昭通苗族芦笙制作(昭通非物质文化遗产)
贵州芦笙节

贵州芦笙节一.芦笙节简介芦笙节是苗族地区最普遍、最盛大的传统节日,是以芦笙踩堂、赛芦笙为主要活动的节日。
芦笙节一般以坡会的名称命名的多(如十三坡、古龙坡)。
各地芦笙节的时间不尽相同,原因是有的来源于古理古规的吉日,有的来源于庆丰收,有的来源于神话传说。
一般在节日之前要举行仪式,先由某村德高望重的老人主持祭祖,与此同时,各家各户都在自家自行祭祖,随后各村各寨的姑娘穿着盛装,佩戴银花银饰,小伙子和芦笙手们都各自带着芦笙,从四方八面向芦笙场地涌来,各村的男子青年都各自围成圆圈,吹笙跳舞,持续四五天,气氛十分热烈,是一种融歌、舞、乐于一体的群众性的文艺活动。
苗族自古喜爱吹芦笙,善跳芦笙舞。
黔东南许多地方如凯里、从江、榕江、黄平的芦笙节非常隆重。
凯里市、麻江、雷山、丹寨等县交界地区舟溪芦笙节于每年阴历正月十六至二十一日举行,芦笙堂设在河沙坝。
十六日开始“起堂”,十七日集会,十八日、十九日、二十日跳芦笙,十九日增加赛马活动,二十日还举行斗牛,二十一日,芦笙会结束时,苗族男女青年进行“游方”活动。
芦笙会时,附近市县方圆几十公里的人都来赴会,一时间人山人海,笙声如潮。
人们围成一个个圆圈跳芦笙,小伙子在圈内捧着长长短短的芦笙边吹边跳,姑娘们踏着笙歌的节奏翩翩起舞。
黄平县谷陇芦笙会,每年阴历九月二十七日至二十九日举行,芦笙场设在一块平缓宽阔的山坡上。
届时人们从四面八方涌来,人数最多时可达数万人。
节日的活动与舟溪的相差不远,那千把芦笙齐奏的场面非常壮观。
二.美丽的传说关于芦笙节的来历,流传着这样一个爱情故事。
相传古时候,苗寨里住着名叫篙确的老汉,老汉有个女儿叫榜篙,不仅貌如天仙,而且心灵手巧,许多小伙子都喜欢她,但她却一个也看不中。
一天,她随父亲上山打猎,忽见一只猛虎扑来,在这危急时刻,一个英俊的小伙子拨刀相助,杀死了老虎,救了榜篙和父亲的命。
就在那次,榜篙暗地里爱上了这个小伙子。
有一天,寨子里来了只野鸡精,它见榜篙貌美,就把她拖回了山洞。
西南少数民族芦笙制作技艺民间传授探析

长江师范学院学报Journal of Yangtze Normal University 第36卷第4期Vol.36No.42020年7月Jul.2020西南少数民族芦笙制作技艺民间传授探析杨智雄,舒乙(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江苏南京210097)[收稿日期]2020-02-21[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改土归流与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历史文献整理与研究”(19ZDA182)。
[作者简介]杨智雄,男,苗族,广西融水人,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教育史与民族文化研究;舒乙,男,土家族,贵州铜仁人,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中国文学与民族地域文化研究。
[摘要]芦笙技艺传承已成为西南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对象。
本文以教育学视野与方法,结合田野调查的实地记录,探讨它在民间传授的问题。
