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族芦笙串词
浅谈文山苗族芦笙曲

浅谈文山苗族芦笙曲我国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的数据显示,苗族人口达到***-*****人,是人口较多的少数民族之一。
苗族主要分布在长江以南的黔、湘、滇、渝、桂、鄂、川、粤、琼九省(区、市),云南省文山苗族壮族自治州苗族人口众多,该省境内苗族人口占到了苗族总人口的28%左右。
一、文山苗族芦笙曲的起源(一)芦笙曲的认知芦笙是一种传统的乐器,在苗族人民心目中是纯洁、神圣、友谊、欢乐的象征,是苗族人民最常用的乐器之一。
据考证,早在六七年前苗族人民就已经“致琴瑟、兴歌舞”,即那时就已经产生了芦笙及芦笙舞。
民间传说远古时候苗族人民在蚩尤的率领下阻击黄帝失败后退居深山,为重新召集队伍,他系红腰带,在山上立起长树干,号召民众绕“花杆”起舞,部众闻讯赶来继续参加与黄帝的战斗。
沿袭至今就演变成了苗族传统节日“踩花山”。
文山州苗族中花山节是文山苗族的重大节日之一,活动在正月初三至初九举行,是祭祀苗族缘故祖先,蚩尤的节日,节日活动分祭杆、闹杆、收杆三个程序进行。
芦笙是苗族人民最喜爱的乐器,几乎家家都有芦笙。
著名文学家郭沫若曾指出“据我看来起源于苗民族的,苗民间每家均备有芦笙。
” 据考证,芦笙源于苗族,受戰争及灾荒威胁,先民们被迫进行迁徙以谋求生存,最后定居于西南崇山峻岭之间,聚而城寨,并创造出了灿烂的芦笙文化。
(二)芦笙曲的历史苗族芦笙文化见证了悠久的苗族历史文化,据唐代《新唐书·南诏》记载,“南蛮吹瓢笙,笙上管,酒别客前,以笙推展又酹”、“参差六竹管,长芦笙钟涛,短声清微散,舞求随节施,吹去别促缓,苗女共苗男,纷月花满山。
”《辞海》解释:“芦笙是苗、侗、水、彝、仡佬、拉祜”等少数民族簧管乐器,在苗族地区流传更广。
芦笙是簧管乐器的一种,由竹管、共鸣筒、簧片及气斗四部分组成,是苗族人民祭祖聚会、进行各种社交活动时必备的重要道具。
芦笙曲演奏形式多种多样,具有独特的音响效果,其曲调优美动人。
它发展历史悠久,早在两千多年前就在中国贵州、湖南、广西、云南等地区传播。
深沟苗寨芦笙王

深沟苗寨芦笙王苗族是我国古老的民族之一,在中国古代典籍中,早就有关于五千多年前苗族先民的记载。
苗族人人会唱歌,人人会跳舞,是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几千年来,歌舞伴随着苗族的历史,生动地反映出苗族人民的生活。
苗族的歌舞,最富有山野味和古朴、粗犷的风格,最能表达他们真挚、纯朴的思想情操,也最能使人感受到民间艺术的真、善、美。
能歌善舞的苗族人民,每逢佳节或是丧祭活动都要用芦笙曲舞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所以芦笙成为苗族人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
野花沟是马龙县闻名的风景区,而深沟则是鲜为人知的苗族散居山寨,被当地人称作“芦笙王”的韩尚云就住在这个村寨。
翻过几座山摄制组似乎觉得这里就是这座山的尽头了,但转眼一看,你会在那山底不起眼的地方发现了一道山门,过了山门,放眼远望,一个隐居在群山环抱,万木葱笼的苗寨出现在眼前。
千百年来,相对落后但勤劳淳朴的苗族同胞就在这里日出而作,日落而归。
从小生活在王家庄乡深沟苗族村寨的韩尚云很喜爱本民族的传统歌舞艺术,14岁时跟随本寨芦笙舞师傅***学习芦笙舞传统动作和套路。
当有老人讲述苗族传统故事或民歌、芦笙舞时,他都是专心致志地听,钻头觅缝的学,任何时候他都从不放弃。
有重大节日或祭祀活动,他都跟师傅参加,一块吹、一块跳。
终于成为当地小有名气的“芦笙王”。
采访韩尚云从小喜欢芦笙舞拜师学艺的历程芦笙是一种古老的簧管偶合振动乐器,在苗族群众中有着较高的地位,是苗族的民族象征。
丰富多彩的芦笙曲舞,是苗族人民勤劳和智慧的结晶。
芦笙在苗族青年们的恋爱生活中占有重要位置,苗家后生与芦笙有着一种特殊的感情。
当他们与姑娘约会时,芦笙便是“红娘”,当他倾吐爱慕之情时,芦笙又成了一种美妙的“情声”。
求偶舞蹈《踩堂》或《踩芦笙》每逢节日,吹必跳,成年的苗族未婚男女青年,都不会放过“踩堂”机会。
因为这些男女青年中的不少人,要通过集体共舞的机会来选择自己的心上人、而这些苗家小伙子们为了得到苗家姑娘的青睐、都用芦笙舞来展示自己的才华。
中国传统民族乐器-苗族芦笙的传说

