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族芦笙起源
苗族芦笙的传说

小伙子口不离笙,姑娘手不离针;不会吹笙的不是苗家的达亨(小伙子),不会绣花的不是苗家的达佩(姑娘)。芦笙,黔东苗族方言叫"给"(Gix),川黔滇苗族方言叫"更"(Ghenb),用竹制作而成。每把芦笙六根管,在芦笙歌中有"芦笙三节筒,长瓢里头空;瓢兜六根杆,吹来向轰轰"的描述,它与方言、服饰一起,是区分苗族支系的重要标志。在苗族传说中,古老的时候天下没有人烟,天帝就派了小女儿勾素下到地上来造万物。有了万物后,有一天贾、凶(即杉木和竹子)两兄弟上到天庭想天帝讨要几件供人娱乐的器具。天帝的女儿勾素就砍下自己的6个手指和一只手臂,做成了一把芦笙,她自己因流血不止而死。天帝十分悲痛,把芦笙交给贾、凶两兄弟 小伙子口不离笙,姑娘手不离针;不会吹笙的不是苗家的达亨(小伙子),不会绣花的不是苗家的达佩(姑娘)。芦笙,黔东苗族方言叫"给"(Gix),川黔滇苗族方言叫"更"(Ghenb),用竹制作而成。每把芦笙六根管,在芦笙歌中有"芦笙三节筒,长瓢里头空;瓢兜六根杆,吹来向轰轰"的描述,它与方言、服饰一起,是区分苗族支系的重要标志。在苗族传说中,古老的时候天下没有人烟,天就派了小女儿勾素下到地上来造万物。有了万物后,有一天贾、凶(即杉木和竹子)两兄弟上到天庭想天帝讨要几件供人娱乐的器具。天帝的女儿勾素就砍下自己的6个手指和一只手臂,做成了一把芦笙,她自己因流血不止而死。天帝十分悲痛,把芦笙交给贾、凶两兄弟说:"这就是你们的母亲,以后凡事必须经过她(许可),她会给你们带来幸福"。苗家自从有了 芦笙,便过上了安定、美满和幸福的生活。
几乎苗族每个村寨一般都有一堂(队)芦笙,这是一个村寨生活是否美满幸福的标志。在贵州丹寨、三都、榕江、雷山等地的苗寨,其芦笙队由芒筒和大号、中大号、中号、小号、特小号六种芦笙组合而成。芒筒与其他芦笙不同,它没有六根管,只是一个三四尺长的园筒,筒里插一各小竹管,口含竹管吹奏,声音低沉、浑厚。大号芦笙就是笙母,高达两丈左右,只吹不动,需两人抬。
黔东南苗族芦笙舞源流及形态分析

黔东南苗族芦笙舞源流及形态分析黔东南苗族地处中国贵州省东南部,是苗族的主要聚居区之一。
苗族是中国少数民族之一,其文化源远流长,蕴藏着丰富的舞蹈艺术传统。
在黔东南地区,苗族芦笙舞是一种具有代表性的舞蹈形式,它融合了苗族的民族乐器芦笙和舞蹈艺术,展现出苗族独特的文化魅力。
本文通过对黔东南苗族芦笙舞的源流及形态分析,旨在探究其文化底蕴和艺术魅力。
一、源流苗族芦笙舞是苗族的传统舞蹈之一,其源流可以追溯到苗族的远古时期。
据史料记载,苗族芦笙舞起源于苗族的祭祀仪式。
在苗族传统的宗教信仰中,他们会通过舞蹈和音乐来祈祷神灵,祈求丰收和平安。
在这些祭祀仪式中,芦笙是不可或缺的乐器,它被认为是与神灵沟通的媒介,具有神秘的力量。
苗族的舞蹈艺术就是在这样的宗教仪式中不断发展和完善的,芦笙舞也因此得以传承并流传至今。
在苗族的传统文化中,芦笙舞是一种重要的社交活动,各个村寨会在特定的节日或庆典活动中举行芦笙舞表演。
这些表演通常由一群年轻人组成,他们会身穿苗族传统的服饰,手持芦笙乐器,随着节奏跳跃起舞。
在表演过程中,他们会通过舞姿和动作来表达对自然的敬畏和对生活的热爱,展现出苗族文化的独特魅力和生命力。
芦笙舞也成为了苗族文化的一张名片,被传颂和弘扬。
二、形态分析1. 舞蹈动作苗族芦笙舞的舞蹈动作以轻盈、柔美为特点,舞者们跳跃起舞,手臂舒展自如,舞姿美妙动人。
他们会根据音乐的旋律和节奏进行舞蹈表演,表现出大自然的景象和生活的情感。
在芦笙舞中,舞者常常会模仿自然界的景观和动物的动作,如山水流转、风吹草动、鸟飞花开等,以此来赞美自然的美丽和生命的奇迹。
2. 芦笙音乐芦笙是苗族的传统乐器之一,它是由竹子制作而成,音色悠扬,具有独特的魅力。
