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疑与学问

合集下载

怀疑与学问

怀疑与学问

论点
证 明
分论点
1.怀疑是辩伪去妄的必要步骤。 2.怀疑是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
根据你平时的学习积累,举出一两个善于“怀疑” 而创建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事例。 示例:伟大的天文学家哥白尼创立了地动学说,就 是从怀疑亚里士多德、托勒密的天动学说开始的;伟大
的数学家祖冲之敢于怀疑前人的陈腐学说,推翻错误的
结论,作出了计算圆周率的杰出贡献。
中心论点 论点:作者对所论述问题 的见解和主张。 分论点 事实 道理 举例论证 论证:用论据证明论点的 过程。 证明 或 补充
议论 文 三要 素
论据:用来证明和支撑论 点的材料。
道理论证
比喻论证 对比论证
顾颉刚(1893-1980), 我国当代史学家,江苏苏 州人。长期从事教育工作 和历史研究,于怀疑和辨
来的。
பைடு நூலகம்
2、本文的结构层次如何划分?各部分的内容是什么? 分两个部分: 一(第 1 、 2 段)提出文章的中心论点:治学必须有怀
疑精神。
二(3—6段)阐明中心论点。 一层( 3-5 ):怀疑是从消极方面辨伪去妄的必要 步骤。 二层( 6 ):怀疑是从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启迪
新发明的基本条件。
3、第三段在文章中起到哪些作用?本段用了哪几种论
伪,有不少创见。著有
《汉代学术史略》、《史 林杂识初编》等。
1.从议论文三要素的角度整体感知文章的论证思路, 理解中心论点与分论点的关系。 2.学习运用举例论证和道理论证证明论点的方法。 3.认识“怀疑”、“思索”对做学问的重要意义。
思 考 题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这个论点是如何提出的? 中心论点:治学必须有怀疑精神。 本文的中心论点是引用古代名言,开门见山地提出

《怀疑与学问》课文

《怀疑与学问》课文

《怀疑与学问》课文一、文学常识。

1. 作者简介。

- 顾颉刚(1893 - 1980),原名诵坤,字铭坚,江苏苏州人。

中国现代著名历史学家、民俗学家,古史辨学派创始人,现代历史地理学和民俗学的开拓者、奠基人。

2. 文章体裁。

- 议论文。

议论文是以议论为主要表达方式,通过摆事实、讲道理,直接表达作者的观点和主张的常用文体。

二、字词积累。

1. 重点字词。

- 譬如(pì rú):比如。

- 虚妄(xūwàng):没有事实根据的。

- 盲从(máng cóng):不问是非地附和别人;盲目随从。

- 折扣(zhé kòu):买卖货物时,照标价减去一个数目,减到原标价的十分之几叫做几折或几扣。

- 流俗(liú sú):社会上流行的风俗习惯(含贬义)。

- 墨守(mò shǒu):战国时墨子善于守城,后来用“墨守成规”形容因循守旧,不肯改进。

- 停滞(tíng zhì):因为受到阻碍,不能顺利地运动或发展。

2. 多音字。

- 折:zhé(折扣)、shé(折本)、zhē(折腾)。

三、文章结构与内容。

1. 整体结构。

- 文章开头提出中心论点:“学者先要会疑”或者“学则须疑”。

- 接着从消极方面论证怀疑是辨伪去妄的必须步骤。

这部分运用了两个分论点进行论证:- 第一个分论点是“怀疑是消极方面辨伪去妄的必须步骤”。

作者先通过举例论证,列举了“三皇五帝”的传说、“腐草为萤”的说法,说明对于传说要有怀疑精神,不能盲目相信。

- 第二个分论点是“怀疑是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

这部分也采用了举例论证,如清代大学问家戴震的事例,他幼年读书善疑多问,最终在学术上有很大成就,从而论证了怀疑对于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重要性。

- 最后得出结论:“若使后之学者都墨守前人的旧说,那就没有新问题,没有新发明,一切学术停滞,人类的文化也就不会进步了。

语文 -怀疑与学问(优秀6篇)

语文 -怀疑与学问(优秀6篇)

语文-怀疑与学问(优秀6篇)4.本文的语言有什么特点?分析:本文的语言明白朴实,简洁准确,通达流畅,长短相宜。

如:“我们信它,因为它‘是’;不信它,因为它‘非”’。

这短短两句,15个字,把对传说“信”与“不信”,“不应当随随便便就信”的理由说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其理服人,无可置疑。

