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的身份认同研究及其启示_李茂森

合集下载

教师身份认同研究的回顾

教师身份认同研究的回顾

教师身份认同研究的回顾国内外文献表明学者对该领域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教师身份认同的概念、教师身份认同的影响因素和教师身份认同的危机及对策研究。

通过对文献的整理和分析发现,教师身份认同研究的视角相对单一、研究方法上缺少量质相结合,研究缺乏系统性。

标签:教师;身份认同;研究现状自从上世纪90 年代以来,由于受到经济全球化、西方马克思主义、女性主义等的影响,性别认同、政治认同、文化认同等身份认同逐渐成为国外社会科学领域研究的重点对象。

然而在教育领域展开对教师的身份认同研究只是近10 多年的事情。

随着教师身份认同研究的深入,教师身份认同也开始被我国学者接纳和研究。

二、教师身份认同的相关研究在知网中以教师和身份认同为搜索词,在CSSCI中检索到相关文献共173篇,通过对国内外已有相关文献资料检索,目前关于教师身份认同的研究主要包括如下三个方面。

一、关于教师身份认同的概念研究“身份认同”是一个不同学科共同关注却又众说纷纭的概念。

通过文献分析发现,关于教师身份认同的研究,无一不从教师身份认同的概念界定开始。

有学者认为,教师身份认同包括自我认同、他者认同、群体认同三方面内容,自我认同是对“我”即教师的概念和意象的认同,是主观的理解,是内部生成的;他者认同,是身份的主体间性的特质,当教师的身份与他者眼中的身份一致时,教师身份认同才能形成;群体认同,是教师个体的我与教师群体之间的归属关系,是否与群体成员具有同一性[1]。

二、教师身份认同的影响因素国内外学者对于教师身份认同的影响因素研究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宏观层面,包括课程政策变化和学校组织文化对教师身份认同的影响。

首先,就课程政策方面,戴依指出,在全世界大多数国家的国家课程、国家考试、学校评定的标准等都受到了政府的干预,这种干预使得教师缺乏自主性,不利于教师的身份认同[2]。

其次,对教师而言,学校是教师形成身份认同的重要场所,学校因素包括制度保障、组织文化、同事间的信任、师生关系等。

教师专业身份认同的动态研究

教师专业身份认同的动态研究

教师专业身份认同的动态研究教师作为教育系统中最重要的角色之一,其专业身份认同在个人的职业发展、教育理念的形成以及学生的成长中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

