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三化学第二单元教案

初三化学第二单元教案
初三化学第二单元教案

课题1 空气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空气的主要成分和组成。

2、了解氧气、氮气、稀有气体的主要物理性质和用途。

3、初步认识纯净物、混合物的概念。

4、知道空气是一种宝贵的自然资源,了解空气污染给人类带来的危害,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

(二)过程与方法

1、初步学习科学实验的方法,进行观察、记录并初步学习分析实验现象。

2、学习运用观察、实验、收集资料,从日常生活经验进行总结等方法获取信息。

3、运用分析、对比、归纳的方法对获取的信息进行整理变成自己的知识。(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在实验探究中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2、保持对生活中现象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充分发展学习化学的兴趣。

3、逐步树立关注社会、热爱自然、为社会进步而学习化学的远大志向。

教学重点:

1.空气的组成。

2.空气组成物质的性质和用途。

3.空气的作用

4.纯净物与混合物的概念

5.介绍空气污染危害的严重性,以便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

教学难点:

1.研究空气组成的实验过程及原理。

2.培养学生对实验的观察能力和分析思维能力。

3.不断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尽快适应化学课程的学习。

教学方法:

提出问题、实验探究、解决问题、联系实际、拓展思维、充分想象、激发兴趣。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 1.实验设备:水槽钟罩、燃烧匙、酒精灯、红磷。

2.有关拉瓦锡研究空气组成的幻灯片资料。

学生准备预习课题1的内容。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拉瓦锡研究空气成分的过程;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的实验过程;纯净物与混合物。

第二课时:空气是一种宝贵的资源。

教学过程:

课时1

创设情境

1.[谜语]有一种物质你摸不到、看不着、也抓不住,但是我们却一刻也离不开它。这是什么?

2.空气就在我们周围,你对它有哪些了解呢?

3.桌子上有一个空杯子,它真的是“空”的吗?

[过渡]大家对上述问题答得都很好,但还不够详细、确切。为了让大家对空气有一个深入的了解,下面就来研究我们周围的空气。

授新课

(板书)第二单元我们周围的空气

课题1 空气

[过渡]因为空气是一种无色、无味的气体,所以人们对空气的认识比较晚,17世纪中叶以前,人们一直认为空气是一种单一成分的物质,直到18世纪,通过对燃烧现象和呼吸作用的深入研究,人们才开始认识到气体的多样性和空气的复杂性,那么,空气到底是由哪些成分组成的呢?

(板书)一、空气是由什么组成的

1.拉瓦锡研究空气成分的实验过程

[教师]引导学生阅读课本拉瓦锡研究空气成分的实验过程,并观看图示。

[讲解]其实,拉瓦锡并不是最早研究空气成分的人,在他之前已有很多科学家着手研究空气的组成。如瑞典化学家舍勒和英国化学家普利斯特里,他们很早就发现了空气中的氧气。

[播放有关拉瓦锡的实验的幻灯片]

结合幻灯片强调其显示的拉瓦锡在200多年前的实验装置,指出整个实验可以总结以下四点:

⑴汞→变红。

⑵空气体积减少1/5。

⑶变红的汞→银白色的汞+氧气。

⑷剩余4/5体积的气体不支持燃烧,也不能供给呼吸。

[教师提问]为什么会产生这四种现象?

[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并回答]

⑴因为汞在密闭的容器中与空气中的某种气体发生了反应,所以银白色的汞变成红色粉末。

⑵空气中的某些气体与汞结合在一起了,所以空气的体积减少了1/5。

⑶红色粉末经加热后又得到了银白色的汞和一种气体,而体积恰恰是1/5,那么说明这种气体就是空气中所减少的那部分——氧气。

⑷空气中剩余的气体不支持燃烧也不供给呼吸,叫氮气。

[教师提问]通过上述实验,拉瓦锡得出了什么结论?

[学生思考,并总结]

拉瓦锡是最早利用天平作为研究化学的工具,并得出“空气是由氧气和氮气组成的,其中氧气约占1/5,氮气约占4/5”的结论。

[过渡]拉瓦锡的实验由于受到当时条件的限制,他的实验比较麻烦。现在我们已经能用简单的实验来验证拉瓦锡所得出的结论,接下来我们就用红磷作原料来测定一下空气中氧气的含量。

2.实验室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的实验过程

[教师引导学生仔细观看课本中的相关图示]

[教师演示并提示]在集气瓶中先加少量的水,并作好记号(五等份);装置不能漏气;点燃红磷后要立即伸入集气瓶中,并塞紧塞子;最后等红磷熄灭才打开弹簧夹。

[学生活动,仔细观看教师的演示,归纳实验现象]

⑴燃烧的红磷会逐渐熄灭。

⑵打开弹簧夹后集气瓶内的水面上升。

[小组讨论、交流]

⑴红磷燃烧产生大量的白烟,生成一种白色固体,水面虽然上升了,但上升不到1/5。

⑵燃烧的红磷为什么会逐渐熄灭?

⑶燃烧匙中的红磷是过量的还是不过量的呢?

⑷集气瓶中的水面上升到一定高度就不再上升,说明了什么?

[教师与学生一起归纳,并板书]

⑴红磷燃烧产生大量的白烟,是因为红磷与空气中的氧气起反应,生成白色固体五氧化二磷的缘故。水面上升达不到1/5体积是因为氧气的含量低;或是我们在塞塞子的过程中,已经有少量氧气被消耗掉;或还没等温度冷却到室温就打开弹簧夹;或红磷量过少。

⑵红磷逐渐熄灭说明空气中的氧气已经被消耗完。

⑶红磷的量应过量,否则测得的氧气含量小于1/5。

⑷集气瓶中的水面上升到一定高度就不再上升,说明剩余的气体不溶于水。[小结]上述实验说明,氧气约占空气体积的1/5,红磷燃烧反应的文字表达式为:磷+氧气五氧化二磷。

[讲解]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空气中的其他成分也被科学家通过实验一一发现,实验证明:

(板书)空气的成分按体积计算,大约是:氮气78%、氧气21%、稀有气体0.94%、二氧化碳0.03%其他气体和杂质0.03%。

[过渡]空气是由多种成分组成的,我们把它叫做混合物;而空气中氧气或氮气都只由一种物质组成,我们把它叫做纯净物。

3.(讲解并板书)纯净物和混合物

⑴纯净物是由一种物质组成的,有固定的组成,可以用专门的化学符号表示:如

氧气——O

2、氮气——N

2

、红磷——P、五氧化二磷——P

2

O

5

⑵混合物是由两种或多种成分混合而成的,没有固定的组成,因此,没有专门的化学符号表示。它们之间没有发生化学反应,各自仍然保持各自的性质。日常生活中常见的混合物有汽水、河水、加碘食盐等。

总结

本课时我们了解了空气的组成,学习了研究空气成分的实验以及混合物和纯净物的概念等。

课时2

复习提问

[教师]空气是由哪些物质组成的?

[学生回答]空气是由氧气、氮气、二氧化碳、稀有气体和其他气体和杂质组成的。[引言]那么组成空气的这些物质分别有什么作用和性质呢?今天我们就来继续学习空气的有关知识。

授新课

(板书)二、空气是一种宝贵的资源

1.氧气

[思考下列问题并回答]

⑴宇宙这么大,为什么只有地球上才有生命呢?

⑵为什么医生在抢救病人时会用到氧气瓶?

⑶还有前面的实验中为什么红磷燃烧到一定程度就熄灭了呢?

⑷这些问题说明了什么?

[教师和学生一起归纳]

⑴因为地球上有水和空气,所以有生命。

⑵因为人呼吸需要氧气。

⑶因为空气中的氧气被消耗完了,所以红磷就熄灭了。

⑷说明了氧气可以供给呼吸、支持燃烧、维持生命。

[讲解]过去,曾把氧气叫做“养气”,由此可见氧气的重要性。

[设问]你知道氧气有哪些用途吗?

[教师引导学生阅读课本图示及课文内容,并根据自己的经验知识回答]

[教师和学生一起总结,并板书]

氧气的用途:⑴供给呼吸,如急救病人、登山、潜水、宇航等。

⑵支持燃烧,如炼钢、气割和气焊、液氧炸药等。

2. 氮气

[教师提问]⑴在上节课的实验中,当红磷熄灭后,水面上升了1/5,说明集气瓶中还有大约4/5的气体,即氮气。那么,这剩余的氮气有什么性质呢?

⑵假设氮气能够溶于水,那么集气瓶内的水面升到一定的高度后还会继续上升吗?

