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机化学练习题(含答案)第七章 化学动力学基础
(完整word版)《无机化学》(上)习题答案剖析

第1章 原子结构与元素周期律1-1在自然界中氢有三种同位素,氧也有三种同位素,问:总共有多少种含有不同核素的水分子?由于3H 太少,可忽略不计,问:不计3H 时天然水中共有多少种同位素异构水分子?解: 共有18种不同核素的水分子 共有9种不同核素的水分子1-2.答:出现两个峰1-3用质谱仪测得溴的两种天然同位素的相对原子质量和同位素丰度分别为 79Br 78。
9183 占 50。
54%,81Br 80。
9163 占 49。
46%,求溴的相对原子质量。
解:1-4铊的天然同位素203Tl 和205Tl 的核素质量分别为202.97u 和204。
97u ,已知铊的相对原子质量为204。
39,求铊的同位素丰度。
解: 设203Tl 的丰度为X ,205Tl 的丰度为1-X204。
39 = 202。
97X + 204.97(1-X) X= 29.00%1-5等质量的银制成氯化银和碘化银,测得质量比m (AgCl ):m(AgI )= 1:1。
63810,又测得银和氯的相对原子质量分别为107.868和35。
453,求碘的原子量.解: X= 126.911-8为什么有的元素原子量的有效数字的位数多达9位,而有的元素的原子量的有效数字的位数却少至3~4位?答:单核素元素只有一种同位素,因而它们的原子量十分准确。
而多核素元素原子量的准确性与它们同位素丰度的测量准确性有关(样品的来源、性质以及取样方式方法等)。
若同位素丰度涨落很大的元素,原子量就不可能取得很准确的数据.1—13.解:(1)r=c /λ=(3×108)/(633×10-9) = 4。
74×1014Hz 氦—氖激发是红光(2)r=c/λ=(3.0×108)/(435。
8×10-9) = 6。
88×1014Hz 汞灯发蓝光 (3)r=c/λ=(3.0×108)/(670.8×10—9) = 4.47×1014Hz 锂是紫红18)33(313131323=+⨯=⋅+⋅c c c c 9)21(313121322=+⨯=⋅+⋅c c c c 91.79%46.499163.80%54.509183.78)Br (=⨯+⨯=Ar X 107.86835.453107.86863810.11)AgI ()AgCl (++==m m1—14 Br 2分子分解为Br 原子需要的最低解离能为190kJ 。
无机化学基础习题参考答案

无机化学基础习题参考答案《无机化学基础》习题解答第一章物质的量1、计算下列物质的摩尔质量。
(1)Fe (2)H2(3)HCl (4)HNO3(5)H2SO4(6)Al(OH)3(7)KOH (8)Ba(OH)2 (9)K2HPO4(10)NH4Cl (11)Cl—(12)PO43—解:物质的摩尔质量是以g/mol为单位,在数值上等于该物质的式量(分子量或原子量)。
所以以上物质的摩尔质量分别为:(1)mol (2)2 g/mol (3) g/mol (4)63 g/mol (5)98 g/mol (6)84 g/mol (7)56 g/mol (8)171 g/mol (9)174 g/mol (10) g/mol (11) g/mol (12)95 g/mol。
2、计算下列物质的物质的质量。
(1)90g H2O (2)22g CO2(3)Fe3O4(4)200gCaCO3解:H2O、CO2、Fe3O4、CaCO3的摩尔质量M分别为:18 g/mol、44 g/mol、232 g/mol、100 g/mol。
根据公式:n = m / M,计算得出以上物质的量分别为:(1)5 mol (2)mol (3)mol (4)2 mol。
3、计算下列物质的质量。
(1)2molNaHCO3(2)(3)3molCaCl2 (4)解:NaHCO3、AgNO3、CaCl2、Na2SO4的摩尔质量M分别为:84 g/mol、170 g/mol、111 g/mol、142 g/mol。