教师专业身份的认同不仅影响教师自身的教学行为和职业满意度,也深刻影响着学生的学习方式和课堂氛围。

随着教育改革和社会变迁,教师的专业身份认同的动态变化越来越受到学术界的关注。

本研究旨在探讨教师专业身份认同的形成、发展和调整过程,以及影响其动态变化的各种因素。

教师专业身份认同的概念,通常可以理解为教师对自身职业角色的理解和自我定位。

其核心要素包括:教师的专业知识、教学实践、职业伦理、社会认可和个人价值观的综合体现。

教师在不同的职业阶段和环境中,所持有的专业身份认同也会因社会文化背景、教育政策、个人经历等多重因素而发生变化。

教师专业身份的形成与社会文化环境密切相关。

在不同的教育系统和社会背景下,教师的使命感、责任感和专业自信都会有所差异。

例如,某些地区的教育政策鼓励教师创新和实验,教师在此种环境中可能会更加强烈地认同自己的专业身份,进而积极参与教育改革和教学创新。

相反,若教师处于一个高度标准化的教育环境中,职业身份可能受到制约,导致教师感到沮丧与无力。

在教育改革的过程中,教师的专业身份认同也常常面临挑战。

有研究表明,教师在实施新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时,容易遭遇传统观念的抵触。

进行教学改革的教师,尤其在初期阶段,往往会感到身份认同的危机。

这种危机来源于外部环境对新教学理念的不认同及对教师个人能力的质疑。

教师在此情境中,是否能够坚守自己的教育信念、在反思与实践中不断调整自我身份,成为了影响其专业身份认同的重要因素。

个人经历在塑造教师身份认同中也扮演了重要角色。

一方面,教师的教育背景和实践经历直接影响其教师身份的构建。

教育专业培训、实习经历、与同行的交流等都会对教师的专业认同起到关键作用。

另一方面,教师在职业生涯过程中所遭遇的挑战与成就,也会不断修正其对自己专业身份的理解。

关于师范生教师身份认同的研究

关于师范生教师身份认同的研究

关键 词 : 范 生 教 师 身份 认 同 研 究 师
中图 分 类 号 : 5 . I 31 2 文献 标 识 码 : A
文 章 编 号 :17 — 1 1 2 0) 1 0 7 — 3 6 3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1 (01 l — 2 3 0
教 师身 份 认 同是 教 师 在 不 断 追 问 “ 是 谁 ” 我 的前 提 下 , 体 形 个 象 与 教 师 群 体 角 色 之 间 的复 杂 的 、 态 的 建 构 过 程 , 教 育 实 际 动 在 活 动 中 又表 现 为 教 师 法律 身份 与 社 会身 份 的 交 叉 重 叠 。 究 教 师 研 身 份认 同有 助 于 教 师 改 变 的 真 正 实 现 : 助 于 促 进 教 师 专 业 的 自 有 主 发展 ; 有助 于认 识 教 师 在改 革 中的 不 同表 现 : [同时 也 有 助 于 师 I
范 生 的合 理 定 位 。
有 研 究 表 明 : 美 国 大 约 有 3 % 的初 任 教 师 在 刚 开 始 从 事 教 在 0
学 的两 年 的时 间 内便 离 开 学 校 , 中一 个 重 要 原 因 就 是 因 为 他 们 其
难 以适 应 诸 多 的 身份 认 同 变 化 和心 理 冲 突 : 再 加 上 就 业 前 景 的
观 来 具 体 分 析 、 究师 范 生 的 身份 认 同 的 影响 因素 。进 而 以华 桦 研 的 身份 实 现 认 同 需要 的条 件 为基 础 . 结合 影 响 因素 来提 出加 强 并 师 范生 的教 师 身份认 同的应 对 策略 与 实施 建 议 。
2影 响师范 生的教 师身 份认 同 因素 分析
个体 形 象与 教 师群 体 角 色之 间 的 复 杂 的 、 态 的 建 构 过 程 , 教 动 在

教师的“身份”与“身份认同”

教师的“身份”与“身份认同”

教师的“身份”与“身份认同”【内容提要】研究和研讨教师群体的生存状况,制度布置与身份认同可视为一种有意义的分析路径。

实际中我国教师在身份认同上出现了“重叠认同” 的现象,这使教师群体在认同方式上出现多元的选择状况,也凸显了我国教师生存的真实状态,即要在利益选择过程中实现自身的社会责任。

【英文摘要】It is a meaningful analysis route to research teachers group survival situation by means of system arrangement and identity. In fact, our teachers have appeared dual-acception in his own identity, which has made teacher group' s pluralistic identity choice, and reflected our teacher' s survival situation, that is to realize their social responsibility on the benefit choosing.【关键词】教师/ 身份/ 认同teacher/identity/self-identity教师作为一个“身份”的标志,其中包括了制度性的“权利” (rights) 和心理性的“认同” (identity) 两个组成要素,其中“权利”表示着一1文档收集于互联网,如有不妥请联系删除.种法律上的地位,而“身份认同”则是对“权利” 的一种心理感受,是在法律地位之外的另一种社会感知。

以这样一种理论范式为基础,我们不难作出这样的推论:对于教师群体生存状态的研究,一方面有赖于对教师身份在制度布置上的考察,另一方面也与社会对于教师群体的身份认同有关。

