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生物对污染物的吸收和迁移

合集下载

环境生物学—环境污染的生物效应

环境生物学—环境污染的生物效应
• 根据有机物在水体中分解变化和DO的变化,
可把受污河流分成几段:
– 清洁区:未受污染 – 分解区 – 腐败区
1.2.4 污染物的生物地球化学循 环
• 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的概念
– 指生物的合成作用和矿化作用所引起的污染物 周而复始的循环运动过程。
– 注:合成作用指生物(主要是绿色植物)将吸 收的环境化学物质转变为生物体本身的有机物 质的过程。
– (3)皮肤吸收:如有机磷农药可透过完整皮肤引起中毒。
• 植物吸收的主要途径:
– (1)根部吸收以及随后随蒸腾流而输送到植物各部 分;
– (2)通过植物叶片上的气孔从周围空气中吸收污染 物,是植物对大气污染物吸收的主要方式;
– (3)有机化合物的蒸汽经过植物地上部分表皮渗透 而摄入体内
污染物的体内分布
图1-1 污染源示意图
污染物的自然来源(Natural Source ) : 自然界向环境排放, 如:活动的火山或矿床;
农业
污染物的人为来源(Artificial Source ) : 来自人类活动,影 响范围广、危害大,如工业三废
交通
工业
污染物(Pollutant)
• 污染物
– 指进入环境后使环境的正常组成结构、状态和性质发生 变化,直接或间接有害于人类的生存和发展的物质。
环境生物效应:指各种环境因素变化而 导致生态系统变异的结果。
• 环境化学效应环境 效果。如:酸雨、光化学烟雾等。
• 环境物理效应:物理作用引起的环境效
果。如热污染、噪声污染等。
污染源(Pollution Source)
• 工业污染源 • 农业污染源 • 交通运输污染源 • 生活污染源
– 生物转化指外源化合物进入生物机体后在有关酶系统的催化作用下的 代谢变化过程。

生物对污染物的吸收与迁移

生物对污染物的吸收与迁移

1)、细胞壁吸附(第一道屏障)
细胞壁中的果胶质成分为结合污染物提供交换点。 有的重金属以非共质体方式扩散进入体内在细胞壁上沉积。
如:铅在皮层细胞和表皮细胞的壁上沉积:在浓度较低时先被细 胞壁吸附,和壁上的负电荷结合,达到平衡时多余的铅会沿非 共质体迁移。浓度较大时有部分细颗粒铅穿过细胞膜进入细胞 质。
3)经皮肤及其他途径的吸收
皮肤由表皮和真皮构成。 经皮肤吸收一般有两个阶段:一是污染物扩散的方式通过表皮,表皮的角质层是 最重要的屏障;二是污染物以扩散的方式通过真皮。
(三).污染物在动物体内的迁移与排出
1.污染物在不同部位积累 镉在肝脏和肾脏中积累,和金属硫蛋白结合; 汞和红细胞或血浆中的蛋白质结合,向各组织运输;等。
生物对污染物的吸收与迁移
CONTENTS
植物对污染物的吸收与迁移
动物对污染物的吸收与迁移
微生物对污染物的吸收
1
植物对污染物的吸收与迁移
• (一).植物对污染物的吸收
• (二).污染物在植物体内的迁移
(一).植物对污染物的吸收
(1) 植物对大气污染物的黏附和吸收
有害气体:SO2、NOx光化学烟雾、飘尘、降尘等 途径:1、黏附和吸收 2、叶片气孔、茎部皮孔进入
这些方式与植物体有类似之处,体现了生物膜结构与功能的高度统一。
吞噬作用:某些固态物质与细胞膜上某种蛋白质有特殊亲和力,当其与细胞 膜接触后,可改变这部分膜的表面张力,引起细胞膜外包或内凹.将固态物 质包围进人细胞。 胞饮作用:如吞食细胞外液的微滴和胶体物质 (即液态物质,特别是蛋白质) 也可通过这种方式进入细胞。
途径:导管(木质部)、筛管(韧皮部)
叶片吸收的重金属也能向下移动
2胞膜的方式 • (二).动物机体对污染物质的吸收