[学生讨论、交流]

⑴说明剩余的氮气不支持燃烧。

⑵如果氮气溶于水,那么集气瓶内的水面还会继续升高;而实验结果是水面上升到一定的高度就不再上升了,这说明了氮气不能溶于水。

[教师展示充氮食品袋,设问]你们知道为什么要在这些食品袋中充入氮气吗?[学生思考回答]为了防止食品变质;为了防止食品被压碎……

[教师给予评价]

[讲解]氮气能够防止食品腐败,是因为氮气的性质不活泼的缘故(或者讲氮气的性质很稳定),象灯泡中充氮以延长使用寿命,焊接金属可用氮气作保护气体等,也都是利用了氮气不活泼的性质。

[教师引导学生阅读课本,并归纳氮气的性质和用途]

(板书)氮气的性质和用途

性质:⑴一种无色、无味的气体;⑵不易溶于水;⑶很不活泼,不支持燃烧。用途:⑴重要的化工原料;⑵保护气体;⑶提供低温环境等。

[过渡]空气中除了氧气和氮气外,还有一类重要的气体——稀有气体。接下来我们就来学习稀有气体的有关知识。

(板书)3.稀有气体

[讲解]稀有气体曾叫做“惰性气体”。因为稀有气体性质不活泼,人们在发现它们的时候,普遍认为这些气体不能跟其他物质发生化学反应。但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发现有些稀有气体在一定的条件下也能与某些物质发生化学反应,生成其他物质,于是又把它们改称稀有气体。这也充分说明在科学研究的领域里总是不断发展的,只要我们有创造性的求异思维和科学思维,就有新的发现和发明。[过渡]在空气中,稀有气体的比重虽然不大,但却很重要(物质的重要性并不完全是由多少来确定的)。

[教师引导学生阅读稀有气体的用途,并归纳]

(板书)稀有气体的用途:

⑴保护气体;⑵用作多种电光源;⑶用于激光技术;⑷用作制冷剂;⑸用作医疗上的麻醉剂等。

[过渡]洁净的空气对人们和动植物都是非常重要的,一个成年人每天吸入的空气约为12~16m3。但被污染的空气却会严重损害人体健康,影响作物生长,破坏生态平衡。因此,保护空气是人类共同关注的问题。

(板书)三、保护空气

[讲解]当大量的有害物质进入空气,超出大自然的自我净化能力时就会造成空气污染。

[教师引导学生阅读课本图示]

[教师出示讨论题]

1.你了解哪些污染空气的现象?

2.大气污染会造成哪些危害?

3.为了保护空气,你应怎样做?

[学生讨论、交流并展示结果]

1.工厂排放的废气;汽车飞机等排放的尾气;沙尘暴;含氟冰箱排出的氟里昂破坏臭氧层等。

2.损害人体健康、影响农作物生长、形成酸雨、导致温室效应等。

3.大量植树造林;种花种草;使用清洁能源;汽车使用乙醇汽油;加大大气检测力度;加大宣传力度,提高人们的环保意识……

[引导学生阅读课本相关资料,深刻感悟保护空气的重要性]

小结

本节课我们学习了空气是一种宝贵的资源,并了解了空气成分中的氧气、氮气和稀有气体的一些重要用途,了解了空气污染的原因以及保护空气的具体措施。随堂练习

1.下列氧气的用途是利用氧气可以支持燃烧并放出热量的性质的是()⑴气焊⑵动植物呼吸⑶医疗⑷潜水⑸宇航

A.⑴⑵⑶ B.⑴⑸ C.⑴⑶⑷⑸ D.⑴⑵⑶⑷⑸

2.人类生存需要清新的空气,下列情况不会造成空气污染的是()

A.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 B.海洋、陆地生物腐烂

C.煤、石油等燃料的燃烧 D.汽车、飞机尾气的排放

3.“绿色化学”是21世纪化学发展的主导方向。在整顿音像市场的活动中,将查获的非法盗版光盘进行“绿色销毁”。下列做法符合“绿色销毁”的是()A.浇汽油焚烧 B.倒入江河中 C.深埋 D.碾碎后回收利用

4.“绿色奥运”是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主题之一。为减轻大气污染,在汽车尾气排放口加装“三效催化净化器”,在不消耗其它物质的情况下,可将尾气中的一氧化碳、二氧化氮转化为参与大气循环的无毒混合气体。试推测,该无毒混合气体是()

A.氮气和二氧化碳 B.二氧化碳和二氧化氮 C.二氧化碳和氧气 D.二氧化碳和二氧化硫

5.为了延长灯泡的使用寿命,常在灯泡内的玻璃柱上涂少量的红磷或在灯泡内充入氮气,试解释原因。

本课题总结

本节课我们通过实验了解了空气的组成,知道了空气中各种成分所占的比例,以及它们的性质和用途,初步学习了混合物与纯净物的概念,知道了保护空气的重要性。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还学习了一些实验操作的技巧和实验的注意事项,知道了如何观察实验,培养了从多方面、多角度思考、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课题2 氧气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认识氧气能与许多物质发生化学反应,氧气的化学性质比较活泼。

2、认识什么是化学变化;了解化学反应的基本特征;认识化合反应、氧化反应。

3、认识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及一些化学反应现象。

(二)过程与方法

1、学习运用实际与理论相结合的学习方法。

2、学习实验的观察和描述,从化学实验中获取信息。

3、学习从具体到抽象,个别到一般的归纳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知道化学反应在生产和生活中的重要用途。

2、保持实事求是、尊重科学、尊重事物发展规律的科学态度。

3、逐步树立“性质决定用途,用途体现性质”的辨证规律的观点。

4、在观察实验现象的同时欣赏实验现象美,逐步认识到氧气使世界充满了美。教学重点

1.氧气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2.化合反应、氧化反应、缓慢氧化的概念。

教学难点

1.培养学生观察、思维和动手实验的能力。

2.培养学生由浅入深、由简单到复杂逐步认识物质的能力。

教学方法

实验探究、提高兴趣、得出结论、联系实际、发挥想象、拓展思维。

教具准备

1.教师用:有关氧气的幻灯片、氧气(三瓶)、木条、硫、木炭、细铁丝、石灰水、水、细沙、燃烧匙、火柴等。

2.学生用:木条、木炭、火柴等。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课时1 氧气的性质

复习提问

[教师]

(幻灯片)1.空气的成分按体积分数计算,分别是、、、、。

这些数据是怎么得来的呢?

[学生思考回答]

氧气21%、氮气78%、稀有气体0.94%、二氧化碳0.03%、其它气体和杂质0.03%。[教师展示一瓶氧气,设问](幻灯片)

该瓶收集的是我们常见的一种气体,你知道它是什么气体呢?是空气、氮气还是氧气?

[教师介绍]

它是我们进行呼吸作用必不可少的气体——氧气。

授新课

(幻灯片)课题2 氧气

[教师引言]如果我们要验证它确实是氧气,就必须先了解氧气的性质,然后在此基础上来进行实验,判断。

让学生继续观察幻灯片(一瓶氧气),并结合实际,你能知道氧气有哪些物理性质?(从颜色、气味、状态、密度、溶解性、熔点、沸点等方面考虑)

[教师、学生交流,归纳]

(幻灯片)一、氧气的物理性质

1.通常情况下,氧气是一种无色无味的气体。

2.标准状况下,氧气的密度是 1.429g/L,比空气的密度略大(空气的密度是1.293g/L)。

3.氧气不易溶于水。

4.P = 101KPa T = - 183℃淡蓝色液体; P = 101KPa T = - 218℃淡蓝色雪花状固体。

[教师讲解]氧气不易溶于水,不是绝对不溶于水的,在室温下,1L水只能溶解30mL氧气,水中的鱼虾等动物就是靠溶解在水中的少量氧气呼吸生存的。

氧气通常贮存在蓝色钢瓶中,医院里给病人输的氧有两种贮存:氧气袋和氧气钢瓶。

[过渡]刚才我们学习了氧气的物理性质,那么氧气有哪些化学性质呢?

(幻灯片)二、氧气的化学性质

[演示实验]让学生把带火星的木条伸入到盛有氧气的集气瓶中;把带火星的木条在空气中放置一会,观察现象,并与它在氧气中现象进行比较。

(幻灯片)1.带火星的木条在氧气瓶中燃烧;

2.带火星的木条在空气中熄灭。

[学生交流,代表发言陈述实验结果及理由]

⑴把带火星的木条伸入到盛有氧气的集气瓶中,木条复燃。

⑵带火星的木条在空气中没什么变化,且火星很快会熄灭。

[教师提问]从刚才的实验中我们可以看到同样是带火星的木条在氧气瓶中和在空气中的现象截然不同,这是什么原因?(提示:可从氧气的含量多少考虑)[学生回答]因为氧气瓶中是纯氧,含氧量高,所以带火星的木条会复燃;而在空气中氧气只占21%,含氧量低,所以只能看到火星,且会熄灭。

[教师提问]通过本实验,你能得出什么结论?

[小组讨论、交流,教师与学生共同归纳](幻灯片)

⑴物质燃烧时出现的不同现象与氧气的含量高低有关;

⑵物质在空气中的燃烧,主要是物质与空气中的氧气发生反应;

⑶氧气含量越高,物质燃烧得越剧烈;

⑷氧气能支持可燃物燃烧。

[教师讲解]氧气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的实验事实,说明氧气能支持燃烧,且物质在空气中燃烧主要是与空气中的氧气发生反应,反应的剧烈的程度取决于氧气含量的越高,氧气含量越高,物质燃烧就越剧烈。

如果要检验一瓶无色无味的气体是不是氧气,可用带火星的木条来检验,若木条复燃,则证明该气体是氧气。

[学以致用]为什么煤炉火用扇子扇,越扇越旺?

用扇子扇炉火时,在单位时间内增大了空气流动量,即增大了氧气量,可燃物就燃烧得越充分,所以炉火越扇越旺。

[教师介绍]硫粉俗称硫磺,黄色固体,古代炼丹的必需物。

[设问]硫在空气或氧气中能不能燃烧呢?如果能,燃烧的现象是否一样呢?下面我们通过实验来探究一下。

[演示实验]取少量硫粉放在燃烧匙中,用酒精灯加热直到燃烧观察硫在空气中燃烧的现象。然后把盛有燃着的硫的燃烧匙伸进充满氧气的集气瓶里,再观察硫在氧气里燃烧时发生的现象。比较硫在空气和氧气里燃烧有什么不同。(注:此实验在通风橱中进行,实验时先在集气瓶中注入少量的水,为什么?)

[小组交流,归纳所观察到的现象]

硫在空气中燃烧发出微弱的淡蓝色火焰,生成一种无色气体,放热,有刺激性气味;在氧气中燃烧发出明亮的蓝紫色火焰,放热,生成一种无色、带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二氧化硫(SO

)。此反应的文字表达式为:

2

硫 + 氧气二氧化硫

(幻灯片)1.硫在空气中燃烧; 2.硫在氧气中燃烧。

[教师帮助学生回顾并提问]硫在空气中和在氧气中燃烧的现象是不同的,为什么?

