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歌舞片的比较

合集下载

印度歌舞片与美国歌舞片的比较

印度歌舞片与美国歌舞片的比较

印度歌舞片与美国歌舞片的比较简·福伊尔曾说:“歌舞片的仪式性功能就是重申并阐明娱乐在其观众生活中所占的地位。

”歌舞片以其最擅长表现技巧反映浪漫主义情感, 表达喜悦、忧伤、欢乐、悲哀等情绪, 已经成为电影中不可或缺的一种宣泄人类愿望和梦想的影片类型。

印度歌舞电影, 以宏大华丽的布景, 缤纷灿烂的色彩, 悦耳动听的乐曲, 轻快活泼的舞蹈, 以及歌舞片独有的梦幻机制,为我们营造了一道道丰富的视觉盛宴。

是歌舞升平、如梦似幻好莱坞40 年代布景华丽、歌舞纷呈的“梦幻王国”美国片向往自然,印度片向往繁华和唯美作为最具美国特色的两大类型片之一,歌舞片和西部片一样,具有悠长的历史。

从上世纪30年代的剧场歌舞片到50年代的经典歌舞片,再到70年代的摇滚电影,好莱坞歌舞片历经革命,几度沉浮,在一阵阵欢畅舞声中,与美国文化及社会的变迁紧密相连。

“我的声音被记录下来了,是在有声电影中录下的,谢谢大家,再见。

”1927年,随着第一部有声电影《爵士歌王》的诞生。

观众终于从冗长乏味的解说字幕中解放出来。

而演员也得以在摄影机前放声高歌。

于是在音与画的结合中,歌与舞这对永恒的恋人,从此在银幕上留下了永恒的倩影。

40年代,站长的阴云笼罩全球,在那个经济萧条、民生凋敝的年代好莱坞歌舞片在硝烟弊日的年代里,为人们搭建了一个个浪漫、美好的乌托邦。

此时,也正是好莱坞歌舞片的繁荣期。

随着电影技术的日渐成熟,银幕上的歌舞场面也愈加复杂和华丽,场面调度也愈加成熟,涌现了一批经典的歌舞片。

其中最著名的,当数中国观众熟悉的《出水芙蓉》、《红舞鞋》等影片。

这个时期的好莱坞歌舞片异彩纷呈,百老汇群舞、芭蕾舞、爵士舞、社交舞等各种舞蹈形式,都被融会到银幕之上,令歌舞片的观赏性、娱乐性和感染力焕然一新。

进入50年代,好莱坞歌舞片继续发展。

在这10年当中,就有两届的奥斯卡奖颁给了歌舞片。

好莱坞歌舞片到达了黄金时期。

不同于30年代的歌舞片,对幽雅风尚的追求,自由盎然才是50年代的趣味。

中外舞剧鉴赏

中外舞剧鉴赏

赏析芭蕾舞剧《白毛女》院系:化学与环境工程学院专业:08级应用化学姓名:夏文超学号:2008050400322010年12月16号赏析芭蕾舞剧《白毛女》《白毛女》是《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后产生的最具影响力的作品之一,同名的歌剧、电影、京剧、舞剧等均成为各艺术门类中的精品历演不衰。

此剧采用北方民间音乐的曲调,吸收戏曲音乐,借鉴西欧歌剧的创作经验,是在新秧歌运动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中国民族新歌剧的奠基石。

作者用河北民歌《青阳传》的欢快曲调所谱写的“北风吹,雪花飘”来表现喜儿的天真和期待;用深沉、低昂的山西民歌《拣麦根》的曲调塑造杨白劳的音乐形象;用河北民歌《小白菜》来表现喜儿在黄家受黄母压迫时的压抑情绪;用高亢激越的山西梆子音乐突现喜儿的不屈和渴望复仇的心情等等艺术处理都是在民间音乐的土壤上生出的永恒旋律。

