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子生物学文献
植物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中文版)(Plant Biochemistry and Molecular Biology

中文名: 植物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中文版)原名: Plant Biochemistry and Molecular Biology资源格式: PDF发行时间: 2004年地区: 大陆语言: 简体中文简介:作者:(美)B.B.布坎南(BobB.Buchanan)出版社:科学出版社出版日期:2004年2月版次:ISBN:703012013 页数:1090开本:大16开包装:价格:¥260.0本书简介本书英文版由国际杰出植物生物学家编写,美国植物生物学家学会出版,是植物生物学领域的重要著作。
在整合前沿知识的基础上,本书围绕细胞区室结构、细胞的繁衍、能量流、代谢与发育的整合、植物的环境与农业5个主题精心组织内容,反映了各个领域的研究历史和最新进展。
本书编排有序,图文并茂,适用于植物生物学以及分子生物学、生物技术、生物化学、细胞生物学、生理学、生态学等相关领域的研究和教学参考。
制药学、农业经济等领域的研究人员也可从中得到有价值的信息。
目录:第1篇区室结构1 膜结构和被膜细胞器导言1.1 细胞膜的共性和遗传性1.2 膜的流动镶嵌模型1.3 质膜1.4 内质网1.5 高尔基体1.6 胞吐和内吞1.7 液泡1.8 细胞核1.9 过氧化物酶体1.10 质体1.11 线粒体小结相关文献2 细胞壁导言2.1 糖:组成细胞壁的基本单位2.2 组成细胞壁的大分子2.3 细胞壁构架2.4 细胞壁的生物合成和装配2.5 生长与细胞壁2.6 细胞分化2.7 可用作食物、饲料和纤维的细胞壁小结相关文献3 膜转运导言3.1 膜运输概述3.2 植物膜上运输的组织构成3.3 泵3.4 载体蛋白3.5 离子通道的一般特性3.6 运转中的离子通道3.7 通过水通道蛋白运输水小结相关文献4 蛋白质分选和囊泡运输导言4.1 蛋白质分选的机制4.2 将蛋白质定位到质体中4.3 转运进入线粒体和过氧化物酶体4.4 细胞核的内向和外向转运4.5 内质网在蛋白质分选和组装中的作用4.6 液泡定位和分泌4.7 高尔基体中的蛋白质修饰4.8 内吞作用小结相关文献5 细胞骨架导言5.1 细胞骨架概述5.2 中间纤维5.3 肌动蛋白与微管蛋白家族5.4 肌动蛋白与微管蛋白的聚合5.5 肌动蛋白与微管蛋白的特性5.6 细胞骨架结合蛋白5.7 肌动蛋白纤维在胞内定向运动中的作用5.8 皮层微管与细胞扩展5.9 观察细胞骨架的动力学5.10 细胞骨架与信号转导5.11 细胞骨架与有丝分裂5.12 细胞骨架与胞质分裂小结相关文献第2篇细胞的繁衍6 核酸导言6.1 核酸的组成与核苷酸的合成6.2 细胞核DNA的复制6.3 DNA修复6.4 DNA重组6.5 细胞器DNA6.6 DNA转录6.7 RNA的特征和功能6.8 RNA加工小结相关文献7 基因组的组织结构与表达导言7.1 基因与染色体7.2 核基因组的组织结构7.3 转座因子7.4 基因表达7.5 染色质在染色体组织和基因表达中的作用7.6 基因调控的后生遗传机制小结相关文献8 氨基酸导言8.1 植物体内氨基酸的生物合成:研究现状与前景8.2 无机氮同化进N-转运氨基酸8.3 芳香族氨基酸的合成8.4 天冬氨酸衍生氨基酸的生物合成8.5 支链氨基酸8.6 脯氨酸代谢:耐胁迫代谢工程的靶标小结相关文献9 蛋白质的合成、装配和降解导言9.1 从RNA到蛋白质9.2 真核生物细胞质蛋白质生物合成的调控9.3 叶绿体中蛋白质的合成9.4 蛋白质的翻译后修饰9.5 蛋白质降解相关文献10 脂类导言10.1 脂类的结构与功能10.2 脂肪酸的生物合成10.3 乙酰辅酶A羧化酶10.4 脂肪酸合酶10.5 C16 和C18 脂肪酸的去饱和及其延长10.6 特殊脂肪酸的合成10.7 膜脂的合成10.8 膜脂的功能10.9 结构脂类的合成与功能10.10 贮藏性脂类的合成与分解代谢10.11 脂类的基因工程小结相关文献11 