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足口病的中医药治疗进展
手足口病的中药治疗方法

手足口病的中药治疗方法手足口病是一种常见的儿童传染病,其症状包括发热、口腔溃疡和皮疹等。
虽然手足口病通常是自限性的,但有效的治疗方法可以缓解症状并促进康复。
中药作为一种传统治疗方式,被广泛应用于手足口病的治疗中。
本文将介绍几种常用的中药治疗方法,帮助患者更好地应对手足口病。
一、中药治疗方法之清热解毒法1. 石膏:石膏能够清热解毒、泻火通便,常用于手足口病的治疗中。
将石膏研磨成细末,加入适量的水调成糊状,用纱布包裹后敷于患处,每日多次更换。
这样能够有效地缓解口腔溃疡、皮疹等症状。
2. 疏风解表法:此法适用于手足口病的早期,主要目的是祛除外邪。
常用的中药有金银花、连翘、荆芥等,可以单味或配伍使用。
将药材加水煎煮,取汁液温服,能够帮助降温、缓解发热症状。
二、中药治疗方法之清热燥湿法1. 黄连泻火汤:此方具有清热燥湿、解毒消肿的作用。
将黄连、黄柏、黄芩等中药材一同煎煮,取汁液温服。
黄连泻火汤能够有效地改善手足口病患者的食欲不振、口舌生疮等症状。
2. 牛黄上清丸:该制剂由牛黄、黄芩、黄连、栀子等多种中药组成,具有清热解毒、消肿止痛的功效。
将牛黄上清丸研磨成细末,加入适量的蜂蜜调匀后口服,每日3次。
这样使用能够加速患者的康复过程。
三、中药治疗方法之滋阴清热法1. 龟龄集:龟龄集中的龟板具有滋阴清热、补益气血的作用。
将龟龄集研磨成细末后,与蜂蜜调成糊状,每日口服数次,能够帮助调节患者的阴阳平衡,促进身体康复。
2. 麦冬清热汤:此方由麦冬、生地、黄芩等多种中药材组成,可滋阴清热,缓解手足口病引起的咽喉疼痛、口舌生疮等症状。
将中药材煎煮后取汁液温服,每日2-3次。
四、中药治疗方法之祛湿化痰法1. 苦参碱:苦参碱具有抗病毒、抗炎等作用。
将苦参碱研磨成细末,与麦芽糖调成糊状,每日口服数次,能够缓解手足口病引起的咳嗽、痰多等症状。
2. 小儿解表颗粒:该制剂主要由黄芩、石膏、滑石等多种中药组成,具有清热去湿、祛痰平喘的作用。
手足口病的中医中药治疗方案

手足口病的中医中药治疗方案手足口病(HFMD)是一种常见的儿童传染病,其特点是口腔、手部和脚底出现水泡、疱疹和溃疡。
中医中药在治疗手足口病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可以缓解症状、加快康复和预防并发症。
本文将介绍手足口病的中医中药治疗方案。
一、中医诊断中医治疗手足口病首先需要准确的中医诊断。
根据中医理论,手足口病属于“疮疡"范畴,其病因主要是暑湿毒邪侵袭体内,造成气血不畅,导致口疮、手足水泡等症状。
中医医师会通过望、闻、问、切四诊法来判断病情和辨析病机。
二、中医治疗原则1. 支持正气:中医治疗手足口病的基本原则是支持正气,提高机体免疫力。
中医师会针对患儿的体质及病情给出相应的调理方案,例如调节饮食、保持充足的休息、合理安排活动等。
2. 清热解毒:手足口病多与暑湿毒邪有关,中医中药可以发散风热、清热解毒。
常用的中药包括金银花、连翘、板蓝根等。
3. 润燥化痰:手足口病临床上常伴有口舌干燥、痰黏、咳嗽等症状,中医中药可以利湿润燥、化痰止咳。