也就是说,在我国,“教师”既是一种制度规定的法律身份,也是一种社会所确认的社会身份。

教师身份认同感-文献综述

教师身份认同感-文献综述

教师身份认同感【摘要】教师身份认同感是教师专业发展和教师教育改革领域的重要研究内容。

近年来,国内研究者日益关注教师身份认同感,从教师身份认同感的涵义、建构过程、影响因素三方面进行了大量探讨,取得了很多成果。

本文对现阶段的研究状况进行了分类概括整理。

【关键词】教师;身份认同引言:在教师专业成长中, 教师专业身份有其特定的内涵, 是教师专业成长中的核心问题.同时,教师的身份认同对于推进课程改革的顺利实现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由于认识的多样性,广大学者对教师身份认同的认识各有特色。

本文拟对这些研究成果进行梳理、分析与反思,从而对教师身份认同感的研究现状有较为全面的了解,为今后在这一领域的进一步研究打好基础.正文:一、教师身份认同的涵义1.身份认同所谓身份认同,就是人们对自身归属的主动寻求.在英文中,身份和认同是同一个单词“identity",它的基本含义为“‘在物质、成分、特质和属性上存有的同一的性质或者状态、绝对或本质的同一’,以及‘在任何场所任何时刻一个人或事物的同一性;一个人或事物是其自身而不是其他的状态或事实'.”[1]在社会学领域中,有五条理论脉络影响了对身份-认同的研究:弗洛伊德和精神分析理论,G。

H.米德和符号互动论,舒茨和知识社会学,涂尔干和结构功能主义,马克思和批判理论.[2]2.专业身份认同张军凤认为专业身份认同是个体对自己作为专业人员身份的辨识与确认,它关注的是个体在本群体中的个体差异,它的本质在于个体在群体中突显自己的身份特征,表达的是个体在本群体中“做到最好"的主体诉求。

身份认同和专业身份认同二者既互相联系又有区别。

身份认同包含专业身份认同,专业身份认同是对身份认同进一步的感知与确认。

从某种程度讲,身份认同是向外的,它旨在使个体能够体认自己归属于某个群体,能够接受和践行所在群体的行为规范、原则和价值取向,实现一种群属感;专业身份认同是向内的,它使身处于某个群体中的个体获得自我实现的需求,努力使自己更加专业化,在本群体中彰显自己特有的身份特征,标识的是一种在群体成员中的地位.不过,无论是身份认同还是专业身份认同,二者都是主体在一定的生存场景下,在对自己的过去、现在和未来的考量下,在与外界的互动作用下,对自己的生存状态、生存意义的持续、主动建构的过程。

教师专业身份认同的理性思考

教师专业身份认同的理性思考

教师专业身份认同的理性思考■李茂森教育学术月刊2008.7EDUCATIONRESEARCHMONTHLY摘要:教师的专业身份认同对于推进课程改革的顺利实现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教师发展从概念内涵、研究视角、理论形态和价值取向等不同维度来理解“角色规定”与“身份认同”之间的不同,有利于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从外在的角色规定到内在的身份认同的转变。

关键词:教师;角色规定;身份认同作者简介:李茂森,男,华东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研究所2007级博士生,主要研究方向为课程与教学论、教师专业发展(上海200062)。

教师作为影响课程变革的关键因素,已经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

英国著名课程论专家斯腾豪斯(L.Stenhouse)认为,课程发展说到底是关于教师的发展问题,如果教师没有发生相应的变化,课程变革就难以实现。

然而我们在审视当前我国课程改革所面临的现实困境时,发现教师这一变革性力量没有完全按照改革所设定的理想角色发生根本性的转变。

“新”的课程政策规定了“新”的教师专业角色后,变革者认为教师理应实现角色的转换,但现实却是“政策上所设定的,以为能籍以促成课程改革的教师专业角色,往往因缺乏教师的认可,流于一厢情愿的想法,而难以拓展”,[1]这也就造成课程改革陷入困境。

