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颅多普勒的诊断分析及临床意义

经颅多普勒的诊断分析及临床意义
经颅多普勒的诊断分析及临床意义

经颅多普勒的诊断分析及临床意义

经颅多普勒(简称TCD)是利用超声多普勒效应来检测颅内脑底动脉环上的各个主要动脉血流动力学及各血流生理参数的一项无创伤性脑血管疾病检查方法。

一、参与频谱分析的重要参数及其临床意义

1、深度(depth):是指被检血管与探头之间的距离。对于识别颅内血管非常重要。

2、血流方向(direction):是指被检测到血管血流相对于探头的方向。是识别正常颅内血管和病理性异常通道的重要参数。

3、血流速度(velocity):是指红细胞在血管中的流动速度。是TCD 频谱中判断病理情况存在的最重要参数;管径大小、远端阻力或近端流入压力的改变均会造成血流速度变化。血流速度又包括收缩期峰值血流速度(Vs)、舒张期末血流速度(Vd)和平均血流速度(Vm)。

4、搏动指数(PI)和阻抗指数(RI):搏动指数和阻抗指数是描述频谱形态的两个参数。PI计算公式:PI=(Vs - Vd)/ Vm;RI计算公式:RI=(Vs - Vd)/ Vs。从公式中可以看出,搏动指数主要受收缩和舒张期血流速度差的影响,差值越大PI越大,差值越小PI越小。如正常情况下由于颅内血管远端阻力小,因此颅内血管血流频谱的PI小于颅外和外周血管。舒张期末血流速度是舒张期残存的血流速度,反映远端血管床阻抗。舒张期末血流速度越接近收缩期血流速度时,说明远端血管床阻抗越小,搏动指数也就越小,称之?quot;低阻力频谱"。当舒张期末血流速度与收缩期血流速度相差越大时,说明远端血管床阻抗越大,搏动指数也就越大,称之为"高阻力频谱"。病理情况下,低阻力频谱可见于动静脉畸形供血动脉和大动脉严重狭窄或闭塞后远端血管,而高阻力频谱则常见于如颅内压增高和大动脉严重狭窄或闭塞的近端血管。

5、血流频谱形态(pattern of waveform):是反映血液在血管内流动的状态。正常情况下血液在血管内流动呈规律的层流状态,处于血管中央的红细胞流动最快,向周边逐渐减慢,所以正常TCD频谱表现为红色集

中在周边并有蓝色"频窗"的规律层流频谱。当血管出现严重狭窄时:①狭窄部位血流速度增快但处于高流速红细胞数量减少,呈现频谱紊乱的湍流状态;②由于狭窄后血管内径的复原或代偿性扩张,使处于边缘的红细胞形成一种涡漩的反流状态或大量处于低流速的红细胞血流表现为多向性。因此典形的狭窄血流频谱表现为周边蓝色,基底部"频窗"消失而被双向的红色涡流或湍流替代。

二、颅外颈部动脉和颅内动脉的简称

㈠颅外动脉包括:1、颈总动脉(CCA);2、颈内动脉(ICA);3、颈外动脉(ECA);4、锁骨下动脉(SubA);5、椎动脉起始部(VApro);

6、椎动脉寰枢段(VAatlas);

7、OA分支滑车上动脉(StrA);

8、ECA 分支枕动脉(OcA);

9、颞浅动脉;10、颌内动脉以及桡动脉(RA)。

㈡颅内动脉包括:11、大脑中动脉(MCA);12、大脑前动脉(ACA);

13、颈内动脉末端(TICA);14、大脑后动脉(PCA);15、眼动脉(OA);

16、颈内动脉虹吸段(SCA或siphon A);17、椎动脉颅内段(VA);18、基底动脉(BA)。

三、TCD血流速度增快或减慢的病理意义

1、血流速度增快的不同病理意义

① 血管狭窄:TCD表现为频谱紊乱,低频增强伴湍流或涡流形成。常见原因:动脉粥样硬化、烟雾病、大血管炎、血栓部分再通、炎症或肿瘤导致的血管狭窄,放射性损伤引起的动脉狭窄、夹层动脉瘤等。

② 血管痉挛:其本质是特殊病理生理机制下的一种血管狭窄,在多数情况下是由于支配脑血管的肾上腺素能神经兴奋性增强,a受体兴奋增高,导致脑血管过度收缩而发生"痉挛"现象。TCD表现频谱形态正常。从临床观点看,多数脑血管痉挛是功能性疾病的一个指标;在少数情况时脑血管痉挛是一种病理性的改变,如脑出血或蛛网膜下腔出血、脑血管的动静脉畸形、严重贫血等,但一般有应在脑动脉硬化患者中出现。

③ 代偿性血流速度增快:TCD表现为频谱形态相对正常。最常见于PCA、ACA、BA和VA,因此,在检测至上述血管血流速度增快但频谱正常时,要高度警惕是否有潜在的相邻大动脉狭窄或闭塞存在。随着时间的推移,

高速血流长期冲击可使代偿血管内膜受损狭窄,同样也可出现频谱紊乱的高流速频谱。

④ 脑动静脉畸形:供血动脉舒张期与收缩期血流速度非常接近;TCD 表现为供血动脉高血流低搏动指数频谱,可伴有频谱紊乱。

⑤ 脑出血或蛛网膜下腔出血:由于脑血管破裂必然会导致脑血管痉挛,而引起出血血管的高流速的多普勒频移。此时必须结合临床症状进行诊断。

2、血流速度减慢的不同病理意义

① 狭窄远端血流速度减慢:TCD表现为收缩期上升速度减慢,峰时延迟,峰尖消失而成圆钝低搏动指数波浪状频谱。常见于大动脉严重狭窄或闭塞后的远端动脉。

② 狭窄近端血流速度减慢:TCD表现为除整体血流速度减慢外,舒张期血流速度减慢更明显,几乎消失,而呈低血流高阻力频谱。常见于ICA 严重狭窄或闭塞前的CCA和VA颅内段严重狭窄前的VA起始段

③ 脑供血不足:TCD表现主要以同名血管对称性血流速度减慢为主。往往见于脑血管的功能变化及脑动脉硬化患者;心脏病引起心输出量明显降低也可出现脑供血不足。

④ 脑血管扩张:TCD表现为频谱形态正常。多见于神经血管性头痛。

⑤ 脑血管动脉瘤:TCD表现为供血血管低流速低搏动指数频谱。

四、TCD血流速度与脑血流量之间的关系

首先,血管内血流速度和血流量是两个不同概念,血流量指单位时间内通过血管横截面的血流容量,TCD所能提供的只是血流速度而不是血流量。诚然,在血管管径不变的情况下,血流速度与血流量成正比,但在未知血管横截面的情况下,血流速度不能代表通过该血管的血流量。

其次,通过血管内的血流量与脑血流量也是两个不同概念。一条或数条动脉内通过的血流量不能代表被供应区域的脑血流量,因为脑动脉间可建立侧枝循环相互代偿。由此可见,即使某动脉确实血流量下降了,也未必代表其供血区域一定存在脑血流量下降。