中国传统民族乐器-苗族芦笙的传说
小伙子口不离笙,姑娘手不离针;不会吹笙的不是苗家的达亨(小伙子),不会绣花的不是苗家的达佩(姑娘)。
芦笙,黔东苗族方言叫"给"(Gix),川黔滇苗族方言叫"更"(Ghenb),用竹制作而成。
每把芦笙六根管,在芦笙歌中有"芦笙三节筒,长瓢里头空;瓢兜六根杆,吹来向轰轰"的描述,它与方言、服饰一起,是区分苗族支系的重要标志。
在苗族传说中,古代的时候天下没有人烟,天帝就派了小女儿勾素下到地上来造万物。
有了万物后,有一天贾、凶(即杉木和竹子)两兄弟上到天庭想天帝讨要几件供人娱乐的器具。
天帝的女儿勾素就砍下自己的6个手指和一只手臂,做成了一把芦笙,她自己因流血不止而死。
天帝十分悲痛,把芦笙交给贾、凶两兄弟说:"这就是你们的母亲,以后凡事必须经过她(许可),她会给你们带来幸福"。
苗家自从有了芦笙,便过上了安定、美满和幸福的生活。
几乎苗族每个村寨一般都有一堂(队)芦笙,这是一个村寨生活是否美满幸福的标志。
在贵州丹寨、三都、榕江、雷山等地的苗寨,其芦笙队由芒筒和大号、中大号、中号、小号、特小号六种芦笙组合而成。
芒筒与其他芦笙不同,它没有六根管,只是一个三四尺长的园筒,筒里插一各小竹管,口含竹管吹奏,声音低沉、浑厚。
大号芦笙就是笙母,高达两丈左右,只吹不动,需两人抬。
(转自无忧考网)。
苗族芦笙的应用传承及其文化内涵

苗族芦笙的应用传承及其文化内涵【摘要】芦笙是苗族人民生活中最爱的古老乐器之一,可用于乐器、法器、神奇等方面。
而芦笙文化也是苗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渗透着苗族人民的生产生活、历史文化以及宗教信仰等各个领域,拥有丰富的文化内涵,是苗族文化的象征,体现着苗族人民的生活态度、文化精神面貌、心里素质以及伦理道德等等。
本文通过对芦笙的传承方式、文化内涵以及其在苗族人民生活中的作用进行阐述,分析苗族芦笙文化在现代化语境中的应用领域。
【关键词】苗族芦笙;应用传承;文化内涵引言芦笙是我国西南地区苗族、侗族、瑶族等少数民族最为常见的吹孔多簧气鸣乐器,同时也是世界上现存大多数的簧片乐器的鼻祖。
芦笙不仅在民间娱乐方面的使用,跟木鼓、铜鼓一样,是一种圣器,在苗族人民看来,芦笙能给他们的生活带来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等,甚至是他们的信仰,能够与神灵相沟通,与他们的先祖互相交流。
一、苗族芦笙的文化内涵芦笙与苗族人民的生活息息相关,无论是在节日庆典、结婚、丧事,还是祭奠或者各种宗教仪式都有广泛的运用。
芦笙承载着苗族的历史文化信息和原始的记忆,能够生动全面的展示苗族文化的传统观念,其文化的内涵更加的丰富。
1.怀念祖先,增强民族的凝聚力在苗族人民的意念里,芦笙是由苗族的始祖母创造出来的,芦笙的声音是一种代表着欢乐。
芦笙作为苗族精神意识凝聚和弘扬文化的载体,只要芦笙一吹响,人们就会从四面八方赶来,互相争着吹奏芦笙,跳着欢快的芦笙舞蹈,在悠扬美妙的芦笙音乐中,大家互相寻找先祖的奋斗足迹,感受民族的智慧以及积极向上的民族精神,因此,在起伏不定的芦笙曲调中,人们尽情的享受芦笙给大家带来的欢乐,忘掉以前的所有不悦与痛苦,使民族的凝聚力得到进一步的加强[1]。
2.培养民族意识,传承民族文化在苗族人们的社会传统生活中,文字是不存在的,平常的生活接触,都以声音来传达。
但是在民俗的规约中,从记事的儿童开始急要学会吹芦笙。
这不仅仅是为以后的祭奠、娱乐、婚嫁以及节庆的日子使用芦笙,主要是通过血吹芦笙来学会唱芦笙歌,牢记芦笙歌词,了解整个民族的历史,能够学到更多的历史知识、信仰等等,能够强化民族精神,增强民族的认知感,能够加深民族之间的感情,传承、弘扬民族文化。
芦笙舞主持词