实际上,每一次教育改革,都会提出一些符合变革特征的、并要求教师达到的“标准”。

对于每一个教师个体来说,这些“标准”都是由行政机构和专家等外在的力量“构想”的,都是一种控制性的、外部赋予的“观点”而已,因而在超越“旧”的技术理性同时,被所谓“新”的技术理性所“奴役”。

课程改革设定的理想角色(如教师成为“研究者”、“反思性实践者”、“转化型知识分子”等)只是为教师的专业发展提供了一个通过努力并渴望达到的标准性形象,教育现实中存在的某些教师“惰性”行为仅仅是外在的力量根据预先设定的标准所“主观认为的”,教师“自己”对此或许并没有得到真正意义上的认可。

这也进一步让我们看清了问题的实质:即外在的“角色规定”与内在的“身份认同”之间的矛盾与冲突。

教师的身份认同研究及其启示

教师的身份认同研究及其启示

教师的身份认同研究及其启示
教师的身份认同是指教师对自己作为教育者的价值、角色、职责和能力的认识和理解。

对于教师来说,身份认同的建构不仅影响着他们的个人发展和职业发展,也深刻影响着教育实践和教育改革。

因此,教师的身份认同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研究表明,教师的身份认同普遍存在一定的稳定性和一定的变动性。

教师的个人经验、社会文化背景、职业环境和教育政策等因素都会对其身份认同产生影响。

同时,教师的身份认同也会对教师的行为、教学效果、学生学习情况和教育改革等方面产生影响。

因此,对于教育管理者和教育研究者来说,应该重视教师身份认同的建构和变化,探究其内在机制和影响因素,从而引导教师形成积极的身份认同,提高教育质量和效果。

同时,也需要制定更加合理和有利于教师身份认同建构的教育政策和教育管理措施,为教师的个人发展和职业发展提供更好的保障和支持。

总之,教师的身份认同是教育实践和教育改革的重要因素,对于教育管理者、教育研究者和教师个人来说,都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 1 -。

教师身份认同培训心得体会

教师身份认同培训心得体会

教师身份认同培训心得体会教师身份认同培训心得体会导言:教师身份认同培训是一种专门针对教师开展的培训,旨在加强教师对自身教育角色的认知和理解,提升教师的教育素养和专业发展。

在培训中,我学到了很多有关教师身份和教育理念的知识,也深入体会到了教师的责任和使命,从而对自己的教育职业充满了信心和动力。

以下是我在教师身份认同培训中的心得体会。

一、对教育本质的思考在教师身份认同培训中,我们进行了许多关于教育本质的思考。

通过学习教育哲学,我意识到教育的本质是一种有目的的、有计划的、有意识的社会活动,旨在培养学生的素质、智慧和品格,使他们成为有用的社会成员。

教育不仅仅是灌输知识,更重要的是启发学生的思维,培养他们的创造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同时,我也学到了教育与社会的密切关系。

教育不仅仅是个体内化知识和技能的过程,更是与社会、文化和价值观息息相关的。

教师应该具备跨学科的知识和跨文化的意识,能够帮助学生理解和适应多元文化。

教师应该引导学生思考社会问题,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

二、教师的角色认知在教师身份认同培训中,我们对教师的角色进行了深入的思考和讨论。

教师的角色不仅仅是传递和评估知识,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的学习和发展。

教师应该是学生的指导者、启发者和榜样,应该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发展和特点,帮助他们发掘自己的潜力和兴趣。

同时,教师还应该成为学习社群的组织者和学习环境的创造者。

教师应该引导学生进行合作学习和独立学习,培养他们的学习动力和自主学习能力。

教师应该创建丰富的学习环境,提供各种资源和机会,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三、个人教育价值观的建立在教师身份认同培训中,我们还讨论了个人教育价值观的建立。