五、TCD与各种脑血管检查方法的比较

1、磁共振血管成像(MRA):对血液流动非常敏感,其成像是基于流动血液与静止脑组织信号差异而得到的。不过弯曲部分的血管由于湍流造成血流信号消失,从而难以判断该区域血管是否有狭窄,但这些区域恰恰是动脉粥样硬化狭窄的好发部位。而且,狭窄后的湍流及血液流动的缓慢导致MRA对狭窄的严重程度有过高估计的缺点,因此血流信号的丢失并不肯定意味着血管完全闭塞,只是血流速度降低到了一个临界值。

2、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虽是诊断血管狭窄的金标准,但也存在一定的缺陷。首先,血管造影是一种创伤性检查,插管和注射药物时可能造成血管痉挛甚至损伤;其次,由于狭窄形状与成像角度的关系,可能会产生假阴性结果;最后,动脉严重狭窄或闭塞后,DSA不能显示血管远端情况。

TCD、MRA和DSA三种检查方法的优缺点比较如下表:

DSA MRA TCD

优点清晰显示血管树和管径

检查血管病变的金指标

无创

多角度

能显示闭塞远端血管

无创

可床旁操作

方便、灵活、可重复操作

缺点有创(血管痉挛、微栓

子)

可能出现假阴性

不能显示闭塞远端血管

对狭窄过度评价

假阳性

对操作者依赖性强

经颅多普勒临床应用简介

经颅多普勒临床应用简介 经颅多普勒(简称TCD)是利用超声多普勒效应来检测颅内脑底动脉环上的各个主要的动脉血流动力学及各血流生理学参数的一项无创性脑血管疾病检查方法。主要应用低频脉冲多普勒技术,通过特定的透声窗。直接记录颅内血管多普勒信号。为无创性脑血流循环的研究及脑血管疾病的诊断,开创了一个新的领域。具体临床操作便利、重复性好,无创检查等优点,为目前脑血管疾病的重要检查手段之一。经颅多普勒是目前对脑动脉硬化诊断最直接、最简便、无创伤性又较客观的一种诊断方法,判断脑动脉硬化程度及脑动脉硬化后诱发脑血管疾病的危险程度。TCD检查是诊断脑动脉痉挛性头痛的首选检查方法。 一、对脑血管疾病的诊断对脑动脉硬化,脑动脉狭窄,脑血管痉挛,脑血管意外的诊断与鉴别,诊断脑血管畸形以及椎动脉型颈椎病的诊断。 二、因不明原因的头痛,如神经血管性头痛,脑血管疾病临床症状性头痛。 三、头晕、眩晕。主要包括动脉性眩晕,椎基底动脉缺血性眩晕,内耳循环障碍引起的耳源性眩晕等。 四、其它:脑血管功能状态评价,脑血管疾病治疗前后疗效评价,脑血管动力学监护。 经颅多普勒超声(TCD)的临床应用简介 (一)关于颅内动脉的血流速度 TCD检测到的正常颅内动脉血流速度最常用的参数是收缩期血流速度峰

值和平均血流速度。经研究统计数据表明,随着年龄的增大,血流速度峰值呈减低状态。血流速度个体差异较大,但左侧和右侧差异较小,双侧MCA和ACA 的血流速度相差大于14%应视为异常。统计研究认为女性较男性血流速度快,认为年龄和性别在确定脑血流速度正常值时起重要作用。 (二)颅内动脉狭窄的TCD诊断 在TCD的临床应用中,对颅内动脉狭窄的诊断是其最重要的贡献之一。造成颅内动脉狭窄的原因很多,最常见为动脉粥样硬化,少见的有烟雾病、放疗引起的动脉狭窄,免疫或其他原因引起的颅内动脉炎。血流速度增快是动脉局部狭窄最直接和最重要的改变, TCD只能诊断管径减少超过50%的颅内动脉狭窄。血流速度增快是诊断血管狭窄最重要的指标,根据多年临床研究结果总结得出,如果年龄在60岁以上,随着年龄增长血管弹性降低,收缩期流速峰值的临床诊断意义上升,单凭这一血流速度指标即可诊断动脉狭窄,误诊较少。但当血流速度处于诊断的临界值时,参看两侧流速是否对称及是否有频谱紊乱将尤为重要。 关于一侧局限性血流速度增快并高出对侧30%以上,同时伴有涡流频谱,对诊断血管狭窄具有非常重要的临床价值,它高度提示该部位血管有局限性狭窄。两侧血流速度是否对称只是在一定意义上很重要,因为我们总结发现有60%左右的病人常常是双侧同时发生颅内动脉血管狭窄病变,在两侧血流速度均增快并达到狭窄诊断标准时,可诊断双侧动脉血管狭窄,而此时两侧血流速度差在诊断狭窄程度上有一定价值。 (三)颈内、颈外和颈总动脉狭窄的TCD诊断 颈内动脉是颅外颈动脉中,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最好发部位,也是缺血性脑卒中的重要原因之一。

经颅多普勒临床应用范围

经颅多普勒检查临床应用指征 一、对脑血管疾病的诊断: 1、脑动脉硬化,明确判断脑动脉硬化的部位及严重程度。 2、脑供血不足,判断脑供血不足的部位(血管)及严重程度。 3、脑动脉狭窄,判断脑动脉狭窄的部位(血管、节段)及程度. 4、脑血管痉挛,判断其部位(血管)及其程度。 5、脑血管意外的诊断及鉴别诊断,确定脑血管意外的部位(血管)及其程度。对缺血性 脑卒中可了解侧枝循环开放情况,以便判断预后。 6、椎动脉及基底动脉系统疾患,判断病变部位(血管)性质(缺血、闭塞、痉挛)及 程度。 7、椎动脉型颈椎病,椎动脉型颈椎病确定,除临床症状,颈椎X线片外,经颅多普勒 的检测是重要依据。 8、脑血管畸形,包括脑血管的动静脉瘤、脑动脉瘤,可判断病变部位及其节段。 9、蛛网膜下腔出血,判断病变部位(血管)及其程度。 10、锁骨下盗血综合征。 11、对临床疾病的病因学诊断 12、颈总动脉、颈内动脉颅外段、颈外动脉狭窄。 二、头痛的病因学诊断: 1、诊断头痛病因包括神经血管性头痛及其类型(脑血管痉挛。扩张、脑血管不对称), 颈肌紧张性头痛,脑血管病(动脉硬化、供血不足、脑血管狭窄及闭塞等)引起的症状性头痛。 2、头晕、眩晕的病因学诊断确定头晕、眩晕病因包括功能性眩晕,椎基底动脉缺血 性眩晕(颈性眩晕)、梅尼埃病(内耳微循环障碍引起的耳源性眩晕)等。 3、脑腔隙性梗死的病因学诊断确定脑腔隙性梗死(腔隙性缺血灶、散在性脑腔隙灶) 的病因。如脑动脉硬化引起的脑缺血、脑血管狭窄、脑血管痉挛、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等。 三、脑血管功能状态评价: 1、WILLIS环的功能状态及侧枝循环功能状态。 2、在各种生理状态及各种药物影响下脑血管的功能状态及舒缩反应的评价。神经功能状 态对脑血管功能的影响。 3、病理状态下的脑血管功能状态,包括病理状态下选择脑血管手术时机。 四、脑血管疾病治疗前后疗效评价: 外科手术前后的疗效观察及血流动力学评价。 五、脑血流动力学监护: 1、危重病员的脑血流动力学监护。 2、神经外科手术病员术前、术中、术后的脑血流动力学监护。 3、急性脑血管意外的脑血管血流动力学监护。