经研究发现,在民间主要通过相对固定的以家族为中心的作坊和以外出制作、维修芦笙时形成的流动的作坊构建西南少数民族芦笙制作技艺的传授基地。
在其生产基地上形成了空间场域,由此形成了西南少数民族芦笙传授的基本模型。
因该地区文化带有浓厚的地域性,故而在传授的过程中形成了师徒制模式和家庭内部的继承制模式。
基于这两种传授模式,芦笙技艺得以薪火传递,世代传承。
作为技艺的继承人,在承接前辈人技艺的同时须了解基本的规俗与禁忌,故而形成了芦笙制作传授的重要内容。
这种传承模式对于保留和保护西南少数民族芦笙制作技艺的纯洁性具有重要作用。
[关键词]芦笙;技艺;师徒制;继承制;少数民族[中图分类号]A123.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3652(2020)04-0034-07一、引言芦笙文化是西南少数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彰显人们热情好客、热爱生命、热爱自然的精神风貌。
芦笙是集音乐、舞蹈、体育为一体的文化载体,是人们勤劳智慧的结晶,也是凝结民族团结精神的符号。
我国最早诗歌集《诗经》中就有关于芦笙的记载,在《苗族简史》中亦将其列为苗族最早的乐器之一[1],足见芦笙文化有着悠久的历史。
云南昭通的特色风俗

云南昭通的特色风俗
云南昭通的特色风俗有很多,比如:民间舞蹈“三色花轿”、“耍龙舞狮”、“芦笙舞”等等。
这些特色风俗可以说是数不胜数,下面我就给大家介绍几种吧。
“三色花轿”
三色花轿是中国云南昭通的一种传统婚礼习俗。
它是由男方和女方共同主持的,男方主要是“迎亲队”,女方主要是“送亲队”。
迎亲队伍从新郎家出发,到新娘家时,要在村口敲锣打鼓,燃放鞭炮、烟花。
到了家门口,新郎和新娘要分别坐在轿子里,并在轿上插满鲜花和彩带。
迎亲队伍进门后,要向全村的人宣告新郎、新娘已经结婚。
然后再请一位德高望重的长者宣布婚礼开始。
接着新娘的父亲走上前来,向大家行礼。
新娘的哥哥要上前去牵着新郎的手从轿中出来,新娘也要上前去牵着她哥哥的手从轿中出来。
然后就是“抬花轿”了,人们排着长队在村里走来走去,鞭炮齐鸣。
在村里的人都到了之后,抬花轿人就把花轿抬到村口了。
“耍龙舞狮”
耍龙舞狮是昭通最热闹的活动之一,也是昭通春节中必不可少的一个节目。
—— 1 —1 —。
滇人遗韵,笙生不息——芦笙舞的追根溯源

1.祖先的声音,葫芦传说西南地域少数民族地区一直流传着“祖先出自葫芦”的传说,如苗族(图1)、瑶族、壮族、彝族、傣族、白族、哈尼族、傈僳族、拉祜族、佤族在远古时期便有此类传说,流传至今。
对于芦笙舞的来历,有这样一个传说,即花倮人的祖先在奔波迁徙过程中与蛇精斗智斗勇,在关键时刻利用葫芦笙演奏的声音驱散蛇精得以存活下来。
此后,花倮妇女便以跳芦笙舞来驱逐缠在身上的“蛇精”,舞蹈祭祀功能初见雏形。
西南地区一些少数民族认为葫芦是创造人的载体,葫芦籽是创造万物的种子,葫芦笙是祖先的声音,因此十分崇拜葫芦。
云南南华县的彝寨,家家都有供“祖灵葫芦”的习俗。
葫芦崇拜是原始自然崇拜的反映,由此产生的芦笙舞,应是一种相当古老的舞蹈。
《礼记•明堂位》曰:“女娲之笙簧。
”意为笙簧是女娲制造的。
《说文解字》有“古者女娲作簧”的注释。
20世纪50年代以来,云南江川县李家山、祥云县大波那及晋宁县石寨山相继出土了铜制葫芦笙音斗及葫芦笙舞铜舞俑,它们都是春秋至汉代的制品。
由此可以肯定,铜葫芦笙音斗的型制是早已存在于民间的竹木葫芦笙的仿制。
