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第3节 身体的防卫(第2课时)

第3章第3节 身体的防卫(第2课时)
第3章第3节 身体的防卫(第2课时)

第3节身体的防卫(第2课时)

一、特殊的防病措施

1.人工免疫:分为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

2.计划免疫。

二、人体的免疫功能

1.免疫:人体对侵入体内的病原体及自身所产生的异常细胞进行________、________和清除的生理功能。

2.免疫的三大功能:

(1)________:人体受病原体侵袭时,通过非特异性免疫和特异性免疫保护自身。

(2)________:消除体内衰老、死亡及损伤的细胞。

(3)________:随时识别并清除体内突变产生的异常细胞,防止形成肿瘤。

A组基础训练

1.预防接种是重要的特异性防御措施之一,用于预防接种的疫苗通常是( )

A.天然抗原B.天然抗体

C.经过处理的抗原D.经过处理的抗体

2.下列叙述中不属于人工免疫的是( )

A.给毒蛇咬伤的病人注射含有抗蛇毒抗体的血清

B.将由病原微生物制成的疫苗接种到人体内

C.将淋巴因子等免疫物质注入人体内

D.人体感染麻疹病毒后,产生终身免疫

3.下列关于计划免疫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在我国应广泛开展计划免疫工作

B.实行计划免疫能有效的增强人体的免疫力

C.没病就不必进行预防接种

D.我国规定12岁以下儿童实施四苗常规接种

4.预防接种能预防传染病的原因是( )

A.能使人体在不发病的情况下产生抗体

B.接种的疫苗能直接消灭侵入人体的病原体

C.干扰素对病毒有抑制作用

D.人体体液的免疫作用

5.对于保护儿童的健康和生命,提高人口素质,造福子孙后代,具有十分重要意义的预防传染病的一种简便易行的手段是( )

A.自然免疫B.特异性免疫

C.非特异性免疫D.计划免疫

6.下列各现象与人体的自身免疫功能无关的是( )

A.出过麻疹的人不会再感染麻疹

B.高血脂造成动脉硬化,引起的心脏病

C.某些人易患类风湿性关节炎

D.某些人对青霉素过敏

7.艾滋病病毒主要攻击人体的免疫系统,使大量的免疫淋巴细胞死亡。因此,艾滋病患者往往会患正常人群中极少见的疾病,这表明艾滋病患者基本丧失( )

A.非特异性免疫功能B.人工免疫功能

C.特异性免疫功能D.免疫功能

8.我国根据某些传染病的发病规律,有计划地对儿童及青少年进行预防接种,比如通过接种卡介苗预防结核病。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接种卡介苗预防结核病属于非特异性免疫

B.接种的卡介苗属于抗原

C.计划免疫有利于保护少年儿童健康,提高人口素质

D.接种卡介苗能使人在不发病的情况下产生抗体

9.(攀枝花中考)接种卡介苗可以有效预防结核病,接种的卡介苗和产生的免疫种类分别是( )

A.抗原、特异性免疫

B.抗体、特异性免疫

C.抗原、非特异性免疫

D.病原体、非特异性免疫

10.(湛江中考)特异性免疫可以通过产生抗体与抗原结合,从而清除抗原,下列属于特异性免疫的是( )

A.皮肤的屏障作用

B.白细胞的吞噬作用

C.溶菌酶的杀菌作用

D.接种卡介苗预防肺结核

11.(内江中考)有关免疫的下列叙述中,错误的是( )

A.有些免疫是人生来就有的

B.免疫是人体的一种生理功能

C.免疫不能在人出生后获得

D.种牛痘预防天花属于特异性免疫

12.人体天生对各种病原体的抵御能力称为________免疫,通过接种疫苗获得的免疫称为________免疫。

13.如果将________杀死或减轻________的毒性,制成疫苗注入人体,使人体产生相应的抗体而获得的免疫叫做人工自动免疫。如果将________________或________________等免疫物质注入人体而获得的免疫叫做人工被动免疫。

14.人体的免疫功能可归纳为三个方面:免疫的抗感染功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当免疫功能失调时,可引起一些免疫病,如过敏反应、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等。

B组自主提高

15.脊髓灰质炎疫苗可以预防小儿麻痹症,这种免疫属于( )

①非特异性免疫②特异性免疫③自然免疫④计划免疫

A.①③ B.②③C.①④ D.②④

16.(乐山中考)下列与人的免疫有关的说法中,错误的是( )

A.不是所有的免疫都是人生来就有的

B.患过天花的人不会再得天花,这是一种特异性免疫

C.所有的传染病都可以通过接种疫苗来预防

D.有的人注射青霉素后会休克,这是免疫功能失调引起的

17.巴斯德在研究牲口炭疽病时,进行了科学实验。实验于1881年5月5日开始:把24只绵羊,用毒性已经削弱的病原菌进行注射感染,用另外24只绵羊不注射进行对照。5月17日,注射过病原菌的绵羊又一次注射毒性较强的病原菌,绵羊仍健康。5月31,巴斯德当众用毒性很强的病原菌来注射所有绵羊,6月2日,实验见分晓了,结果是:再次受病原菌感染的24只绵羊都很正常,而用来对照的24只绵羊都死了。

(1)此实验的原理是________;

(2)实验中5月5日和5月17注射的病原菌起了________作用;

(3)实验组绵羊不死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今年全国爱肝日的主题是“爱肝你我同行,构建健康长城。”专家介绍:乙型肝炎是严重损害肝脏的传染性疾病,病原体主要经血液、母婴及性接触传播。

分析上述资料,回答下列问题:

(1)乙型肝炎的病原体无细胞结构,不能独立生活,只能在________内繁殖。

(2)以下属于传染病预防措施中控制传染源的是________(填序号),属于切断传播途径的是________(填序号)。

①服务行业修脚所用的器具严格按规定消毒

②注意个人卫生,不共用剃须刀和牙具等用品

③乙型肝炎患者及其病毒携带者不能献血

(3)用杀死的或减毒的乙型肝炎病原体制成的生物制品称为________,将它接种于人体后,体内可产生相应的________,从而提高人体的抵抗力。

(4)据报道:2010年4月11日下午,在苏州闹市区街上,一位从日本留学归来的乙肝病毒携带者锄草(化名),因家人不肯与其共餐,便举着牌子征人吃饭。后来,锄草成功邀请到了1位市民,共享了一顿温馨而感人的晚餐。请就此事例发表你的看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合理即可)。

19.(益阳中考)2014年在西非多国爆发了埃博拉出血热疫情。截至12月,世界卫生组织报告确诊、疑似和可能感染病例近20000例,死亡6000多人。埃博拉出血热疫情是由埃博拉

病毒引起的。该病毒变异非常快,不断出现新的属种;通常通过血液和其他体液等途径传播。疫情发生后,许多国家先后开展了疫苗的研制工作。目前疫情已得到了有效控制…。根据以上信息和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埃博拉出血热与下面哪一项传染病的病原体类型相同________。