污染物迁移与转化机理研究

污染物迁移与转化机理研究

污染物迁移与转化机理研究第一章污染物迁移与转化机理概述污染物迁移与转化机理研究是环境科学中重要的研究方向之一。

人类活动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大气、水体和土壤中的污染物的分布和扩散。

了解污染物迁移与转化的机理对于环境保护和生态平衡的维护至关重要。

第二章水体中污染物的迁移与转化机理水体是从源头到终点的一条流动路径,各种污染物的输运和转化会随着水的流动而发生变化。

水体中的化学反应和物理过程会使一些污染物转化成为其他的污染物,例如水中的铜、铁离子可以与有机物结合形成硫酸盐,从而提高水中的硫酸盐浓度。

同时,水体中的污染物也会随着水流向下游迁移。

因此,研究水体中污染物的迁移和转化机理对于保护水环境至关重要。

第三章大气中污染物的迁移与转化机理大气污染是当前环境领域中经常提到的问题。

空气中的气体、颗粒物和云雾滴等都是大气的碳污染物,它们的来源包括燃料的燃烧和人类活动。

这些污染物在大气中的迁移和转化往往是复杂的,并随着大气运动而发生变化。

例如,颗粒物在大气中的吸附、射线和氧化作用等都能够改变其化学成分和物理性质,从而影响其迁移和转化机理。

因此,研究大气中污染物迁移与转化的机理可以帮助人们理解和解决大气污染问题。

第四章土壤中污染物的迁移和转化机理土壤是污染物存在的主要场所之一,污染物在土壤中的迁移和转化往往与土壤物理性质、化学性质和生物性质的变化密切相关。

土壤中污染物的转化通常可以通过酸碱中和、生物降解和吸附等多种方式实现。

同时,土壤中的污染物会随着水流、溶解、重力和土壤特性的变化而向下渗透,从而影响植物和地下水的水质。

因此,对于土壤中污染物的迁移和转化机理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第五章污染物迁移与转化机理的模拟与预测在研究污染物迁移和转化的机理过程中,数学模型和计算机模拟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数学模型可以解决复杂的自然和人为系统中的问题,并可以预测出未来的情境。

例如,可以使用非线性数学模型来模拟土壤中污染物的迁移过程,并预测不同污染物在土壤中的降解和吸附行为。

第二章污染物在生态系统中的行为

第二章污染物在生态系统中的行为
可使有毒化合物某些功能基团失活。 大多数化合物通过结合反应,水溶性增加,
很快由肾脏排出,是一种解毒反应。
结合反应的主要类型
结合反应类型 结合物 葡萄糖醛酸化 UDPGA
异物或一级代谢物
酚、醇、羧酸、胺、磺胺、 硫醇
硫酸化
PAPS
酚、芳香胺、醇
甲基化
SAM
多元酚、硫醇、胺、N-杂环
化合物
乙酰化
乙酰辅酶A 胺、芳香胺、氨基化合物
KBCF=物质在生物体内的浓度/物质在环境 介质中的浓度
2. 生物积累(Bioaccumulation)
指生物在其整个代谢活跃期间通过吸收、吸 附、吞食等各种过程,从周围环境中蓄积某 些元素或难分解化合物,以致随着生长发育, 浓缩系数不断增大的现象,又称生物学积累。
牡蛎在50µg/L氯化汞中,7d、14d、19d、 42d的浓缩系数 500、700、800、1200
一、生物转化
(一)概念biotransformation
生物转化指外源化合物进入生物机体后在有关酶 系统的催化作用下的代谢变化过程。
(二)生物转化的过程
排出体外
外源性化合物
过程I (相I反应)
一级代谢物
毒害作用
过程II (相II反应)
结合产物 (二级代谢物)
图 生物转化过程示意图
相I过程(反应)
胞内转移
四、生物吸收的机制:跨膜运输
透过细胞膜的方式
1、扩散:不消耗能量
简单扩散:高—低,脂溶性 滤过:亲水性孔道(通道蛋白),水溶性 协助扩散:载体,高—低
2、主动运输:生物膜有主动选择性、载 体
低—高,消耗能量
3、胞吞(吞噬)和胞饮作用
污染物透过细胞膜的方式

