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建筑史论文
中外建筑简史论文

浅析中国传统建筑与现代的建筑的关系与区别发展现代建筑需大力弘扬传统建筑中国从天然资质讲,不亚于世界上的任何民族,因此我们曾经创造了世界先进的文明和灿烂的文化,成为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
但是差不多从明代中期起的这五六百年来,我们却落后了!而恰恰从这一时期起,世界上另一个文明古国所在地的欧洲却从中世纪的委顿中重新崛起,走到我们前头去了。
这是什么原因?我想这多少跟我们的文化传统有关,跟我们的文化心态有关。
世界上的建筑(这里主要指大型的、属于艺术X畴的公共性建筑),从形式上划分,基本上有两类:一类主要用石头建造的,叫“石构建筑”,流行于世界绝大多数地区;一类主要用木头建造的,叫“木构建筑”,流行X围很小,主要以中国为主的东亚地区。
两种形式的建筑各自都有深厚的文化渊源,各有不同的风格和艺术特色。
就艺术而言,各有不同的价值观和审美取向,很难分出高低。
这篇演讲,仅从反思的角度,着重谈谈我们的建筑文化中那些制约着我们发展的、值得我们认真思考和克服的负面现象。
纵向承袭的惯性思维中国人总习惯于“摸前有”,而西方人则善于“探未知”。
两种不同的文化心态导致两种不同的结果:一个不断重复前人,不思突破;一个则不断推陈出新,向前跨越。
我们的木构建筑至少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那“覆压三百里”的阿房宫可资证明。
在这漫长的过程中,从形式到风格都只是单一的发展,没有发生过质的变化,可谓“两千年一贯制”。
而欧洲人的石构建筑,仅自古希腊罗马时期开始,其风格上的更新换代至少在一打以上:古希腊风格、古罗马风格、拜占庭风格、罗马风格、哥特风格、文艺复兴风格、矫饰风格、巴洛克风格、古典主义风格、浪漫主义风格、折中主义风格、现代主义风格、“后现代”风格……造成这种差别的原因之一恐怕是:我们习惯于承袭思维,总爱向前人看齐;以前人的水平为坐标,以前人的成就为荣耀。
而欧洲人就不是这样,他们不管前人有多大成就,也不高山仰止,而设法超越他们,努力向前探索。
正如鲁迅当年所概括的:我们中国人总习惯于“摸前有”,而西方人则善于“探未知”。
中外建筑史—中西方建筑差异

中外建筑史—中西方建筑差异武汉大学本科生论文中外建筑史论文题目:中西建筑差异及分析院(系)名称:学号:2专业名称:学生姓名:指导教师:二○一二年十月中西建筑差异及分析摘要:由于中国和西方历史文化起源不同,中西方民族各自发展出有明显差异的哲学观念、文化传统、性格气质和审美心理等。
这些无形的因素内在地影响着建筑艺术的文化内涵。
本文总结对比了中西建筑在材料与结构、建筑布局、装饰色彩、艺术风格、美学价值等方面存在的差异的基础上分析中国传统建筑与西方传统建筑差异的一些看法。
关键词:中西建筑;差异;分析一、中西建筑综合对比由于地理环境、民族性格、历史文化等因素差异之影响,中国传统建筑与西方传统建筑在建筑材料与结构、建筑布局、装饰色彩、艺术风格、美学价值等方面存在着诸多差异。
二、中西建筑差异的形成原因的分析2.1地理环境原因中国人选择木结构建筑的原因在于:第一,古代中原林木很多,便于就地取材;第二,中原地区适合建筑需要的石材相对较为难觅,且搬运不便;第三,受文化观念的影响,除陵墓建筑外,中国古人并不刻意追求建筑的永恒。
西方传统(古典)建筑体现出以石为本的风格,即主要采用冷而硬、厚而沉、庞而大的石块,以追求一种高大、强大、神秘、威严、震慑效果和体现一种弃绝尘寰的宗教出世精神。
2.2空间观念原因西方人观念上“空间是可以被限定的、有限的”思维定势与认识模式。
而生活在农耕地理环境的东方人,在平缓绵延的冲积平原上,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生活很有规律,劳作相当有序,过着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循环往复的田园生活。
其单一农耕型的经济结构,对四季变化依赖较大,人们容易产生强烈的时间意识。
这种不同的时空观自然影响到建筑风格的差异,中国传统(古典)建筑文化偏重于建筑群体的时间因素,西方传统(古典)建筑文化则强调建筑单体的空间因素。
