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疑与学问1

合集下载

怀疑与学问 (1)

怀疑与学问 (1)

指导自读课文(边读边讨论)
1、阅读全文后你认为本文的中心论 点是什么? 2、找出中心论点统率下的两个分论 点。
怀疑与学问
中心论点:治学必须有怀疑精神(引用名 言“学者先要会疑”或“学则 证 须疑”) 明
分论点: 1.怀疑是辩伪去妄的必要步骤。 2.怀疑是建设新学说、启迪新 发明的基本条件。
导读提纲二:
归纳中心

本文论述了学者先要会疑,学则须疑的观点, 强调了怀疑精神在治学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并 提倡学者应学问
顾颉刚
顾颉刚 (1893—1980.12.25) 历史学家。江苏吴县人。 1920年北京大学哲学系毕 业.曾任北京大学助教。任多所 大学的教授,中央研究院历史 语言研究所通讯研究员、院士 《文史》杂志社总编辑,也是 我国历史地理学和民俗学的开 创者。建国后,从事古史研究 和古籍整理工作,主要著作有 :《古史辨》、《汉代学术史 略》、《两汉州制考》、《郑 樵传》等.
1、三四五段都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
找出这样的语句读出来。 2、作者是从哪几方面来论证第一个 分论点的呢? ①对于传说应当采取什么态度? ②我们无论对于哪一本书,哪一种 学问都要有什么样的态度呢?
1、例证法:第三段中关于口头传说的事情,第 四自然段中关于三皇五帝的传说,腐草为萤的 传说,证明传说不一定可靠,怀疑确有必要。 2、引证法:第五段引孟子的话来证明对于书本 知识要有怀疑精神。 3、对比论证法: 1)第四段“我们信它,因为它‘是’;不信它, 因为它‘非’,从正反两方面说理,阐明“我 们对于传说的话,不论信不信,都应当经过一 番思考,不应当随随便便就信了”. 2)、第五段“因怀疑而思索……否则便是盲从, 便是迷信”,通过正反两方面的结果,阐明 “我们不论对于哪一本书,哪一种学问,都要 经过自己的怀疑”的重要性。

怀疑与学问1

怀疑与学问1
课题
怀疑与学问(第1课时)
教学目标
1.在理清段间关系的基础上理清文章论证思路,理解怀疑精神的内涵与意义。
2.把握观点和材料之间的联系,学习本文的论证方法,体会议论文论证的严谨性。
3.正视怀疑的重要性,培养学生敢于质疑的精神。
教学重点
1.理解怀疑精神的内涵及其重要意义。
2.学习本文的论证方法,体会议论文论证的严谨性。
听故事,正视“怀疑思考”的重要性。
引用名人事例引发学生对怀疑的关注,激发学生的兴趣,引起学生与课文对话的欲望。
环节二:
朗读课文,梳理作者论证思路,探究“怀疑精神”的内涵
1.文章的题目是《怀疑与学问》,同学们,你从这个题目读出了什么信息?(交代了本文论题)
2.请同学自主默读课文,勾画每一段的中心句,确定中心论点,理清文章论证思路,从而讨论出怀疑精神的内涵以及对于做学问的重要意义。
预设
怀疑精神内涵及它做学问的意义:是对于传说的话,要经过“怀疑”“思索”“辨别”三步,这样就不会盲从和迷信,这是做一切学问的基本条件。
本文的论证思路:
怀疑在消极方面是
中心论点:学则须疑辨伪去妄必须步骤
怀疑在积极方面是
建设心血说、启迪
新发明的基本条件
3.同学们在细心研读课文的基础上都完成了思考题,下面我们大家交流一下,分享研读的成果。
完成作业
积累治学名言警句
板书设计
怀疑与学问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顾颉刚
治学必须有怀疑精神
辨伪去妄
发蒙启新
教学反思
学生活动:朗读课文,勾画关键词句,完成探究题。
分享探究成果,互相交流。
整体把握文章内容,培养对文本的深入探究能力
环节三:课堂小结