细胞分裂的调控导言11.1 动植物细胞及其细胞周期11.2 细胞周期研究的历史回顾11.3 DNA复制11.4 有丝分裂11.5 细胞周期的调控机制11.6 细胞周期的调控逻辑11.7 多细胞生物的细胞周期调控11.8 植物生长发育中的细胞周期调控小结相关文献第3篇能量流12 光合作用导言12.1 光合作用总论12.2 光吸收与能量转换12.3 反应中心复合体12.4 光系统12.5 类囊体膜的组成12.6 叶绿体膜的电子转移途径12.7 叶绿体中的A TP合成12.8 C3植物中的碳反应12.9 CO2固定机制的差异小结相关文献13 糖代谢13.1 磷酸己糖库13.2 利用磷酸己糖的生物合成途径:蔗糖和淀粉的合成13.3 产生磷酸己糖的分解代谢途径:蔗糖和淀粉的降解13.4 磷酸丙糖/磷酸戊糖代谢产物库13.5 磷酸己糖和磷酸戊糖/磷酸丙糖代谢产物库之间的相互作用13.6 淀粉与蔗糖合成:细胞对代谢总调控的范例13.7 糖类对基因表达的调控13.8 糖酵解中的贮能反应13.9 为生物合成反应提供能量和还原力小结相关文献14 呼吸与光呼吸导言14.1 呼吸概论14.2 柠檬酸(三羧酸)循环14.3 植物线粒体的电子传递14.4 植物线粒体的ATP合成14.5 线粒体呼吸作用的调节14.6 线粒体与细胞其他区域的相互关系14.7 光呼吸的生化基础14.8 光呼吸途径14.9 植物中光呼吸的规律小结相关文献第4篇代谢与发育的整合15 长距离运输导言15.1 植物体内物质的扩散与径流15.2 通道大小在确定质外体和共质体运输特征中有重要作用15.3 木质部和韧皮部物质运输的比较15.4 木质部中水分的蒸腾运动15.5 胞间连丝介导的共质体运输15.6 韧皮部运输15.7 植物内源大分子的细胞间运输小结相关文献16 氮和硫导言16.1 生物圈和植物中氮素概况16.2 固氮概论16.3 氮固定中的酶学16.4 共生固氮16.5 氨的吸收和运输16.6 硝酸盐的吸收和还原概述16.7 硝酸盐的还原16.8 亚硝酸盐的还原16.9 硝酸盐同化和碳代谢间的相互作用16.10 硫酸盐同化概述16.11 硫的化学性质及功能16.12 硫的吸收及运输16.13 还原硫的同化途径16.14 谷胱甘肽及其衍生物的合成及功能小结相关文献17 植物激素与诱激物分子的生物合成导言17.1 赤霉素17.2 脱落酸17.3 细胞分裂素17.4 吲哚-3-乙酸17.5 乙烯17.6 油菜素类固醇17.7 多胺17.8 茉莉酮酸17.9 水杨酸17.10 展望小结相关文献18 信号感受和转导导言18.1 信号转导概述18.2 受体18.3 植物受体的特殊例子18.4 G蛋白和磷脂信号系统18.5 环状核苷酸18.6 钙18.7 蛋白激酶:信号转导中的基本组分18.8 植物生长调节因子参与特殊的信号转导途径18.9 植物细胞信号转导研究的展望小结相关文献19 生殖发育导言19.1 开花诱导19.2 花的发育19.3 花发育的遗传和分子分析19.4 配子的形成19.5 影响配子体发育的突变19.6 花粉的萌发19.7 自交不亲和19.8 受精作用19.9 种子形成19.10 种子发育过程中贮藏物质的积累19.11 胚胎的成熟和脱水19.12 萌发小结相关文献20 衰老与程序性细胞死亡导言20.1 动物及植物中观察到的细胞死亡的类型20.2 植物生活周期中的PCD20.3 衰老概述20.4 衰老过程中的色素代谢20.5 衰老过程中的蛋白质代谢20.6 衰老对光合作用的影响20.7 衰老对氧化代谢的影响20.8 衰老过程中的核酸降解20.9 衰老细胞中代谢活性的调节20.10 内源植物生长调节因子与衰老20.11 环境对衰老的影响20.12 植物发育性PCD的例子:管状分子的形成和禾本科植物内胚乳的转移20.13 PCD作为植物胁迫应答的例子:通气组织的形成和超敏反应20.14 PCD研究的未来方向以及面临的更多问题小结相关文献第5篇植物的环境与农业21 植物对病原体的反应导言21.1 植物病原体的致病机理21.2 植物防御系统21.3 植物-病原体相互作用的遗传基础21.4 R基因与R基因介导的植物抗病性21.5 植物防御反应的生化原理21.6 系统性植物防御反应21.7 利用基因工程控制植物病原体小结相关文献22 植物对非生物胁迫的反应导言22.1 