抽油机井泵况变差原因探讨
影响抽油机井泵效的因素分析与对策探讨

影响抽油机井泵效的因素分析与对策探讨随着石油资源的逐渐枯竭,油田开采难度逐渐增大。
在油田的开采过程中,抽油机井泵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然而其效率受到了种种因素的制约。
本文将就影响抽油机井泵效的因素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对策探讨。
1. 井底流体性质井底流体的性质直接影响着井泵的效率。
当井底含气过多时,易造成井泵液柱裂,从而导致产量减少或者井泵损坏。
井底液面高度和井底水压也会影响井泵的产量和效率。
2. 油层渗透率油层的渗透率是决定井泵效率的重要因素之一。
当油层渗透率较低时,井泵需要花费更大的功率才能将地下的原油提取上来,从而影响井泵的效率。
3. 泵的质量和状态泵的质量和状态直接关系到井泵的效率。
当泵的质量不好或者处于磨损状态时,易造成泵的漏泄或者故障,从而降低井泵的效率。
4. 电力供应稳定性抽油机井泵需要大量的电力供应,当电力供应不稳定时会造成井泵的工作不稳定,影响到井泵的效率。
5. 井筒通透性井筒的通透性决定了井泵吸油的速度和效率。
当井筒通透性不好时,会导致井泵效率低下,产量减少。
6. 抽油机井泵配置和调度抽油机井泵的配置和调度也影响着井泵的效率。
当配置不当或者调度不及时时,会造成井泵的浪费和效率降低。
针对井底流体性质,可以采取以下对策:提前进行井底的气体除尽处理,保证井底的液面高度和水压稳定,确保井底的液体性质符合井泵的要求。
针对油层的渗透率,可以采取以下对策:可通过改善油层的渗透性或者采取提高井泵的抽油效率的手段,以提高井泵的效率。
针对泵的质量和状态,可以采取以下对策:定期对泵进行维护保养和检修,确保泵的质量和状态良好。
可以考虑使用质量更好的泵来提高井泵的效率。
针对电力供应稳定性,可以采取以下对策:加强与供电部门的沟通合作,保证电力供应的稳定性,或者考虑使用备用电源来应对电力供应不稳定的情况。
针对井筒的通透性,可以采取以下对策:在井筒不通透的情况下,可以采取酸洗井眼和井下充注等措施来改善井筒的通透性。
抽油机井泵况变差的因素分析与防范对策

抽油机井泵况变差的因素分析与防范对策为确保抽油机井的正常运行,需要对泵况情况进行监测并进行调整。
若泵况变差,不仅会影响到井口产量,而且会增加设备维护费用,因此探讨泵况变差的原因,并采取对策防范是非常必要的。
1.设备老化抽油机井的使用时间过长,设备老化是泵况变差的主要原因之一。
长期使用会导致设备零部件磨损、腐蚀加剧并积累沉积物,导致油液质量下降,进而泵况变差。
对于老旧的设备,及时更换部件或设备,并做好设备维护保养才能延长设备寿命,保持泵况稳定。
2.油品质量油品质量的不稳定也是导致泵况变差的原因之一。
油品的水分和杂质含量较高时,也会导致设备的内部磨损,增加泵况变差的可能性。
因此,合理选择优质的油品,并注意储存方式,防止外界影响,保证油液质量稳定。
3.电源电压变动电源电压的变化,如高低电压过大,也会导致泵况变差。
过高的电压可能会导致设备过载,而过低的电压可能会导致设备运转不稳或停机故障。
因此,要保证电源电压稳定,减小设备的电压浪费,延长设备寿命。
4.环境影响环境对设备的影响也是导致泵况变差的原因之一。
可能会因为环境因素导致设备部件老化、腐蚀。
如大气污染、化学腐蚀等。
环境对设备产生的影响需要认真监测,采取相应的措施防范。
针对泵况变差的影响因素,可以采取一些措施防范:及时清理设备积累的沉积物,使用优质材料更换部件,保养设备是防范设备老化的重要措施。