怀疑与学问一课时课件优秀公开课PPT

怀疑与学问一课时课件优秀公开课PPT

凶险(xiōng) 视察(chá ) 轻信(qīng) 虚妄(wànɡ) 盲从(máng) 折扣(zhé ) 流俗( sú ) 墨守(mò ) 停滞(zhì ) 不攻自破( gōng )
塾师( shú ) 程颐( yí ) 譬如( pì ) 腐草为萤( yínɡ )
A 下列加横线部分字音字形都正确的一项是(
也是从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 本条件。
两个方面 ),证明了 学则须疑 的中心论
点。
B、大发雷霆(tínɡ) C、停滞(zhì)D、譬如( pì)
腐草能化为萤火虫。 ( 腐草为萤 )
没有事实根据的。 ( 虚妄 )
不用攻击,自己就溃败了。多形容观点、情节等
站不住脚,经不起反驳或责问。( 不攻自破 )
识别虚假的,去掉无事实根据的(多指理念或学
说)。
( 辨伪去妄 )
旧时指学问渊博的著名学者。( 大儒 )

A、凶险(xiōng) 视察(chá) 轻信 (qīng) 虚妄( wànɡ)
B、盲从( máng) 折扣(zhé) 流俗( sú) 大发雷庭(tínɡ)
C、停泄(zhì) 不攻自破(gōng) 塾师( shú ) 程颐( yí)
D、譬如( bì) 腐草为萤(yíng) 矫揉( jiǎo) 墨守(mò )
哥白尼对前人的成 果不盲从,提出了日心 说;
牛顿因为有“苹果为 什么会 威都认为是衣原体病毒,但钟南山院 士另有发现,他大胆质疑,屡次坚持 自己的观点,认为是冠状病毒,为当时 快速确诊,救治病人立下了大功劳。
这些学问都是从怀疑中来,那么怀疑与学问有什么关系 呢?让我们走进课文去寻找答案!
1、“学者先要会疑。”——程颐” 2、“在可疑而不疑者,不曾学;学则须疑。”——张载

19[教学课件]怀疑与学问(第1课时)

19[教学课件]怀疑与学问(第1课时)

知识链接
中心论点和分论点
中心论点是作者对所论述的问题的基本看法。 它是作者在文章中所提出的主要的思想观点,是全部分 论点的高度概括和集中。 分论点是从属于中心论点,并为阐述中心论点服务的若 干思想观点。各分论点也需要加以论证。凡经证明而立得住 的分论点,就是论证中心论点的有力论据。
正音释义
读准字音。 顾颉刚( jié ) 程颐( yí ) 虚妄( wàng ) 盲从( máng) 塾师( shú ) 大儒( rú )
文本研读
3.什么是“怀疑精神”?它对做学问有什么重 要意义?
事前的一番思索,不随便轻信的态度,就是怀疑精神。 它是做一切学问的基本条件。
文本研读
4.第5段中“自己的书”和“自己的学问”指的 是什么?
“自己的书”“自己的学问”指自己真正理解、真正掌 握的书和学问。
文本研读
5.为什么说怀疑是辨伪去妄的必须步骤?
• 传说必须怀疑并甄别真伪。 • 虚妄的学说经过追问便不攻自破。 • 学问都要经过怀疑才是自己的。 • 尽信书不如无书。
文本研读
6.第4段和第5段都是谈怀疑精神对做学问的意 义,为什么在写了第4段后还要写第5段?两段的内容 有什么不同?
文本研读
(1)第4段说的是对于“传说”要用怀疑精神对待,第5 段则说“我们对于不论哪一本书,哪一种学问,都要经过自 己的怀疑”。各种各样的书,各家各派的学问,做学问者时 时在评判,论及这些方面,文章的论述才全面。写了第4段 后,又写第5段,可见作者论证的严密。
怀疑与学问
第1课时
我们曾经学过《穿井得一人》这个寓言,它告 诉我们,对于传言,我们不能盲目轻信,更不能以 讹传讹。不轻信传言其实就是一种怀疑精神。那么 怀疑精神到底有什么作用呢?今天,我们就来听听 我国著名历史学家顾颉刚对这个问题的看法吧!