该剧在表演上的突出特点是借鉴了古典戏曲的歌唱、吟诵、道白三者结合的传统。

人物出场通过歌唱作自我介绍,不少地方也用独白叙述事件过程,人物对话采用话剧的表现方法。

红色芭蕾舞剧《白毛女》是1964年上海舞蹈学校的师生勇于创新,共同探索芭蕾民族化,根据同名歌剧集体创作改编的成果。

该剧初创于1964年,经小型、中型发展成为大型芭蕾舞剧,《白毛女》首演于1965年第六届“上海之春”,一炮打响,并引起了全国轰动。

该剧被誉为一部西方芭蕾艺术和中国民族风格完美结合的精品,是中国芭蕾的奠基作品之一。

1979年在“白毛女”剧组的基础上成立了上海芭蕾舞团,舞剧《白毛女》传承至今历经了40个春秋。

演出了1600余场,是目前国内演出场次最多的舞剧。

1994年该剧被文化部评为中华民族20世纪舞蹈经典作品金奖。

它根据同名歌剧改编,讲述贫苦农民的女儿—喜儿,被迫卖给恶霸地主黄世仁抵债,不堪凌辱,逃入深山。

长年风餐露宿,头发变成了白色,不知情者称其为“白毛仙姑”。

最后她被八路军所救,与年轻时的恋人—已是八路军战士的大春团聚。

歌剧《白毛女》以“旧社会把人逼成鬼,新社会把鬼变成人”的真实故事,感动了中国千千万万的老百姓。

中西方舞蹈简要对比

中西方舞蹈简要对比

中西方舞蹈简要对比——观《天鹅之死》和《千手观音》有感031120329 赵星晨舞蹈作为一种社会审美形态,作为一种人的内在生命力外化为人体的有节律的动态的造型艺术,起源于远古人类在求生存,求发展中劳动生产、健身和战斗操练等活动的模拟再现,以及图腾崇拜、巫术宗教祭礼活动和表现自身情感思想内在的冲动的需要。

它和诗歌、音乐结合在一起,是人类历史上最早产生的艺术形式之一。

舞蹈艺术反映和表现生活的美学原则有:感物而动、直抒胸臆;缘物寄情、托物言志;它能够将生活中人们的真实感受通过肢体的有韵律的运动表现出来,同时他又是一个时代,一个文化领域表现自己特色的独特方式。

舞蹈的艺术特性:以人的身体动作为主要表现手段,并综合了音乐美术诗歌戏剧等艺术形式,以具有节奏性和造型性的直观的动态的舞蹈形象,表现人的情感和思想,反映人类社会生活的一中艺术。

在历史的发展过程中,不同的民族和地区都形成了具有自己独特风格的舞蹈传统和理念,这也使得世界上的各种舞蹈大相径庭,诠释着完全不同的宗教信仰和文化理念。

当然,区域相距越远,舞蹈的风格、表现形式上的差异就越大,其中在历史的漫长演化过程中形成了东西方大主要派别,其中中国舞蹈又是东方舞蹈中具有重要影响和鲜明特色的一个派系,因此,研究中西方舞蹈的差异对于探究中西方文化理念和宗教信仰的不同也有重要的意义。

下面就以《天鹅之死》和《千手观音》这两部作品作简要对比,扼要说明中西方舞蹈的各自特色。

《天鹅之死》是一部极具俄罗斯特色芭蕾舞剧,全剧表现了一只垂死挣扎的天鹅的情态,极富有表现力,使人仿佛真实得感受到了天鹅在垂死之际的迷茫和无助。

这部剧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并不是一部十分注重炫耀超难技术的芭蕾舞剧,它在演员的高难技巧方面的要求显然不及《天鹅湖》,《胡桃夹子》等其他剧目那么高,但是这部剧之所以成功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它在表现力和情感的诠释上的巨大成功。

在那略显衰颓的动作中,人们感受到了天鹅的在死亡之际的巨大伤感,由此激发出了观众的悲悯和怜惜的情感,将人们完全的融入了整部剧的情感世界中。

中国歌剧与外国歌剧的差异

中国歌剧与外国歌剧的差异

浅析歌剧《白毛女》与《天鹅湖》————中外歌剧的差异(电子系黄松源)歌剧《白毛女》的艺术重要性表现在其音乐设计、歌剧表演、乐器演奏以及唱腔处理上的艺术特点。

歌剧《白毛女》不仅在中国歌剧历史上成为一个重要的里程碑,而且在中国文艺史上也写下了光辉的一页。

从它为我们所提供的丰富的艺术实践中,我们越来越深刻地认识到它在中国文学艺术发展历程中的历史价值,尤其是它在艺术表现方面的一些特点,这对于我们今天的文艺理论建设与文艺创作实践,有着巨大的意义。