2.环境治理对可能影响设备运转的环境,应该采取相应的措施,净化环境。
如加强大气防治措施,隔离化学品污染源,保护油井设备不受到杂质侵袭。
3.电源监测与维护对电源的电压和电流进行监测,及时调整电压,保证设备的正常运转。
定期维护设备,清洁电源、线路等,减少电源故障的可能。
4. 油品稳定性的保持加注高质量的油品,定期检测油品质量,并做好储存管理,保证油品的稳定性。
综上所述,泵况变差是由多个因素影响的结果,每个因素都可能导致泵况变差,因此都需要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预防和减轻。
抽油机井泵况变差的因素分析与防范对策

抽油机井泵况变差的因素分析与防范对策抽油机井泵是在油田生产中起着非常重要作用的设备,其运行状态直接影响到油田的产量和效益。
然而在长期的使用过程中,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抽油机井泵的泵况会出现变差现象。
本文将针对抽油机井泵况变差的因素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防范对策。
1. 油层产能下降油层产能下降是导致抽油机井泵况变差的重要因素之一。
随着油藏的开发开采,油层产能逐渐下降,导致抽油机井泵不再能满足原有的产量需求,从而使泵况变差。
2. 沉积物堵塞沉积物是指在油井开发生产过程中,由于油水混输的物理、化学性质不同,沉积在管道、泵内等设备上的物质。
这些沉积物会堵塞泵的进出口,影响泵的运行状态,导致泵况变差。
3. 泵设备老化抽油机井泵设备的老化也是造成泵况变差的重要因素。
随着设备使用时间的延长,设备的零部件会逐渐磨损、老化,导致设备性能下降,泵况变差。
4. 运行参数调整不当抽油机井泵的运行参数是影响泵运行状态的关键因素之一。
运行参数的调整不当会导致泵的效率下降,泵况变差。
5. 液面变化油井液面的变化也会对抽油机井泵的运行状态产生影响。
当液面变化较大时,泵的进出口液面差会增大,导致泵的抽吸效果变差,从而使泵况变差。
二、抽油机井泵况变差的防范对策1. 加强油层管理针对油层产能下降导致的泵况变差问题,需要加强对油层的管理工作,合理开采油田资源,减少油层产能下降对抽油机井泵的影响。
为了避免沉积物堵塞对抽油机井泵的影响,需要定期对相关设备进行清理和维护,保持设备的畅通。
3. 定期检修设备为了延长设备使用寿命,防止设备老化导致的泵况变差问题,需要对抽油机井泵进行定期检修和维护,更换老化的零部件,确保设备的正常运行状态。
为了保证抽油机井泵的高效运行,需要合理调整运行参数,确保设备在最佳工作状态下运行,避免运行参数调整不当导致的泵况变差问题。
针对液面变化对泵况变差的影响,需要采取措施控制液面的变化,避免液面变化对抽油机井泵的影响。
抽油机井泵况变差的因素分析与防范对策

抽油机井泵况变差的因素分析与防范对策
抽油机井泵况的好坏直接关系到油田开采效果和生产效益。
在长期的生产过程中,由
于各种因素的影响,井口泵况往往会变差。
为了提高井口泵况的稳定性和可靠性,需要对
影响泵况变差的因素进行分析,并制定相应的防范对策。
一、影响泵况变差的因素分析
1. 井筒阻力增大:油井生产过程中,井身容易堵塞,井筒阻力增大,导致泵况变差。
常见的原因有沉积物、垮层、井筒壁破裂等。
堵塞会导致井筒内油液流动受阻,从而使泵
况变差。
2. 井底泵抽力减小:油井采油过程中,井底泵抽力减小也会导致泵况变差。
常见的
原因有地层压力下降、泵为受损、工作介质粘度增加等。
当井底泵抽力减小时,泵的工作
效率下降,进而导致泵况变差。