污染物在环境中的迁移和转化

污染物在环境中的迁移和转化

污染物在环境中的迁移和转化第一节概述一、污染物的迁移和转化的定义污染物在环境中发生的各种变化过程称之为污染物的迁移和转化(transport and transformation of pollutants),有时也称之为污染物的环境行为(environmental behavior)或环境转归(environmental fate)。

二、研究污染物在环境中迁移和转化过程及其规律性的意义1. 可阐明污染物种类,接触的浓度、时间、途径、方式和条件,从而研究相关毒作用。

研究污染物在环境中的迁移和转化的过程及其规律性,对于阐明人类在环境中接触的是什么污染物,接触的浓度、时间、途径、方式和条件等都具有十分重要的环境毒理学意义,否则就不能阐明有预谋中接触而导致的一系列毒作用。

2. 环境毒理学的许多基本问题在一定程度上也取决于对污染物在环境中的迁移和转化规律的认识。

例如:污染物的物质形态、联合作用、毒作用的影响因素、剂量效应关系等,都要涉及到接触污染物的真实情况的确定。

第二节环境污染物的迁移一、概念污染物的迁移(transport of pollutants)是指污染物在环境中发生的空间位置的相对移动过程。

迁移的结果导致局部环境中污染物的种类、数量和综合毒性强度发生变化。

二、机械性迁移根据污染物在环境中发生机械性迁移的作用力,可以将其分为气的、水的、和重力机械性迁移三种作用。

1.气的机械性迁移作用,包括污染物在大气中的自由扩散作用和被气流搬运的作用。

其影响因素有:气象条件、地形地貌、排放浓度、排放高度。

一般规律:污染物在大气中的排放量成正比,于平均风速和垂直混合高度成反比。

2.水的机械性迁移作用,包括污染物在水中的自由扩散作用和被水流的搬运作用。

一般规律:污染物在水体中的浓度与污染源的排放量成正比,与平均流速和距污染源的距离成反比。

3.重力的机械迁移作用,主要包括悬浮物污染物的沉降作用以及人为的搬运作用。

三、物理化学迁移物理化学迁移是污染物在环境中最基本的迁移过程。

污染生态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

污染生态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

理论类课程大纲课程名称: 污染生态学一、课程概况所属专业: 环境科学开课单位: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课程类型: 专业方向课课程代码: 13411140开课学期: 4 学分: 3学时:51 核心课程: 是拟使用教材:1.王焕校. 污染生态学(第3版).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2年。

国内(外)现有教材:1.孙铁珩等. 污染生态学. 科学出版社, 2001年;2.乔玉辉等. 污染生态学. 化学工业出版社. 2008年。

学习参考资料:1.专著教材类王宏镔等的《污染与恢复生态学》(2016)、李翠娟等的《基础生态学(第3版)》(2015)、金岚的《环境生态学》(1992)、张志杰的《环境污染生态学》(1989)、林肇信等的《环境保护概论(修订版)》(2006)、董世魁等的《恢复生态学》(2009)、Bush的《Ecology of a Changing Planet(3nd edition)》(2003)、Patrick Dugan的《Biochemical Ecology of Water Pollution》(2011)。

2.报纸期刊类生态学报,应用生态学报,生态学杂志,生态毒理学报,应用与环境生物学报,Journal of Applied Ecology,Environmental Pollution.3.网络资源类环境生态网:/;中国生态修复网:/;中国环境修复网:/;中国生态网:/;中国环境影响评价网:/;环境保护部:/。