[教师提示]注意化学反应的文字表达式的写法,即反应物写在左边,生成物写在右边,中间用箭头连接,若反应物、生成物有两种或多种,用“ + ”连接,把反应条件注在箭头的上方。

[学生活动,教师提示]在空气中和在氧气中点燃木炭,观察燃烧的现象有什么不同,然后分别在两个集气瓶中注入少量的澄清石灰水,观察现象。认真记录,并写出此反应的文字表达式,准备陈述。

[小组讨论、交流归纳]

木炭在空气中加热只能发生红热现象,发出红光。但在氧气中燃烧更加剧烈,发出明亮的白光。也都能放热,生成一种无色无味的气体二氧化碳(CO

2

(幻灯片)1.木炭在空气中燃烧; 2.木炭在氧气中燃烧。

[教师展示经打磨光的细铁丝,走下讲台让学生仔细观察其颜色、状态,并设问] 你见过铁丝在空气中燃烧的现象吗?

[演示实验]把光亮的细铁丝盘成螺旋装,下端系一根火柴,点燃火柴,待火柴快燃尽时,插入充满氧气的集气瓶中(集气瓶中底部先注入少量的水),观察现象。认真记录,写出此反应的文字表达式。

[小组讨论、交流,并归纳]

在空气中加热铁丝时,铁丝只能发生红热现象,不能燃烧。但在上述实验中,细铁丝在氧气中剧烈燃烧,火星四射,放出大量的热,生成一种黑色固体四氧化三

铁(Fe

3O

4

)。此反应的文字表达式为:

铁 + 氧气四氧化三铁

(幻灯片)1.在空气中加热细铁丝; 2.在氧气中引燃细铁丝。

[提问]在上述实验中,先在集气瓶中注入少量水的目的是什么?

[学生思考回答]防止铁丝燃烧时生成的熔化物溅落下来炸裂瓶底。

[提问]通过带火星的木条、硫、木炭、细铁丝在氧气中进行的实验,我们可以总结出氧气有哪些化学性质?

[小结]氧气可以支持燃烧;可燃物在氧气里燃烧比在空气中要剧烈;某些物质在空气中不能燃烧,但可以在氧气中燃烧,说明氧气的化学性质比较活泼。

小结

本节课我们主要学习了氧气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知道了氧气是一种无色、无味,不易溶于水的气体,它可以支持燃烧,化学性质比较活泼。

板书设计

课题2 氧气

一、氧气的性质

1.氧气的物理性质

⑴通常情况下,氧气是一种无色无味的气体;

⑵标准状况下,氧气的密度是 1.429g/L,比空气的密度略大(空气的密度是

1.293g/L);

⑶氧气不易溶于水;

⑷P = 101KPa T =- 183℃淡蓝色液体; P=101KPa T = - 218℃淡蓝色雪花状固体。

2.氧气的化学性质

⑴氧气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

⑵硫在氧气中燃烧,硫+氧气

二氧化硫;

⑶木炭在氧气中燃烧,碳+氧气二氧化碳

⑷铁丝在氧气中燃烧,铁+氧气四氧化三铁

课时2 化学反应复习导课

[教师]请大家回顾上节课所学的内容,填写下表。

(幻灯片)分析课本实验,填写下表空白。

[教师提问]上述三个反应有什么共同的特征?

[教师提示]从反应物、生成物种类的角度分析。

[小组讨论、交流,并归纳]

⑴都是两种物质生成另一种物质的反应

⑵反应物中都有氧气;

⑶燃烧反应都很剧烈,且反应都放热;

⑷反应的条件都是点燃。

[教师对学生的回答给予肯定]

授新课

[教师讲述]通过实验和讨论,我们发现氧气与磷、硫、铁的反应的共同点是:它们都是由两种物质起反应,生成另一种物质。

(幻灯片)1.化合反应: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物质生成另一种物质的反应,叫做化合反应。

[教师强调]化合反应不是几种物质简单地掺和混合在一起,关键是发现化学变化,且反应物是多种,生成物只能是一种,凸出体现“多变一”的特征。

[教师讲述]通过实验和讨论,我们发现氧气与磷、硫、铁的反应的共同点是:它们都是物质与氧气的反应。

(幻灯片)2.氧化反应:物质与氧发生的反应,叫做氧化反应。

[教师强调]理解氧化反应概念的关键是“氧”,这里的“氧”包括两层意思,即“氧气”或其他“含氧物质”。

物质与其他“含氧物质”发生的氧化反应将在以后的化学学习中会详细学习。[教师讲述]氧气在氧化反应中是提供氧的物质,它具有氧化性。

[教师讲述]在上节课中,我们做了木条、硫、木炭、铁丝分别在空气中和在氧气中燃烧的实验,我们都能感觉得到反应中有发光、放热、生成气体、产生沉淀等明显的化学现象,但并不是所有的氧化反应都像燃烧那样剧烈。例如,动植物的呼吸、食物的腐烂、酒和醋的酿造等氧化反应就进行得很缓慢,甚至有些氧化反

应还不容易被人们察觉,我们把这样的氧化反应叫做缓慢氧化。

(幻灯片)3.缓慢氧化:进行得很缓慢,甚至不容易被人们觉察,这种氧化叫做缓慢氧化。

[教师讲述]在日常生产、生活中,缓慢氧化的例子还很多,如钢铁生锈,削掉皮的苹果在空气中慢慢“生锈”,白磷在空气中自燃等。有些缓慢氧化对我们是有益的,如动植物的呼吸、酒和醋的酿造、等。而有些缓慢氧化对我们是有害的,如钢铁生锈、夏天堆放的稻谷和稻草发烫而烂掉、由于缓慢氧化而引起的自发燃烧产生的森林大火等。

[教师提问]上述三个概念之间有什么联系?又有什么区别?

[小组讨论、交流,并归纳]

⑴有些化合反应是氧化反应,有些化合反应则不是氧化反应,两者没有完全的包含或被包含的关系。

⑵氧化反应包括剧烈氧化和缓慢氧化,缓慢氧化也可能引起自发燃烧(剧烈氧化)。

[教师提问]结合以上所学的化学知识谈谈你对化学反应的认识。

[小组讨论、交流回答]

化学反应无处不在,与我们的生产、生活密切相关。有许多化学反应对我们是有利的,而有些化学反应则对我们是有害的。我们可以利用化学反应提炼和制造出物质,以满足人们的需要,抑制或避免有害和不利的化学反应的发生。

小结

本节课我们重点学习了三个化学概念,即化合反应、氧化反应和缓慢氧化,了解了三者之间的联系和区别。

随堂练习(幻灯片)

1.氧气的密度比空气,它溶于水。

2.氧气液体色,固体状色。

3.判断下列反应是否是化合反应()

A.碳+氧气二氧化碳

B.铝+氧气氧化铝

C.乙炔+氧气二氧化碳+水

D.镁+氧气氧化镁

4.下列属于化合反应的是(),属于氧化反应的是()

A.氢气+氧气水

B.氨气+氯化氢氯化铵

C.碱式碳酸铜氧化铜+水+二氧化碳

D.甲烷+氧气二氧化碳+水5.将木条插入一瓶无色气体中,木条剧烈燃烧,说明这种气体是()A.氮气 B.空气 C.氧气

6.细铁丝在氧气中燃烧时的现象()

A.产生光彩夺目的火焰,生成黑色固体 B.产生蓝色火焰,生成黑色固体C.剧烈燃烧,火星四射,生成黑色固体,放出大量的热

D.铁丝红热,熔化

7.硫在空气中燃烧发出微弱的火焰,而在氧气中发出色火焰,生成有气味的气体。

8.氧气的化学性质()

A.比较活泼,在高温下能与许多物质发生剧烈的化学反应;

B.很活泼,在常温下能与所有的物质发生剧烈的化学反应;

C.不活泼,常温时不与其他物质发生化学反应;

D.很不活泼,高温时难与其他物质发生化学反应。

板书设计

本课题总结

在本课题中,主要学习了氧气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并通过分析反应过程知道了化合反应、氧化反应和缓慢氧化的特征,了解了它们之间的联系及区别。

课题3 制取氧气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知道制取氧气三种方法(分解过氧化氢溶液、加热高锰酸钾制氧气和加热氯酸钾制氧气)、过程、实验现象、原理、注意事项等。

2.知道催化剂的作用和性质。

3.理解分解反应的概念,能用于鉴别反应的类型。

(二)过程与方法

利用多媒体与实际操作相结合的方式演示实验过程,激发学习兴趣和增强观察、分析总结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树立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2.形成良好的实验习惯。

教学重点

1.分解过氧化氢制取氧气。

2.加热氯酸钾制取氧气。

3.加热高锰酸钾制取氧气。

4.催化剂的作用及其在催化过程中的质量守恒。

5.分解反应的概念。

教学难点

1.分解过氧化氢制取氧气。

2.加热氯酸钾制取氧气。

教学突破

运用多媒体课件向学生演示过氧化氢分解的实验,然后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总结实验现象与原因,以使学生更深刻地认识分解过氧化氢制取氧气的过程和原理。

对于加热氯酸钾制取氧气的实验,教师可采用课堂直观演示的形式讲授。教师主要讲解反应的结果,而对于实验过程、装置、注意事项等则留给学生自主探究,这样有利于学生对实验的分析、理解和掌握。

教学方法:探究式

教学准备:

1.有关过氧化氢分解的多媒体课件。

2.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所需的实验仪器、药品等。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过程

