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7 传染病科 手足口病(普通型)中医诊疗方案(2017年版)
手足口病诊断标准

手足口病诊断标准手足口病是一种常见的儿童传染病,主要由肠道病毒引起,临床表现为发热、口腔溃疡和手足皮疹。
早期诊断和治疗对于控制疫情的传播至关重要。
因此,正确的手足口病诊断标准是非常重要的。
一、临床表现。
手足口病的临床表现主要包括发热、咽痛、口腔溃疡、手足皮疹等症状。
患儿常常在发热后1-2天出现口腔溃疡,主要分布在舌头、口腔黏膜和软腭上。
同时,手掌、脚掌和手指、脚趾也会出现红斑、水疱和疱疹,这些症状是手足口病的典型表现。
二、实验室检查。
手足口病的实验室检查主要包括病毒分离、病毒核酸检测和血清学检测。
病毒分离是手足口病的金标准,可以通过病毒培养、PCR等方法来检测病毒。
此外,血清学检测也可以用于手足口病的诊断,包括病毒特异性IgM和IgG抗体的检测。
三、临床诊断标准。
根据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结果,可以进行手足口病的临床诊断。
根据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发布的《手足口病诊疗方案(2010年版)》,手足口病的临床诊断标准主要包括,1)发热,伴有口腔溃疡和手足皮疹;2)实验室检查阳性,包括病毒分离、核酸检测或血清学检测。
四、鉴别诊断。
手足口病的鉴别诊断主要包括水痘、荨麻疹、口腔溃疡性疾病等。
在临床诊断过程中,需要注意与这些疾病进行鉴别,以避免误诊。
五、治疗和预防。
手足口病的治疗主要是对症治疗,包括退热、口腔护理、皮疹护理等。
此外,对于重症病例,还需要进行积极的支持性治疗。
预防手足口病的关键是加强个人卫生,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避免接触病毒源。
六、结语。
手足口病是一种常见的传染病,正确的诊断对于疫情的控制至关重要。
临床医生需要根据患儿的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结果,结合临床诊断标准,及时准确地诊断手足口病,以便采取相应的治疗和预防措施。
希望本文所述的手足口病诊断标准能够对临床医生有所帮助,提高对手足口病的认识和诊断水平。
手足口病的中医中药治疗方案

手足口病的中医中药治疗方案手足口病(HFMD)是一种常见的儿童传染病,其特点是口腔、手部和脚底出现水泡、疱疹和溃疡。
中医中药在治疗手足口病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可以缓解症状、加快康复和预防并发症。
本文将介绍手足口病的中医中药治疗方案。
一、中医诊断中医治疗手足口病首先需要准确的中医诊断。
根据中医理论,手足口病属于“疮疡"范畴,其病因主要是暑湿毒邪侵袭体内,造成气血不畅,导致口疮、手足水泡等症状。
中医医师会通过望、闻、问、切四诊法来判断病情和辨析病机。
二、中医治疗原则1. 支持正气:中医治疗手足口病的基本原则是支持正气,提高机体免疫力。
中医师会针对患儿的体质及病情给出相应的调理方案,例如调节饮食、保持充足的休息、合理安排活动等。
2. 清热解毒:手足口病多与暑湿毒邪有关,中医中药可以发散风热、清热解毒。
常用的中药包括金银花、连翘、板蓝根等。
3. 润燥化痰:手足口病临床上常伴有口舌干燥、痰黏、咳嗽等症状,中医中药可以利湿润燥、化痰止咳。
例如常用的中药有麦冬、薏苡仁、川贝母等。
4. 活血化瘀:手足口病患儿常伴有局部红肿、疱疹溃烂的症状,中医中药可以活血化瘀、消肿止痛。
常用的中药有赤芍、当归、三七等。