①肺结核②流感③蛔虫病④中东呼吸综合征

A.①② B.②④ C.①③ D.③④

(2)埃博拉病毒变异快、不断出现新的属种,主要原因是病毒结构中的________发生了改变。

(3)疫区的人们采取了以下措施,其中属于切断传播途径的是________(填代号)

①隔离病人②使用一次性口罩、手套和防护服

③接种疫苗④用紫外线、福尔马林等对室内外环境进行消毒

(4)下图反映出小白鼠先后接种某种疫苗后,血液中产生相应抗体的情况。图中显示受疫苗刺激后产生抗体数量的特点是______________,且持续的时间长。因而预防接种通常应进行两次或多次。上述免疫反应属于________免疫。

第19题图

第3节身体的防卫(第2课时)

【课堂笔记】

一、1.人工自动免疫人工被动免疫

二、1.识别消灭 2.(1)抗感染(2)保持自我稳定(3)免疫监视【课时训练】

1—5.CDCAD6—10.BCAAD11.C

12.自然人工

13.病原体病原体含有特异性抗体的血清

淋巴因子

14.免疫监视功能免疫自身稳定功能自身免疫病免疫缺陷病15-16.DC

17.(1)免疫(2)抗原(3)机体内产生了抵抗病原体的抗体18.(1)活细胞(2)③①②(3)抗原抗体

(4)科学认识传染病,尊重传染病病毒携带者

19.(1)B(2)遗传物质(3)②④(4)第二次比第一次多特异性

人教版高中化学选修五第三章第三节第2课时.docx

人教版高中化学选修五第三章第三节第2课时

高中化学学习材料 金戈铁骑整理制作 第2课时酯 目标要求 1.认识酯的结构,理解酯的性质。2.会书写酯的同分异构体。 一、酯的概念和结构 1.概念 酯是羧酸分子中的__________被__________取代后的产物。 2.组成和结构 酯的结构通式:________,R和R′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其官能团名称为______。

饱和一元羧酸和饱和一元醇形成的酯的分子通式为______________。 3.命名 酯类化合物是根据生成酯的酸和醇的名称来命名的。命名时,羧酸的名称写在前面,醇的名称写在后面,去掉醇换成酯。如: 二、酯的性质 1.物理性质 酯的密度一般比水____,____溶于水,____溶于乙醇、乙醚等有机溶剂。低级酯是具有__________的____体,存在于各种水果和花草中。 2.酯的水解反应 在酸或碱存在的条件下,酯能发生

________,生成相应的________和________。如乙酸乙酯的水解反应方程式为 酸性条件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碱性条件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知识点1酯的组成和结构 1.将下列酯的结构与名称连线

新同步九年级科学浙教版第二册第三章第3节 身体的防卫(重点要点)

第3节身体的防卫 对微生物的抵抗 1.人体抵抗病原体的结构和方法 人体有许多保护自己免受病患的结构和方法,这些构造和方法可分为以下两类:一是防止________侵入体内;二是抵抗已侵入体内的病原体。 2.人体的三道防线 例1(湖州中考)皮肤能够阻挡病原体侵入人体,这属于人体防御病原体的() A.第一道防线B.第二道防线 C.特异性免疫D.人工免疫 免疫 1.免疫的概念 免疫是人体的一种生理功能,是机体“识别”和“排除”抗原性异物(传染性的和非传染性的)、维持机体平衡和稳定的能力。 2.非特异性免疫 (1)特点:对多种病原体产生免疫防御作用,具有________。 (2)类型:皮肤、吞噬细胞、呼吸道纤毛、溶菌酶、胃液等。 (3)人体的第一道、第二道防线属于非特异性免疫。 3.特异性免疫

(1)第三道防线是人体在出生后逐渐建立起来的后天防御功能,特点是出生后才产生的,只针对某一特定的病原体或异物起作用,具有________,因而叫做特异性免疫(又称后天性免疫)。特异性免疫包括________(B淋巴细胞、抗体)和________(T淋巴细胞)。 (2)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的异同点 4.抗原和抗体 (1)抗原是指能和淋巴细胞产生免疫反应的物质,包括来自体外的________、________、移植器官、花粉等以及来自体内的癌细胞等。 (2)抗体是指抗原入侵机体后,刺激B淋巴细胞,使B淋巴细胞产生的一种抵抗该抗原的特殊________,通常称作______________。抗体能与特定的抗原结合,从而促进吞噬细胞的吞噬作用,将抗原消除。 例2下列关于人体免疫的相关内容,正确的是() 特殊的防病措施 1.自然免疫 通过感染,在机体里产生抗体,对病原体能产生抵抗作用,是一种自然的抵御能力。如患过天花的人不再患天花。 2.人工免疫 (1)为了防止传染病的流行,科学家进行了大量研究和实验,发现了一种通过给人体接种疫苗,使人体获得免疫能力的方法,叫做________。

第三章第二节第2课时 苯

第2课时苯 1.会写苯的分子式、结构式、结构简式;知道苯分子中的碳碳键是一种介于碳碳单键与碳碳双键之间的独特的键。 2.知道苯能够发生氧化反应、加成反应、取代反应,并会写相应的化学方程式。 知识点一苯的物理性质及分子结构[学生用书 P50] 阅读教材P69、P71,思考并填空。 1.苯的物理性质 2.苯的分子组成与结构 3.检验苯分子中是否含C===C的实验探究

结论:苯分子中不含碳碳双键。 判断正误 (1)标准状况下, 22.4 L 苯分子中含有3N A 个C —C 键。( ) (2)苯中含有碳碳双键,所以苯属于烯烃。( ) (3)苯分子中有6个完全相同的碳碳键。( ) (4)苯分子中各原子不在同一平面上。( ) (5)苯与溴水混合振荡后静置,溴水层褪色,证明苯分子中含有碳碳双键。( ) 答案:(1)× (2)× (3)√ (4)× (5)× 苯的分子结构 1.(2016·南京金陵中学期末)以下有关物质结构的描述正确的是( ) A .甲苯分子中的所有原子可能共平面 B .苯乙烯()分子中的所有原子不可能共平面 C .二氯甲烷分子为正四面体结构 D .乙烷分子中的所有原子不可能共面 解析:选D 。甲苯分子中的所有原子不可能共面,因为甲苯可以看成是甲烷分子中的一个氢原子被苯基取代,A 错误;苯乙烯分子中的所有原子有可能共平面,因为乙烯分子中的所有原子共面,而苯分子中的所有原子也共面,所以苯乙烯分子中的所有原子有可能共平面,B 错误;二氯甲烷分子为四面体结构,但不是正四面体,C 错误;乙烷分子中的所有原子不