例如常用的中药有麦冬、薏苡仁、川贝母等。
4. 活血化瘀:手足口病患儿常伴有局部红肿、疱疹溃烂的症状,中医中药可以活血化瘀、消肿止痛。
常用的中药有赤芍、当归、三七等。
5. 调理脾胃:手足口病患儿常出现纳差、食欲不振、腹泻等情况,中医中药可以调理脾胃、改善消化功能。
常用的中药有山楂、白术、苍术等。
三、中医中药治疗方案1. 中药煎剂:根据患儿体质和病情,中医师可以开具适量的中药煎剂。
将中药配方煎煮后,逐渐降温并喂服给患儿。
中药煎剂的剂量和用法需遵循中医师的建议,并严格按照剂量进行配制和使用。
2. 中药外敷:手足口病患儿局部水泡、溃疡可以采用中药外敷的方式。
中医师会选择适合的中药草药,煎煮后药渣敷于患处,起到清热解毒、消肿止痛的作用。
3. 中药浴疗:对于手足口病有皮疹、水泡较多的患儿,可以采用中药浴疗以辅助治疗。
将中药草药煎煮后加入洗浴水中,患儿进行浸泡,可以缓解症状并促进康复。
白拟清热解毒汤治疗手足口病

中国中医药信 息杂志
・ 9・ 5
白拟 清 热 解 毒 汤 治疗 手 足 口病
杨春萱
( 流县第二人 民医院 中医科, 双 四川 双流 6 0 2 ) 10 3
关键词 :手足 口病;清热解毒 汤; 中医药疗法
中图分类号 :R 5 .1 2 91 文献标识码 :B 文 章编 号: l0 -3 42 0 )30 5 -1 0 55 0 (0 90 -0 9O 公司生产的单味 中药配方颗粒剂 。 药方法:以上药物加沸水 服
手 足 口病 (a d fo o t ie s ) 常 见 的d J 传 染 h n o t m u h d sa e 是 ,L
病, 由肠 道病毒感染所致, 是 以科萨 奇病 毒 A组 l 6型 (O A 6 CX1) 和 4 、9 0型, 、5 、1 肠道病毒 7 型 (V 1 及埃可病毒常见 。该 1 E7) 疾病 以 3岁 以下的患儿 占绝大 多数 , 一年 四季均 可发病, 夏秋 季节多见 。 2 0 从 08年 5月 2日起, 手足 口病被纳入丙类传染病 管理 。2 0 0 8年 5 —8月期 间, 笔者采 用 自拟清热解毒汤加减治 疗手足 口病, 效甚佳 , 疗 现报道如下 。
2 治 疗 方 法
采用 自拟清热解毒汤治疗。 药物组成: 金银花 5g连翘 5g , , 野菊花 5g 黄芩 3g 大青 叶 5g 贯众 5g 赤芍 4g 蝉蜕 3g , , , , , , 茯苓 6g甘 草 3g 药物剂量 以 l g孩子为标准, , ( Ok 随体重变化 加减 用药) 。药材 的选择 :全 部选用深圳市三九现代 中药有限
4 体 会
手足 口病属 于 中医 “ 温病 ”范畴, 由于其发 病多在夏 秋季 节, 于湿热疫 毒郁蒸所 致 。此类 疾病较 为特 殊, 属 发病季 节类 似 湿温 病而 临床 表现却 似风 温, 以临证 时就 不能拘 泥 于经 所 典的论述, 要灵 活运用卫 、气 、营 、血 辨证方法 进行辨证 。因 绝 大多 数患 儿病变 都在 卫分 或者 气分 阶段, 自拟方 中金 银 故 花 与连翘 相 须为用 , 同发挥 辛凉解 表 、清热解 毒 散结 的功 共 效 ;黄芩 苦寒, 清热燥湿 ;大青叶 、赤芍清热凉血 ;蝉蜕散风 热 、解毒透疹 :茯苓利水渗湿 。全方共奏清热解毒 、凉血燥湿 功效 。外洗药物 中以苦参清热 除湿 、祛风 杀虫;紫草为痘 疹要 药, 很好 的解毒透疹 、清热 凉血的作用 ;牡丹皮清热 凉血、 有 活血散瘀 ;野菊花清热解毒 ;地肤子清热利湿 。诸 药合用共 同 达到清热解毒 、 凉血除湿 、 祛风止痒 的疗效 。 本观察结果表 明, 中药治疗手足 口病疗效显著 , 具有简 、便 、效 、廉 的优 点。
