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间词派

合集下载

简述花间词派

简述花间词派

花间词派简介花间词派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一支重要的文学流派,主要盛行于唐代中后期。

它以描写女性美、表达个人情感和追求艳丽华贵的风格为特点,成为了唐代文学的一大亮点。

本文将从起源、特点和代表作品三个方面来详细介绍花间词派。

1. 起源花间词派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唐代初期,当时著名女诗人薛涛以及她的弟子们在《花间集》中提出了“花间”一词。

薛涛将自己的作品定位于“花间”,意指她们写作时所关注的主题是闺阁女子之间的情感交流和内心世界。

随着时间的推移,越来越多的诗人开始拥护这种风格,并在其创作中加入了更多独具特色的元素,逐渐形成了独立而鲜明的花间词派。

2. 特点2.1 描写女性美花间词派最显著的特点之一就是对女性美的描写。

花间词派的诗人们以女性为主题,通过对女性容貌、仪态和心理的细腻描写,展现了唐代女性的风采和魅力。

这些描写往往充满了艳丽华贵的色彩,追求形象的华美和绚丽。

2.2 表达个人情感花间词派强调个人情感的表达,将个体的情感内核融入到作品中。

诗人们通过对爱情、离别、思乡等主题的深入探索,展示了他们内心深处的痛苦和喜悦。

这种真实而深刻的情感表达使得花间词派作品更具有感染力和共鸣力。

2.3 追求艳丽华贵与其他文学流派相比,花间词派在形式上更加注重华丽辞藻和修辞手法的运用。

诗人们常常使用大量修饰词语、比喻、夸张等手法,使得作品在语言上更为华美。

同时,花间词派也注重音乐性与韵律,在结构上追求平仄工整、押韵和谐的效果。

3. 代表作品3.1 薛涛《菩萨蛮》《菩萨蛮》是花间词派的代表作之一,由唐代女诗人薛涛创作。

这首词以描写女性美为主题,通过对女主角容貌的细腻描写和深情表达,展示了作者对爱情的执着追求和内心的痛苦挣扎。

3.2 杜牧《秋夕》杜牧是唐代后期花间词派的重要代表之一,他的《秋夕》被誉为花间词派最优秀的作品之一。

这首词以描写秋夕夜晚的景象为主题,通过对自然景物和个人情感的交织描写,展示了作者对离别和思乡的深切感受。

古代文学史名词解释:花间词派

古代文学史名词解释:花间词派

古代文学史名词解释:花间词派古代文学史名词解释:花间词派晚唐时局动荡,五代西蜀苟安,君臣醉生梦死,狎妓宴饮,耽于声色犬马。

花间词正是这种颓靡世风的产物。

以下是小编带来的古代文学史名词解释,希望对你有帮助。

花间词派是晚唐五代奉温庭筠为鼻祖而进行词的创作的一个文人词派。

产生于西蜀,得名于赵崇祚编辑的《花间集》。

主要的词人还有孙光宪、李珣、牛希济。

花间派中“花间”两字出自花间词人张泌“还似花间见,双双对对飞。

”这一词派题材狭窄、情致单调。

大都以婉约的表达手法,写女性的美貌和服饰以及他们的离愁别恨。

在这些词中描绘景物富丽、意象繁多、构图华美、刻画工细,能唤起读者视觉、听觉、嗅觉的美感。

由于注重锤炼文字、音韵,从而形成隐约迷离幽深的意境。

对后世的文人词产生、发展有一定的影响。

花间词诞生于晚唐五代,花间词派作为最早的流派之一在词的发展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有着巨大的影响。

晚唐五代时,南方相对安定的社会环境为词的'发展提供了有利的外部条件,相继出现了西蜀和南唐两个词坛中心。

五代赵崇祚撰《花间词》,收集了温庭筠、皇甫松、孙光宪、韦庄、和凝、薛昭蕴、牛峤、张泌、毛文锡、牛希济、欧阳炯、顾夐、魏承班、鹿虔扆、阎选、尹鹗、毛熙震、李珣等人的500首词作。

