颈椎病中医辨证

合集下载

颈椎病的中医辨证

颈椎病的中医辨证

颈椎病的中医辨证颈椎病的症状非常丰富,多样而复杂,多数患者开始症状较轻,在以后逐渐加重。

现在就跟着店铺一起来了解一下颈椎病的中医辨证吧。

颈椎病的中医辨证①痹痛型颈椎病:临床表现为颈部疼痛、上肢放射痛、颈部活动受限。

(1)风邪偏胜者:颈肩疼痛,位置不定,或痛在肩,或痛在肘,或痛及手部,关节活动不利,怕风。

(2)寒邪偏胜者:颈部疼痛,固定不移,疼痛较剧,甚者不能入睡;疼痛遇到寒冷时加重,热敷后好转;颈部僵硬感,活动受限。

(3)湿邪偏胜者:颈、背部疼痛,有沉重感;上肢疼痛、肌肤麻木不仁;不愿活动,易疲倦;伴有饮食不良、腹胀、大便稀等。

病情反复发作,经久不愈。

②眩晕型颈椎病:临床表现为头晕目眩、头昏、头痛、耳鸣,颈部活动受限,尤不能旋转,甚至可出现猝倒。

(1)气血两虚者:眩晕在动作后加重,劳累后发生,休息后好转,精神疲倦,心慌,记忆力下降,面色苍白,头颈无力。

(2)肝肾两虚型:眩晕,精神欠佳,记忆力下降,腰酸耳鸣,听力下降,视力下降。

(3)痰浊中阻型:眩晕,头昏,头重,昏昏欲睡,恶心呕吐,胸闷,食少,腹胀等。

③瘫痪型颈椎病:临床表现为下肢麻力、无力,腿发软,易跌倒,行走不便,有踏棉花感,甚至可出现大小便障碍。

患者常有头颈疼痛等表现。

(1)湿胜型:肢体困重,痿软无力,下肢麻木,行走易跌倒,或有胸闷,腹腹,食欲不佳等。

(2)肝肾亏虚型:下肢痿软无力腰膝酸软,头眩,眼花,耳鸣,性功能下降。

病情发展很慢。

(3)气血瘀滞型:下肢疼痛剧烈,位置固定不移,活动加剧;肢体有麻木感。

颈椎病的自我治疗一、低头作业一小时之内,要起身活动一会;二、避免受凉,特别是出汗后,不要被冷风吹着;三、避免肩扛重物,劳累过度;四、放松情绪,平和心态,长存喜乐(发自内心的高兴)之心;五、坚持经常五分钟自我按摩法:两手大拇指点按风驰穴一分钟;两手食指、中指、无名指。

颈椎病的信号1、有不良姿态。

两脚分开,与肩同宽战立,体重应该相等地分配在两个脚掌。

颈椎病的辨证分型与中药治疗

颈椎病的辨证分型与中药治疗

颈椎病的辨证分型与中药治疗中医将颈椎病分为风寒湿痹、气滞血瘀、肝肾不足、气血虚弱等型,分别治以袪风除湿、温经通络、活血化瘀、舒筋止痛、补益肝肾、益气养血等。

1、风寒湿痹证:常见于颈椎病颈型和神经根型,症见颈肩部疼痛僵硬,转侧不利,一侧或两侧肩臂及手指酸胀痛麻;头痛或后枕部疼痛,或头痛牵涉至上背部痛;颈椎旁可触及软组织肿胀结节;肌肤冷湿,畏寒喜热,舌淡红,苔薄白,脉细弦。