实验室检查及临床意义

病,所以心脏科的医生参与药物治疗,增强心功能是必要的。充血性心脏病需监测排血量。如果近期出现进展期心绞痛、心肌梗死,充血性心力衰竭、动脉瓣膜严重病变,需要进一步检查和治疗。 3.2 呼吸系统 尽可能采取腰麻或硬膜外麻醉,以减少对呼吸系统的影响。中心静脉压测定有利于控制输液量,避免心衰患者出现容量过剩或不足。3.3 术前活动能力的评判 手术操作者必须评估患者的康复能力和活动能力。无法下床或丧失活动力的患者,如脑卒中或痴呆者,由于无法行走,如果行膝下截肢可能导致膝关节挛缩和残端伤口破坏,最终不得不采取更高平面的截肢。 3.4 关节畸形 术前就存在的关节畸形,如膝关节或髋关节屈曲挛缩,本身恢复行走的能力就有限。在这种情况下,一般建议行经股骨截肢。严重的关节炎是膝下截肢的相对禁忌证。全膝关节置换术失败后,建议行膝上截肢。 3.5 骨髓炎 骨骼感染对抗生素不敏感,而外科治疗失败时,必须截肢,截肢的平面要高于感染的范围。如果指(趾)感染,行放射状截肢;如果是胫骨或腓骨的骨髓炎,则行膝关节离断;如果膝关节或股骨感染时,经股骨截肢。如果截肢的部位十分接近感染灶,最好把骨切缘送培养和药敏检查。3.6 软组织感染 糖尿病足往往造成足前部的感染和溃疡。处理这类病人时,必须使用广谱抗生素,同时测量局部的患肢的供血状况。如果出现败血症,应采用斩断截肢术,开放创口,缓解淋巴管炎,待到局部的感染控制后,行膝下截肢。3.7 神经病变性溃疡 除了血管疾患,周围神经病变也能导致足部溃疡。如果尽早治疗,采用足部调整,改变足部的压力分布并且给予患者教育,多能治愈。截肢平面最好在有感觉的地方,否则仅仅足趾或足前部截肢,术后常复发溃疡。 3.8 糖尿病或肾衰竭 糖尿病患者伴有肾功能衰竭,伤口的愈合常不良。如果糖尿病足部坏疽伴有肾功能衰竭及严重感染者最好首选截肢。4 截肢术后并发症 4.1 血肿形成 术中仔细止血,残端放置引流物可防止、减少残端血肿的形成。要警惕主要血管术后出血,这种情况要在应用止血带下送手术室止血。由于残端血肿可以影响伤口愈合并增加细菌感染机会,所以发现后需穿刺抽出积血并加压包扎。4.2 感染 糖尿病截肢术后病人感染发生率较其 他非糖尿病人高。发现脓肿应积极引流并做细菌培养,选用适合的抗生素。严重感染时需要行再次截肢术。 4.3 坏死 皮缘的小范围坏死可经保守治疗延期愈合。皮肤和深层组织的大范围严重坏死预示残端血供不佳,需即行边缘切除甚至再截肢术。4.4 关节挛缩 多为屈曲挛缩,与术后处理不当有关。应鼓励病人术后进行伸髋伸膝的肌力及关节锻炼,必要时行石膏外固定或手术松解。 4.5 神经瘤 神经瘤常在神经残端形成,当神经瘤受瘢痕压迫及牵拉后会引起疼痛。术中仔细柔和操作使神经断端回缩到正常软组织中可防止痛性神经瘤的发生。术后改变假肢的负重面可避免神经瘤受压至疼痛。保守治疗无效时手术切除神经瘤。 4.6 幻肢痛 几乎每个截肢后病人都有幻肢感存在。但不影响假肢的佩戴,大多会自行消退。少数较重的幻肢痛可行理疗、神经封闭及精神治疗等综合治疗。 实验室检查及临床意义 曲志成,吴婧 (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东直门医院,北京100700) 实验室检查包括有关糖尿病的检查、糖尿病并 发症、血液黏稠度以及与感染相关的多项检查指标,不仅提示临床用药的指征,也提示疾病的发展与预后。1 血糖检查 1.1 空腹血糖和餐后2小时血糖 快速血糖取的是指尖血,包含毛细血管全血与组织液,而全血包含血浆和红细胞;而静脉血糖取的是不含组织液的单纯血液。空腹时指血全血的血糖值比静脉血的血浆血糖值低约12%。由于采取指血时常伴随有组织液的渗出,使指血血糖更容易低于静脉血浆血糖。不过当进食后,人体吸收的葡萄糖先到动脉,以后经毛细血管外周代谢消耗部分葡萄糖后再回到静脉,此时动脉血糖值比静脉血糖值高,而毛细血管接近动脉,所以进食后毛细血管血糖比静脉血糖也相应要高,但这正好与上述由于红细胞和组织液而导致的指血血糖低于静脉血浆血糖关系相反,所以在进 24 专题笔谈 (总184)中国临床医生2009年第37卷第3期

常用实验室检查正常值及临床意义

常用化验检查结果的临床意义 Ⅰ血细胞分析 ⑴血红蛋白(Hb):新生儿170~200g/L; 成年:男性120~160g/L女性110~150g /L; 老年(70岁以上):男性94.2~122.2g/L; 女性86.5~111.8g /L ⑵红细胞(RBC):新生儿(6.0~7.0)×10*12/L 男性(4.0~5.5)×10*12/L 女性(3.5~5.0)×10*12/L ⑶白细胞(WBC):成人(4.0~10.0)×10*9/L 新生儿(15.0~20.0)×10*9/L 6个月至2岁(11.0~12.0)×10*9/L ⑷血小板(PLT):(100~300)×10*9/L ⑸网织红细胞计数(RET): 0.5%-1.5% ⑹白细胞分类计数(DC) 百分率绝对值 中性杆状核粒细胞0.01~0.05 (1%~5%)(0.04~0.5)×10*9/L 中性分叶核粒细胞0.50~0.70 (50%~70%)(2.0~7.0)×10*9/L 嗜酸性粒细胞(EOS) 0.005~0.05 (0.5%~5%)(0.02~0.5)×10*9/L 嗜碱性粒细胞(BASO) 0~0.001 (0%~1%)(0~0.1)×10*9/L 淋巴细胞(LYMPH) 0.20~0.40 (20%~40%)(0.8~4.0)×10*9/L 单核细胞(MONO) 0.03~0.08 (3%~8%)0.12~0.8)×10*9/L

⑺血细胞比容(Hct): 男性:0.40~0.50L/L(40~50容积%),平均0.45L/L 女性:0.37~0.48L/L(37~48容积%),平均0.40L/L ⑻平均红细胞体积(MCV):80~100fl ⑼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MCH):27~34pg ⑽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浓度(MCHC):320~360g/L(32%~36%) ⑾红细胞体及分布宽度(RDW): <14.5% 红细胞增多见于:(1)严重呕吐、腹泻、大面积烧伤及晚期消化道肿瘤患者。多为脱水血浓缩使血液中的有形成分相对地增多所致。(2)心肺疾病:先天性心脏病、慢性肺脏疾患及慢性一氧化碳中毒等。因缺氧必须借助大量红细胞来维持供氧需要。(3)干细胞疾患:真性红细胞增多症。 红细胞减少见于:(1)急性或慢性失血。(2)红细胞遭受物理、化学或生物因素破坏。(3)缺乏造血因素、造血障碍和造血组织损伤。(4)各种原因的血管内或血管外溶血。 血红蛋白临床意义:贫血、白血病、产后、手术后、大量失血、钩虫病等减少。缺铁性贫血时尤为明显。肺气肿、肺心病、先天性心脏病、严重呕吐、腹泻、出汗过多、大面积烧伤、慢性一氧化碳中毒及真性红细胞增多症等时增高(长期居住高原者生理性增高)。