其中除温庭筠、皇甫松、孙光宪之外,都是集中在西蜀的文人,称为“花间派”。

晚唐时局动荡,五代西蜀苟安,君臣醉生梦死,狎妓宴饮,耽于声色犬马。

花间词正是这种颓靡世风的产物。

晚唐五代诗人的心态,已由拯世济时转为绮思艳情,而他们的才力在中唐的繁荣发展之后,也不足以标新立异,于是把审美情趣由社会人生转向歌舞宴乐,专以深细婉曲的笔调,浓重艳丽的色彩写宫能感受、内心体验“花间”词人奉温庭筠为“鼻祖”,但只继承了温词中偏于闺情、伤于柔弱、过于雕琢的“柔而软”的词风,多数作品尽力描绘妇女的容貌、服饰和情态,辞藻艳丽、色彩华美,题材狭窄、内容空虚,缺乏意境的创造。

花间词的题材和风格,以“绮罗香泽”为主。

“花间派”代表温庭筠和韦庄的花间词比较

“花间派”代表温庭筠和韦庄的花间词比较

“花间派”代表温庭筠和韦庄的花间词比较“花间派”代表温庭筠和韦庄的花间词比较在词坛上温庭筠和韦庄齐名,并称“温韦”,是“花间派”代表作家,但他们的词各有千秋,试比较如下:㈠温庭筠写词是把自己藏在他笔下的那些女子的后面,通过她们曲折地抒发自己的苦闷,可谓隐约。