根据公式:m = n*M ,计算得出以上物质的质量分别为:(1)168 g (2)255g (3)333 g (4)71 g4、请写出下列反应中各物质的“物质的量”之比。
(1)2Na + 2H2O = 2NaOH + H2↑(2)Fe + H2SO4 = FeSO4 + H2↑(3)Cl2 + 2KBr = 2KCl + Br2(4)Fe2O3 + 6HCl = 2FeCl3 + 3H2O(5)Acl3 + 3NaOH = Al(OH)3↓+ 3NaCl(6)Na2CO3 + 2HCl = 2NaCl + H2O + CO2↑解:根据反应中各物质的“物质的量”之比等于反应中各物质前的系数之比。
2019年new无机化学上习题答案

第5章 化学热力学5-6.测得氯化汞在407℃的1L 容积的真空系统里完全蒸发达到的压力为60kPa, 求氯化汞蒸气的摩尔质量和化学式。
9.278160)273407(314.896.2PV mRT M =⨯+⨯⨯==:解22HgCl : 496.271HgCl 分子式为的式量∴=5-8.25℃时将相同压力的氮气和15L 氧气压缩到一个的真空容器中,测得总压为150kPa ,①求两种气体的初始压力;②求混合气体中氮和氧的分压;③将温度上升到210℃,容器的总压。
由于混合前氮气和氧气的压力相同,因此可以假定它们混合过程为等压混合(只混合,不改变压力),则根据分体积的定义,氮气和氧气混合前的体积则为分体积,混合后的总体积为15+5 = 20L ,混合后的初始压力(体积20L)与混合前两种气体的初始压力相同。
然后再把混合气体体积压缩到10L 。
5-9. 25℃,下把氨气通入容积为刚性密闭容器中,在350℃下用催化剂使部分氨分解为氮气和氢气,测得总压为5MPa ,求氨的解离度和各组分的摩尔分数和分压。
kPa V V P V P 752010150P V P (1) 12212211=⨯==∴= :解kPakPa P X N 5.1125.37150P 5.37150205P )2(222O N =-==⨯=⋅=kPa T P 243298)273210(150P T P )3(22211=+⨯==311132221.47101 0.5938.3142985101 0.9658.314(350273)PV n molRT PV n molRT ⨯⨯===⨯⨯⨯===⨯+解2NH 3 ==== N 2 + 3H 2n 平 x 3x-2x +x +4x = x =0. 186mol5-10. 某乙烯和足量的氢气的混合气体的总压为6930Pa ,在铂催化剂下发生如下反应:C 2H 4(g) + H 2(g) = C 2H 6(g) ,反应结束时温度降至原温度后测得总压为4530Pa 。
《无机化学习题》及答案7

第七章答案1. 6.941742. 24.309553. 1.196×10−2 kJ·mol−14. 518.7 kJ·mol−15. 478.5 kJ·mol−16. 10.97 kJ·mol−17. 242.5 pm8. λ = 6.626×10−35 m或Δx = 1.054×10−29 m9. 387 pm11. 解释:假设微观粒子同时能准确测定,即Δx→0,Δp→0,由不确定关系式Δx∙Δp ≥h/2π得Δx、Δp不可能同时为两个无穷小量,因为两个无穷小量的乘积应为二阶无穷小量,只有当Δx(或Δp)→0而Δp(或Δx)→∞时,才有可能使Δx∙Δp为一个常数,所以说同时准确地测定位置和动量是不可能的。
或者解释为:若想准确测定微观粒子的位置,必须有测量工具,且测量误差会小于测量工具的最小单位。
假设用光子来测量电子的位置,则位置的误差Δx=±λ,由于光子碰撞电子后才知道电子的确切位置,光子与电子的碰撞必须改变电子的动量,所以电子的动量无法准确测量。
∵Δp=h/λ=h/Δx,∴Δx∙Δp=h。
13. 122.4 eV14. A15. (1) 9.816×102 kJ·mol−1; (2)2.276 kJ·mol−1;这说明随着n的增大,相邻之间的能级差大大减小。