中医治疗手足口症效果好

人 ,而 患 者 的 粪 便 在 数 周 内仍 具 传
染 性 。手 足 口症 一 般 是 在小 孩之 间
店 买 葛 根 汤 配合 夏 桑 菊 服 )。
2风 热 。4 J  ̄ 果 外 感 风热 , . ,L n 表
互 相 传 染 开 来 的 ,大人 将 手 足 口症
现 为 发 热 不 恶 寒 , 痛 、 涕 , 红 喉 流 舌 脉数、 口腔 、 手掌 心 、 足心 出现 疱 疹 。
1 2号 城 市 碧 园 A 栋 B 单 元 3 2号 2 0
冯 晓婷
一 _+ .+ _+ 一 + _+ - + _+
疡 , 致吞 咽困难 , 而食欲减 退 。 导 因
_+ _ + _+ _+ _ + _+ 一 + _+ _+ _+
冒 , 中医 上 分类 为外 感 。 感 又 分 在 外
农 家 科 技 高的 关 盒饭并不多。 消费者强烈呼吁盒饭市场出现可信赖的“ 牌” 而想成为“ 牌” 品 。 品 盒饭就必须把好3 道关: 卫生 一把“
二把 “ 营养关”三把 “ , 服务关” 。台湾盒饭 因十分注重各种营养成分 的均衡 和适 量 , 特别 注意色彩的搭配 . 使每盒饭 都 能 做 到 色 、 、 俱 全 , 人 食 欲 。本 项 目采 用 V 香 味 诱 CD 示 范 教 学 的 方 式 , 由著 名 美 食 家 讲 解 示 范 , 种 快 ( 下 页 ) 各 转
足 口症 , 因为 手 足 口症 由超 过 8 0种
花、 翘、 黄、 连 麻 升麻 、 根 、 青 叶 、 葛 大
板 蓝 根 、 公 英 、 草 等 ( 以到 药 蒲 甘 可 店 买 大青 叶 、板 蓝 根 煮 水 配 合 银 翘 解 毒片 服 用 )。 以 中药 治 疗 病 毒 性 疾 病 .可 先
手足口病中医诊疗方案(2020年版)

手足口病中医诊疗方案(2020年版)手足口病是由多种肠道病毒[肠道病毒71型(EV71)和A组柯萨奇病毒(CoxA)、埃可病毒(Echo)的某些血清型]引起的急性传染病,临床以手足肌肤、口咽部发生疱疹为特征。
一年四季均可发生,夏秋季节多见,国内外资料均显示6~7月份为该病的发病高峰期。
任何年龄均可发病,常见于5岁以下小儿,3岁以下发病率最高。
本病传染性强,易引起流行。
一般预后较好,少数重症患儿可合并心肌炎、脑炎、脑膜炎等,甚至危及生命。
一、疾病诊断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卫健委《手足口病诊疗指南》( 2010 年版) 的诊断及分期标准进行诊断。
二、中医治疗(一)辨证论治1.普通病例:邪犯肺脾证候:发热轻微,或无发热,或流涕咳嗽,纳差恶心,呕吐泄泻,l~2天后或同时出现口腔内疱疹,破溃后形成小溃疡,疼痛流涎,不欲进食。
随病情进展,手掌、足跖部出现米粒至豌豆大的斑丘疹,并迅速转为疱疹,分布稀疏,疹色红润,根盘红晕不著,疱液清亮,舌质红,苔薄黄腻.脉浮数。