治宜祛风除湿、散寒通络、温经活血,代表方桂枝加葛根汤,常用配方药物有葛根、桂枝、川芎、白芍、羌活、独活、姜黄、防风、威灵仙、姜、枣等。

2、气滞血瘀证:常见于颈椎病颈型,症见头颈、肩背部疼痛,颈部僵硬、活动受限,或放射至后脑部痛。

治宜活血化瘀,代表方活络效灵汤、芍药甘草汤、血府逐瘀汤,常用配方药物有当归、丹参、乳香、没药、川芎、赤芍、羌活、姜黄、海桐皮、伸筋草等。

3、肝肾不足证:常见于颈椎病椎动脉型和交感神经型,症见眩晕反复发作,视物旋转,伴恶心、呕吐,身软乏力,行走失稳,或心悸、气短,烦躁易怒,咽干口苦,失眠多梦等,舌红、苔薄白或微黄而干,或舌面光剥无苔,舌下静脉胀大,脉沉细而数,或弦数。

治宜滋补肝肾,代表方六味地黄汤、独活寄生汤,常用配方药物有熟地、淮山、山萸肉、丹皮、泽泻、茯苓、独活、杜仲、牛膝、桑寄生、当归、秦艽、防风、细辛、酸枣仁、柏子仁、远志、夜交藤等。

4、气血亏虚证:常见于颈椎病椎动脉型,症见颈肩部酸痛,头晕或眩晕,视物模糊或视物目痛,周身乏力,纳差,舌淡红或淡胖,边有齿痕,苔薄白而润,脉沉细无力。

治宜益气养血、醒脑安神,代表方八珍汤、人参养荣汤,常用配方药物有黄芪、人参、党参、白术、茯苓、熟地、白芍、当归、川芎、远志、柏子仁、炙甘草等。

5、随症加减:疼痛明显加乳香、没药;头痛加川芎、白芷、白蒺藜、首乌藤;头晕加天麻、钩藤、陈皮、半夏、茯苓、泽泻;上肢疼痛麻木加防风、荆芥、天麻、秦艽、桑枝、姜黄;心悸、怔忡加红参、麦冬、酸枣仁;咽喉不适有异物梗塞感,加白芥子、石菖蒲、玄参、浙贝;失眠加远志、酸枣仁、柏子仁;视力下降加枸杞子、车前子、五味子;久病体虚者加首乌、枸杞子等。

看!颈椎病的中医辨证疗法

看!颈椎病的中医辨证疗法

看!颈椎病的中医辨证疗法引言颈椎病是一种常见的疾病,主要表现为颈部疼痛、僵硬、头晕等症状。

中医认为,颈椎病是由于颈部气血不畅、经络受阻所致。

本文将介绍中医对颈椎病的辨证分型及相应的疗法,希望能为患者提供一些参考。

一、风寒湿阻型症状表现1.颈部酸痛,困重感明显;2.痛感加重或缓解随着天气情况变化;3.可伴有头晕、眩晕等症状。

中医辨证治疗1.药物疗法:选用辛温散寒、祛湿痰药物进行治疗,如桂枝汤加减、羌活胶囊等;2.中药外治法:可采用草药熏洗、贴敷等,如草药膏药、艾灸等。

二、气滞血瘀型症状表现1.颈椎疼痛固定,无法自由转动;2.疼痛常局限在颈部一侧;3.头晕、耳鸣、视物模糊等症状。

中医辨证治疗1.药物疗法:选用活血化瘀、行气止痛的药物进行治疗,如血必净注射液、川芎茶等;2.中药外治法:可使用艾灸、刮痧、拔罐等,促进气滞血瘀的疏通。

三、肝肾不足型症状表现1.颈椎痛感较轻,但时间较长,难以缓解;2.颈部酸软无力,活动受限;3.伴有精神疲倦、腰膝酸软等症状。

中医辨证治疗1.补肝肾:选用补肾壮阳、滋养肝肾药物进行治疗,如金匮肾气丸、肾气丸等;2.针灸疗法:可选用肾俞、肝俞等穴位进行针刺,调节肝肾功能。

四、脾胃虚弱型症状表现1.颈椎疼痛常伴有消化不良、食欲不振等症状;2.颈部酸胀感明显,症状较轻;3.容易疲倦,精神不佳。

中医辨证治疗1.脾胃健运:选用补脾和胃、调理脾胃的药物进行治疗,如六君子丸、参苓白术散等;2.饮食调理:可适当增加消化容易的食物,避免辛辣、油腻食物,保证充足的休息。