二、课程描述本门课程是生态学专业方向课,同时也是生态学专业的专业核心课。

污染生态学是研究在污染条件下生物与环境之间相互关系规律的科学。

它是以污染物在生物体内的生物过程为主线索,生物与污染环境之间相互关系为主要研究内容,生物抗性形成和生物防治为研究重点的边缘交叉科学。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能够应用生态学的原理和方法,研究生物对污染物的吸收,污染物在生物体及生态系统中的迁移、转化、富集,污染物对生物的毒害作用机理,生物对污染物的解毒及抗性的形成,生物对长期污染胁迫条件的生态适应与适应分化与进化;能够进行水污染、大气污染、土壤污染及其生物防治措施的研究与应用,能够将污染生态学问题结合进入环境质量的评价工作中。

污染生态学课后习题

污染生态学课后习题

《污染生态学》复习题第一章污染物在生物体内的迁移规律1.何谓污染物它具有什么性质如何分类污染物:进入环境后使环境的正常组成发生直接或间接有害于生物生长、发育和繁殖的变化的物质。

污染物的性质:a.一种物质称为污染物,必须在特定的环境中达到一定的数量或浓度,并且持续一定的时间。

b.污染物会在环境中发生转化,即具有易变性。

污染物的分类:按污染物的来源可分为自然来源和人为来源的污染物;按受污染物影响的环境要素可分为大气、水体和土壤污染物等;按污染物的形态可分为气体、液体和固体污染物;按污染物的性质可分为化学、物理和生物污染物;按污染物在环境中物理、化学性状的变化可分为一次和二次污染物。

2.简述植物对水溶态污染物的吸收过程。

植物吸收污染物的主要器官是根,叶片也能吸收污染物。

水溶态的污染物到达根表面,主要由两个途径:一条是质体流途径,即污染物随蒸腾拉力,在植物吸收水分时与水一起到达植物根部;另一条是扩散途径,即通过扩散而到达根表面。

植物的细胞壁是污染物进入植物细胞的第一道屏障,在细胞壁中的果胶质成分为结合污染物提供了大量的交换位点。

细胞膜调节物质进出细胞的过程,并与细胞壁一起构成了细胞的防卫体系。

污染物通过植物细胞膜进入细胞的过程,目前认为有两种方式:一种是被动的扩散,物质顺着本身的浓度梯度或细胞膜的电化学势流动;一种是物质的主动传递过程,这种过程需要能量。

3.简述污染物在植物体内的迁移方式。

从根表面吸收的污染物能横穿根的中柱,被送入导管。

进入导管后随蒸腾拉力向地上部移动。

一般认为穿过根表面的无机离子到达内皮层可能有两种道路:第一条为非共质体通道,即无机离子和水在根内横向迁移,到达内皮层是通过细胞壁和细胞间隙等质外空间;第二条是共质体通道,即通过细胞内原生质流动和通过细胞之间向连接的细胞质通道。

污染物可以从根部向地上部运输,通过叶片吸收的污染物也可从地上部向根部运输。

4.简述动物体对污染物质的主要吸收途径。

《环境地球化学》教学大纲4.4

《环境地球化学》教学大纲4.4

《环境地球化学》教学大纲课程名称:环境地球化学课程编号:S011034课程学时:32课程学分:2课程性质:学位课适用专业:环境科学,地球化学先修课程:环境科学、环境化学、地球科学概论大纲执笔人:教研室主任:课程简介《环境地球化学》为环境科学专业硕士研究生的一门学位课,主要介绍化学元素和微量物质在人类赖以生存的周围环境中的含量、分布特征和来源,生物—非生物复合系统中化学物质(包括营养物质,主要是针对污染物)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的基本过程(包括迁移、转化和保留等)与反应机制及其与人类健康的关系,揭示人为系统干扰下区域及全球环境系统的变化规律,为资源合理开发利用,环境质量有效控制及人类生存、健康服务。