课时

一、导课

二、加热氯酸钾制取氧气

第2课时

一、导课

二、过氧化氢分解实验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第九单元溶液 知识点总结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第九单元溶液知识点总结 第一节溶液的形成 1.溶液 ●定义:一种或几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里,形成均一的、稳定的混合物,叫做溶液。 ●基本特征 均一性——指溶液中各部分的浓度和性质都相同。 稳定性——外界条件不变(温度、压强不改变,溶剂不蒸发)时,溶质、溶剂不分层,也不会析出固体。 ?溶液具有均一性、稳定性的原因:溶质以分子或离子的形式分散到水分子中。 ●溶质由两部分组成——溶剂和溶质。 ?溶剂的定义:能溶解其他物质的物质叫做溶剂。 ?溶质的定义:被溶解的物质叫做溶质。 ?常见的溶剂有水、酒精、汽油。 ?溶质可以有一种或多种,但溶剂只能有一种。 ?溶质和溶剂在被分散前可以是固体、液体或气体。 ?溶液、溶质、溶剂的质量关系:溶液的质量=溶质的质量+溶剂的质量 (溶液的体积≠溶质的体积+溶剂的体积) ?区分溶剂和溶质 ◆固体(或气体)与液体混合——固体(或气体)是溶质,液体是溶剂。 ◆液体和液体混合——质量小的为溶质,质量大的为溶剂。如果其中一种液体是 水,那么水是溶剂。 ◆当两种物质完全反应后,新生成的物质是溶质,而析出的沉淀或产生的气体不 是溶质,溶剂仍是水。 例如锌溶于稀硫酸后,所得到的溶液中的溶质是硫酸锌。 ●溶液的命名:“[溶质]的[溶剂]溶液”。如果没有指明溶剂,我们就认为水是溶剂。 ●水和酒精能以任意体积互溶。 探究水与乙醇能否互溶时,要先滴入红墨水(目的:为了显色,利于观察)。 2.悬浊液、乳浊液与乳化作用 ●悬浊液:由固体小颗粒分散到液体里形成的混合物叫做悬浊液。 例如钡餐(硫酸钡的悬浊液)、粉刷墙壁用的涂料、黄河水都是悬浊液。 ●乳浊液:由小液滴分散到液体里形成的混合物叫做乳浊液。 例如在农业上,一般把不溶于水的液体农药配制成乳浊液。 ●悬浊液和乳浊液都不是溶液,不具备均一、稳定的特征。 ●洗涤剂具有乳化作用。用洗涤剂洗衣服时,油污没有溶解在水中,没有形成均一、稳定 的溶液。 ●用洗涤剂和汽油洗衣服的区别: 汽油——用汽油洗衣服时,油污能溶解在汽油里,形成溶液,随着汽油挥发油污就能被带走。 洗涤剂——洗涤剂具有乳化作用,它能使油污分散成无数细小的液滴,随水流去。 3.溶解时的吸热或放热现象 ●扩散过程——溶质的分子(或离子)向水中扩散——吸收热量。 ●水合过程——溶质的分子(或离子)和水分子作用,生成水合分子(或水合离子)——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第十单元知识点概括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第十单元知识点概括 酸和碱 第一节 一、酸碱指示剂 ● 定义:能跟酸或碱的溶液起作用而显示不同颜色的物质叫做酸碱指示剂。 ● 常见的酸碱指示剂有紫色石蕊溶液和无色酚酞溶液。 ● 某些植物的花瓣或果实(如牵牛花、月季花、紫卷心菜等)也可用作酸碱指示剂。 ● 紫色石蕊溶液遇酸溶液(含H +的溶液)变红,遇碱溶液(含OH -的溶液)变蓝,在中性溶液中呈紫 色。 无色酚酞溶液遇酸溶液不变色,在中性溶液中不变色,遇碱溶液变红。 ● 并非所有的盐溶液都是中性的。 水溶液呈碱性的盐:纯碱、小苏打等。 水溶液呈酸性的盐:硫酸铜、硫酸氢钠等。s 二、干燥剂 1. 使用干燥剂的目的是除去气体中混有的水蒸气。 2. 我们学过的干燥剂有氢氧化钠、浓硫酸、氧化钙、氯化钙等。 氢氧化钠易潮解;浓硫酸具有吸水性;而氧化钙可以与水反应:CaO+H 2O=Ca(OH)2 3. 氢氧化钠 氢氧化钠等碱性干燥剂不能干燥氯化氢、二氧化碳、二氧化硫等酸性气体。 4. 浓硫酸 浓硫酸等酸性干燥剂不能干燥氨气等碱性气体。 三、复分解反应 ● 定义:两种化合物互相交换成分,生成另外两种化合物的反应叫复分解反应。 ● 特点:交换成分,价态不变。 ● 反应发生的条件:生成难电离的物质(水、气体或沉淀)。 ● 置换反应和复分解反应没有先后顺序,可同时发生。 第二节 酸 一、酸的定义和分类 酸:物质溶于水时,形成的阳离子全部是H +的化合物。 由于酸、碱、盐溶于水时会电离出阴、阳离子,所以酸、碱、盐的水溶液具有导电性。 ● 酸的电离:HCl=H + +Cl -,H 2SO 4=2H + +SO 42- 酸 含氧酸(命名“某酸”) H 2SO 4(硫酸)、H 2CO 3(碳酸)、HNO 3(硝酸)、H 2SO 3(亚硫酸)…… 无氧酸(命名“氢某酸”) HCl (盐酸,学名氢氯酸)、HF (氢氟酸)、H 2S (氢硫酸)…… 特殊的有机酸:CH 3COOH (醋酸,又名乙酸)有刺激性气味,易挥发

人教版初三化学教案上册全套

—-可编辑修改,可打印—— 别找了你想要的都有! 精品教育资料——全册教案,,试卷,教学课件,教学设计等一站式服务——

全力满足教学需求,真实规划教学环节 最新全面教学资源,打造完美教学模式 绪言 【教学目的】 1.认识化学所研究的对象; 2.初步理解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概念及其本质区别,并能运用概念来判断一些常见的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3.初步了解物质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4.通过演示实验培养学生观察、描述实验现象的能力, 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增加学生学习化学的自觉性和积极性。 【教学重点】 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概念及其应用 【教学方法】实验探究、总结、应用

【教学用时】 1课时 【教学用具】 试管,铁架台,玻璃片,研钵和杵,酒精灯,坩埚钳,镊子,石棉网,单孔橡皮塞,导管,玻璃棒,烧杯,药匙,棉手帕,火柴,氢氧化钠溶液,酚酞试液,高锰酸钾,浓硫酸,70%的酒精溶液,胆矾,水,镁带,碱式碳酸铜,澄清石灰水等。 【教学过程】 引入新课:(表演魔术) 1.“顿变鲜血”(氢氧化钠溶液使无色的酚酞变成红); 2.“魔棒点灯”; 3.“烧不坏的手帕” 学生对此会感到神秘、奇怪,然后引导学生去看书上提出的几个为什么。讲述:我们会在生活中发现许多类似的问题,而这些有关物质及变化的问题在化学课里可以得到初步的解释,因为化学是一门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以及变化规律的基础自然科学。 强调:做以下实验时注意三个方面的观察: 1.变化前的物质

2.变化时发生的现象 3.变化后产生的物质。 演示实验1:水的沸腾 讲解:水变成水蒸气只是存在状态的不同,并没有生成其它物质。 演示实验2:胆矾的粉碎 边演示时边介绍仪器名称、使用方法等。 讲解:蓝色块状的胆矾研碎后变成蓝色粉末状的胆矾,也只是存在状态的不同,并没有生成其它物质。。 演示实验3:镁带的燃烧 讲解:镁带的颜色、状态,燃烧时发生的主要现象:放出大量的热,同时发出耀眼的白光。 演示实验4:加热碱式碳酸铜 讲解:碱式碳酸铜由绿色逐渐变黑,试管壁上有水珠,有能使石灰水变浑浊的无色气体产生。 引导学生得出结论: 从以上可以看出,实验1、2有一个共同的特征:就是物质的形态发生了变化,但没有生成其它物质。我们把这种没有生成其它物质的变化叫物理变化。

初中九年级化学第九单元知识点总结完整版

第九单元《溶液》知识点 一、溶液的形成 1、溶液 (1)概念:一种或几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里形成的均一的、稳定的混合物,叫做溶液(2)基本特征:均一性、稳定性的混合物 注意:a、溶液不一定无色,如硫酸铜为蓝色、硫酸亚铁为浅绿色、硫酸铁为黄色 b、溶质可以是固体、液体或气体;水是最常用的溶剂,如无说明,默认水为溶剂。 c、溶液的质量 = 溶质的质量 + 溶剂的质量 溶液的体积≠溶质的体积 + 溶剂的体积(分子间有间隙) d、溶液的名称:溶质的溶剂溶液(如:碘酒——碘的酒精溶液) e、固体、气体溶于液体,液体为溶剂 2、溶质和溶剂的判断 (1)有水,水为溶剂 (2)液体溶于液体,无水,量多的为溶剂 3、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 (1)概念:在一定温度下,向一定量溶剂里加入某种溶质,当溶质不能继续溶解时,所得到的溶液叫做这种溶质的饱和溶液;还能继续溶解的溶液,叫做这种溶质的不饱和溶液。 (2)判断方法:看有无不溶物或继续加入该溶质,看能否溶解 (3)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之间的转化 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增加溶剂、升高温度 不饱和溶液饱和溶液:增加溶质、蒸发溶剂、降低温度 注:①Ca(OH)2和气体等除外,Ca(OH)2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降低 ②最可靠的方法是:加溶质、蒸发溶剂 (4)浓、稀溶液与饱和不饱和溶液之间的关系 ①饱和溶液不一定是浓溶液(可能溶解度很小,如饱和的石灰水溶液就是稀溶液) ②不饱和溶液不一定是稀溶液(溶解度很大,即使未达到饱和也已经溶解了大量溶质) ③在一定温度时,同一种溶质的饱和溶液一定要比它的不饱和溶液浓 (5)溶解时放热、吸热现象(根本原因是水解作用和水合作用的热量变化不同)溶解吸热:如硝酸铵NH4NO3溶解 溶解放热:如氢氧化钠NaOH溶解、浓H2SO4溶解 溶解没有明显热现象:如NaCl 二、溶解度 1、固体的溶解度 (1)定义:在一定温度下,某固态物质在100g溶剂里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质量四要素:①条件:一定温度②标准:100g溶剂 ③状态:达到饱和④质量:单位:克 (2)含义: 20℃时NaCl的溶液度为36g含义: 在20℃时,在100克水中最多能溶解36克NaCl或在20℃时,NaCl在100克水中达 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质量为36克 (3)影响固体溶解度的因素:①内因:溶质、溶剂的性质(种类)②外因:温度