初中语文九上第五单元 19 怀疑与学问(1)

初中语文九上第五单元 19 怀疑与学问(1)

【解析】A.搭配不当,应该将“辨伪去妄的必须步骤”与“建设新学说、启迪新
发明的基本条件”对调;B.关联词语搭配不当,应该是“不论……都……”;D.
一面对两面,应删去“能否”。
5.下列文学、文化常识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C )
A.顾颉刚,江苏苏州人,历史学家、民俗学家,古史辨学派创始人,现代历史地 理学和民俗学的开拓者、奠基人。 B.“三皇”通常指的是伏羲、神农、女娲,“五帝”通常指的是黄帝、颛顼、帝 喾、唐尧、虞舜。 C.“四书”指的是《论语》《大学》《中庸》《礼记》。 D.人们常用“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来概括唐、宋、元、明、清这几个 时期突出的文学形式。 【解析】C.“四书”指的是《论语》《大学》《中庸》《孟子》。
1.填入下面文段括号里的字形或加点字的字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D )
死了的植物如何会变成飞动的甲虫?有什么科学根据?我们若能这样追问,
一切虚wànɡ( )的学说便不攻.( )自破了。我们对于不论哪一本书,哪 一种学问,都要经过自己的怀疑;因怀疑而思索,因思索而biàn( )别是
非,否则便是盲.( )从。
A.哥白尼提出日心说,又称地动说,是关于天体运动的学说,值得我们认真学习和 研究。 B.哥白尼提出的日心说,建立在对地心说的怀疑的基础之上,实现了天文学的改 革。我们应积极思考,保持创新活力。 C.哥白尼认真观察太阳升起和落下的地方。经过一年的观察,提出“日心说”,你 们不善于观察,很难有所突破。 D.根据以上的探讨,我提出一些观点:古今中外,不少成功之士都能够保持热情与 认真的态度,进行想象与思考。我们也应积极思考,开拓创新。
【技法点睛】①首先要理清全文的写作顺序:时间顺序,从古到今;逻辑顺序,从 小到大、先概括后具体、层层深入等。②然后要具体分析题目中涉及的段落之间的 关系。并列关系:与上(下)文的词语或句子一一对应。递进关系:逐层深入,层 层递进。逻辑关系:某一段是另一段的前提。结构关系:总分结构。 【对点演练】见本课T8。

语文教案怀疑与学问

语文教案怀疑与学问

语文教案怀疑与学问•相关推荐语文教案怀疑与学问(通用6篇)作为一名人民教师,有必要进行细致的教案准备工作,教案是教学蓝图,可以有效提高教学效率。

那么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语文教案怀疑与学问,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语文教案怀疑与学问篇1教学目的1.学习本文先作论述后提出论点的写法和层进式论证法、对比论证法。

2.认识“怀疑”、“思索”对做学问的重要意义。

教学要求1.指导预习,要求学生找出论证过程中讲道理和举事例的句子。

2.学习本文明白朴实、简洁准确、通达流畅、长短相宜的语言。

教学重点1.理解举例论证、道理论证的运用2.理解论证的层次和过渡句的作用教学难点1.本文多次运用对比论证,一共有几处?(本文共有四处运用对比论证。

一、第4段“我们信它,因为它‘是’;不信它,因为它‘非”’,从正反两方面说理,阐明“我们对于传说的话,不论信不信,都应当经过一番思考,不应当随随便便就信了”之因;二、第5段“因怀疑而思索,因思索而辨别是非;经过‘怀疑’‘思索’‘辨别’三步以后,那本书才是自己的书,那种学问才是自己的学问。

否则便是盲从,便是迷信”,通过正反两方面的结果,阐明“我们不论对于哪一本书,哪一种学问,都要经过自己的怀疑”的重要性;三、第6段“对于别人的话,都不打折扣的承认,那是思想上的懒惰。

这样的脑筋永远是被动的,永远不能治学。

只有常常怀疑、常常发问的脑筋才有问题,有问题才想求解答。

在不断地发问和求解中,一切学问才会起来”,先从反面说理,后从正面说理,阐明为什么“怀疑”是“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四、第6段“古往今来科学上新的发明,哲学上新的理论,美术上新的作风,都是这样(指“对于过去学者的学说也常常抱怀疑的态度,常常和书中的学说辩论,常常评判书中的学说,常常修正书中的学说”)起来的。