实验室检查正常值和临床意义

一、常规项目 检验项目英文缩写正常值范围临床意义 红细胞计数 RBC 男(4.4-5.7 ×1012/L 女(3.8-5.1 ×1012/L 新生儿(6-7 ×1012/L 儿童(4.0-5.2 ×1012/L RBC ↑ ,见于真性经细胞增多症,严重脱水、烧伤、休克、肺源性心脏病、先天性心脏病,一氧化碳中毒、剧烈运动、高血压、高原居住等。 RBC ↓ ,各种贫血、白血病,大出血或持续小出血, 重症寄生虫病,妊娠等。 血红蛋白 Hb 、 Hgb 男 120-165g/L 女 110-150g/L 血红蛋白增减的临床意义与红细胞计数基本相同 红细胞压积 PCV 或 HCT 男性 0.39-0.51 女性 0.33-0.46 PCV ↑ 脱水浓缩, 大面积烧伤, 严重呕吐腹泻, 尿崩症等。PCV ↓ 各种贫血,水中毒,妊娠。 红细胞平均体积 MCV 80-100fL MCV 、 MCH 、 MCHC 是三项诊断贫血的筛选指标。平均细胞血红蛋白 MCH 27-32Pg 平均细胞血红蛋白浓度 MCHC 320-360g/L 网织红细胞计数 Ret ·c 成人 0.5%-1.5% Ret ·c ↑ 见于各种增生性贫血。 Ret ·c ↓ 肾脏疾病,分内泌疾病,溶血性贫血再生危象, 再生障碍性贫血等。 血小板计数 PLT BPC (100-300 ×109/L ↑ 增多,急性失血、溶血、真性红细胞增多症、原发性血小板增多、慢性粒细胞白血病、脾切除术后(2月内、急性风湿热、类风湿性关节炎、溃疡性结肠炎、恶性肿瘤、大手术后(2W 内等。

血小板计数 PLT BPC (100-300 ×109/L 减少①遗传性疾病。②获得性疾病,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系统性红斑狼疮、各种贫血。 以及脾、肾、肝、心脏疾患。另有阿斯匹林、抗生素药物过敏等。 白细胞计数 WBC 成人(4-10 ×109/L 儿童(5-12 ×109/L 新生儿(15-20 ×109/L 增多:若干种细菌感染所引起的炎症,以及大面积烧伤、尿毒症、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传染性淋巴细胞增多症、百日咳、血吸虫病、肺吸虫病、白血病、类白血病、恶性肿瘤、组织坏死、各种过敏、手术后、尤以脾切除后为甚等。 WBC 减少:感冒、麻疹、伤寒、副伤寒、疟疾、斑疹伤寒、回归热、粟粒性 结核、严重感染、败血症、恶性贫血、再生障碍性贫血、阵发性夜间血红蛋白尿症、脾功能亢进、急性粒细胞减少症、肿瘤化疗、射线照射、激素治疗以及多种药物如解热镇痛药、抗生素、抗肿瘤药、抗癫痫病、抗甲状腺药、抗疟药、抗结核药、抗糖尿病药物等。 白细胞计数生理性增多:新生儿、妊娠期、分娩期、月经期、餐后剧烈运动后,冷水浴后、日光浴、紫外线照射、神经过度紧张、恐惧、恶心、呕吐。 白细胞分类计数 WBC 、 DC 中性粒细胞杆状核 1%-5% 分叶核 50%-70% 增多:急性和化脓性感染(疖痈、脓肿、肺炎、阑尾炎、丹毒、败血症、内脏穿孔、猩红热等,各种中毒(酸中毒、尿毒症、铅中毒、汞中毒等,组织损伤、恶性 肿瘤、急性大出血、急性溶血等。 减少:见于伤寒、副伤寒、麻疹、流感等传染病、化疗、放疗。某结血液病(再生障碍性贫血、粒细胞缺乏症、骨髓增殖异常综合症、脾功能亢进、自身免疫性疾病等。 嗜酸性粒细胞 0.5%-5.0% 增多:见于过敏性疾病、皮肤病、寄生虫病、某些血液病、射线照射后,脾切除术后、传染病恢复期等。减少:见于伤寒、副伤寒、应 用糖皮质激素,促肾上腺皮质激素等。

常用实验室检查正常值和临床意义

常用实验室检查正常值及临床意义 Ⅰ血细胞分析 ⑴血红蛋白(Hb):新生儿170~200g/L; 成年:男性120~160g/L女性110~150g /L; 老年(70岁以上):男性94.2~122.2g/L; 女性86.5~111.8g /L ⑵红细胞(RBC):新生儿(6.0~7.0)×10*12/L 男性(4.0~5.5)×10*12/L 女性(3.5~5.0)×10*12/L ⑶白细胞(WBC):成人(4.0~10.0)×10*9/L 新生儿(15.0~20.0)×10*9/L 6个月至2岁(11.0~12.0)×10*9/L ⑷血小板(PLT):(100~300)×10*9/L ⑸网织红细胞计数(RET): 0.5%-1.5% ⑹白细胞分类计数(DC) 百分率绝对值 中性杆状核粒细胞0.01~0.05 (1%~5%)(0.04~0.5)×10*9/L 中性分叶核粒细胞0.50~0.70 (50%~70%)(2.0~7.0)×10*9/L 嗜酸性粒细胞(EOS) 0.005~0.05 (0.5%~5%)(0.02~0.5)×10*9/L 嗜碱性粒细胞(BASO) 0~0.001 (0%~1%)(0~0.1)×10*9/L 淋巴细胞(LYMPH) 0.20~0.40 (20%~40%)(0.8~4.0)×10*9/L 单核细胞(MONO) 0.03~0.08 (3%~8%)0.12~0.8)×10*9/L

⑺血细胞比容(Hct): 男性:0.40~0.50L/L(40~50容积%),平均0.45L/L 女性:0.37~0.48L/L(37~48容积%),平均0.40L/L ⑻平均红细胞体积(MCV):80~100fl ⑼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MCH):27~34pg ⑽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浓度(MCHC):320~360g/L(32%~36%) ⑾红细胞体及分布宽度(RDW): <14.5% 红细胞增多见于:(1)严重呕吐、腹泻、大面积烧伤及晚期消化道肿瘤患者。多为脱水血浓缩使血液中的有形成分相对地增多所致。(2)心肺疾病:先天性心脏病、慢性肺脏疾患及慢性一氧化碳中毒等。因缺氧必须借助大量红细胞来维持供氧需要。(3)干细胞疾患:真性红细胞增多症。 红细胞减少见于:(1)急性或慢性失血。(2)红细胞遭受物理、化学或生物因素破坏。(3)缺乏造血因素、造血障碍和造血组织损伤。(4)各种原因的血管内或血管外溶血。 血红蛋白临床意义:贫血、白血病、产后、手术后、大量失血、钩虫病等减少。缺铁性贫血时尤为明显。肺气肿、肺心病、先天性心脏病、严重呕吐、腹泻、出汗过多、大面积烧伤、慢性一氧化碳中毒及真性红细胞增多症等时增高(长期居住高原者生理性增高)。