16. 在氢原子中E(4s) >E(3d);在钾原子中E(4s) <E(3d)。
17. (1) 对。
(2) 不对。
应为:当电子在两能级之间发生跃迁时,两能级间的能量差越大,所发出的光的频率越大,波长越小。
(3) 对。
20. (1) 能量最低原理;(2) Pauli 不相容原理;(3) Hund规则。
21. 基态:(1);纯属错误:(3);激发态:(2)、(4)、(5)、(6)。
22. [He](2s)2(2p)2[He](2s)2(2p)3[Ne](3s)2(3p)3[Ar](3d)1(4s)2[Ar](3d)8(4s)2[Ar](3d)10(4s)2[Ar](3d)10(4s)2(4p)1[Ar](3d)10(4s)2(4p)3[Kr](4d)2(5s)2[Kr](4d)10(5s)2(5p)4[Xe](4f)1(5d)1(6s)223. [Ar]3d2 [Ar]3d3 [Ar]3d5 [Ar]3d6[Ar]3d7 [Ar]3d6 [Ar]3d824. (1) 违反了Pauli不相容原理。
大学无机化学第七章试题及标准答案

第七章 酸碱解离平衡本章总目标:1:了解酸碱理论发展的简况2:了解同离子效应和盐效应对解离平衡的影响。
3:掌握酸、碱、盐以及缓冲溶液的pH 值的相关计算。
4:了解离子活度、活度因子、离子强度等概念。
5:了解缓冲溶液的组成;缓冲作用原理;缓冲溶液的性质。
各小节的目标:第一节:弱酸和弱碱的解离平衡1:掌握一元弱酸的解离平衡常数的意义、用途和计算。
2a H K c θ+⎡⎤⎣⎦=2。
掌握一元弱碱的解离平衡常数的意义、用途和计算。
20b OH K c OH θ--⎡⎤⎣⎦=⎡⎤-⎣⎦当 0400b c K θ>时,OH -⎡⎤=⎣⎦3:解离度概念——平衡时已经解离的浓度与起始浓度之比。
4:同离子效应——在弱电解质的溶液中国,加入与其具有相同离子的强 电解质,使弱电解质的解离平衡左移,从而降低弱电解质的解离度。
5:掌握多元弱酸的解离平衡的计算。
6:了解水的离子积常数、溶液的pH 等基本概念。
7:熟练掌握缓冲溶液pH 值的计算:lg a pH pK θ=-(c 酸/c 盐);lg bpOH pK θ=-(C 碱/C 盐) 8:可以解释缓冲溶液可以达到缓冲目的的原因。
第二节:盐的水解1:掌握水解平衡常数的计算:1.弱酸强碱盐:Wh aK K K θθθ=;2.强酸弱碱盐:W h b K K K θθθ=;3.弱酸弱碱盐:W h a b K K K K θθθθ=2:可以运用公式——211211ln ()K H K R T T θθ∆=-来解释升温促进水解的原因。
3:掌握单水解过程的计算——OH-⎡⎤==⎣⎦,H+⎡⎤==⎣⎦4。
掌握双水解pH值的计算:H+⎡⎤=⎣⎦第三节:电解质溶液理论和酸碱理论的发展1:掌握离子强度、活度的概念和离子强度的计算212i iI b z=∑。
2:理解盐效应对弱电解质解离度的影响。
3:了解酸碱质子理论、酸碱溶剂体系理论和酸碱电子理论。
Ⅱ习题一选择题1.某弱酸HA的Ka=2.0×10-5,若需配制pH=5.00的缓冲溶液,与100ml,1.0mol/L 的NaAc相混合的1.0mol/LHA体积应为()A. 200mlB.50mlC.100mlD.150ml2.已知相同浓度的盐NaA ,NaB,,NaC,NaD的水溶液的pH依次增大,则相同浓度的下列溶液中解离度最大的是()(《无机化学例题与习题》吉大版)A .HA B.HBC.HC D.HD3.pH=3和pH=5的两种HCl溶液,以等体积混合后,溶液的pH是()A .3.0 B.3.3 C.4.0 D.8.04.已知K b0(NH3)=1.8×10-5,其共轭酸的K a0值为()(《无机化学例题与习题》吉大版)A . 1.8×10-9B. 1.8×10-10C. 5.6×10-10D. 5.6×10-55.难溶电解质M2X的溶解度S与溶度积Ksp之间的定量关系式为()A.S =KspB.S=(Ksp/2)1/3C.S =Ksp1/2D.S =(Ksp/4)1/36.