韦庄写词是写自己的风流韵事,直抒胸臆,欢乐、哀愁、相思,和盘托出,倾诉给读者,可谓显直。

㈡温庭筠笔下的女性都是有感情的,但是她们的感情并不明显地显露出来。

温庭筠对她们寄寓了同情,甚至可以说把自己的生命注入到她们身上了,但他并没有把自己的面目显示给我们看。

韦庄却是一切都明白如话,他不要什么寄托,把自己的灵魂打开让读者看。

㈢温庭筠的词富有装饰的效果,以浓艳见长;韦庄的词中在写意,以疏淡为美。

㈣温词的美是色泽的美、装饰的美、词藻的美;韦词的美是本色的美、自然的美、意境的美。

“春水碧于天”,自然、明快、爽朗、本色。

韦词不是特意制作的工艺品,不是令人目眩的装潢,而是淡墨绘成的写意画。

㈤温词的意象稠密,意象之间的中介常常被省去,因而显得紧密,一句词里包含多层意思。

韦词的意象比较稀疏,意象之间基本上是连贯的,脉络比较分明,有散文的意趣。

韦词常常是一句一个意思或两句合起来才表达一个意思。

㈥温词有女性的细腻,温庭筠在写女性时,似乎是以同样身份的女性的眼光在观察她们、描绘她们,透过她们的举止和装扮,看到了她们内心的隐秘,处处流露出体贴和同情。

韦庄是从男性的角度去观察和描写女性的美,带着男性的柔情。

论描绘的细腻,韦不如温;论感情的温柔,温不如韦。

温韦二家各有所长,不可轩轾。

他们各以自己的创作开辟了一种词风,在文学史上都有贡献。

当然,他们也各有所短:温词易流于涩,韦词易流于滑;温词易流于晦,韦词易流于浅;温词易流于隔,韦词易流于俗;温词味厚而易腻,韦词味淡而易泛。

他们都没有达到艺术的极致。

温庭筠与韦庄花间词的不同之处温庭筠,本名岐,字飞卿,唐初宰相温彦博之裔孙。

才思敏捷却因恃才傲物,讥刺权贵,生活放浪不羁,因而仕途不顺,一生大半漂泊困顿。

高中语文古代诗歌鉴赏花间词派赏析—韦庄温庭筠菩萨蛮

高中语文古代诗歌鉴赏花间词派赏析—韦庄温庭筠菩萨蛮

菩萨蛮
韦庄
菩萨蛮
人人尽说江南好,游人 只合江南老。春水碧于天, 画船听雨眠。 垆边人似月,皓腕凝霜 雪。未老莫还乡,还乡须断 肠。
答案: (1)“春水碧于天”,描绘了江 南水乡的景色(风景)美;(或:描绘 了江南水乡的秀色)“画船听雨眠” 描绘了江南人的生活(情趣)美;(或: 描绘了悠然自得的情趣)“垆边人似 月,皓腕凝霜雪”写出了江南的人美。
韦词特点:
语言清新、 景色淡雅、
清பைடு நூலகம்疏淡。
让我们放松一下自己,
去领略花间词独有的
艳丽与清新。
习题赏析:
菩萨蛮 温庭筠 水晶帘里玻璃枕,暖香惹梦鸳鸯锦。江上 柳月烟,雁飞残月天。 藕丝秋色浅,人胜参差剪。双鬓隔香红, 玉钗头上风。 1、试着用自己的语言概括这首词的内容。

谢 大 家
花 间 词
赏 析
花间词派是晚唐五代奉温庭 筠为鼻祖而进行词的创作的 一个文人词派。
以写男女相思、离别为主要 特征的词派,大多表达她们 的旅愁闺怨、合欢离恨等情 感。 描绘景物富丽、意象繁多、 构图华美、刻画工细。 代表人物: 韦庄、皇甫松、孙光宪、
新照梳香小 帖花洗腮山 绣前迟雪重 罗后。。叠 襦镜 懒金 。, 起明 双花 画灭 双面 蛾, 金交 眉鬓 鹧相 ,云 鸪映 弄欲 。 妆度
客居他乡的人总是为思乡之情所 苦,这首《菩萨蛮》却写道:
“未老莫还乡,还乡须断肠。” 试分析这两句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2)久居他乡的人都会思念家 乡,作者却说,不到老的时候 就不要回乡,否则会因为过早 离开江南而遗憾、惆怅,从侧 面表达了对江南极度的赞美和 留恋之情。
全诗主旨意境 : 这首词描写了 江南水乡的风光美 和人物美, 表现了 诗人对江南水乡的 依恋之情。

