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北民歌之韵
浅析陕北民歌风格特点及形成原因

陕北地区民歌艺术特点

陕北民歌是陕北这幅美好画卷的点睛之笔,它让陕北更加富有自己独特的韵味。
要想了解陕北的民歌,人们就要先了解这里的特点和风土人情,进而探索陕北民歌的特点和根源。
只有熟悉陕北民歌的特点和代表作,人们才能更好地将其传承和发展。
想要更好地了解陕北民歌,人们就要了解它的风格和演唱技巧,全方位地了解和发现陕北民歌独特的风华和美丽。
一、陕北的地域特点和民歌类型(一)陕北的地域特点中国的国土非常非常广阔,这里有着大片的土地和资源,孕育着近14亿的炎黄子孙,各个地区都有不同的文化和生活习俗。
陕北地区是有着革命历史的红色大的乐句时,他在尊重原作的基础上,或是少弹和弦中的音符,或是双手错开弹奏和弦。
总之,通过他灵活机智的处理,反倒有一种别具一格的韵味,使人听起来感到毫无瑕疵。
阿什肯纳齐的演奏特点可以用避“重”就“轻”来高度概括:他反对用力敲击琴键。
他那种柔和清澈的触键与轻盈飘逸的音色,体现了现代俄国钢琴演奏学派的另一种风范。
这种追求“轻”的审美取向,可以使触键音色充满优美的浪漫格调。
阿什肯纳齐对于古典乐派和浪漫乐派的钢琴作品都有着深刻的理解与卓然的演绎,特别是对俄国作曲家的钢琴作品更有着感人至深的诠释。
阿什肯纳齐曾录制了大量的唱片,他对每一个音符的音色和音质都有很高的要求,他对录制的任何作品都持有一种严谨的态度。
他录制了斯克里亚宾的《钢琴奏鸣曲全集》、拉赫玛尼诺夫的《钢琴协奏曲全集》等多人的钢琴曲全集,因此,他也被人们称为“钢琴全集录音大师”,人们从这些音像资料中可以听出他那种惊人的演奏技巧和高深的艺术造诣。
五、结语俄国学派钢琴演奏家反对不讲究声音的敲打式触键,他们要求触键准确干净、音色变化丰富、力度对比鲜明,重视运用速度的快慢来增加作品的戏剧性。
(佳木斯大学音乐学院)□陈 蓉陕北地区民歌艺术特点圣地,无数的战士、人民在这里为了中国的崛起和美好的新生活抛头颅洒热血,这是一片充满奇迹的土地,这里正是黄土高原的中心部分,包括陕西省的榆林市和延安市,因其位置处于陕西北边,所以才有了陕北这个名字。
陕北地区民歌艺术特点

陕北地区民歌艺术特点作者:陈蓉来源:《牡丹》2018年第11期陕北民歌是陕北这幅美好画卷的点睛之笔,它让陕北更加富有自己独特的韵味。
要想了解陕北的民歌,人们就要先了解这里的特点和风土人情,进而探索陕北民歌的特点和根源。
只有熟悉陕北民歌的特点和代表作,人们才能更好地将其传承和发展。
想要更好地了解陕北民歌,人们就要了解它的风格和演唱技巧,全方位地了解和发现陕北民歌独特的风华和美丽。
一、陕北的地域特点和民歌类型(一)陕北的地域特点中国的国土非常非常广阔,这里有着大片的土地和资源,孕育着近14亿的炎黄子孙,各个地区都有不同的文化和生活习俗。
陕北地区是有着革命历史的红色圣地,无数的战士、人民在这里为了中国的崛起和美好的新生活抛头颅洒热血,这是一片充满奇迹的土地,这里正是黄土高原的中心部分,包括陕西省的榆林市和延安市,因其位置处于陕西北边,所以才有了陕北这个名字。
这里的地势西北高,东南低。
区域面积达到92521.4平方千米,该地区地面以中生代基岩为地基,再加上一层厚厚的新生代红土和黄土层,最后再经过流水冲刷和土壤风化,就形成了一种新地形。
(二)劳动号子劳动号子的歌曲样式有吆牛歌、采石歌、打场歌、打夯歌这几种。