TCD地临床地的应用

实用标准文案 TCD的临床应用 第一部分脑动脉的解剖: 脑部的血液供应来自颈内动脉和椎动脉,进入颅腔后在脑底部通过前后交通动脉及基底动脉而互相吻合,组成一个特殊的结构――脑底动脉环(Willis环)。 1、颈内动脉系统:颈内动脉系统在颅内段的主要分支是: ①、大脑中动脉(MCA):MCA是颈内动脉段最粗大的分支,分布范围广,分两大支:皮质支和中央支,中央支主要分布于基底阶级内囊,皮质支主要供应皮质部、的血供。 ②、大脑前动脉(ACA):MCA是颈内动脉两个终末分支中较小的一支。两侧大脑前动脉在视交叉前上方与前交通动脉相连。大脑前动脉和前交通动脉的变异较大,约占21.05%。 ③、大脑后交通动脉(PCoA):PCoA位于脑底丘脑下部,与大脑后动脉相连,是Willis环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平衡梁大动脉系统压力的主要渠道,当颈内动脉系统压力高于椎动脉系统时,血液经后交通动脉流向椎动脉系统,否则出现相反的现象。 ④、眼动脉(OA):OA是颈内动脉系统的第一分支,眼动脉的最重要分支是视网膜中央动脉。

⑤、脉络膜前动脉:脉络膜前动脉在蛛网膜下腔行程较长,易发生栓塞 2、椎基动脉系统:椎基动脉系统由左右椎动脉和在脑桥下缘汇合而成精彩文档.实用标准文案 的基底动脉组成。椎基底动脉系统主要供应小脑、脑干及大脑枕部的主要血液来源。 ①、椎动脉(VA):椎动脉是椎基底动脉系统的主干动脉。 ②、小脑后下动脉(PICA):小脑后下动脉是椎动脉最大的分支,在桥脑橄榄体中或下端从椎动脉发出,距基底动脉下端为1~2cm。小脑后下动脉的行径是弯曲的,最多有六个弯曲。 ③、基底动脉(BA):基底动脉是由左右椎动脉在脑桥下缘合并而成,主要供应脑桥、中脑、部分延髓区域及小脑部分半球、小脑颞叶下部及枕叶内面。基底动脉的供血范围广,分支数量较多。 ④、大脑后动脉(PCA):大脑后动脉是基底动脉的一个终末分支,分为皮质动脉和中央动脉。中央动脉主要供应丘脑、丘脑下部、膝状体以及大部分中脑。3、大脑动脉环:Willis环位于脑底面蝶鞍上方的脚尖池内,为一多角形动脉环。围绕在视交叉、灰结节、乳头体和脚尖窝四周。大脑动脉环变异较大,具有典型动脉环的人群仅占50%。

各种实验室检查的正常值和临床意义

编辑本段尿常规检查注意事项 1、收集尿液的时间:任何时间排出尿都可以做常规化验检查。一般肾病病人为观察前后结果则规定一律采用清晨起床第一次尿液送检。 2、药物会影响检查结果:患者在使用抗菌药物后再做尿常规检查可影响检查的准确性。 3、尿标本必须新鲜:尿液停放几小时后,白细胞即可破坏而脓尿消失,葡萄糖被细菌分解,管型破坏,细胞溶解等问题出现,会影响检查结果的准确性。 有什么尿常规检查注意事项4、尿标本必须清洁:男性患者不要混入前列腺液等。按排尿的先后次序,可将尿液分为前段、中段、后段。因前段尿和后段尿容易被污染,因此,做尿常规和尿细菌学检查时,一般都留取中段尿。应使用清洁容器装取尿液,如医院提供的清洁尿杯。 5、有些病症需多次检查:尿路感染者脓尿常呈间歇性,故宜多次反复检查才能下结论。 对于尿路出现异常的患者,尿常规检查是最好的检验方法,方便又快捷。需要注意的是,做尿常规检查一定要选择正规的医院,才能获得最准确的结果。 编辑本段解读报告注意事项 1、如果尿液在膀胱内储存时间过长,中性粒细胞可能破坏,释放酯酶到尿中,导致尿干化学检查结果白细胞阳性,而显微镜检查则为阴性,此种情况应以干化学分析仪检查结果为准。 2、肾移植患者排异反应可导致尿中出现大量淋巴细胞,淋巴细胞无酯酶,干化

学分析为白细胞阴性,而显微镜检查则有白细胞,应以显微镜检查为准。 3、肾脏疾病尿中红细胞常被破坏而释放出血红蛋白,因此显微镜检查可无红细胞存在,而干化学分析血红蛋白(隐血)呈阳性,此时将标本加热煮沸1min,冷却后再测,如隐血仍未阳性,此应以后者结果为准。 4、如果镜下发现红细胞,而尿液干化学分析隐血阴性,如果蒸馏水破坏试验阳性,则可能为维生素C等还原性物质的干扰而成假阴性,或者是试纸失效,应以镜下结果为准。[2] 贫血的临床分级——内科护理学 二、生化检查

TCD临床应用

TCD的临床应用 第一部分脑动脉的解剖: 脑部的血液供应来自颈内动脉和椎动脉,进入颅腔后在脑底部通过前后交通动脉及基底动脉而互相吻合,组成一个特殊的结构――脑底动脉环(Willis环)。 1、颈内动脉系统:颈内动脉系统在颅内段的主要分支是: ①、大脑中动脉(MCA):MCA是颈内动脉段最粗大的分支,分布范围广, 分两大支:皮质支和中央支,中央支主要分布于基底阶级内囊,皮质支主要供应皮质部、的血供。 ②、大脑前动脉(ACA):MCA是颈内动脉两个终末分支中较小的一支。两 侧大脑前动脉在视交叉前上方与前交通动脉相连。大脑前动脉和前交通动脉的变异较大,约占21.05%。 ③、大脑后交通动脉(PCoA):PCoA位于脑底丘脑下部,与大脑后动脉相连, 是Willis环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平衡梁大动脉系统压力的主要渠道,当颈内动脉系统压力高于椎动脉系统时,血液经后交通动脉流向椎动脉系统,否则出现相反的现象。 ④、眼动脉(OA):OA是颈内动脉系统的第一分支,眼动脉的最重要分支 是视网膜中央动脉。 ⑤、脉络膜前动脉:脉络膜前动脉在蛛网膜下腔行程较长,易发生栓塞 2、椎基动脉系统:椎基动脉系统由左右椎动脉和在脑桥下缘汇合而成的基 底动脉组成。椎基底动脉系统主要供应小脑、脑干及大脑枕部的主要血液来源。 ①、椎动脉(V A):椎动脉是椎基底动脉系统的主干动脉。 ②、小脑后下动脉(PICA):小脑后下动脉是椎动脉最大的分支,在桥脑橄 榄体中或下端从椎动脉发出,距基底动脉下端为1~2cm。小脑后下动脉的行径是弯曲的,最多有六个弯曲。 ③、基底动脉(BA):基底动脉是由左右椎动脉在脑桥下缘合并而成,主要 供应脑桥、中脑、部分延髓区域及小脑部分半球、小脑颞叶下部及枕叶内面。基底动脉的供血范围广,分支数量较多。 ④、大脑后动脉(PCA):大脑后动脉是基底动脉的一个终末分支,分为皮质 动脉和中央动脉。中央动脉主要供应丘脑、丘脑下部、膝状体以及大部分中脑。 3、大脑动脉环:Willis环位于脑底面蝶鞍上方的脚尖池内,为一多角形动 脉环。围绕在视交叉、灰结节、乳头体和脚尖窝四周。大脑动脉环变异较大,具有典型动脉环的人群仅占50%。