“一切学问家,不但对于流俗传说,就是对于过去学者的学说也常常抱怀疑的态度,常常和书中的学说辩论,常常评判书中的学说,常常修正书中的学说:要这样才能有更新更善的学说产生。

”这是一个长句,70余字,对“这样才能有更新更善的学说的产生”,作了准确的精辟的论述,蕴含着丰富的内容。

“一切学问家”中的“一切”包括古今中外的学问家,无一例外。

“不但……,就是……”准确地表达了作者的意思;“抱怀疑的态度”,“和书中的学说辩论”,“评判书中的学说”,“修正书中的学说”,具体、细致、深入、有序地说明学问家是如何才把“新学说”“建设”起来的;四个“常常”,多次重复词语,突出说明学问家是经常这样做的,表明这样做,这种精神,乃是“做一切学问的基本条件”;“要这样才能有更新更善的学说产生”,这句是对上面论述的一个精当的。

总结,准确指出“这样”做是“更新更善的学说产生”的必要条件,阐明了分论点“怀疑”是“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更新”、针对“过去”的学说而言,“更善”,说明优于“过去”的学说,“更新更善”,精当地说明了“新学说”的发展性,优越性。

这70余字的长句,字字相宜,句句有用。

三、教学过程设计(一)导入新课。

教师:一个人从事学习,总是希望学有所获,学有所成的。

但是,从实际情况看,并非所有的求学者其最终收效都一样,其最后成果都相同,有的人收效好,成果大,而有的人却收效差,成果小,彼此有差异,有的甚至差异很大,非常悬殊。

无论历史上,无论现实中,都存在这种情况。

这是什么缘故呢?我们如何才能让自己学习的收效好些,成果大些呢?研究这个问题,吸取有益的经验,对我们搞好学习是十分必要的,十分重要的。

怀疑与学问

怀疑与学问

逐段理解课文
第4段可以分三层意思,是哪三层?

第一层(开头到“这是做一切学问的基本条件”)指出 “怀疑的精神”“是做一切学问的基本条件”。“对于传说的 话,不论信不信,都应当经过一番思考,不应当随随便便就信 了。我们信它,因为它‘是’;不信它,因为它‘非’”,这 种“事前的思索”,“不随便轻信”的怀疑精神乃是“做一切 学问的基本条件”。 第二层(“我们听说中国古代有三皇、五帝……有什么科 学根据”)举二例(“三皇、五帝”的传说、“腐草为萤”的 记载)具体说明如何以怀疑的精神对待传说。 第三层(末句“我们若能这样追问,一切虚妄的学说便不 攻自破了”)指出怀疑的精神对做学问的重要意义。
逐段理解课文

第5段和第4段同是谈怀疑精神对做学问的意 义,为什么写了第4段还写第5段?两段的内容 有何相异? 二、第4段侧重说怀疑思索是为了取“是”弃 “非”,攻破“一切虚妄的学说”,第5段侧重 说怀疑思索的三个步骤及其目的:“因怀疑而 思索,因思索而辨别是非;经过‘怀疑’‘思 索’‘辨别’三步以后,那本书才是自己的书, 那种学问才是自己的学问。”
说”的恶果。这样,有力的论述分论点。
归纳中心
本文论述了学者先要会疑,学则须疑的观点,
强调了怀疑精神在治学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并提倡学者应有怀疑精神,不要随便盲从或 迷信。作者关于怀疑与学问之间关系的论述 对今天的治学者或读者都是富有教益的。
疑”。如果用我们自己的话来表达,总论点
是“研究学问必须有怀疑精神”。
逐段理解课文

1、2段引用学者的名言以提出论点,这种写 法有什么好处?
这种写法,既提出了论点,同时学者的名言 本身也是一个证明论点的有力论据,这就使 得论点的说服力更为增强。