在芦笙舞表演中,芦笙乐器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它不仅给舞蹈提供了音乐的伴奏,也是舞者们和观众沟通的桥梁。
芦笙音乐的节奏和旋律多变,能够表现出苗族人民的生活情感和审美情趣,是苗族文化传统的延续和载体。
黔东南苗族芦笙舞源流及形态分析

黔东南苗族芦笙舞源流及形态分析黔东南苗族芦笙舞是中国传统的民间舞蹈形式之一,源于苗族民间。
芦笙是一种民族管乐器,被苗族人民用于各种庆祝和娱乐活动中,而芦笙舞则是在芦笙的伴奏下进行的一种舞蹈表演。
黔东南是中国贵州省的一个地区,苗族是该地区的主要民族之一。
黔东南苗族芦笙舞在形式上有许多不同的变种和分支,但是它们都具有共同的特点:在芦笙的音乐伴奏下,舞者跳跃、旋转、舞动手臂和腰部,展示出奔放、活泼、洒脱的舞姿。
黔东南苗族芦笙舞的源流可以追溯到古代的祭祀活动。
在祭祀仪式中,苗族人民会表演舞蹈以表达对神灵的敬意和祈祷。
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舞蹈逐渐发展成为了一种娱乐活动,并且在苗族人民之间流传开来。
黔东南苗族芦笙舞的形态分析可以从舞蹈的动作、音乐的特点和服饰的特色三个方面来进行。
黔东南苗族芦笙舞的舞蹈动作丰富多样。
舞者会跳跃、旋转、转身等,展示出身体的协调和灵活性。
舞者的手臂和腰部的舞动也非常独特,给人一种奔放、欢快的感觉。
舞者还可以通过头部和眼神的运动来表达情感和意境。
整个舞蹈过程中充满了激情和活力。
黔东南苗族芦笙舞的音乐特点独特。
芦笙是一种具有悠扬音色的乐器,能够产生清脆激昂的音乐。
在演奏过程中,芦笙演奏者会用吹气、舌腭和指法等技巧使得音乐更加生动和丰满。
芦笙的音乐旋律独特,节奏明快,能够为舞者提供节奏感和灵感。
黔东南苗族芦笙舞的服饰也具有独特的特色。
舞者在表演时会身着传统的苗族服饰,如苗族女子的长衫、裙子、头巾和鞋子等。
这些服饰色彩斑斓,绣工精美,能够更好地展示出舞者的动态美和民族特色。
黔东南苗族芦笙舞是一种富有独特魅力的传统舞蹈形式。
它通过舞蹈动作、音乐特点和服饰特色三个方面展示了苗族人民的热情、活力和民族文化。
这种形式的舞蹈在苗族民间流传已久,并且经过不断的演变和发展,至今仍然保持着其独特的风采。
贵州苗族芦笙演奏的传承与发展

贵州苗族芦笙演奏的传承与发展贵州苗族芦笙是苗族文化传统音乐的代表之一,自古以来一直在苗族地区广泛传承和发展。
芦笙演奏是苗族人民的一种重要的文化活动,承载着苗族人民对于生活、自然和情感的诉求,同时也反映了苗族特有的生活方式和丰富的文化底蕴。
在当今社会,虽然芦笙演奏受到了各种新型音乐的冲击,但是苗族人民对于芦笙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依然持之以恒,不断为其注入新的活力和魅力。
一、芦笙的传承历史芦笙可以追溯到三千多年前的古代,据史书纪载,苗族祖先就已经开始使用芦笙这种乐器。
芦笙是一种由竹制成的管乐器,通常由三根竹子组成,其中两根为吹孔,一根为吹口,通过吹气产生声音。
芦笙演奏是苗族人们生活中的重要一部分,不仅在各种宗教、祭祀、庆典和婚丧嫁娶等仪式上使用,同时也在日常生活中伴随着人们的工作和娱乐。
古代的芦笙以其独特的音色和音韵,成为苗族人们表达情感、追求幸福的一种方式。
在苗族的传统节日中,芦笙更是以其独特的表现形式,成为人们欢庆节日、祭祀神灵的必不可少的音乐元素。
在苗寨上演的芦笙比赛更是成为苗族人民一年一度最盛大的文化盛事。
芦笙演奏所呈现出的音乐形式和审美情趣,是在苗族历史长河中一代一代传承而来的。
