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爵士乐》的音乐性看新黑人文化身份认同
对莫里森《爵士乐》的文化身份认同解读

对莫里森《爵士乐》的文化身份认同解读
莫里森在他的作品《爵士乐》中展现了对爵士乐的深刻热爱和对其文化身份的认同。
莫里森以其独特的文学视角和细腻的笔触,将爵士乐与美国黑人文化紧密结合,呈现出一幅多维度的文化图景。
他通过对爵士乐乐手、音乐家和歌手的描述,展现了他对爵士乐文化身份的理解和认同。
莫里森通过爵士乐音乐家的生活经历和创作过程,揭示了爵士乐的文化身份。
爵士乐兴起于美国黑人社区,是黑人文化和音乐的重要组成部分。
莫里森通过对主人公们的生活经历和创作过程的描绘,呈现了爵士乐在美国黑人社区中的根深蒂固的地位。
他描述了他们在逆境中的生存与奋斗,表现出他对爵士乐文化的认同。
他将爵士乐与黑人文化紧密联系,强调了爵士乐在美国黑人社区中的文化身份和历史价值。
莫里森通过对爵士乐歌手的描绘,表现了对爵士乐文化身份的认同。
爵士乐歌手是爵士乐文化的重要代表,他们的音乐和歌词承载着丰富的情感和文化内涵。
莫里森通过对爵士乐歌手生活和表演的描绘,展现了对爵士乐文化身份的理解和认同。
他通过描绘他们的音乐和歌词,表现了对爵士乐文化的热爱和尊重。
他将爵士乐歌手塑造成了具有深刻文化内涵和历史意义的艺术家形象,展现了对爵士乐文化身份的认同和理解。
解读《爵士乐》中爵士乐的象征意义

解读《爵士乐》中爵士乐的象征意义美国当代黑人女作家托尼?莫里森的小说创作始终植根于美国黑人的文化传统。
展示黑白文化冲突中黑人的心灵困境, 维护和弘扬黑人的文化是其小说创作的一贯主题。
其小说《爵士乐》以“爵士乐”时代的哈莱姆为背景, 描述了20 世纪初为了逃避贫穷和暴力, 为寻找就业机会和较为平等的生活环境, 从南方乡下来到大都会谋生的黑人乔与妻子维奥莱特的坎坷经历, 展现了不同时段的美国黑人“从奴隶到自由人”、“从南方农村到北方城市”, 以及美国黑人文化和主流文化“从排斥到融合”的过程。
作者在再现黑人身心倍受创伤的历史的同时, 努力探索一条黑人摆脱“受奴役和压迫的”地位、获得身心解放的精神通道。
莫里森通过细腻的笔触描述,展示了黑人的困惑和迷茫, 描绘了黑人为争取身心自由而进行的心灵跋涉与生生不息的追求。
莫里森在作品创作中引入了爵士音乐技法,叙述手法多变, 情节迂回交错,全书漾溢着爵士乐的基调和酸楚的乐观, 展示了她独特的创作风格。
一从南方农村到北方城市17-18 世纪, 西方殖民主义者将大批非洲黑人贩卖到美洲,他们被强迫劳动、受尽折磨。
在田间劳动之余, 黑奴们怀念故乡和亲人, 常常唱一种哀歌, 以表达他们痛苦的心声。
19 世纪末, 随着黑人奴隶制的废除,黑人民歌吸收了其他音乐类型, 很快发展成为爵士乐,这是一种用歌曲讲述故事的新的音乐交流形式, 带有浓厚的叙事成分。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 美国社会进入享乐主义时代, 大众文化的象征就是爵士乐。
这种源于黑人文化的音乐从种植庄园走向整个社会, 其影响实际上贯穿了整个20 世纪。
爵士乐虽源于黑人文化, 但最终却超越了种族的限制而成为全社会共享的艺术。
莫里森以“爵士乐”为书名, 是别有一番用意的。
一方面, 作为美国黑人文化最高成就的代表, “爵士乐”体现了20世纪20 年代美国黑人文化取得的进步; 另一方面, 莫里森在谋篇布局时,揉进了爵士乐的技法, 以传达黑人文化的深厚底蕴。
爵士乐与美国黑人流行音乐文化研究【论文】

