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足口病中药配方
治疗小儿手足口病的中药方有哪些

治疗小儿手足口病的中药方有哪些文章目录*一、治疗小儿手足口病的中药方有哪些*二、小儿手足口病的传播途径*三、小儿手足口病的潜伏期治疗小儿手足口病的中药方有哪些1、治疗小儿手足口病的中药方有哪些普通型(心脾积热):发热,无汗,手足口出现疱疹,其中口舌疱疹色红,疼痛剧烈,患儿流涎较多,纳差,不能进食,大便秘结,舌质红,苔黄腻。
中医治法:清热解毒化湿。
方药:大黄黄连泻心汤加减。
药物:大黄3克,黄芩6克,黄连3克,五倍子6克,薄荷6克,水煎50毫升,分2次服。
普通型(湿热交阻):发热,无汗,手足口出现疱疹,口舌疱疹色暗红,疼痛不剧,腹胀,纳差,大便正常或稍溏,舌暗红,苔白腻或稍黄腻。
中医治法:辛开苦降,清热化湿解毒。
方药:甘草泻心汤加减。
药物:生甘草10克,半夏6克,黄芩6克,黄连2克,干姜3克,柴胡10克,藿香6克,水煎50毫升,分2次服。
2、手足口病的普通病例表现急性起病,发热、口痛、厌食、口腔黏膜出现散在疱疹或溃疡,位于舌、颊黏膜及硬额等处为多,也可波及软腭,牙龈、扁桃体和咽部。
手、足、臀部、臂部、腿部出现斑丘疹,后转为疱疹,疱疹周围可有炎性红晕,疱内液体较少。
手足部较多,掌背面均有。
皮疹数少则几个多则几十个。
消退后不留痕迹,无色素沉着。
部分病例仅表现为皮疹或疱疹性咽峡炎。
多在一周内痊愈,预后良好。
部分病例皮疹表现不典型,如单一部位或仅表现为斑丘疹。
3、手足口病的重症病例表现少数病例(尤其是小于3岁者)病情进展迅速,在发病1~5天左右出现脑膜炎、脑炎(以脑干脑炎最为凶险)、脑脊髓炎、肺水肿、循环障碍等,极少数病例病情危重,可致死亡,存活病例可留有后遗症。
神经系统表现并发中枢神经系统疾病时表现:精神差、嗜睡、易惊、头痛、呕吐、谵妄甚至昏迷;肢体抖动,肌阵挛、眼球震颤、共济失调、眼球运动障碍;无力或急性弛缓性麻痹;惊厥。
查体可见脑膜刺激征,腱反射减弱或消失,巴氏征阳性。
合并有中枢神经系统症状以2岁以内患儿多见。
中医防治手足口病的小处方

中医防治手足口病的小处方
*导读:随着天气转热,小儿手足口病又有疫情。
该病由肠道病毒引起,目前尚无预防疫苗和特效治疗药物。
下面介绍几种中医药防治手足口病的处方,供选用:……
随着天气转热,小儿手足口病又有疫情。
该病由肠道病毒引起,目前尚无预防疫苗和特效治疗药物。
下面介绍几种中医药防治手足口病的处方,供选用:
1.蒲公英20克、板蓝根20克,加水500毫升,煎至100毫升左右,分次饮服。
此适用于预防。
2.金银花20克、荷叶10克,加水煎成汤液,待凉后分次漱口。
此适用于口腔疱疹儿童。
3.大青叶10克、板蓝根15克、连翘10克、赤芍10克、甘草10克,水煎内服,每日二次。
此适用于治疗。
第1 页。
一剂中药治愈婴儿手足口病

一剂中药治愈婴儿手足口病
婴儿,女,11个月,2020年11月8日初诊。
因远在河南省,只能通过微信网诊。
症状:刚手足口病一天多,开始有点发烧,现在没烧了。
咽红、烦躁不安、苔白微腻、舌苔上有红色草莓粒。
中医辨证:湿热邪盛初期。
中医治法:清热解毒利湿。
中医方药:连翘3克、柴胡、防风、蝉蜕、厚朴、苏梗、黄芩、荆芥、白蔻仁、滑石各2克、竹茹1克。
暂时停服奶粉,吃小米油。
因小孩不肯服药,药汁用小米粥兑服。
用药一天,疱疹蔫了。
有点腹泻。
我交等停药,只吃小米油调理善后。
第二天完全治愈了。
本病中药古籍未有专门记载,但根据本病症状和特征,似属于中医“温病”、“湿温”、“时疫”等范畴,
手足口病西医多采用对症处理。
中医病因分析,认为本病的病邪是“风毒湿热”,由于小儿胎禀素厚,养育过温,复因风毒湿热所侵,其邪从口鼻而入,“随其虚处所著”,蕴郁肺脾。
肺合皮毛,主宣肃,外邪袭肺,肺失宣肃,可见肺卫症状。
又脾主肌肉,“风毒湿热”与血气相搏,发于肌肤,在口则为口腔溃疡,在手足则发为水疱。
治疗当以清热解毒利湿为主。
本医案方药、针灸须在中医指导下加减使用,切勿自行套方,免出意外。
· END ·。
手足口病的中医药防治知识全文编辑修改