〖2021年整理〗《文学常识花间词派及温庭筠简介》优秀教案

〖2021年整理〗《文学常识花间词派及温庭筠简介》优秀教案

文学常识:花间词派及温庭筠简介
1.花间词派:是以唐词人温庭筠、五代前蜀词人韦庄为代表,以写男女相思离别为主要特征的词派。

后蜀赵崇祚将温、韦等十八人词编为《花间集》,故名。

这一词派题材狭窄、情致单调。

大都以婉约的表达手法,写女性的美貌和服饰以及他们的离愁别恨。

在这些词中描绘景物富丽、意象繁多、构图华美、刻画工细,能唤起读者视觉、听觉、嗅觉的美感。

由于注重锤炼文字、音韵,从而形成隐约迷离幽深的意境。

对后世的文人词产生、发展有一定的影响。

2.南唐词:以宫廷为中心,以君臣为主体,以“二主一相”南唐主李璟、他的儿子后主李煜、宰相冯延巳为代表,情调伤感而意境开阔,结束了“花间”,开启了北宋词。

3.作者
温庭筠约812 —约870,与李商隐并称“温李”,与韦庄并称“温韦”,花间词的开山鼻祖,奠定了文人词“绮丽香艳、婉约柔媚”的风格。

本名岐,字飞卿,太原祁今山西祁县人。

唐宰相温彦博后代。

早年才思敏捷,以词赋知名,然屡试不第,客游淮间。

宣宗朝试宏辞,代人作赋,以扰乱科场,贬为隋县尉。

后襄阳刺史署为巡官,授检校员外郎,不久离开襄阳,客于江陵。

懿宗时曾任方城尉,官终国子助教。

诗词工于体物,设色丽,有声调色彩之美。

吊古行旅之作感慨深切,气韵清新,犹存风骨。

《唐代花间词风》课件

《唐代花间词风》课件

毛文锡
《甘州遍》等
以豪放不羁的语言,描绘边塞风光和将士豪情,展现出词人对边塞生活的热爱和向往。
《临江仙》、《酒泉子》等
以清新自然的语言,抒发对人生和自然的感慨,展现出词人豁达开朗的性格和艺术风格 。
03
艺术风格分析
情感表达
细腻婉约
花间词人善于运用细腻的 笔触,表达婉约的情感, 如思乡、离别、怀旧等。
05
总结与展望
花间词派的不足之处
内容单一
花间词派的作品多以描绘女性美貌和情感为主, 题材相对单一,缺乏深度和广度。
风格浮华
花间词派的词风过于浮华,注重形式和辞藻的堆 砌,缺乏真挚的情感和思想内涵。
缺乏创新
花间词派的作品在形式和内容上多有雷同,缺乏 创新和突破,限制了其艺术价值的提升。
花间词派的发展趋势
02
代表人物及作品
韦庄
韦端己的《菩萨蛮》五首等
以女子口吻述说相思之苦,抒发对战争的厌恶,展现出词人深切的同情。
《荷叶杯》、《小重山》等
以清新淡雅的语言,表达对爱情和人生无常的感慨,展现出词人独特的艺术风 格。
温庭筠
《菩萨蛮》十四首等
以浓艳的色彩和意象,描绘女子的美貌和风 情,展现出词人对女性美的独特审美观。
《花间集》是花间词风的代表作 品,收录了众多优秀词作,成为 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一。
对现代人的启示
1 2
重视情感表达
花间词人注重情感表达,通过细腻的笔触描绘内 心世界,启示现代人关注内心情感。
追求艺术美感
花间词人追求艺术美感,注重语言的运用和意境 的营造,启示现代人在创作中追求艺术美。
3
跨时代共鸣
尽管花间词风源于唐代,但其情感表达和艺术手 法仍能引起现代人的共鸣,具有跨越时代的意义 。

花间派诗词

花间派诗词

花间词是一个活跃在晚唐和五代的词派。

花间词作内容多为歌咏旅愁闺怨、合欢离恨,局限于男女燕婉之私。

女人素以花比,写女人之媚的词集故称“花间”,《花间集》由此得名。

花间词多为小令和中调,没有慢词,因为此时慢词还没有发展出来。

在这些优美的名子中,诗友们可以读见许多我们不常见的词牌,如《酒泉子》、《河传》、《八拍蛮》、《定西番》等。

花间词派的代表词人是温庭筠和韦庄,温词称艳华美,韦词疏淡明秀。

今天,隐娘整理了60句花间词句,字字温柔,句句皆美,一定有你喜欢的。

过尽千帆皆不是,斜晖脉脉水悠悠。

肠断白演洲。

——温庭筠《望江南•梳洗罢》山月不知心里事,水风空落眼前花。

——温庭筠《望江南》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

——温庭筠《更漏子•玉炉香》红楼别夜堪惆怅,香灯半卷流苏帐。

残月出门时,美人和泪辞。

——韦庄《菩萨蛮》人人尽说江南好,游人只合江南老。

春水碧于天,画船听雨眠。

——韦庄《菩萨蛮》珍重主人心,酒深情亦深。

——韦庄《菩萨蛮》洛阳城里春光好,洛阳才子他乡老。

——韦庄《菩萨蛮》不知魂已断,空有梦相随。

除却天边月,没人知。

——韦庄《女冠子》昨夜夜半,枕上分明梦见。

语多时。

依旧桃花面,频低柳叶眉。

——韦庄《女冠子》闲梦江南梅熟日,夜船吹笛雨潇潇,人语驿边桥。

——皇甫松《梦江南》孤枕怯钟声,寂掩银屏,芙蓉被冷梦难成。

——皇甫松《浪淘沙》船动湖光趟港秋,贪看年少信船流。

——皇甫松《采莲子》相见处,晚晴天,刺桐花下越台前。

——李询《南乡子》带香游女偎伴笑,争窈窕,竞折团荷遮晚照。

——李询《南乡子》翠华一去寂无踪。

玉楼歌吹,声断已随风。

——鹿虔宸《临江仙》烟月不知人事改,夜阑还照深宫。

——鹿虔展《临江仙》还似花间见,双双对对飞。

——张泌《蝴蝶儿》红豆不堪看,满眼相思泪。

——牛希济《生查子》江上柳月烟,雁飞残月天。

——温庭筠《菩萨蛮》心事竟谁知?月明花满枝。

——温庭筠《菩萨蛮》满宫明月梨花白,故人万里关山隔。

——温庭筠《菩萨蛮》春欲暮,思无穷,旧欢如梦中。

花间词派《菩萨蛮》

花间词派《菩萨蛮》

花间词派《菩萨蛮》二首教学设计教学过程:一、作家作品:花间词派(西蜀词派):以晚唐词人温庭筠、五代前蜀词人韦庄为代表,后蜀赵崇祚将温、韦等十八人词编为《花间集》,故名“花间词派”。