可能共面,D正确。 2.能说明苯分子的平面正六边形结构中,碳碳键不是单、双键交替排布,而是6个碳原子之间的键完全相同的事实是() 解析:选B。苯分子结构中无论是单、双键交替出现,还是6个碳原子之间的键完全相同,苯的一取代物都只有一种结构,间位二取代物、对位二取代物也都只有一种结构,因此A、C、D项不能用以说明苯环不存在单、双键交替结构;B项,苯分子结构中若单、双键交替出现,则苯的邻位二取代物有两种结构,因此B项可以说明苯分子不存在单、双键交替结构。

湘教版高一地理必修一第二章第三节大气环境第3课时教学案

第二章第三节大气环境 第3课时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 班级姓名小组________第____号 【学习目标】 1.运用海陆性质差异原理||,解释北半球冬、夏季气压中心的形成和分布||。 2.理解东亚、南亚季风的成因及影响||。 3.举例说明气压带风带及气压中心对气候的影响||。 【重点难点】 1.掌握全球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及季节移动规律||,能够运用其分析全球气候类型的成因、分布和特点||。(重点) 2.识记北半球冬、夏季因海陆热力性质差异而形成的气压中心;理解东亚、南亚季风的成因及影响||。(重点) 【学情分析】 学生已经掌握了热力环流以及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和移动规律||,理解本节内容相对不是很难||,但本节是重点||,需要学生们熟练的掌握||。 【导学流程】 自主学习内容 一、回顾旧知 1、影响大气水平运动的作用力||。 2.三圈环流 (1)低纬环流:位于赤道与__________之间||,形成北半球的__________带和南半球的__________带||。 (2)中纬环流:位于副热带与副极地之间||,形成__________带||。 (3)高纬环流:位于极地与副极地之间||,形成__________带||。 3.全球气压带和风带的移动 1.原因:__________有规律的南北移动||。 2.规律:就北半球来说||,大致是夏季__________||,冬季__________||。南半球则恰好相反||。 二、基础知识感知 (一)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 1.气压带、风带季节移动与大气活动中心 (1)成因:海陆热力差异影响到海陆的__________分布||。夏季||,大陆上形成__________;冬季||,大陆上形成__________||。

2019-2020学年度科学九年级下册第3章 人的健康第 3 节 身体的防卫浙教版练习题八十一

2019-2020学年度科学九年级下册第3章人的健康第3 节身体的防卫浙教版 练习题八十一 第1题【单选题】 下列属于人工被动免疫的是( ) A、为预防甲肝,全校同学注射甲肝疫苗 B、小明接种麻疹疫苗预防麻疹 C、小华被狗咬伤,医生给他注射了抗狂犬病血清 D、进入人体的致病细菌被白细胞吞噬 【答案】: 【解析】: 第2题【单选题】 下列有关传染病和免疫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引起传染病的传染源就是病原体 B、吞噬细胞等组成了人体的第二道防线 C、抗体是在淋巴细胞刺激下由抗原产生的一种特殊蛋白质 D、疫苗能杀死病原体,所以接种疫苗可有效预防传染病 【答案】: 【解析】:

第3题【单选题】 接种卡介苗可以有效预防结核病,接种的卡介苗和产生的免疫种类分别是:( ) A、抗原、特异性免疫 B、抗体、特异性免疫 C、抗原、非特异性免疫 D、病原体、非特异性免疫 【答案】: 【解析】: 第4题【单选题】 接种过水痘疫苗的人能够抵抗水痘病毒的侵袭.接种的水痘疫苗和所属的免疫类型分别是( ) A、抗体、特异性免疫 B、抗原、特异性免病 C、抗体、非特异免疫 D、抗原、非特异性免疫 【答案】: 【解析】:

第5题【单选题】 接种脊髓灰质炎疫苗可以预防小儿麻痹症,这种免疫属于( ) ①特异性免疫②非特异性免疫③自然免疫④人工免疫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答案】: 【解析】: 第6题【单选题】 下列免疫类型不同于其他类型的是( ) A、体液的杀菌作用 B、吞噬细胞的吞噬作用 C、皮肤的屏障作用 D、淋巴细胞产生抗体,消灭病原体 【答案】:

【解析】: 第7题【填空题】 科学家在研究结核病时,利用小白鼠作为实验材料,进行了如下实验。请分析回答下列问题:乙组小白鼠在实验中的作用是______。 乙组中强毒结核菌在传染病中属于______。 该实验中强毒结核菌的营养方式是______。 该实验说明______。 【答案】:无 【解析】: 第8题【填空题】

第四章 第三节第2课时

第四章第三节电解池(第2课时) 三、电解质溶液中离子的放电顺序 只有掌握电解质溶液中离子的放电顺序才能正确的写出电极反应方程式。 1.阴极上:由于阴极上电子,不管阴极材料是金属还是石墨,此时都不能得电 子,只能是溶液中的得电子。阳离子氧化性越强就越得电子。 因此阴极上氧化性强的离子得电子。金属越不活泼,对应阳离子氧化性越,越得电子。由此根据金属活动顺序表,分析下列离子得电子能力的强弱:金属活动顺序表 Ag+Cu2+H+(酸) Pb2+Fe2+Zn2+H+(水) Al3+… 严格讲:离子的放电能力与其浓度也有一定的关系,如酸溶液中:c[H+(酸)]>c[ H+(水)],因而放电能力> 。但在中学范围内一般不考虑上述金属离子浓度 对其放电能力的影响。、、、、、等活泼金属阳 离子在水溶液中电解时不得电子。 小结:质量增加,或有氢气产生的电极一定是极。 2. 阳极上:电解池中阳极上电子,而与溶液中的都可失电子,因 此阳极上的电极反应与有关。由于一般的比阴离子更容易 失去电子,因此如果用一般的金属材料做阳极,电解时阳极上是失去电 子。而阳极如果用石墨或金属铂(Pt)等难失电子的物质做惰性电极时,则是 溶液中失去电子。阴离子还原性越强就越失去电子。 通过查资料,分析下列离子失电子能力的强弱: S2-I-Br-Cl-OH-(水或碱)最高价含氧酸根离子F-。 注意:放电顺序这个考点不难,但要细心,极易出错。要能根据放电顺序判断阴、阳极产物,如果是惰性电极则直接考虑溶液中离子的放电顺序。如果阳极是较活泼金属(即除金、铂以外的金属),那一定要能想起:一般的比阴离子更容易失去电子,因此如果用一般的金属材料做阳极,电解时阳极上是失去电子。四. 电解质溶液的电解规律 练习:1、用惰性电极电解下列电解质溶液,请你分析下列问题(注意得失电子的顺序)①、CuCl2 :阴极:阳极 总方程式:电解质浓度,pH 电解对象:,要把电解质溶液复原,加。 ②、HCl: 阴极:阳极 总方程式:电解质浓度,pH 电解对象:,要把电解质溶液复原,加。 小结:经过总方程式发现以上两个电解池反应的电解对象都是,这一类电解反应称为电解电解质型 练习:2、用惰性电极电解NaCl溶液,请你分析下列问题 阴极:阳极 总方程式:电解质浓度,pH 电解对象:,要把电解质溶液复原,加。