重点介绍地表环境中典型有机物质(主要为痕量有机污染物)的来源、分布、地球化学循环(迁移、转化与归宿),以及有关全球性和区域性环境问题。

环境地球化学是环境地学和有机地球化学的一个重要分支。

本课程共分五章,第一章介绍痕量有机污染物的主要类型、分布特征及污染源分析;第二章介绍有机污染物环境地球化学循环;第三章介绍有机污染物的环境生态效应;第四章介绍有机污染物的微生物降解及环境污染修复;第五章介绍环境地球化学分析技术。

一、课程目的与要求《环境地球化学》为环境科学专业硕士研究生的一门学位课,课程的任务是介绍化学元素和微量物质(主要为痕量有机污染物)在人类赖以生存的周围环境中的含量、分布规律及来源,生物—非生物复合系统中化学物质(包括营养物质,主要是针对污染物)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的基本过程(包括迁移、转化和保留等)与反应机制及其与人类健康的关系,揭示人为系统干扰下区域及全球环境系统的变化规律,为资源合理开发利用,环境质量有效控制及人类生存、健康服务。

学生通过本课程的学习,熟悉地球表面有机污染物的类型、性质、分布和地球化学循环原理;了解环境地球化学研究进展;掌握有关环境地球学方面的科研方法和样品分析技术。

《环境地球化学》既是一门理论基础课,又是一门实践性都很强的课程,具有综合性、多样性、交叉性和实践性很强的特点,要求学生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不仅要熟悉有机污染物环境地球化学循环的基本原理,还必须能够形成运用所学知识解决有机污染物造成的实际环境科学问题思路,培养环境样品分析检测的能力和环境质量评价的科学方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0
H2O 木质部
质外体运输 质外体运输 共质体运输
内皮层
表皮 皮层 H2O H2O H2 O H2O 根毛
H2O
H2 O
H2O
31
32
步骤之三:离子通过内部空间进入木质部
■除外部空间外,根部还有一个逆浓度梯度主 动进入细胞的、不能扩散的内部区域,称 为内部空间。 ■当离子被吸附在细胞膜表层后,经主动转运、 被动转运和膜动转运等方式进入细胞内。 ■离子也可以经过胞间连丝从一个细胞转运到 另一个细胞,由表皮运至木质部。
致死浓度分绝对致死浓度、半数致死浓度和 最小致死浓度等(指一次染毒后引起受试动物个 别死亡的浓度)。
19
二、植物对污染物的吸收与迁移
(一)植物对污染物的吸收
(二)植物对污染物的迁移
20
(一)植物对污染物的吸收
■植物对化学物的吸收是一个复杂的生理过
程,它一方面与吸水有关系,另一方面又
有它的独立性,同时对不同离子的吸收还
45
四、微生物对污染物的吸收和迁移
(一)微生物对污染物的吸收
■革兰氏阳性菌的细胞壁有一层很厚的、网状的肽聚
糖结构,在细胞壁表面存在的磷壁酸质和糖醛酸 磷壁酸质连接到网状的肽聚糖上。磷壁酸质的磷 酸二酯和糖醛酸磷壁酸质的羧基使细胞壁带负电 荷,具有离子交换的性质,能与溶液中带正电荷 的离子进行交换反应。
15
毒性( toxicity)
■毒性是指一种物质对生物体易感部位产生 有害作用的性质和能力。 ■毒性分级:在我国,常见的是将毒物分为 剧毒、高毒、中等毒、低毒和微毒这五级。
16
二、剂量
■一般指给予机体的或机体接触的外源化学物 数量。毒理学常用的剂量概念如下: ▲安全浓度(safe concentration)
(二)植物对污染物的迁移
■环境化学物在植物体内远距离运输的主要是 由维管系统完成,其运输通道包括向上的木 质部导管和向下的韧皮部筛管。 ■在植物根部外皮层和内皮层之间有一特殊结 构,称为凯氏带(casparians strip),可以 控制被根系吸收的外源污染物的运输。凯氏 带是内皮层细胞在侧壁和横壁上的部分加厚 并木质化和栓质化形成的。