植物对非生物胁迫的反应22.2 与缺水相关的胁迫22.3 渗透调节及其在耐旱耐盐中的作用22.4 缺水和盐分对跨膜转运的影响22.5 水分胁迫诱导的其他基因22.6 冰冻胁迫22.7 水涝和缺氧22.8 氧化胁迫22.9 热胁迫小结相关文献23 矿质营养吸收、转运及利用的分子生理学导言23.1 必需矿质元素概论23.2 植物K+转运机制与调节23.3 磷的营养与转运23.4 微量营养吸收的分子生理学23.5 植物对矿质毒性的反应小结相关文献24 天然产物(次生代谢物)导言24.1 萜类化合物24.2 IPP的生物合成24.3 异戊烯转移酶与萜类合酶参与的反应24.4 萜类化合物骨架的修饰24.5 转基因萜类产物24.6 生物碱24.7 生物碱的生物合成24.8 生物技术在生物碱生物合成研究中的应用24.9 苯丙烷类化合物和苯丙烷类-乙酸酯途径的代谢产物24.10 苯丙烷类化合物和苯丙烷类-乙酸酯的生物合成24.11 木脂体、木质素的生物合成和栓化作用24.12 黄酮类化合物24.13 香豆素、芪、苯乙烯吡喃酮和芳基吡喃酮类化合物24.14 苯丙烷类产物的代谢工程:改善纤维、色素、药物和调味剂的可能途径小结相关文献索引。
分子生物学技术论文(2)

分子生物学技术论文(2)分子生物学技术论文篇二现代分子生物学技术在医学检验中的应用[摘要]随着医学的不断发展,生物学也不断在创新,其中,现代分子生物学技术在医学检验中起到关键作用。
所以,将生物学与医学相结合,是一项不可拖延的任务。
本文针对现代分子生物学技术,探讨了它在医学检验中的应用。
[关键词]现代分子生物学技术;医学检验随着基因克隆技术趋向成熟和基因测序工作逐步完善,后基因时代逐步到来。
20世纪末数理科学在生物学领域广泛渗透,在结构基因组学,功能基因组学和环境基因组学逢勃发展形势下,分子诊断学技术将会取得突破性进展,也给检验医学带来了崭新的领域,为学科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
1 分子生物传感器在医学检验中的应用分子生物传感器是利用一定的生物或化学的固定技术,将生物识别元件(酶、抗体、抗原、蛋白、核酸、受体、细胞、微生物、动植物组织等)固定在换能器上,当待测物与生物识别元件发生特异性反应后,通过换能器将所产生的反应结果转变为可以输出、检测的电信号和光信号等,以此对待测物质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从而达到检测分析的目的。
分子生物传感器可以广泛地应用于对体液中的微量蛋白、小分子有机物、核酸等多种物质的检测。
在现代医学检验中,这些项目是临床诊断和病情分析的重要依据。
能够在体内实时监控的生物传感器对于手术中和重症监护的病人很有帮助。
Skladal等用经过寡核苷酸探针修饰的压电传感器检测血清中的丙型肝炎病毒(HCV)并实时监测其DNA的结构转录和聚合酶链式反应(PCR)扩增过程,完成整个监测过程仅需10 min且装置可重复使用。
Petricoin等用压电传感器研究了破骨细胞生成抑制因子(OPG)和几种相应抗体的相互作用,研发出可快速检验血清中OPG的压电免疫传感器。
Dro-sten等报道了检测神经递质的酶电报,将电极放置在神经肌肉接点附近可实时测定并记录邻近的神经元去极化后所释放的递质谷氨酸。
2 分子生物芯片技术在医学检验中的应用随着分子生物学的发展及人们对疾病过程的认识加深,传统的医学检验技术已不能完全适应微量、快速、准确、全面的要求。
分子生物学论文通用4篇

分子生物学论文通用4篇分子生物学论文篇一1制定合理的带教计划,重点明确实习学生在本院实习分子生物学的时间为4周。
由于实习时间较短,带教老师应首先制定合理的带教计划,便于学生充分利用有限的时间掌握实习内容。
在制定带教计划的过程中,不仅要结合学科的大纲要求,还应结合历届学生的学习情况和实验室的基本情况,制定最合理、最贴近实际的带教计划。
由于本实验室开展的检验项目较多,而学生实习时间较短,实习内容不可能面面俱到,因此在带教计划中将带教内容分为4个类别,即熟练掌握、基本掌握、熟悉和了解。
例如,分子生物学实验室的分区制度、工作流程、乙型肝炎病毒DNA检测等纳入实习生应熟练掌握的内容。