怀疑与学问

怀疑与学问

议论文 结构类型
《学贵善问》
提出问题
在学习中,我们应该边学边问,多想多问
分析问题
论点一:那么,问有什么好处呢? 论点二:“问”很重要,但怎样才能“问”得好呢?
论证思路
解决问题
适应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形势, 这方法其中有一条就是要“多问”。
点拨技巧,提升技能
考题类型
划分文章的结构。 根据文章的论证思路填空。 概括文章的论证思路。
怀疑与学问
重点导读
1. 理解“怀疑精神”的内涵和作用。 2. 学会把握论证结构,理清论证思路。
考点聚焦
精讲课文,透视考点 怀疑与学问
精讲课文
文章的题目“怀疑与学问”是一个并列短语,论述的是“怀疑”与“学问”的关系: 学则须疑。强调怀疑在治学中的作用,并提倡学者要有怀疑精神,不要盲从。
文章开头引用了我国古代著名学者程颐的“学者先要会疑”和张载的“在可疑而不疑 者,不曾学;学则须疑”的名言作为道理论证,引出了中心论点:求学问必须有疑。
提出问题 分析问题
解决问题
点拨技巧,提升技能
答题格式
首先,提出……观点(分论点) 然后,用……材料(方法)论证了……观点(问题) 接着,用……材料(方法)论证了……观点(问题) 最后,得出……的结论,从而进一步证明了本文的中心观点……
论证思路
点拨技巧,提升技能
真题演练
论证思路
中考阅读《用一生写好一个“恒”字》的选段: 问题:请概述第③自然段的论证思路。
最后又从反面强调了怀疑的意义和价值: 《怀疑与学问》,让我们领会到“怀疑精神”的实质,无论做学问还是生 活,都要事情思索,不随便轻信和盲从。希望我们中学生在生活和学习中也要 时刻践行这种“怀疑精神”。Βιβλιοθήκη 讲课文,透视考点《怀疑与学问》

怀疑与学问

怀疑与学问

怀疑与学问怀疑与学问治学必须有怀疑精神治学必须有怀疑精神。

这是由于学问是不断发展前进的,后人推翻前人的结论、由一个正确走向另一个正确的事例比比皆是。

因此,没有怀疑精神就意味着对现有的知识和观念完全接受,这自然不会有创新和发展。

怀疑是从消极方面辨伪去妄的必须步骤怀疑是从消极方面辨伪去妄的必须步骤。

也就是说,在接受某种观念或理论之前,需要有怀疑的态度,认真审查其真实性和可靠性。

只有经过这样的审查,才能避免接受错误或虚假的观念。

怀疑是从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除了消极方面的辨伪去妄外,怀疑也是从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

只有通过怀疑,才能推动人们深入研究、探索新的理论和观念,从而推动科学的发展和进步。

怀疑贵在“善疑”怀疑贵在“善疑”。

这并不是说我们应该对任何事情都持有怀疑态度,而是要善于发现问题、提出疑问。

只有那些善于发现问题并提出疑问的人,才能更好地理解知识、掌握真理。

虚心、尊重、判断是非在怀疑的过程中,我们需要虚心、尊重他人并能够判断是非。

虚心意味着不抱有成见,能够接受新的观点和观念;尊重他人意味着不轻视别人的意见,而是认真倾听并加以考虑;判断是非则要求我们能够分辨真假是非,不盲目相信传言或流言蜚语。

有分析的怀疑有分析的怀疑是一种科学的态度。

当我们面对新的观念或理论时,不应该盲目地全盘接受,而应该进行分析和研究。

只有经过深入的分析和研究之后,才能确定这些观念或理论的正确性和可靠性。

对于别人的话都要有戒心在我们的生活中,难免会听到各种各样的说法和观点。

然而,对于这些说法和观点,我们都应该有戒心。

这意味着我们需要认真思考这些观点的可靠性、来源和背景等信息,避免盲目接受错误或虚假的信息。

做学问必须坚持不懈,不能浅尝辄止做学问必须坚持不懈,不能浅尝辄止。

只有通过持之以恒的研究和学习,才能掌握更多的知识和技能。

浅尝辄止只会让我们停留在表面,无法深入了解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怀疑是科学研究的起源怀疑是科学研究的起源。

怀疑与学问

怀疑与学问

三、本文逻辑严密,语言准确。结合上下文,揣摩下面 这段文字,回答后面的问题。
一切学问家,不但对于流俗传说,就是对于过去学者的学 说也常常要抱怀疑的态度,常常和书中的学说辩论,常常评判 书中的学说,常常修正书中的学说:要这样才能有更新更善的 学说产生。
1.开头的“一切”是否太绝对了?对此,你怎么看?
我们对于不论哪一本书,哪一种学问,都要经过自己的 怀疑 那本书才是自己的书,那种学问才是自己的学问
为了论证以上两个观点,作者使用了什么论证方法?
举例论证: 作中用国:古使代作“者三的皇观、点五更帝具”体的、传更说真实和、“更腐有草说为服萤力”。的传说
正反对比论证:从作正用面:说 使作(者不的论观哪点一本更书深,刻、哪一更种全学面问、,更经有过说自服己力的。怀疑,