芦笙舞主持词
尊敬的各位嘉宾、观众朋友:
大家好!
今天,我们聚集在这里,欣赏一场让我们领略到汉族传统文化魅力的
表演——芦笙舞。
芦笙,是汉族传统乐器之一,拥有悠久的历史传承和丰厚的文化内涵。
而芦笙舞,则是源自于中国南方地区的一种舞蹈形式,将芦笙的音乐与优
美的舞蹈完美结合,展现出了独特的艺术魅力。
今天,我们有幸邀请到了表演者们为我们带来一场美丽动人的芦笙舞
表演。
他们将用舞蹈的形式,演绎芦笙音乐的千姿百态,展现出芦笙舞的
优美和神韵。
在表演中,你将看到舞蹈演员们舞姿轻盈,动作柔美,有力度又不失
优美;你将感受到芦笙音乐的婉转、激扬和深沉,宛若置身于大自然的怀
抱中。
让我们共同期待、共同享受这场美丽的表演,感受到汉族传统文化的
独特魅力。
谢谢大家!。
2011第十一届中国_融水苗族芦笙斗马节芦笙舞比赛程序及主持词

2011第十一届中国·融水苗族芦笙斗马节芦笙舞比赛程序及主持词(2011年11月26日)主持人:杨荃胜杨明粤下午2:00 地点:民族体育公园各位领导、各位嘉宾、融水的父老乡亲们、朋友们:大家下午好!2011第十一届中国〃融水苗族芦笙斗马节芦笙舞比赛现在开始!欢快的芦笙,吹醒了崭新的岁月,金黄色的禾仓,摇曳着丰收的喜悦。
在苗山葱茏的绿色里,在贝江泛起的浪花中,在一张张灿烂的笑脸上,累累硕果点燃了我们火热的激情。
今天,我们相聚在这里,敞开心扉、载歌载舞,今天,我们相聚在这里,相互交流技艺,传承民族文化,让我们吹响金芦笙,为苗山的明天欢呼。
二、介绍评委参加芦笙舞比赛的评委是: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自治县芦笙协会名誉会长戴民强;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自治县芦笙协会副会长凤绍师;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自治县芦笙协会副会长陆征;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广西舞蹈家协会会员何伯琦;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自治县芦笙协会副会长吴家示;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国家三级作曲、演奏员龙佩宁;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国家群文馆员邓江平。
三、仲裁组:组长:凤绍明副组长:覃滋柳、王绍清四、评分规则:我们采取10分制评分法,不现场亮分,去掉一个最高分,去掉一个最低分,5个平均分为该队最后得分;3个队表演后,报一次分。
五、比赛设奖:县城组,乡镇组各设一等奖1名,二等奖2名,三等奖3名,优秀奖3名。
六、表演顺序:(一)下面进行的是县城组芦笙比赛。
首先上场的是:(按抽签顺序报)(二)县城组比赛完毕。
接下来是乡镇组芦笙比赛,首先上场的是:七、由仲裁组长凤绍明宣读县城组比赛结果;接下来宣读乡镇组比赛结果。
让我们为他们取得的成绩表示热烈的祝贺!八、颁奖:下面请×××领导为获得优秀奖的单位颁奖。
(所有获奖单位不下场)请×××领导为三等奖单位颁奖请×××领导为二等奖单位颁奖请×××领导为一等奖单位颁奖让我们用热烈的掌声,对获奖的单位再次表示祝贺!九、请领导和表演队合影留念十、结束句:嘹亮的芦笙曲在回荡,欢快的芦笙舞步在延续,让我们紧密地团结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弘扬民族文化,锐意进取,艰苦奋斗,为建设美丽、幸福的苗山而努力奋斗!芦笙舞比赛到此结束,谢谢大家的光临。
甘囊香国际芦笙节宣传片解说词