根据考古文物、民族学及传说资料佐证,芦笙舞可能产生于原始母系制社会。
得益于深厚的民族历史文化内涵,芦笙舞至今仍盛行不衰。
图1 苗族民众46DANCE FASHION 20222022 DANCE FASHION472.古滇铜俑,亦奏亦舞青铜之美在延续,技艺之高在表达。
战国时期,滇人的生活点滴与艺术画面已被古滇国青铜器展现得淋漓尽致,青铜文明的高度发达更是无须多言,从中衍生出的青铜文明更是向世界展现出中华文化的丰富内涵与独特生机,此后的墓葬发掘工作更是佐证了滇文化独树一帜的地位,向世界展示出舞蹈文化在这一特定历史时期的勃勃生机,其遗留的造型造像为现今舞蹈工作者的研究提供了宝贵的资料,文化背后所表现出的历史人文与精神面貌更是向世界再现一个古老族群衍生出的文化活力。
其中有一组四舞者铜像(图2),均为古云南女性俑。
苗族芦笙的制作工艺与传承发展初探

摘 要:芦笙是苗族人民精神和心灵的寄托,它既是苗族传统文化的见证者和标志性象征,也是中华文化的特色之一,它们经过数千年的历史发展如今已深深融入苗族人民的日常生活中。
本文旨在对苗族芦笙的历史、传承及制作方法进行梳理,分析苗族芦笙的发展现状。
关键词:芦笙;制作工艺;文化变迁一、芦笙乐器的历史起源芦笙是起源于中原,流传于苗、瑶、侗等少数民族地区的传统簧管乐器,距今有3000多年的历史。
早期芦笙流传于我国贵州、云南、广西等地,后传至东南亚的泰国、老挝和缅甸,其前身是汉族乐器竽。
芦笙在苗族地区的流传最为广泛,今已演变为苗族文化的象征,是苗族各大传统节日和仪式庆典的必备乐器。
史料关于芦笙的记载有很多,《岭表纪蛮》中载:“苗音乐简单,惟芦笙与铜鼓两种。
芦笙一称,在蛮疆风行甚远,创之者,为诸葛武侯。
”[1]清《滇黔土司婚礼纪》载:“苗以跳月为婚者,大会男女,男吹芦笙于前,女振金铎为后,盘旋跳舞,各有行列。
”《新唐书·南诏传》道:“参差六竹管,长芦黄钟涛,短声清微散,舞来随节施,吹去别促缓,苗女共苗男,明月花满山。
”[2]古代多以撰写苗族芦笙为主,所以“在中国大地上,只要有苗族人的地方就有芦笙”一说是有源可溯的。
随着苗族芦笙的社会和文化功能的不断转变,如从最初的祭祀典礼、跳舞狂欢到后来的山歌对唱、男女传情、欢迎仪式等。
如今芦笙已被广泛应用于苗族人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中国贵州雷山县的西江千户苗寨便有“芦笙之乡”的称誉。
二、芦笙乐器的材料与制作工艺芦笙管体由四部分组成:笙斗、笙簧、簧片和共鸣管,其中笙斗又叫气箱。
制作芦笙所用到的材料主要有锤、风箱、铜、斧子、凿子、锯、竹、木、桐油和石灰(或用乳胶代替)等,制作时先将整块材料从中间一分为二,掏空内膛,然后装入笙管后再将其黏合。
芦笙的制作工艺十分烦琐,其中以我国贵州雷山县制作的黔东南苗族芦笙最为传统,其音质优美,享有盛名。
(一)笙管的制作竹材用于制作芦笙的笙管(又叫发音管),以白竹、紫竹和苦竹居多,要求其生长周期超过3年,此时的竹子质地坚韧,表面光滑不易破裂、被虫蚀。
苗族芦笙工艺文化研究综述