教师的教育价值观是对教育目标、教育内容和教育方法的认同和选择。

不同的教师有着不同的教育价值观,但应该都以学生为中心,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幸福感。

在培训中,我们进行了一系列的案例分析和讨论,帮助我们理清教育价值观的本质和重要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09年第3期(总第260期)全球教育展望GLOBAL EDUCATIONVol.38No3,2009教师的身份认同研究及其启示X李茂森=摘要>本文对国内外教师身份认同的研究意义、概念内涵、分析框架和影响因素等方面进行了系统分析,并阐述了它对关注教师研究的视角转换、重视教师自我的生存状态、检视教师能否有效参与课程变革、深化教师个人实践性知识研究、强调教师行为选择的利益维度等方面的研究具有重要价值。

=关键词>教师身份认同启示=作者简介>李茂森/华东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研究所博士生(上海200062)20世纪90年代以来,由于受到经济全球化以及西方马克思主义、女性主义和后殖民主义等后现代思潮因素的广泛而又持久的深入影响,使得诸如性别认同、政治认同、文化认同、族群认同等身份认同问题成为一个时髦而又敏感的社会问题,诚如霍尔和鲍曼所称的围绕Identity爆炸性研究。

然而在教育领域展开对教师的身份认同研究只是近10多年的事情,本文拟对国内外关于教师身份认同的研究意义、概念内涵、分析框架、影响因素等方面的研究成果进行分析说明,进而指出我国进一步加强教师研究的努力方向。

一、教师身份认同研究的重要意义(一)有助于教师改变的真正实现佛瑞德(Fred)在一篇探讨优秀教师素质结构的论文中提出了一个教师改变的洋葱头模型,如图1所示。

[1]他指出,在这个洋葱头结构里,内层和外层之间可以相互影响,外层比较容易改变,而内层的改变相对较为困难,但是根本性的教师改变却依赖于内层的信念、认同和使命层面的改变。

因而,教师教育的任务就不能够仅仅停留于教师行为和能力的改变,而是应该转向对教师身份认同的积极关注,实现教师内在的深度改变。

(二)有助于促进教师专业自主发展从教师专业发展的基本进程来看,生命取向、自我更新取向的教师专业自主发展已经成为教师专业化运动中的重要趋势。

周淑卿指出,[2]教师专业发展的概念必须重建,即强调要将教师首先看作一个/人0,就是要将教师的生命经验、教育教学的认知情感态度纳入专业自我的范畴,强调教师自我的信念和价值观。

教师的身份认同就是在不断地追问/我是谁0、/我何以属于这个群体0的根本问题,试图将/作为-人.的教师0和/作为-教师.的人0有机统一起来。

唯有得到教师内在的身份认同,教师个体的生命发展才能得到强调,教师个体的专业自主发展才能现实。

(三)有助于认识教师在教育改革中的不同表现在身份认同研究中长期存在着本质主义和建构主义的性质之争,而鲍曼(Bauman,Z.)在对现代性与后现代性的分析中形象地对两者的差异进行了阐述。

他认为,[3]在确定性的现代生活中,图1:教师改变的洋葱头模型X本文获得华东师范大学2009年优秀博士研究生培养基金资助。

人们是以/朝圣者0的身份不断有目的地行进;而在不确定性的后现代生活中,人们则是像/漫游者0、/观光者0、/流浪者0、/游戏者0那样生活。

尹弘飚等人[4]借用了鲍曼的概念,认为在课程变革中教师的身份认同也存在着/领头羊0、/适应者0、/小卒子0和/演员0四种不同类型。

这一分析结论与麦卡洛克的观点保持一致。

麦卡洛克(McCulloch)曾指出,教师对改革的反应有四种[5]:一是毫无反应,这可能是因为教师认为其工作已经符合改革的要求,也可能是漠视或拒绝新政策;二是虚应故事,只做些点缀式的调整,而不做实质的改变;三是只在既有的假设与认知框架内调整一些行事方法;四是改变原先持有的深层认知和假设。