第三章 第二节 第2课时 共价晶体

第三章第二节第2课时共价晶体 一、选择题 1.金刚石是典型的共价晶体,下列关于金刚石的说法中错误的是() A.晶体中不存在独立的“分子” B.碳原子间以共价键相结合 C.是自然界中硬度最大的物质 D.化学性质稳定,即使在高温下也不会与氧气发生反应 答案 D 2.下列各组晶体物质中,化学键类型相同,晶体类型也相同的是() ①SiO2和SO3②晶体硼和HCl③CO2和SO2④晶体硅和金刚石⑤晶体氖和晶体氮⑥硫黄和碘 A.①②③ B.④⑤⑥ C.③④⑥ D.①③⑤ 答案 C 3.根据下列性质判断,属于共价晶体的物质是() A.熔点2 700 ℃,导电性好,延展性强 B.无色晶体,熔点3 550 ℃,不导电,质硬,难溶于水和有机溶剂 C.无色晶体,能溶于水,质硬而脆,熔点为800 ℃,熔化时能导电 D.熔点-56.6 ℃,微溶于水,硬度小,固态或液态时不导电 答案 B 4.关于SiO2晶体的叙述正确的是() A.60 g SiO2晶体中含有N A个分子(N A表示阿伏加德罗常数的数值) B.60 g SiO2晶体中,含有2N A个Si—O键 C.SiO2晶体中与同一Si原子相连的4个O原子处于同一四面体的4个顶点 D.SiO2晶体中,1个Si原子和2个O原子形成2个共价键 答案 C 5.氮氧化铝(AlON)属共价晶体,是一种超强透明材料,下列描述错误的是() A.AlON和石英的化学键类型相同 B.AlON和石英晶体类型相同 C.AlON和Al2O3的化学键类型不同

D.AlON和Al2O3晶体类型相同 答案 D 6下列关于共价晶体和分子晶体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共价晶体硬度通常比分子晶体大 B.共价晶体的熔点较高 C.分子晶体中有的水溶液能导电 D.金刚石、水晶和干冰都属于共价晶体 答案 D 7.干冰和二氧化硅晶体同是第ⅣA族元素的最高价氧化物,它们的熔、沸点却差别很大。其原因是() A.二氧化硅相对分子质量大于二氧化碳相对分子质量 B.C、O键键能比Si、O键键能小 C.干冰为分子晶体,二氧化硅为共价晶体 D.干冰易升华,二氧化硅不能 答案 C 8氮化碳的硬度比金刚石大,其结构如图所示。下列有关氮化碳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氮化碳属于共价晶体 B.氮化碳中碳显-4价,氮显+3价 C.氮化碳的化学式为C3N4 D.每个碳原子与4个氮原子相连,每个氮原子与3个碳原子相连 答案 B 9.我国的激光技术在世界上处于领先地位,据报道,有科学家用激光将置于铁室中石墨靶上的碳原子炸松,与此同时再用射频电火花喷射氮气,此时碳、氮原子结合成碳氮化合物薄膜。据称,这种化合物可能比金刚石更坚硬。其原因可能是() A.碳、氮原子构成平面结构的晶体 B.碳氮键比金刚石中的碳碳键更短 C.氮原子电子数比碳原子电子数多 D.碳、氮的单质的化学性质均不活泼 答案 B

第三章 第三节 第2课时

第2课时乙酸 [学习目标定位] 1.会写乙酸的分子式、结构式、结构简式,知道乙酸的官能团是—COOH。 2.知道乙酸具有酸的通性,并知道乙酸的酸性比碳酸强,会写乙酸与Na、NaOH、Na2CO3、NaHCO3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3.了解酯化反应的概念,会写乙酸与乙醇发生酯化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4.知道乙酸与乙醇发生酯化反应时是乙酸脱去—OH、乙醇脱去—OH上的H而结合成水,其余部分结合成乙酸乙酯。 一认识乙酸的酸性 1.乙酸分子结构 分子式:C2H4O2; 结构式:; 结构简式:CH3COOH; 官能团:羧基(—COOH)。 2.乙酸又叫醋酸,是食醋的主要成分,是常用的酸味剂,具有酸的通性。现通过以下两个实验来认识乙酸的酸性: ①向试管中加入约2 mL稀醋酸溶液,加入紫色石蕊溶液,观察现象; ②向试管中加入约2 mL稀醋酸溶液,滴加碳酸钠溶液,观察现象。 讨论下列问题: (1)上述实验可观察到什么现象?可得出什么结论? 答案①加入石蕊溶液呈红色。②滴加碳酸钠溶液有气泡生成。以上实验说明乙酸具有酸性。 (2)设计一个实验装置,比较乙酸、碳酸和硅酸的酸性强弱,画出装置图并说出预期的实验现象和结论。 答案 现象:碳酸钠溶液中出现气泡,硅酸钠溶液中有白色沉淀生成。 结论:酸性:乙酸>碳酸>硅酸。

归纳总结 羧基、醇羟基及水中氢原子活泼性比较 1.可以说明CH3COOH是弱酸的事实是() A.CH3COOH与水能以任何比互溶 B.CH3COOH能与Na2CO3溶液反应,产生CO2 C.0.1 mol·L-1的CH3COOH溶液中c(H+)=0.001 mol·L-1 D.1 mol·L-1的CH3COOH溶液能使紫色石蕊溶液变红 答案 C 解析排除法。选项A只说明CH3COOH易溶于水;选项B说明CH3COOH的酸性比碳酸强;选项D说明CH3COOH显酸性。(选项C中的数据说明CH3COOH没能完全电离,即说明CH3COOH是弱酸——尚未学到)。 2.用食醋浸泡有水垢(主要成分CaCO3)的暖瓶或水壶,可以清除其中的水垢。这是利用了醋酸的什么性质?通过这个事实你能比较出醋酸与碳酸的酸性强弱吗? 答案利用食醋清除水垢是利用了醋酸的酸性,它之所以能清除水垢是因为CH3COOH能与CaCO3发生反应:2CH3COOH+CaCO3―→(CH3COO)2Ca+H2O+CO2↑;该反应的发生可以说明CH3COOH的酸性比H2CO3的酸性强。 二乙酸的酯化反应 在一支试管中加入3 mL无水乙醇,然后边振荡试管边慢慢加入2 mL浓硫酸和2 mL冰醋酸,按下图装置进行实验(产生的蒸气经导管通到饱和Na2CO3溶液的液面上),观察右边试管中

第3章第3节《身体的防卫》导学案(第1课时)