劳动号子以劳动内容为基础,劳动者根据劳作的节奏旋律而哼唱,在如此繁重的体力劳动和复杂多变的劳作形式下,劳动号子给劳动者带来了心情的放松和愉快。
正因为如此,才有了各种各样的歌唱形式,将歌曲演绎得生动形象而富有魅力,同时,歌曲的表现结合了劳动者独特夸张的哼唱形式,具有强烈的民族感。
劳动号子不仅是一种歌曲,也是陕北人民放松心情的一种方式,代表了陕北人民最真挚的劳动生活。
(三)信天游信天游的表现方式主要有高腔和平腔两种,在民歌的曲风范围中,它属于山歌一类,也就是在山田中哼唱的歌曲。
所以,人们又可将其称为“酸曲”或“山曲”,它包含的内容不多,歌词简洁明了,节奏鲜明纯朴,韵调起伏有序,通常每两句作为一个结构体,上下句押韵或者不隔句的押韵。
陕北民歌100首

陕北民歌100首1.康定情歌2.小苍山谣3.天高云淡4.这么把我街5.新婚别五里6.望乡台7.新疆山歌8.大漠苍翠9.隔江犹犹10.朝花夕拾11.把手牵紧12.垦荒牧歌13.山歌14.草原洋洋15.白雪公主16.扁舟17.黄河水18.倚天抛剑19.驿马安条件20.边缘谣21.无话不说22.唐蝶梦23.大河向东流24.月亮代表我的心25.绿袖子26.巴黎圣母院27.蝉鸣漫漫28.两只老虎29.山西高吟30.咱家的野菊花31.我的祖国32.无绳快乐33.四季田庄34.夕阳拢来35.乌兰朵尔36.东大街西大街37.快活三38.索引童言39.船歌40.五龙俱下41.西藏北歌42.草原恋歌43.红太阳西看44.做一天娃娃45.大落河46.沙漠中的孤舟47.芦笙曲48.紫梅花水会49.梅花仙子50.小巴山谣51.十只鸟52.林之歌53.五个小孩弹琴54.母亲的短篇小诗55.毡房小调56.迎接晨光57.舞动的河流58.木兰辞59.翻马手60.草原之夜61.维颂62.晨曦63.虹色梦64.牧歌65.苍茫雄壮66.外婆的澎湖湾67.娃娃结义68.红豆曲69.鹤影70.沁园春·雪71.滚滚红尘72.三湘慢歌73.风卷残云74.祖国繁花75.古河渔民76.汉宫秋·宴桃园77.青春谣78.月落乌啼79.小王子80.我们的歌81.茫茫大草原82.山歌奏响83.铁桥横七关84.泪洒青草地85.情深谊长86.忆清凉碧云天87.东风夜放花千树88.山河大地89.广陵散90.鹊桥仙91.寻寻觅觅92.诉说清河93.老家94.宁夏秋色95.情未了96.把手牵97.铁路运货98.川流不息99.炎黄子孙100.春晓辞。
陕北民歌的基本旋法走向和美学特色

陕 北 民歌 的 基 本 旋 法 走 向 和 美 学 特 色
杨 春 栅
( 绵 阳师范 学院音 乐与表 演艺 术 学院 , 四川 绵阳 6 2 1 0 0 0 )
摘要: 陕 北 民歌 是 陕 北 人 民社 会 生 活 和 思 想 感情 最 直接 、 最真 切 的 艺 术反 映 , 在 近 代 中 国 的历 史 上起 到 重要 的 作 用 。它 是 历 代 陕 北人 民 留 给 我 们 的 宝贵 民 间 文 学 遗 产 , 是 中 国 民 间 文 学 宝 库 中的 瑰 宝 , 是 音 乐 美 学 的 特 色艺 术 成 就 。 关键词 : 陕 北 民歌 ; 美 学特 色 ; 旋法走 向
四 、结 语 任何一种独具特 色 的文学 艺术种 类 , 都 有 与 之 相 应 的 表 现 手 法 。陕 北 民歌 是 陕 北 文 化 乃 至 黄 土 文 化 的重 要 组 成 部 分 , 它 散 发 着 黄 土 地 上 泥 土 的芳 香 , 流 淌 着 黄 土 儿 女 最 通 俗 的 词 汇 和
大学 , 2 0 0 7 .