一、《白毛女》是中国歌剧的代表作歌剧《白毛女》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成为我国新歌剧发展历程中令人瞩目的代表作,其重要性具体体现在:1、歌剧《白毛女》丰富的内涵歌剧《白毛女》通过剧中各个不同人物的关系,深刻地概括了当时我国广大农村中最基本的阶级矛盾和斗争即地主与农民这两个对立阶级的矛盾和斗争,具体反映了在地主阶级残酷压迫下农民的血泪生活,通过杨白劳和喜儿这两个不同典型人物的遭遇来说明广大农民只有在党的领导下向地主阶级进行坚决的斗争,才能真正得到翻身解放。

这个故事表现了现实的积极意义及人民自己的战斗的浪漫主义色彩。

2. 剧中音乐对人物的刻画剧中音乐对于人物的刻画是相当深刻而有意义的,对后来中国歌剧的发展有着积极的指导作用。

最突出的是《白毛女》开始解决如何通过音乐来具体而细致地刻画剧中人物形象的问题,对主要角色:喜儿、杨白劳、黄世仁的音乐刻画都做到了贴切而富有个性。

3. 丰富的音乐创作形式和手法在音乐创作的形式和手法上,创造性地借鉴了近代外国歌剧的某些传统形式和经验如主导主题的运用以及和声、复调、合唱、伴唱、重唱和管弦乐队的运用等,丰富了歌剧音乐的表现力,为中国新歌剧的发展进行了大胆的、卓有成效的尝试。

例如:合唱《太阳出来了》,剧终前群众演唱的合唱十分成功,它唱出了解放了的人民的坚强、豪放与喜悦的心情,唱出了他们对喜儿不幸遭遇的悲愤同情,将深厚的阶级感情真切的表现出来,特别是合唱对“旧社会把人变成鬼,新社会把鬼变成人”这一全剧中心思想的反复渲染,对突出歌剧主题起到重要的作用。

中外名歌剧鉴赏及对比(观后感)

中外名歌剧鉴赏及对比(观后感)

浅谈中外名歌剧的鉴赏和对比罗曼罗兰说过这样一句话:“音乐不是一种单纯的消遣,他或是对于心灵的一种理智上的裨益,或者是镇定灵魂的一种抚慰。

”排除现代商业元素的融入,单纯来讲我认为音乐其实本身是一种可以让人肃静的艺术,一种可以让人产生情感交流和共鸣的载体。

如果生活中还需要加入一种基调,便是戏剧性。

音乐的戏剧,戏剧的音乐,这便是我对歌剧的理解。

简单地说,歌剧即是用演唱的方式来表演某个戏剧故事,其间往往带有连续不断的音乐。

因为变幻的歌剧有其音乐和戏剧综合形式的本质属性,所以含有歌曲、戏剧、文学、舞蹈甚至舞台美术等许多门艺术贯穿其中。

正是这种特色的综合形式和独特的艺术魅力,使歌剧逐渐发展成为当今世界上的一种重要的音乐载体并不断得到新的进步和发展。

纵向观察,歌剧的地域发展也有着重要的区别和特色。

由于笔者对歌剧艺术的理解仅停留在课堂,故无力长篇奇谈,仅选用中外歌剧经典之二——法国歌剧《卡门》和中国歌剧《江姐》进行赏析,通过对这两部歌剧的每幕经典桥段进行分析,浅谈作者对中外歌剧的各自特点的理解,共同和不同之处和个人启示,并对未来歌剧发展过程的初步见解,望与君共勉。

《卡门》是我接触的第一部完整的经典歌剧,无论从逼真完美的舞台艺术和演员服饰,还是从表演者的歌剧表演,都深深地触动我对音乐的理解:最原始的心声当由半说半唱形式表达出来更显淋漓尽致,更显音乐艺术与现实生活的水乳交融。