初中九年级化学第十单元《酸和碱》单元备课

第十单元《酸和碱》单元备课 【单元教材分析】 (一)本单元在化学课程及本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与其它单元的联系 前几单元中学生所学的化学用语、物质组成与结构、物质分类、物质的性质与变化、溶液、金属活动性顺序的运用规律等知识为本单元学习奠定了基础,所以本单元是前几个单元学习的继续和总结。同时通过本单元的学习可以进一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学习第十一单元的知识,使学生对所学的无机物有一个比较完整的认识。 (二)本单元内容与课程标准的对应关系。 本单元内容对应于《新课程标准》一级主题中的“身边的化学物质”(四)中的部分内容。 (三)本单元内容的特点 本单元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从中常见的酸和碱出发,介绍了几种常见的酸和碱的性质和用途,并说明酸和碱各有其相似性质的原因。第二部分在酸和碱性质及用途的基础上,进一步介绍了酸和碱之间发生的反应――中和反应及其应用,溶液的酸碱度等。从内容安排上,注意联系学生的实际;注意通过活动与探究、讨论,调查与研究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训练学生进行科学探究的方法。 (四)新老教材中相关内容的比较: ⑴新教材将老教材中第八章内容分解成第十、第十一两个单元,老教材中的第二节、第三节部分内容合并成课题一,但是新教材在课题一中只介绍了酸与酸碱指示剂、较活泼金属以及某些金属氧化物的反应;同时介绍了碱与酸碱指示剂的反应,碱与某些非金属氧化物反应,而将酸与碱之间发生的中和反应单独作为一课题来进行学习。此外,酸与盐、碱与盐的反应、复分解反应概念、化合物的分类等知识移至第十一章学习。 ⑵新教材删去了酸性氧化物、碱性氧化物的概念,淡化了酸、碱、盐的概念,尤其是酸、碱的概念,新教材中没有下严格的定义。在介绍盐的概念之前,通过让学生找出酸与金属、金属氧化物反应生成物的共同点,为盐的概念作了铺垫。 ⑶新教材只重点学习盐酸和硫酸。关于硝酸的性质在本单元没有介绍,仅介绍硝酸的化学式,磷酸的化学式没有出现。 ⑷浓H2SO4沾到皮肤或衣服上的处理方法改为立即用大量水冲洗,然后涂上3%-5%的碳酸氢钠溶液。

初三化学教案设计上册全套

标准 空气第一章 1 空气1§-【教学目的】.介绍科学家怎样进行科学研究发现空气成分,使学生了解发现空气成分的科1 学家。2.掌握空气的主要成分以及防治空气污染的重要意义。3.初步了稀有气体的性质和用途。【教学重点】空气的主要成分【教学难点】空气的主要成分【教学用具】水槽、钟罩、燃烧匙、红磷、酒精灯、火柴、橡皮塞【教学方法】实验法【教学过程】我们每天都在也是一种重要的自然资源,空气是地球上一切动植物生命的支柱,所以人们长期把空空气的氛围中生活,它是既看不到踪影也闻不到气味的气体,气看做是一种单一的物质,空气究竟是哪些物质组成的呢?演示: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现象:随着大量白烟的产生,钟罩水面逐渐上升,待燃烧停止,白烟消失后,钟体积。1/5罩水面上升了约所以,体积气体是空气中的氧气,剩余的气体主要是氮气,1结论:被消耗了/5 5。/在空气中氧气约占体积的1 一、研究空气成分的科学家代表文案. 标准 .制得氧气,瑞典化学家舍勒,英国化学家普得斯特里。1 .发现空气中有氧气和氮气,法国化学家拉瓦锡。2十九世纪末,经过许多科学家研究发现,空气中除了氧气、氮气外,还含有氦、氖、氩、氪、氙等惰性气体。: 二、空气的成分及质量分数三、空气污染的危害及防止使空气受使一些有害气体和烟尘进入空气,矿物燃料的燃烧和工厂废气的排放,到污染。公大气污染从早期的英国伦敦的烟雾型发展到新型的美国洛杉矶的光化学烟雾, 害事件连绵不断。污染的空气给人类和自然都造成很大的危害。是防治和控制大气污染,为人类生活提

供清洁的的空气,随着今天工业的发展,关系到保护和改善人们生活环境,促进社会发展的一件大事。排放大致可分为粉尘和气体两大类,从世界围来看,排放到空气中的有害物质,这些气体主二氧化氮等。在空气中的气体污染物较多的是二氧化硫、一氧化碳、要来自矿物燃料(煤和石油)的燃烧和工厂的废气。【小结】空气的主要成分是氮气和氧气,还含有少量的惰性气体,二氧化碳,水蒸气以及其他气体和杂质。预习第二节容2 【布置作业】P10 1- 2 氧气的性质和用途(第一课时)-§ 1 【教学目的】文案. 标准 1.了解氧气的性质,掌握化合反应的概念。2.指导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培养学生观察能力。3.初步让学生接触元素符号【教学重点】氧气的化学性质【教学难点】氧气的化学性质瓶氧气、燃烧匙、火柴【教学用具】木炭、硫、细铁丝、石灰水、3 【教学方法】讲述法、实验法【教学过程】问:什么是物质的物理性质和化学物质?物理性质包括物质的颜色、状态、气味、密度、沸点、硬度等,我们每天都生活%的氧气,请学生观察所收集的氧气,回答氧气的物20在空气中,空气中有近理性质?P11页第一、二自然段,总结氧气的物理性质。然后请学生阅读课文O)的物理性质:一、氧气(2无色、无味、气体、密度比空气略大,不易溶于水,液态,固态时呈淡蓝色。讨论:鱼类为什么能在水中生活?它们不需要氧气吗?在水中只能溶而是不易溶于水,通过讨论,使学生明确氧气不是完全不溶于水,解有少量氧气,水中溶解的氧气可以供鱼类生存。 二、氧气的化学性质前一节我们学习了磷可以在空气中燃烧,生成一种白色的固体。)与氧气的反应C1.碳(指导学生观察实验现象的方法,按反应前--反应中--反应后的顺序进行观文案.

人教版初中化学新版教案(全册)

绪言化学使世界变得更加绚丽多彩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知道化学是在分子、原子的层面上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以及变化规律的自然科学,它与人类进步和社会发展的关系密切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学生进行合作学习,交流讨论,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 2)意识到化学与环境、材料、能源、生命科学等之间的联系,初步树立“可持续发展”的科学思想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激发学生亲近化学、热爱化学并渴望了解化学的情感,关注与化学有关的社会问题 2)激发学生对化学的好奇心和探究的强烈愿望。 3)通过大量的具体事例,体会化学与人类进步及社会发展的密切关系,熟悉化学的重要价值 二、考点: 1、化学研究的对象 2、化学发展史 三、学困点和易错点: 1、化学发展史 2、化学研究的对象

五、板书设计:

2 六、教学反思: 第一单元走进化学世界 课题1、物质的变化和性质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概念及区别,并能运用概念判断一些易分辨的典型的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2)了解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的概念并能分清那些是物理性质,那些是化学性质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和分析,学会归纳整理;(2)用化学知识解释日常生活中的一些变化,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和主动性;(2)培养学生严谨务实的科学作风 二、考点: 1、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2、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三、学困点和易错点: 1、物理变化和物理性质 2、化学变化和化学性质 3、对实验现象的描述 四、2课时 五、教学活动:

初中化学第十单元知识点归纳

第十单元 《酸和碱》知识点 一、酸、碱、盐的组成 酸是由氢离子和酸根离子组成的化合物如:硫酸( H2SO4)、盐酸( HCl )、硝酸(HNO 3) 碱是由金属元素和氢氧根组成的化合物如:氢氧化钠、氢氧化钙、氨水(NH 3· H 2O) 盐是由金属元素(或铵根)和酸根组成的化合物如:氯化钠、碳酸钠 酸、碱、盐的水溶液可以导电(原因:溶于水时离解形成自由移动的阴、阳离子) 简单读法 钾钠铵硝酸盐可溶(含有钾、钠、铵和硝酸根元素的盐可溶于水) 盐酸盐除银铅汞(盐酸盐即是氯,即氯化银、氯化汞、氯化铅不溶) 硫酸钡铅独两种(即硫酸钡、硫酸铅不溶)(钙、银是微溶) 其余大多都不溶(除了上两句提到的,其他的盐大多不溶) 碱类常见溶五种 钾钠钡钙铵可溶(即只有氢氧化钾、氢氧化钠、氢氧化钡、氢氧化铵可溶、氢氧化钙微溶) 不妨请来酚酞试 保证杯杯都变红(酚酞用于检验碱的存在,遇碱从无色变红) 碳酸根、硅酸根、磷酸根溶三种(三种是指钾、钠、铵,即碳酸钾、碳酸钠、碳酸铵、硅酸铵??) 其余都不溶,或微溶(除了钾、钠、铵,其他的都不溶)