作者简 介 : 杨春 柳 , 绵 阳师范学院音乐与表演艺术学院 。
・
2 03 ・
最 高 昂 的激 情 。 以陕 北 民 歌 歌 词 的 修 辞 特 色 为 切 入 点 来 研 究 陕 北方言乃至 现代 汉语 的修辞 艺 术 , 既 有学 术价 值 , 又 有 艺 术 价 值 。陕 北 民歌 是 中华 民 族 的 瑰 宝 , 出 于 对 民 间 艺 术 的传 承 , 我 们 应 加 大 对 它 的研 究 。
三 、陕 北 民歌 的 基 本 旋 法走 向 陕北 民 歌 旋 法 走 向是 以一 个 纯 四度 加 大 二 度 或 两 个 纯 四 度
陕北民歌《三十里铺》的艺术特色与演唱分析

Yi Shu Ping Jian陕北民歌《三十里铺》的艺术特色与演唱分析汪晨玮何洋广东海洋大学摘要:歌曲《三十里铺》是一首家喻户晓的陕北民歌,是陕北民歌信天游这个音乐品种的代表性曲目之一。
对于这样一首十分经典的曲目,本文通过对其艺术特色和演唱分析两个方面进行阐述,目的是为广大的声乐歌唱者和声乐学习者今后演唱这首歌曲时提供一些可以借鉴的资料。
关键词:陕北民歌《三十里铺》艺术特色演唱分析中图分类号:J642.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3359(2019)16-0034-02陕西省地处我国西北地区,位于黄土高原之上。
这里是中华文明的发源地,也是历朝历代的兵家必争之地。
曾经优越的自然环境,因为气候的变迁以及人为因素的干扰使得这个地区的生态环境遭受到了极大地破坏。
但在这种环境之下生活的陕西人却也因此养成坚韧、朴实、勤劳、淳朴的性格。
而这一带的音乐也是具有很强地生命力,陕北民歌就是在这样的天时地利条件下形成的。
它是千沟万壑的高原地势与陕北人的真性情碰撞的产物,是反映当下陕北人民生活文化的艺术形式,诞生在此地的歌曲,正是这片土地的文化承载者和记录者。
《三十里铺》这首歌曲在陕西地区乃至全国范围内都是流传度十分广泛的一首歌曲。
它产生于中国近代时期,以陕西省绥德县三十里铺地区发生的真人真事为素材创作而成,也因此得名《三十里铺》。
绥德当地一个叫做郝增喜的小伙子和叫作王凤英的女青年两人渐生情愫,偷偷相爱了。
但由于当地的人们观念保守,在传统思想的钳制下,两人不得结合。
没过多久,郝增喜的父母做主替他与别人定了一门亲事,不明真相的王凤英得知后伤心欲绝。
一年后,男孩与定亲对象结婚,王凤英更觉得心如刀割便想一死了之,却因舍不下可怜的父母,未能如愿。
他们偷偷相爱的事情,村里人早有议论。
擅长编歌的长工常永昌,便萌生了以这对恋人的故事为题材创作一首歌曲的想法。
到了1942年,郝增喜加入了八路军,跟随队伍离开村庄的那天,凤英站在自家窑洞的崖畔上眺望,满眼不舍的看着郝增喜。
学唱陕北民歌感悟心得

学唱陕北民歌感悟心得有:1.历史文化:陕北民歌蕴含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反映了当地人民的生活、习俗和信仰。
学唱这些歌曲,让我对陕北的历史文化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2.地方特色:陕北民歌具有独特的地方特色,其旋律优美、歌词生动,充满了浓郁的乡土气息。
学唱这些歌曲,让我更加热爱这片土地和这里的人民。
3.音乐韵律:陕北民歌的韵律十分独特,既有柔美的旋律,又有豪放的歌声。
学唱这些歌曲,让我更加深入地理解了音乐的韵律之美。
4.情感表达:陕北民歌以其真挚的情感表达而著称。
学唱这些歌曲,让我更加深刻地感受到了歌曲中所蕴含的情感,也更加能够理解歌曲所表达的主题和思想。
5.文化传承:学唱陕北民歌,让我更加关注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我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将这些优秀的传统文化传承下去,让更多的人了解和喜爱陕北民歌。