身体的防卫(一) 学习目标 1、认识免疫现象。 2、了解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 3、了解抗原和抗体,特异性免疫和非特异性免疫。 学习重点难点 1、重点:免疫,体液免疫,细胞免疫,抗原、抗体,特异性免疫和非特异性免疫的概念。 2、难点:区别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抗原和抗体,特异性免疫和非特异性免疫。 课前准备 1. .如图中一只蚊子在吸食了甲的血液后,又叮咬乙,若甲的血液中含有丝虫病的幼虫—— 微丝蚴,乙被蚊子叮咬后患上了丝虫病,请回答: (1)甲是传染源;乙在患病前是易感人 群,微丝蚴是传播途径。 (2)针对丝虫病,要以切断传播途径为重点, 搞好环境卫生,并及时防蚊灭 蚊。 拓展与提高 1. 据调查,患有流感的人在讲话、咳嗽、打喷嚏时,会从鼻咽部喷出大量的含有流感病毒 的飞沫悬浮于空气中,而周围抵抗能力不强的人吸入了这种带有病毒的空气以后,病毒进入呼吸道,就可能引起流行感冒。据此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1)流行性感冒病原体是流感病毒,传染源是患有流感的人,传播途径是空中飞沫,易感染群是周围抵抗能力不强的人。 (2)患者症状轻微时,一般可不用药物治疗,经过一段时间后就可痊愈,这是因为人体具有免疫能力。患者痊愈后,一般不会再感染同样的流感病毒,是因为体内已存在这种病毒的抗体。 (3)在教室中预防该病的主要措施是通风透气,消毒。 新课预习 一、对微生物的抵抗 1. 对微生物的抵抗:一是防止病原体侵入体内;二是抵抗已侵入体 内的病原体。 2. 人体的三道防线:第一道是防止病原体侵入人体,皮肤、呼吸道、口腔、胃 等保护屏障能抵挡和杀死与人接触的大多数病菌;第二道防线是吞噬细胞对突破屏障侵入人体的微生物进行吞食和消化;第三道防线是对吞噬细胞不能吞噬的

第四章 第三节 第2课时

第2课时氮的氧化物大气污染物 [学习目标定位]认识一氧化氮、二氧化氮的性质,熟知氮的氧化物溶于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知道氮的氧化物(NO2)、硫的氧化物(SO2)是主要的大气污染物及防治措施。 一、一氧化氮和二氧化氮的性质 1.一氧化氮的性质 NO为无色无味的有毒气体,难溶于水,具有还原性,易被氧化:2NO+O2===2NO2。故只能用排水法收集。 2.二氧化氮的性质 (1)NO2为红棕色、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有毒,溶于水时与水发生歧化反应:3NO2+H2O===2HNO3+NO。故只能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 (2)NO2能与NaOH溶液反应,化学方程式为2NO2+2NaOH===NaNO2+NaNO3+H2O。

NO和NO2都不是酸性氧化物,NO与碱、酸都不能反应生成盐和水,属于不成盐氧化物;NO2与碱溶液发生氧化还原反应生成两种盐,也不属于酸性氧化物。 例

1最新的病毒学研究证实,一氧化氮对SARS病毒有直接抑制作用。下列关于一氧化氮的叙述正确的是() A.一氧化氮是一种红棕色气体 B.常温常压下,一氧化氮不能与空气中的氧气直接化合 C.一氧化氮可由氮气和氧气在放电条件下直接化合得到 D.一氧化氮易溶于水,不能用排水法收集 答案 C 解析NO是一种无色难溶于水的气体,可以用排水法收集;常温常压下,NO容易与氧气直接化合生成NO2。 例

2宇宙飞船的运载火箭的推进器引燃后发生剧烈反应,产生大量高温气体,从火箭尾部喷出。引燃后的高温气体成分有CO2、H2O、N2、NO等,这些气体均无色,但在卫星发射现场看到火箭喷射出大量的红烟,产生红烟的原因是() A.高温下N2遇空气生成NO2 B.NO与空气反应生成NO2 C.CO2遇NO反应生成NO2 D.NO遇H2O反应生成NO2 答案 B 解析根据原高温气体均为无色,但现场却能看到红色可推知,是因为发生反应:2NO+O2===2NO2。 二、氮的氧化物和氧气、水的反应与计算 1.反应原理 ①3NO2+H2O===2HNO3+NO ②2NO+O2===2NO2 由方程式①×2+②得: ③4NO2+O2+2H2O===4HNO3 由方程式①×2+②×3得: ④4NO+3O2+2H2O===4HNO3 2.计算类型

高2020届高2017级高三二轮复习选修4第三章 第二节 第2课时

第2课时 溶液pH 的计算 [学习目标定位] 1.学会pH 的简单计算。2.了解溶液稀释时pH 的变化规律,会计算各类混合溶液的pH 。 一 酸碱溶液混合后pH 的计算方法 1.根据常温下,水的离子积K w =c (H + )·c (OH - ),回答下列问题: (1)c (H + )为1.0×10 -12 mol·L -1 的溶液呈碱性,判断的依据是c (OH -)>c (H + )。 (2)pH =3的某盐酸溶液中,c (H + )为1.0×10- 3_mol·L - 1,由水电离产生的c (H + )为1.0×10 - 11_mol·L -1。 (3)0.05 mol·L -1 H 2SO 4溶液中,c (OH - )=1.0×10 -13 mol·L - 1,其pH 为1。 (4)将0.4 g NaOH 固体溶于水,得到1 L 溶液,c (OH - )=0.01_mol·L - 1,c (H + )=1.0×10 -12 _mol·L -1 ,pH =12。 2.常温下,pH =2的盐酸与pH =4的盐酸,若按1∶10的体积比混合后,溶液的c (H + )为1.0×10 -3 _mol·L - 1,pH 为3。 3.常温下,将200 mL 5×10- 3 mol·L - 1 NaOH 溶液与100 mL 2×10- 2 mol·L - 1 NaOH 溶液混合后,溶液的c (OH - )为1.0×10- 2_mol·L - 1,c (H + )为1.0×10 -12 _mol·L - 1,pH 为12。 4.常温下,pH =12的NaOH 溶液与pH =2的硫酸,若等体积混合后,溶液的pH 为7;若按9∶11的体积比混合后,溶液的pH 为3;若按11∶9的体积比混合后,溶液的pH 为11。 1.强酸、强碱溶液pH 的计算方法 (1)强酸 c mol·L - 1H n A 强酸溶液――→电离 c (H +)=nc mol·L - 1―→pH =-lg nc 。 (2)强碱 c mol·L -1B(OH)n 强碱溶液――→电离 c (OH - )=nc mol·L -1 ――→K w n (H + )=10- 14nc mol·L -1―→pH =14 +lg_nc 。2.酸、碱溶液混合后pH 的计算方法 (1)强酸与强酸混合 c (H + )混=c 1(H + )·V 1+c 2(H + )·V 2 V 1+V 2 ,然后再求pH 。 (2)强碱与强碱混合 先计算c (OH - )混=c 1(OH - )·V 1+c 2(OH - )·V 2 V 1+V 2 ,