下列物质中,既是质子酸,又是质子碱的是()(《无机化学例题与习题》吉大版)A.OH-B.NH4+C.S2-D.PO43-7.欲配制pH=13.00的NaOH溶液10.0L,所需NaOH固体的质量是()(原子量Na=23)A .40gB.4.0gC.4.0×10-11g D.4.0×10-12g8.H2AsO4-的共轭碱是()(《无机化学例题与习题》吉大版)A. H3AsO4B. HAsO42-C . AsO43-D. H2AsO3-9.往银盐溶液中添加HCl使之生成AgCl(Ksp=1.56×10-10)沉淀,直至溶液中Cl-的浓度为0.20mol/L为止。
级无机化学原理化学动力学基础讲义要点与习题解答详解

《无机化学》讲义要点第7章化学动力学基础[教学要求]1.化学反应速率的概念及其实验测定方法。
2.了解反应速率理论:碰撞理论、过渡状态理论。
3.了解基元反应、复杂反应、反应级数、反应分子数的概念。
4.掌握质量作用定律和化学反应的速率方程式。
5.掌握浓度、温度及催化剂对反应速率的影响。
6.掌握温度与反应速率关系的阿仑尼乌斯经验公式,并能用活化分子、活化能等概念;解释浓度、温度、催化剂等外界因素对反应速率的影响。
[教学重点]1.反应机理的概念,有效碰撞理论,过渡状态理论,活化能、活化分子的概念及其意义。
2 .浓度、温度、催化剂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及浓度、温度对化学反应速率影响的定量关系:质量作用定律,化学反应的温度因子,阿仑尼乌斯方程及其应用。
[教学难点]1.有效碰撞理论,过渡状态理论,活化能、活化分子的概念。
2.质量作用定律,阿仑尼乌斯方程。
[教学时数] 4 学时[教学安排]第一讲:化学反应速率及其速率理论(2h);第二讲: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2h)[主要内容]1.化学反应速率的基本概念及表示方法:平均速率和瞬时速率,同一反应用不同物系表示速率时这些速率间的关系。
2.反应机理(反应历程)概念:基元反应和非基元反应、反应分子数(单分子反应、双分子反应、三分子反应)。
3.反应速率理论简介:有效碰撞理论的基本要点,有效碰撞的条件,有效碰撞、活化能、活化分子的概念,碰撞频率因子与化学反应临界能或阀能的关系公式,活化能、方位 因子、碰撞频率因子与反应速率的关系,活化过渡状态理论的基本要点,活化络合物; 实验活化能。
4.浓度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质量作用定律、反应级数、化学反应速率方程式;温度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化学反应的温度系数(因子),阿仑尼乌斯方程式及其应用。
5.催化剂基本概念及其基本特征,催化作用,催化剂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机制,催化 剂寿命、催化剂中毒、催化剂毒物、助催化剂、催化剂载体;酶催化及酶催化的特点。
无机化学练习题(含答案)【精选文档】

无机化学练习题(含答案)第1章原子结构与元素周期系1-1 试讨论,为什么有的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原子量)的有效数字的位数多达9位,而有的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原子量)的有效数字却少至3~4位?分子分解为Br原子需要的最低解离能为190kJ/mol,求引起溴分子解1—2 Br2离需要吸收的最低能量子的波长与频率。
1—3 氢原子核外电子光谱中的莱曼光谱中有一条谱线的波长为103nm,问:它相应于氢原子核外电子的哪一个跃迁?1-4 周期系中哪一个元素的电负性最大?哪一个元素的电负性最小?周期系从左到右和从上到下元素的电负性变化呈现什么规律?为什么?1-5 什么叫惰性电子对效应?它对元素的性质有何影响?1-6 当氢原子的一个电子从第二能级层跃迁至第一能级层时发射出光子的波长是121。