治法:宣肺解表,清热化湿。
方药:甘露消毒丹加减。
组方:金银花、连翘、黄芩、薄荷、白蔻仁、藿香、石菖蒲、滑石、茵陈蒿、板蓝根、射干、浙贝母。
加减:恶心呕吐,加苏梗、竹茹和胃降逆;泄泻,加泽泻、薏苡仁祛湿止泻;高热,加葛根、柴胡解肌退热;肌肤痒甚,加蝉蜕、白鲜皮祛风止痒。
2.普通病例:湿热蒸盛证候:身热持续,烦躁口渴,小便黄赤,大便秘结,手、足、口部及四肢、臀部疱疹,痛痒剧烈,甚或拒食,疱疹色泽紫暗,分布稠密,或成簇出现,根盘红晕显著,疱液浑浊,舌质红绛,苔黄厚腻或黄燥,脉滑数。
治法:清热凉营,解毒祛湿。
方药:清瘟败毒饮加减。
组方:黄连、黄芩、栀子、连翘、生石膏、知母、生地黄、赤芍、牡丹皮、大青叶、板蓝根、紫草。
加减:偏于湿盛,去知母、生地黄,加滑石、竹叶清热利湿;大便秘结,加生大黄、玄明粉泻热通便;口渴喜饮,加麦冬、芦根养阴生津;烦躁不安,加淡豆豉、莲子心清心除烦。
中医药治疗手足口病40例

【 关键词 】 手足 口病 ; 湿清温 ; 化 中医药治疗 【 中图分类号 】 R 5 2 5 【 1. 文献标 识码 】 B 【 文章编号 】 17 3 9 (0 0 1 0 1 64— 2 6 2 1 )4— 13—0 l
现代 医学认 为手足 口病 ( adf t o t dsae H MD) H n — o— uh i s , F o m e 是 由多 种 肠 道 病 毒 引 起 的 常 见 传 染 病 , 肠 道 病 毒 7 如 l型 ( V 1 和 A组柯萨基病 毒 ( oA) 埃可 病毒 ( co 的某些 E7 ) cx 及 E h) 血清 型 , V 1 E 7 感染 引起 重症病例 的 比例 较大 J 。笔 者积极 以
疹 不 褪 的 患儿 。一 般 就 诊 时 间为 发 病 后 0 5~ d . 2。 12 诊 断标准 . 参照卫生部 20 0 8年 5月 5 日发 布 的标 准 : 发
热 , 、 、 会 阴部出现红色斑丘疹 、 手 足 口、 疱疹及溃 疡 , 咽部 红肿 ,
外 周 血 常 规 白 细胞 计 数 正 常 。
13 治疗方 法 .
中成药选方 :, D d J 柴桂退热 颗粒 : 胡 、 枝 、 柴 桂
葛根 、 浮萍 、 黄芩 、 白芍 、 蝉蜕 , 以解表透疹退热 。蒲 地蓝消炎 治
口服 液 : 公 英 、 芩 、 蓝 根 、 地 丁 , 以 解 毒 清 温 。 保 和 蒲 黄 板 苦 治
丸: 焦山楂 、 夏 、 半 炒六 神 曲、 云苓 、 陈皮 、 连翘 、 莱菔 子 、 炒 炒麦 芽, 治以消食导滞 。 调整肠 治 HF 患 者 4 MD 0例 , 果 满 意 , 报 道 如 下 。 效 现 1 资 料 与 方 法
小儿手足口病中医药治疗进展

张凡 针对小 儿手足 E病 的临床特征 , 出 除, l 提 耗伤气阴, 可出现变证。邪毒炽盛、 内陷心包治 了中医辨证论治规律——分 3 期论治。即初期疏 法当以清热解毒、 醒脑开窍为主, 选用清开灵注射
风清热、 解毒 除湿 , 方选新加香薷饮 加味; 极期清 热、 湿、 毒 , 除 解 以甘露 消 毒丹 为 基础 方 治疗 ; 期 后
专药 。 I 辨 证论 治 I1 分期 论 治 .