五、气血不足型症状表现1.颈椎疼痛感较轻,但持续时间较长;2.颈部酸软无力,且容易疲倦;3.容易出现心慌、气短等症状。

中医辨证治疗1.补益气血:选用补气养血、调理气血循环的药物进行治疗,如养血生发丸、香附养心丸等;2.合理运动:适度运动有助于促进气血循环,可选择适合自己的运动方式。

结论颈椎病的中医辨证疗法包括风寒湿阻型、气滞血瘀型、肝肾不足型、脾胃虚弱型、气血不足型等。

颈椎病中医分型

颈椎病中医分型

颈椎病中医分型颈椎病是现代社会中常见的一种疾病,其症状包括颈部疼痛、僵硬、活动受限,以及头痛、头晕、心悸等。

中医根据病因和症状将颈椎病分为以下几型:一、风寒湿型此型颈椎病患者常有颈部僵硬、疼痛,以及肩、臂、手指的放射痛,同时可能伴有头晕、头痛、心悸、胸闷等症状。

这种类型的颈椎病主要是由于风寒湿邪侵入体内,阻滞经络,导致气血运行不畅。

二、痰湿阻络型此型颈椎病患者常有颈部疼痛、酸胀,以及上肢的麻木感,同时可能伴有头晕、头痛、心悸等症状。

这种类型的颈椎病主要是由于痰湿瘀血阻滞经络,导致气血运行不畅。

三、气滞血瘀型此型颈椎病患者常有颈部疼痛、酸胀,以及上肢的放射痛,同时可能伴有头晕、头痛、心悸等症状。

这种类型的颈椎病主要是由于气滞血瘀,导致经络不通,气血运行不畅。

四、肝肾不足型此型颈椎病患者常有颈部疼痛、酸胀,以及上肢的放射痛,同时可能伴有头晕、头痛、心悸等症状。

这种类型的颈椎病主要是由于肝肾不足,不能滋养颈部和上肢,导致气血运行不畅。

五、气血亏虚型此型颈椎病患者常有颈部疼痛、酸胀,以及上肢的放射痛,同时可能伴有头晕、头痛、心悸等症状。

这种类型的颈椎病主要是由于气血亏虚,不能滋养颈部和上肢,导致气血运行不畅。

针对不同类型的颈椎病,中医会采用不同的治疗方法。

如中药内服、针灸推拿、拔罐等疗法,以调和气血、舒经活络、缓解疼痛。

同时,颈椎病的治疗也需要患者配合合理的饮食和适当的运动,以增强治疗效果。

六、神经根型颈椎病神经根型颈椎病是颈椎病中比较常见的一种类型,主要表现为颈肩痛,同时可伴有手臂麻木、疼痛等神经根受压的症状。

中医认为该病主要是由于颈椎骨质增生或颈椎间盘突出等原因压迫神经根所致。

治疗上主要采用舒经活络、通痹止痛的方法,如中药内服、针灸推拿等。

同时患者需要配合颈椎牵引等辅助治疗,以减轻颈椎对神经根的压迫。

七、椎动脉型颈椎病椎动脉型颈椎病主要表现为眩晕、头痛、视觉障碍等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的症状。

中医认为该病主要是由于颈椎病变刺激椎动脉所致。

(完整版)颈椎病中医辨证

(完整版)颈椎病中医辨证

颈椎病一、中医辨证剖析(理法方药):1、寒湿痹阻型证见头痛或后枕部痛苦,颈僵,转侧不利 ; 或头疼涉及至上背痛,肌肤冷湿,畏寒喜热,颈椎旁可涉及软组织肿胀结节。

舌淡红,苔薄白,脉细弦证候剖析:患者向来体虚,阳气不足,卫外不固,腠理空虚,复外感寒邪、湿邪,痹阻经脉、肌肉,而致营卫行涩,经络不通,发生痛苦,麻痹,活动欠利,且患者舌淡红,苔薄白,脉细弦为寒湿痹阻之征。