这一词派大都以婉约的表达手法,写女性的美貌和服饰以及男女相思。

这些词中描绘景物富丽、意象繁多、构图华美、刻画工细,能唤起读者视觉、听觉的美感。

《菩萨蛮》温庭筠一、作者简介温庭筠:(约801-866)晚唐诗人、词人。

本名岐,字飞卿,太原祁(今山西祁县)人。

才思敏捷,相传每入试,押官韵,八叉手而成八韵,时号“温八叉”。

诗与李商隐齐名,时称“温李”;词与韦庄齐名,时称“温韦”。

其词风格秾艳香软,奠定了词“以婉约为宗”的基调,为花间词派鼻祖。

二、整体感知齐读本词,概括本词的主要内容(学生概括)。

【明确】本词通过写女主人公从睡醒后到梳妆打扮完这一过程中的几个镜头,透露出她内心的复杂感受。

三、诗歌赏析【小山重叠金明灭,鬓云欲度香腮雪。

】小山:眉毛。

小山眉为唐明皇定的十种眉样之一。

《天宝遗事》载:“明皇幸蜀,命画工作十眉图。

”据《海录碎事》:“十眉图:鸳鸯眉(八字眉)、小山眉(远山眉)、五岳眉、三峰眉、垂珠眉、月棱眉(却月眉)、分梢眉、涵烟眉、拂云眉、倒晕眉”。

一夜起来并未梳妆,画眉有深有浅,“额黄”有明有暗。

鬓云:白居易《长恨歌》中提到“云鬓半偏新睡觉,花冠不整下堂来”。

形容女子鬓发浓密如云。

香腮雪:皮肤白净如雪,散发阵阵幽香。

从视觉和嗅觉两个角度突出了女子容颜的美艳。

这两句从肖像上,浓墨重彩地描写了一个美艳的女子形象。

显示其惺忪懒散的神态。

【懒起画蛾眉,弄妆梳洗迟。

】写她起床后的行动:懒洋洋地打扮,慢吞吞地梳洗。

着一“懒”字和“迟”字,说明女主人公对梳妆打扮并无兴致。

“女为悦己者容”,因为她的心上人不在身旁,打扮得再漂亮又给谁看呢?其惆怅倦怠之情,生动可睹。

《诗经·伯兮》:“自伯之东,首如飞蓬,岂无膏沐,谁适为容?”诗写丈夫作为国王先锋到东方征战,妻子在家忧怨心疾无心梳妆,而使首如飞蓬。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花间词派晚唐五代时流行的词派。

创始人是晚唐著名词人温庭筠,主要成员是五代西蜀的一批词人,如韦庄、牛希济、欧阳炯等。

他们的作品多描写女人和相似,内容狭窄,情调缠绵,词藻华丽。

后蜀赵承祚把温庭筠等18位作家的词编成《花间集》,花间派由此得名。

1、花间词的定义因后蜀赵崇祚收录始自温庭筠、欧阳炯、终至李等十八位词人的作品凡五百首编成第一部文人词总集—-《花间集》,故又称西蜀词派为花间派这十八位词人的作品亦便被人们称为花间词。

