)文化上的重建:他者的叙述和本土化的隐喻
· 丹芙(Danver)的降生
· 叙述的艺术
注释:
[1] 《人论》,恩斯特·卡西尔著,甘阳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04,第27页
[2] 《东方学》,爱德华·萨义德著,王宇根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9,第1
页
[3] 《文化研究导论》,阿雷恩·鲍尔德温等著,陶东风译,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第66
页
参考资料
[1] [美]托妮·莫里森.宠儿[M]. 潘岳.雷格译.南海出版社. 2006
[2] Toni Morrison..Beloved[M].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2
[3] Toni Morrison,Unspeakable Things Unspoken:The Afro-American Presence In American
Literature In Michigan Quarterly Review[R],1989
[4] [德]恩斯特•卡西尔.人论[M] 甘阳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04
[5] [美]爱德华•萨义德.东方学[M] 王宇根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9
[6] [英]阿雷恩•鲍尔德温.文化研究导论[M].陶东风译.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7] 高春常.文化的断裂——美国黑人问题与南方重建.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