第三章 第三节 第2课时讲解学习

第2课时乙酸 [目标导航] 1.掌握乙酸的组成、结构及主要用途。2.掌握乙酸的物理、化学性质,理解酯化反应的概念。3.认识乙酸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及与人体健康的关系。4.学会分析官能团与物质性质关系的方法。 一、乙酸 1.组成和结构 2.物理性质 俗名颜色状态气味溶解性挥发性 醋酸无色液体强烈刺激性易溶于水和乙醇易挥发 3.化学性质 (1)弱酸性 ①弱酸性:乙酸在水中的电离方程式为CH3COOH CH3COO-+H+,是一元弱酸,具有酸的通性。 ②醋酸与碳酸酸性强弱的比较实验

(2)酯化反应 ①概念:酸与醇反应生成酯和水的反应。 ②反应特点:酯化反应是可逆反应且比较缓慢。 ③乙酸与乙醇的酯化反应 实验现象 (1)饱和Na2CO3溶液的液面上有透明的油状液体生 成; (2)能闻到香味 化学方程式 CH3COOH+CH3CH2OH 浓硫酸 △CH3COOC2H5+ H2O 点拨①酯化反应属于取代反应。②酯化反应中酸脱羟基,醇脱羟基氢,生成酯和水。 【议一议】 1.判断正误: (1)乙酸的官能团是羟基。() (2)可用紫色石蕊溶液鉴别乙醇和乙酸。() (3)可用食醋除去水壶中的水垢(以CaCO3为主)。() (4)制取乙酸乙酯时,适当增大乙醇的浓度,可使乙酸完全反应。() 答案(1)×(2)√(3)√(4)× 2.乙酸、碳酸、水和乙醇中分别加入少量金属钠,反应最剧烈的是哪种?为什么? 答案反应最剧烈的是乙酸,因为乙酸中羟基氢最活泼。

二、酯 1.酯 羧酸分子羧基中的—OH被—OR′取代后的产物称为酯,简写为RCOOR′,结 构简式为,官能团为。 警示乙酸中羧基上碳氧双键和酯基中碳氧双键均不能发生加成反应。2.物理性质 低级酯(如乙酸乙酯)密度比水小,不溶于水,易溶于有机溶剂,具有芳香气味。3.用途 (1)用作香料,如作饮料、香水等中的香料。 (2)用作溶剂,如作指甲油、胶水的溶剂。 【议一议】 3.除去乙酸乙酯中的乙酸或乙醇能否用氢氧化钠溶液? 答案不能,因为此时乙酸乙酯会转化为乙酸钠和乙醇而将乙酸乙酯反应掉。 一、乙醇、水、乙酸分子中羟基的活泼性 【例1】下列物质都能与金属钠反应放出H2,产生H2的速率排序正确的是() ①C2H5OH②NaOH溶液③醋酸溶液 A.①>②>③B.②>①>③ C.③>②>①D.③>①>② 答案 C 解析金属钠与NaOH溶液反应,实质上是与其中的水反应。已知钠与水反应的速率比乙醇快;醋酸溶液中氢离子浓度更大,与钠反应速率更快。 归纳总结 羧基、醇羟基及水中氢原子活泼性比较

2021学年高中化学第二章第三节第3课时物质的量浓度课后训练含解析人教版必修一.docx

第3课时物质的量浓度 合格考过关检验 1.从100 mL 4 mol·L-1的KOH溶液中取出5 mL,这5 mL溶液中K+的浓度为( )。 A.2 mol·L-1 B.0.2 mol·L-1 C.4 mol·L-1 D.0.4 mol·L-1 答案C 解析这5mL溶液中K+的浓度与KOH的浓度相等,均为4mol·L-1,故选C。 2.下列溶液中,c(Cl-)与50 mL 1 mol·L-1的AlCl3溶液中c(Cl-)相等的是( )。 A.150 mL 1 mol·L-1的NaCl溶液 B.75 mL 2 mol·L-1的NH4Cl溶液 C.150 mL 3 mol·L-1的KCl溶液 D.75 mL 1 mol·L-1的BaCl2溶液 答案C 3.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40 g NaOH溶于水所得1 L溶液的浓度为1 mol·L-1 B.1 mol·L-1的Na2CO3溶液中Na+的浓度为1 mol·L-1 C.从1 L 0.1 mol·L-1的NaCl溶液中取出0.1 L溶液,则NaCl的浓度变为0.01 mol·L-1 D.1 L 0.2 mol·L-1的Na2SO4溶液中,Na+的物质的量为0.2 mol 答案A 解析40gNaOH的物质的量为1mol,溶液体积为1L,由公式得c=n n =1mol 1L =1mol·L-1,A项正 确;Na2CO3溶液的浓度为1mol·L-1,则Na+浓度为2mol·L-1,B项错误;原溶液浓度为0.1mol·L-1,则取出的0.1L溶液和剩余的0.9L溶液的浓度都为0.1mol·L-1,C项错 误;n(Na2SO4)=cV=0.2mol·L-1×1L=0.2mol,则n(Na+)=2n(Na2SO4)=2×0.2mol=0.4mol,D项错误。 4.容量瓶是用来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溶液的定量仪器,其上标有:①温度②浓度③容量 ④压强⑤刻度线⑥酸式或碱式这六项中的( )。 A.②④⑥ B.③⑤⑥ C.①②④ D.①③⑤ 答案D

浙教2011版科学九年级下册《第3章 人的健康 第3节 身体的防卫》_8

基于问题的学习(PBL)教学模式下的初中科学课堂教学设计 ——身体的防卫(第二课时) 一、教学设计思路分析 (一)前期分析 1、学习任务分析 人体免疫系统的三道防线或者说特异性免疫和非特异性免疫,对初中学生来说是比较难理解的内容。区分三道防线要抓住关键,有许多概念会出现,但不要挖掘太多、拓展太多。所以第二课时的圣体的防卫,仍然需要复习人体的三道防线。并且在复习过程中,也让学生理解接种疫苗的免疫学原理,是知识的拓展和延伸。 本节设计以预防天花科学史为线索,说明人工免疫的2种方式的概念。让学生从免疫学原理去解释接种牛痘苗起到对天花免疫的作用,总结出注射病原体可以产生人工免疫。从而站在卫生免疫部门的角度,在制定计划时可以推行计划免疫,从国家层面有规划的进行传染病免疫。然后以天花疫苗改良的问题,引出另一种人工免疫的方式——注射含抗体的血清。 随后用女子被狗咬伤,接种狂犬病疫苗后依然患病死亡的例子,基于这样问题进行班级性的探讨,引起学生思考。然后小组合作,用免疫学的内容去解释专家对于女士死亡的分析。真正做到学以致用。从中对比总结2中人工免疫的区别。 通过自学阅读理解人体免疫功能,随后让学生完成判断人体免疫系统是否对列举的5项物质作出反应,学习并且检验学生的自学成果。然后邀请5名同学上台展示他们的判断并且说明人体免疫的功能,再由其他学生去评价学生的判断,做到共同学习。 对于列举物质中人体免疫系统不做反应的2项,再人体免疫系统失调时,人体会作出反应。面对无害的物质,比如天花、蛋白质,有些人会出现过敏反应;面对自身正常细胞,有的人会出现自身免疫病;有的人体面对病原体毫无办法,这是免疫缺陷病。需要重点介绍过敏和艾滋病。过敏反应介绍反应机理和预防措施。在介绍艾滋病时,先通过认识艾滋病的作用机理去判断艾滋病病人的死亡原因。然后通过传播途径去列举预防艾滋病的措施。最后用小A同学因为携带艾滋