因而,由于教师对待变革态度的差异性,从身份认同的角度检视教师与教育改革(尤其是当前的课程改革)的关系,能够有力地解释教师为什么具有不同的教育价值观和态度倾向,以及不同教师为什么在课程改革中出现抗拒或惰性的现象。

二、教师身份认同的概念内涵及其分析框架(一)教师身份认同的概念内涵/身份认同0是一个不同学科共同关注却又众说纷纭的概念,当代西方知名哲学家和社会学家费瑟尔斯通(Mike Festherstone)的看法可谓一针见血:/身份认同在当代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中的使用范围极为广泛,也使人迷惑不解。

它可以被用于一个人、一个地方、一个国家甚至这个世界0。

[6]但大多数学者都倾向于身份认同是对/我是谁0的基本回答。

以下主要从Identity的释义、与/教师自我0和/教师角色0概念的关系等方面进行考察。

第一,从/Identity0一词的释义来看。

/身份0、/认同0、/身份认同0、/同一性0均译自英文单词/identity0,心理学中常用的是/认同0、/同一性0,社会学和文化学中则常用/身份认同0。

从对/identity0一词的释义来看,其基本含义为/在物质、成分、特质和属性上存有的同一的性质或者状态;绝对或本质的同一0,以及/在任何场所任何时刻一个人或事物的同一性;一个人或事物是其自身而不是其他的状态或事实0。

[7]从这两层含义可以看出,/身份认同0概念既强调/个体的差异0,又强调/群体的同一0。

也就是说它强调社会自我与个体自我的有机整合。

第二,从/身份认同0与/教师角色0概念的关系来看。

有些学者往往将/教师身份认同0视为一个与/教师角色0相对立的概念。

例如,迈耶(Mayer)认为,[8]教师角色与教师身份认同截然不同,教师角色要求教师履行作为一位教师所应具备的职责功能,它关注的是教师的/知0和/做0;而教师身份认同则更为个人化,它表明一个教师怎样确定和感知作为教师的自己,它关注的是教师的期望和价值观。

但更多学者认为,教师身份认同是个体自我和社会自我的统一体。

在社会学中,身份与角色是一个带有交叉意义的概念而又不完全相同,身份不仅包含了角色区分的内涵,更重要的是它还反映了包括社会地位高低在内的更为丰富的内涵,身份既是结构性的又是建构性的。

[9]例如,泰科勒(T ickle)认为,[10]教师身份认同既包括基于教师自身的实践经验和个人背景的专业生活体认(即个体自我),也包括外在社会对教师的期望(即社会自我),二者是交织在一起的。

用利科尔(R-i coeur,P.)的说法,前者是指/作为个性(selfhood)的身份认同0,后者是/作为共性(sameness)的身份认同0。

[11]第三,从/身份认同0与/教师自我0概念的关联来看。

大多数学者都承认,自我概念在教师专业身份认同的定义中是最本质的部分,它强烈地影响或决定着教师的教学方式、专业发展方式以及对待教育变革的态度。

例如,沃克曼(Volk-mann)和安德森(Anderson)认为,[12]教师身份认同是一个个体自我形象与教师必须扮演的角色之间复杂的、动态平衡的过程,它与角色、自我、自我意象、个体自我、专业自我等相关概念密切联系;迈克利诺斯(Michalions)则将/教师身份认同0与/教师自我0和/教师个性0等视为一组类似的概念。