的怀疑 那本书才是自己的书,那

种学问才是自己的学问
怀疑也是积极方面
建设新学说、启迪 新发明的基本条件。
道理论证 举例论证:戴震
笛卡儿
(6)
文章最后总结:从做学问到科学、哲学、美术等学术领域, 人类文化进步都要求我们有怀疑精神。
本文结构完整,论证严密。细读课文,画出承上启下 的关键语句,梳理文章的论证结构,完成下面的表格。
2.这段文字中有四个以“常常”开头的短句,它们的顺序是否可 以任意调整?为什么?
它们的顺序不能调换。因为“怀疑”“辩 论”“评判”“修正”这四个词的顺序是人们对过去 学说进行怀疑的思维过程,如果调换顺序就与人们对 事物的认识过程不相符合。
对于什么需要辨伪去妄(怀疑)?
我们对于传说的话,不论信不信,都应当经过一番思考, 不应当随随便便就信了。 一切虚妄的学说便不攻自破了。
我们对于不论哪一本书,哪一种学问,都要经过自己的 怀疑 那本书才是自己的书,那种学问才是自己的学问

《怀疑与学问》

《怀疑与学问》
第二部分(3-5):论必证要怀步疑骤是。消极方面辨伪去妄的 第三部分( 6 ):论启证迪新怀发疑明是积的基极本方面条件建。设新学说、
积累
学者先要会疑。——程颐 在可疑而不疑者,不曾学;学则须疑。——张载 我怀疑,所以我存在。——笛卡儿
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 ——爱因斯坦
真理诞生于一百多德的观点产生了怀疑,因而得 出了自由落体定律;瓦特因为有“水开了,壶盖为什 么会跳起来”的疑问,发现了蒸汽的力量;哥白尼对 前人的成果不盲从,提出了地动学说;牛顿因为有“ 苹果为什么会落地”的疑问,发现了万有引力。这些 创造都是从怀疑中来。
作者介绍
顾颉刚(1893-1980)江苏苏 州人,中国历史学家、民俗学家, 中央研究院院士。1920年毕业于北 京大学哲学部,1949年后曾任中国 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著有
《秦汉的方士和儒生》《三皇考》
《史林杂识初编》《孟姜女故事研 究集》等。
作者故事
有一次,顾颉刚看见一个饭碗,上面画着许多 小孩,有的放纸鸢,有的舞龙灯,有的点爆竹,题 为《百子图》。他知道文王有100个儿子,以为这 一幅图画的是文王的家庭,就想考证一下文王的儿 子。他从常见的书中只得到武王、周公等几个人。 他很奇怪,为什么这样一个名人儿子竟如此难考证。 后来才知道文王百子说是从《诗经》中来,只是一 种谀颂之词,并非实事。这就是做学问。我们在学 习中有心存疑问,勇于提问,不耻下问,随时反问, 善于提问,只是这样才能提高自己的学识水平。
整体感知 文章提出了什么论点? 治学必须有怀疑精神(学者先要
会疑”或“学则须疑”)
为了论证这一论点,提出了几个分论点? ①怀疑是从消极方面辨伪去妄的必要步骤。 ②怀疑是从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 明的基本条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第6段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有何作用? 2、简述本段的论证思路。
1、第6段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有何作用?
示例一:对于别人的话,……在不断的发问和求解 中,一切学问才会起来。
对比论证:反面论证:缺乏怀疑精神对治学的危害。正面 论证:从正面论述怀疑的精神对于做学问的积极作用。