有侧重点的带教可以让实习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牢固掌握常用检测项目的原理、操作方法、注意事项、临床意义等,有助于学生在以后的工作中进一步由点到面地进行分子生物学检验知识的学习。
2注重岗前教育,树立整体意识为引导实习学生转变角色,保证实习质量,岗前教育是必不可少的。
分子生物学实验室对设备、环境和操作人员有较高的要求,因此在实习学生进入分子生物学实验室前,应首先对其进行岗前教育,包括分子生物学实验室基本情况、分区制度及相关工作流程等。
并且要求学生实习前仔细阅读实验室管理文件和标准操作规程(SOP)文件,着重学习分子生物学实验室各区的工作制度、各项目检测操作规范、质量控制、生物安全防护及标本接收、处理和保存等内容,使学生对实验室工作有初步的认识。
学生进入实验室后,带教老师应首先引导实习学生按照区域流向制度依次参观各实验分区,系统地向其介绍各检验项目的检测原理及临床意义。
然后,根据带教计划的侧重点,选择常用检测项目,结合项目介绍主要相关仪器设备的工作原理、操作程序、日常保养及记录登记,让实习生树立整体意识,对实验室的工作有全面的了解。
3加强操作训练,培养质量控制理念分子生物学的发展速度较快,学生在校园内依靠有限的教学设备和较少的实验课时难以掌握分子生物学的基本技术。
《分子生物学》实验指导(2015-2016)

《分子生物学》实验指导实验1 总DNA提取生物总DNA的提取是分子生物学实验的一个重要内容。
由于不同的生物材料细胞壁的结构和组成不同,而细胞壁结构的破坏是提取总DNA的关键步骤。
同时细胞内的物质也根据生物种类的不同而有差异,因此不同生物采用的提取方法也不同,一般要根据具体的情况来设计实验方法。
本实验介绍采用CTAB法提取植物总DNA的技术。
[实验目的]学习和掌握学习CTAB法提取植物总DNA的基本原理和实验技术。
学习和掌握紫外光吸收法鉴定DNA的纯度和浓度。
[实验原理]植物叶片经液氮研磨,可使细胞壁破裂,加入去污剂(如CTAB),可使核蛋白体解析,然后使蛋白和多糖杂质沉淀,DNA进入水相,再用酚、氯仿抽提纯化。
本实验采用CTAB法,其主要作用是破膜。
CTAB 是一种非离子去污剂,能溶解膜蛋白与脂肪,也可解聚核蛋白。
植物材料在CTAB的处理下,结合65℃水浴使细胞裂解、蛋白质变性、DNA 被释放出来。
CTAB与核酸形成复合物,此复合物在高盐(>0.7mM)浓度下可溶,并稳定存在,但在低盐浓度(0.1-0.5mM NaCl)下CTAB-核酸复合物就因溶解度降低而沉淀,而大部分的蛋白质及多糖等仍溶解于溶液中。
经过氯仿/ 异戊醇(24:1) 抽提去除蛋白质、多糖、色素等来纯化DNA,最后经异丙醇或乙醇等沉淀剂将DNA沉淀分离出来。
由于核酸、蛋白质、多糖在特定的紫外波长都有特征吸收。
核酸及其衍生物的紫外吸收高峰在260nm。
纯的DNA样品A260/280≈1.8,纯的RNA样品A260/280≈2.0,并且1μg/ml DNA 溶液A260=0.020。
[实验器材]1、高压灭菌锅2、冰箱3、恒温水浴锅4、高速冷冻离心机5、紫外分光光度计6、剪刀7、陶瓷研钵和杵子8、磨口锥形瓶(50ml)9、滴管10、细玻棒11、小烧杯(50ml)12、离心管(50ml)13、植物材料[实验试剂]1、3×CTAB buffer(pH8.0)100mM Tris25mM EDTA1.5M NaCl3% CTAB2% β-巯基乙醇2、TE缓冲液(pH8.0)10mmol/L Tris·HCl1mmol/L EDTA3、氯仿-异戊醇混合液(24:1,V/V)4、95%乙醇5、液氮[实验步骤]1、称取2g新鲜的植物叶片,用蒸馏水冲洗叶面,滤纸吸干水分。
分子生物学综述论文(基因敲除技术)

现代分子生物学课程论文题目基因敲除技术班别生物技术10-2学号 *********** 姓名陈嘉杰成绩基因敲除技术的研究进展要摘基因敲除是自80年代末以来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分子生物学技术,是通过一定的途径使机体特定的基因失活或缺失的技术。