各种实验室检查的正常值和临床意义-(1)

各种实验室检查的正常值和临 床意义-(1) -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

各种实验室检查的正常值和临床意义-(1)

一、常规项目

尿常规检查注意事项 1、收集尿液的时间:任何时间排出尿都可以做常规化验检查。一般肾病病 人为观察前后结果则规定一律采用清晨起床第一次尿液送检。 2、药物会影响检查结果:患者在使用抗菌药物后再做尿常规检查可影响检 查的准确性。

3、尿标本必须新鲜:尿液停放几小时后,白细胞即可破坏而脓尿消失,葡萄糖被细菌分解,管型破坏,细胞溶解等问题出现,会影响检查结果的准确 性。 有什么尿常规检查注意事项4、尿标本必须清洁:男性患者不要混入前列腺液等。按排尿的先后次序,可将尿液分为前段、中段、后段。因前段尿和后段尿容易被污染,因此,做尿常规和尿细菌学检查时,一般都留取中段尿。 应使用清洁容器装取尿液,如医院提供的清洁尿杯。 5、有些病症需多次检查:尿路感染者脓尿常呈间歇性,故宜多次反复检查 才能下结论。 对于尿路出现异常的患者,尿常规检查是最好的检验方法,方便又快捷。需要注意的是,做尿常规检查一定要选择正规的医院,才能获得最准确的结 果。 解读报告注意事项 1、如果尿液在膀胱内储存时间过长,中性粒细胞可能破坏,释放酯酶到尿中,导致尿干化学检查结果白细胞阳性,而显微镜检查则为阴性,此种情况 应以干化学分析仪检查结果为准。 2、肾移植患者排异反应可导致尿中出现大量淋巴细胞,淋巴细胞无酯酶,干化学分析为白细胞阴性,而显微镜检查则有白细胞,应以显微镜检查为 准。 3、肾脏疾病尿中红细胞常被破坏而释放出血红蛋白,因此显微镜检查可无红细胞存在,而干化学分析血红蛋白(隐血)呈阳性,此时将标本加热煮沸1min,冷却后再测,如隐血仍未阳性,此应以后者结果为准。 4、如果镜下发现红细胞,而尿液干化学分析隐血阴性,如果蒸馏水破坏试验阳性,则可能为维生素C等还原性物质的干扰而成假阴性,或者是试纸失 效,应以镜下结果为准。[2] 贫血的临床分级——内科护理学

各种实验室检查正常值和临床意义

各种实验室检查意义 一、常规项目 (2) 二、生化检查 (4) 三、肝炎标志检查 (6) 四、临床血液项目 (15) 五、常规免疫项目 (30) 六、发光免疫项目 (38) 七、体液项目 (47)

一、常规项目 检验项目英文缩写正常值范围临床意义 红细胞计数RBC 男(4.4-5.7)×1012/L 女(3.8-5.1)×1012/L 新生儿(6-7)×1012/L 儿童(4.0-5.2)×1012/L RBC↑,见于真性经细胞增多症,严重脱水、烧伤、休克、肺源性心脏病、先天性心脏病,一氧化碳中毒、剧烈运动、高血压、高原居住等。 RBC↓,各种贫血、白血病,大出血或持续小出血,重症寄生虫病,妊娠等。 血红蛋白Hb、Hgb 男120-165g/L 女110-150g/L 血红蛋白增减的临床意义与红细胞计数基本相同 红细胞压积PCV或HCT 男性0.39-0.51 女性0.33-0.46 PCV↑脱水浓缩,大面积烧伤,严重呕吐腹泻,尿崩症等。PCV↓各种贫血,水中毒,妊娠。 红细胞平均体积MCV 80-100fL MCV、MCH、MCHC是三项诊断贫血的筛选指标。 平均细胞血红蛋白MCH 27-32Pg 平均细胞血红蛋白浓度MCHC 320-360g/L 网织红细胞计数Ret·c 成人0.5%-1.5% Ret·c↑见于各种增生性贫血。 Ret·c↓肾脏疾病,分内泌疾病,溶血性贫血再生危象, 再生障碍性贫血等。 血小板计数PLT BPC (100-300)×109/L ↑增多,急性失血、溶血、真性红细胞增多症、原发性血 小板增多、慢性粒细胞白血病、脾切除术后(2月内)、 急性风湿热、类风湿性关节炎、溃疡性结肠炎、恶性肿 瘤、大手术后(2W内)等。 血小板计数PLT BPC (100-300)×109/L 减少①遗传性疾病。②获得性疾病,免疫性血小板减少 性紫癜、系统性红斑狼疮、各种贫血。 以及脾、肾、肝、心脏疾患。另有阿斯匹林、抗生素药 物过敏等。 白细胞计数WBC 成人(4-10)×109/L 儿童(5-12)×109/L 新生儿(15-20)×109/L 增多:若干种细菌感染所引起的炎症,以及大面积烧伤、尿毒症、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传染性淋巴细胞增多症、百日咳、血吸虫病、肺吸虫病、白血病、类白血病、恶性肿瘤、组织坏死、各种过敏、手术后、尤以脾切除后为甚等。 WBC减少:感冒、麻疹、伤寒、副伤寒、疟疾、斑疹伤寒、回归热、粟粒性结核、严重感染、败血症、恶性贫血、再生障碍性贫血、阵发性夜间血红蛋白尿症、脾功能亢进、急性粒细胞减少症、肿瘤化疗、射线照射、激素治疗以及多种药物如解热镇痛药、抗生素、抗肿瘤药、抗癫痫病、抗甲状腺药、抗疟药、抗结核药、抗糖尿病药物等。 白细胞计数生理性增多:新生儿、妊娠期、分娩期、月经期、餐后 剧烈运动后,冷水浴后、日光浴、紫外线照射、神经过 度紧张、恐惧、恶心、呕吐。