病、 气营两燔、 变证 ( 邪毒炽盛 、 内陷心包 , 阴两 气 伤、 阴阳两竭 ) 气 阴两伤 5型。邪伤肺卫证 治以 、 清凉解表、 疏散风热 , 方选银翘散加减 ; 卫气同病证
治疗 以清热解 毒 、 湿 透疹 为 主 , 化 方选 甘 露 消 毒 丹 加减 ; 气营 两燔证 治疗 以清热解 毒 、 营祛湿 为 主 , 透 方选清 瘟败 毒饮 加 减 。少 数 患 儿 如毒 邪 未 及 时祛
肠道病毒 ( V) E 群属 R A病毒类 的小 R A病毒 苓 ; N N 恢复期( 胃失运、 脾 阴虚火热 ) 治宜调脾助运、 科 , 中可 致 手 足 E 病 者 主 要 是 科 萨 奇 病 毒 养阴生津 , 其 l 药用陈皮、 厚朴 、 苍术 、 砂仁 ( 后下 ) 神 、
( o)包 括 A组 中的 C x 1、 1 , Cx , oA 0 A 6 B组 中 的 B , 曲 、 3 麦冬 、 芦根 。
其次是 E 7 …。近几年本病呈流行暴发趋势, V1 且
12 分型论治 .
并发症发生率与病死率逐年增加, 引起了各级政府 安徽省在中医药 防治手足 口病 临床技术方案 与广大医务工作者的高度重视。中医药 防治本病 ( 试行 ) 中, 将手足 口病 分为邪 伤肺卫 、 卫气 同 具有明显的优势。本文就近 1 0年来中医药辨证治 疗小儿手足 E l 病方面的情况做一综述 , 按照文献是 否予以辨证分期/ 分型分为两类 : 辨证论 治与专方
中医治疗41例手足口病的临床疗效分析论文

中医治疗41例手足口病的临床疗效分析【摘要】目的:探讨中医治疗手足口病的临床疗效。
方法:将我院2010年6月~2011年12月收治的82例手足病患儿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对照组采用常规的西医治疗,治疗组采用中医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
结果:对照组:显效14例(34.15%),有效17例(41.46%),无效10例(24.39%),总有效率75.61%;治疗组:显效28例(68.29%),有效11例(26.83%),无效2例(4.88%),总有效率95.12%。
两组患者间进行比较,p<0.05,差异有显著性,具有统计学意义。
结论:中医治疗手足口病具有很好的临床效果,值得临床应用推广。
【关键词】中医;手足口病;临床疗效【中图分类号】r2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2)10-0320-02手足口病(hand foot and mouth disease)[1]是一种传染性疾病,是由于肠道病毒引起的,可引发的肠道病毒有很多,但主要以肠道病毒71型、柯萨奇病毒a16型为主[2]。
手足口病的发生具有季节性、突发性、爆发性和很强的流行性和传染性[3]。
我院根据患者的临床症状,实施中医辨证治疗,取得了很好的效果,现将其报告如下:1 资料和方法1.1一般资料我院2010年6月~2011年12月共收治了手足口病患儿82例,其中男43例,女39例,年龄为10个月~6岁,其中患儿以3岁以下的为主,共53例,占64.63%。
现将其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和治疗组患儿各41例,两组患儿间性别、年龄、病情等方面比较,p >0.05,无显著性差异,两组患者间具有可比性。
1.2一般症状患儿口腔黏膜和唇内会出现散在的疱疹,有流涕、咳嗽、发热等症状,多为持续性的发热,患儿手心、足心和臀部有皮肤斑丘疹,出现最多的是脚心。
