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科液体疗法

合集下载

儿科液体疗法

儿科液体疗法

2、体液电解质的组成:
婴幼儿体液电解质的组成与成人相似: 细胞外液:以Na+,CL-,Hco3-为主要成 分,血浆较间质液中蛋白质多, 其余相同。 细胞内液:阳离子以K+,Mg2+为主,阴离 子以蛋白质和有机酸盐为主。 新生儿在生后数日内血Na+,Hco3-偏低,K+, CL-,乳酸根偏高,故一周内新生儿一般不补 钾,不用乳酸钠。
4)消化道的液体交换:小儿年龄越小,消化道液体交换(分泌与再吸
收)愈快,在异常情况下,更易造成消化液的大量丢失。
5)肾脏排尿:年龄越小,肾脏的调节功能越不成熟。
A 形成尿的速度慢: 新生儿 6-8ml/分钟/1.73米2 成人 12 ml/分钟/1.73米2 如进水过多过快易引起水中毒。 B 浓缩功能差:小婴儿最大浓缩度750-800毫渗透分子/升;成人最大浓 缩度1400mOsm/L;小婴儿排泄同样溶质,所需水量多,易引起代谢 1400mOsm/L 产物潴留,6个月时达成人水平。 C 稀释功能差:小婴儿最大稀释浓度100 mOsm/L,成人30mOsm/L, 1岁时达成人水平。 在尿的溶质浓度与血液的溶质浓度(300mOsm/L)相仿时,尿不需大 量浓缩和稀释,肾脏的负担最轻,如尿量能保持在80ml/100卡,则尿的溶质 浓度接近300mOsm/L(比重1.010),所以输液时要注意尿量和尿比重的变பைடு நூலகம்化,随时调整输液量。 新生儿尤其是早产儿对NaCl的排泄能力低,血Cl高,Hco 3 -低,排泄磷 酸盐和产氨的能力差,所以新生儿更易于发生水肿和酸中毒。
1、低钠血症
三种低钠血症的主要鉴别点
病史 主要症状 体重 面容 皮肤 血压 脉搏 静脉压 呼吸 尿量 尿比重 尿氯化物 尿蛋白 血清钠 血清钾 血浓缩 非蛋白氮 H 尿酮体 缺钠性低钠 低渗性脱水或仅有钠的缺失 萎靡、恶心、呕吐、肌肉痉挛 循环衰竭 减轻,与缺钠失水程度平行 憔悴无神 张力和弹性减低、苍白、发凉 低 细速 减低 一般正常,酸中毒者深快 少 正常或高 减少 常有 减低 常低 明显 增高 大多低 常阴性 稀释性低钠 水中毒 神志改变、惊厥、 昏迷、衰弱、水肿精神错乱 增加 正常或水肿 正常或水肿 正常 正常 增高 急性发作者深快 早期正常或多,晚期少 低 常增加 无或微量 明显减低 无改变或减低 稀释 一般无变化 急性者可低 阴性 无症状性低钠 慢性消耗性疾病 原发病症状 进行性减轻 慢性消耗 弹性减低 正常 正常 正常 正常 正常 常低 一般正常 无 减低 无改变或减低 无 无变化 正常或略高 阴性

儿科学 小儿液体疗法

儿科学 小儿液体疗法

液体疗法小儿的生理特点一、小儿体液的组成及分布1、体液的组成:人体内所含液体称体液,体液是一种溶液,溶剂是水,溶质是葡萄糖、蛋白质、尿素等有机物及钠、钾、钙、镁、氯、HCO3-等无机物。

2、体液总量:小儿体液量相对比成人多,年龄越小,体液总量占体重的百分比越高。

新生儿体液总量占体重80% 婴儿约占70%学龄儿童约占65% 成人约占60%原因:小儿新陈代谢旺盛,需要更多的水排泄代谢产物肾脏浓缩功能差,尿量多体表面积相对成人大,不显性矢水较多机体0.5-0.3%的水用于迅速的体格生长,这是成人不需要的。