每一代苗族人民都通过学习、演奏和传唱,不断丰富和发展芦笙演奏的艺术表现,使之成为苗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和文化交流的日益频繁,芦笙文化面临着新的挑战。
一方面是受到了各种新型音乐的影响,苗族青年对于传统文化的兴趣逐渐减弱,芦笙传承面临断代的风险。
另一方面是市场经济的冲击,苗族地区的经济状况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苗族人们的生活方式和价值取向也发生了重大的改变,这些都对芦笙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带来了一定的冲击。
虽然面临着各种困难和挑战,苗族人民对于芦笙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依然持之以恒。
在各级政府的支持下,苗族地区的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得到了积极的推动,芦笙文化得到了更加广泛的宣传和推广。
一些苗族青年也积极投身于芦笙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之中,通过举办芦笙比赛、音乐会和研讨会等活动来促进芦笙文化的传承。
浅谈文山苗族芦笙曲

浅谈文山苗族芦笙曲我国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的数据显示,苗族人口达到***-*****人,是人口较多的少数民族之一。
苗族主要分布在长江以南的黔、湘、滇、渝、桂、鄂、川、粤、琼九省(区、市),云南省文山苗族壮族自治州苗族人口众多,该省境内苗族人口占到了苗族总人口的28%左右。
一、文山苗族芦笙曲的起源(一)芦笙曲的认知芦笙是一种传统的乐器,在苗族人民心目中是纯洁、神圣、友谊、欢乐的象征,是苗族人民最常用的乐器之一。
据考证,早在六七年前苗族人民就已经“致琴瑟、兴歌舞”,即那时就已经产生了芦笙及芦笙舞。
民间传说远古时候苗族人民在蚩尤的率领下阻击黄帝失败后退居深山,为重新召集队伍,他系红腰带,在山上立起长树干,号召民众绕“花杆”起舞,部众闻讯赶来继续参加与黄帝的战斗。
沿袭至今就演变成了苗族传统节日“踩花山”。
文山州苗族中花山节是文山苗族的重大节日之一,活动在正月初三至初九举行,是祭祀苗族缘故祖先,蚩尤的节日,节日活动分祭杆、闹杆、收杆三个程序进行。
芦笙是苗族人民最喜爱的乐器,几乎家家都有芦笙。
著名文学家郭沫若曾指出“据我看来起源于苗民族的,苗民间每家均备有芦笙。
” 据考证,芦笙源于苗族,受戰争及灾荒威胁,先民们被迫进行迁徙以谋求生存,最后定居于西南崇山峻岭之间,聚而城寨,并创造出了灿烂的芦笙文化。
(二)芦笙曲的历史苗族芦笙文化见证了悠久的苗族历史文化,据唐代《新唐书·南诏》记载,“南蛮吹瓢笙,笙上管,酒别客前,以笙推展又酹”、“参差六竹管,长芦笙钟涛,短声清微散,舞求随节施,吹去别促缓,苗女共苗男,纷月花满山。
”《辞海》解释:“芦笙是苗、侗、水、彝、仡佬、拉祜”等少数民族簧管乐器,在苗族地区流传更广。
芦笙是簧管乐器的一种,由竹管、共鸣筒、簧片及气斗四部分组成,是苗族人民祭祖聚会、进行各种社交活动时必备的重要道具。
芦笙曲演奏形式多种多样,具有独特的音响效果,其曲调优美动人。
它发展历史悠久,早在两千多年前就在中国贵州、湖南、广西、云南等地区传播。
黔东南苗族芦笙舞源流及形态分析

黔东南苗族芦笙舞源流及形态分析黔东南苗族芦笙舞是苗族民族舞蹈的一种表现形式,源自中国贵州黔东南地区的苗族风情。
它以芦笙乐器的演奏为基础,结合舞蹈动作和服饰装束的特点,形成了独特而富有魅力的艺术形态。
以下将对其源流及形态进行详细的分析。
源流分析:黔东南苗族芦笙舞源自苗族的原始文化和生活方式,凝聚了苗族人民对大自然和生活的热爱和崇敬。