5. 调理脾胃:手足口病患儿常出现纳差、食欲不振、腹泻等情况,中医中药可以调理脾胃、改善消化功能。
常用的中药有山楂、白术、苍术等。
三、中医中药治疗方案1. 中药煎剂:根据患儿体质和病情,中医师可以开具适量的中药煎剂。
将中药配方煎煮后,逐渐降温并喂服给患儿。
中药煎剂的剂量和用法需遵循中医师的建议,并严格按照剂量进行配制和使用。
2. 中药外敷:手足口病患儿局部水泡、溃疡可以采用中药外敷的方式。
中医师会选择适合的中药草药,煎煮后药渣敷于患处,起到清热解毒、消肿止痛的作用。
3. 中药浴疗:对于手足口病有皮疹、水泡较多的患儿,可以采用中药浴疗以辅助治疗。
将中药草药煎煮后加入洗浴水中,患儿进行浸泡,可以缓解症状并促进康复。
79 传染病科 麻疹(典型)中医诊疗方案(2017年版)

麻疹(典型)中医诊疗方案(2017年版)一、诊断(一)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参考《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ZY/T001.1-94):麻疹诊断标准(2012年版)》。
(1)初起有发热、咳嗽、喷嚏、流涕等类似感冒的表现,但发热渐高,目赤,畏光流泪,口腔颊部近臼齿处可见“麻疹粘膜斑”。
发热3~5天则出疹,从耳后、发际开始,逐渐遍及全身,皮疹出齐后,热渐退,疹渐消。
(2)在流行季节,有麻疹接触史。
2.西医诊断标准参考卫生部发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行业标准WS 296-2008:麻疹诊断标准(2008年)》。
(1)疑似病例①发热体温≥38℃。
②全身皮肤出现红色斑丘疹,由耳后开始向全身扩展,持续3天以上呈典型经过。
③咳嗽、流涕、喷嚏等上呼吸道卡他症状,并有畏光、流泪等症状。
(2)临床诊断病例符合以下任何一项者:①疑似病例与实验室确诊病例没有流行病联系者。
②疑似病例未进行流行病学调查者。
③疑似病例在完成调查前失访/死亡者。
④疑似病例无实验室诊断结果且不能明确诊断为其他疾病者。
(3)流行病学确诊病例疑似病例无标本或标本检测结果为阴性,并同时具备在出疹前6~21天与麻疹患者有接触史。
(4)确诊病例疑似病例同时具备以下任何一项者:①8天~6周内未接种麻疹减毒活疫苗而在血清中查到麻疹IgM抗体。
②恢复期患者血清中麻疹IgG抗体滴度及急性期有4倍以上升高,或急性期抗体阴性而恢复期抗体阳性。
③从鼻咽标本或尿液中分离出麻疹病毒,或麻疹病毒核酸。
(二)疾病分型1.典型麻疹:即普通型麻疹,临床最常见,典型麻疹临床经过分为以下几期:(1)前驱期:发热3~5天,体温达到39~40℃或40℃以上。
上呼吸道卡他症状,患者流涕、喷嚏、咳嗽、流泪、目赤畏光等。
发热2~3天后,口腔粘膜鲜红粗糙,上有数量不等直径0.5mm~1mm灰白色小点,周围可见红晕,称柯氏斑,是早期诊断麻疹的标志,2~3天内消失。
手足口病中医诊疗方案(2020年版)

手足口病中医诊疗方案(2020年版)手足口病是由多种肠道病毒[肠道病毒71型(EV71)和A组柯萨奇病毒(CoxA)、埃可病毒(Echo)的某些血清型]引起的急性传染病,临床以手足肌肤、口咽部发生疱疹为特征。
一年四季均可发生,夏秋季节多见,国内外资料均显示6~7月份为该病的发病高峰期。
任何年龄均可发病,常见于5岁以下小儿,3岁以下发病率最高。
本病传染性强,易引起流行。
一般预后较好,少数重症患儿可合并心肌炎、脑炎、脑膜炎等,甚至危及生命。
一、疾病诊断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卫健委《手足口病诊疗指南》( 2010 年版) 的诊断及分期标准进行诊断。