3、体液分布体液分为三大区:血浆区、间质区、细胞区前二区的体液合称为细胞外液,后一区为细胞内液小儿细胞外液主要是间质液,占的比重较大(足月38%、1岁25%、儿童20%、成人15%),而胞内液和间质液与成人相似(占比例较固定40%),间质液具有较大的伸缩性,故在维持各区之间的液量恒定上起重要作用。

血浆占5%。

4、机体内主要电解质成分细胞内液的阳离子以K+、Mg2+为主,阴离子以蛋白质和有机磷酸盐为主;细胞外液的阳离子以Na+为主,阴离子CL-、HCO3-以为主;5、体液的交换血浆区与间质液区的体液交换:通过毛细血管壁细胞外区和细胞内区的体液交换:通过细胞膜机体与外界的交换:入量口服(90~95%)、氧化食物(5~10%)→体液→出量肾排泄(40~50%)、大肠(3~10%)、肺及皮肤(40~50%)、保留生长所需(0.5~3%)。

所以从尿排出不是总入量的100%。

另外每天从消化道分泌各种消化液数量非常大,其中含有丰富的电解质,正常情况下均完全吸收,最后从粪便中仅排出约100ml。

若有吐泻则影响其消化与吸收而从粪便中排出以至出现水电解质紊乱。

(成人:唾液1500 ml,胃液2000 ml,胆汁700 ml,胰液800 ml,肠液3000 ml共8000 ml)6、体液的调节体液的渗透压平衡:血浆渗透压范围为280—320mmol/l,在此范围内称等渗性;低于此范围为低渗性;高于此范围为高渗性;在体液中起渗透作用的溶质主要是电解质。

儿科液体疗法

儿科液体疗法

成分:主要成分是氯化钠、 碳酸氢钠和无水葡萄糖等
定义:口服补液盐是一种用于 治疗腹泻引起的脱水的药物
使用方法:根据医生建议或说 明书,按照一定比例配制后给
患儿服用
静脉补液Βιβλιοθήκη 静脉补液的适应症: 适用于各种需要补 充血容量和电解质 的患儿
静脉补液的种类: 晶体液、胶体液、 混合液等
静脉补液的选择: 根据患儿的病情、 年龄、体重等因素 进行选择
静脉补液的注意事 项:严格控制输液 速度和量,避免出 现不良反应
口服补液 静脉补液 肠外营养 肠内营养
其他补液方式
不同种类补液方式的比较与选择
添加标题
口服补液:适用于轻症患者,方便易行,价格低廉
添加标题
静脉补液:适用于重症患者,快速补充体液,纠正电解 质失衡
添加标题
肠外营养:适用于肠内营养无法满足需求的患者,提供 全面营养支持
适应症与禁忌症
适应症:儿科液体疗法适用于各种原因引起的脱水、 电解质紊乱和酸碱平衡失调等病症
禁忌症:对于严重肾功能不全、休克、心衰等危重 病症,儿科液体疗法需谨慎使用,甚至禁用
液体疗法的原则
纠正水、电解质失衡 补充热量和蛋白质 维持酸碱平衡 防止并发症
口服补液盐
种类:有多种口服补液盐产品, 如ORS(口服补液盐散)等
效果不佳的原因分析与调整策略
原因分析:药物 剂量不足、给药 方式不当、个体 差异等
调整策略:根据 患儿情况及时调 整药物剂量和给 药方式,确保有 效治疗
注意事项:密切 观察患儿病情变 化,及时调整治 疗方案
总结:儿科液体 疗法效果不佳的 原因有多种,需 要根据患儿情况 及时调整治疗方 案,确保有效治 疗
效果评估方法与指标