此后经历了近20年的推广和应用,直到2007年10月8日,美国科学家马里奥•卡佩奇(Mario Capecchi)和奥利弗•史密西斯(Oliver Smithies)、英国科学家马丁•埃文斯(Martin Evans)因为在利用胚胎干细胞对小鼠基因金星定向修饰原理方面的系列发现分享了2007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基因敲除技术从此得到关注和肯定,并对医学生物学研究做出了重大贡献。
本文就基因敲除的研究进展作一个简单的综述。
关键词基因敲除、RNAi、生物模型、同源重组前言基因敲除又称基因打靶,该技术通过外源DNA与染色体DNA之间的同源重组,进行精确的定点修饰和基因改制,具有转移性强、染色体DNA可与目的片段共同稳定遗传等特点。
应用DNA同源重组技术将灭活的基因导入小鼠胚胎干细胞(embryonic stem cells,ES cells)以取代目的基因,再筛选出已靶向灭活的细胞,微注射入小鼠囊胚。
该细胞参与胚胎发育形成嵌合型小鼠,再进一步传代培育可得到纯合基因敲除小鼠。
基因敲除小鼠模型的建立使许多与人类疾病相关的新基因的功能得到阐明,使现代生物学及医学研究领域取得了突破性进展。
上述起源于80年代末期的基因敲除技术为第一代技术,属完全性基因敲除,不具备时间和区域特异性。
关于第二代区域和组织特异性基因敲除技术的研究始于1993年。
Tsien等[1]于1996年在《Cell》首先报道了第一个脑区特异性的基因敲除动物,被誉为条件性基因敲除研究的里程碑。
该技术以Cre/LoxP系统为基础,Cre在哪种组织细胞中表达,基因敲除就发生在哪种组织细胞中。
2000年Shimizu等[2]于《Science》报道了以时间可调性和区域特异性为标志的第三代基因敲除技术,其同样以Cre/LoxP系统为基础,利用四环素等诱导Cre的表达。
基础医学文献

2019/8/30
83
医学病理学文献
2019/8/30
84
病理学的研究对象可分为实验病理学和临床 病理学,因此有关病理学的文献除剑于实验病 理学书刊外,还广泛地分散于临床各学科的病 理学书刊之中,如《美国外科病理学杂志、 《神经病理学学报》、《脑病理学》,《心血 管病理学》,《内分泌病理学》。《国际妇科 病理学杂志》,《儿科病理学》等。
Current Biology Structure Developmental Cell Chemistry & Biology Cancer Cell
52
2019/8/30
53
Structure (/) Chemistry & Biology (current-biology/) Current Biology (chembiol/) Cancer Cell (/) Cell (cell/) Developmental Cell (developmentalcell/) Immunity (immunity/) Molecular Cell (/) Neuron(/)
2019/8/30
66
Nature Structual Biology自然结构生物学
英国Macmillan Magazines公司出版,它 是英国《自然界》主编的刊物, 1994年创 刊的新刊,每年出12期。主要报道调射线 结晶体,核磁共振与蛋白质合成等结构的 最新成果。内容包括生物大分子结构,测 定大分子结构的新方法,结构测定基础上 的大分子功能研究,影响结构大分子途径 研究以及结构预测法。
生物教育专业本科毕业论文参考题目

生物教育专业本科毕业论文参考题目一、分子生物学1.参考文献:遗传工程学报、微生物学通报、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学进展、生物学通报及分子生物学与基因工程的相关书籍与资料。
2。
题目:(1)酶制剂在基因工程中的应用(2)核酸的变性、复性与分子杂交(3)DNA分子结构研究的新进展(4)病毒核酸的特点及其应用(5)DNA多态性及其生物学意义(6)聚合酶链式反应(PRC)技术及其应用(7)真核基因组的结构特点(8)分子生物学发展的现状及展望3。
指导教师:张红二、动物生物学1.参考文献:生物学通报、动物学报、动物学杂志、动物学教材、野生动物相关书籍与资料。
2。