治法:温经活血,祛寒除湿,通络止痛方药:颈舒汤加减 ----- 葛根 30g 当归 15g 桂枝 15g 黄芪 30g 炒白术15g 白芍 12g 茯苓 30g 狗脊 15g 全蝎 10g 炙甘草 10g 羌活 30g 独活30g 防己 10g,水煎取 450ml, 150ml/ 次,每天三次,口服。

2、痰瘀阻络型证见颈项痛如锥刺,痛势缠绵不休,按之尤甚,痛有定处,夜间加重,伴上肢麻痹、头晕、欲呕。

舌黯,舌体有少量瘀点,舌边有齿痕,苔白腻或白滑,脉弦涩或弦滑证候剖析:邪痹经脉,络道阻滞,气血津液输部失施,血滞为淤,津停为痰,淤组经脉,而致关节痛苦,屈伸不利,且患者舌黯,舌体有少量瘀点,苔白腻或白滑,脉弦涩、弦滑为痰瘀阻络之征。

治法:祛湿化痰,通络止痛方药:颈舒汤加减 ------ 葛根 18g 当归 15g 桂枝 9g 黄芪 12g 白术 12g 白芍 12g 茯苓 12g 狗脊 15g 全蝎 6g 炙甘草 6g 法半夏12g 陈皮 9g 红花 12g 丹参 12g ,水煎取 450ml,150ml/ 次,每天三次,口服。

3、气血两虚型证见头昏,眩晕,视物模糊或视物目痛,身软乏力,纳差,颈部酸痛,或双肩痛苦。

舌淡红或淡胖,边有齿痕。

苔薄白而润。

脉沉细无力证候剖析:患者素体自虚,气血生化不足,复又外感寒邪、湿邪痹阻经脉,气血运转不畅,而致关节、筋脉、肌肉失养,且患者舌淡红苔薄白而润,脉沉细无力为气血两虚之征。

治法:治以益气养血,醒脑宁神方药:颈舒汤加减------ 葛根30g 当归15g 桂枝15g 黄芪30g 炒白术15g 白芍12g 茯苓30g 狗脊15g 全蝎10g 炙甘草10g 党参30g 熟地 15g,水煎取450ml,150ml/ 次,每天三次,口服。

中医辨证治疗颈椎病的临床实践指南

中医辨证治疗颈椎病的临床实践指南

中医辨证治疗颈椎病的临床实践指南颈椎病是一种常见的疾病,多数表现为颈椎不适、颈部疼痛、活动障碍等症状。

中医辨证治疗颈椎病在临床实践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和认可,有效缓解了患者的症状,提高了治疗效果。

一、中医对颈椎病的认识中医认为,颈椎病的病因主要是风、寒、湿、热、痰等内外因素导致。

病机表现为气血不畅、筋脉受阻、气滞血瘀等。

因此,中医辨证治疗颈椎病的核心在于辨证施治,根据患者的不同体质和病情特点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二、中医辨证治疗的原则1. 辩证施治:根据患者的症状特点和体质状态进行辨证施治,注意区分病证和病机。

2. 通调气血:调畅气机、活血化瘀,促进局部血液循环,缓解疼痛、肿胀和僵硬。

3. 疏风散寒:祛风散寒,祛湿润燥,消除患者身体的邪气。

4. 调理脏腑:通经络、理气机、调和脏腑功能,增强体质,提高免疫力。

三、中医辨证治疗颈椎病的具体方法1. 针灸疗法:采用针刺、灸疗等手段调理经络,疏通气血,缓解疼痛、肿胀等症状。

2. 推拿按摩:通过推拿、按摩等手法,舒筋活络,减轻颈部肌肉的紧张和疼痛,促进血液循环。

3. 中药治疗:选择具有活血化瘀、祛风散寒、理气活血的中药配方,服用中药调理体质,缓解颈椎病症状。

4. 艾灸疗法:运用艾灸温经、散寒、祛湿的特性,促进局部气血流通,缓解颈椎病的不适。

四、中医辨证治疗颈椎病的注意事项1. 个体化治疗:针对患者的具体病情和体质特点,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避免“一刀切”。