小儿液体疗法

小儿液体疗法
<5﹪
精神稍差 略烦躁 略干
弹性稍差 略干 稍凹 有泪 稍少 正常
中度
50~100ml/kg
5~10﹪
萎靡 烦躁 干燥苍白 弹性较差 干燥 明显凹陷 泪少 明显减少 四肢稍凉
重度
100~120ml/kg
>10﹪
极萎靡 淡漠、昏睡昏迷
发灰发花 干燥、弹性极差
极干 深度凹陷
无泪 极少或无 四肢厥冷、休克
水 细胞内 脑细胞脱水
不同性质脱水临床表现
项目 等渗 低渗
高渗
钠水丢失 Na≈H2O Na+> H2O
H2O>Na+
神志 嗜睡 嗜唾或昏迷 激惹、抽搐
尿量 减少 减少
减少
皮肤弹性 稍差 极差
尚可
血压 低 易休克 正常或稍低
血钠 130-150 <130 (mmol/L)
>150
代谢性酸中毒
原因: 腹泻丢失大量碱性物质; 进食少,脂肪氧化、酮体增多; 血容量减少,血液浓缩、循环迟缓,
10-20ml/kg 2:1等张含钠液 情况改善
第二阶段: 纠正累丢 8~12小时
低渗性脱水 等渗性脱水 2/3张 1/2~2/3张
高渗性脱水 1/3 ~1/5张
第三阶段: 继续补液 补充继续丢失量和生理需要量 用1/3 ~1/5
12~16小时
定 速(注意事项)
补液速度
低渗性脱水补液速度可稍快 高渗性脱水补液速度要放慢,总量宜在
334
等张
2684
8.9张
常用不同张力液体配置
溶液种类 10%葡萄糖 NS ( 5% )
2:1
2
1.4%碳酸氢钠 渗透压 (mOsm/L)

儿科液体疗法

儿科液体疗法

儿科液体疗法一、基础问题:1. 张力的概念:这是个首先要明确的概念,许多人就是被这个问题给糊住的。

张力指溶液在体内维持渗透压的能力。

从某种意义上说张力等同于渗透压。

更明确的说是:不能自由出入细胞膜的离子在溶液中维持渗透压的能力。

对于人体而言,钠离子对维持体液渗透压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所以临床所说的张力,几乎都是指钠离子所维持的渗透压。

因此临床都用10%的氯化钠配比不同张力的溶液,以适应不同的需要。

5%糖水是等渗的,但是0张力的,生理盐水,5%糖盐水都是等渗等张液。

5%SB 是高渗液,所以儿科常配成1.4%作为等张液使用。

2. 张力的类型:为了适应临床不同需求,张力配制比较灵活,儿科医生常会配制2:1溶液,等张液,1/2张、2/3张、1/3张、1/5张等含钠量不同的溶液。

3. 张力溶液的配制:教科书中都不具体论述,所以临床配起来感觉无从下手。

基实也是有规律可循的。

临床常用10%氯化钠(10ml/支),5% SB(10ml/支)与5%或10%的糖水等配比不同张力溶液。

10%氯化钠相当于11倍的等张液 5% SB相当于3.5倍的等张液明白了这两个倍数关系,那配比就简单多了,具体为何是如此倍数,说起来麻烦,不说也罢。

2:1溶液:很简单,只要记住100+6+10这个公式就是了。

这个公式代表的是:5% G S 100ml + 10%氯化钠6ml +5% SB 10ml =2:1溶液,算起来就是:(6×11+10×3.5)÷116=1 ,根据这个公式,你可以灵活运用,想配多少量的2:1溶液都可以。

其他类型的配比,举两个例子就能说明问题了:现在想配500ml的1/2张溶液,可以用500÷20=25ml 10%氯化钠,即5% G S 500ml +10%氯化钠25ml=1/2张。

如想配1.4% S B ,只要把你想要用的5% SB量稀释三倍即可,如现在想给一患儿用5% SB 20ml 配成1.4%,那就是5% GS 60ml+5% SB 20ml =1.4%的等张液。

2024年儿科补液液体疗法课件

2024年儿科补液液体疗法课件

2024年儿科补液液体疗法课件一、教学内容二、教学目标1. 掌握小儿液体平衡的特点及生理需要,理解液体疗法的重要性。

2. 学会脱水及脱水利度的判定,能够准确评估患儿的液体状态。

3. 熟悉液体疗法的种类及适应症,合理选择和应用液体疗法。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液体疗法的计算与实施,液体疗法的监测与护理。

教学重点:小儿液体平衡的特点,脱水及脱水利度的判定,液体疗法的种类及适应症。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PPT课件,板书工具。