题目:(1)当地某种野生动物繁殖(或生态)习性或生物学习性调查(只针对某一种动物)(2)某地的野生动物资源调查(只针对某一类动物,如鸟类、昆虫、水生动物等)(3)当地某种经济野生动物饲养的观察(正文应包括引言、饲养条件、方法、习性观察、行为观察、病害防治等)(4)动物生物学及细胞生物学某方面的新进展(或某方面的研究现状与展望),如动物克隆技术、单克隆抗体技术等3.指导教师:王文林三。
生物教学法1。
参考文献:生物学通报、中学生物教学法、生物教育学、教学论文写作方法与举例、河南教育等相关书籍与资料.2. 题目:(1)论述生物学教学中的素质教育(2)我省目前生物教师素质对贯彻素质教育的影响(3)中学生物学教学中学生兴趣的培养(4)高中生物学难点的教学分析(5)中学生物实验课存在的问题与对策(6)中学生物学教学中观察能力的培养3。
指导教师:单广福、张丽琴四。
植物生物学1。
参考文献:植物学报、植物学通报、遗传学报、生物学通报、作物学报、植物生理学报、植物生理学通讯、华北农学报、作物育种学、作物雄性不育化育种、植物生理学、耕作学、植物生理学以及相关书籍与资料。
2。
题目:(1)当地植被资源调查(正文中应包括当地气候气象条件如:年平均温度、降水量;当地优势种、稀有或特有种类、有害种类、可开发利用种类及名录等)(2)当地农田杂草区系调查(正文中应包括当地优势种、稀有种、有害种类、可开发利用种类等)(3)植物雄性不育性产生的遗传学原理(4)植物雄性不育性作物杂交优势育种中的应用(5)现代农作物高产栽培的理论与实践(6)提高大田作物光能利用率的途径(7)当地某种经济植物种植的观察(正文应包括引言、种植条件和方法、生物学习性观察、病害防治等。
分子生物学chapter1绪论

定向改造某些生物的基因组结构、使它们所具 有的特殊经济价值或功能得以成百上千倍地提 高。
进行基础研究。
2、基因表达调控研究
蛋白质分子控制了细胞的一切代谢活动,而 决定蛋白质结构和合成时序的信息都由核酸 (主要是脱氧核糖核酸)分子编码,所以, 基因表达实质上就是遗传信息的转录和翻译 过程。
基本定理:
1.构成生物体有机大分子的单体在不同生物 中都是相同的;
2.生物体内一切有机大分子的建成都遵循着 各自特定的规则;
3.某一特定生物体所拥有的核酸及蛋白质分 子决定了它的属性。
1、DNA重组技术
是20世纪70年代初兴起的技术科学,目的是将 不同DNA片段(基因或基因的一部分)按照人 们的设计定向连接起来,在特定的受体细胞中 与载体同时复制并得到表达,产生影响受体细 胞的新的遗传性状。
DNA重组技术是核酸化学、蛋白质化学、酶工 程及微生物学、遗传学、细胞学长期深入研究 的结晶,而限制性内切酶DNA连接酶及其他工 具酶的发现与应用则是这一技术得以建立的关 键。
通过DNA连接酶把不同的DNA片段连接成一个整体。a. DNA的 粘性末端; b. DNA的平末端; c. 化学合成的具有EcoRI粘性末端的 DNA片段。
1.拥有特定的空间结构(三维结构);
2.在它发挥生物学功能的过程中必定存在着 结构和构象的变化。
4、基因组、功能基因组与生物信息学研究
2001年2月,Nature 和Science同时发表了人类基因组 全序列。
已有数十种生物基因组被基本破译。
测定基因组序列只是了解基因的第一步,在基因组计 划的基础上提出了蛋白质组计划(又称后基因组计划 或功能基因组计划),旨在快速、高效、大规模鉴定 基因的产物和功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Experimental objective
1.Introduct an alien gene (SNAC1)into elite wheat cultivar to improve the tolerances of wheat cultivars to drought and salinity through genetic engineering. 2.Assays to confirm the tolerances of drought and salintity,sensitivities to ABA of transgenic wheat cultivars. 3. How SNAC1 regulate expression of genes in the transgenic wheat.