2.3社会环境原因由于东方各民族多生息于大河流域,生活环境比较优越且相对稳定,生存环境又处于同外部世界相对隔绝状态,因此东方民族多养成清静淡泊、自然无为、温顺好养、追求和谐等文化特点。
中外建筑史的意义500字作文

中外建筑史的意义500字作文英文回答:Significance of the History of Chinese and Western Architecture.The history of Chinese and Western architecture offers invaluable insights into the diverse cultural, technological, and societal developments that have shaped human civilization. By studying the architectural styles, techniques, and symbols employed in different historical periods and geographic regions, we gain a deeper understanding of the values, aspirations, and aesthetic sensibilities of the societies that produced them.This history provides a rich tapestry of architectural achievements that showcase the ingenuity and artistry of humankind. From the monumental pyramids of ancient Egypt to the awe-inspiring Gothic cathedrals of medieval Europe, from the intricate temples of ancient China to the soaringskyscrapers of modern metropolises, each architectural masterpiece reflects the unique cultural identity and aspirations of the society that created it.By studying the history of Chinese and Western architecture, we can learn from the mistakes and successes of the past, gaining valuable lessons that can inform our own architectural designs and decisions. This knowledge can help us create more sustainable, resilient, and aesthetically pleasing built environments that meet the needs and aspirations of our communities.中文回答:中外建筑史的意义。
中外建筑史课程论文

中外建筑史课程论文 Updated by Jack on December 25,2020 at 10:00 am中外建筑史课程论文课程名称:中外建筑史论文题目:浅析西方建筑大师—理查德·迈耶院别:艺术设计学院专业:产品设计班级: 1644443学号: 2姓名: 555任课老师: 066时间:2015年12月浅析中国南北方建筑差异河南城建学院艺术设计系学院产品设计李静 8摘要:理查德·迈耶是新现代主义的代表人物,通过对迈耶一些代表作品的解读,领悟迈耶的设计手法。
迈耶的这些设计手法对建筑历史的发展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同时也具有很强的学习和借鉴的意义。
关键词:剥洋葱;白色;虚实?理查德·迈耶(Richard?Meier)是美国着名的第三代建筑师。