TCD的临床应用及常见疾病的诊断

TCD的临床应用及常见疾病的诊断 一、脑组织的血液供应简述: 1、大脑皮质 大脑半球的表面所覆盖的一层灰质即为大脑皮质。每个大脑皮质又可分为5叶:额叶、顶叶、枕叶、颞叶、岛叶。每叶又可分为3个面,即外侧面、内侧面和底面。 大脑皮质的血液供应主要来自大脑中动脉,大脑皮质的机能区大部分均由该动脉供血,也有部分血液来自大脑前动脉及大脑后动脉。各叶的血液供应如下: 额叶:外侧面由大脑中动脉供血。内侧面由大脑前动脉供血,底面由大脑中动脉和大脑前动脉供血。 顶叶:外侧面由大脑中动脉供血。内侧面由大脑前动脉供血。 枕叶:外侧面由大脑中动脉供血。内侧面及底面由大脑后动脉供血。 颞叶:外侧面由大脑中动脉供血。内侧面及底面由大脑后动脉供血。 2、基底节和内囊 基底节为大脑半球深面的一群灰质团块,由尾状核和豆状核所组成,豆状核又分为壳核和苍白球。内囊把纹状体分隔为两个核团,内侧为尾状核,外侧为豆状核。因此内囊位于豆状核,尾状核和丘脑之间,为一白质纤维结构分为前股(在豆状核和尾状核之间),后股(豆状核与丘脑之间)及膝部(前股与后股相遇处)。 基底节和内囊的血液供应均来自颈内动脉系统,与椎─基底动脉系统基本无关。基底节与内囊的前部由大脑前动脉供血。中部由大脑中动脉供血。后部则由脉络膜前动脉供血。 基底节和内囊为脑出血最常见的出血部位,目前认为基底节和内囊出血,实际上大部分是在壳核出血,壳核为豆状核的外侧部。这部分的血液供应主要来源于大脑中动脉的中央支。供应基底节和内囊的动脉也是血管被栓子阻塞的好发部位。各个血管包括大脑前动脉的返动脉及大脑中动脉的中央支均可受到阻塞,而产生不同的脑梗塞的临床症状。 3、脑干 脑干由中脑、脑桥和延髓所组成,脑干的动脉主要由椎─基底动脉供应。 中脑的动脉主要来自大脑后动脉、脉络膜后内动脉、四叠体动脉、小脑上动脉、基底动脉、丘脑穿动脉和脉络从膜前动脉。 脑桥的动脉主要来自基底动脉的脑桥动脉、小脑上动脉、小脑前下动脉。

常用实验室检查正常值及临床意义

常用化验检查结果的临床意义Ⅰ血细胞分析 ⑴血红蛋白(Hb):新生儿 170~200g/L; 成年:男性120~160g/L女性110~150g /L; 老年(70岁以上):男性~122.2g/L; 女性~111.8g /L ⑵红细胞(RBC):新生儿(~)×10*12/L 男性(~)×10*12/L 女性(~)×10*12/L ⑶白细胞(WBC):成人(~)×10*9/L 新生儿(~)×10*9/L 6个月至2岁(~)×10*9/L ⑷血小板(PLT):(100~300)×10*9/L ⑸网织红细胞计数(RET): %% ⑹白细胞分类计数 (DC) 百分率绝对值中性杆状核粒细胞~(1%~5%)(~)×10*9/L 中性分叶核粒细胞~(50%~70%)(~)×10*9/L 嗜酸性粒细胞(EOS) ~(%~5%)(~)×10*9/L 嗜碱性粒细胞(BASO) 0~(0%~1%)(0~)×10*9/L 淋巴细胞(LYMPH) ~(20%~40%)(~)×10*9/L 单核细胞(MONO) ~(3%~8%)~)×10*9/L ⑺血细胞比容(Hct): 男性:~0.50L/L(40~50容积%),平均0.45L/L 女性:~0.48L/L(37~48容积%),平均0.40L/L

⑻平均红细胞体积(MCV): 80~100fl ⑼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MCH): 27~34pg ⑽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浓度(MCHC): 320~360g/L(32%~36%) ⑾红细胞体及分布宽度(RDW): <% 红细胞增多见于:(1)严重呕吐、腹泻、大面积烧伤及晚期消化道肿瘤患者。多为脱水血浓缩使血液中的有形成分相对地增多所致。(2)心肺疾病:先天 性心脏病、慢性肺脏疾患及慢性一氧化碳中毒等。因缺氧必须借助大量红细胞来维持供氧需要。(3)干细胞疾患:真性红细胞增多症。 红细胞减少见于:(1)急性或慢性失血。(2)红细胞遭受物理、化学或生物因素破坏。(3)缺乏造血因素、造血障碍和造血组织损伤。(4)各种原因的血管内或血管外溶血。 血红蛋白临床意义:贫血、白血病、产后、手术后、大量失血、钩虫病等减少。缺铁性贫血时尤为明显。肺气肿、肺心病、先天性心脏病、严重呕吐、腹泻、出汗过多、大面积烧伤、慢性一氧化碳中毒及真性红细胞增多症等时增高(长期居住高原者生理性增高)。 Hb低于45g/L者应予输血治疗(充血性心力衰竭者除外);低于105g/L者应寻找贫血原因;高于180g/L者应作进一步检查。高于230g/L者,应紧急采取治疗措施。 贫血的红细胞形态学分类

TCD诊断快速入门

1. TCD 原理 经颅多普勒检测的目标是脑血管中流动的血细胞,将测得的多普勒频移自动 换算成血流速度,以音频、视频(多普勒信号的振幅、频率、时间的三维显示)形式输出,来反映脑血流动力学改变。 2.TCD 诊断 应综合分析脑动脉血流的方向与脑动脉血流动力参数才能更为准确。 2.1 脑动脉解剖 2.1.1 颈内动脉系统(脑前循环):颈总动脉分叉为颈外动脉(ECA)和颈内动脉( ICA ),后者通过破裂孔入颅内,依次分出眼动脉(OA )、后交通动脉(PCOA)、大脑前动脉( ACA )和大脑中动脉( MCA ),供应额叶、颞叶、顶叶和基底节等大脑半球前 3/5 部分的血流。 2.1.2 椎基底动脉系统(脑后循环):椎动脉(VA )由锁骨下动脉发出,通过颈椎横突孔,经枕骨大孔入颅,合成基底动脉(BA ),至脑桥上缘水平分为左右大脑后动脉(PCA),供应脑后部的2/5,包括脑干、小脑、大脑半球后部和部分间脑。 2.1.3 脑底动脉环( Willi ’s环)是颈内动脉系统和椎基底动脉系统两个独立 的供血系统之间最重要的侧支循环。两侧大脑前动脉由一短的前交通动脉相连, 两侧颈内动脉和大脑后动脉各由一后交通动脉相连,共同组成脑底动脉环。脑底动脉环的先天变异( 48%~ 79%)可使侧支循环不能迅速有效的发挥作用是脑梗塞发生的重要影响因素之一。 Willis 环最常见的异常为颈内动脉发出的后交通动脉细小及大脑后动脉由颈内动脉分出。 OA OA ↑↑ LICA →LCS→LACA ACOA ←RACA ←RCS←RICA ↓↖↗↓ LPCOA LMCA RMCA RPCOA LPCA ←BA →RPCA ?? LVA RVA 2.2 脑动脉血流动力参数 2.2.1 血流速度 2.1.1.1 收缩期峰流速 Vs 2.1.1.2 舒张期峰流速 Vd高颅压时受影响最明显 2.1.1.3 时间平均流速 Vm代表搏动性血液供应的强度,生理意义最大 2.2.2 脉动参数包括脉动指数 PI,阻力指数 RI,评价动脉的顺应性,反映脑 血管阻力的变化(经颅多普勒所探测到的某段脑动脉的脉动指数反映该段脑动脉远端的脑动脉阻力的变化)。 2.2.3 两侧流速差参数两侧非对称指数 AI 为两侧流速差与两侧流速平均值的 百分比,超过 30%为异常。 3.TCD 在脑血管病中的应用