苗族芦笙工艺文化研究综述于倩【摘要】芦笙作为苗族之魂,在苗族的社会生活和文化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但是,由于苗族没有文字,从古至今的芦笙制作工艺传承方式均为心口相传,加之现代化生产的影响,芦笙制作的经济效益比较低,所以面临着失传的困境.对现有芦笙制作工艺资料的梳理和分析,为苗族芦笙工艺文化传承提供参考.【期刊名称】《凯里学院学报》【年(卷),期】2013(031)002【总页数】2页(P21-22)【关键词】苗族;芦笙制作工艺;综述【作者】于倩【作者单位】中央民族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北京100081【正文语种】中文一、导语苗族的历史悠久,在中国古代典籍中,早就有关于五千多年前苗族先民的记载,苗族的先祖可追溯到原始社会时代活跃于中原地区的蚩尤部落。
芦笙一直在苗家人的祭祀、迎宾等重要场合出现,沿用至今。
所以把芦笙称为苗族之魂并不为过。
但是,由于苗族没有文字,芦笙制作工艺仅通过口传心授的方式传承。
故而古代芦笙的制作工艺没有详尽的史料流传下来,但记述苗族的相关文献颇多如有宋代朱辅《溪蛮丛笑》、范成大《桂海虞衡志》、明代田汝成《炎微纪闻》、郭子章《黔记》,王士性《黔志》、清前期爱必达《黔南识略》、田雯《黔书》、清后期段汝霖《楚南苗志》等史料20余种。
这些历史文献的记载,对芦笙渊源的梳理和苗族芦笙历史的梳理有着重要的作用。
从1958年到1991年,国家民委主持编纂并陆续出版了“民族问题五种丛书”,其中“中国少数民族社会历史调查资料丛刊”中的《苗族社会历史调查》包含了丰富的苗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实地调查资料。
改革开放后,大量本民族的专家学者投身到苗学研究中来。
这一时期的成果虽然并没有以苗族芦笙这一文化遗产研究为专门命题,但其中所涉及到的相关调查研究却占有一定比重。
如:伍新福《中国苗族通史》、《苗族文化史》、苏晓星(彝族)《苗族文学史》、石宗仁《中国苗族古歌》、吴晓东《苗族图腾与神话》、燕宝《贵州省苗族歌谣选》等。
苗族歌谣的歌词和文学史中为芦笙的渊源的梳理提供了重要的证据。
苗族非物质文化遗产

非物质文化遗产指的是“被各群体、团体、有时为个人视为其文化遗产的各种实践、表演、表现形式、知识和技能及其有关的工具、实物、工艺品和文化场所。
”包括5个方面:口头传说和表述,包括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媒介的语言;表演艺术;社会风俗、礼仪、节庆;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知识和实践;传统的手工艺技能。
2006年5月国务院公布“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把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范畴具体分为10类:①民间文学;②民间音乐;③民间舞蹈;④传统戏剧;⑤曲艺;⑥杂技与竞技;⑦民间美术;⑨传统手工技艺;⑨传统医药;⑩民俗。
民间文学中,苗族古歌与长诗最具文化价值与民族特色:西部苗族的芦笙舞和飞歌在表演艺术中最具代表性;传统苗族服饰、习俗与节日中积淀了非常深厚的历史与文化蕴涵。
苗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在“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入选的苗族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如下:民间文学:①贵州省台江县、黄平县的苗族古歌;②贵州省施秉县的刻道。