精选全文完整版可编辑修改手足口病的中医药防治知识手足口病是一种以手足、口咽部疱疹为主要症状的急性儿童传染性疾病。
该病属于中医的“时疫”和“温病”范畴。
中医治疗手足口病大致可以分为前驱期、发疹期及恢复期3个阶段,治疗时医家根据患者不同的临床证候进行辨证拟定处方并随证加减。
前驱期患者主要症状为发热、微恶风、咳嗽、鼻塞流涕,甚至纳差、恶心、呕吐、泄泻等,舌苔薄白,脉浮数,宜清凉解表,疏散风热,选用银翘散加减治疗。
方用:连翘9克、金银花9克、桔梗9克、薄荷9克、竹叶4克、荆芥穗9克、淡豆豉6克、牛蒡子9克、生甘草6克。
活为使疱疹早透,可加升麻6克、葛根10克;若肌肤瘙痒甚者,可加蝉蜕3克、浮萍6克解肌透表;发热高者,可加野菊花10克清热解毒。
除此之外,对于手足口病早期以外感表证为主、同时伴有少量疱疹的患者,可以采用托疹透毒外出的方法进行治疗,使邪有所出,热毒得泄,疾病得愈。
发疹期发疹期临床主要症状为口痛拒食,手足皮肤、口咽部出现大量疱疹,局部瘙痒,伴有发热、烦躁不安、夜寐不宁、尿黄赤,大便干结或便溏,舌红、苔多黄腻,脉滑数。
治疗以清热解毒祛湿为主,或兼以透疹外出。
疏散风热,托毒外出对于发疹初期,患者仅见少量疱疹,分布稀疏,或伴有表证,病位主要在肺,可以采用疏散风热、透疹外出的方法,佐以清热解毒,使表邪得解,邪有所出,疱疹得消。
清热解毒除湿中医认为手足口病乃由湿热疫毒感染所致,因此治宜清热解毒祛湿,野菊花、蒲公英、板蓝根、大青叶等清热解毒药以及茯苓、薏苡仁等祛湿药常作为必用药物。
对于湿重于热者,临床症状除见大量疱疹显现,疱中含有脓液外,还伴有大便稀溏,苔黄腻,脉滑。
治疗应以化湿为重点,兼以清热解毒。
咽痛明显者加牛蒡子、玄参清利咽喉;大便干结者加大黄、枳实以通便泻热;口渴明显者加石膏、知母清泄肺胃之热。
同时用利巴韦林治疗64例作为对照,结果证明银翘霍茵汤对本病具有良好的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利巴韦林。
对于热重于湿者,可见疱疹红,身热不宁,烦躁口渴,大便干甚至便秘,舌红,脉数。
治手足口病的方剂有哪些

治手足口病的方剂有哪些文章目录*一、治手足口病的方剂有哪些1. 治手足口病的方剂有哪些2. 治手足口病的药有哪些3. 治手足口病吃哪些中药好*二、治手足口病的方法有哪些*三、手足口病要注意什么治手足口病的方剂有哪些1、治手足口病的方剂有哪些双花防毒饮。
方剂:金银花10g,野菊花10g,蚤休15g,茯苓10g,甘草3g。
制法:上药加水300ml,浸泡30分钟,以武火(大火)煎煮沸腾,改用文火(小火)煎煮15分钟,煎成药液150ml。
每日1剂,药液分2~3次服,连续服用7~10天。
3岁以下婴幼儿可减量服用。
对急性期出现低热或无发热,流涕咳嗽,咽红疼痛,或纳差恶心,可用“银翘散”方剂;高热持续,口腔、手足、臀部、四肢疱疹分布稠密,可用“清瘟败毒饮”方剂;对出现高热不退,频咳气急等并发症,可用“己椒苈黄丸合参附汤”方剂。
治疗口疼牙龈肿:可用板蓝根10克,黄芩、白藓皮各6克,双花3克,竹叶、薄荷各2克,煎水含漱。
在疾病康复期,对于口干咽痛的孩子可在沙参麦冬汤方剂里,加生地黄、芦根养阴生津,清热润咽。
2、治手足口病的药有哪些玉屏风口服液合板蓝根冲剂,连续服用7~10天。
治疗口咽部疱疹,可用西瓜霜、冰硼散、锡类散,任选1种,涂搽口腔患处,1日3次;吹敷口腔患处,或口腔炎喷剂喷患处,每日2次。
口腔炎喷雾剂对扁桃体炎效果最为明显;对小儿口腔炎有特效;具有一定的祛痰止咳效果;雾化剂型易吸收。
手足疱疹严重者,可用如意金黄散、青黛散,任选1种,麻油调,敷于疱疹患处,1日3次。
3、治手足口病吃哪些中药好 3.1、金银花中医认为,金银花具有清热解毒、疏散风热的作用。
主治温病热入气分或营血,身发斑疹,热毒痈肿疮毒。
现代研究发现,其所含成分氯原酸等有机酸及黄酮类物质,是其主要的抗菌有效成分。
3.2、连翘中医认为,连翘可清热解毒、消痈散结、疏散风热,治温病初起发热恶寒,热入营血致高热烦躁,及热毒痈肿疮毒等。
其所含挥发油、连翘酚、齐墩果酸、三萜皂甙等具有活性治疗作用。
中医药预防手足口病