4. 泵况监测不及时:泵况变差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是泵况监测不及时。
没有及时了解
泵况的变化情况,也无法及时采取相应的措施来纠正泵况的变差。
二、防范对策
1. 井筒阻力增大的防范对策:要加强井筒清洗和养护工作,定期进行井下清洗作业,以保持井筒的畅通。
还可以根据井下情况采取钻井、酸化、水射裂等工艺手段,清除沉积
物和垮层,防止井筒阻力的增大。
2. 井底泵抽力减小的防范对策:要加强井下设备的检查和维护,确保井底泵工作正常。
定期对泵的工作情况进行检测和评估,及时发现和修复泵的故障,保持井底泵的抽力
稳定。
抽油机井泵况变差的因素分析与防范对策

抽油机井泵况变差的因素分析与防范对策抽油机井泵是石油钻采的重要设备,它的稳定工作对于石油开采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在实际生产中,我们常常会遇到抽油机井泵泵况变差的情况,这不仅会影响产量,还会增加维护成本。
为了更好地了解抽油机井泵泵况变差的原因,并提出相应的防范对策,本文将对此进行深入分析。
一、抽油机井泵泵况变差的原因分析1. 井筒内部积砂井筒内部长期运行会积存一定数量的砂粒,造成井筒内径变窄,使得抽油机井泵的泵况变差。
此时,需要进行井筒清洗,将积存的砂粒清理干净,以保证井筒的畅通。
2. 泵体内部结垢由于井水中的盐分和碳酸盐含量较高,长期运行后会在泵体内壁上形成结垢,降低了泵况。
解决方法是定期对泵体进行清洗,或使用一些防垢剂进行预防。
3. 油层渗透性下降当油层渗透性下降时,抽油机井泵受阻,泵况变差。
这通常是由于油层压力的降低或渗透性的变化所致。
针对这种情况,可以通过提高抽油机井泵的工作压力或调整抽油机的工作频率来解决。
4. 泵体内泵入口处的异物井下环境混浊,可能会导致泵入口处积存一些异物,阻碍泵的正常工作。
解决方法是定期清理泵入口处的异物,保持泵体内的清洁。
5. 抽油机井泵漏油如果抽油机井泵出现泄漏现象,将会导致泵况变差。
这通常是由于密封件老化或损坏所致,需要及时更换密封件。
1. 增加井筒清洗频率定期对井筒进行清洗,防止砂粒积存,保持井筒的畅通,减少泵况变差的可能性。
2. 定期对泵体进行清洗定期对泵体进行清洗,防止泵体内部结垢,保持泵况。
3. 加强油层调控定期对油层进行调查和监测,及时发现油层渗透性下降的情况,采取相应的调整措施,保持油层的正常工作。
5. 定期更换密封件定期检查抽油机井泵的密封件,及时更换老化或损坏的密封件,防止泵况变差。
抽油机井泵况变差的因素分析与防范对策

抽油机井泵况变差的因素分析与防范对策抽油机井泵是石油开采中常用的设备,它承担着将地下原油抽送到地面的重要任务。
在长期使用过程中,抽油机井泵的泵况有时会变差,造成生产效率下降、成本增加等问题。
为了更好地了解抽油机井泵泵况变差的原因,并采取有效的防范对策,本文将对相关问题进行分析和探讨。
一、抽油机井泵泵况变差的原因分析1. 机械磨损抽油机井泵长期运行,机械零部件会受到磨损,比如密封件、轴承等部件,随着时间的推移会出现磨损变形,导致泄漏、堵塞等问题,影响泵的正常运行。
2. 油井内沉积物油井内原油中含有一定量的沉积物,长期的沉积会导致管道及设备的堵塞,降低油的产量,并影响泵的正常运行。
3. 液面变化油井中原油产量的变化会导致液面的变化,如果泵的设计液面高度与实际不符合,就可能导致抽油机井泵无法正常工作。
4. 原油温度变化原油在地下温度较低,但在地面温度会发生变化,如果抽油机井泵设计时未考虑到原油温度的变化而导致泵体受热膨胀,容易导致泵体内部密封件失效。
5. 操作失误操作人员在使用过程中的操作不当,如启动停止频繁、负载不均等,会增加设备的负荷,使设备提前老化,进而导致泵况变差。