八年级地理上册-第四章第三节 工业 第2课时【教案】

第四章中国的经济发展第三节工业(2)【教案】

计算机、程控交换机等电子信息产品的产量位居全球。2.我国在沼气、生物液体燃料、风电、太阳能等新能源利用方面取得显著进展,已成为、利用的大国。 3.我国产业发展迅速,光伏材料、超硬材料、特种不锈钢、玻璃纤维等生产能力居世界前列。 探究四:我国高新技术产业的分布规律和分布地区 1.我国国家级的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多依附于城市。 2.东部地区高新技术产业发展速度远于中、西部地区。 3.我国三个高新技术产业聚集地区。自北向南依次是、、 。 探究五:我国首个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中关村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优势有哪些? 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决定性因素是什么? 探究六:高新技术产业对其他产业的贡献是什么? 同伴互助,展示交流自主探究内容 1.小组合作, 交流答案 2.同伴互助, 解决难题 3.展示交流 自学成果 4..疑难汇总 精讲点拨, 突破疑点 一、我国高新技术产业的分布规律和分布地区 1.我国国家级的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多依附于城 市。 教师点拨:多依附于大中城市,主要是因为大中城市教师引导学生读图分析 学生读图找答案 教师点拨让学生总结规律。

科技力量雄厚、人才集中。 2.东部地区高新技术产业发展速度远于中、西部地区。 教师点拨:东部地区高新技术产业发展速度远高于中、西部地区,其主要原因也是因为东部地区大学看、科研单位众多,人才集中,科技力量雄厚。 3.我国三个高新技术产业聚集地区。自北向南依次是、、 。 教师点拨:环渤海地区、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4. 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决定性因素是。总结:科技和人才 二、我国首个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中关村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优势有哪些? 1.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 2.科技力量雄厚,人才众多。 3.工业基础好。学生先个人思考,再以组为单位交流讨论 教师点拨, 学生讨论回答 根据以上三题,学生归纳总结影响高新技术产业的决定性因素。 总结提高知识构建师生共建知识框架

八年级地理上册第四章第三节工业(第2课时我国工业的分布)教案新人教版

第2课时我国工业的分布 知识与技能 1.掌握我国工业的分布大势、主要工业区和工业城市的分布。 2.理解工业基地的形成和发展的条件。 过程与方法 1.学会从工业分布图中获取信息解决地理问题,培养读图分析、归纳总结地理问题的能力。 2.联系实际,积极参与合作探究,培养探究问题的能力及合作学习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读图、分析,养成用图的好习惯。 重点 我国工业分布的大势和主要工业城市、工业基地的分布。 难点 运用资料分析我国工业分布的大势和主要工业城市、工业基地的分布。 一、导入新课 教师:工业为我们各部门提供先进的工具和设备、原材料和动力等生产必需的物质条件,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假设你是一位知名钢铁、煤炭公司总裁,你准备把你的资金投入到哪些地区?你能说明一下原因吗? 学生:钢铁工业投资在资源丰富、交通方便、市场消费量大的地区;煤炭工业应投资在煤炭资源丰富、交通便利的地区。 教师:同学们的设计非常好,下面我们就来具体了解我国工业分布究竟是怎样的。 二、讲授新课 教师:阅读图4.21“中国主要工业中心和工业基地”,对照图例,说出我国工业分布的大势。学生讨论交流,展示成果,教师指导订正,适时评价鼓励。 学生:从图中信息可看出,我国已有很多实力雄厚的工业中心和工业基地。我国工业集中分布在中东部。东部沿海地区工业中心密集,有长江三角洲、辽中南、京津唐、珠江三角洲等四大工业基地。西部主要工业中心较少,分布稀疏。 探究活动:学生自主活动,同桌之间合作交流,最后由一名同学展示学习成果,教师巡视指导订正,适时评价鼓励。阅读图 4.21“中国主要工业中心和工业基地”,认识我国工业分布的特点。 教师:阅读图4.20,观察我国主要工业中心的分布。 (1)找出我国沿海地区主要工业中心的分布。 (2)沿长江从上游到下游,找出我国主要工业中心的分布。 学生:观察图中图例表示的工业中心,可以看出:(1)我国沿海主要工业中心有:天津、北京、上海、福州、广州等。(2)沿长江从上游到下游,我国主要工业中心有重庆、武汉、南京、上海等。 教师:阅读图4.22“2010年中国各省级行政区域人均工业总产值”,说出我国人均工

第三章 第三节 第课时

第2课时乙酸 [目标导航]1、掌握乙酸得组成、结构及主要用途。2、掌握乙酸得物理、化学性质,理解酯化反应得概念。3、认识乙酸在日常生活中得应用及与人体健康得关系。4、学会分析官能团与物质性质关系得方法。 一、乙酸 1.组成与结构 2.物理性质 俗名颜色状态气味溶解性挥发性 醋酸无色液体强烈刺激性易溶于水与乙醇易挥发 3、化学性质 (1)弱酸性 ①弱酸性:乙酸在水中得电离方程式为CH3COOH CH3COO-+H+,就是一元弱酸,具有酸得通性。 ②醋酸与碳酸酸性强弱得比较实验 (2)酯化反应 ①概念:酸与醇反应生成酯与水得反应。 ②反应特点:酯化反应就是可逆反应且比较缓慢。 ③乙酸与乙醇得酯化反应 实验现象(1)饱与Na2CO3溶液得液面上有透明得油状液体生成; (2)能闻到香味