1.3方法对照组:采用常规的补液、抗炎等常规的西医治疗。
治疗组:急性症期间的药方:石膏15~30g、大青叶12 g、野菊花12 g、赤芍12 g、蒲公英10 g、金银花10 g、黄芩10 g、连翘9 g。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手足口病的中医药治疗进展
发表时间:2018-05-15T15:21:07.210Z 来源:《医师在线》2018年1月下第2期作者:徐显旺1 孙继莹2
[导读] 手足口病主要由肠道病毒及柯萨奇病毒所引起,以秋冬季为高发期。
(1青州市何官卫生院; 2青州市邵庄卫生院普通分院;山东青州262507)
[摘要] 手足口病为婴幼儿常发急性传染病之一,及时采用合理的治疗手段对降低致残率有着重要作用。
目前,对于该疾病的治疗尚无特效西医用药,针对该现象,更加显示了中医药辩证治疗的针对性、有效性及灵活性,而将中医药治疗的优势继续发扬与传承对提高手足口病的治疗效果可产生非常重要的临床意义。
本研究对中医辨证治疗手足口病的进展进行了阐述,以为对于该疾病的治疗提供有价值参考依据。
[关键词] 手足口病;中医药;辩证论治
手足口病主要由肠道病毒及柯萨奇病毒所引起,以秋冬季为高发期,临床多以手、足、口、臀部等部位出现溃疡或皮疹为主要表现,大部分患儿可在5-7d内自愈,部分可引起神经源性肺水肿、心肌炎、无菌性脑膜炎等并发症,严重时还将导致死亡[1]。
目前对于该疾病的治疗,中医根据对病情特点的观察与分析进行合理辩证治疗,已初步取得较为理想的治疗效果,现将有关中医药治疗手足口病的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1 病名及病因病机
病名的明确统一对于规范手足口病的治疗方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祖国医学中多将该疾病归为“春温”、“时疫”、“湿温”、“温病”等范畴,而现代更有学者认为该疾病可归为“浸淫疮”、“疫疹”等疾病范畴[2]。
目前对于手足口病的病因病机各专家有着不同的观点,但大多医学家认为本病属于外感时邪疫毒,作为手足口病的易感人群,小儿本身处于形气未充、脏腑娇嫩程度,加之饮食不节势必引起脾胃湿热蕴蒸,内外相互作用再经静脉而上至口舌,常使脾、肺部位发生病变而累及心、肝、脑等部位。
2 中医药治疗
2.1 中医辨证论治
辩证论治为中医学中常使用手段之一,临床对于手足口病的辩证论治主要体现在温病论治与脏腑论治两个方面。
温病论治方面:相关学者认为手足口病与湿热疫病相似,主张按湿热夹毒进行治疗,在辩证体系上以温毒理论与三焦辩证学为主,并主张以卫气营血辩证为辅进行论治,对于以发热为主症者可选用藿朴夏苓汤或三仁汤进行治疗;湿重于热者可选神术散;热重于湿者则宜用王氏连朴引或三石汤;湿热并重者治疗多以甘露消毒汤为主;以手足疱疹为主症者,多采用薏苡仁竹叶散联合连翘赤豆饮为主方进行随症加减治疗。
脏腑论证方面:风热犯肺者常以流涕、发热、咳嗽为主要表现,中医治疗以清热宣肺为主,方剂使用银翘散加滑石、浮萍等;毒热炽盛者以烦渴、发热、面赤唇红等为主要临床表现且在手足部位可见疱疹,口腔内亦伴有溃疡、疱疹等,中医治疗多以清热解毒为主,方剂使用凉膈散加减治疗;湿热温积患者多以胸闷、倦怠、汗出不畅等为主要临床表现,在手足部位可见疱疹,中医治疗以清热解毒利湿为主,方剂使用甘露消毒丹进行加减治疗;热盛伤阴者常在午后感觉潮热、口渴、身热不扬等,中医治疗以养阴清热为主,方剂使用沙麦冬汤加减等四个证型等。