中医药预防手足口病
参考处方
处方一:白菊花6克,芦根15克,白茅根10克,生甘草6克。
处方二:金银花6克,麦冬10克,薏苡仁10克,生甘草6克。
煎煮方法:加清水侵泡30分钟,煎煮20分钟,留取药汁200毫升。
服用方法:首次服用连续一周,每天一剂。
之后每3天用一剂,每次服用50-100毫升每天两次。
注意事项:一、上述方剂供各地参考,并根据当地春季传染病防治经验在医生指导下辩证使用。
二、处方剂量以3-7岁幼儿一天预防计量为标准,其他年龄幼儿可酌情减量使用。
集体预防时根据儿童数量计量剂量。
三、对于脾虚腹泻的幼儿应减量或停用。
四、尽量避免到公共场所活动,居室保持通风。
五、饮食宜清淡,忌油腻、辛辣刺激性食物,多食蔬菜、水果,保持大便通畅。
注:南召县为全省10个重点推广此处方县区之一。
一个手足口病的效方,屡试不爽!

一个手足口病的效方,屡试不爽!
去年,我的小侄女患了手足口病,当晚在网上一个老中医的博客里找到这个方子,三剂愈!后来村里又治疗一例,都是三剂愈。
最近又有几例全部用三剂就好了。
生地9克川木通3克淡竹叶6克甘草梢3克滑石粉9克(布包煎)炒苍术5克黄柏5克川牛膝6克青黛3克(布包煎)此为8岁剂量,临床据年龄酌量。
水煎,头煎、二煎药汁合并,一日分3~4次温凉饮。
三岁左右患儿用上方用量减半。
附:洗嗽方,苦参30克煎汁滤楂,明雄黄水飞2~3克兑入,嗽口(嗽后吐出勿咽,小儿可用消毒绵棒蘸药水搽拭口腔),洗手脚。
日三、四次。
后记:免费获赠呕心沥血之作
今天起,关注我们对外事务的公众号:百广触网联盟,关注也无妨,专注互联网发展的公众号。
即有机会获得价值699元的《中华5000年中医学习全套培训课程》一套,每周抽取6位幸运儿,于每周一公众号文章中公布。
小儿手足口病的中医治疗效果分析