2. 学具:教材,《儿科》第七章,液体疗法相关计算表格。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通过临床案例,让学生了解小儿液体疗法在实际工作中的应用。

2. 理论讲解:a. 小儿液体平衡的特点及生理需要。

b. 脱水及脱水利度的判定。

c. 液体疗法的种类及适应症。

3. 例题讲解:通过具体病例,讲解液体疗法的计算与实施。

4. 随堂练习:让学生分组讨论,进行液体疗法的计算与实施练习。

六、板书设计1. 小儿液体平衡的特点及生理需要。

2. 脱水及脱水利度的判定。

3. 液体疗法的种类及适应症。

4. 液体疗法的计算与实施。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2. 答案:课后提供标准答案。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次课程的收获与不足,提高对小儿液体疗法的认识。

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阅读相关文献,了解小儿液体疗法的新进展。

重点和难点解析1. 脱水及脱水利度的判定。

2. 液体疗法的计算与实施。

3. 液体疗法的监测与护理。

一、脱水及脱水利度的判定1. 病史:详细询问患儿的病史,了解发病时间、病程、饮食及水分摄入情况等。

2. 临床表现:观察患儿的皮肤弹性、口腔黏膜、眼泪、尿量、精神状态等。

3. 体重下降百分比:体重下降百分比是判定脱水程度的重要依据,通常分为轻度、中度和重度脱水。

4. 实验室检查:包括血常规、尿常规、血电解质、血尿素氮等,以评估患儿的脱水状态。

二、液体疗法的计算与实施液体疗法的计算与实施应根据脱水程度、患儿的生理需要和病情严重程度进行:1. 计算补液总量:根据脱水程度、体重下降百分比和预定补液时间(通常为24小时)计算补液总量。

儿科液体疗法

儿科液体疗法

液体疗法总结第1天静脉补液总量:包括累积损失、继续损失和生理需要。

1、定输液总量(定量) : 第1天补液总量:轻度脱水为90~120ml/kg,中度脱水为120~150ml/kg,重度脱水为150~180ml/kg。

先按1/2至2/3量给予,余量视病情决定取舍。

2、定输液种类(定性): 原则为先盐后糖。

低渗性脱水: 2/3张液,等渗性脱水: 1/2张液,高渗性脱水: 1/3~1/5张液。

若临床上判断脱水性质有困难,可按等渗脱水补给.3、定输液速度(定速):①原则:先快后慢。

②补液总量的1/2在头8~12小时内补完,速度约为8~12ml/kg/hr。

③重度脱水有明显循环障碍时首先扩容,用2:1液或1.4%碳酸氢钠, 20ml/kg(总量≤300ml)于30~60分钟内静脉注入。

④扩容所用的液体和电解质包括在头8~12小时的补液内。

第一天的补液方法第2天及以后的补液⏹脱水未纠正者: 按第1天补液的方法重新计算补充。

⏹需根据病情轻重估计脱水情况来决定补液量,继续损失明显者:一般只需补充继续损失量和生理需要量。

⏹两部分液体于12~24小时内均匀输入。

⏹脱水已基本纠正者:改口服补液。

仍要注意继续补钾和纠正酸中毒的问题。

重度脱水的补液重度脱水伴明显循环障碍(扩容):2:1•等张含钠液(2份NS+1份1.4%NaHCO3)或1.4%NaHCO3 (伴重度酸中毒时)20ml/kg, 30~60分钟内快速输入.继续补液:按上述补液方法继续补液。

补充的累积损失量需扣除扩容已输入的液量和碳酸氢钠量。

新生儿腹泻液体疗法1、新生儿脱水、酸中度临床表现不明显2、第一日补液量不得超过200ml/kg3、电解质浓度适当降低4、生后10天不需补钾5、纠正酸中毒不宜采用乳酸钠举例说明液体疗法1、某小儿,腹泻3天入院,体重10kg中度脱水,血钠125 mmoL/L,请你制定第一天的输液方案: (1)定量:(120-150)×体重=1200-1500 ml(2)定性:血钠125 mmoL/L,故为低渗性脱水,用2/3张液(3)定速:累积损失量(约总量的一半):1200/2=600 ml,在8~12小时内补足(8-10 ml/kg/小时)继续+生理需要量(约另一半) 600 ml:在12-16小时内均匀滴入(5 ml/kg/小时)。