[13]值得注意的是,虽然教师/身份认同0与/自我0的概念有着密切关系,作为不同的概念经常表达着相同的事情,但还不清楚两者之间是如何联系的[14]。

为了更好地认清身份认同,我们必须确定从什么角度来认识/教师自我0。

例如,在现代性视角下,自我与实现预定的个人自主性有密切联系;在后现代性视角下,自我是与人们如何在叙事中组织自己的生命经验有紧密关系。

但到底应该如何认识/教师自我0和/身份认同0之间的联系却仍然需要进一步的思考。

(二)教师身份认同的分析框架基于上述对概念内涵的认识和理解,教师身份认同强调了/作为-教师.的人0和/作为-人.的教师0的整合,它同时具备了个体性和社会性两种属性,是个性与共性的统一体。

在社会学中,对于身份认同研究主要从两个路径进行分析:[15]一是较为稳定的制度结构方面,旨在考察社会对其成员身份的期望、配置和安排;二是较为变动的个体能动方面,旨在考察人们如何进行自我身份的选择、建构与认同。

因此,对于教师身份认同的研究,就可以将其置于社会结构与个人互动之间关系的分析框架之中,制度变迁和自我重构就成为分析教师身份认同的两条基本路径。

[16]然而,在社会结构与个人互动的内在框架中,是什么动力促使教师实现身份认同呢?曲正伟认为,[17]/教师0既是一种制度规定的法律身份,也是一种社会现实所确认的社会身份,但在教育实际生活中存在着教师的法律身份与社会身份交叉重叠的现象。

在教师身份的/重叠认同0中,国家的法律规定或者地方的实际控制本身是一个表象,其中发生作用的是教师根据自身利益和外部环境的综合考虑中作出认同方式的选择过程。

因此,教师的自身利益能否得到认可与保障成为教师身份认同建构过程的内在机制。

三、影响教师身份认同的因素分析(一)课程政策变化对教师身份认同的挑战教育改革打破了教师原有的生活方式、教学方式,使得教师身份认同面临着新的挑战。

哈格瑞夫斯(Andy H argereaves)[18]在研究教师工作中的社会和情感因素时指出,教师自我的情感投入很容易受到教育政策变化的伤害。

戴依(Christo-pher Day)[19]指出,在全世界大多数国家教师都遭受着以国家课程、国家考试、评定学校质量的标准等形式的政府干预,这种持续的影响侵蚀了教师的自主,挑战了教师个体的/集体的、专业的/个人的身份认同。

他进一步指出,虽然每个国家在学校改革的内容、方向和速度上不一样,但是在/挑战教师已有的教学实践,产生不稳定感0、/增加教师工作负荷0、/没有关注到教师的身份认同,诸如动机、效能感、工作满意感和有效性0等方面却具有共同的因素。

(二)学校组织文化对教师身份认同的影响从学校组织变革来说,学校组织变革的最终目的在于学校组织文化的重建,但由于学校组织文化形成的长期与稳固的特性,导致教师出于对自身价值观念的维护而怀疑、否定,甚至抵制学校变革。

[20]为此,在当前教育转型期,需要超越科层主义文化的消极影响,不断营造合作型教师专业文化的氛围,促使教师获得一种专业上的归属感和安全感,具有教师个人自我表达的现实空间,提高教师参与教育变革的积极性,实现教师自身的专业身份认同。

[21](三)教育价值观念对教师身份认同的影响教师身份认同的核心在于价值认同。

奥斯本等人(Osborn et al.)[22]在对英国小学长达8年的大规模研究中,发现教师对教育变革的新价值观仍持有紧张的态度,并且对变革不予合作。

张爽等人[23]在对综合科教师的叙事研究中发现,在课程改革中传统的教育价值与改革所倡导的教育价值是同时存在的,教师们则处于/改革的优势话语0和/考试的隐蔽话语0两种相互冲突的教育价值观的夹缝之中,努力建构变革的个人意义,寻求一个适切的专业身份的建构。

正是由于教育价值观念因素的影响,导致教师身份认同必须面对改革的现实挑战。

(四)情绪因素对教师身份认同的影响托马斯等(T homas G.et al)在研究中指出,教师对教育变革的情绪反应,与其专业认同、个人认同的关系密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