示例二:许多大学问家、大哲学家……他的哲学就 建立在对于万事万物的怀疑和明辨上。
1、论述第一个分论点,分哪几个层次? 2、第三段四句话之间层次关系如何?怎样划分层次? 3、什么是怀疑的精神? 4、这个部分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有何作用?
1、论述第一个分论点,分哪几个层次?
分论点一
第一层(3-4)对于传说都应 当经过一番思考
怀疑是从消极方面
辨伪去妄的必要步
骤。(3—5)
第二层(5)不论哪一本书、哪 一种学问,都要敢于怀疑
著有《秦汉的方士和 儒生》、《三皇考》、《 史林杂识初编》、《孟姜 女故事研究集》等。1980 年12月25日因病逝世,享 年87岁。
本文选自《宝树园文存》卷三(中华书局2011年版)。1922年,顾 颉刚先生到上海任商务印书馆编辑,这段时间他与胡适和钱玄同通过信 件讨论群经辨伪问题,开始复兴历史上的疑辨运动,并把儒家的辨伪变 成历史家的辨伪。在1923年提出了“层累地造成的中国古史”的学说, 引起了一场古史大论战。1926年,顾颉刚把论战双方的文章收集起来, 编成《古史辨》第一册,于是,中国史学界出现了一个以“疑古”为旗 帜的古史辨派,《怀疑与学问》即为此段时间所作。
谢谢
2、第三段四句话之间层次关系如何?怎样 划分层次? 因果关系 ①②③︱④
3、什么是怀疑的精神? 经过一番事前的思考,不随便轻信的
态度就是怀疑精神,也是做一切学问的基 本条件。
4、这个部分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有何作用?
示例一:(3段)譬如在国难危急的时候......要 知道实际的情形,只有靠自己亲身视察。
顾颉刚(1893—1980),字铭坚, 江苏苏州人,历史学家。他是我国 “古史辨”学派的创始人,提出了 “层累地造成的中国古史”学说,也 是我国历史地理学和民俗学的开创者。
1920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部,历 任厦门、中山、燕京、北京、云南、齐 鲁、中央、复旦、兰州等大学教授,中 山大学历史语言研究所主任、齐鲁大学 国学研究所主任等职。1949年后曾任中 国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
正面论证和反面论证
正面论证就是直接通过论述和论据来证 明论点的正确性。
反面论证就是从论点的对立面入手,通 过证明它的错误来体现论点的正确。
对比论证 拿正反两方面的论点或论据作对比,
在对比中证明论点。
3、结构:(三部分)
结构
提出问题 (引论) 分析问题 (本论) 解决问题 (结论)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这个论点是如何提出的? 2、本文的两个分论点是什么?文中哪句话揭示了这两
4、李时珍发现古医药书籍中的谬误,发愤编写出当 时最完备的医药宝典《本草纲目》。(事实论据)
5、俗话说:眼见为实,耳听为虚。 (道理论据)
拓展提高
读下文的小故事,结合课文谈谈你的看法。
有一天,哲学家罗素问哲学家穆尔,“你的学生中 谁最优秀?”穆尔说是维特根斯坦。“为什么?”“因 为,在我的所有学生中,只有他一人在听我的课时总露 出迷茫的神色,而且老是有一大堆问题。”后来,维特 根斯坦的名气超过了罗素。有人问:“罗素为什么落 伍?”维特根斯坦说:“因为他已经没有问题了。”
怀疑好处 举例论证 1.举戴震例子加以论述
2.得出结论 一切学问家以