民间音乐:湖南省靖州苗族侗族自治县的靖州苗族歌鐾。
民间舞蹈:①芦笙舞(贵州省丹寨县、贵定县、纳雍县的锦鸡舞、鼓龙鼓虎一长衫龙、滚山珠);②贵州省台江县的反排苗族木鼓舞;③湖南省湘西士家族苗族自治州的湘西苗族鼓舞。
民问美术:贵州省雷山县、贵阳市、剑河县的雷山苗绣、花溪苗绣、剑河苗绣。
传统手工技艺:①贵州省丹寨县的苗族蜡染技艺;②贵州省雷山县的苗寨吊脚楼营造技艺:③贵州省雷山县、云南省大关县的苗族芦笙制作技艺;④贵州省雷山县、湖南省凤凰县的苗族银饰锻制技艺。
民俗:①贵州省雷山县的苗族鼓藏节;②贵州省台江县的苗族姊妹节;③广西壮族自治区融水苗族自治县的苗族系列坡会群;④云南省保山市的昌宁苗族服饰。
苗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特点一、历史性从许多苗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中都能够找到厚重的历史印记。
古歌与传说:在苗族古歌中,<迁徙歌》、《跋山涉水歌》、《焚巾曲》、《指路歌》、《开路歌》等题材,集中反映了茁族各支系的迁徙历史。
屏边苗族芦笙文化

通过旅游宣传册、网站、社交媒体等渠道进行推广,同时可以与旅游机构合作,开展屏边苗族芦笙文 化主题旅游活动。
旅游产业对当地经济的影响
促进经济发展
01
屏边苗族芦笙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可以带动当地经济的发展,
增加就业机会和农民收入。
提升地方形象
02
通过屏边苗族芦笙文化旅游产业的推广,可以提升当地的知名
演奏技巧与表现形式
演奏技巧
屏边苗族芦笙的演奏需要掌握一定的技巧,如吹奏时需要控 制气息、调整口型等。
表现形式
芦笙音乐常以独奏、合奏或伴奏的形式出现,可以表达出不 同的情感和意境。
芦笙曲目的分类与特点
曲目分类
屏边苗族芦笙的曲目丰富多样,包括传统曲目和现代创作曲目。
曲目特点
传统曲目多以叙述历史事件、传说故事为主,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现代创作曲 目则更加注重表现现代生活和情感。
芦笙文化在现代社会的价值
文化认同
芦笙文化是屏边苗族的重要文化遗产,通过传承和弘扬芦笙文化 ,可以增强苗族人的文化认同感和归属感。
旅游开发
芦笙文化具有独特的民族特色和艺术价值,可以作为旅游资源进行 开发,促进当地经济发展。
学术研究
芦笙文化蕴含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和艺术信息,对于学术研究具有 重要的参考价值。
度和形象,吸引更多的游客前来观光旅游。
保护传统文化
03
屏边苗族芦笙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可以促进传统文化的保护和
传承,使更多的人了解和认识这一独特的民族文化。
06
屏边苗族芦笙文化的保护与传 承
保护措施与政策支持
制定保护政策
制定屏边苗族芦笙文化的 保护政策,明确保护范围 、措施和责任主体。
设立专项资金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昭通——苗族芦笙制作技艺发布时间:2012-02-28 浏览:189次一、简介中国大地上,只要有苗族人的地方,就有芦笙。