6.艺术修养:学唱陕北民歌,也让我更加注重自身的艺术修养。
在欣赏和学习这些歌曲的过程中,我不仅学会了唱歌,还学会了欣赏音乐、理解艺术,提高了自己的艺术修养。
7.民族自豪感:通过学唱陕北民歌,我更加了解了中国的民族文化,也更加自豪于我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
我希望通过自己的歌声,将这些文化传承下去,让更多的人了解和喜爱我们的民族文化。
8.音乐创新:在学唱陕北民歌的过程中,我也尝试进行了一些音乐创新。
我尝试将现代音乐元素与传统的陕北民歌相结合,创作出了一些具有现代感的新作品。
这种创新的过程让我更加深入地理解了音乐的本质和创作技巧。
9.语言艺术:陕北民歌的语言艺术也非常独特。
通过学唱这些歌曲,我不仅学会了用方言唱歌,还领略到了语言的魅力。
这种语言艺术让我更加热爱中文,也更加热爱唱歌。
10.心灵触动:最后,学唱陕北民歌也让我心灵上得到了很大的触动。
每当我唱起这些歌曲时,都会被其中的情感所打动。
这种感动让我更加珍惜生命中的每一个时刻,也更加热爱这个世界。
陕北民歌20首

陕北民歌20首陕北民歌是指中国陕西省北部地区广泛流传的一类民间歌曲,它以真实、质朴的歌词和具有浓厚地方特色的旋律著称。
这些民歌通常以农民生活、爱情和自然景观为主题,歌词充满了对家乡的热爱和对生活的真挚态度。
以下是陕北民歌中的20首经典代表作品:1.《秧歌》:这是陕北地区最具代表性的民歌之一,以其欢快的旋律和激情四溢的歌词而闻名。
2.《红梅赞》:歌颂了陕北红梅花的美丽和坚韧,表达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3.《红军不怕远征难》:这首民歌描绘了红军战士在艰苦条件下奋勇前行的精神,鼓舞了无数人民的斗志。
4.《秦岭祝酒歌》:歌颂了陕北秦岭山脉的壮丽景色和陕北人民的淳朴生活。
5.《茉莉花》:表达了陕北人民对茉莉花的喜爱和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6.《吕洞宾》:以陕北著名神话人物吕洞宾为题材,歌颂了他的仙人形象和智慧。
7.《劳动最光荣》:歌颂了劳动者的辛勤付出和劳动的伟大意义。
8.《梁祝》:将陕北民歌与梁山伯与祝英台的传统故事相结合,表达了对纯真爱情的赞美。
9.《近郊山歌》:歌颂了陕北近郊山区的美景和勤劳的农民。
10.《太行山上》:描绘了陕北太行山上的宏伟景色和勇敢的山区人民。
11.《咱们家乡的大河》:歌颂了陕北家乡的大河和人民的生活。
12.《高粱红了》:以高粱成熟为背景,表达了农民对丰收的喜悦和对美好未来的向往。
13.《祝你平安》:表达了人们对亲朋好友的祝福和思念之情。
14.《陕北民歌》:以陕北民歌为题材,歌颂了陕北民歌的魅力和地方特色。
15.《农民好兄弟》:歌颂了农民的团结互助精神和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16.《西北雪》:描绘了陕北冬季的寒冷和雪的美丽,表达了人们对冬天的热爱和希望。
17.《乡恋》:描述了农村少男少女之间纯真的爱情故事,表达了对家乡和亲情的思念之情。
18.《搭秧歌》:以搭秧歌为背景,歌颂了陕北人民的劳动精神和对生活的热爱。
19.《牧童遥望秦川》:以牧童为主角,描绘了陕北的广阔山川和牧民的生活。
20.《天山之女》:歌颂了陕北女性的勤劳和美丽,表达了对女性的赞美和尊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陕北民歌之韵
王建领
《人民日报》(2013年04月22日24 版)美国记者斯诺在他的《西行漫记》中不无感叹地写道:“走向陕北,才知道什么是真正的中华民族文化。
”是的,只要我们走进陕北,走近陕北民歌,在细细领略她的魅力时,就不难发现:那不正是我们一直向往的民族之韵吗?