2. 长期治疗:颈椎病是一种慢性病,中医治疗需持之以恒,长期调理,注重预防。

3. 饮食调理:避免食用辛辣刺激性食物,多食用活血化瘀、祛湿散寒的食物,有益于病情的缓解和恢复。

4. 合理运动:适量的颈部锻炼有助于缓解颈椎病症状,但需避免剧烈运动和颈部过度活动。

五、中医治疗颈椎病的优势与局限性中医辨证治疗颈椎病能提高疗效,减少病症复发,改善患者生活质量。

但中医治疗颈椎病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无法快速缓解急性症状,对于病情严重、病程较长的患者效果有限。

中医颈椎病分型

中医颈椎病分型

中医颈椎病分型
中医将颈椎病分为以下五型:
1. 风寒湿型颈椎病:由于颈椎长期受风寒湿邪的侵袭,导致颈椎部位气血运行不畅,筋脉失养,出现颈肩痛、僵硬、四肢麻木、头晕恶心等症状。

此型多因体虚、抵抗力差、受风寒湿邪所致。

2. 痰湿阻络型颈椎病:此型多因脾虚、肝肾不足,导致痰湿内阻,气血运行不畅,出现头昏目眩、四肢麻木、胸闷恶心等症状。

3. 气血亏虚型颈椎病:由于气血不足,不能濡养四肢,导致颈肩痛、四肢麻木、头晕目眩、心悸气短等症状。

此型多因年老体弱、气血不足所致。

4. 肝肾不足型颈椎病:肝肾不足,精血亏虚,不能濡养筋骨,导致颈肩痛、僵硬、四肢麻木、腰膝酸软等症状。

此型多因年老体弱、肝肾不足所致。

5. 气滞血瘀型颈椎病:由于外伤或长期姿势不正,导致颈椎部位气血运行不畅,出现颈肩痛、僵硬、四肢麻木、刺痛等症状。

此型多因外伤或长期姿势不正所致。

除了以上五型,中医还认为颈椎病与情志有关,长期抑郁或焦虑等不良情绪会导致肝气郁结,进而影响颈椎的气血运行,加重颈椎病的症状。

因此,中医治疗颈椎病除了针对以上五型进行辨证施治外,还注重调理情志,让患者保持心情舒畅,有助于缓解颈椎病的症状。

另外,中医还强调颈椎的日常保健,包括正确的姿势、适当的运
动和保暖等。

正确的姿势可以避免颈椎受力不均,减少颈椎损伤;适当的运动可以促进颈椎部位的血液循环,缓解肌肉疲劳;保暖可以防止风寒湿邪侵袭,预防颈椎病的发生。

总之,中医对颈椎病的治疗注重整体观念和辨证施治,除了针对不同类型的颈椎病进行对症治疗外,还注重调理情志和日常保健,旨在全面改善颈椎病的症状,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颈椎病中医辨证