1. 加强设备维护定期对抽油机井泵进行维护保养,及时更换磨损部件,注意密封件的检查和维护,保持设备的正常运行状态。
2. 清理沉积物定期对油井进行清洗、清理,清除内部的沉积物,保持油井通畅,提高井筒效率。
3. 调整液面根据油井液面的变化,及时调整抽油机井泵的液面位置,确保泵的正常工作。
4. 考虑温度因素在设计抽油机井泵时,需考虑原油温度变化因素,合理选择耐温性能好的密封件和材料,减少温度对设备的影响。
5. 规范操作加强对操作人员的培训,确保操作规范,避免不当操作对设备造成损害。
结语抽油机井泵泵况变差对油田开采产生了一定的不利影响,因此需要加强对泵况变差的原因分析和防范对策的研究,及时采取有效措施,确保抽油机井泵的正常运行,提高油井生产效率,降低成本,实现更好地经济效益。
抽油机井泵况变差的因素分析与防范对策

抽油机井泵况变差的因素分析与防范对策抽油井的泵效是有杆抽油设备利用效率的重要指标,提高泵效对于实际生产有重大意义。
深井泵泵效的高低反映了杆、管、泵性能的好坏及抽油参数的选择是否合适等。
油井泵效受砂、蜡、原油粘度、气体等因素影响。
在生产过程中,主要依靠视泵效来判断油井生产是否正常。
一、抽油机井泵况变差的因素分析1.1固定凡尔和游动凡尔漏失。
固定凡尔和游动凡尔的漏失、管漏、油管丝扣的配合、泵筒活塞的间隙过大等等。
(1)油管螺纹丝扣漏失。
在抽油机井的生产过程中,油管螺纹的工作性能对管柱的工作能力有着重要的影响。
作业施工时,由于现有条件的限制,油管接箍与管体很难保持精确的同轴度,在上、卸丝扣的过程中,会对油管丝扣产生不同程度的磨损,若此时油管剌洗不净,螺旋副内夹入杂质,会对丝扣造成磨损,每次施工作业都会对丝扣产生较大的损伤,所以油管丝扣漏失也是一个累积损伤的过程。
1.2作业施工质量差。
作业施工时,在油管上扣过程中,由于游动滑车上提单根油管时的惯性作用,油管上部将呈不同程度的轻微摆动,使得游动滑车、油管、井口三点不对中,内外螺纹对中性差,同轴度较低,上扣时易对丝扣造成累计损伤,且作业次数越多损害程度越大。
此类油管下井后,因涂抹了丝扣密封脂,生产一段时间后,由于管柱受载荷和介质的作用,在压差的作用下,井液将沿着丝扣密封能力较差的部位扩散,易造成丝扣处不同程度的漏失。
此外,目前施工时对油管丝扣的鉴定仅限于锥度检测,缺乏一定的科学性,易将一些无明显破损的丝扣下入井内,因涂抹了密封脂,油管打压时也许无明显变化,但生产一段时间后,易使泵效下降,泵况变差。
1.3振动载荷的影响。
在正常工作状态下,油管螺纹处于弹塑性工作状态,主要承受轴向拉伸力、径向挤压应力和环向应力的作用。
在弹塑性工作状态下,油管螺纹牙塑性变形会随着应变载荷的增加而增大,在动载荷的作用下,正常状态下的螺纹丝扣,每天都要承受上万次交变载荷的作用。
为减缓交变载荷的影响,我们对部分抽油机井采取了锚定措施,但抽油杆在运行过程中易产生弹性振动,在一个冲程中单程振动3-4次,其弯曲一次将对油管产生一次冲击。
影响抽油机井泵效的因素分析与对策探讨

影响抽油机井泵效的因素分析与对策探讨抽油机井泵是油田生产过程中的重要设备,其效率直接影响到油井的生产能力和经济效益。
分析影响抽油机井泵效的因素,并制定相应的对策,对于提高油井生产效率具有重要意义。
影响抽油机井泵效的因素有以下几方面:1. 液体物性:油井中液体的粘度、密度、温度等物性会影响井泵的工作效率。
一般来说,液体粘度越大,井泵效率越低。
可以通过加热液体、改变液体组成等方式来降低液体粘度,提高井泵效率。
2. 油井压力:油井的出口压力是影响井泵效率的重要因素。
当油井压力较高时,井泵所需驱动压力较小,工作效率较高;而当油井压力较低时,井泵需承受更大的驱动压力,工作效率较低。