他是新现代主义的代表人物,是白色派的代表人物之一,也是一位具有自己独立风格的建筑大师。
他的建筑作品遍布美国各大城市。
迈耶的每一个建筑作品,无论建成与否,都是完整而且成熟的,同时又都是极其富于个性化的。
他的建筑作品,具有一种强烈的连续性和统一性。
迈耶也在一次学术报告中说到“现代主义的某些形式原则,内容极为丰富,大有前途,具有差不多是无限的领域。
我的作品并不属于新古典主义传统,我反对表现派,但信奉概括……我依然被现代主义的诗意、技术的美和效用所吸引”,以下是对其设计手法及作品的简要分析。
1、化体为面的设计手法——“剥洋葱”手法?作为美国第三代建筑大师,迈耶的许多作品都展现出强烈的“层”视觉特征,在迈耶的一些作品中,运用了各种形式不同、纵横交错的面,使建筑形态产生了良好的层次感和虚实变化。
这种设计手法类似于“剥洋葱”,洋葱的内部由很多层面组成,未剥开的洋葱呈现出密实体的形态,而剥开的洋葱则有了强烈的层叠的相互关系,后者展现的面的组合形态较前者的实体形态更丰富,剥开部分的面层与中间未剥开部分的实体形成对比,并且产生层次感和方向感,有了虚实和阴影变化。
研究生论文探讨中外建筑史发展的特征

探讨中外建筑史发展的特征0、引言纵观历史的长河,建筑作为人类文明的产物和遗产之一,它是还原历史的~个缩影,它如一面镜子般照亮人类发展的进程。
对于历史的价值是绝对不可估量的,我们在进行建筑和规划设计的时候,大多都以地域、文化、历史、民族人手,从各个方面展现当地特色,从而体现建筑与人类的和谐共生。
1、外国建筑发展的先进性、开放性和在封建统治下的封闭性国外建筑的发展对于国人来说,和我们的差距不在咫尺,原因在其自己的先进性。
在西方国家从建筑设计开始,他们对于材料的选择到施工的技术和基于社会相对的开放性和自由性,许多大师对于建筑都有自己独到的看法。
每一个时代都有层出不穷的杰出建筑师和建筑理论,而每一个时代都会影响一个人,相信他们的先进性和社会、经济、政治有很大的关系,还有东西方文化的差异和人们不同的思考方式和敢于批判的精神,对于建筑理论的推进具有积极的作用,从而造就了其先进性的产生。
而国外“现代主义建筑”的产生,更是影响整个世界对于建筑的解读,它强调建筑要随时代而发展,强调建筑师要研究和解决建筑的实用功能和经济问题;主张积极采用新材料、新结构,在建筑设计中发挥新材料、新结构的特性;放手创造新的建筑风格;主张发展新的建筑美学,创造建筑新风格。
主张建筑师要摆脱传统建筑形式的束缚,大胆创造适应于工业化社会的条件、要求的崭新建筑。
具有鲜明的理性主义和激进主义的色彩。
这种创新大胆的建筑设计理念,很快在全球风靡开来,直到今天“现代派建筑”的思想仍然在建筑设计中占有一席之地? 。
可以看得出西方建筑历史理论的发展和建筑有着紧密的联系。
西方建筑史的著名建筑遗产,有意大利威尼斯小镇、圣马可广场等等,体现了规划布局上的开放性和建筑的包容性。
记得日本的芦原义信先生在其著作《外部空间设计》和《街道的美学》中他多次的提到意大利小镇的布置形式,街道形式布置简单而又复杂,简单是讲居住的人口是面向街道的,复杂是讲在同时期其功能的考虑和布置是有一定先进性和复杂性的。
关于中外建筑史论文中外建筑欣赏论文中外建筑赏析论文:日本传统建筑特征简析

关于中外建筑史论文中外建筑欣赏论文中外建筑赏析论文日本传统建筑特征简析【摘要】:日本传统建筑在与环境的融合,室内空间设计,建筑结构,建筑材料的使用及装饰中体现的民族独特性。
关键词: 自然; 流动; 材料的自明; 建筑的精神与气质初次近距离的接触日本,在体验日本文化风情及建筑风貌的游历中,日本传统建筑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日本传统建筑的发展虽然受到中国等外来文化的影响,但仍然保留着浓郁的民族特色,它既不同于西方建筑,也与中国传统建筑有许多不同之处,使它在世界建筑界占有一定的地位。
1形体的自然性日本是一个自然环境优美的岛国,日本人民热爱自然,这种感情体现在传统建筑上则表现为追求建筑与自然的融合协调。
如果说西方人所追求的是建筑物本身高大的形体,强烈的视觉效果、以形体表现人与自然的对话,那么日本传统建筑则不强调实体性,而是以小巧的体形融会于自然之中,将建筑看成为环境的有机组成部分。