■革兰氏阴性菌的细胞壁中,两层膜之间只有很薄的
一层肽聚糖结构,因此,一般说来它们固定污染 物的量比较低。 46
47
48
革兰氏染色操作步骤
49
(二)生物体对污染物的迁移
■污染物吸附到细胞表面后,由于细胞的能量 转移系统在物质转运过程中不能区分电荷相 同的代谢必需物和污染物,所以可通过摄取 必要的营养元素主动吸收重金属离子。 ■在金黄色葡萄球菌中,Cd2+是通过Mn2+吸收 系统进入胞内,而Zn2+通过Mg2+吸收系统。
6
7
持久性有机污染物
持久性有机污染物(Persistent Organic Pollutants, POPs),指一类具有半挥发性、 难降解、高脂溶性等理化性质,可进行远 距离甚至全球尺度的迁移扩散,并通过食 物链在生物体内浓缩积累,对人体和生态 环境产生毒性影响的有机污染物。如DDT, PCB等。
二恶英(多氯二苯并-p-二恶英)、呋喃(多氯二 苯并呋喃)
10
环境激素(Environmental Endocrine Disruptors, EEDs )
■环境激素,是指那些由于人类活动而释放 到环境中,且能干扰生物体正常激素功能, 引起内分泌紊乱,使生殖机能失常的化学 物质,也称为“环境荷尔蒙”、“外因性 内分泌干扰物质”。 ■环境激素包括二恶英(TCDD)、二氯二 苯氯乙烷(DDT)、多氯联苯(PCBs)、 石棉、汞、镉及其化合物、苯乙烯、聚碳 酸脂塑料等有害物质。
37
步骤之四:离子进入导管
离子从导管周围的薄壁细胞向导管
转运的机理还不能确定,有两种可能的 方式:一是被动性地随水分流动而进入, 二是导管周围薄壁细胞对离子选择性地 转运。
38
(一) 植物对污染物的吸收
2. 地上部分的吸收 ■植物地上部分的营养体包括叶、枝条和茎干,对 外源化学物吸收的主要器官是叶片,而茎干部和 枝条有较厚的外皮层保护,可以有效地阻止环境 化学物的吸收。 ■环境化学物可以通过气孔进入叶内,也可以从角 质层透入。植物叶片表面覆盖着的角质层是由多 糖和角质(脂类化合物)组成的保护层,无结构, 不易透水,但是角质层有裂缝,呈细微的孔道, 可让溶液通过。
有选择性。
■植物吸收污染物的主要器官是根,但叶片 也能吸收污染物。
21
(一) 植物对污染物的吸收
1.根部的吸收 ■根尖是植物根部吸收环境化学物的主要部 位,其中根毛部是根部吸收最活跃的区域。 根部对土壤溶液中离子的吸收过程可以分 为几个步骤: ▲将离子吸附到根细胞表面; ▲离子通过自由空间(外部空间)进入皮层 内部 ; ▲离子通过内部空间进入木质部; ▲离子进入导管 。
11
挥发性有机物(Volatile Organic Compounds, VOCs)
12
一些能污染环境和危害健康的VOCs
13
持久性有毒物(Persistant Toxicity Substances, PTS)
14
毒物(toxicant)
■毒物(toxicant)是指对有机体产生有害作用(毒 作用)的化学物质(P198)。 ■毒物是指在一定条件下,较小剂量就能对机体产生 损害作用或使机体出现异常反应的外源化学物 (李建政等,2006)。 ■能对人畜鱼禽或其他生物体显示体内毒性的那些环 境污染物又可称为环境毒物(何燧源,2002)。 环境毒物可分为化学性的、生物性的和物理性的 三类。
24
步骤之一:将离子吸附到根细胞表面
■土壤中重金属离子的扩散系数为:Zn2+ : 3×10-10cm2/s;Mn2+ :3×10-8cm2/s。如用 上述公式求算100天内Zn2+ 和Mn2+ 移动的 平均距离,则Zn2+:x=7.2×102cm=0.72mm;Mn2+:x=7.2×10-1cm =7.2mm。 ■结果证明两种重金属移动速度(扩散)是很慢 的,只是靠近根部的重金属才能通过扩散 作用到达根表面。可见,污染物主要通过 质体流途径到达根表面。