盐的化学式:金属开头+酸根结尾(如碳酸钠[Na2CO3] )

碱的化学式:金属开头 +氢氧根结尾(如氢氧化钠 [NaOH] )(除 [NH3·H2O] 氨水) 酸的化学式:氢元素开头 +酸根结尾(如 盐酸 [HCl] 、硝酸 [HNO3] ) 钾钠铵盐都可溶, 硝酸盐遇水影无踪, 氯化物不溶氯化银,( 氯化物 中,只有氯化银不溶) 硫酸盐不钡钙银微,(硫酸盐中,硫酸钡不溶,硫酸钙、硫酸银微溶) 碱类不溶是多数, 除去钙钡钾钠铵,(氢氧化钙微溶,氨水具有 挥发性) 硝酸盐,亚硫酸盐, 溶解只有钾钠铵。 读法 酸:含氧酸的读法是把氢和氧去掉,剩下什么 叫什么酸 例: H 2SO 4 ,去掉氢和氧之后剩下硫,所以叫硫酸( HNO 3 念硝酸除外) 无氧酸的读法是氢某 酸 例: HCl ,除去氢还剩氯,所以叫做氢氯酸 (也称盐酸) 碱:碱的读法是氢氧 化某 例: NaOH ,所以叫氢氧化 钠 根据化合价的不同,还可以读作:氢氧 化亚某 例: Fe(OH) 3 氢氧化铁, Fe(OH) 2 氢氧 化亚铁 NH3·H2O 氨水特 例 盐: 某化某: NaCl,CaCl 2, MgCl 2 (盐酸 盐 ) 硫酸某: CuSO 4,CaSO 4 ,Na2SO 4(硫酸 盐) 碳酸某: Na 2CO 3 ,CaCO 3,K2CO 3(碳酸盐) 硝酸某: Na 2NO 3 ,KNO 3 ,NH4NO 3(硝酸 盐) 二、酸 1、浓盐酸、浓硫酸的物理性质、特性、用途 颜色、状态 气味 特性 用途 浓盐酸 “纯净”:无色液体 3+ 工业用盐酸:黄色(含 Fe ) 挥发性 (敞口置于空气中,瓶口有白雾 ) ①金属除锈

最新初三化学上册的优秀教案设计

最新初三化学上册的优秀教案设计 化学是现代科技的基础:在如今科技日益发展的今天,科学技术正在逐步的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角落,而化学作为科技的重要组成部分正在逐步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今天小编在这给大家整理了一些初三化学上册的优秀教案设计,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初三化学上册的优秀教案设计1 化学使世界变得更加绚丽 【学习目标】 1.了解什么是化学,认识到通过化学知识的学习能进一步认识自然、适应自然、改造自然、保护自然。 2.对学习化学产生浓厚的兴趣。 3.知道化学是一门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以及变化规律的自然科学,它与人类进步和社会的关系非常密切。 4.了解化学学科的学习特点,从而为学好化学做充分准备。 5.知道探究性学习是学好化学的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 6.绿色化学必将使世界变得更加绚丽多彩。 【教学策略】 1.魔术表演。 (1)魔棒点灯。 在酒精灯的灯芯里预先放有少量高锰酸钾,将玻璃棒预先插在盛有浓硫酸的试管里(试管里的浓硫酸不要被学生看出来)。表演时将玻璃棒点在灯芯里的高锰酸钾上,即可产生火焰。 (2)水变“牛奶”,“牛奶”变水。 用吸管向澄清石灰水中吹入呼出的气体,石灰水变浑,继续吹气,浑浊变清。 (3)白纸显字。 预先在白纸上用酚酞溶液写好“奇妙化学,源于生活”八个字,晾干呈无色,将稀氨水贮于小型喷雾器内,表演时,将氨水喷在白纸上即可显现出8个红字。 面对学生好奇、兴奋的眼神,教师很自豪地告诉学生,化学使世界变得更加绚丽多彩。

2、小组交流“你对化学学科的认识”。在小组交流的基础上推荐组内的1个同学到全班交流。(针对不能很好合作的小组,让他们加强合作重要性的体验) 3、全班交流(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在全班交流的基础上,教师应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掌握以下要点。 (1)化学是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以及变化规律的科学。 (2)学习化学的要求: ①认真预习,重视实验。 ②密切联系生活实际,学会与同学合作与交流。 ③善于思考,敢于提问,积极探究。 ④独立完成作业(包括书面、手工、调查、研究等作业)。 5.[要点1] 化学的作用 学习化学,可以认识物质性质及变化规律,弄清生活和生产中的一些化学现象,并且可以控制化学变化,使其向对人类有利的方向发展。例如,懂得了燃烧的原理,就可以使燃烧充分,节约能源,并能有效地防火灭火等。 学习化学,可以使人们更好地认识和利用自然界中的物质,如可以从石油中提炼汽油、煤油、柴油等,从空气中提纯氧气等。 学习化学,可以帮助人们研制新的材料,研究新能源,研究生命现象、合理利用资源,防止污染和保护环境,促进农业增产,促进人体健康等。 学习化学,也有利于人们学习和研究其他学科或领域。 [要点2] 怎样学好化学 学好初中化学,最重要的是要牢固地、系统地、熟悉地掌握好化学基础知识,掌握好基本的实验技能。一部分同学在初学化学时感到有极大的兴趣,但随着学习的深入会感到“容易懂、记不住、难理解,不会解答问题”,从而失去学习化学的兴趣,其实学习化学同其他学科的学习一样,只要了解学科的特点,掌握一定的学习方法,就能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 要想学好化学,希望同学们注意以下几点: 1.树立信心。要充分认识化学学科的重要性,化学是中学生必须学好的一门基础自然科学,不能有轻视的思想,更不能有畏难的情绪,应该充分相信自己的能力,相信自己一定能学好化学。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下册教案

第八单元金属和金属材料 课题1 金属材料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使学生了解金属的物理性质,了解常见合金的成分性能和用途。 2、过程与方法: 指导学生用实验的方法认识事物的性质,培养学生科学的认知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情景设置,使学生具有较强的问题意识,能够发现和提出有探究价值的化学问题。通过学生动手实验,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通过实验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培养学生将化学知识应用于生活实践的意识,能够对与化学有关的社会问题和生活问题做出合理的解释。 指导学生用实验的方法认识事物的性质,培养学生科学的认知方法。 从生活中的金属制品,感受其丰富多彩的形状、颜色美。 教学重点 1、金属材料的物理性质 2、物质性质与用途的关系 教学难点 1、培养学生运用探究方法得出相关结论的能力 2、提高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教学方法 采用实验探究法:按照问题—实验—观察—分析—结论的程序实行探究式讨论教学。 仪器、药品 铁片、铜片、铝片、干电池、小灯泡、导线、酒精灯、火柴、砂纸、黄铜、铜,与钛有关的资料和新型的合金的资料。

【板书设计】 第八单元课题1 金属材料 一、物理性质 1、共性:常温下大部分为固体(汞是液体),有金属光泽,大多为电和热的良导体,有延展性,密度较大,熔点教高。 2、特性: 二、性质决定用途 三、合金 1、常见合金──生铁和钢。 2、常见合金的主要成份、性能和用途。 课后反思: 课题2 金属的化学性质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知道铁、铝、铜等常见金属与氧气的反应。 (2)初步认识常见金属与盐酸、硫酸的置换反应,以及与盐溶液的置换反应,能用置换反应解释一些与日常生活有关的化学问题。 (3)能用金属活动性顺序对有关的置换反应进行简单地判断,并能利用金属活动性顺序解释一些与日常生活有关的化学问题。 2、过程与方法

初三化学第九单元知识点

第九单元溶液 【考点梳理】 考点1 溶液的定义、特征、组成 1、定义:一种或几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里,形成均一的、稳定的混合物,叫溶液。 2、特征:均一性、稳定性 3、组成:溶质:被溶解的物质叫溶质。可以是固体、液体或气体 溶剂:能溶解其他物质的物质叫溶剂。可是固体、液体或气体。常见溶剂有水、酒精等。 考点2 溶液的形成 明确溶质在溶液中以“分子”或“离子”形式存在 考点3 乳浊液的乳化 往水和植物油形成的乳浊液中加入洗涤剂,洗涤剂有乳化的功能它能使植物油分散成无数细小的的液滴,而不聚集成大的油滴。这些细小的液滴能随着水流走,从而达到洗净的目的。考点4 溶解时的吸热或放热现象 溶解过程中发生了两种变化。 一种是溶质的分子(或离子)向水中扩散,这一过程吸收热量。 另一种是溶质的分子(或离子)和水分子作用,生成水合分子(或水合离子),这一过程放出热量。 有的溶质溶解时,扩散过程吸收的热量小于水合过程放出的热量,表现为溶液的温度升高如:NaOH、浓H2SO4; 有的溶质溶解时,扩散过程吸收的热量大于水合过程放出的热量,表现为溶液的温度降低如:NH4NO3 考点5 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浓溶液和稀溶液 1、定义:在一定温度下,向一定量溶剂里加入某种溶质,当溶质不能继续溶解时,所得到 的溶液叫饱和溶液:还能继续溶解的溶液叫不饱和溶液。 注意:①“饱和”、“不饱和”是相对的随溶剂质量、溶质质量和温度的变化而变化。 ②某物质的饱和溶液只是不能继续溶解这种物质,但是还可以继续溶解其它物质。 2、根据一定量的溶液中溶质含量的多少,把溶液分为浓溶液和稀溶液 溶液的浓稀与溶液是否饱和无关,饱和溶液不一定是浓溶液,不饱和溶液也不一定是稀溶液 3、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相互转化 ①升高温度②增加溶剂 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 ①降低温度②增加溶质③蒸发溶剂 考点5 溶解度 1定义:溶解度表示在一定温度下,某固态物质在100g溶剂里达到饱和状态所溶解的质量。 2、概念中的四要素:①一定温度②100克溶剂③饱和状态④质量 3、固体溶解度与溶解性的关系: 4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全册教案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全册教案 人教版初中化学教案 绪言 一、素质教育目标 .知识目标:a常识性介绍化学研究的对象。 b初步理解物理变化、化学变化的概念及本质区别;并能运用概念会判断一些易分辨的典型的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 c初步了解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观察、描述实验的能力,启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知觉性和积极性。 .德育目标:通过学习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客观存在的,永恒运动的,是不可消灭的, 只能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应用科学改造自然,造福人类的教育。 .美育渗透点:以化学实验为载体,向学生展示化学实验中的仪器美,化学实验现象美,从而激发学生对化学科学的喜爱之情。 二、教学重点、难点、疑点 重点:物理变化、化学变化的概念及其应用。 难点:如何判断一个变化是物理变化还是化学变化。