四幕《卡门》讲述一名生性无拘束的吉普赛女郎卡门从事走私的冒险经历中,先后爱上士兵豪塞和斗牛士吕卡,最终当她为斗牛士胜利而欢呼时,却死在了豪塞的剑下。

歌剧的序曲《斗牛士之歌》耳熟能详,是一首在音乐会上经常被单独演奏的曲目,主题选自歌剧最后一幕斗牛士上场时的音乐。

虽然整体给人产生华丽、紧凑和引人入胜的感觉,但是同样也为整部剧情的跌宕埋下伏笔,暗示着未来未知悲惨的结局。

每当卡门遭遇紧张局势或由暗转名时总会响起,交相呼应,明暗对比,给整体话剧蒙上一层神秘的跌宕气势,不仅让每一个人心情随其起伏跌宕。

中外音乐剧比较

中外音乐剧比较

中外音乐剧比较浙江工商大学工商管理学院班级:工商1101学号:1101100116段丽媛1.什么是音乐剧?音乐剧(英语:Music Theater,简称:Musicals),又称歌舞剧,是音乐、舞蹈、歌曲、魔术、杂技和对白等丰富多彩表演形式结合为一体的戏剧表演。

剧中的幽默、讽刺、感伤、爱情等主题通过演员的语言,神情和动作以及舞台的背景、环境和各种音乐的巧妙结合来传达给观众一种新颖的综合的艺术形式。

音乐剧的特点有:综合性,现代性,多元性和灵活性等。

它是一门20世纪出现的一门新兴的综合舞台艺术。

它通俗易懂,突破年龄、阶层等客观因素的局限,广受观众的喜爱。

2.音乐剧的产生和发展简短介绍在17世纪~18世纪的欧洲,音乐成了人们用来表达思想和感情的有力工具。

各式各样的音乐都得到茂盛的发展,出现了清唱剧和歌剧,但这两种剧在某些方面上显得单调,而且不能完全满足观众的口味和需要,于是出现了介于两者之间的艺术形式产生了。

历史上第一部“音乐剧”是约翰·凯的《乞丐的歌剧》,首演于1728年的伦敦,后来一个巡回演出团在美国北部也上演了这部剧,这便是美国人亲身体验音乐剧的开端。

后来,美国的第一部音乐剧《黑魔鬼》出现,德国的喜剧《穿紧身衣跳舞的女孩》也出现,西方的很多国家都已开始了音乐剧的创作。

随着先进音乐制作技术的发展,大量优秀剧本的创作,大量优秀导演的诞生,各种舞台、道具、服装设计的创新以及大家对音乐剧的喜爱,音乐剧得以广泛地、多样化的发展,呈现了一派新荣的百花争艳的景象。

而到了现代这个科技时代,高科技技术的融入也为音乐剧的各方面的创作带来了一股新风。

3.中外音乐剧起步比较从音乐剧的起源和初期到中期的发展过程中,我们始终很难看得到中国的音乐剧谱写下的足迹,而美国、英国、法国和德国等国家却已开始了不同背景,不同风格,不同题材和尝试和创作,这不得不成为“为什么中国没有创作出优秀而又能在世界范围内具有影响力的音乐剧”的原因,因为我们在音乐剧这一方面的起步和意识远远晚于很多外国国家。

东西方舞蹈艺术比较

东西方舞蹈艺术比较

东西方舞蹈艺术比较作者:丁琼来源:《艺术科技》2013年第03期摘要:舞蹈作为人类的一种文化现象,是一个民族文化的缩影和象征。

由于不同地域、国家、民族,有着不同风格和特色的舞蹈艺术,因此本文以东西方最具代表的舞蹈作品《雀之灵》和《天鹅湖》为例,分别从它们的舞蹈形式、文化背景和舞蹈内在情趣几个方面进行比较,从而得出西方舞蹈崇拜宗教礼和文化自由、外放,东方舞蹈讲究形神的统一。