颈椎病中医辨证

颈椎病中医辨证颈椎病中医辨证一、引言颈椎病是一种常见的慢性疾病,主要表现为颈部疼痛、僵硬和功能障碍等症状。

中医认为颈椎病是由于气血运行不畅、脏腑功能失调而引起的。

本文将从中医的角度出发,详细介绍颈椎病的中医辨证方法。

二、病因与病机1.病因颈椎病的发生与多种因素有关,如姿势不良、劳动方式不当、颈椎长期受风寒侵袭等。

2.病机中医认为颈椎病的病机主要有气滞血瘀、痰湿阻滞、肝肾不足等。

三、临床表现1.颈部疼痛颈部疼痛是颈椎病最常见的症状之一,可以表现为局部或弥散性的疼痛,常伴有僵硬感。

2.头痛颈椎病患者常出现头痛症状,可以表现为前额疼痛、枕部疼痛等。

3.上肢麻木、无力颈椎病引起的神经根损伤常导致上肢麻木、无力、疼痛等症状。

四、辨证分型1.气滞血瘀型主要症状为颈部疼痛剧烈,活动受限,疼痛部位可有紫瘀斑点。

2.痰湿阻滞型主要症状为颈部疼痛,伴有沉重感,容易疲倦,舌苔多腻。

3.肝肾不足型主要症状为颈部疼痛,伴有骨质疏松、腰膝酸软等症状,舌质淡红。

五、治疗原则根据不同的辨证分型,采取相应的治疗原则。

1.气滞血瘀型治疗原则:●理气活血,行气止痛:采用逍遥散、血府逐瘀汤等药物治疗。

●肌肉松弛,促进血液循环:可采用推拿、针灸等物理疗法。

2.痰湿阻滞型治疗原则:●消痰化湿,通络止痛:采用平胃散、川芎茶等药物治疗。

●温经理阳,促进湿气排出:可采用温灸、艾灸等物理疗法。

3.肝肾不足型治疗原则:●补肝肾,滋养筋骨:采用六味地黄丸、益智丸等药物治疗。

●加强腰膝部保暖,避免寒湿侵袭:可采用腹部贴敷、温灸等物理疗法。

六、附件本文档涉及附件详见附件1.附件1:颈椎病中医治疗方案七、法律名词及注释1.颈椎病:颈椎病是指颈椎骨质退行性改变、退变、增生,引起神经和血管受压,导致颈部疼痛和功能障碍的病症。

2.辨证:中医诊断方法的一种,通过观察、问诊、切诊等手段,来判断病情及病理机制。

3.气血运行不畅:中医术语,指气血循环受阻,不能正常运行的状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颈椎病
一、中医辨证分析(理法方药):
1、寒湿痹阻型
证见头痛或后枕部疼痛,颈僵,转侧不利;或头疼牵涉至上背痛,肌肤冷湿,畏寒喜热,颈椎旁可触及软组织肿胀结节。

舌淡红,苔薄白,脉细弦证候分析:患者平素体虚,阳气不足,卫外不固,腠理空虚,复外感寒邪、湿邪,痹阻经脉、肌肉,而致营卫行涩,经络不通,发生疼痛,麻木,活动欠利,且患者舌淡红,苔薄白,脉细弦为寒湿痹阻之征。

治法:温经活血,祛寒除湿,通络止痛
方药:颈舒汤加减-----葛根30g 当归15g 桂枝15g 黄芪30g 炒白术15g 白芍12g 茯苓30g 狗脊15g 全蝎10g 炙甘草10g 羌活30g 独活30g 防己10g,水煎取450ml,150ml/次,每日三次,口服。

2、痰瘀阻络型
证见颈项痛如锥刺,痛势缠绵不休,按之尤甚,痛有定处,夜间加重,伴上肢麻木、头晕、欲呕。

舌黯,舌体有少许瘀点,舌边有齿痕,苔白腻或白滑,脉弦涩或弦滑
证候分析:邪痹经脉,络道阻滞,气血津液输部失施,血滞为淤,津停为痰,淤组经脉,而致关节疼痛,屈伸不利,且患者舌黯,舌体有少许瘀点,苔白腻或白滑,脉弦涩、弦滑为痰瘀阻络之征。

治法:祛湿化痰,通络止痛
方药:颈舒汤加减------葛根18g 当归15g 桂枝9g 黄芪12g 白术12g 白芍12g 茯苓12g 狗脊15g 全蝎6g 炙甘草6g 法半夏12g 陈皮9g 红花12g 丹参12g ,水煎取450ml,150ml/次,每日三次,口服。