苗族是我国传统民族之一,久居于贵州高山峻岭之间。
苗族人民以农耕为主要生活方式,他们善于采集、捕猎和种植,在与自然的相处中逐渐形成了独特的文化传统。
芦笙是苗族的代表性乐器之一,被苗族人民视为通灵的乐器。
芦笙的演奏技巧要求高,音色悠扬,能够表达深情和热情,被苗族人民用来祭祀山神、沟通灵界等。
在芦笙的音乐引领下,苗族人民创作了许多优美的舞蹈,形成了苗族芦笙舞的独特艺术形态。
形态分析:1. 舞蹈动作:黔东南苗族芦笙舞的舞蹈动作以优美、自然和富有力量感为特点。
常见的动作有搓、拖、挑、扑、掷、滚等,这些动作贴近苗族人民的生活方式和工作特点,表达了他们对大自然的感知和对生活的热爱。
2. 音乐伴奏:黔东南苗族芦笙舞的音乐伴奏是由芦笙乐器演奏的,其音色悠扬、激昂,能够表达出苗族人民的情感和对生活的热爱。
芦笙音乐具有浓厚的苗族特色,演奏技巧高超,能够通过不同的演奏技法营造出丰富的音乐效果,为舞蹈增添了动感和魅力。
3. 服饰装束:黔东南苗族芦笙舞的服饰装束以苗族传统服饰为基础,注重色彩的对比和装饰的细节。
女舞者常穿着绣花彩袄、黑色长袍以及银饰等,头戴花冠,脚踩花鞋。
男舞者则通常穿着黑色或蓝色的长袍,佩戴苗族特色的饰物,如银饰、花帽等。
服饰装束的选择和设计彰显了苗族文化的独特魅力。
黔东南苗族芦笙舞作为苗族文化的组成部分,以其独特的艺术形态和深厚的文化内涵,展现了苗族人民对大自然和生活的崇敬和热爱。
芦笙乐器的演奏和舞蹈动作的配合,使其既具备了音乐的表现力,又强调了舞蹈的动感和视觉效果。
通过丰富的舞蹈动作、优美的音乐伴奏和精心设计的服饰装束,黔东南苗族芦笙舞展示了苗族人民的美丽和独特的文化特点,传承并发扬了苗族的优秀传统文化。
浅谈永善县苗族芦笙舞传承发展与保护

浅谈永善县苗族芦笙舞传承发展与保护永善县位于中国云南省中部,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地方,其中苗族是永善县的重要民族之一。
苗族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和丰富文化的民族,其传统文化中的芦笙舞更是深受当地人民喜爱。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现代化的冲击,苗族芦笙舞的传承、发展与保护面临着一些挑战和困难。
本文将从苗族芦笙舞的起源与特点、传承发展现状以及保护与振兴策略等方面进行浅谈。
一、苗族芦笙舞的起源与特点苗族芦笙舞是苗族文化的瑰宝,其起源可追溯至史前时期。
据考证,早在距今3000多年前,苗族祖先就已开始使用芦笙进行宗教、祭祀和庆祝活动。
芦笙是苗族人民的重要乐器,它由竹子制成,形状独特,音色悠扬。
在苗族传统节日、婚丧嫁娶以及重大活动中,芦笙舞是必不可少的表演形式。
苗族芦笙舞具有丰富多彩的表现形式,包括迎神、送神、庆丰收、载歌载舞等多种形式。
在芦笙舞中,舞者们手执芦笙,随着音乐的旋律起舞,舞姿优美,动作矫健。
舞蹈表现了苗族人民勤劳勇敢、乐观向上的精神面貌,展现了他们对生活的热爱和祝福。
苗族芦笙舞不仅是一种表演形式,更是一种文化传承的体现,它承载了苗族人民的历史记忆和情感寄托。
二、苗族芦笙舞传承发展现状虽然苗族芦笙舞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但在现代社会,其传承发展面临着一些问题。
一方面,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现代生活方式的冲击,越来越多的年轻人离开了乡村,他们对苗族传统文化的了解和参与逐渐减少,导致芦笙舞的传承受到了威胁。
传统的芦笙舞表演形式逐渐失去了市场,面对娱乐产业的冲击,许多传统文化艺术难以为继,苗族芦笙舞也未能幸免。