2.2 中医药专方治疗
在中医药治疗普通型手足口病例中,经诸多医学家探索出的多种剂型药物及经验组方均可取得良好的治疗效果。
官升灿[3]等将214例手足口病患儿分为3组,每组例数各为75例、75例、64例,分别采用常规西药治疗、西药加热毒宁治疗、西药加羚角钩藤汤治疗,结果发现在皮疹消退方面,西药加热毒宁治疗与西药加羚角钩藤汤治疗皮疹消退时间均短于常规西医治疗组,且不良反应少,安全有效。
2.3 中药制剂治疗
将经过长期实践证明的中药应用现代科技手段将其有效成分提取出来制成药剂是现如今医药与时俱进发展的重要方向。
剂型分为片剂、胶囊剂、注射剂等,既有单味药剂也有复方药剂,常使用的有复方甘草酸苷注射液、痰热清注射液、热毒宁注射液、喜炎平注射液、康复新液、穿心莲注射液等。
陈皆兵[4]等对175例手足口病患儿分别采用利巴韦林静脉滴注治疗与利巴韦林静脉滴注结合喜炎平注射液治疗,其中对照组89例,观察组86例,发现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小儿皮疹及发热等症状消退时间均低于对照组,进一步说明了中西医结合治疗的见效快、疗程短等优点
2.4 中医特色治疗
基于“热证用灸”、“针所不为、灸之所宜”的思想理论,且艾灸对于机体免疫状态有着积极调节作用,能够增强抗病毒的能力。
孙浩武[5]等在研究中对患儿采用常规抗感染、肠内外营养支持等治疗,在此基础上予以加味升降散治疗,方剂组成:郁金20g,姜黄、龟板胶各10g,何首乌15g,石菖蒲12g,白僵蚕8g,大黄6g,蝉蜕5g,并采用清水煎至80mL,分4次鼻饲,取得了颇为满意的治疗效果。
2.5 中药预防
赵晶[6]等在小儿手足口病重要新药临床研究技术要点中,对防治小儿手足口病进行探讨,发现中药治疗在缩短病程、加快临床症状恢复及预防并发症方面均可产生重要临床意义,进一步证实了中药防治的有效性与安全性。
3 结语
中医药对手足口病的治疗在临床上已有丰富的积累经验,通过整体观念及辩证论治理论体系治疗该疾病可发挥着积极促进作用,尤其在目前尚无特效抗病毒药物情况下,备受人们关注。
其优势在于能够有效缩短患者相关临床症状消退时间,进而使其生活质量得以提升,且在用药过程中不良反应较少,临床治疗效果显著。
从目前对于手足口病的相关研究来看,中医药治疗已成为临床常应用手段,加之我国有着丰富的天然药源资源及国家对中医药事业的支持,相信在中医现代化进程的不断推进下,中医药在治疗手足口病方面将会取得更大的成就。
参考文献
[1]刘鉴,张敏涛.手足口病中医药治疗概述[J].陕西中医,2015,35(05):639-641.
[2]余艳林,潘勇军,费新应,等.手足口病中医证型特点及其相关因素分析[J].安徽中医药大学学报,2017,36(03):37-40.
[3]官升灿,周文,黄伟,等.重型手足口病3种治疗方案的临床对比研究[J].中国中医急症,2015,24(10):1750-1752.
[4]陈皆兵,许辉.中西医结合治疗小儿手足口病86例[J].河南中医,2016,36(08):1345-1346.
[5]孙浩武,张胜伟.加味升降散治疗手足口病合并脑肝炎[J].河南中医,2014(34):1940.
[6]赵晶,胡思源.小儿手足口病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技术要点[J].天津中医药,2014,31(03):142-1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