小儿手足口病的中医治疗效果分析药物组成:淡竹叶9g、谷芽15g、钩藤9g、生意苡仁l5g、蝉蜕6g、甘草5g。
每日1剂,水煎分2次服用。
但是至目前为止,关于手足口病在恢复期的治疗报道甚少。
笔者认为手足口病患者在后期以阴液亏少、脾虚失运为主,沙参麦冬汤、四君子汤等方剂均可以作为恢复期调护方。
1.3疗效评定参考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发布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制定[2]。
治愈:体温恢复正常,,疱疹干燥、结痂、无渗液。
好转:体温<37.5℃,疱疹大部分干燥、结痂,可见少许疱疹存在。
无效:体温没有明显改变,疱疹较前略有减少,或出现神经系统、呼吸循环系统损伤等重症表现者。
2结果50例患儿经治疗后各部位疱疹消退,临床症状均消失,全部病愈,所有患儿均无其他并发症与后遗症。
3讨论手足口病是一种以手足、口咽部疱疹为主要症状的急性儿童传染性疾病,主要发病于5岁以下儿童,四季均有发病,其中春夏发病率较高。
该病死亡率也在逐年升高,同时还容易合并心肌炎、脑膜炎、神经根炎等多种疾病。
目前医学界基本认为手足口病的病因为外感时邪疫毒,心火炽盛,内伤湿热蕴结;病位在心、脾、肺三脏;肺居胸腔,在诸脏腑中,其位最高,故称“华盖”。
肺叶娇嫩,不耐寒热,易被邪侵,故又称“娇藏” [3]。
肺与大肠相为表里。
其主要生理功能有:肺主气、司呼吸,肺主宣发和肃降,肺主通调水道。
肺开窍于鼻,在体合皮,其华存毛。
肺主气的功能包括两个方面,即主呼吸之气和主一身之气。
小儿手足口病西医主要是以抗病毒的方式治疗,而中医则是以清热、解毒化湿为主,从根本上治疗。
药物组成中的金银花性甘寒气芳香,甘寒清热而不伤胃,芳香透达又可祛邪;金银花既能宣散风热,还善清解血毒,用于各种热性病,如身热、发疹、发斑、热毒疮痈、咽喉肿痛等证;野菊花清热解毒、疏风平肝,主治:疔疮、痈疽、丹毒、湿疹、皮炎、风热感冒、咽喉肿痛、高血压等。
手足口病是外感时邪疫毒与肺、心、脾经内蕴湿热(毒)相搏,随其虚处而所著”,外泄郁结肌表所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手足口病中药配方
文章目录*一、手足口病中药配方*二、手足口病的传播途径*三、手足口病食疗方
手足口病中药配方1、心脾积热
症状表现:
身体发热、无汗,手、足、口部位出现疱疹,而且口舌中疱疹呈红色、伴有剧烈疼痛,患者唾液分泌过多、难以进食、大便干结、舌苔黄腻。
治疗方法:
以大黄3克,黄芩6克,黄连3克,五倍子6克,薄荷6克,与50毫升清水煎成药汁,分成两次饮用。
2、湿热交阻
症状表现:
身体发热、无汗,手、足、口部位出现疱疹,口舌疱疹呈暗色,疼痛感不强,伴有腹胀、纳差、舌苔白腻或有轻微黄腻。
治疗方法:
用生甘草10克,半夏6克,黄芩6克,黄连2克,干姜3克,
柴胡10克,藿香6克,加入50毫克清水,煎成药汁,分成两次饮用。
3、中枢神经系统感染
症状表现:
身体高热、无汗液分泌、出现皮疹、舌红、肢体痿软或瘫痪、容易受寒、情绪烦躁、嗜睡、舌苔白腻或有黄腻。
治疗方法:
利用大黄3克,生石膏20克,寒水石10克,滑石10克(包煎),赤石脂10克,白石脂10克,紫石英10克,生牡蛎10克,生龙骨10克,干姜3克,桂枝6克,甘草3克,加入50毫升清水,煎成药汁,分两次饮用。
手足口病的传播途径1、飞沫传播:患病宝宝的飞沫中可能带有病毒和咽喉的一些分泌物,几个宝宝一起说话时,病毒可能在不知不觉间就传播开来了。
(所以奶奶是对的)
2、饮食传播:它致病因是肠道内的病毒,so饮食是主要的扩散方式。
被污染的水、不卫生或变质过期的食物都有可能将细菌不断扩散,引起感染。
3、接触传播:患病宝宝玩过的玩具、用过的餐具、毛巾、被子一切的一切,都有可能沾有细菌。
健康的宝宝接触到这些东东会让细菌有机可乘了。
还有像幼儿园、培训班等,人群密集的地方病毒传播得比较快,大人们要格外注意了。
手足口病食疗方1、这种食疗方的材料十分的简单,红萝卜1条,白茅根15克,竹蔗1节,生薏仁15克,每天饮用1次,煎水代
茶。
着是为3岁至6岁的儿童准备的用量,也可以根据小孩的年龄适量增减用量。
功效:红萝卜健脾和胃、清热解毒、透疹、降气止咳;白茅根凉血止血,清热利尿;竹蔗清热泻火、解烦;薏仁健脾利湿。
此方剂具有补肺健脾、清热化湿的功效,适用于小儿手足口病、麻疹、水痘、幼儿急疹、流感的易感人群。
2、灯芯草5扎,蝉蜕3g,木棉花1朵,鸡骨草10g ,瘦猪肉50g,煲汤饮用。
功效:灯芯草不仅具有利尿通淋的功效,还具有清心降火的作用。
而蝉蜕可以疏散风热,从而起到透疹止痛的作用。
木棉花清热、去湿、解暑、利尿;鸡骨草清热解毒。
此方具有疏风清热,化湿解毒的功效。
3、荷叶粥:鲜荷叶2张 ,白米50克 ,将荷叶切碎煮粥吃。
功效:鲜荷叶理脾活血,祛暑解热。
温馨提示:以上均为3~6岁儿童1人份剂量可根据年龄大小酌情增减剂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