2、花间词派的定义他们的词风香软,落笔多在闺房,以堆砌华艳的词藻来形容妇女的服饰体态,开历代词作之先河,其中也不乏一些好词句。

《花间集》得名于花间词人张泌的《蝴蝶儿》词“还似花间见,双双对对飞。

”3、花间词人的定义时人认为他们词风大体一致,将其词作结而成集,后世称为花间词人。

其中,温庭筠和韦庄是《花间集》中的主要作家。

陈洵《海绡说词云》:“词兴于唐,李白肇基,温岐受命,五代瓒绪,韦庄为首。

”4、花间别调的定义欧阳炯的词也有另一面的作风堪称为“花间别调”。

请看其《江城子》:“晚日金陵岸草平,落霞明,水无情。

六代繁华,暗逐逝波声。

空有姑苏台上月,如西子镜照花间词派的形成,自有温庭筠的开山作用,但衍为流派,风行一时,则还有它更深刻的社会政治和文学原因。

晚唐时局动荡,五代西蜀苟安,君臣醉生梦死,狎妓宴饮,耽于声色犬马。

正如欧阳炯《花间集序》中所述:“家家之香径,春风宁寻越艳;处处之红楼,夜月自锁嫦娥。

”花间词正是这种颓靡世风的产物。

晚唐五代诗人的心态,已由拯世济时转为绮思艳情,而他们的才力在中唐诗歌的繁荣发展之后,也不足以标新立异,于是把审美情趣由社会人生转向歌舞宴乐,专以深细婉曲的笔调,浓重艳丽的色彩写宫能感受、内心体验。

而李贺、李商隐、温庭筠、韩偓等人的部分诗歌,又在题材和表现手法上为花间词的创作提供了借鉴。

词在晚唐五代便成了文人填写的、供君臣宴乐之间歌伎乐工演唱的曲子:“绮宴公子,绣幌佳人,递叶叶之花戕,文抽丽锦;举纤纤之玉指,拍按香檀。

不无清绝之辞,用助娇饶之态。

”这就决定了花间词的题材和风格,以“绮罗香泽”为主。

当然,《花间集》中也有少数表现边塞生活和异域风情的词,如牛希济的《定西蕃》,表现塞外荒寒,征人梦苦,风格苍凉悲壮;李珣的《南乡子》、孙光宪的《风流子》,表现南国渔村的风俗人情,也较清疏质朴,如“渔市散,渡船稀,越南云树望中微。