6nm;当电子从第三能级层跃迁至第二能级层时,发射出光子的波长是656.3nm。
问哪一个光子的能量大?1-7 有A,B,C,D四种元素。
其中A为第四周期元素,与D可形成1:1和1:2原子比的化合物。
B为第四周期d区元素,最高氧化数为7。
C和B是同周期元素,具有相同的最高氧化数.D为所有元素中电负性第二大元素。
给出四种元素的元素符号,并按电负性由大到小排列之。
1-8有A,B,C,D,E,F元素,试按下列条件推断各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元素符号,给出各元系的价电子构型.(1)A,B,C为同一周期活泼金属元素,原子半径满足A〉B>C,已知C有3个电子层。
(2)D,E为非金属元素,与氢结合生成HD和HE。
室温下D的单质为液体,E 的单质为固体。
(3)F为金属元素,它有4个电子层并且有6个单电子。
第2章分子结构2-1 ~σ键可由s—s、s—p和p-p原子轨道“头碰头”重叠构建而成,试讨论LiH(气态分子)、HCl、Cl2分子里的~σ键分别属于哪一种?2—2 NF3和NH3的偶极矩相差很大,试从它们的组成和结构的差异分析原因。
2—3 一氧化碳分子与酮的羰基(〉C=O)相比,键能较小,键长较小,偶极矩则小得多,且方向相反,试从结构角度作出解释。
无机化学试题(含答案)

无机化学试题第一章气体填空题:1、某广场上空有一气球,假定气压在一日内基本不变,早晨气温15℃时,气球体积为25.0L;中午气温为30℃,则其体积为 26.3 L;若下午的气温为25℃,气球体积为 25.9 L。
2、某真空集气瓶的质量为134.567g。
将一温度为31℃,压力为98.0 kPa的气体充入其中,然后再称其质量为137.456g,则该气体的质量m= 2.889g。
如果集气瓶中装满31℃的水,其总质量为1067.9g(该温度下水的密度为0.997g·mL-1),集气瓶的容积为0.936 L;该气体的密度ρ= 3.09 g.·L-1,摩尔质量M=79.6g·moI-1。
3、恒定温度下,将1.0L 204kPa的氮气与2.0L 303kPa的氧气充入容积为3.0L的真空容器中,则p(N2)= 68 kPa; p(O2)= 202 kPa; 容器内的总压力p=270 kPa。
4、在温度T时,在容积为c L的真空容器中充入氮气和氩气。
容器内压力为a kPa,若p(N2)=b kPa, 则p(Ar)= a-b kPa; N2和Ar的分体积分别为 bc/aL和 (a-b)c/a L; n(N2)= bc/RT mol,n(Ar)= (a-b)c/RT mol。
5、在相同温度、压力、体积下,两种气体的摩尔质量分别为M1和M2(M1>M2)。
试比较:n1 = n2, m1> m2; Ēk,1= Ēk,2; v1< v2; ρ1>ρ2。
若体积增大,温度、压力保持不变,则ρ1, ρ2都不变。
选择题:1、一定温度下,某容器中含有相同质量的H2,O2,N2与He的混合气体,其中分压最小的组分是………………………………………………………………( B )(A)N2 (B)O2(C)H2(D)He2、某温度下,一容器中含有2.0mol O2,3.0mol N2及1.0mol Ar。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七章化学动力学基础
7-1:区别下列概念:
(a) 碰撞理论和过渡态理论;
(b) 有效碰撞与无效碰撞;
(c) 活化能与反应热;
(d) 均相催化剂与多相催化剂;
(e) 催化剂、助催化剂与阻化剂;
(f) 物理吸附与化学吸附;
(g) 反应分子数与反应级数;
(h) 单分子过程和双分子过程。
答:(a) 碰撞理论和过渡态理论是描述反应速率理论的两个不同理论:碰撞理论:1918 年Lewis 运用气体分子运动论的成果提出的一种反应速率理论。