Transformation and tissue culture
An elite Chinese wheat cultivar (cv.) Yangmai12 was planted in an experimental field,seeds at 14–16 days post anthesis (DPA)were isolated as explants. Embryos were isolated from the seeds,placed onto agar plate and cultured for 5 days, Calluses were used for bombardment with a biolistic gun, Subsequent cultures and selection of transgenic calli were performed as previously described,The surviving plantlets with strong roots and shoots were vernalized at 4 ◦C for 14 days and then cultured in a growth chamber under 16/8 h day/night at 18–20◦C.
A rice stress-responsive NAC gene enhances tolerance of transgenic wheat to drought and salt stresses
The fuction of NAC1 gene
1.Improvement of drought and salinity stress tolerance in wheat.
RT-PCR
For RT-PCR analyses of a target gene, 5 μg total RNA extracted from wheat leaves were reversely transcribed into cDNA with reverse transcriptase and an oligodT20 primer. PCR amplifications were performed with a thermal cycler using primers SSNA and NOSR. PCR consisted of 35 cycles of denaturation (94 ◦C,30 s), annealing (60 ◦C, 30 s) and extension (72 ◦C, 30 s). Wheat actin gene was co-amplified as control with primers PwactF1 and PwactR1
qRT-PCR
qRT-PCR system:
reaction containing SYBR Green I PCR Master Mix.(25μL) diluted cDNA (1:100). (10μL) forward and reverse gene-specific primers:Gene-specific primerswere designed using Primer Premier5 software.(10 pmol each of primer) primers ActinF and ActinR:Wheat actin gene was selected as an internal control and co-amplified to normalize the total amounts of cDNA present in each reaction. PCR amplification was performed in Lightcycler® 480
Vector construction
SNAC1 was amplified from a rice cDNA clone using two primers SNAnde1 and SNAsac1 . The PCR product was cloned into pAHC25 (Ubiquitin promoter-based vectors)to generate a recombinant plasmid pUbiSNAC1 for wheat transformation .
PCR, reverse-transcription PCR (RT-PCR) and quantitative real-time PCR (qRT-PCR)
DNA and RNA was extracted from young leaves of wheat. The selected transgenic plants were analyzed by PCR , primers S-SNA and NOSR were used to amplify a 392-bp DNA segment spanning SNAC1 gene and NOS-terminator. The PCR products were separated on 1.2% agarose gels.
2.Increased sensitivities to abscisic acid
The ABA sensitivity of the transgenic wheat plants increase,the growth of roots and shoots are significantly inhibited in the transgenic plants
Materials and methods
1.Vector construction 2.Transformation and tissue culture 3.PCR, reverse-transcription PCR (RT-PCR) and quantitative real-time PCR (qRT-PCR) 4.Southern blot analysis 5.Drought and salt tolerance assays 6.Abscisic acid (ABA) sensitivity assay 7.Experimental result
Result
Transgenic calli were selected on medium containing phosphinothricin (PPT).A total of 18 PPT-resistant T0 transgenic plantlets were generated and used for the production of T1 progenies. For T1 to T3 generations, PPT was used for the selection of transgenic plants. Two transgenic lines showed good performance under drought and salt treatment ,They were designated as A2 and A4 and used for subsequent analyses.A 392-bp SNAC1 fragment was amplified from A2 and A4 using primers S-SNA and NOSR.RT-PCR analyses confirmed the presence of SNAC1 transcripts in the two transgenic lines with the same primers , while internal control actin transcripts were present in all transgenic plants and the non-transgenic Y12 plants. Southern blot analyses revealed that the SNAC1 gene was indeed integrated into the wheat genome with different numbers of hybridization bands in the two lines, suggesting that A2 has at least one copy and A4 has at least 2 copies.
PCR Amplification program:
Following a denaturation step at 95 ◦C for 4 min, the amplification was carried out with 40 cycles at 94 ◦C for 15 s, 60 ◦C for 20 s and 72 ◦C for 20 s.The fluorescent signals were recorded at 72 ◦C for 30 s. The experiments were performed in triplicat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