在贵州各地少数民族居住的村寨,素有"芦笙之乡"的称誉。
芦笙,是少数民族特别喜爱的一种古老乐器之一,逢年过节,他们都要举行各式各样、丰富多彩的芦笙会,吹起芦笙跳起舞,庆祝自己的民族节日。
芦笙是苗族传统的簧管乐器,在苗族地区广为流传。
据文献记载,芦笙已有3000多年的历史。
远在唐代,宫廷就有了芦笙的演奏。
当时芦笙被称为"瓢笙"。
清人陆次云在《峒溪纤志》一书中,对芦笙的形制和苗族男女"跳月"时演奏芦笙的情景作了具体的描绘:"(男)执芦笙。
笙六管,作二尺。
……笙节参差,吹且歌,手则翔矣,足则扬矣,睐转肢回,旋神荡矣。
初则欲接还离,少且酣飞扬舞,交驰迅速逐矣。
"由此可以看到清代时,苗族的芦笙吹奏技巧和芦笙舞蹈动作极其精彩,以及芦笙在古代苗族人民生活中的作用和地位。
二、芦笙制作技艺苗族芦笙由笙斗、笙管、簧片和共鸣管构成。
笙斗又称气箱,多用杉木、松木或梧桐木制作,以杉木最佳,纹理顺直、质地松软、少疤节,外观呈纺槌形,长46厘米~56厘米、宽4厘米~9厘米、高3.5厘米~8厘米,细端再接一根长15厘米左右、外径1.8厘米左右的竹管为吹口。
制作时,将整块毛坯料从中破为两半,分别挖掏出内膛,待装入笙管后再用胶粘合,外部用细篾箍五至七圈而成。
笙斗呈淡黄色,外部涂饰桐油,木纹清晰,外表美观,故有"金芦笙"誉称。
在笙斗中,呈75°~90角°纵向插入两排笙管,多为六管,也有四管或八管者。
每管入斗处装有一个呈长方形、梯形、菱形或三角形的铜制簧片,每管近斗处开有一个圆形按音孔,笙管上端管口通透,下端管口堵塞不通。
笙管多用白竹制作,白竹的竹径细、竹节长、粗细匀、竹壁薄,通常在直径1.2厘米左右、每节长40厘米~50厘米,是制作笙管的良材,要选生长三年以上、冬至到立春前砍伐的为佳,这时的竹管竹质坚韧、表面光亮、不易虫蛀。
各种音高不同的苗族六管芦笙,笙管的高度也不尽相同,最高音笙(民间称五滴水)高7.2厘米~14.5厘米(不包括笙脚,下同),高音笙(四滴水)高14.5厘米~30厘米,中音笙(三滴水)高30厘米~58厘米,低音笙(二滴水)高58厘米~105厘米,倍低音笙(一滴水)高105厘米~210厘米。
以c、c1、c2三音为例,笙管高度分别为97厘米、49厘米、25厘米,加上笙脚后为128厘米、60厘米、34厘米,余者类推。
簧片多用响铜制作,《尾蕉丛谈》一书载有"长管之上冒以匏,短管之中置以簧,用响铜为之,恒用火炙,亦古制也。
"尺寸依音高而定,以c、c1、c2三音为例,长度分别为4厘米、3.5厘米、2.5厘米,宽度分别为0.25厘米、0.2厘米、0.15厘米,余者类推。
簧料下好后,划出簧舌轮廓线,用小凿子凿透,锉削掉毛刺,放入炉火中加热,待到微红时,用钳子将簧框略微夹拢一些,使舌与框之间缝隙缩小,然后放入水中蘸火定型,这种经过"火炙"的簧片,吹奏时省力。
簧片也可用黄铜制作,但不及响铜制的发音脆亮。
共鸣管是套在笙管上端的一截竹管,可使音量明显增大,多使用毛竹制作,依音高不同而异,以c、c1、c2三音为例,管长分别为60厘米、30厘米、15厘米,余者类推。
以上所述为黔东南地区的苗族芦笙;在黔中、黔南和黔西北,则流行着另一种形制的芦笙,笙管用白竹或笋壳竹制作,下端管口不堵塞。
上端用两道竹篾箍紧,笙斗制作时中间不剖开,而是从粗端挖起,直通细端吹口部位,然后用圆木塞把粗端开口堵严,再用数道化篙皮箍住。