行客待潮天欲暮,送春浦,愁听猩猩啼瘴雨。

”(李珣《南乡子》之九)但这不能代表花间词的总体特征。

在《花间集》中成就能与温庭筠比肩、而风格有所不同的是韦庄。

绮情闺怨是花间词的第一主题。

其主要原因是花间词多为应歌而作。

花间词人往往预先有满足读者期待的创作心理,所以形成了与传统诗人不同的传达闺情的方式,在意象、意旨方面有独特之处。

花间词意象充满浓郁的富艳气息,其共性是侧重表现富艳之物的盛或衰,出现时都对应着女性的孤独哀愁,具有“泪滴黄金缕”的意味。

花间词多以“泪滴黄金缕”为意旨构词,它使花间词人可以按这个模式排布意象挥就成篇,也使花间词多面目雷同且缺乏真情,这是花间词作为娱乐性艺术和消费艺术所带来的必然。

温庭筠(约812—870),晚唐人。

本名岐,字飞卿,太原祁(今山西祁县)人。

唐宰相温彦博之裔孙。

温彦博,我国古代著名词人,两《唐书》有传。

温庭筠虽为并州人,但他同白居易、柳宗元等名诗人一样,一生绝大部分时间是在外地度过的。

据考,温庭筠幼时已随家客游江淮,后定居于雩县(今陕西户县)郊野,靠近杜陵,所以他尝自称为杜陵游客。

诗辞藻华丽,少数作品对时政有所反映。

与李商隐齐名,并称“温李”。

温庭筠早年才思敏捷,以词赋知名,然屡试不第,客游淮间。

宣宗朝试宏辞,代人作赋,以扰乱科场,贬为隋县尉。

后襄阳刺史署为巡官,授检校员外郎,不久离开襄阳,客于江陵。

懿宗时曾任方城尉,官终国子助教。

诗词工于体物,设色丽,有声调色彩之美。

吊古行旅之作感慨深切,气韵清新,犹存风骨。

多写女子闺情,风格浓艳精巧,清新明快。

诗词兼工,是花间词派的重要作家之一,被称为花间鼻祖。

词词是宋代的文学主流。

唐及五代时,已出现词这一形式,但词的成熟与发展在宋代。

词的最初特点是以诗文配上曲调,可以演唱。

每首词都有一个调名,称「词牌」,依调填词为「倚声」。

宋词又有曲、杂曲、曲子词、乐府、琴趣、乐章、长短句等称谓。

因曲调节拍的不同,又区分为令、引、近、慢等。

令或称小令,慢词也作长调。

词的分段称为分片,词除单调之外,一般都分上下两片,慢词也有分成三四片者。

宋代许多学者文人喜好填词作曲,对推动词的发展起了重要作用。

宋代词的作者、作品及素质远超前代,成为继唐诗之后又一极具影响力的文学体裁。

后世词一般不在演唱,基本上成为一种文学形式。

词是唐代兴起的一种新的文学样式,到了宋代,经过长期不断的发展,进入了全盛时期。

词又称曲子词、长短词、诗余,是配合燕乐乐曲而填写的歌诗。

诗和词都属于韵文的范围,但诗只供吟咏,词则入乐而歌唱。

词的形式有以下特点:1、每首词都有一个表示音乐性的词调(词牌)。

一般说,词调并不是词的题目,仅只能把它当作词谱看待。

到了宋代,有些词人为了表明词意,常在词调下面另加题目,或者还写上一段小序。

2、词一般都分两段(叫做上下片或上下阕),不分段或分段较多的是极少数。

3、一般词调的字数和句子的长短都是固定的,有一定的格式。

4、词的句式参差不齐,基本上是长短句。

5、词中声韵的规定特别严格,用字要分平仄,每个词调的平仄都有所规定,各不相同。

曲子词:曲子,是词的最早名称,与今时所说的“词”、“歌词”意义相同。

但在唐五代却很少使用“词”这一称谓。

例如在敦煌藏经洞里发现最早的民间词集,其名称是《云谣集杂曲子》(共30首),一些单篇则称之为曲子《浣溪沙》、曲子《擣练字》、曲子《感皇恩》等。

“曲子”,即指倚谱所填之歌词而言。

王重民在《敦煌曲子词集·叙录》中说:“是今所谓词,古原称曲子。

按曲子原出乐府,郭茂倩曲子所由脱变之乐府为‘杂曲歌辞’,或‘近代曲辞’。

……是五七言乐府原称词(即辞字),或称曲,而长短句则称曲子也。

特曲子既成为文士摛藻之一体,久而久之,遂称自所造作为词,目俗制为曲子,于是词高而曲子卑矣。

”唐五代之所以把这种配乐歌词称之为“曲子”,任半塘认为:“其含义的主导部分是音乐性、艺术性、民间性、历史性,都较词所有为强。

”(《关于唐曲子问题商榷》,《文学遗产》1980年第2期)直至宋代,人们还习惯于称词为“曲子”。

如张舜民《画墁录》所载:柳永进见晏殊。

“晏公曰:‘贤俊作曲子么?’三变曰:‘只如相公亦作曲子。

’”宋神宗熙宁间杨绘编了一册被视之为“最古之词话”的书籍,书名是《时贤本事曲子集》。