二、中医治疗(一)辨证论治1.普通病例:邪犯肺脾证候:发热轻微,或无发热,或流涕咳嗽,纳差恶心,呕吐泄泻,l~2天后或同时出现口腔内疱疹,破溃后形成小溃疡,疼痛流涎,不欲进食。
随病情进展,手掌、足跖部出现米粒至豌豆大的斑丘疹,并迅速转为疱疹,分布稀疏,疹色红润,根盘红晕不著,疱液清亮,舌质红,苔薄黄腻.脉浮数。
治法:宣肺解表,清热化湿。
方药:甘露消毒丹加减。
组方:金银花、连翘、黄芩、薄荷、白蔻仁、藿香、石菖蒲、滑石、茵陈蒿、板蓝根、射干、浙贝母。
加减:恶心呕吐,加苏梗、竹茹和胃降逆;泄泻,加泽泻、薏苡仁祛湿止泻;高热,加葛根、柴胡解肌退热;肌肤痒甚,加蝉蜕、白鲜皮祛风止痒。
2.普通病例:湿热蒸盛证候:身热持续,烦躁口渴,小便黄赤,大便秘结,手、足、口部及四肢、臀部疱疹,痛痒剧烈,甚或拒食,疱疹色泽紫暗,分布稠密,或成簇出现,根盘红晕显著,疱液浑浊,舌质红绛,苔黄厚腻或黄燥,脉滑数。
治法:清热凉营,解毒祛湿。
方药:清瘟败毒饮加减。
组方:黄连、黄芩、栀子、连翘、生石膏、知母、生地黄、赤芍、牡丹皮、大青叶、板蓝根、紫草。
加减:偏于湿盛,去知母、生地黄,加滑石、竹叶清热利湿;大便秘结,加生大黄、玄明粉泻热通便;口渴喜饮,加麦冬、芦根养阴生津;烦躁不安,加淡豆豉、莲子心清心除烦。
手足口病的中医防治

病理体质的病理基础 ,并进而对这种病理体质进行 早期 调整 ,可 以发挥 中 医药 疗 法防癌治 癌 的真 正优
势。 3 回顾 与展 望
【] 6胡维新. 医学分子 生物学 【_ J长沙 : l 中南大学 出版社 ,0 1 20 :
3 —32 23 5
【】 7顾健人 , 杨胜利 . 要用 系统 疾病的观念 重新认识 癌症【 _ J 中 1 华医学杂志 ,0 5 8 ( )55 5 7 20 ,5 8 :0 — 0
鉴于恶性肿瘤 的病理特点及 防治T作 的复杂 性 ,我们有必要摸索和发展更具针对性的辨证诊治
【】 8匡调元. 人体体 质学 【 . ; M】 上海 上海科 学技 术出版社 ,0 3 20 :
6— 7
【 褚芹. 9 】 体质辨证在辨证诊 治中的意义f . J 围医论坛 ,0 2 1 ] 2 0 ,7
( :9 2 4) 1 — 0
新模式 。 上述几种模式 , 都还仅是初步 的探索 , 还不 够完善和严谨 。任何一门学科都是处于不断的发展
和完善 中, 中医学也不例外 。 有理 由相信 , 只要我们 不懈努力 ,就 可 以逐 步 丰富完 善 中医药 防治 恶性 肿
发挥 中医药疗 法 的优 势 。
参 考文 献 :
【] 燕 . 1 孙 中西 医结合 防 治肿 瘤 的体会 和 展望 【J 国肿 瘤 , J’ 巾
2 0 。 2 8)4 5 4 8 0 3 1 ( :3— 3
些致病因子的易感性及其所产生的病变类型的倾 向 性 l 因此 体质 辨证 是 中医理 论 的重 要组 成 部 分 , 8 I 。 在
展情 况 紧密相 关 l。 l 也就 是 所 谓 的体 质 类 型 与 易感 U 】
卫生部手足口病诊疗指南版(1)

卫生部手足口病诊疗指南版(1)
手足口病是一种由肠道病毒引起的传染病,主要表现为口内疱疹、手
足皮疹和发热等症状。
为了及时有效地防治手足口病,卫生部专门发
布了《卫生部手足口病诊疗指南》,以下是该指南的相关要点:
一、手足口病的临床特征
手足口病的主要症状为口腔黏膜出现疱疹、手掌和脚底出现皮疹,同
时伴有发热等症状。
手足口病多发生在儿童和幼儿园人群中,一般经
过7-10天即可自行恢复。
二、手足口病的传播途径
手足口病主要通过粪-口和口-口传播途径传播,患者的粪便、唾液、
呼吸道分泌物等均可成为传播源。
因此家庭、幼儿园及学校是手足口
病易发传播场所。
三、手足口病的诊断和治疗
手足口病的诊断主要依靠病史和临床表现,同时可采用病毒核酸检测、病毒分离和抗体检测等方法进行确诊。