2024版儿科液体疗法新

2024版儿科液体疗法新

血气分析结果,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03
儿科常用液体种类及特点
晶体液
生理盐水
与血浆渗透压相近,可用于补充 等渗性失水。
葡萄糖注射液
迅速补充能量,常与生理盐水等渗 混合使用。
复方电解质注射液
含有多种电解质成分,更接近生理 状态,适用于多种情况下的液体补 充。
胶体液
白蛋白
提高血浆胶体渗透压,增 加血容量,适用于低蛋白 血症及休克等。
血浆及血浆代用品
与人体血浆成分相似,可 用于补充血容量及凝血因 子等。
右旋糖酐
提高血浆胶体渗透压,改 善微循环,常用于休克及 血栓性疾病的治疗。
混合液
晶体液与胶体液混合
根据病情需要,将晶体液与胶体液按 一定比例混合使用,以同时补充血容 量和电解质。
含有特殊成分的混合液
如含有胰岛素的葡萄糖注射液,适用于 糖尿病患儿的能量补充;含有钾离子的 复方电解质注射液,适用于低钾血症的 纠正等。
纠正水电解质紊乱原则
确定水电解质紊乱类型
根据患儿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结果, 确定水电解质紊乱的类型,如脱水、 低钾血症、高钠血症等。
注意输液量和速度
纠正水电解质紊乱时,应根据患儿病 情和年龄严格控制输液量和速度,避 免发生不良反应。
选择合适液体
针对不同类型的水电解质紊乱,选择 相应的液体进行纠正,如等渗或低渗 盐水、葡萄糖盐水、氯化钾等。
严格无菌操作
在液体疗法过程中,需严格执行无菌操作规范, 避免污染。
定期消毒
对治疗室、病房等环境进行定期消毒,减少病原 体滋生。
合理使用抗生素
根据病情和病原体类型,合理使用抗生素,避免 滥用导致菌群失调。
静脉炎预防措施
选择合适静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渗透压是溶液的特性,是受半透膜的性质来决定的。

比如细胞膜作为半透膜,仅允许水分子自由通过,通过的量由细胞膜两侧溶质的浓度来控制。

水分子通过细胞膜向溶质高的一侧转移,逐渐达到膜两侧溶质浓度相近,这一现象就叫渗透。

由此,膜两侧容积发生了变化,压力也发生了变化,这种通过渗透维持的溶液的平衡压力就是渗透压。

摩尔浓度通常被用作渗透压的单位。

血液作为一种特殊溶液也有一定的渗透压,通常正常值为:280 - - 320m0Sm / L 。

也就是血浆中的溶质摩尔浓度的总合。

任何溶液有一定的浓度就有一定的渗透压,相对于血液比较,高于血浆渗透压的就叫高渗溶液,低于者就叫低渗溶液,在血浆渗透压正常值范围内的当然就是等渗溶液。

任何溶液在进入血液时都要求是等渗的,比如:0 . 9 %盐水、1 . 4 %碳酸氢钠、1 . 2 %氯化钾、5 %葡萄糖等等。

但是并不是所有的溶液进入血液中都能够维持住本身的渗透压,比如葡萄糖进入体内后很快被代谢掉,渗透压就消失了。

这就引出一个概念:液体的张力。

液体的张力是指溶液进入到体内后能够维持渗透压的能力。

比如5 %葡萄糖25Oml + 0 . 9 %盐水25Oml ,共计5OOml ,我们叫对半液5OOml ,输液之前是等渗溶液,输到体内后葡萄糖被代谢,仅有0 . 9 % 盐水250ml 维持渗透压,所以说对半液是1 / 2 张力液。