化学方程式CH3COOH+CH3CH2OH 浓硫酸 △CH3COOC2H5+H2O 点拨①酯化反应属于取代反应。②酯化反应中酸脱羟基,醇脱羟基氢,生成酯与水。 【议一议】 1.判断正误: (1)乙酸得官能团就是羟基。() (2)可用紫色石蕊溶液鉴别乙醇与乙酸。() (3)可用食醋除去水壶中得水垢(以CaCO3为主)。() (4)制取乙酸乙酯时,适当增大乙醇得浓度,可使乙酸完全反应。() 答案(1)×(2)√(3)√(4)× 2.乙酸、碳酸、水与乙醇中分别加入少量金属钠,反应最剧烈得就是哪种?为什么? 答案反应最剧烈得就是乙酸,因为乙酸中羟基氢最活泼。 二、酯 1.酯 羧酸分子羧基中得—OH被—OR′取代后得产物称为酯,简写为RCOOR′,结构简式为,官能团为。 警示乙酸中羧基上碳氧双键与酯基中碳氧双键均不能发生加成反应。 2.物理性质 低级酯(如乙酸乙酯)密度比水小,不溶于水,易溶于有机溶剂,具有芳香气味。 3.用途 (1)用作香料,如作饮料、香水等中得香料。 (2)用作溶剂,如作指甲油、胶水得溶剂。 【议一议】 3.除去乙酸乙酯中得乙酸或乙醇能否用氢氧化钠溶液? 答案不能,因为此时乙酸乙酯会转化为乙酸钠与乙醇而将乙酸乙酯反应掉。

第二章第三节第2课时

第2课时 影响化学平衡移动的因素(一) 浓度、压强对化学平衡移动的影响 [学习目标定位]1?通过外界条件对可逆反应速率的影响,掌握化学平衡移动的内在因素。 2?通过实验探究,讨论分析浓度、压强影响平衡移动的规律。 1. 在一定条件下,把 1 mol N 2和3 mol H 2充入一密闭容器中发生反应 2+ 3出 2NH 3, 一段时间后达到平衡。在某一时刻,保持容器容积不变,充入 N 2,此时,C (N 2)增大,v 正增 大,C (NH 3)不变,v 逆不变,随着反应的进行, C (N 2)减小,v 正减小,C (NH 3)增大,v 逆增大, 最终V 正=V 逆。 2?在一定条件下,可逆反应达到化学平衡状态,如果改变影响平衡的条件 (如浓度、气体反 应的压强、温度等),化学平衡状态被破坏(正、逆反应速率不再相等),直至正、逆反应速率 再次相等,在新的条件下达到新的化学平衡状态。 这种现象称作平衡状态的移动, 简称平衡 移动。 3. 化学平衡移动可表示为 反应开抽 化営平 1 1 建也平H [归纳总结] 化学平衡移动方向的判断 [■若v 正=V 逆,平衡不移动; 条件改变 < 若v 正>v 逆,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 若V 正<v 逆,平衡向逆反应方向移动。 [活学活用] 1. 试根据下列图像判断化学平衡移动的方向。 ] I“1=#$ tl * (D 0 xi r G ri ③ 答案 ①向正反应方向移动;②向逆反应方向移动;③平衡不移动。 二浓度对化学平衡移动的影响 1. 按表中实验操作步骤完成实验,观察实验现象,填写下表: 些些*叫护呃 条件 时间

实验原理CnO:- + £0=^23:- +2H + (黄色) 实验步骤1 a 丁(I.L irul L 1 孑K心:O瞬揪 f_6 mol-L_, 4 N 0.4 mid L 1 实验现象橙黄色变为橙色橙黄色变为黄色 实验结论c(H )增大,平衡向逆反应方向移动 :NaOH溶液使c(H +)变小,平衡向正反 应方向移动 原理Fe + 3SCN Fe(SCN)3(红色) 实验(1)步骤L 地杆貢心牌淞Linwl-r1I rlT 齐KSMIS SinLD.mSnwl'L 'FHJ.聃港* 5mL0j[Hniol L 七 (D ? 现象溶液颜色变深溶液颜色变深 实验(2)步骤向试管①中滴加0.01 mol ? t NaOH溶液 向试管②中滴加0.01 mol L一1 NaOH溶液 现象溶液颜色变浅溶液颜色变浅 实验结论 对可逆反应Fe3 ++ 3SCN 一Fe(SCN)3,分别增大c(Fe3十)和c(SCN「)后,Fe(SCN)3的浓度均增大,即化学平衡均向正反应方向移动了;滴加NaOH 溶液,由于3OH「+ Fe3+ ===Fe(OH)3^,减小了Fe3+ 的浓度,Fe(SCN)3的浓度也减小了,即化学平衡向逆反应方向移动了 3?已知反应mA(g) + nB(g) pC(g) H<0 , m+ *p,当反应达到平衡后,有关物质的浓度发生改变,其反应速率的变化曲线分别如下图所示:

第三章 第二节 第2课时

第2课时苯的结构和性质 一、苯的分子结构 (1)苯不与溴的四氯化碳溶液、酸性高锰酸钾溶液反应,说明苯分子中没有与乙烯类似的碳碳双键。 (2)研究表明: ①苯分子为平面正六边形结构。 ②分子中6个碳原子和6个氢原子共平面。 ③6个碳碳键完全相同,是一种介于碳碳单键和碳碳双键之间的独特的键。 (1)苯不能使溴的四氯化碳溶液褪色,但能使溴水褪色,这是因为苯能将溴从溴水中萃取出来。 (2)苯的凯库勒式为,不能认为苯分子是单双键交替结构,苯分子中6个碳碳键完全相同。 例1苯的结构简式可用来表示,下列关于苯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苯分子中处于对位的两个碳原子及与它们相连的两个氢原子,不可能在同一条直线上

B.苯中含有碳碳双键,所以苯属于烯烃 C.苯分子中的6个碳碳键可以分成两类不同的化学键 D.苯分子中既不含有碳碳双键,也不含有碳碳单键 答案 D 解析苯分子处于对位的两个碳原子及与它们相连的两个氢原子,这四个原子共直线;苯分子中不含有碳碳双键,苯不属于烯烃;苯分子中的6个碳碳键完全相同,是一种介于碳碳单键和碳碳双键之间的独特的键。故选D。 例2下列物质的所有原子,不可能处于同一平面上的是() A.CH3CH==CH2B.CH2==CH2 C. D. 答案 A 解析乙烯和苯都属于平面形结构,所有原子都处于同一平面内,而甲烷分子是正四面体结构,故可以得出甲基中的原子不可能处于同一平面内,A项含有甲基,所有原子不可能共面,C项可以看作是乙烯中的一个氢原子被苯环取代,推知C项中物质的所有原子可能处于同一平面内。 思维启迪——有机物共面问题的解题规律 (1)甲烷、苯、乙烯分子中的H原子如果被其他原子所取代,则取代后的分子构型基本不变。 (2)当分子中出现碳原子与其他原子形成四个单键(即饱和碳原子)时,所有原子不可能共面。 (3)共价单键可以自由旋转,共价双键不能旋转。 二、苯的性质 1.物理性质 苯是一种无色有特殊气味的液体,密度比水小,不溶于水,是一种常用的有机溶剂。 2.化学性质 (1)氧化反应 ①苯可以在空气中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水,燃烧时火焰明亮伴有浓烟。 ②苯很难被强氧化剂氧化,在一般情况下不能使酸性高锰酸钾溶液褪色。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