甘囊香国际芦笙节宣传片解说词“2010中国凯里甘囊香国际芦笙节”于2010年3月3日在凯里市民族体育场正式拉开了帷幕。
本次甘囊香国际芦笙节是由中共凯里市委、凯里市的人民政府主办,是一次展现少数民族文化精髓的盛大节日,同时传播具有民族特色的城市文化。
将让世界知晓到一个独具特色、充满活力、充满欢声笑语的旅游胜地——凯里。
本次芦笙节是凯里主办的第十届国际芦笙节,与往届相比,这次芦笙节加入了“甘囊香”的概念。
往年的“中国·凯里国际芦笙节”更名为“中国凯里·甘囊香国际芦笙节”,举办时间也固定为每年的农历正月十八至二十日。
“甘囊香”为苗语音译,意为河流的下游神往之地。
甘囊香国际芦笙节起源于有400多年历史的舟溪甘囊香芦笙会。
每年正月十六至二十日,舟溪甘囊香芦笙会就会是凯里最热闹、最壮观的苗族盛会,届时堂内外几千只芦笙同时吹奏,所有苗家姑娘身穿银衣,头戴银冠银角翩翩起舞,苗族的男女老少都沉浸在欢乐的海洋中,很多游客慕名而来,都为壮观的景象所惊叹。
本届凯里国际芦笙节与舟溪甘囊香芦笙会相结合,首次融入“甘囊香”的理念,充分体现了芦笙会浓厚的原生态芦笙文化氛围及民间喜庆气氛,也通过政府主导办节,完善基础公共设施、旅游接待、城市建设等,将甘囊香国际芦笙节真正打造成一个独具特色的民族节日,一个让游客流连忘返的旅游盛会。
此次甘囊香国际芦笙节的核心为“狂欢”,除了看表演、听音乐、逛市集、与篝火共舞外,游客还可以充分体验到凯里的特色小吃、民俗风情。
民族民间传统竞技,如斗牛、斗鸡、斗鸟等惊险刺激的活动,不仅让大家看得过瘾玩得痛快,更是视觉的冲击心灵的震撼。
踩芦笙、民歌对唱、斗牛,历来是芦笙会的三大主题活动。
走进舟溪甘囊香芦笙堂,就仿佛走进梦境一样,整个芦笙会场人山人海,欢腾不息。
芦笙就是旋律,就是号角,芦笙吹到哪里,芦笙舞就跳到那里,芦笙曲结束,芦笙舞也会嘎然而止。
到芦笙堂里踩芦笙的都是未婚的女子,她们一个个身着古拙而又华美的苗族盛装,跟着芦笙节拍款款而动,翩翩起舞。
孩子苗族节目感动词

孩子苗族节目感动词
我是苗族人,我们苗族最出名的乐器是芦笙。
我的舅舅是一位芦笙高手,他教过我,当我吹的时候,我才明白芦笙不是一天两天就能吹好的,要练个两、三年才能成为一个真正的芦笙高手。
我现在读小学五年级,因为我是苗族,所以学习上也有一些困难,但是无论遇到多大的困难,我都会努力的去克服。
因为从小家庭条件不好,我的个子很矮,虽然我是班级里面个子最矮,但我的心却不矮,我的成绩和各方面都不比别人差。
我喜欢唱歌、跳舞,所以担任班级文艺委员。
我想,总有一天,我要把我们苗族的芦笙舞展示给身边的同学和老师们看。
我是在大山里长大的苗族孩子,我热爱自己的民族,每一次回到家,都让我进一步认识了我的梦想。
看着每天都在地里辛勤干活供我和妹妹上学的爸爸妈妈,我希望我快点长大,找一份好的工作,让爸爸妈妈不再那样的辛苦。
我梦想着长大后能成为一名跆拳道高手、舞蹈家、钢琴家……我想成为很多很多人,但是无论我走到哪,我都不会忘记,我是大山里的孩子,我都不会忘记我是苗族。
我是苗族人,我骄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