就不一一列举了。

0 . 9 %盐水、
1 . 4 %碳酸氢钠、
1 .
2 %氯化钾、
5 %葡萄糖等
上述四种液体是我们补液的常用液体,只有葡萄糖被代谢,所以不含张力
常用的混合溶液有下列几种:
(1)1:1液:是5%葡萄糖溶液1份与0.9%氯化钠1份的混合溶液,其渗透压约为血浆的一半,即1/2张,适合于对单纯性呕吐和继续丢失液量的液体补充。

简便配制方法可用5%葡萄糖500ml加入10%氯化钠溶液20ml即可。

(2)3:2:1液:即3份10%葡萄糖溶液、2份0.9%氯化钠溶液及1份1.87%乳酸钠(或1.4%碳酸氢钠)溶液的混合溶液。

其简单配制方法为:5%葡萄糖溶液500ml加入10%氯化钠溶液15ml及11.2%乳酸钠溶液15ml(5%碳酸氢钠溶液24m),其张力为1/2张。

(3)3:4:2液(有的单位将混合液的顺序变动为4:3:2溶液):是3 份10%葡萄糖溶液、4份0.9%氯化钠溶液及2份1.87%(1/6克分子)乳酸钠溶液(或1.4%碳酸氢钠溶液)的
混合溶液,总份数为9,其中电解质(有渗透压作用的)占6份,所以是6/9张,简化为2/3张(约相当于血浆渗透压的2/3,即2/3张)。

主要用于补充以丢失的液体量(即累积损失量)。

配制方法:先用总份数9除以丢失的液体总量,求出1份是多少毫升,然后用1份的毫升数分别乘以3、4和2,所得乘积即为各种溶液的毫升数。

例如:一个9kg的小儿,估计已丢失的体液量是体重的10%,则总丢失量为900ml,900ml除以9份,则1份为100ml,那么3份是10%GS,即100ml×3=300ml,依此类推,400ml 为生理盐水,200ml为1/6克分子乳酸钠溶液。

简便配制方法:用5%葡萄糖溶液500ml加10%氯化钠溶液20ml及11.2%乳酸钠溶液20ml(或5%碳酸氢钠33ml) 。

(4)6:7:5液(一般称5:6:7液):是6份5%~10%葡萄糖溶液、7份0.9%氯化钠溶液及5份1/6克分子乳酸钠溶液的混合液,总份数是18,其中含电解质的占12份,所以是12/18,简化为2/3张,它与4:3:2液有相同的张力,所不同的是5:6:7液中乳酸钠含量较4:3:2液为高,故纠
正酸中毒时,以5:6:7液为佳,配制方法与4:3:2液相似(不含简便配制法)。

(5)6:3 :1 液:是6份5%葡萄糖溶液、2份0.9%氯化钠溶液及1份1.87%乳酸钠(或1.4%碳酸氢钠)溶液的混合溶液,为1/3张液。

简便配制方法:用5%葡萄糖500ml,加入10%氯化钠溶液10ml与11.2%乳酸钠溶液9ml(或5% 碳酸氢钠溶液16ml)。

(6)生理维持液:即4份10%葡萄糖溶液,1份0.9%氯化钠溶液,再加10%氯化钾溶液15ml的混合溶液,张力为1/3张。

(7)3:1或4:1溶液:是3份或4份10%葡萄糖溶液与1份0.9%氯化钠溶液的混合溶液,总份数是4或5,即为1/4张或1/5张(约相当于血浆渗透压的1/4或1/5)。

多作为婴儿时期维持生理需要的维持液。

因新生儿肾功能尚不健全,对氯化钠的负荷量较小,故用1/5张溶液为佳。

用于新生儿的4:1溶液亦可称基本液。

4:1液的简便配制方法:5%葡萄糖溶液500ml加入10%氯化钠溶液10ml。

(8)2:1等张含钠液:即2份0.9%氯化钠溶液与1份 1.8 7%乳酸钠(或1.4%碳酸氢钠)溶液的混合溶液。

2:1等张含钠液简单配制方法:5%葡萄糖溶液500ml 加10%氯化钠溶液30ml及11.2%乳酸钠溶液30ml(或5%碳酸氢钠溶液47ml)。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