在治疗方面,目前尚无特效药物,临床上主要采用对症治疗及支持治疗来缓解症状。
四、手足口病的预防
预防手足口病的有效措施包括: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保证饮食
卫生,避免食用生、熟不熟的食物;保证室内空气流通,有效消毒卫生;减少人群聚集,避免人员密集场所;加强对幼儿园和学校卫生的
管理。
总之,手足口病虽然是一种常见的传染病,但只要及时有效地采取防控措施,就能够有效地预防和控制手足口病的传播,保障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
手足口病的中医疗法

手足口病的中医疗法手足口病是一种由肠道病毒引起的、好发于小儿的传染病,近些年来在世界各国广为流行。
临床为口腔内、手、足部等部位发生疱疹,故而得此病名。
它也是小儿常见的疱疹性疾病之一。
全年均可有发病,但3~11月份多见,6~8月份为高峰期。
这种病传播速度极快,传播范围极广,发病年龄可从4个月的婴儿到30岁的成人,但以3岁以下的婴幼儿发病率最高。
这种病具有周期流行的规律,一般2~3年流行一次。
我国近10年来有过两次较大的流行。
治疗手足口病采用中药效果最好,一般用内服药和口腔涂药相结合,无并发症者一周左右即可治愈预后良好。
也可采用抗病毒药物治疗。
要定时让患儿用温水冲漱口腔;禁食冰冷或辛辣有刺激的食物,不要给予咸食,以免引起疼痛而拒食;饮食要易消化,吃一些清淡、质软、温性的饭菜,多喝温开水;要让患儿有足够的休息;要保证患儿衣服清洁,避免皮疹感染。
治疗方法急性发作期:手、足、口腔粘膜满布疱疹或溃疡,疼痛、发热烦燥,舌红、苔白或黄,指纹青紫或脉数。
证因外感时邪病毒,脾胃蕴热泪盈眶郁蒸所致,治宜清热泻脾,解毒凉血,方用自拟清热泻脾饮。
药物组成:金银花、蒲公英、黄芩各10克,连翘9克,野菊花、赤芍大青叶各12克,石膏15~30克。
兼高热有动风之亦者加羚羊角、蝉蜕;兼心米之炽盛者,合导赤散;若大便秘结者加大黄、生地黄苡仁;兼阴虚者加麦冬、知母;兼风热犯肺者加桑叶、苦杏仁。
每日1剂,水煎分2次服。
恢复期:热退或微热。
疱疹逐渐消退,胃纳欠佳等,此乃余邪未尽,治宜理脾助运,兼以清化。
外方:谷芽、生意苡仁各15克,蝉蜕6克,钩藤、淡竹叶各9克,甘草5克。
每日1剂,水煎分2次服。
本病中药古籍未有专门记载,但根据本病症状和特征,似属于中医“温病”、“湿温”、“时疫”等范畴,系实证、热证,治疗方法有疏风清热、清心泻火、清暑化湿、滋阴降火等。
本人在临床观察本病除了手、足、口皮疹外,多兼发热、口臭、流涎、拒食、烦躁、大便秘结或不畅,舌红、苔黄、脉滑数或指纹紫滞等症状和体征。
中医临床诊疗方案及临床路径(2016版)【精选】

脱疽(糖尿病性足病-糖尿病肢体动脉闭塞症)未溃期诊疗方案蝮蛇咬伤诊疗方案臁疮咬伤诊疗方案臁疮(下肢溃疡)诊疗方案乳痈(急性乳腺炎)诊疗方案烧伤诊疗方案11.风湿科中医临床诊疗方案大偻(强直性脊柱炎)诊疗方案骨痹(骨关节病)诊疗方案痛风诊疗方案尪痹(类风湿关节炎)诊疗方案燥痹(干燥综合征)诊疗方案阴阳毒(系统性红斑狼疮)诊疗方案12.皮肤科中医临床诊疗方案白疕(寻常性银屑病)诊疗方案粉刺(寻常性痤疮)诊疗方案蛇串疮(带状疱疹)诊疗方案湿疮(湿疹)诊疗方案13.肿瘤科中医临床诊疗方案肺癌诊疗方案14.血液科中医临床诊疗方案急性非淋巴(髓)细胞白血病诊疗方案慢性髓劳病(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诊疗方案紫癜病(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诊疗方案紫癜风(过敏性紫癜)诊疗方案15.