爵士乐与美国黑人流行音乐文化研究Jazz中文常译为爵士乐,但究竟什么是爵士乐?人们通常对其认知仅仅停留在它是一种美国的流行音乐;爵士乐有怎样的文化特征?也许很多热衷爵士乐的人们也并不完全清楚;爵士乐怎样产生和发展起来?历史学和音乐学研究领域还过多地纠结在第一首爵士乐作品是什么的问题解读层面;爵士乐有怎样的历史和社会作用?也许这个问题还没有让更多的学者去思考;如何评价爵士乐的社会意义?至今国内还没有见到类似的论着。
因此,对爵士乐文化进行解读是十分必要的,这一研究不但具有音乐研究的意义,也有历史考察的价值。
一、爵士乐中的非洲音乐文化传统美国学者一般认为,爵士乐的音乐传统应该追溯的殖民时期的非洲,是来自非洲的美国黑人奴隶继承了非洲的音乐传统而创造出来的。
如同非洲音乐一样,美国黑人音乐既具有心理特征,又具有象征性特征,这种特征既不是数字型的,也不是结构型的,而是象征性的,它直接反映的是黑人那种强有力的、活生生的生活和心理特征,因为它与其灵魂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在非洲,音乐渗透在人们的全部生活过程中,紧密地与迷信、上帝或者其他神灵联系在一起。
在生活中,非洲人将音乐用于娱乐、宗教仪式、医疗仪式、葬礼仪式等等。
非洲人还有教育歌曲、战争歌曲、政治歌曲、治疗歌曲以解决心理上的困惑。
在非洲,音乐是一种集体行为,从出生开始,他们就被培养成为集体音乐的成员。
1根据詹姆斯·B.司徒沃特(James B.Stewart)的说法,爵士乐历史研究一般都强调其非洲和美国黑人根源而不说明其最高时代是欧裔美国人的贡献。
2也就是说,爵士乐的根基在非洲,是非洲的传统音乐和美国黑人的创造形成了爵士乐。
根据美国学者詹姆斯·小科尼尔斯(James L.Conyers, Jr.)的看法,如同非洲音乐一样,美国黑人音乐既具有心理上的含义,又具有象征性的含义,而没有精确的、结构性的表达。
说音乐具有象征性含义是说音乐在非洲具有权威性,是生活之源;说音乐具有心理上的含义是说音乐在非洲是与灵魂紧密相连的。
对莫里森《爵士乐》的文化身份认同解读

对莫里森《爵士乐》的文化身份认同解读【摘要】莫里森的《爵士乐》作为文化身份认同的重要作品,探讨了爵士乐与美国黑人文化身份认同的联系。
爵士乐对美国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并塑造了美国社会的一部分。
爵士乐在跨文化交流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传播着文化信息和价值观。
莫里森通过《爵士乐》这部作品,探讨了文化身份认同的议题,揭示了人们对自身文化认同的探索和思考。
作品中的文化符号和象征也为读者提供了对文化身份认同的深入思考。
莫里森的《爵士乐》在文化身份认同的讨论和理解上有着深刻的影响,呼吁人们重新审视自身文化身份,并以更加开放的心态面对跨文化交流的挑战。
【关键词】莫里森, 《爵士乐》, 文化身份认同, 美国黑人文化, 影响, 塑造, 跨文化交流, 地位, 作用, 文化符号, 象征, 议题, 深刻影响, 理解1. 引言1.1 莫里森的《爵士乐》作为文化身份认同的重要作品在小说中,莫里森通过描绘主人公们对爵士乐的热爱和追求,展现了他们对自身文化身份的肯定和执着。
爵士乐成为了他们生活的一部分,塑造了他们的思想和行为,使他们自豪地展示自己的文化渊源和传统。
通过《爵士乐》,莫里森还探讨了爵士乐对美国文化的影响和塑造。
这种来自黑人社区的音乐,不仅影响了当时的音乐风格,更改变了人们对音乐的认识和欣赏标准,为整个美国文化带来了巨大的影响。