在日本人的理想中,建筑应与自然成为一体,他们不喜欢对自然采取对抗姿态的高大厚重的建筑,即使是日本建筑中唯一的以庄严雄伟、气魄雄大取胜的建筑物———天守阁也将其体量分解为若干个小城楼,簇拥一座大城楼,廊屋相连、层宇层叠的形式形成了丰富多姿的景观,整体轮廓参差起伏,构图多变。
许多日本建筑群都避免沿纵轴对称布置,桂离宫、法隆寺都以不对称为特点的。
冈仓天心认为日本人对不完全的偏爱来自于禅的影响。
“在日本不完全的东西被奉为崇拜的对象,为了让想象力能自由地去完成它,人们故意地让它保持不完全的状态。
“日本人追求的是不对称的美、均衡的美,采取不对称的形式是为了避免产生人工安排的感觉。
他们认为对称、稳定可以使建筑显得优美庄严厚重,但同时也容易出现形式主义和抽象概念的堆砌等弊端,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人们的构想力。
从造型上看,以木结构为主的日本建筑,整体呈直接造型,如伊势神宫的构件线条平直、棱角分明,整体呈明确的几何形。
中国的建筑文化传入日本后,日本建筑的屋檐也开始有了起翘,但起翘不如中国明显。
中外建筑史期末论文

中外建筑史期末论文指导老师:赵月苑学生:邓威班级:建筑设计3班新古典主义建筑18世纪60年代到19世纪,欧美一些国家流行一种古典复兴建筑风格。
当时,人们受启蒙运动的思想影响,考古又使古希腊、罗马建筑艺术珍品大量出土,为这种思想创造了借鉴的条件。
采用这种建筑风格的主要是法院、银行、交易所、博物馆、剧院等公共建筑和一些念性建筑,而对一般的住宅、教堂、学校影响不大。
所谓“新古典主义”,首先是遵循唯理主义观点,认为艺术必须从理性出发,排斥艺术家主观思想感情,尤其是在社会和个人利益冲突面前,个人要克制自己的感情,服从理智和法律,倡导公民的完美道德就是牺牲自己,为祖国尽责。
艺术形象的创造崇尚古希腊的理想美;注重古典艺术形式的完整、雕刻般的造型,追求典雅、庄重、和谐,同时坚持严格的素描和明朗的轮廓,极力减弱绘画的色彩要素。
“新古典主义”的“新”在于借用古代英雄主义题材和表现形式,直接描绘现实斗争中的重大事件和英雄人物,紧密配合现实斗争,直接为资产阶级夺取政权和巩固政权服务,具有鲜明的现实主义倾向。
因此,新古典主义又称革命古典主义,它的杰出代表是达维德。
法国在18世纪末、19世纪初是欧洲新古典建筑活动的中心。
法国大革命时在巴黎兴建万神庙是典型的古典式建筑。
拿破仑时代在巴黎兴建了许多纪念性建筑,其中雄师凯旋门、马德兰教堂等都是古罗马建筑式样的翻板。
英国以复兴希腊建筑形式为主,如伦敦的不列颠博物馆。
德国柏林的勃兰登堡门、柏林宫廷剧院都是复兴希腊建筑形式的。
其中勃兰登堡门仿制雅典卫城的山门建成。
美国独立以前,建筑造型多采用欧洲样式。
独立后,美国借助于希腊、罗马的古典建筑来表现民主、自由、光荣和独立,因而新古典建筑大兴。
美国国会大厦仿照巴黎万神庙建成,极力表现雄伟,强调纪念性。
法国建筑连同绘画一起被称作新古典主义时期,这个时期并没有形成新的建筑样式,只是古代建筑交替、花样翻新而已,也有人称之为“浪漫的古典主义”。
在拿破仑帝国时代,建筑艺术更是以古希腊罗马建筑为标准,庄重的多利克柱式为时髦的崇尚。
中外建筑史论文

中外建筑史摘要:建筑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产物,也是人们生活和活动的重要场所。
建筑的形式和风格受到地域、文化、历史和技术等因素的影响。
中国和外国建筑有着各自独特的历史和文化背景,对世界建筑文化的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通过对中国和外国建筑历史的研究,可以更好地了解人类文明的发展历程,推动中外建筑文化的交流和融合。
同时,城市规划作为一种城市发展的管理方式,对城市的经济、社会、文化和环境等方面产生着深刻的影响。
建筑是城市规划的基础和核心,两者相互依存、相互影响。
通过对建筑和城市规划的关系进行深入研究,可以为城市规划和建筑设计提供更好的思路和方法。
关键词:建筑历史,未来发展,文化内涵中国古代建筑的历史和发展:中国古代建筑具有独特的风格和特点,可以追溯到早期的新石器时代。
这些古老的建筑物被广泛用于祭祀、住宅和宫殿等不同场所。
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中国的建筑艺术得到了不断的发展和改进。
以下是中国古代建筑的发展历程。