若使后之学者都墨守前人的旧说,那就没有新问题,没有新发明,一切学术也就停滞,人类的文化也就不会进步了”,先从正面概述事实,后据此事实从反面作一推理,阐明“怀疑”是“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

怀疑与学问_1

怀疑与学问_1

怀疑与学问导读:怀疑与学问一、教学建议1.本文题目“怀疑与学问”是关系性议论文,它们之间的关系要搞清楚:治学必须有怀疑精神,才能辩伪去妄,才能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

也即怀疑是学问的必要条件。

2.理解文章的结构。

3.这一类议论文,道理浅置易懂,可让学生在阅读的基础上自己分析,老师加以引导。

1.本文的论证方法:(1)举例论证。

举例论证是一种通过典型的有说服力的论据证明论点的论证方法。

这种论证方法的事实为依据,具有很强的说服力。

本文所引三例分别从不同侧面证明了论点,很有特色。

第1个例子:“我们听说中国古代有三皇、五帝,便要问问:这是谁说的话?最早见于何书?所见的书是何时何人著的?著者何以知道?”三皇、五帝是中华民族的鼻祖,史书有载,相沿承袭,有口皆碑。

这样的人物还有什么好怀疑的呢?然而作者却以史学家特有的洞察力审慎辨析史料,竟发现诸多疑点:如三皇、五帝究系何人?史书记载有别,孰是孰非?通过这个例子、作者告诉我们,即使是重大的历史事实也有可能记载失误。

由此作者提出的做学问要有怀疑精神的观点也就容易为读者所接受。

第2个例子:“我们又听说‘腐草为萤’,也要问问:死了的植物如何会变成飞动的甲虫?有什么科学根据?”“腐草为萤”是民间的俗说。

这种俗说正确与否,很少有人去考虑,只是人云亦云、相传已久,似乎成了真理。

然而草变萤是缺少科学依据的。

一经作者分析,人们才恍然大悟,原来生活常识也有谬误之处。

由此看来,生活中也需要有怀疑精神?第3个例子:“清代的一位大学问家棗戴震,幼时读朱子的《大学章句》,就便问《大学》是何时的书,朱子是何时的人。

塾师告诉他《大学》是周代的书,朱子是宋代的大儒;他便问宋代的人如何能知道一千多年前著者的意思。

戴震幼时提出的问题似乎有些幼稚,但又切中肯綮,引人深思。

戴震善于发问,勤于思考,多有建树,终成一代宗师。

戴震的成功经历证明了“许多大学问家、大哲学家都是从怀疑中锻炼出来的。

”作者从历史、生活、学术三方面举例,充分证明了做学问需要怀疑精神。

怀疑与学问 (1)

怀疑与学问 (1)

读课文第一、二段,思考:引用学者的名 言以提出论点,这种写法有什么好处? 既提出了中心论点 同时学者的名言本身也是一个证明论点的 有力论据,有力地证明了论点。

读第三段思考:
这段四句话之间层次关系如何?怎样划分 层次? 因果关系 ①②③︱④ 第三句是举例论证还是比喻论证? 举例论证。
辨伪去妄
根据下列句子的意思在括号内填上词语。 A、因循守旧,不知改进。 (墨守成规 ) (辨伪去妄) B、辨别虚假的并除去不合实际的。 C、形容论点站不住脚,经不起反驳或攻击。

(不攻自破)

D、没有事实根据的。
( 虚妄)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这个论点是如 何提出的? 中心论点:治学必须有怀疑精神。 本文的中心论点是引用古代名言(“学者 先要会疑”或“学则须疑”),开门见山 地提出来的。
17
第5段用了哪几种论证方法?
正反对比(“因怀疑而思索……否则便 是盲从,便是迷信”)----对比论证
引用名言(孟子所谓“尽信书不如无 书”) ------引用论证
第6段课文第一句话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怎样 论述的?
承上启下,归结了第3、4、5段课文分论点后,提出第 6段课文的分论点:怀疑也是从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 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 首先作道理论证:对别人的话不假思索,那是惰性的 表现,是不能治学的,只有在不断发问中,学问才会 丰富起来(“反面”—“正面”)。 其次举例论证:戴震事例说明发问求解的重要性。 再次,从正面阐述一切学问家做学问都要抱怀疑的态 度。 最后从反面阐述“墨守前人旧说”的恶果。这样,有 力的论述分论点。