莫里森的《爵士乐》以其深刻的文化内涵和独特的叙事方式,成为了一部探讨文化身份认同的重要作品,引领着人们重新审视自身的文化根基与认同。
2. 正文2.1 爵士乐与美国黑人文化身份认同的联系爵士乐与美国黑人文化身份认同的联系紧密而复杂。
爵士乐源自美国黑人社区,是黑人文化的瑰宝之一。
从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爵士乐在新奥尔良等地的黑人社区中兴起,并逐渐发展成为一种具有丰富情感和独特风格的音乐形式。
在爵士乐的演奏和创作过程中,黑人音乐家们将自己的情感、经历和抗争精神融入表达了他们对社会不公和种族歧视的回应。
爵士乐成为了黑人文化的重要象征,不仅展示了黑人音乐家的才华和创造力,也反映了他们对自身身份和文化传统的认同。
论《爵士乐》中的黑人女性形象

论《爵士乐》中的黑人女性形象维奥莱特,爱丽丝,多卡斯是托妮·莫里森的长篇小说《爵士乐》中的三个女主人公。
在这部长篇小说中作者塑造了三个性格迥异,分属不同时代的黑人女性。
她们三个分别代表了三种黑人女性形象。
通过对这三个女性的描写与分析作者指出了黑人女性获得真正独立与地位的途径。
标签:托妮·莫里森;黑人女性形象;女性主义托妮·莫里森美国著名黑人女作。
1993年成为第一位获得多贝尔文学奖的黑人女作家,这一奖项确立了她在世界文坛重要小说家的地位。
《爵士乐》是托妮·莫里森的第六部长篇小说,也是她描绘美国黑人百年历史画卷的第二部力作。
该书发表之后,莫里森再次受到评论界的关注。
美国芝加哥太阳报对该书赞不绝口,认为这部小说“激情四溢,充满诱惑……现代小说中最优美的篇章。
”权威杂志《纽约时报书评》也高度评价了这部小说,认为该作品“妙不可言!令人信服的营造出了一个想象的世界!其淋漓尽致地表达了她对黑人女性遭受不公和屈辱的愤慨之情”。
在《爵士乐》中托妮·莫里森塑造了多个生活在美国社会最低层,敢爱敢恨、敢作敢为、有血有肉的黑人女性形象。
1多卡斯——反传统,激进女性多卡斯是莫里森在小说《爵士乐》中塑造的主人公之一,也是莫里森创作的一个典型女性主义形象。
小说以多卡斯短暂的一生为线索,着重讲述了多卡斯对男权社会的抗争以及她与乔·特雷斯的情感纠缠。
在小说中,莫里森有意把多卡斯塑造成一位具有叛逆性格,因而不为人理解与接受的人物,并将她的性格特点与女主人公维奥莱特加以对照。
当然,这种对照并没有道德层面上的评判价值,有的也只是反映了一种人生的价值心态。
多卡斯的父母死于种族冲突之中,她从小由阿姨爱丽丝抚养长大。
爱丽丝是一名充满爱心,墨守成规,备受压迫的传统黑人女性。
在她的悉心照料下多卡斯长大成人。
但是,多卡斯追求个性解放,断然与传统观念决裂。
她蔑视传统伦理观念,频繁的更换男友甚至爱上了比自己大几十岁的乔·特雷斯。
浅析托尼·莫里森《爵士乐》的音乐性

浅析托尼莫里森《爵士乐》的音乐性
张艺帆
【期刊名称】《语文建设》
【年(卷),期】2015(0)7X
【摘要】黑人作家、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莫里森,在其重要代表作《爵士乐》中,对美国社会现实生活进行了生动、深刻的展现。
爵士乐是黑人文化的象征,是黑人文化的最高成就,作者将作为小说的《爵士乐》和作为音乐的爵士乐两者巧妙地结合起来,从而赋予了小说更为深刻的思想内涵、精神实质。
小说创作中,作者以爵士乐音符演绎动人的故事,以爵士乐章法作为整部小说的构建原则,以爵士乐风格即兴表现黑人生活,富有显著音乐性。
【总页数】2页(P84-85)
【关键词】莫里森;爵士乐;音乐性;特征
【作者】张艺帆