关键词:《雀之灵》;《天鹅湖》;艺术比较;差异性0 引言世界舞蹈在内容和形式上都呈现了其特征的多样化。

东方有中国和印度以及埃及等舞蹈模式;西方有英国,俄国以及美国等舞蹈模式。

正是由于它们之间文化背景的差异性,才使得世界舞蹈呈现出绚丽多彩,万花齐放的丰富景象。

这里以中国孔雀舞《雀之灵》和俄国芭蕾舞《天鹅湖》为例,通过对两者的赏析和比较来论述东西方舞蹈艺术的不同。

1 东方看手,西方看脚东方舞蹈是“坐”文化,它对于“手舞”的关注多于“足蹈”,以上身肢体语言表现为主。

而西方舞蹈是以“立”文化为特色,以下身肢体语言表现为主。

《雀之灵》和《天鹅湖》在东西方舞蹈艺术比较中是非常具有代表性的例子,前者比较注重上肢变化,面部表情丰富多样,手指姿态变化莫测,腿部大多是立地蹲伏。

后者则是把腿脚的功夫作为表演的重点,以“开、绷、直、立、轻、稳、准、美”为舞蹈的主要表现形式,而手臂仅向旁平举而已。

《雀之灵》的灵感来源于傣族舞蹈,它脱胎于傣族传统的孔雀舞,是对传统舞蹈的演变和创新。

以模仿孔雀的一点一滴的动作为故事内容,在动作编排上,开场运用拇指与食指指尖的细微捏合,中指和无名指以及小拇指自然地翘起,直观形象的塑造了孔雀头部的舞蹈造型。

舞者通过其手腕、手指与身体各部分的协调配合展现出节节伸展的舞姿,让观众在这种震撼而又安静的光影之中无声无息地被感染,与舞者产生强烈的共鸣。

与《雀之灵》有所不同,《天鹅湖》取材于德国中世纪民间爱情传说,王子齐格弗里与被魔法变成天鹅的公主奥杰塔的爱情故事,并通过芭蕾舞的形式呈现出来。

中外舞蹈作品赏析

中外舞蹈作品赏析

中外舞蹈作品赏析【原创实用版】目录一、引言1.介绍中外舞蹈作品赏析的意义2.概述中外舞蹈的特点二、中国舞蹈作品赏析1.《红色娘子军》2.《霓裳羽衣曲》3.《千手观音》三、外国舞蹈作品赏析1.《天鹅湖》2.《胡桃夹子》3.《大河之舞》四、中外舞蹈作品的异同1.艺术表现手法的差异2.舞蹈背后的文化内涵五、结论1.总结中外舞蹈作品的特点和魅力2.强调欣赏和学习舞蹈的重要性正文一、引言中外舞蹈作品赏析是一门富有魅力的艺术课程,它不仅可以让我们欣赏到世界各地独具特色的舞蹈,还可以深入了解舞蹈背后的文化内涵。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能够感受到舞蹈所带来的愉悦和精神享受。

中国舞蹈和外国舞蹈在表现形式、技巧和风格上都有着各自的特点。

中国舞蹈强调内在情感的表达,追求和谐优美的舞姿;外国舞蹈则注重技巧和戏剧性的表现,追求创新的艺术形式。

二、中国舞蹈作品赏析1.《红色娘子军》《红色娘子军》是一部具有鲜明时代特色的中国舞蹈作品,它以中国工农红军长征为背景,通过舞蹈展现了中国女性在革命中的英勇事迹。

作品中的舞蹈动作刚劲有力,表现出中国女性的坚韧不拔和英勇无畏。

2.《霓裳羽衣曲》《霓裳羽衣曲》是一部典型的中国古典舞蹈作品,它以优美、华丽的舞姿展现了古代宫廷舞蹈的魅力。

作品中的舞蹈动作细腻、柔美,充分体现了中国古典舞蹈的韵味和技巧。

3.《千手观音》《千手观音》是一部富有佛教文化内涵的中国舞蹈作品,它通过舞蹈表现了观音菩萨千手千眼的形象。

作品中的舞蹈动作独特、壮观,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和心灵震撼。

三、外国舞蹈作品赏析1.《天鹅湖》《天鹅湖》是一部著名的俄罗斯古典芭蕾舞剧,它以童话故事为背景,通过舞蹈展现了人类的爱情和勇气。

作品中的舞蹈动作优雅、精湛,被誉为世界芭蕾舞的瑰宝。

2.《胡桃夹子》《胡桃夹子》是一部富有童话色彩的外国舞蹈作品,它以圣诞夜为背景,通过舞蹈讲述了一个小女孩的奇幻冒险。

作品中的舞蹈动作活泼、生动,充满了童趣和想象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说起歌舞片,我们总能想到的就是好莱坞经典类型片中的一种,以《雨中曲》为代表的歌舞片,一直以来,各国电影人对于歌舞片的探索并不是很深入,感觉上除了好莱坞之外,很难有哪国能出现较为优秀的歌舞片,之前印象最深的就是好莱坞02年出品的《芝加哥》了,可以说美国人在歌舞片的制作上已经达到一个很纯熟的技术了,而相比较而言,我们国家的歌舞片这一电影类型方面就更为弱化了,不过难得终于在2005年,由陈可辛导演拍摄的一部歌舞片《如果爱》在中国大陆一时间掀起了对于所谓中国歌舞片的热潮,个人很喜欢这部片子,或许,这部影片作为歌舞片来说还不够成熟,不过其中的很多方面还是很值得我们推敲的。