怀疑精神做学问,会在文化

史上起到重大作用。
正面 得出结论
(反面)揭示
对比论证
“墨守”的害处 反面
揭示墨守前人旧说害处
停滞 不进步
首先提出 论点然后正反 对比论证怀疑 的精神对于做 学问的积极作 用。接着举例 论证建设新学 说、启迪新发 明的基本条件 是“怀疑”的 道理最后通过 正反两方面对 比论证怀疑的 精神对于建设 新学说、启迪 新发明的重要 作用。
塾师( shú ) 程颐( yí ) 譬如( pì ) 腐草为萤( yínɡ )
腐草能化为萤火虫。 (【腐草为萤】) 没有事实根据的。 ( 【虚妄】 ) 不用攻击,自己就溃败了。多形容观点、情
节等站不住脚,经不起反驳或责问。 (【不攻自破】)
识别虚假的,去掉无事实根据的(多指理念或
学说)。
(1—2)

(3—5)论证:怀疑是从消
二、论证 明
极方面辨伪去妄的必要步骤
中心论点 分论点
(3—6)
(6)论证:怀疑是从积极
方面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
明的基本条件
引用学者的名言以提出论点,这种写法有什么好处?
既开门见山提出了中心论点,又将它作为 道理论据,有力地证明了论点。也使文章开头 显得活泼有新意,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
课堂总结
从做学问到科学、哲学、美术等领域,人 类文化进步都要求我们有怀疑精神。让我们大 胆怀疑,小心求证,去追寻真理,走向成功。
板书设计
中心论点——治学必须有怀 疑精神(“学则须疑”)
怀疑与学问
怀疑是辨伪去妄的 做学问要有
必要步骤
怀疑精神
分论点 怀疑是建设新学说、
启迪新发明的基本
条件
作业布置
搜集有关怀疑与学问的名人 名言,积累下来。
答:“一切”是副词,表范围,表明包括所有学问家, 强调了怀疑精神是任何学问家都不可缺少的基本素质, 没有例外,如果删去没有强调作用,体现了议论文语言 的严密性。
2、“常常”能不能去掉?四个“常常”的顺序能否 调换,为什么? 答:不能,“常常”是表频率的副词,用这些词,是 为了强调所有的学问家全部都包括在内,都善于经常 的怀疑、提问、评判、修正过去学者的学说。这是建 设新学说的基本条件。 不能,有先后关系。只有先怀疑才能和学说辩论,进 而评判真伪,最终达到修正错误的目的,体现出议论 文语言的严密性和逻辑性。
(【辨伪去妄】)
旧时指学问渊博的著名学者。( 【大儒】 )
指社会上流行的风俗习惯(含贬义)。(【流俗】)
1、表达方式:议 论
2、三要素:论 点、论 据、论 证。
(1)论点:作者的见解和主张。
①一个中心论点。 ②有的有几个分论点,用来补充证明中心论点。
2、三要素:
(2)论据: 提出论点的理由和根据。 ①事实论据:具历体等事。例、概括事实、统计数字、亲身经 ②道理论据:名人名言、谚语、古代文献、经典著作、
原理、定理、公式等。(引用论证(引证))
③比喻论证:打比方。 ④对比论证:正反相互对立的事物比较。(正面论证和反面论
证)
引用论证
引用论证:“道理论证”的一种,引用名家 名言等作为论据,引经据典地分析问题、说明道理 的论证方法。引用的方法有两种:一是明引,交代 所引的话是谁说的,或交代其出处,一种是暗引, 即不交代所引的话是谁说的或出处。
怀疑与学问
作者:顾颉刚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凶险( ) 视察( ) 轻信( )
虚妄( ) 盲从( ) 折扣( )
流俗(
) 墨守( ) 停滞( )
不攻自破(

凶险(xiōnɡ) 视察(chá ) 轻信(qīnɡ) 虚妄(wànɡ) 盲从( mánɡ) 折扣(zhé ) 流俗( sú ) 墨守(mò ) 停滞(zhì ) 不攻自破( ɡōnɡ )
个分论点?这句话在文中还有何作用?分论点与总论 点之间有何联系? 3、划分文章结构层次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这个论点是如 何提出的?
1、“学者先要会疑。”——程颐” 2、“在可疑而不疑者,不曾学;学则须疑。”——张载
中心论点:治学必须有怀疑精神。(学则需疑)
本文的中心论点是引用古代名言,开门见山地 提出来的。
自然科学的原理、定律、公式等。
(3)论证:用论据证明论点的过程和方法。
论证 运用论据来证明论点的过程和方法
论证方式
立论
立论是对一定的事件或问题从正面阐述作者 的见解和主张的论证方法。
驳论 驳论是就一定的事件和问题发表议论,揭露 和驳斥错误的、反动的见解或主张。
常见论证方法: 举例论证、道理论证、比喻论证、对比论证等。 ①举例论证:典型事例。 ②道理论证:经典著作的精辟见解、名人名言、公认的科学
举例论证:论证建 设新学说、启迪新 发明的基本条件是 “怀疑”的道理, 论证充分具体。
示例三:古今科学上新的发明……人类文化也不会 进步。
对比论证:正反两 方面论述论证怀疑 的精神对于建设新 学说、启迪新发明 的重要作用。
2、简述本段的论证思路。
对比论证
1.反面:被动不治学
(正面 )论述
2.正面:发问求解学问起来
怀疑与学问
新知导入
冬夜读书示子聿 [宋]陆游
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工夫老始成。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赏析】这首诗一方面强调了做学问要坚持不懈, 早下功夫;另一方面,特别强调了做学问的诀窍, 那就是不能满足于字面上的意思,而要躬行实践, 在实践中加深理解。在书本与实践的关系上,诗 人强调了实践的重要性,这符合唯物主义认识论 的观点。诗人寓理于教,旨在激励儿子不要仅仅 满足于书本知识,而应在实践中验证所学知识从 而获得真知。
一切学问家,不但对于流俗传说,就是对于过去学者的学说也常常 抱怀疑的态度,常常和书中的学说辩论,常常评判书中的学说,常常修 正书中的学说,要这样才能有更新更善的学说产生。
1、开头的“一切”是否太绝对了?对此,你怎么看? 2、“常常”能不能去掉?四个“常常”的顺序能否调 换,为什么?
1、开头的“一切”是否太绝对了?对此,你怎 么看?
2、本文的两个分论点是什么?文中哪句话揭示了这 两个分论点?这句话在文中还有何作用?分论点与 中心论点之间有何联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