先秦时期(公元前21世纪-公元前221年):在这个时期,中国的建筑主要是用木材、泥土和竹子建造的。
这些建筑大多是用于祭祀和住宅等日常生活所需。
这些建筑通常以天井和庭院为主要特点,以及一些装饰性的瓦片和石雕。
秦汉时期(公元前221年-公元220年):在秦汉时期,建筑风格发生了一些变化,主要是由于对砖和瓦的使用。
在这个时期,建筑师开始使用砖和瓦代替木材和泥土来建造建筑物。
这种技术改进为中国的建筑艺术带来了重大的变革,使得建筑的结构更加牢固和耐久。
唐宋时期(公元618年-公元1279年):唐宋时期,中国建筑的特点是建筑规模更大、结构更复杂、装饰更加精美。
在这个时期,建筑师们开发了新的技术,如斗拱和飞檐,用于支撑大型屋顶。
同时,建筑物的装饰也变得更加精致,以满足富人和贵族的需求。
元明清时期(公元1279年-1911年):在元明清时期,中国建筑的特点是更加注重装饰和建筑材料的使用。
在这个时期,建筑师们使用了大量的青石、花岗岩和大理石等材料来建造建筑物,并注重建筑物的装饰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中西方建筑哲学文化的差异
引言:
什么是建筑哲学? 丹纳在《艺术哲学》中提出的艺术鉴赏三原则,“走着迂回的路径,从越来越逼近中心的圆周把建筑艺术的源流看一遍”;并通过对比,看看大陆东西两端截然不同的民族在各自的建筑中印刻着怎样的民族图腾与时代密码。
什么是建筑?古希腊人骄傲地说,建筑是那高高的卫城上俯视着整个城邦的神庙;中世纪教皇阴森森地说,建筑是我们在其中祈祷与赎罪的哥特式大教堂;路易十四优雅地说,建筑是我那金碧辉煌,集聚绅士名媛的凡尔赛宫……建筑,之于秦皇汉武便是那些宏伟大度、气吞山河的行宫苑囿;之于唐人宋民便是那些直插云霄的佛塔与信徒广聚的佛堂;之于明清才子佳人便是那诗意盎然,天人合一的精致园林。
哲学的力量是巨大的,在影响建筑产业和发展诸多因素中占重要位置。
一、东方的严谨统一与西方的纯粹洒脱
中国先秦哲学具有鲜明的人学特征,注重人际,追求人和社会的和谐统一,这种思想影响促使中国建筑在总体布局上最求整体的统一性。
在历史上无论其实宏大的建筑还是小巧玲珑的院都表现整体的空间感。
秦始皇那辉煌绝伦的阿房宫也以成为世界宫廷建筑中的奇迹。
繁复与和谐兼容的东方式的雍容,雍容壮丽的气势,宏阔的规模与严整的空间布局,渲染出崇高的气氛,给人以强列的震撼,从而突出君王的权威。
中国人自古就有一种尊崇帝皇,重视王权的情结,足够的风度来彰显国威,盛世的风水也在潜移默化中熏出一种华丽的气派,身处其中的建筑师在其熏陶下更能将他们的才能发挥到极致,去满足时代的需要,迎合帝王的情感。
借助木石砖瓦这些中原“特产”,浓缩于建筑艺术之中。
这些建筑本身也有一种震撼人心的表现方式,与古希腊人讲究的纯粹朴素、自然清明的潇洒大不相同。
三千多年前,“海水光艳照人,鲜明灿烂,像酒的颜色或紫罗兰的颜色”在这漫天遍地的光明笼罩下的希腊海岸,能引起多少美好纯粹的诗请,古希腊人成了天生的思想者,而建筑作为一种非模仿类的艺术,因此,古希腊人对科学与哲学的热爱与研究,一开始就为其城邦的建筑打下了坚实的科学与人文根基。
他们发明了一种逻辑严密的建筑方式,以柱子的直径决定柱子的高度,以高度决定其款式。
或是庄严沉重的多利阿式,或是轻盈的爱奥尼阿式,或是极具装饰趣味的科林斯式。
再以款式决定础石和柱头,进而决定柱间的距离和建筑物总的布局。
建造在这样一种思维之上的建筑,必然坚固而匀称,健全而和谐。
艺术更大程度上是源于天才们自发、独特而强烈的情感和灵感,古希腊的建筑风格,与这种民族精神完全一致。
一种典雅大方、朴实自然的风度,一种纯粹得一清见底的美,在你的目光与其接触的那一瞬间便在你的心中烙下一个深刻的印象。
古希腊就像一件艺术品,精巧,完美,却脆弱得很。
希腊神庙的自然与人文情结压倒了其宗教内涵。
建于伯利克里黄金时期的巴特农神庙,像古希腊的自然界与人一样,各个部分都有一种持久的平衡。
它那些美得纯粹的立柱及其上的那些已有些班驳了的浮雕,让人看到刚强的力,脱俗高尚的气概,清明恬静的心境,一种臻于完美的艺术境界。
二、东方的庄严与西方的神圣
中国古代有出现宗教狂热的时候。
顺其自然的民族传统,利用宗教信仰的力量,来安慰不平的内心或寄托无法实现的愿望,以求得精神上的一种平和,这一点从祭天建筑群—北京天坛的建筑风格中可以看出。