《如果爱》这部影片走的仍然是陈可辛导演的主打——爱情路线,如果说《甜蜜蜜》所讲述的爱情恬静,美好却又让人黯然神伤的话,那么《如果爱》则是更为朦胧而复杂的爱情了。

影片讲述的是两段爱情故事,孙纳和林见东,孙纳和聂文,陈可辛将这样两段爱情揉碎在了一起,没有给我们一个很明确的结果或是态度,甚至说,第一次看的时候会有点混乱,不明白电影所要表达的观点到底是什么,如果爱,如果不爱,确实是一个没有确切答案的问题,这也就给《如果爱》这部影片蒙上了一层不确定的感觉。

影片情结的发展是由现实和回忆交叉展现的,片中现实与回忆被导演运用的是两种不同的色彩,一个是光鲜明亮,一个则是灰暗冰冷,这样从色彩上的鲜明对比,对于表达孙纳的两段爱情是起着很重要的作用的。

影片一直在探讨理想爱情和现实爱情的问题,可最后似乎影片给我们的感觉并不是很乐观,带有一些冷漠和不屑,这也就是这部片子给我的一种很明显的淡淡的伤感,不过这也确实是陈可辛电影常常会给人带来的感觉。

喜欢《如果爱》,不得不说到它的结构,故事选取的情节就是电影中的电影,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戏中戏,歌舞剧中和现实中孙纳三人的情形很是相似,电影中穿插着戏里与戏外,回忆与现实的故事,将人生如戏这句话诠释的很透彻,这样的影片结构在一般电影中是很少使用的,本身就是两个时空的变化,又加上了现实时空中戏中戏的部分,虽然初看会有点混乱,不过仔细看过之后就会发现其实影片的情节脉络还是很清晰的,孙纳现实中和导演聂文合作拍摄了一部与其本身经历很是相似的歌舞剧,由此产生了很多对过去对林见东的回忆,情节的展开就是从这些地方一点一点推进的,所以说整个影片的情节结构还是很严谨的。

尤其还要提到一点的是影片的结尾,很特殊的表现方式,戏中戏正好结束,影片主人公的感情纠葛也由片中歌舞剧的结束而告终,恰到好处的做到了情节上的统一。

《如果爱》是一部歌舞片,那么其整部影片很重要的一部分就是歌舞场面的设置,本身故事情节的设置就使得影片很容易把握歌舞方面,陈可辛曾经强调:“歌舞是用来包装影片的华丽外衣的,它使得我们感受到爱情主题的细腻和和视听感受的奢华绚烂。

”确实我们得承认《如果爱》之所以给观众营造出来了一种淡而华丽的爱情氛围,歌舞场面的作用是不可忽视的,音乐背景的突出表达,舞蹈惊艳的完美呈现,演员的歌唱在戏中是没有间断的,尤其是电影中那些歌舞升平的大世界的表现,妖娆的舞蹈,媚惑的眼神,透过那些露骨的歌词,将所谓外面的花花世界完全赤裸裸的呈现出来了,可以说是影片的一个经典段落。

除去那些整段的歌舞场面,影片的配乐也是很讲究的,每一段音乐的选择都是恰到好处的,而歌词写得更是符合电影的主题,通过这样一段爱情故事反映周围世界环境的样貌,“世界本就邋遢,还有什么可怕,爽不爽一霎那,天堂地狱本一家……”
不得不说样直白的歌词给人的感觉真的很冷漠和残忍。

或许说《如果爱》在中国歌舞片的探索上还不算成功,可这确实国内电影的一个向前的迈进,也是给看惯了一般故事片的观众一个新的视觉冲击吧。

叙事比较歌舞艺术方法
《如果爱》中的叙事和歌舞是分开的,歌舞没有参与叙事。

影片是依据音乐节奏剪辑镜头,运用平行,交叉,对比等多种叙事蒙太奇,充分发挥歌舞部分的表意功能。

比如电影中周迅和金城武要拍一部歌舞片,故事开始的情节是周迅忘了旧情人金城武后的第一次见面,两人“你是谁?你是谁?”的对唱非常符合要表达的话语意思和感情。

而且前面已经提到这部电影是一部戏中戏,正因为有歌舞才有戏里戏外的真情假意。

现实生活中周迅却是为了忘怀过去的苦日子而在多年以后重新相遇故意装作不认识金城武,金城武在见面后一个人在住处又唱了那段“你是谁?你是谁?忘了爱过我”,并不停回忆起以前与周迅在一起的画面。