疑点:物质变化与物质性质的区别。 解决办法:通过观察演示实验,列表记录实验现象,由学生讨论而得出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概念及本质区别。 通过学生讨论而归纳出物质的性质与物质的变化的区别。 三、实验及教具准备: 试管,带弯管的单空橡皮塞,酒精灯,玻璃片,烧杯,坩埚钳,石棉网,铁架台,研钵,火柴,药匙,胆矾,碱式碳酸铜,镁带,澄清石灰水,水。 四、学法引导 学会概念辨别,注意概念间的区别与联系。 如,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就可以从概念、特征、伴随的现象等方面加以区别;从变化发生过程中两者的相互关系寻找它们的联系。 .学会观察化学实验。 首先要观察变化前物质的颜色、状态;再注意观察变化中的现象,如变色、发光、放热、放出气体、发出声音……等;反应停止后,生成物的颜色、状态、气味等。学会观察实验,将有助于我们思考变化的原因,推测变化的原理,总结变化的规律。 五、课时安排 课时 六、教学过程: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教案全

学校 科目:化学 年级:九年级 教师: 2016-2017学年度第一学期

绪言化学使世界变得更加绚丽多彩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化学是一门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以及变化规律的自然科学。 (2)了解化学研究的内容 2、过程与方法 培养学生查阅资料、分析讨论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 (1)围绕着什么是化学,化学有什么作用,以及怎样学习等问题,对学生学习化学的情感进行熏陶和培养。 (2)通过我国化学成就的学习,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操和学习化学的紧迫感和热情。 二、教学重点 1、什么是化学 2、化学的作用 三、教学难点:培养学生学习化学的热情 四、课时设计一课时 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过程 教师:亲爱的同学们,大家好!在接下来的40分钟里,我将和大家一起进行一次奇异的旅行——走进化学世界。(喷字呈现“化学”二字)去领略化学带给我们的震撼! 如果说,数学使人精细;哲学使人深邃;艺术使人浪漫;……。那么我要说,化学使人梦想成真! 在古代,人们梦想像鸟儿一样,身生双翅,翱翔于蓝天白云之间; 在近代,人们梦想像千里眼、顺风耳一样,与远方亲人“天涯若比邻”;梦想能够亲眼观看,微观世界的奇异景象…… 化学就是帮助人类实现梦想的“魔法石”! 金属的冶炼,使人们拥有了制造飞机、汽车等崭新代步工具的材料,让人们“周游世界”的梦想成真;光导纤维的制造,使人们体验到“视频聊天”的快乐,让人们“天涯若比邻”的梦想成真! 同学们,你有怎样的梦想呢? 学生:回答 (板书:化学使世界变得更加绚丽多彩) 同学们,你们想体验梦想成真的快乐吗?请跟我一起走进化学的殿堂,为我们的梦想成真而努力学习! 学生:愿意! 教师:化学离我们并不遥远,化学就在我们身边。自然界的蓝天、白云、绿树、红花……每时每刻都在演绎着化学的神奇变化;人世间的衣、食、住、行……每分每秒都在展示着化学的无穷魅力!没有化学变化的发明创造,就没有当今世界的五光十色、包罗万象;没有化学变化的千百万化,就没有当今世界的多姿多彩、神奇无限。…… 教师:大家看大屏幕,这是什么? 学生:水!

初三化学复习—第九单元

第九单元溶液 一、课前复习: 1、溶液是分散到,形成了、 、的。 2、溶液的组成:叫溶剂,叫溶质。 3、溶液的特征: ⑴稳定性:只要温度不改变、水分不蒸发,溶质与溶剂; ⑵均一性:溶液中任意一部份,其组成中相同。 4、溶解的过程一般是在水分子的作用下,向水里扩散,并分散到水分子中间,形成稳定的混合物。 5、是一种最常用的溶剂。、等有机物也可以做溶剂。 同一物质在不同溶剂中溶解能力不同,不同物质在同一溶剂中溶解能力也不同。如碘在水里几乎不溶解,却能溶解在里。 6、溶质可以是、或。如果两种液体互相溶解时,一般把的一种叫溶剂,的一种叫做溶质。如果其中一种是水,一般把叫做溶剂。 7、乳浊液就是的混合物;洗涤剂能清洗油污是因为,汽油能清洗油污是因为。两者原理。 8、在溶解过程中发生两种变化,即扩散过程需要需热量,水合过程需热量。扩散过程和水合过程的热现象,表现为溶液的温度变化。如溶于水,会使溶液温度升高;溶于水,会使溶液温度降低。 9、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概念有三个要点: ⑴一定下;⑵在一定量的里;⑶溶解的溶质是否达到。 10、判断溶液是否饱和的方法是:在一定温度下,看溶液能不能继续。 11、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相互转化方法: ⑴对大多数溶质(如KNO3)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 ⑵对少数溶质如饱和石灰水不饱和溶液 12、固体溶解度表示在一定下,某固态物质在 g溶剂里达到状态时所溶解的质量。气体溶解度表示在压强在 KPa和一定时,气体溶解在体积水里达到状态时气体的体积。 13、影响物质溶解度的因素:⑴决定因素:溶质与溶剂的,⑵影响因素:和。固体的溶解度受影响不大。 14、溶解度曲线表示的意义:⑴表示物质的溶解度受影响大小;⑵同一溶质在不同时的溶解度;⑶不同溶质在同一时的溶解度大小。 15、溶质的质量分数是。数学表达式为:溶

人教版初三化学下册第十单元

九年级化学第十单元单元测试题 一、选择题:(本题有12小题,每小题2分,共24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 1食 物 苹 果 葡 萄 牛 奶 玉米粥 pH 2.9—3.3 3.5—4.5 6.3—6.6 6.8—8.0 人的胃液中含有盐酸,对于胃酸过多的人,空腹时最宜食用上述食物中的 ( ) A .苹果 B .葡萄 C .牛奶 D .玉米粥 2、1777年舍勒在《火与空气》一书中指出:空气由两种性质不同的“火空气”和“浊空气” 组成,其中“火空气”可以帮助燃烧,维持生命。下列物质不能.. 与“火空气”发生反应的是 ( ) A .木炭 B .石蜡 C .烧碱 D .乙醇 3、一些食品常用袋装生石灰做干燥剂. 生石灰属于 ( ) A 、酸 B 、碱 C 、盐 D 、氧化物 4、2005年诺贝尔化学奖授予了三位科学家,以表彰他们在烯烃反应领域研究方面所取 得的成就。下面是他们研究烯烃反应的示意图: 该反应属于四种反应类型中的 ( ) A .化合反应 B .分解反应 C .置换反应 D .复分解反应 5、下列物质因与氧气有关系而不能敞口放在空气中的是 ( ) A 、浓盐酸 B 、浓硫酸 C 、氢氧化钠 D 、白磷 6、蚊子、蜂、蚂蚁等昆虫叮咬人后,会向人注入一种叫蚁酸(甲酸)的物质,使皮肤 红肿疼痛,要消除肿痛,可涂下列物质中的 ( ) A 硼酸 B.氢氧化钠溶液 C.稀氨水或肥皂水 D.食用醋 7、喷墨打印机的工作原理是:将溶解在打印墨水(pH7.5~9.0)中的染料喷到打印纸(pH4.5~6.5)上,形成不溶于水的固体。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 A.打印墨水偏酸性 B.打印墨水显中性 C.打印纸偏酸性 D.打印纸偏碱性 8、混有水蒸气的下列气体,既能用浓硫酸干燥,又能用固体氢氧化钠干燥的是 ( ) A.SO 2 B.H 2 C.CO 2 D.HC1 9.试管内壁附着下列物质,不能用稀盐酸浸泡而除去的是 ( ) A.用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铁后留下的固体物质 B.硫酸铜溶液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后留下的蓝色固体 C.久盛石灰水后留下的白膜 D.用氢气还原氧化铜后留下的固体物质 10.我们已经学习很多物质并进行分类,下列各组表示同一种物质的是 ( ) C =C H H R 1 H C =C H H R 2H C =C H H H H C =C H H R 2 R 1 + + 催化剂