常用实验室检查

一、血液检查: (一)红细胞计数和血红蛋白测定 红细胞:男(4.0~5.5)×1012/L 血红蛋白:男120~160g/L 女(3.5~5.0)×1012/L 女110~150g/L 新生儿(6.0~7.0)×1012/L 新生儿170~200/L 临床意义: 1.红细胞及血红蛋白减少:婴幼儿、15岁以前的儿童、部分老年人、妊娠中晚期;各种原因所致的贫血。 2.红细胞及血红蛋白增多:剧烈呕吐、大面积烧伤后;高原、剧烈运动;阻塞性肺气肿、发绀型先天心脏病及红细胞增多症等。(二)白细胞计数及白细胞分类计数 白细胞:成人(4~10)×109/L;新生儿(15~20)×109/L;6个月~2岁(11~12)×109/L。 白细胞分类计数:类型/百分数/绝对值 1.中性粒细胞(N):①杆状核(st):0~5 0.04~0.05 ②分叶核(sg):50~70 2~7 2.嗜酸性粒细胞(E):0.5~5 0.05~0.5 3.嗜碱性粒细胞(B):0~1 0~0.1 4.淋巴细胞(L):20~40 0.8~4

5.单核细胞(M):3~8 0.12~0.8 临床意义: ①白细胞计数增多与减少主要受中性粒细胞数量的影响。 1.中性粒细胞增多:新生儿、妊娠、分娩、高温、严寒、饱餐、剧烈运动等;急性感染(主要原因)、严重组织损伤及血细胞破坏、急性大出血(可作为内出血诊断指标)、急性中毒、白血病、骨髓增生疾病及恶性肿瘤。 2.中性粒细胞减少:感染(革兰阴性菌、病毒、原虫等)、血液疾病、理化损伤、单核-吞噬细胞系统功能亢进、自身免疫疾病。 3.核左移:常见于化脓性感染、急性失血/中毒/溶血反应及白血病。 4.核右移:主要见于造血功能减退。 ②嗜酸性粒细胞增多:变态反应性疾病、寄生虫病、皮肤病、血液病、恶性肿瘤、传染病。 ③嗜碱性粒细胞增多:变态反应疾病、血液病、恶性肿瘤等。 ④淋巴细胞。 1.淋巴细胞增多:4~6天的婴儿至6~7岁儿童;病毒\杆菌感染、淋巴细胞性恶性组织病等。 2.淋巴细胞减少:主要见于接触放射线、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先天\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等。 ⑤单核细胞增多:感染、血液病等。 (三)红细胞比容测定

各种实验室检查的正常值和临床意义

一、常规项目

酸碱反应PH夜间尿较 6 约多数 PH 昼间尿为酸 值升高见于进食大量植物性食品,尤其柑桔类 HP尿液水果,无缺钾的代谢性碱中毒,持续呕吐,呼吸性碱中毒、尿路感染,餐后,肾小管酸中毒等。值减低见于饮食大量动物性食品,缺钾性代谢性碱PH 中毒,呼吸性酸中毒,饥饿,严重腹泻。 尿蛋白质定性Pro阴性㈠者为蛋白尿。尿蛋白++++~如化验报告出现尿蛋白为+除功 能性体位之外,病理性蛋白尿是肾脏疾病的一个早期而易被 忽视的指标。 编辑本段如何看尿常规化验单 做尿常规检查所得结果写在一张纸上,这张纸就叫尿常规化验单。尿常规化验单上 的指标包括:酸碱度( pH)、尿比重( SG)、尿胆原( URO)、隐血( BLO)、白细胞 (WBC)、尿蛋白( PRO)、尿糖( GLU)、胆红素( BIL)、酮体( KET)、尿红细胞 (RBC)、尿液颜色( GOL)。 尿常规化验单是分析接受尿常规检查者的身体状况的重要依据。以下以表格来说明 各指标的意义: 异常正常名称增高常见于频繁呕吐、呼吸性碱中毒等)(平均值酸碱度(pH) 降低常见于酸中毒、慢性肾小球肾炎、糖尿病等)~)(平均值酸碱度(pH增高多见于高热、心功能不全、糖尿 病等)SG尿比重(~降低多见于慢性肾小球肾炎和肾盂肾炎等)尿比重(~超过此数值,说明有黄疸)尿胆原 (URO<16)同时有蛋白者,要考虑肾脏病和出血+阳性()-阴性()BLO隐血(.

超过五个,说明尿路感WB阴性白细胞(阳性提示可能有急性肾小球肾炎、糖尿病肾性病阴性或仅有微尿蛋白PRO阳性提示可能有糖尿病、甲亢、肢端肥大症尿糖GL阴性-阳性提示可能肝细胞性或阻塞性黄阴性胆红素BI-阳性提示可能酸中毒、糖尿病、呕吐、腹KE阴性酮体(常阳性提示可能泌尿道肿瘤、肾炎尿路感染RB阴性尿红细胞(黄绿色、尿浑浊、血红色等就说明有问浅黄色至深黄GO尿液颜色(查注意事项 、收集尿液的时间:任何时间排出尿都可以做常规化验检查。一般肾病病人为观 1 察前后结果则规定一律采用清晨起床第一次尿液送检。检查可影响检查的尿常规 2 、药物会影响检查结果:患者在使用抗菌药物后再做 准确性。、尿标本必须新鲜:尿液停放几小时后,白细胞即可破坏而脓尿消失,葡萄糖被 3 细菌分解,管型破坏,细胞溶解等问题出现,会影响检查结果的准确性。 4、尿标本必须清洁:男性患者不要混入前列腺液等。有什么尿常规检查注意事项 按排尿的先后次序,可将尿液分为前段、中段、后段。因前段尿和后段尿容易被污染,因此,做尿常规和尿细菌学检查时,一般都留取中段尿。应使用清洁容器装取尿液,如医院提供的清洁尿杯。 5、有些病症需多次检查:尿路感染者脓尿常呈间歇性,故宜多次反复检查才能下 结论。对于尿路出现异常的患者,尿常规检查是最好的检验方法,方便又快捷。需要注意 的是,做尿常规检查一定要选择正规的医院,才能获得最准确的结果。 解读报告注意事项编辑本段 1、如果尿液在膀胱内储存时间过长,中性粒细胞可能破坏,释放酯酶到尿中,导 致尿干化学检查结果白细胞阳性,而显微镜检查则为阴性,此种情况应以干化学分析仪检查结果为准。、肾移植患者排异反应可导致尿中出现大量淋巴细胞,淋巴细胞无酯酶,干化学 2 分析为白细胞阴性,而显微镜检查则有白细胞,应以显微镜检查为准。尿中红细胞常被破坏而释放出血红蛋白,因此显微镜检查可无红细胞疾病、肾脏 3 1min存在,而干化学分析血红蛋白(隐血)呈阳性,此时将标本加热煮沸,冷却后再测,如隐血仍未阳性,此应以后者结果为准。. 4、如果镜下发现红细胞,而尿液干化学分析隐血阴性,如果蒸馏水破坏试验阳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