3、气血两虚型
证见头昏,眩晕,视物模糊或视物目痛,身软乏力,纳差,颈部酸痛,或双肩疼痛。

舌淡红或淡胖,边有齿痕。

苔薄白而润。

脉沉细无力
证候分析:患者素体自虚,气血生化不足,复又外感寒邪、湿邪痹阻经脉,
气血运行不畅,而致关节、筋脉、肌肉失养,且患者舌淡红苔薄白而润,脉沉细
无力为气血两虚之征。

治法:治以益气养血,醒脑宁神
方药:颈舒汤加减------葛根30g 当归15g 桂枝15g 黄芪30g 炒白
术15g 白芍12g 茯苓30g 狗脊15g 全蝎10g 炙甘草10g 党参30g 熟
地15g,水煎取450ml,150ml/次,每日三次,口服。

4、脾肾亏虚型
证见颈项酸软胀痛,四肢倦怠乏力,或双下肢软弱无力,行走吃力,头晕,耳鸣,舌淡或有齿痕,或舌干红少苔,脉细弱或虚而无力。

证候分析:患者素体自虚,先天肾精亏虚,不足以濡养经脉;后天脾气化生不足,气血生化乏源,血不上荣,经脉失养而发生疼痛,活动不利,且患者舌干红
少苔,脉细弱、虚而无力为肝肾不足之征。

治法:治以补肾健脾,温经和阳,强筋健骨。

方药:颈舒汤加减------葛根18g 当归15g 桂枝9g 黄芪12g 白术
12g 白芍12g 茯苓12g 狗脊15g 全蝎6g 炙甘草6g 山药12g 枣皮12g,水煎取450ml,150ml/次,每日三次,口服。

偏于阴虚+龟板、菟丝子、女贞子;偏于阳虚+鹿角胶、肉桂、苁蓉。

二、鉴别诊断:
1、与美尼尔氏病鉴别:椎动脉型颈椎病与美尼尔氏病很易混淆。

二者同样有
眩晕、头痛、恶心、复视、眼震、耳鸣等症,且神志都很清楚。

但美尼尔氏病的
发作与头位体位的改变无关,且耳力障碍较为明显。

颈椎病则有颈椎X线的颈椎
病特征。

另外美尼尔氏病以听力障碍如耳鸣、耳蒙、耳聋为早期先兆,且听力障
碍的程度随着发作次数的增高而加剧。

2、与肩周炎鉴别:肩周炎是肩关节及其周围组织的退行性病变,常发生于中
老年人,女性的发病率较高。

发病原因与受寒、劳损及外伤有关、并和激素失调
有一定关系。

由于有肩颈不适及上肢麻木、疼痛,而与颈椎病有类似之处,主要
应与颈型颈椎病相鉴别。

但该病的疼痛重点在肩周部,且无头颈转动加重的特征,
X线也无颈椎肥大征兆。

3、与脊髓空洞症鉴别:该病为脊髓颈胸段的脊髓慢性进行性病变,严重时有
脊髓空洞形成。

主要与脊髓型颈椎病相鉴别。

脊髓空洞症起病较早,多数在中年以前,症状多出现在上肢,呈脊髓节段性分布的感觉异常,即长手套式、褂式的分离性感觉异常。

X线检查可见颅颈部畸形改变及脊柱病变,但无颈椎病病变特征。

脊髓型颈椎病也可引起上肢感觉障碍,但X线检查有颈椎肥大改变。

且年龄出现较晚,可作鉴别。

三、注意事项:
1、让病人了解颈椎病的有关知识,提高防病意识,增强治疗信心,掌握康复的方法。

观察病人治疗过程中经受心理情绪的变化,调节心理情绪,保持心理健康。

2、正确有效牵引,解除机械性压迫。

注意牵引时的姿势、位置及牵引的重量,并及时发现牵引过程中的反应,如是否有头晕、恶心、心悸等。

3、由于病人颈部制动,就在减轻局部刺激。

正确应用理疗、按摩、药物等综合治疗,以解除病痛。

4、正确指导病人的头颈功能锻炼,坚持颈部的活动锻炼,方法为前、后、左、右活动及左、右旋转活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