第5段和第4段同是谈怀疑精神对做学问的意义,为什 么写了第4段还写第5段? (1)第4段说的是对于“传说”要用怀疑精神对待, 第5段则说“我们不论对干哪一本书,哪一种学问, 都要经过自己的怀疑”。各种各样的书本,各家各派 的学问,做学问者时时在评判,常常要弃取,这方面 论及了,文章的论述才算是全面,漏掉了,将是缺陷。 写了第4段,又写第5段,可见作者构思的周到。 (2)第4段侧重说怀疑思索是为了取“是”弃“非”, 攻破“一切虚妄的学说”,第5段侧重说怀疑思索的 三个步骤及其目的:“因怀疑而思索,因思索而辨别 是非;经过‘怀疑’‘思索’‘辨别’三步以后,那 本书才是自己的书,那种学问才是自己的学问。”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题怀疑与学问(第1课时)
教学目标 1.在理清段间关系的基础上理清文章论证思路,理解怀疑精神的内涵与意义。

2.把握观点和材料之间的联系,学习本文的论证方法,体会议论文论证的严谨性。

3.正视怀疑的重要性,培养学生敢于质疑的精神。

教学重点 1.理解怀疑精神的内涵及其重要意义。

2.学习本文的论证方法,体会议论文论证的严谨性。

教学难点 1.理清句与句之间,段与段之间关系。

2.学习本文的论证方法,把握议论文严密的论证结构。

教学方法
教学资源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
环节一:导入《战国策·魏策》中出现了三人成虎
的成语。

意思是指三个人谎报城市里有老
虎,听的人就信以为真。

街市是人口集中
的地方,当然不会有老虎。

说街市上有虎,
显然是造谣、欺骗。

如果对传说的话不怀
疑,而是轻信,有可能会造成很严重的后
果。

因此,怀疑是必要的。

怀疑精神作为
一种可贵的品质,它与学问有怎样的关系
呢?今天,我们来学习顾颉刚先生的文章
《怀疑与学问》,看看他对怀疑有怎样的
认识。

听故事,正视“怀疑思
考”的重要性。

引用名人事例
引发学生对怀
疑的关注,激发
学生的兴趣,引
起学生与课文
对话的欲望。

环节二:
朗读课文,梳理作者论证思路,探究“怀疑精神”的内涵1.文章的题目是《怀疑与学问》,同学们,
你从这个题目读出了什么信息?(交代了
本文论题)
2.请同学自主默读课文,勾画每一段的中
心句,确定中心论点,理清文章论证思路,
从而讨论出怀疑精神的内涵以及对于做学
问的重要意义。

预设
怀疑精神内涵及它做学问的意义:是对于
传说的话,要经过“怀疑”“思索”“辨
别”三步,这样就不会盲从和迷信,这是
做一切学问的基本条件。

学生活动:朗读课
文,勾画关键词
句,完成探究题。

整体把握文章
内容,培养对文
本的深入探究
能力
本文的论证思路:
怀疑在消极方面是中心论点:学则须疑辨伪去妄必须步骤
怀疑在积极方面是
建设心血说、启迪
新发明的基本条件
3.同学们在细心研读课文的基础上都完成了思考题,下面我们大家交流一下,分享研读的成果。

分享探究成果,互相交流。

环节三:课堂小结本文论点的提出方式和以往所学的议论文
有什么不同?阅读议论文时要关注哪些关
键句?
思考后互相交流帮助学生梳理
阅读议论文的
方法。

布置作业摘抄、熟记课文所引用的名言,理解其内
涵,在课外搜集有关治学方面的名言警句
或典型事例。

完成作业积累治学名言
警句
板书设计怀疑与学问
顾颉刚
治学必须有怀疑精神
辨伪去妄
发蒙启新
教学反思。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