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专业化要素视角下的英语翻译人才培养策略-最新教育资料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翻译专业化要素视角下的英语翻译人才培养策略

一、引言

翻译一种语言运作,也是翻译者基于对作品原意的理解,加工创作的过程。其水平高低和专业程度是无数据作为参考标准的。但是,这并不意味着翻译水平是不能评价的。英国批判家阿诺德曾说:“如果可能,那么翻译应当做到使读者完全忘记他读的是一篇翻译文,而发生错觉地以为他读的是一篇原作。”可以看到,翻译的水准就是根据信息使用者自身的感知效果来衡定的。而站在人才培养的角度,我们可以从英语翻译专业度的本质因素和过程因素两个视角思考合适的人才培养策略。

二、从评价英语翻译专业程度的本质因素分析人才培养策略

首先,英语翻译专业程度的本质因素可以从以下3个角度分析:

(一)意思表示因素

它是最基本的考察翻译专业性的因素。一篇文章无论润色效果如何,如果连表述的基本信息、名词解释或场景都没能表述出来就直接跳过冗杂难理解的部分,用译者自己勾勒的相似场景对原文进行重绘,那么这就导致翻译出的基本信息和原文严重不符,这可称为自行创作,而非翻译。显然,这会严重拉低翻译的可信度。

(二)语句结构因素

它指的是译文字里行间所呈现的结构好坏。翻译不是纯粹的逐字逐词转换,而是要将原文的逻辑架构分层次地体现出来。比如,翻译就像把电视拆卸重装的过程。组装时需要保证重要配件重装过程中还原,与其他的部件链接得当,尽可能在重新建构过程中还原组装成品的全部基本功能。这需要译者首先对文章的语势变化,诸如转折、递进等进行相应的准确解读,实现逻辑架构,这些有助于把握文章连贯性的关键点和情感意图的体现点。

具体来讲,语句结构良好与否主要靠衔接和连贯两个效果来体现:

译者对源语和译入语的衔接手段需要丰富的应用经验。由于不同语言的衔接词使用方式和习惯各有异同,为了能更好地将衔接方式恰到好处地应用于译文中,不可避免地会应用衔接方式的特殊变换技巧。

而连贯程度则侧重概念、逻辑上的融合。它将词语连成句子,形成句群,进而为更丰富的语义结构进行服务,意图将所需表达的概念进行有机串联,以达到表述明晰的基本效果。由于读者浏览语篇实际是在对语言符号进行破译,所以必须依靠大脑里已储存的相关语言应用经验,主动参与对语言信息的认知过程。所以,对于语篇连贯程度的评价,是基于读者群体的语言应用习惯而言的。比如说,在英文中连续使用转折语势不影响源文句群的表现效果,但是翻译成中文就会出现句式转换不到位,产生貌合神离的效果,进而影响读者即时情感体验。

(三)意图再现因素

它是翻译水平高低的关键性因素,甚至直接决定翻译工作的价值性。比如,尽管译文语言优美,结构通畅,但只要违背原文的写作目的,那么该翻译自身就是无甚价值的。有些翻译甚至会产生负面的效果,比如会给商务信函接收方、律师、小说读者带来误导以及理解上的障碍。这就要求翻译需对作者的写作意图进行反复揣摩,通过不同语言转换,尽可能地准确再现出作者原本的写作意图。

为了尽力实现这一点,译者需要做很多的准备工作。例如,翻译某部西方的小说,首先需要多次通读原文,结合作者所处的年代、历史背景以及生平事迹,对写作目的进行揣摩。在解读小说的精神内涵和挖掘情感张力的过程中,对作者生活进行实地考察,对其创作环境进行心灵的嵌入式体验,这样能更贴切地感受作者的真实写作情景,减少情感丢失。从哲学角度来讲,译者们翻译时是不可能完全感受作者的情感。因此,他们只能根据自己的认知,不同程度地把握作者的情感倾向和变化。

人才培养策略:由于当今社会对翻译实用性要求日趋提高,传统的以文学翻译为基础翻译教学已经不能满足需求。同时,上述三个角度要求作者要有较高的对原文的知识背景和整体思想以及逻辑的把握能力。因此,专业翻译教学注重行业与语言的交叉,如术语管理、客户服务和界面设计等。与文学翻译相同,行业专业翻译同样需要为受训者营造浓厚的行业氛围,让他们身处

其中,高强度地接触该领域的各种行业语境,在语言结构连贯的基础上突显文件用途,提高专业化程度。

三、从影响翻译程度的过程因素分析人才培养策略

(一)文化差异因素

语言具有不可替代的文化承载力,它记载了民族的所有文化历史轨迹,其包括了理解和习惯、宗教精神和区域的文化变异等复杂因素。比如,英语的文化基础源自英国,而且受到罗马文化和基督教的文化影响很深。一名专业的译者作为原作信息的最初接受者,就需要具备最起码的文化区别认识基础,努力具备原作读者群所掌握的语境信息。

与文化背景关联实质上就构成了所谓的文化语境,而任何语篇都是在一定文化背景之下生成的。它必须依托相应的文化背景而存在。文化背景在语篇中通过语言的形式反映出来,我们称之为文化成分,其中主要分成形式、意义和分布三要素。不同语篇类型中所包含的文化成分其实是有很大差异的。一般说来,文学作品能够集中体现出其所在文化语境的文化个性。而科技语篇中体现更多的应该是各种文化的共性了。

所以,译者不可避免地出现翻译偏差的情形,这是因为对源语文化知识了解不足,难以把握作者情感倾向。这就要求译者通过查阅,对相关的知识进行了解,然后以恰当的方式提供更易于理解的文化语境。

(二)文章用途因素翻译的本质作用就是选择恰当

的文字符号去激活译语汇入区域读者的认知框架和思维体系。但其用途各异,比如辞典的翻译、商务信函的翻译、一篇法律规章制度的翻译、一部英文小说的翻译。同时,这些应用文体范式也不尽相同。比如同一句话“The law is fair, with irreconcilable forces”直接翻译就是法律是公正的,具有不可调和的力量。这同一语句在小说中可以借助环境的依托,改变词汇的字面表示,甚至省译,而是通过情感信息点到为止地带出即可。在法律规章制度中,为了强调文体的用意和规范性,就要求语言翻译体现出义正辞严的情感暗示,让读者能充分感受到这句话背后的力量和基本立场。而在一篇商务信函中,如果出现了这个句子,翻译成中文时可能就是为了给更为严肃的一些事实细节做出情感铺垫,也即句子本身的作用是辅助的,那么翻译时候就要考虑到译文的情感辅助作用。

(三)译者自身因素

译者很大程度决定了译文的最后质量和使用价值。所以,其自身综合翻译素养的高低是很关键的。同时,翻译涉及到几个重要的因素,第一个是翻译的动机,这决定了翻译时候的态度;第二个是自身的理解力问题,这决定了和原文意思表示的契合度;第三个就是情景再现能力的客观限制。

关于第一点,不同译者有不同的翻译动机。客观而言,有的翻译属于商业运作,这种翻译坦言而论是较为苍白的一种方式,由于翻译的出发点与译者本身没有太多的关联度,只是纯粹的利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