【作者单位】郑州轻工业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712.074
【相关文献】
1.浅析托尼·莫里森的《宠儿》——爵士乐般的开放性文本 [J], 周英瑛;
2.迷失与追寻——托尼·莫里森《爵士乐》黑人身份主题解读 [J], 刘惠媛;周旭
3.用文字谱写的爵士乐——托尼·莫里森作品赏析 [J], 陈杏
4.托尼·莫里森《爵士乐》的不稳定性解读 [J], 刘叶;刘喜波;
5.托尼• 莫里森《爵士乐》中的权力话语分析 [J], 喻红;胡贞贞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迷失与追寻——托尼·莫里森《爵士乐》黑人身份主题解读

士 乐 》 中也 暗 含着 她 父 辈 的影 子 。小 说 以一场 婚 外 恋 为 引子 ,男 主角 黑 人 男子乔 ・ 特 雷斯 年约 五 一 由
于 个 人 与社 会 原 因 与黑 人 妻子 维 奥莱 特 关 系 冷淡 ,
出现 婚姻 危 机 ,其 后 恋 上 黑人 女 中 学生 多 卡 斯 , 因
第4 期
4 1
莫 里森 从 人 际 交往 与 社 会 关 系、 家庭 关 系 的破 裂 、 自身 的孤 独感 等方 面 再现 了 2 0世纪 哈莱姆 地 区生 活
的黑 人 的迷失 。 在 人 际 交往 和 社会 关系 上 , 《 爵士 乐 》小 说 展 示 了美 国黑人 在 白人社 会 中异 化 的不 同反 应 。尽 管 黑人 占美 国人 口的 一份子 , 但 他们 仍然 被 白人排 斥 ,
黑人 的生 活情 况 和社会 现 实 。 小 说 主 要 围绕 在 黑 人 夫妇 乔 、 维 奥莱 特和 黑 人
唱 构 成 了她 主 要 的 重要 生 活 ,也 是 日后 创 作 的重 要 来 源 之 一 ‘ 。她 的作 品 中贯 穿 了对 黑 人 民族 的 关注 以 及 对 美 国社 会 的反 思 。 《 爵士 乐 》这 部 作 品就 是 设 定在 2 O世 纪初 南方 黑人迁 居到 北 方工业 城镇 的这 一
浅析爵士乐的出现对我国社会文化的影响和发展现状

浅析爵士乐的出现对我国社会文化的影响和发展现状爵士乐是一种起源于美国的音乐流派,其源于非洲音乐和美国民间音乐的混合体,以鼓点强、节奏明快、即兴创作和表达情感为特点。
在美国和国际上,爵士乐已成为一种独特的文化借口,不仅受到了艺术家和乐迷的追捧,更成为了一种文化现象。
在我国,爵士乐的出现对我们的社会文化、艺术和音乐产业都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首先,爵士乐的出现给我们的文化带来了多元性和包容性,为传统的音乐文化带来了新的元素和思想。
爵士乐不仅仅是一种音乐流派,更是一种文化模式,它鼓励人们进行独特的思考方式和创新性的表达方式。
由于其多元性和包容性,爵士乐常常被用于表达社会政治、种族和经济不平等的问题,进一步强调了其文化的多元性和包容性。
这种音乐文化的形象性质也视为一个重要的文化动力,并影响了中国人的个人架构和社会思考方向。
其次,爵士乐的出现对我国增强了开放的心态和对外文化交流的追求。
在80年代的改革开放进程中,爵士乐成为了中国探索现代音乐的一个最关键时期,也成为中国通过外来文化交流来丰富自身文化的代表。
由此,爵士乐也成为了中国音乐国际化的一个重要指标。
在社会和文化转型的过程中,爵士乐为我们开启了一扇通向西方文化和思想观的大门,极大地推进了我国与世界的互通。
再者,爵士乐的出现为我国的音乐产业发展带来了正向的影响。