人教版 初三化学教案 上册全套

绪言 【教学目的】 1.认识化学所研究的对象; 2.初步理解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概念及其本质区别,并能运用概念来判断一些常见的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3.初步了解物质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4.通过演示实验培养学生观察、描述实验现象的能力, 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增加学生学习化学的自觉性和积极性。 【教学重点】 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概念及其应用 【教学方法】实验探究、总结、应用 【教学用时】 1课时 【教学用具】 试管,铁架台,玻璃片,研钵和杵,酒精灯,坩埚钳,镊子,石棉网,单孔橡皮塞,导管,玻璃棒,烧杯,药匙,棉手帕,火柴,氢氧化钠溶液,酚酞试液,高锰酸钾,浓硫酸,70%的酒精溶液,胆矾,水,镁带,碱式碳酸铜,澄清石灰水等。 【教学过程】 引入新课:(表演魔术) 1.“顿变鲜血”(氢氧化钠溶液使无色的酚酞变成红); 2.“魔棒点灯”; 3.“烧不坏的手帕” 学生对此会感到神秘、奇怪,然后引导学生去看书上提出的几个为什么。 讲述:我们会在生活中发现许多类似的问题,而这些有关物质及变化的问题在化学课里可以得到初步的解释,因为化学是一门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以及变化规律的基础自然科学。 强调:做以下实验时注意三个方面的观察:

1.变化前的物质 2.变化时发生的现象 3.变化后产生的物质。 演示实验1:水的沸腾 讲解:水变成水蒸气只是存在状态的不同,并没有生成其它物质。 演示实验2:胆矾的粉碎 边演示时边介绍仪器名称、使用方法等。 讲解:蓝色块状的胆矾研碎后变成蓝色粉末状的胆矾,也只是存在状态的不同,并没有生成其它物质。。 演示实验3:镁带的燃烧 讲解:镁带的颜色、状态,燃烧时发生的主要现象:放出大量的热,同时发出耀眼的白光。 演示实验4:加热碱式碳酸铜 讲解:碱式碳酸铜由绿色逐渐变黑,试管壁上有水珠,有能使石灰水变浑浊的无色气体产生。 引导学生得出结论: 从以上可以看出,实验1、2有一个共同的特征:就是物质的形态发生了变化,但没有生成其它物质。我们把这种没有生成其它物质的变化叫物理变化。 叫学生举例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物理变化; 实验3、4有一个共同特征是变化时都生成了其它的物质,这种变化时生成了其它的物质的变化叫做化学变化。 在化学变化中除了生成其它物质外,还伴随发生一些现象,如发热、发光、变色放出气体、生成沉淀等等。 叫学生举出日常生活中的一些常见的化学变化。 小结:采取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小结物理变化、化学变化的概念,本质区别

(完整版)初中化学第十单元知识点

第十单元 酸和碱 第一部分 一、酸碱指示剂 ● 定义:能跟酸或碱的溶液起作用而显示不同颜色的物质叫做酸碱指示剂。 ● 常见的酸碱指示剂有紫色石蕊溶液和无色酚酞溶液。 ● 某些植物的花瓣或果实(如牵牛花、月季花、紫卷心菜等)也可用作酸碱指示剂。 ● 紫色石蕊溶液遇酸溶液(含H +的溶液)变红,遇碱溶液(含OH -的溶液)变蓝,在中性溶液 中呈紫色。 无色酚酞溶液遇酸溶液不变色,在中性溶液中不变色,遇碱溶液变红。 ● 并非所有的盐溶液都是中性的。 水溶液呈碱性的盐:纯碱、小苏打等。 水溶液呈酸性的盐:硫酸铜、硫酸氢钠等。s 二、干燥剂 1. 使用干燥剂的目的是除去气体中混有的水蒸气。 2. 我们学过的干燥剂有氢氧化钠、浓硫酸、氧化钙、氯化钙等。 氢氧化钠易潮解;浓硫酸具有吸水性;而氧化钙可以与水反应:CaO+H 2O=Ca(OH)2 3. 氢氧化钠 氢氧化钠等碱性干燥剂不能干燥氯化氢、二氧化碳、二氧化硫等酸性气体。 4. 浓硫酸 浓硫酸等酸性干燥剂不能干燥氨气等碱性气体。 三、复分解反应 ● 定义:两种化合物互相交换成分,生成另外两种化合物的反应叫复分解反应。 ● 特点:交换成分,价态不变。 ● 反应发生的条件:生成难电离的物质(水、气体或沉淀)。 ● 置换反应和复分解反应没有先后顺序,可同时发生。 第二部分 酸 一、酸的定义和分类 酸:物质溶于水时,形成的阳离子全部是H +的化合物。 由于酸、碱、盐溶于水时会电离出阴、阳离子,所以酸、碱、盐的水溶液具有导电性。 ● 酸的电离:HCl=H ++Cl -,H 2SO 4=2H ++SO 42- 酸 含氧酸(命名“某酸”) H 2SO 4(硫酸)、H 2CO 3(碳酸)、HNO 3(硝酸)、H 2SO 3(亚硫酸)…… 无氧酸(命名“氢某酸”) HCl (盐酸,学名氢氯酸)、HF (氢氟酸)、H 2S (氢硫酸)…… 特殊的有机酸:CH 3COOH (醋酸,又名乙酸)有刺激性气味,易挥发

初三化学第十单元酸和碱教学设计

初中化学——第十单元酸和碱教学设计 课题1常见的酸和碱(1) 襄州区张湾办事处中心学校魏威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认识几种常见的酸,知道酸都具有相似的化学性质。 (2)知道酸的腐蚀性,能熟练取用酸及其溶液。 (3)会用酸碱指示剂检验溶液的酸碱性。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浓硫酸的强腐蚀性和浓硫酸的稀释实验,学会浓硫酸的稀释方法,强化实验及生活中的安全意识。 (2)通过几种常见的酸化学性质的探究比较,能简单的归纳出酸的化学性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树立科学的物质观,学会用辩证的观点看待事物,能透过表面现象挖掘事物具有共性的本质原因。 (2)知道化学作为自然科学的一部分。它本身就起源于人类生产活动,树立学好化学,更要用好化学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 重点: 1、科学素养的培养和提高。 2、酸化学性质 难点:为什么不同的酸具有相似的化学性质

第十单元课题1 常见的酸和碱 一、常见的酸 常见的酸:盐酸(HCl)、硫酸(H2SO4)、碳酸(H2CO3)、醋酸(CH3COOH)等。 二、酸碱指示剂:能跟酸或碱溶液作用而显示不同颜色的物质叫酸碱指示剂,简称指示剂。 三、浓硫酸的稀释 口诀:酸入水,沿内壁,慢慢倒,不断搅。 1、盐酸、硫酸等酸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使无色酚酞试液不变色,说明酸能与指示剂反应。 2、镁、锌、铁等活泼金属能与盐酸、硫酸反应生成氢气,说明酸能与金属活动性顺序表中排在氢以前的金属发生置换反应。 3、盐酸、硫酸中生锈的铁钉上的铁锈都逐渐溶解,溶液均变成黄色,说明酸能与金属氧化物发生反应。因此,可以用稀盐酸或稀硫酸除去金属表面的氧化物,如铁锈。

人教版初三化学教案下册全套

§ 5- 1碳的几种单质 【教学目的】 1?了解金刚石、石墨、木炭等碳的单质的物理性质和用途 2.通过分析金刚石、石墨是由碳元素组成的两种不同单质,进一步理解元素和单质这两个基本概念的区别和联系 【教学重点】金刚石、石墨在物理性质方面的特征与用途 【教学用具】集气瓶、氧化钠、木炭、品红、水、烧杯 【教学难点】金刚石、石墨物理性质方面的特征与用途之间的联系 【教学方法】讲述法、练习法、实验法 【教学过程】 写出下列物质中碳元素的化合价: C CO CO2 H2CO3 CaCO3 碳及碳的化合物是化学世界最庞大的家庭,有碳单质,如金刚石、石墨、无定形炭,还有无机含碳物质,和有机物等,所有有机物都有碳,氢两种元素。如天然气的主要成份甲烷(CH4),还有酒精、醋酸等,今天,我们来学习碳的几种单质。 以单质形式存在的碳有金刚石、石墨,还有无定形碳如木炭、活性炭、焦炭和炭黑等。(注意:碳和炭) 问:金刚石、石墨,无定形碳都是以碳元素组成的单质,如果把石墨和金刚石混合在一起,是混合物还纯净物? 是混合物,它也说明了以前学习过的单质的概念,应该是指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而不能

光光说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物质。 下列我们分别讨论一下这几种碳的单质的物理性质以及它们的用途: 一、金刚石 1.物理性质 纯净的金刚石是一种无色透明的,正八面体形状的固体,经仔细琢磨会带上光泽,成为璀灿夺目的装饰品一一钻石,它是一种不导电、不导热的固体,是自然存在的最硬的一种物质。 2.用途 坚硬是金刚石最重要的性质,可以利用这个性质,将金刚石做为切割玻璃的玻璃刀,还可用来切割石,加工坚硬的金属,作为钻探机的探头。 二、石墨 1.物理性质 石墨是一种深灰色的有金属光泽,不透明的细鳞片状固体,质地很软,是最软的矿物之一,可以导电,具有良好的导电性能,它具有滑腻的感觉。 2.用途 利用它具导电性能可作为电极,如电池中的石墨电极等,因为它具有滑腻的感觉所以它可用来作为润滑剂。 金刚石和石墨都是碳的单质,但它们的性质(物理性质)却截然不同,它主要是因为其中碳原子的排列不同,它们的物理性质才会这么大的差异。 三、无定形碳 无定形碳中有木炭、焦炭、炭黑、活性炭等,而木炭是我们最经常接触的一种, 现在主要以木炭为代表研究一下木炭的物理性质及它的一些主要用途。 (一)木炭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