演奏时,笙管竖置,双手捧持笙斗下部,拇指、食指、中指分别按左右两排笙管音孔,嘴含吹口,吹吸均可发音,站、坐、走、跳均可吹奏,形式活泼多样。
芦笙的笙管上端出音孔处,套有稍大的竹管、笋壳、铜筒或用竹篾片摺成三角形的小喇叭,可起到良好的音响共鸣作用,使音量扩大、音响洪亮、音色优美动听而丰富多变。
笙管穿过笙斗,有一截外露笙斗之下。
整套苗族六管芦笙,从倍低音到最高音共有大小五种规格,音列按五声音阶排列,发音每种规格为一个八度,音域A1-a3,共有五个八度。
由于流行地域和民族支系的不同,民间有多种芦笙类型:六管六音、六管七音(第六管装两簧)、八管八音、六管五音(一管不装簧)、六管四音(两管无簧)、四管三音(一管无簧)和四管二音(两管无簧)等等。
每个类型每种音列的芦笙,又都有高、中、低音三种规格,它们的音高分别在三个八度上。
苗族芦笙因流行地区的不同,而在大小、音色、音量和调式上有所差别,黔东南黄平、丹寨和榕江一带的芦笙高亢粗犷;黔西毕节、水城一带的柔和抒情;而黔南的芦笙则雄浑健朗。
三、传承流派1、雷山苗族芦笙贵州省雷山县苗族居住区村村有芦笙,是芦笙的重要产地。
芦笙制作工匠分别居住在雷山县丹江镇的排卡村、方祥乡的平祥村和雀鸟村、桃江乡的桃梁村和年写村,这些村寨都位于大山之中,交通极不方便。
制作芦笙,除了要懂得一定的乐理知识外,还要具备物理知识,了解力学原理。
芦笙种类较多,音质各有区别,形体大小也各有不同,要做出合乎需要的芦笙,首先要求制作工匠有长期的制作经验。
苗族传承芦笙制作技艺的师傅只用风箱、锤子、黄铜、斧子、凿子、锯子、钻子、苦竹、桐油和石灰(有的已改用乳胶)就能制作出精美实用的各式芦笙。
雷山地区制作的芦笙音质纯正,外表光洁美观,极负盛名。
2、大关苗族芦笙云南省昭通市大关苗族芦笙制作技艺主要存在于云南苗族聚居区的昭通市大关县天星镇。
天星镇芦笙以苦竹、桦槁树皮、杉木、铜片为料,使用刀、锯、刨、凿、钻、锤、剪刀、炼炉等工具制作。
芦笙通常由笙管、笙斗和簧片三部分构成,常见的芦笙发音管一般为六根,大关县芦笙制作传人王杰锋在继承祖传秘技的基础上作了创新,将发音管改成八根或十根,又在高温冶炼黄铜笙簧片时加入一定比例的铅,增强了芦笙簧片的弹性及韧性,这样制成的芦笙发音更加响亮悦耳,传承百余年的天星"王芦笙"就此扬声滇黔交界的苗族村寨,为大关天星芦笙增添了光彩。
但现在,像王杰锋这样能熟练制作芦笙的艺人已越来越少,精湛技艺后继乏人,面临失传的危险,亟待抢救、保护。
四、传承意义自古以来,芦笙吹奏,都要配合舞蹈,边吹边舞。
不过根据各地区习俗的不同,芦笙的演奏也有所差异。
这些不同风俗的芦笙技艺,汇聚成一束富有民族特色的艺术奇葩,代代相传,永不衰退。
芦笙不仅是一种单纯的民族乐器,而且是苗族男女青年恋爱生活中的重要"媒介"。
因此,芦笙在苗族人民心目中是神圣的,珍贵的,家家离不开它。
芦笙是苗族文化的一种象征,苗族芦笙在表演吹奏方面把词、曲、舞三者融为一体,保持了苗族历史文化艺术的原始性、古朴性。
芦笙制作技艺历来都由师傅亲手教授,无文字资料留存,且技艺考究,传承比较困难。
现在能熟练制作芦笙的艺人已越来越少,精湛技艺后继乏人,面临失传的危险,亟待抢救、保护。
昭通苗族的风俗习惯1.服饰:解放前,多穿自种、自纺、自织、自染的麻布衣、裙。
解放后,男子多穿汉式服装。
逢喜庆,着苗族盛装。
民族服饰花苗、白苗不同。
花苗盛装,亦称花衣。
披肩用红、黑、黄色羊毛线插织,并用白棉布填匡。
图案,彝良式为菱形,永善式为方形。
白苗男性穿蓝麻布长衽衣,衣领袖口镶草绿色布条。