通过爵士乐这一特殊传统音乐流派的引入,我国音乐人的文化组织、音乐学习和演出效果都有所提高。
爵士乐的推广和发展,同时为我国音乐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新的请求和机遇。
从音乐学的角度出发,通过对爵士乐乐曲的研究以及实践,在爵士乐会易面对更多的全球市场和经纪回来的请求时,能够与更多的音乐文化分享交换,实现文化和经济的赢利。
相信在未来的发展中,爵士乐及其衍生的样式还将在我国得到更加广泛的发展和推广。
综上所述,爵士乐的出现不仅丰富了我们的音乐文化,同时促进了我国的文化开放与发展,为我们在经济、文化、艺术等方面的国际交流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分子掀起 了一场文化运动 , 史称“ 哈莱姆 文艺复 兴” 或称 “ 黑 人文化 运 动 ” 新 。这 场运 动是 以复 兴 黑人 民间文化遗 产 、 表现 民族 自我 、 反对种 族歧 视 和振 兴美 国黑 人 文 化 为 宗 旨 的文 化 思 想 启 蒙 运 动 。 该运 动标 志着美 国黑 人 的 “ 醒 ” 觉 和黑 人 文 化 的崛起 , 使美 国黑 人认 识 到 了黑 人 的文 化 也 是
大迁移( 从南方农村流 向北方城市 ) “ 中世纪 ,从 奔向现代 ” 这~历史过程进行 了重构和 阐释 , 从 而更 加深 刻地展 现 了特定 历史 时期 黑人 自身文 化 身份认 同的困惑以及整个黑人社群的生存危机。 音乐性 诸特 性与 文本 的结合
一
、
爵士 乐 诞 生 于 1 纪末 、0世 纪初 美 国南 9世 2
Ju a o G i o n m i r ai aie P ispyadSca Sine or l f uz uU i  ̄t t t nlis( h ooh n oi cec ) n h v yb N o t l l
NO 5 . Oc . 01l t2
活的孤寂和哀愁 。 从某种程 度来说 , ” 爵士乐代 表 了美 国黑人文化的最 高成就 , 是黑人文化 中的 精 髓 之一 。对 黑 人 来 说 , 爵士 乐 意 味 着 寻找 并 确
另外 , 重复 的技 法 还 可 以从 莫 里 森 对重 要 事
部城 市新 奥尔 良 , 一种 充 满 非 洲情 调 并 在 黑 人 是
艺术家充分吸取了美国主流文化精华后形成的音 乐形 式 。2 0世 纪 中期 爵士 乐 已 发 展成 为一 种较 成熟 的音 乐形 式 , 为 了美 国乐 坛上 的 主流音 乐 。 成
爵士乐与 其他 音乐形 式相 比有 三个 重要 区别 性 特 征 : 具 动感 的摇 摆 节奏 、 极 充满个 性 的和声对 位 以 及 随心所 欲又 不失 章 法 的 即兴 演 奏 。“ 的 即兴 它 风格 , 自由 自在 的演奏是 爵士 乐 的灵 魂 , 达 了 即 表 黑人 民众 对 自由和无 拘无 束生 活 的渴望 。雷格 泰
织进 了文 字 , 而且 还丰 富地展 现 了特 定历 史时期整 个 黑人 群体 的 生存 状 态和 所 面 临 的文 化 身份认 同 困
惑。文章拟以小说的音 和}为切入点 , 生 通过重复、 即兴创新、 和声对位等爵士 乐音 乐元素与文本的有机 结合 来探 讨 新黑人 的 文化 身份 认 同。 关键词 : 爵士乐》 音 乐性; 《 ; 新黑人 ; 文化身份认同
认 自己的身份 , 只有个体身份确认 了, 黑人民族的 身份才能得到确认 , 最终一个 民族的文化身份才 能得 到确 认 。 通过 采 用 爵士 乐 音 乐诸 特 征 与文 本结 合 , 里 森 就 是 想 回答 “ 是 谁 ? “ 们 是 莫 我 ” 我