它假设:①原子、分子或离子只有相互碰撞才能发生反应,即碰撞是反应的先决条件;②只有少部分碰撞能导致化学反应,大多数反应物微粒碰撞后发生反弹而与化学反应无缘。
过渡状态理论:20 世纪30 年代,在量子力学和统计力学发展基础上,由Eyring等提出的另一种反应速率理论。
它认为反应物并不只是通过简单碰撞就能变成生成物,而是要经过一个中间过渡状态,即反应物分子首先形成活化络合物,通常它是一种短暂的高能态的“过渡区物种”,既能与原来的反应物建立热力学的平衡,又能进一步解离变为产物。
(b) 在碰撞理论中,能导致化学反应的碰撞为有效碰撞,反之则为无效碰撞。
(c) 为使反应得以进行,外界必需提供的最低能量叫反应的活化能;反应热是反应过程(从始态至终态)的热效应(放出或吸收的热量)。
(d) 决定于是否与反应物同处一相。
(e) 催化剂是一类能改变化学反应速率而本身在反应前后质量和化学组成都没
有变化的物质;助催化剂是能够大大提高催化剂催化效率的一类物质;阻化剂则是严重降低甚至完全破坏催化剂催化活性的一类杂质。
(f) 两者的区别在于催化剂与被吸附物之间作用力的本质不同。
如果被吸附物与催化剂表面之间的作用力为范德华力, 这种吸附叫物理吸附;如果被吸附物与催化剂表面之间的作用力达到化学键的数量级, 则叫化学吸附。
(g) 反应级数是描述速率方程的一个术语,不必考虑方程所描述的反应是否为元反应,它等于速率方程中浓度项指数的和;而只是元反应才能按反应分子数分类,参与元过程的分子的数目叫该元过程的分子数;
(h) 单分子过程和双分子过程是元反应设计的术语,单分子过程前者涉及单个分子的解离;双分子过程则涉及两个分子的碰撞。
7-2:下列哪些表述是正确的?改正错误的和不完全正确的说法。
(a) 元反应是指单分子反应;
(b) 活化络合物可能将催化剂作为其结构的一部分;
(c) 助催化剂的存在能加速化学反应速率;
(d) 对有的反应而言,反应分子数与反应级数数值可能相同,但一般情况下却不同。
(e) 当反应完成后,产物就释放出活化能(参考教材中图4.3);
(f) 总反应速率等于组成总反应的各元反应速率的平均值。
答:(a) 错。
元反应是指有效碰撞中一步直接转化为产物的反应,它可以是单分子反应,也可以不是单分子反应。
(b)对。
(c)对,当然首先要有催化剂存在。
(d)对。
(e)错。
活化能指使反应发生所需要的外界所必须提供的最低限度的能量。
它与反应完成与否无关。
当反应完成后,反应过程的能量变化就完成了,但活化能却对于每个固定反应都是固定的。
(f)错。
总反应速率与组成总反应的各元反应中的控速步的速率有关,而不是等于组成总反应的各元反应速率的平均值。
7-3:反应速率与碰撞频率有关,而碰撞频率与分子运动速率有关。
在给定温度下,分子运动速率与分子的质量成反比。
判断相同温度下下列二反应哪一个的k 值更大些; (D 代
表氘) (a) 2HI(g) →H2(g) + I2(g);
(b) 2DI(g) →D2(g) + I2(g)。
答:k(1) > k(2). 因为HI 的质量比DI 小,分子运动速率快
7-4: 实验得到反应NO2 (g) + F2(g) →2NO2F(g) 的速率表示式为:
速率= kc(NO2)c(F2)
请为该反应拟定一个合理的机理。
尽管速率定律中反应物浓度项的指数与反应方程式中相应物种的计量系数相一致, 但
很难想象反应是个二分子元反应。
让我们假定下列三步机理, 这三步加在一起得到上述
总反应:
NO2(g)+F2(g) NO2F2(g) (快)
NO2F2(g)
K3 NO2F(g)+F(g) (慢)
F(g)+NO2(g) NO2F(g) (快)
答:第一步是个快速平衡, NO2F2 在第二个慢步骤中被消耗。
该慢步骤(决速步)的速率方程是:反应速率(决速步) = k3 c(NO2F2)为了使NO2F2 这个中间体从速率方程中消去, 需要假定第一步的快速可逆反应能够满足稳态条件(Steady-state
condition), 即NO2F2 的生成速率始终等于消耗速率。