相比《红磨坊》歌曲的随意和混乱,《如果爱》是纯净的,歌曲也是由演员演唱的新创作的流行歌曲,流行音乐的参与,更能使人感受到歌舞片娱乐大众的的这一方面,吸引眼球。

相对于音乐的雕琢,对舞蹈的细心安排在影片中也看得出来。

通观影片,社交舞,新创舞,马戏班热舞竞相亮相,“伞舞”“邋遢的世界”,“男人本该嫉妒”等舞段各有特色。

影片巧妙的用“戏里”的舞蹈表现戏外人物的心声,歌舞和剧情十分的契合。

,《如果·爱》在整体剧情上也未免于落入俗套。

陈可辛导演运用“戏中戏”模式,讲述同一部戏的戏内戏外两个雷同的三角爱情故事。

但它与《红磨坊》最突出的不同就是,《如果·爱》的结局是开放式,孙纳爱林见东,也爱聂文,但她的最终选择无人知晓,影片结尾并没有交代,或许连她自己也不知道,这就使剧情丰富化,自由化,不会像好莱坞经典模式那样,将情节都设置成一个套路,看到最后所有人都能猜到结局。

《如果·爱》留给孙纳选择的余地也便留给了观众思考的空间。

这是作为歌舞片的一个突破,情感纠缠的细腻充分融入于剧情的走向,把选择留给时间,把情绪抛给观众,把思索对比现实。

影片表现的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故事,但大部分音乐与歌曲选择的都是20世纪后半期的经典流行音乐,例如,在《红磨坊》里,基德曼与麦克格雷格互赠的情歌有甲壳虫的《你需要的是爱》,U2乐队的《骄傲》、保罗·麦卡特尼的《蠢笨情歌》基德曼在“红磨坊”中被众人拥舞模仿了麦当娜《物质女孩》的MTV,而麦当娜的成名曲《宛若处女》则由“红磨坊”的经理泰勒拿来戏仿。

这样的混乱使歌舞与叙事不能糅合在一起,但是与其后现代激情的主题是符合的。

歌舞场面是对早期歌舞片的复兴。

在歌舞片早期,华丽的歌舞场面是必不可少的,制片公司通常要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去制作华丽的布景和艳丽的服装,营造花团锦簇的盛景,呈现给观众的往往都是一派仙乐飘飘、奢靡繁华的梦幻场景。

作为力图复兴歌舞片的《红磨坊》,除了过度喧嚣疯狂的歌舞场面,与戏仿的段落,很难找出经典的段落能够在歌舞电影史上抹上浓重的一笔。

《红磨坊》在叙事方面并没有表现出什么新的东西。

这部电影在片中讲述的正是一个传统好莱坞“后台歌舞片”的故事。

剧情设置可以说毫无新意,简单老套的剧情都成了它被载入歌舞片历史的“拦路虎”。

影片先是把红磨坊内颓废、奢靡、淫乱的狂欢场面尽其所能地铺陈在观众面前,营造出乌托邦式的气氛;紧接着,让莎婷(尼克·基德曼饰演)与克里斯汀(伊万·麦克雷格饰演)错遇并相爱,进而编织出乌托邦式的爱情诺言。

公爵的出现预示着这对刚刚热恋中的男女将要在社会现实和理想之间艰难抉择。

莎婷为了使克里斯汀不被杀害,赶走了克里斯汀,最后克里斯汀还是回来了,歌舞剧成功了,但是莎婷因为肺痨死了。

所有情节铺垫都是按照典型的后台歌舞片的套路来编排,丝毫
没有创新,所谓“后台歌舞片”是指在一个真实的舞台上表演歌舞节目,加上后台的爱情故事作为填充。

在1930 年的歌舞片中“后台爱情”是常见的叙事设计,为歌舞表演提供形势和情绪的框架,这一时期好莱坞歌舞片对叙事和主题的处理还主要是为前台表演作陪衬的。

在这种模式下,即使结局变为有情人终不能白头偕老, 《红磨坊》的故事情节也没有了任何吸引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