谁? “ ” 我们家在何方? 等问题。 ” ( ) 重复 ” 文本 的结合 一 “ 与 重 复是 爵士 乐 演 奏 中的技 法 之 一 , 里 森 采 莫 用了此方法对小说文本部分片断进行了建构 。盖 茨评 论 《 爵士乐 》 时指 出 : 这 部 小 说 引人 人 胜 之 “ 处不只是情节的安排 , 而在于故事的叙述。 _从 ”6 叙述结构来看 , 小说的情节在一开头作者就 已经 交代得十分清楚 了, 后面的各章均是 以不 同的方 式, 从不 同的角度 加 以叙 述 和重复 。 “ , 认 识 那 个女 人 。她 就 住 在 莱诺 克 斯 嘁 我 大道上 , 曾经 养 过 一 群 鸟 。也 认 识 她 丈 夫 。他 迷
你 的手 。把 它从 哪 儿 伸 出来 , 见 了就 走 ; 保 我 我 证 。给我 个 信 号。 他 哀 求 着 , 求 她 伸 出手 来 , ’ 恳 到 头 来 天 光 都 变 得 更 弱 了。 ‘ 是 我 妈 妈 吗 ? 你 是 。不是 。 两者都 行 , 中一 种 也 可 以 。但 不要 其 这 样 一 声不吭啊 。 [ ]韶 ”’J肼 0
述者 与 书 中人 物 视角更 迭 交错 的 即兴 阐发 与 内心
即兴创新是爵士乐音乐的重要特征 , 莫里森
独 白。 故事 中同一事件 经常不断地 重复 出现 , 通过这种多角度 的重复叙述 , 同一事件从 不同 使 的角度和方式更加清楚的被读者所感知 , 如爵 正 士乐 节奏 的重 复一 般 。
使神差的爱情闹得又是幸福又是 悲伤 , 结果, 为 他 了维持 那种 感情 , 姑 娘 开 了一 枪 。 那 个女 人 名 朝
叫维奥 莱特 , 她到葬 ̄ . 去看那姑娘 , L- f 还用刀子去 划死者 的脸 , 果 大 家把 她推 倒在 地 , 结 然后 扔 出了 教 堂 。之后 , 在 漫天 大雪 中跑掉 了… … 她
说, 那样 我 就知道 了 , 难道 你不 明 白我 非知道 不 可
吗?她什么话都 不用说 , 尽管还没 有人听见也说 过 一 句话 呢 ; 不一 定是 语 言 ; 并 不 需要语 言 , 他 甚
至没要 过语 言 , 因为他 知道 语 言是会说 谎 的 , 会烧
得 你 热血 沸腾后 就无 影无踪 了。 ”
也 不 想把钱 白白扔 给 那些没 用 的律 师和哈哈 大 笑
最后 , 重复还体现在小 说 的全篇 布局之 中。 《 爵士乐》 共分为十个章节 , 章与章之间无任何分 隔符号 , 仅有一空白页。各章又由若干小节组成。
比如第一章有三个小节组成, 而最后一章则由七 个小节组成 , 这正如爵士乐中的缓冲与停顿。但 值得注意的是 , 章与章之间有明确 的文字与意义 的连接 。如第 一 章 的结尾 是 “ ( ) 了一个 主 他 乔 娶 要跟鸟儿讲话的女人。其中一只鸟还会 回答 ‘ 我 爱你 ” 。第二章的开头是“ ’ 起码 以前 如此 ” 。此 处暗示着乔 已习惯 了妻子的生活方式。第九章以 “ 痛苦” 结尾 , 而第十章又以“ 痛苦” 开篇。这种重 复的特征不仅使文本字里行间充满了爵士乐般美 妙 的艺 术性 , 使其 成 为 了一部 浑 然一体 , 一气 呵成 的音乐作 品, 还巧妙地展现了叙述 主体生存状态 和精神的贫困与分化。
借鉴即兴创新手法将黑人生活进行 了即兴化的描 绘, 小说 中随处可见 的随意性 和表演性构成 了莫 里森的行文风格。首先 , 爵士乐》 《 共分为十个章 节, 章与章之间没有 明确标明序号 , 反映了作者意
21 0 1年 第 5班 ( 第 19期 ) 总 2