由于决速步消耗NO2F2 的速率很慢, NO2F2 浓度几乎在整个反应过程中维持恒定。
根据稳态假设, 我们可以用NO2 浓度表达N2O2 浓度:Δc(NO2F2)/Δt = NO2F2 的生成速率+NO2F2 的消耗速率= 0(NO2F2 的生成速率) = -(NO2F2 的消耗速率)k1c(NO2)(F2) = k2 c(NO2F2)c(N2O2) = k1c(NO2)(F2)/k2将c(NO2F2)的这个值代入决速步的速率方程, 并将k1k3/k2 合并为一个常数k, 则可得到与实验速率方程相同的总反应速率方程:反应速率(总反应) = (k1k3/k2) c(NO2)(F2) = k c(NO2)(F2)该机理涉及一个快速可逆平衡和紧随其后的一个慢步骤, 中间体一旦在慢步骤中被消耗, 立即会从快速可逆平衡反应中得到补充。
我们可将其叫做“随走随到”机理。
7-5: 二甲醚(CH
3)
2
O分解为甲烷氢和一氧化碳的反应动力学数据如下:
(1)计算 600s 和800s间的平均速率。
(2)用浓度对时间作图(动力学曲线),求800s的瞬时速率。
7-6: 在970K下,反应2N
2O(g) = 2N
2
(g) + O
2
(g) 起始时N
2
O的压力为2.93×
104Pa,并测得反应过程中系统的总压变化如下表所示:求最初300S 与最后2000S的时间间隔内的平均速率。
7-7: 在600K下反应2NO + O
2 = 2NO
2
的初始浓度与初速率如下:
(1)求该反应的表观速率方程。
(2)计算速率常数。
(3)预计c
0(NO)=0.015mol/L,c
(O
2
)=0.025 mol/L的初速率。
7-8 : N
O 在金表面上分解的实验数据如下:
2
(1)求分解反应的反应级数。
(2)制作该反应的动力学曲线。
(3)求速率常数。
消耗一半时的反应速率。
(4)求N
2
(5)该反应的半衰期与初始浓度呈什么关系?
7-9: 在300K 下,氯乙烷分解反应的速率常数为。
(1)该反应是几级反应?说明理由。
(2)氯乙烷分解一半,需多少时间?
(3)氯乙烷浓度由0.04mol/L降为0.010mol/L,需要多少时间?
(4)若初始浓度为0.40mol/L,反应进行8 h 后,氯乙烷浓度还剩余多少?
7-10: 放射性60
27Co(半衰期t
1/2
=5.26a)发射的强辐射广泛用于治疗癌症(放
射疗法)。
放射性物质的放射性活度以 Ci(居里)为单位表示。
某医院购买了一个含20Ci的钴源,在10年后,放射性活度还剩余多少?
7-11: 碳-14 半衰期为5720a,今测得北京周口店山顶洞遗址出土的古斑鹿骨化石中的14C/12C比值是当今活着的生物的0.109倍,估算该化石是距今多久?周口店北京猿人距今约50万年,若有人提议用碳-14法测定它的生活年代,你认为是否可行?
7-12: 实验测得硅烷分解为硅和氢的反应速率常数与温度的关系如下,求该反应的活化能和指前因子。
(1)作图法。
(2)线性回归法。
7-9: 测得某反应在273K和313K下的速率常数分别为1.06×10-5和2.93×10-3,求该反应在298K下的速率常数。
7-13: 某一级反应,在300K时反应完成50%需时5.0min ,在350k时反应完成50%需时5.0min,计算该反应的活化能。
7-14: 若有人告诉你:同一反应,温度越高,温度升高引起反应速率增高的倍数越高。
你对此持肯定意见还是否定意见?在回答上问后,作如下估算:设反应甲乙两个反应的活化能分别为20KJ/mol 和50KJ/mol ,试对比反应甲乙温度从300K升高到310K和从500K 升至510K反应速率增长的倍数。
并作出归纳如下:速率快的反应与速率小的反应对比,在相同的温度范围内,哪一反应速率增长的倍数高?同一反应,在温度低时和温度高时,温度升高范围相同时,哪个温度范围反应速率增长的倍数高?试对归纳的结论作出定性的解释。
(此题的假定是:温度改变没有改变反应历程和活化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