系草绿色腰带,两端吊于背后。
妇女衣襟绣有彩色大花朵。
托肩绣花纹,另用花边圈在边缘的反托肩短衣。
婚后妇女衣服后襟用双色布缝成“罗汉衫” 。
围腰用蜡染后在空隙处用彩线缀上花纹或用白布做上段,青布为下段做成,青布上用白线挑上“吊子花”,白布上缀花纹。
2.婚姻家庭:实行一夫一妻制。
花苗恋爱婚姻,多为自由选择。
双方若有意,进行提亲,时间在阴历上半月逢一、三、五的一天,女方若同意当即答应。
此后一个月左右,男方到女方家“贺亲” 。
到了结婚年龄,经媒妁议定婚期。
嫁娶时间,于农历每月初一至初六,十一至十六其中的两天,女方送亲为单日,男方迎娶为双日。
白苗婚姻,一般通过媒人说亲,父母包办。
同姓之间不通婚,多数为姑表婚。
男女经媒人介绍,定婚时议定男方负担衣物、酒、肉数量,娶时,如数交给女方家。
满3天或13天,新婚夫妇携礼物回娘家。
家庭结构一般不超过三代,儿子结婚后即与父母分居。
每个家庭皆有一个主要负责人,由成年男子担任。
男子主要承担犁田耙地,其他农活男女平等。
妇女还担负绩麻、纺线、织染、喂养家禽和操持家务。
各成员在家庭中的地位平等,有关家庭中的重大问题,都要经过成年成员的磋商。
财产继承是由儿子平均分配,无子有女者可以招婿入赘,赘婿有财产继承权。
亲属中,一般以同宗的哥弟及姑舅亲为最亲,姨表兄妹以兄弟姐妹相称。
3.宗教信仰:苗族的宗教信仰有自然崇拜、祖先崇拜和基督教。
自然崇拜:视山、水、树、石、风、雷、电为神,只能敬奉祭祀,不能触犯。
每年农历正月初一,都要宰鸡献酒祭祀。
祖先崇拜:各姓氏家庭,每年要杀猪,宰羊、鸡,祭祀祖先灵魂,祈求免灾除病,每隔13年大祭一次,打老牛数头,歌舞七天七夜。
4.民居建筑:高寒山区苗民多住杈杈房,即把带杈木桩栽地作柱,园木作檩子、掾子,茅草或竹叶盖顶,四壁用树条或竹子编制。
居住二半山区的苗民,住土墙房,茅草或竹叶盖顶。
五十年代后,土墙房和石砌草房逐渐增多,部分苗民修起瓦房。
5.日历:苗历一年12个月,每个月30天,月份以十二属相命名,1—12月依次为:蛇、马、羊、猴、鸡、狗、猪、鼠、牛、虎、兔、龙月。
四季划分为:蛇马羊为春天,猴鸡狗为夏天,猪鼠牛为秋天,虎兔龙为冬天。
6.饮食习惯:居住高二半山区的苗民,以玉米、马铃薯、荞子为主食。
少数居住河谷和坝区的,以玉米、大米为主食。
杂粮有燕麦、大麦、小麦、豆类、瓜类等,玉米面除蒸食外,还做成甜酒和苞谷粑粑。
燕麦做成甜酒和炒面。
荞面做成荞粑粑或荞疙瘩饭食。
肉食以猪肉为主,其次是羊、鸡肉。
猪肉除鲜吃外,还腌制腊肉。
习惯吃一指厚、手掌宽的巴掌肉。
有杀猪时“吃刨汤”习俗。
苗族喜欢喝酒,凡嫁娶喜庆,招待客人,都必斟酒敬献,边敬酒边唱酒礼歌。
7.苗族体育:主要有射弩、赛马、穿针、绩麻、穿衣裙赛跑、踢鸡毛键、中长跑,篮球、足球等也是苗族喜闻乐见的现代体育项目。
8.葬俗:实行棺木土葬,苗寨有公用坟山。
坟墓依山走势,明清时期,行横葬;民国以后改为顺葬。
花苗头朝东,脚朝西,表示“叶落归根”。
人死后速葬,不择日期,不焚香化纸,不放鞭炮,不立墓碑。
属正常死亡的老人和成年人,其安葬仪式有人死后洗脸穿衣、祭食、入棺、出殡、下葬、葬后祭、送魂等。
白苗寿终时,儿媳鸣放鞭炮,备好坛杆、笙、鼓,请祭师指路入殓,组织背剑、持长矛、竹杈人员驱鬼迎客,宰牛、猪行祭,次日埋葬,连续三晚上到坟山送火,三早晨送饭后复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