可以通过增加油井的注水量、调整注水压力等方式,提高油井压力,从而提高井泵效率。
3. 井筒参数:包括井深、井腔直径等参数会影响井泵效率。
井深较大时,液体的排泄阻力较大,井泵效率较低;井腔直径小,则液体流过阻力较大,井泵效率也较低。
在设计井筒时应尽量选择适当的井深和井腔直径,以提高井泵效率。
4. 井筒垂直度:井筒的垂直度会影响井泵的阻力和井口压力。
垂直度较差时,液体在井筒中的流动会受到阻碍,导致井泵效率较低。
在施工过程中,应注意保持井筒的垂直度,以提高井泵效率。
以上仅是影响抽油机井泵效的一些主要因素,实际情况还可能涉及更多因素。
针对这些影响因素,可以采取一些有效的对策来提高抽油机井泵效。
可以优化油井的注水方案,在考虑经济成本的前提下,增加注水量和注水压力,提高油井压力,从而提高井泵效率。
可以通过改变液体组成、温度等方式来调整液体物性,降低液体粘度,减小井泵所需驱动压力,提高井泵效率。
还可以在井筒施工过程中采取相应的措施,保持井筒的垂直度,防止井泵因液体流动受阻而效率降低。
影响抽油机井泵效的因素有很多,每个因素都需要针对性地采取相应的对策。
通过优化注水方案、调整液体物性以及保持井筒垂直度等措施,可以显著提高抽油机井泵效,进而提高油井的生产能力和经济效益。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抽油机井泵况变差原因探讨
1 泵效下降原因分析
1.1 油管螺纹丝扣漏失的影响
在抽油机井的生产过程中,油管螺纹的工作性能对管柱的工作能力有着重要的影响。
作业施工时,由于现有条件的限制,油管接箍与管体很难保持精确的同轴度,在上、卸丝扣的过程中,会对油管丝扣产生不同程度的磨损,若此时油管剌洗不净,螺旋副内夹入杂质,还会造成磨粒磨损,每次施工作业都会对丝扣产生较大的损伤,所以油管丝扣漏失也是一个累积损伤的过程。
1.1.1施工因素的影响
作业施工时,在油管上扣过程中,由于游动滑车上提单根油管时的惯性作用,油管上部将呈不同程度的轻微摆动,使得游动滑车、油管、井口三点不对中,内外螺纹对中性差,同轴度较低,上扣时特别是用液压钳上扣时,易对丝扣造成累计损伤,且作业次数越多损害程度越大。
此类油管下井后,因涂抹了丝扣密封脂,整体打压时压力不降或下降不明显,但生产一段时间后,由于管柱受复杂载荷和介质的作用,在压差的作用下,井液将沿着丝扣密封能力较差的部位扩散,易造成丝扣处不同程度的漏失。
1.1.2振动载荷的影响
在正常工作状态下,油管螺纹处于弹塑性工作状态,主要承受轴向拉伸力、径向挤压应力和环向应力的作用。
减缓交变载荷的影响,我们对部分抽油机井采取了锚定措施,但抽油杆在运行过程中易产生弹性振动,在一个冲程中单程振动3-4次,其弯曲一次将对油管产生一次冲击。
对于冲次较高的抽油机井,其振动载荷较大,对油管及丝扣的冲击力较强。
从井口至一千多米深度的管柱被悬挂着,每个接箍都必须支撑下面悬挂管柱的重量,由于振动载荷、交变载荷等各种因素的影响,即使对油管实施了锚定,也会对螺纹丝扣产生一定程度的
冲击,此类井生产一段时间后,对于螺纹偏差较大或丝扣泄漏通道不严的联接部位,易造成漏失。
振动载荷随冲次的增加而增大,这也是冲次较高井泵况易变差的主要原因。
对于老井油管来说,生产一段时间后,丝扣产生不同程度的漏失是一种较常见的现象,但现场很难确定油管的漏失状态,其通常的表现是随着生产时间的延长,泵效逐渐下降,沉没度逐渐上升,功图无明显漏失显示,蹩泵时压力可蹩至3Mpa左右,但压降通常大于
0.9Mpa。
1.2 低流压对泵效的影响
当流压低时,泵吸入口压力较低,气液比上升,泵筒内的游离气体增加,致使泵的充满系数降低。