陕北民歌是极具地域特色的文化现象。
在北起毛乌素沙漠、南至金锁关,东起黄河、西至子午岭这块神奇的土地上,世世代代的陕北人“感于哀乐,缘事而发”,用拦羊嗓子回牛声,抒发着自己的冲天豪气,宣泄着自己的情感世界。
通过山曲、秧歌曲、小调、道情、信天游、生活小调等多种形式,用自己的精神、思想、情操、甚至生命,向世人尽情展示着陕北人特有的生活方式、人生态度。
在这里,黄土高原广袤、雄浑中透出几分苍凉的自然环境,峁梁起伏、沟壑纵横的视觉效果,通过艺术思维的折射,赋予陕北民歌独特的地缘基因,那高亢粗犷、悠扬质朴的一首首陕北民歌,正是人与自然的和谐共鸣。
陕北人就像陕北民歌的一个个音符,无论是牛耕的犁沟,还是农闲的炕头;无论是节日的街巷,还是商贾的路途,都会被陕北人谱写成一行行、一曲曲如醉如痴的民歌乐章。
“阳坡的糜子背洼的谷,黄土地里笑来黄土地里哭”,你看那田野里、路畔上、院落里、崖畔上,那做工、放牧、赶牲灵的;那洗衣、挑水、纳鞋底的,竞相用民歌来抒发自己的感情。
劳作中、酒席上,甚至叫卖、哭悼,都有词有曲,令人荡气回肠,情不自禁。
清末钦差、光绪帝的老师王培棻在巡视三边后写的《七笔勾》中,将三边描绘成“圣人布道此处偏遗漏”之地。
恕不论老先生有无偏见,正是受封建礼教影响较小的客观现实,才使陕北人的天性、野性、人性得以张扬,才会涌现出赫连勃勃、李继迁、李自成、韩世忠这样的民族精英,才会孕育出陕北民歌这样的文化精品。
陕北民歌是用老镢头镌刻在黄土高坡上的音乐巨著,是瞭望陕北的百科全书。
“信天游好像没梁的斗,甚时想唱甚时有”,现今流行的两万多首陕北民歌中,有言情的、叙事的,也有诉苦的、明理的,大都是口头传唱文学。
陕北民歌在流行、演绎的过程中,陶冶了陕北人淳朴、善良、刚毅、豁达的个性,也从不同侧面反映了陕北的历史沿革和社会变迁。
像陕北民歌歌手中的杰出代表,《天下黄河九十九道弯》的作者、黄河船夫李思命,《赶牲灵》的作者、脚夫张天恩。
《三十里铺》的作者、木匠常永昌等,他们可以不识字、不识谱,但他们不能没有生活,不能没有民歌。
是这些普普通通的受苦人和像他们一样用心感受生活、用生命拥抱艺术的人,才将黄河船夫的伟大、脚夫的艰辛、爱情悲剧的伤感,定格成一首首脍炙人口的精美民歌,并插上音乐的翅膀,从陕北的土旮旯、山圪崂走向全国、飞向世界。
说起陕北民歌的广泛影响,人们用陕北民歌唱红了天、唱恸了地、唱出了一个欢天喜地来概括。
陕北民歌唱红了天,说的就是《东方红》。
《东方红》唱出了时代的心声,一俟唱出便迅速传遍全国,整整影响了一个时代,在1971年,我国自行研制的第一颗人造卫星上天时,将《东方红》的乐曲送上了太空。
唱恸了地是指现行《哀乐》。
1942年,鲁艺的刘炽、张鲁在米脂县常石畔村唢呐艺人常峁儿处采风获得唢呐曲牌《粉红莲》,由于此曲音韵深沉宽广,音色凄哀中凸显坚毅刚强,体现着一种生生不息的自强信念,音乐家们将此曲与陕北民歌《珍珠倒卷帘》主旋律编配,改编成多种民乐演奏的哀乐。
同年,公祭刘志丹移柩家乡时,被正式当哀乐使用。
1956年刘炽在《上甘岭》电影中将此曲处理成管弦乐队演奏的追悼音乐,并定格成现今通用的《哀乐》。
唱出一个欢天喜地是指我国喜庆佳节的保留节目——《春节序曲》。
《春节序曲》是由著名音乐家李焕之先生根据陕北春节民间娱乐活动素材和陕北传统民间音乐,于1955至1956年间整理编创的《春节组曲》中的第一乐章。
该曲以陕北大唢呐《狮子令》等经典曲牌与陕北秧歌《拜年调》巧妙组合,将中华民族欢度春节的丰收团圆、祥和喜庆、热歌劲舞、万众欢腾的喜气和追求幸福美好的情趣演绎到了极致,成了全民族的欢乐旋律。
陕北民歌能始终跟随时代的节拍,扎根于厚实的生活土壤之中。
比如人们耳熟能详的《东方红》,本是一首土生土长的陕北小曲——《你叫妹妹不放心》,歌词是“兰格茵茵的天,飘来一疙瘩云,刮风下雨响雷声,三哥哥今要出远门,呼儿嗨哟,你叫妹妹不放心……”抗日战争时期,陕北人在民族危难之际,尽匹夫之责,奋起参加抗日救亡运动,随之将此曲改编成抗日歌曲:“骑白马,挎洋枪,三哥哥吃了八路军的粮,有心回家看姑娘,呼儿嗨哟,打日本咋顾不上……”这就是我们常说的《白马调》,1942年佳县农民李有源有感于解放区的新生活,又将此歌改为颂歌《东方红》:“东方红,太阳升,中国出了个毛泽东,他为人民谋生存,呼儿嗨哟,他是人民大救星……”从《东方红》的演变过程,我们可以清晰地勾勒出陕北民歌与时俱进的发展轨迹。
陕北民歌始终和着时代的主旋律、与民族命运相联系、同民众生活息息相关的文化品质,使陕北民歌成了陕西的名片、中华文化的瑰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