眼科中医临床诊疗方案白涩症(干眼病)诊疗方案暴盲(视网膜静脉阻塞)诊疗方案青风内障(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诊疗方案青盲(视神经萎缩)诊疗方案视瞻昏渺(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诊疗方案瞳神紧小(虹膜睫状体炎)诊疗方案消渴目病(糖尿病视网膜病变)诊疗方案16.肝病科中医临床诊疗方案非酒精性脂肪肝炎诊疗方案慢性乙型肝炎诊疗方案积聚(肝硬化)诊疗方案急性病毒性肝炎诊疗方案17.传染病科中医临床诊疗方案时行感冒(甲型H1N1流感)诊疗方案手足口病(普通型)诊疗方案流行性出血热(轻型)诊疗方案18.肛肠科中医临床诊疗方案肛痈(肛管直肠周围脓肿)诊疗方案肛裂病(肛裂)诊疗方案脱肛病(直肠脱垂)诊疗方案痔(混合痔)诊疗方案肛漏病(肛瘘)诊疗方案19.脾胃科中医临床诊疗方案胃痞病(功能性消化不良)诊疗方案久痢(溃疡性结肠炎)诊疗方案吐酸病(胃食管反流病)诊疗方案胃疡(消化性溃疡)诊疗方案泄泻病(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诊疗方案胃脘痛(慢性胃炎)诊疗方案鼓胀病(肝硬化腹水)诊疗方案20.儿科中医临床诊疗方案4 11 201628小儿紫癜(过敏性紫癜)诊疗方案肺炎喘嗽(肺炎)诊疗方案小儿反复呼吸道感染诊疗方案小儿哮喘(支气管哮喘)诊疗方案小儿泄泻(小儿腹泻病)诊疗方案五迟、五软、五硬(脑性瘫痪)诊疗方案小儿肌性斜颈诊疗方案21.耳鼻喉科中医临床诊疗方案暴聋(突发性聋)诊疗方案鼻鼽(变应性鼻炎)诊疗方案耳鸣诊疗方案慢喉痹(慢性咽炎)诊疗方案慢喉瘖(慢性喉炎)诊疗方案22.妇科中医临床诊疗方案绝经前后诸证(更年期综合征)诊疗方案盆腔炎诊疗方案胎动不安(早期先兆流产)诊疗方案痛经(子宫内膜异位症、子宫腺肌病)诊疗方案联系人:张 洋 联系电话:************,131****7122征订方式:货到付款4学”要求员讲党课学系列 讲话,做合“学党印发〈关016〕2”学习教全面贯彻三严三实、创先争进一步坚以上率下“决胜全做合格尊《中医临床路径实用指南》—首批22个专业95个病种的中医临床治疗规范中医药管理局医政司编科学技术出版社定价:68元▲为提高中医医疗服务质量和临床疗效,规范中医临床诊疗行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医政司编制和发布了首批22个专业95个病种的中医临床路径,并于2011年2月启动和实施试点工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手足口病(普通型)中医诊疗方案
(2017年版)
一、诊断
(一)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标准
参考《中医儿科学》(全国中医药行业高等教育“十二五”规划教材(汪受传、虞坚尔主编,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2年)。
(1)在流行季节发病,常见于学龄前儿童和婴幼儿。
(2)发热伴手、足、口、臀部皮疹/疱疹,部分病例可无发热。
极少数重症病例皮疹不典型,需结合相关检查诊断。
无皮疹病例,临床不宜诊断为手足口病。
2.西医诊断标准
参考《手足口病诊疗指南(2010年版)》制定。
(1)临床诊断病例
①在流行季节发病,常见于学龄前儿童,婴幼儿多见。
②发热伴手、足、口、臀部皮疹,部分病例可无发热。
极少数重症病例皮疹不典型,临床诊断困难,需结合病原学或血清学检查做出诊断。
无皮疹病例,临床不宜诊断为手足口病。
(2)确诊病例
临床诊断病例具有下列之一者即可确诊。
①肠道病毒(CoxA16 、EV71等)特异性核酸检测阳性。