以下冲程为例,当杆柱下行时,在柱塞下方的泵筒内含有泵进口压力下的压缩性混合物,使柱塞下行时游动凡尔不能马上开启,因为在它上方有高静水压力的液柱,而下方的压力却低得多,只有在把混合物压缩到能克服液柱压力时,才能开启,从而减少了柱塞的有效冲程,降低了泵的产液能力。
在生产过程中我们发现,对于一些功图显示气影响较明显的抽油机井,即使将套压放至很低后,其功图仍显示为气影响,且泵效较低。
以A井为例,该井为定压放气井,套压已控制至最低(0.37Mpa左右,且油套压平衡),但2021年1—9月功图均显示为气影响,且泵效较低(平均泵效29.72%),该井沉没度在162.46m—315.73m之间,平均流压1.95Mpa。
我们曾对该井进行过定套压试验,将套压分别定至0.2Mpa、0.5Mpa、0.7Mpa,但三种状态下液量均无明显上升,且功图依然显示为气影响。
当时分析该井泵效较低的原因,除了有气影响因素外,抽油泵的工作状态较差、游动凡尔进油不畅应是主要原因。
但2021年1月11日断脱检泵后,泵效依然较低(31.54%),而且即使套压控制得很低,功图依然显示为气影响,据此应排除泵本身工作状态的影响。
分析该井气影响的原因为,因流压较低(平均流压1.99Mpa),油流在井筒附近的地层就已开始脱气所致。
由于流压低,油流从地层流向井底时,其在井筒附近已开始脱气,随着气体不断逸
出,原油粘度明显上升,气液比上升,进入井底后,大量气体进入泵筒内,使泵的充满系数降低,泵效降低。
对于此类井,套压控制的越低,流压也越低,油流在地层中脱气也会越严重,这也是一些气影响井即使套压控制得很低(低于油压),其示功图仍然显示为气影响的主要原因。
对于一些沉没度较低的气影响井,我们常将套压控制得很低,以减少气体影响和套压过高压制液面,但实际情况是,由于套压控制得过低,流压也会随之下降,当流压很低时原油在井筒附近就开始脱气,粘度增大,供液能力也会随之变差,气液比上升,泵筒处结错严重,泵充满程度较低,最终导致泵效下降。
有鉴于此,对于沉没度较低的气影响井,一味地降低套压并不是消除气影响的有效解决方法。
1.3 抽油泵泵筒及柱塞磨损影响
抽油泵泵筒和柱塞是一对特殊工况条件下的摩擦副,其工作性能的好坏对抽油泵泵况具有直接影响。
但随着油田进入高含水期开采,采出液含水增加,柱塞和泵筒间的油润滑程度降低,水润滑程度增大,抽油泵成了“抽水泵”,易使柱塞和泵筒间的磨擦系数变大,磨擦阻力增加,加速柱塞和泵筒间的磨损速度,加之采出液中含有砂、蜡等杂质,油井生产一段时间后,易使柱塞及泵筒间产生磨蚀,致使抽油泵泵况变差,进而造成泵漏失。
对于供液不足的井,柱塞和泵筒间的润滑性较差,其磨损程度则更为明显。
2 措施及对策
(1)完善油管丝扣检测手段,目前现场施工对螺纹丝扣采取的是仅凭肉眼观察的方法,缺乏一定的科学性。
也有一些单位采用的是标准扣锥度检测仪,但它对新油管和修复管的检测适用,对丝扣的磨损尚不能进行科学的检测。
(2)进一步规范作业井立放架子标准,完善校对技术,确保天车、游动滑车及井口的对中性。
油管上扣过程中,最好采取人工扶油管的方法,以提高其同轴度,消除上扣过程中油管及滑车的摆动,减轻对油管丝扣的损害。
(3)为减轻振动载荷及交变载荷对油管的冲击,应进一步推广油管锚定技术,降低抽油机井冲次,避开共振,降低抽油杆柱振动载荷的幅度。
(4)对沉没度较低的气影响井,不能一味采取降低套压的方法,以避免因流压较低,而造成其在井筒附近开始脱气。
对一些气影响井,可采取下入KDQM气锚的措施,以减缓气影响。
对处于非套变区内的井,可考虑将套压控制在1.5Mpa以上,减缓流压较低而造成的井底脱气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