天坛坛域近方形,南侧两角为直角,北侧呈圆弧状,体现中国古代对天地的认识“天圆地方”。
天坛的规划设计、强烈的表现出古人对“天”的崇敬,以及“天子”敬天保民的名分和“天下”统一和谐的伦常。
天坛显出一种天人和谐、中正平和的博大庄严。
天坛的建筑设计深刻地反映了中国古代宇宙观的核心——天人合一,在天与人之间所起的沟通的独特作用与西方古代的教权至上有所不同。
纵观世界古代建筑史,宗教建筑往往具有非凡的工艺成就和超乎寻常的艺术价值。
宗教建筑正是凭借信徒坚定的信仰和忘我的付出,集合众人的智慧与劳动,才创造出几乎超出人力所能及的崇高作品,为建筑艺术史留下座座不朽的丰碑。
蛮族铁蹄的贱踏更带来了灾难性的毁坏。
令他们痴迷的是基督教的救赎与对光明天国和极乐世界过火的描写。
“世界脱下破烂的旧衣,替教堂披上洁白的袍子”,于是哥特式建筑出现了。
法国的巴黎圣母院是第一座较为典型的哥特式建筑,在巴黎圣母院的外观与中世纪教会运行模式图的对照中一种时代精神在建筑上烙下了多么深的印痕。
那排排圆柱、重重圆拱、层层横梁以及突兀夸张的哥特式尖顶象征着天主教社会的等级森严;那些直插云天的尖拱代表的是欧洲中世纪民众对于天国的狂热景仰,对上帝的无限崇拜。
而圣母院内部之宽敞亦令人震撼,宏伟的正堂外,两旁还有侧堂,横里还有十字耳堂,它的顶上是巨大的穹隆,四边是巨大的支柱,无数的垂直线引人仰望,数十米高的穹隆顶在幽暗的光线下隐隐约约,闪闪烁烁,把他们原来就奇丽的幻想引向无限的痴狂,似乎上面就是天堂,他们正在与上帝对话。
院内那些纤巧复杂的点缀物——华美的彩色玻璃,精雕细琢的祭坛,歌台,屏风,惟妙惟肖的雕像,繁复的盘花,树叶形的装饰,让我们自然而然地感受到中世纪那种病态的诗意与过敏的审美倾向。
建筑风格上属于修与罗马式结合的类型。
而后来十字军归来才带回了其主要风格——尖拱的哥特式样,表现并印证着中世纪欧洲人极大的精神苦闷与宗教狂想。
从罗曼式,哥特式,文艺复兴在巴黎圣母院上留下的痕迹,艺术不会消亡,只会以一种形式转化为另一种形式。
而民族文化就是这种转化的根本的内在的基因,时代精神便是这样变化发生的直接推动力。
三、东方的从容与西方的严谨
经典的中国园林把一个民族的诗情文气、儒雅风度和东方价值观念表现得深刻细腻又自然从容。
“没有哪些园林比历史名城苏州的四大园林更能体现出中国古典园林设计的理想品质。
”苏州园林的建筑极大地体现了道家超凡脱俗的出世思想,它为了能让人们生活在一个自然。
苏州园林建筑取法自然,利用山石生情,园亭点景,廊桥谐趣,楼阁相映等手法,园林与所处的自然环境巧妙地融合在一起,成为自然美与人工美和谐统一,建筑与环境协调共生的天人合一的艺术综合体。
园林建筑中还有一个明显的道家印记——“一水三山”,于是中国园林形成了一个庞大水体中座落三个小岛的“一水三山”模式。
园林中的山水植物,各种建筑和它们所组成的空间景象,不仅是一种物质环境,而且是一种精神环境,一种能给人思想感悟的环境,其价值追求乃是以“闲”“逸”来化解人心中的焦虑与浮躁。
西方法国巴洛克时期古典园林的底蕴便显得稍微单薄了些,明显透出了刻意经营的痕迹。
以其极度的奢丽豪华,金碧辉煌展示了当时丰厚的财富积累。
凡尔赛宫便是这种建筑的代表。
这宫殿气势磅礴,布局严密、协调。
南宫与北宫相衔接,形成对称的几何图案。
宫殿外壁上端,林立着造型优美的大理石人物雕像,内壁饰以雕刻、巨幅油画及挂毯。
其大花园中的花圃、水池、花草树木都体现着一种夸张而极端的对称与规整,正如当时流行的宫廷文学那样优雅而严整。
整一座凡尔赛宫,富丽奢华已登峰造极,达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
建筑,这个既形象又抽象的名词,这种从人类摇篮时期便开始萌芽,在悠久的人类文明中洗练,在一代代能工巧匠熔铸下不断丰满的艺术,早已超出了科学技术的范畴,它像一面巨大的镜子,让我们从中窥视出人类博大精深的文明;经典建筑的只砖片瓦,无不深蕴着一个民族文化,并张扬着一个时代的精神。
建筑哲学是关于建筑的哲学观,或者说是应用于建筑的哲学观。
当用哲学的方法来思考事物的本质时,当对“建筑是什么”这个本质的问题进行思考和解答便形成了建筑哲学观。
建筑哲学观就是建筑的理论或者被用到了建筑去的哲学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