②分离出肠道病毒,并鉴定为CoxA16、EV71或其他可引起手足口病的肠道病毒。
③急性期与恢复期血清CoxA16、EV716或其他可引起手足口病的肠道病毒中和抗体有4倍以上的升高。
(3)临床分类
普通病例:手、足、口、臀部皮疹,伴或不伴发热。
重症病例:
①重型:出现神经系统受累表现。
如:精神差、嗜睡、易惊、谵妄;头痛、呕吐;肢体抖动,肌阵挛、眼球震颤、共济失调、眼球运动障碍;无力或急性弛缓性麻痹;惊厥。
体征可见脑膜刺激征,腱反射减弱或消失。
②危重型:出现下列情况之一者:频繁抽搐、昏迷、脑疝;呼吸困难、紫
绀、血性泡沫痰、肺部罗音等;休克等循环功能不全表现。
(二)证候诊断
1.肺脾湿热证:发热,手、足和臀部出现斑丘疹、疱疹,口腔黏膜出现散在疱疹,咽红、流涎,神情倦怠,舌淡红或红,苔腻,脉数,指纹红紫。
2.湿热郁蒸证:高热,疹色不泽,口腔溃疡,精神萎顿,舌红或绛、少津,苔黄腻,脉细数,指纹紫暗。
二、治疗方法
(一)一般治疗
注意隔离,避免交叉感染。
适当休息,清淡饮食,做好口腔和皮肤护理。
(二)辨证论治
1.肺脾湿热证
治法:清热解毒,化湿透邪
推荐方药:甘露消毒丹加减。
连翘、金银花、黄芩、青蒿、牛蒡子、藿香、佩兰、通草、生薏米、滑石(包煎)、生甘草、白茅根等。
或具有同类功效的中成药(包括中药注射剂)。
2.湿热郁蒸证
治法:清气凉营、解毒化湿
推荐方药:清瘟败毒饮加减。
连翘、栀子、黄芩、黄连、生石膏、知母、丹皮、赤芍、生薏米、川萆薢、水牛角等。
或具有同类功效的中成药(包括中药注射剂)。
(三)局部治疗
针对口腔局部病变,可用清热解毒利咽的中药,如青黛散、双料喉风散、冰硼散等予局部用药。
(四)护理调摄要点
1.饮食调理:宜于清淡饮食或流质,多饮水,保证液体和营养充足。
2.皮肤护理:注意保护皮肤清洁和疱疹处理,防止溃破感染。
3.全身观察:注意精神、神志、呼吸、心率、心律、体温、血压等变化,观察舌苔、大小便等情况。
三、疗效评价
由传染病协作组及手足口病协作组拟定。
(一)评价标准
1.临床疾病疗效评定标准
显效:有发热的48小时内体温恢复正常,一般状态好转,72小时内未再出现新的皮疹,已有皮疹开始消退,能正常进食,正常玩耍。
有效:有发热的72小时内体温恢复正常,一般状态好转,5天内未再出现新的皮疹,已有皮疹开始消退,能正常进食,正常玩耍。
无效:治疗4天仍有发热或有新的皮疹出现,进食受阻,口腔粘膜充血、溃烂明显,合并细菌感染。
2.中医临床症状疗效评定标准:
痊愈:疗程结束时,症状消失。
显效:疗程结束时,症状分级减轻两个级别。
有效:疗程结束时,症状分级减轻一个级别。
无效:疗程结束时,症状没有减轻或加重者。
3.中医临床证候疗效判定标准:
痊愈:疗程结束时,中医证候积分值减少≧95%。
显效:疗程结束时,中医证候积分值减少70~95%。
有效:疗程结束时,中医证候积分值减少30~70%。
无效:疗程结束时,中医证候积分值减少﹤30%。
注:积分评定法采用尼莫地平积分法,即(治疗前积分-治疗后积分)/治疗前积分×100%
(二)评价方法
1.评价依据:手足口病普通型临床症状体征量化分级标准,参考《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中国医药出版社出版,2002年)中相关疾病症状量化方法制定。
2.评价时点:手足口病普通型临床应该按照皮疹或发热、咽部疼痛、口腔溃疡等症状与体征按照4~8小时观察一次,随时了解病情变化,尤其注意有无重症化趋势或病情突变的表现。
3.信息收集:通过对发热、皮疹、咽部溃疡等中医四诊、查体收集相关的临床信息;以医护人员评价为主。
附表:手足口病中医临床症状体征量化分级标准
(安徽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