南宋王灼论词之起源时说:“盖隋以来,今之所谓‘曲子’者渐兴,至唐稍盛。

”(《碧鸡漫志》卷一)朱熹在《朱子语类》中也说过“长短句今曲子便是”之类的话。

可见“曲子”之称,影响深远。

称“曲子”为“词”,是文人词出现以后的事。

五代欧阳炯在《花间集叙》中最先提出“曲子词”这一名称:“因集近来诗客曲子词五百首,分为十卷。

”与欧阳炯同时的孙光宪在《北梦琐言》中说:“晋相和凝,少年时好为曲子词。

”至宋,“词”才逐渐取“曲子”而代之。

顾随说:“词之一名,至宋代而始确立。

其在有唐,只曰‘曲子’。

……‘子’者,小义,如今言‘儿’。

故曰:曲子者,所以别于大曲也。

奚以别乎?曰:大小之分而已。

又,‘曲’者,‘谱’义,指声,‘词’、‘辞’通,指文字。

是故,曲子词者,谓依某一乐章之谱所制之辞。

”(《释曲子词寄玉言》)在现存二百五十余种宋词之别集中,以“词”名集者约有一百六十五家(包括词作甚少近人广为搜集命名在内)。

其著名者如潘阆《逍遥词》、晏殊《珠玉词》、张先《张子野词》、晏几道《小山词》、毛滂《东堂词》、陈与义《无住词》、李清照《漱玉词》、张元干《芦川词》、张孝祥《于湖词》、陈亮《龙川词》、史达祖《梅溪词》、刘过《龙洲词》、吴文英《梦窗词》、朱淑真《断肠词》、卢祖皋《浦江词》、戴复古《石屏词》、张炎《山中白云词》、刘辰翁《须溪词》、汪元量《水云词》、蒋捷《竹山词》等等。

如果剔除“词高曲子卑”的偏见与“词领导曲子”的误解,按约定俗成的惯例把“敦煌曲子”称为“敦煌曲子词”、“敦煌民间词”、“敦煌词”都是可以的。

也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我们才把这部书称之为《北宋词史》。

乐府:原指汉武帝所设置的音乐机构,其所搜集创制合乐歌唱的诗称之为“乐府歌辞”,或称“曲辞”。

后世则简称“乐府”。

因乐府机构的主要任务是创制乐谱、训练乐工、采集歌辞、受命演出,所以自汉及唐,凡郊祀、燕射、鼓吹、清商、舞曲、琴曲等均在乐府机关管辖范围之内。

因之,汉魏六朝可以入乐的歌诗,包括后来袭用乐府旧题或摹仿乐府体裁而创作的新题乐府一般均称之为“乐府”。

而词被称之为“乐府”则与上述情况有所不同,它主要是用“乐府”这一名称表述其可以入乐歌唱这一特点,是填词以配乐的抒情诗。

所以不少词人的别集用“乐府”来命名。

如苏轼的《东坡乐府》、周紫芝的《竹坡居士乐府》、徐伸《青山乐府》、赵长卿《惜香乐府》、康与之《顺庵乐府》、曹勋《松隐乐府》、姚宽《西溪居士乐府》、杨万里《诚斋乐府》、赵以夫《虚斋乐府》等等。

有的词集为了强调并突出其音乐与作品的时代性,还另创“近体乐府”、“寓声乐府”之称。

如周必大《平园近体乐府》、贺铸《东山寓声乐府》等。

长短句:本指诗歌之杂言,与词之长短句有别,但前人则有用以代指词的创作。

汪森在《词综序》中说:“自有诗而长短句即寓焉,《南风》之操,《五子》之歌是已。

周之《颂》三十一篇,长短句居十八;汉《郊祀歌》十九篇,长短句居其五;至《短箫铙歌》十八篇,皆长短句,谓非词之源乎?”汪森只从词的字句长短错落这一方面与古代诗歌相类比,并由此而探词之本源,自然会流于形式表面而失其根本。

故王昶在《国朝词综序》中对此作了补充:“汪氏晋贤叙竹垞太史《词综》,谓长短句本于‘三百篇’并汉之乐府,其见卓矣,而犹未尽也。

盖词实继古诗而作,而诗本乎乐,乐本乎音,音有清浊、高下、轻重、抑扬之别,乃为五音十二律以著之,非句有长短,无以宣其气而达其音。

”从音乐乐谱的旋律高下抑扬变化来看词之句式长短,就科学得多了。

因为它从是否合乐这一本质上将一般诗歌与入乐歌唱的词明显区分开来。

最早的苏轼词集就曾名曰《东坡长短句》(见《西塘耆旧续闻》),另有秦观《淮海居士长短句》、陈师道《后山长短句》、米芾《宝晋长短句》、赵师侠《坦庵长短句》、张纲《华阳长短句》、辛弃疾《稼轩长短句》、刘克庄《后村长短句》等。

[1]词最初称为“曲词”或“曲子词”,是配音乐的。

从配音乐这一点上说,它和乐府是同一类的文学体裁,也同样是来自民间文学。

后来词也跟乐府一样,逐渐跟音乐分离了,成为诗的别体,所以有人把词称为“诗余”。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