苗族芦笙舞传承发展面临的困难还表现为传承人的不足和文化资源的匮乏。
随着年龄的增长,许多具有芦笙舞传统的老艺人逐渐隐退,传承人不足成为了一大问题。
苗族芦笙舞的相关文化资源、资料和文物较为匮乏,这直接影响了芦笙舞的传承与发展。
三、苗族芦笙舞的保护与振兴策略针对苗族芦笙舞传承发展面临的问题和困难,必须采取一系列的保护与振兴策略,以确保苗族芦笙舞的传承与发扬光大。
屏边苗族芦笙文化

通过旅游宣传册、网站、社交媒体等渠道进行推广,同时可以与旅游机构合作,开展屏边苗族芦笙文 化主题旅游活动。
旅游产业对当地经济的影响
促进经济发展
01
屏边苗族芦笙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可以带动当地经济的发展,
增加就业机会和农民收入。
提升地方形象
02
通过屏边苗族芦笙文化旅游产业的推广,可以提升当地的知名
演奏技巧与表现形式
演奏技巧
屏边苗族芦笙的演奏需要掌握一定的技巧,如吹奏时需要控 制气息、调整口型等。
表现形式
芦笙音乐常以独奏、合奏或伴奏的形式出现,可以表达出不 同的情感和意境。
芦笙曲目的分类与特点
曲目分类
屏边苗族芦笙的曲目丰富多样,包括传统曲目和现代创作曲目。
曲目特点
传统曲目多以叙述历史事件、传说故事为主,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现代创作曲 目则更加注重表现现代生活和情感。
芦笙文化在现代社会的价值
文化认同
芦笙文化是屏边苗族的重要文化遗产,通过传承和弘扬芦笙文化 ,可以增强苗族人的文化认同感和归属感。
旅游开发
芦笙文化具有独特的民族特色和艺术价值,可以作为旅游资源进行 开发,促进当地经济发展。
学术研究
芦笙文化蕴含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和艺术信息,对于学术研究具有 重要的参考价值。
度和形象,吸引更多的游客前来观光旅游。
保护传统文化
03
屏边苗族芦笙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可以促进传统文化的保护和
传承,使更多的人了解和认识这一独特的民族文化。
06
屏边苗族芦笙文化的保护与传 承
保护措施与政策支持
制定保护政策
制定屏边苗族芦笙文化的 保护政策,明确保护范围 、措施和责任主体。
设立专项资金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苗族芦笙起源
——吴倍鑫芦笙是苗族人民生活中最爱的古老乐器之一,可用于乐器、法器、神器等方面。
而芦笙文化也是苗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渗透着苗族人民的生产生活、历史文化以及宗教信仰等各个领域,拥有丰富的文化内涵,是苗族文化的象征,体现着苗族人民的生活态度、文化精神面貌、心里素质以及伦理道德等等。
只要有苗族的地方必有芦笙,据民间传说:芦笙是苗族祖先东嘀咙嗡(苗语)汉译为“黑郎”创造的。
东嘀咙嗡即黑郎和各里格啦噶是一对恋人,各里格啦噶是苗王亚鲁的女儿,因做了错事而不承认,亚鲁在心急之下发了毒誓,结果各里格啦噶受到了惩罚,被凶猛的老虎咬死。
黑郎由于失去了心爱的人昏睡十三天十三夜,在饥寒交迫、醉生梦死中慢慢苏醒,披头散发,用微弱的气息支撑着笨重的身躯,手脚微微颤抖进行简单的洗漱,由于过渡思念恋人,在黑暗中摸索着,寻找到自己心爱的芦笙,精神突然振奋吹响了芦笙曲,后来传说芦笙是黑郎造,芦笙是黑郎教。
接着一群青少年男女唱出芦笙跳洞十二首之起首《东嘀咙嗡寿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