22
根毛及其放大图
根毛
根毛 土壤颗粒 土壤水分
23
步骤之一:将离子吸附到根细胞表面
■水溶态的污染物到达根表面,主要有两个 途径:一条是质体流途径(mass flow), 即污染物随蒸腾拉力,在植物吸收水分时 与水一起到达植物根部;另一条是扩散途 径,即通过扩散而到达根表面。 ■在土壤中,重金属的扩散一般遵循Fick的 第二法则,它的平均扩散距离为:√x2 = √2DT,式中D是扩散系数(cm2/s),t是时间 (s)。
■最小有作用浓度(minimal effect level):能使生 物体开始出现毒性反应的最低剂量。 ■效应浓度(effective concentration):在某一期限 内导致某一特殊反应的毒物浓度。
18
概念解释
致死浓度(lethal concentration):一次染毒后引起 受试动物死亡的浓度。
4
污染物的性质
■一种物质成为污染物,必须在特定的环
境中达到一定的数量或浓度,并且持续 一定的时间。 ■污染物会在环境中发生转化,即具有易 变性。
5
优先污染物(Priority pollutant)
■由于有毒物质品种繁多,不可能对每一种污 染物都制定控制标准,因而提出在众多污 染物中筛选出潜在危险大的作为优先研究 和控制对象,称之为优先污染物。 ■ 1988年我国初步提出水中优先控制污染物 黑名单,共14类68种。14类分别是:挥发 性卤代烃、苯系物、氯代苯类、多氯联苯、 酚类、硝基苯类、苯胺类、多环芳烃类、 酞酸脂类、农药、丙烯醛、亚硝胺类、氰 化物、重金属及其化合物。
39
气孔结构和开关
机理
40
41
用硝酸铅涂叶片各部位铅增加量(%)
(王焕校等,1985) 莴苣 对照 500mg/l 2 000mg/l 3 000mg/l 土 100 12.1 9.5 2.6 根 100 12.6 34.2 102 肉质茎 (可食部分) 100 59.5 826.5 939.4 叶片 100 2 814 13 持久性; ■生物累积性;
■长距离运输; ■生物毒性。
9
首批列入《关于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的斯德 哥尔摩公约》受控名单的12种POPs
■有意生产——有机氯杀虫剂:滴滴涕、氯丹、灭 蚁灵、艾氏剂、狄氏剂、异狄氏剂、七氯、毒杀
酚;
■有意生产——工业化学品:六氯苯和多氯联苯;
■无意排放——工业生产过程或燃烧生产的副产品:
25
步骤之一:将离子吸附到根细胞表面
■根部细胞在吸收离子的过程中,同时进行着离子
的吸附与解吸附。这时,总有一部分离子被其他
离子所置换。由于细胞的吸附具有交换性质,因
此也称交换吸附。 ■质膜表层有阴阳离子,其中,主要是H+、HCO3-, 这些离子主要是由于呼吸放出的CO2和H2O生成 的H2CO3所离解出来的。
▲最大无作用浓度(maximal no effect level)
▲最小有作用浓度(minimal effect level)
▲效应浓度(effective concentration)
▲致死浓度(lethal concentration)
17
概念解释
■安全浓度(safe concentration):生物与某种污 染物长期接触,仍未发现受害症状,这种不会产 生受害症状的浓度称之为安全浓度。 ■最大无作用浓度(maximal no effect level):未 能观察到任何损害作用的最高剂量。
二、植物对污染物的吸收与迁移 三、动物对污染物的吸收与迁移 四、微生物对污染物的吸收与迁移 五、影响植物吸收、迁移污染物的因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