贵州民族学院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21 0 第 5期 1年
贵州民族学院学报( 哲学社会制 学版)
Junl f uzo n esyfr aoaie P i sp yadS c l c ne ora o G i uU i ri t nli h v t o N i t s( h ooh n oi i c ) l aS e
可是 , 像我一样 , 家知道她是 怎 么回事, 大 怎 么到 了这个地步, 因为他们都知道 , 就是她的丈夫 乔 ・特 雷 斯 , 开枪 打 死 了那 个姑 娘 。一 直没 有 人
去 告他 , 因为谁也 没 有 亲眼 看见他 开枪 , 而那 个死 去姑 娘 的姨 妈 知道 花钱 也 买 不来 什 么好 处 以后 ,
上 了一 个 1 8岁 的姑 娘 , 那 么一种 深 不 可 测 、 被 鬼
件和细节的叙述 中看 出来。重要事件似爵士乐 中 曲子的基本结构反复出现 , 而各相对独立 的叙述 片断和具有强烈个性特征的人物意识语言则如同 其即兴变奏 , 同构成了美妙的合奏 。在第二章, 共 作者用意识流的手法叙述 了乔对往事的回忆 : “ 就像 这 样 , 说 , 我 看 看 你 的 手 就行 , 他 给 他
中图分类 号 :16 I0 文 献标 识码 : A 文章编 号 :0 3— 6 4 2 1 )5— 18— 5 10 6 4 ( 0 1 0 0 0 0
小说《 爵士乐》 是当代美 国著名作家莫 里森 的第六部长篇小说 , 是描绘 “ 国黑人 百年历 也 美 史画卷” 的第二部力作, 14 [P8 11曾被誉为“ ~部有关 基本主题的令人惊奇 的诗剧” 。小说 以黑人女 』 高 中生多 卡丝 被杀 为 主线 和情 感 冲突 的焦 点 , 描
N0 5 . 0c . 01l t2
( 总第 19期 ) 2
从《 爵士乐》 的音乐性看 新黑人 文化身份认 同
口 罗 虹 程 宇 ,
( 中南民族大学 外语学院, 湖北 武汉 4 07 ) 304
摘
要: 莫里森的小说《 爵士 乐》 爵士乐作为一种叙述策略和行文风格 , 以 不仅将 爵士 乐的灵魂编
述 了黑人 夫妇乔 和维 奥莱 特从 南方种 植 园到北 方 城市 谋求 新生 活 的辛 酸 历 程 , 展 现 了在 多 元 文 并 化、 多元 意识 的城 市 中迷失 自我 并 又 寻 回 自我 的 坎坷 经历 。该故 事 发 生 是 以 12 96年 纽 约 的 黑 人 居住 区哈 莱姆 为背 景 , 时正 逢 美 国 的黑 人 知识 此
( ) 即兴创 新 ” 二 “ 与文本 的 结合
的警察 了。更何 况 , 还发 现 那 个 杀 了她 外 甥 的 她 男人 整 日以泪 洗 面 , 这 对他 、 维奥 莱特 , 跟 而 对 都
蹲监 狱 一样 糟糕 。 ”
小说开端犹如一段急促的十二小节的爵士乐 曲, 大致上介绍了发生在维奥莱特 、 乔与多卡丝之 间的故事 , 这一故事在最后 的章节中 , 又演变为维 奥莱 特 、 与费莉 丝 三人 的故 事 。在 这个 过 程 中 , 乔 小说 的叙 事层 次 不 断 向纵 深 扩 展 , 满 了来 自叙 充
而在第七章 , 叙述者又从另一角度重复描述 了影 响乔生 活 和性格 的方方 面 面 : “ 他转 过 身来, 查看 着他 刚 刚 出来 的地 方。 每一点 变化 、 一 片树 叶 的 晃动 都 好像 是 她。 每 ‘ 么给我 个信 号 吧 。你 不 用说 什 么。让 我 看 看 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