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三峡库区地质灾害空间评价预警研究

合集下载

三峡库区地质灾害防治系统运行机制研究

三峡库区地质灾害防治系统运行机制研究

三峡库区地质灾害防治系统运行机制研究一、概述三峡库区,作为长江上游的重要区域,其地质环境复杂多变,历来是地质灾害的高发区。

随着三峡工程的建成及蓄水运行,库区地质环境发生了显著变化,地质灾害防治工作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

构建一套科学、高效的三峡库区地质灾害防治系统运行机制,对于保障库区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促进区域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本研究旨在深入分析三峡库区地质灾害的特点、成因及发展趋势,结合国内外地质灾害防治的先进经验和技术手段,探索建立符合库区实际的地质灾害防治系统。

该系统将包括地质灾害监测预警、风险评估、应急处置、恢复重建等多个环节,形成一套完整的防治体系。

通过本研究的开展,期望能够提升三峡库区地质灾害防治的科学化、规范化水平,提高防治工作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同时,研究成果也将为其他类似区域的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提供有益的借鉴和参考。

1. 三峡库区地质灾害概况三峡库区,作为长江三峡工程的核心区域,其地质灾害的发生与防治一直备受关注。

库区的地质灾害类型多样,主要包括滑坡、崩塌、泥石流等,这些灾害的发生不仅直接威胁到库区居民的生命财产安全,也对库区的生态环境和经济发展造成了严重影响。

滑坡是三峡库区最为常见的地质灾害之一。

由于库区两岸山体地质结构复杂,加之降雨、人类工程活动等因素的触发,滑坡灾害频发。

这些滑坡灾害往往规模较大,破坏性强,给当地居民的生产生活带来了巨大困扰。

崩塌灾害也是库区地质灾害的重要组成部分。

库区的部分山体由于长期的风化、侵蚀作用,导致山体结构松散,容易发生崩塌。

崩塌灾害往往具有突发性,一旦发生,往往会造成严重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泥石流也是库区地质灾害中不可忽视的一种类型。

在暴雨等极端天气条件下,库区山区的松散物质容易被雨水冲刷形成泥石流。

泥石流具有流速快、破坏力强的特点,对库区的交通、水利设施等构成了严重威胁。

三峡库区的地质灾害类型多样,发生频率高,破坏性强。

为了有效防治这些地质灾害,保障库区居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和生态环境的稳定,必须深入研究库区地质灾害的发生机理,建立完善的防治系统运行机制,提高地质灾害的预测预报和应急处置能力。

三峡库区秭归—巴东段地质灾害遥感解译及空间预测的开题报告

三峡库区秭归—巴东段地质灾害遥感解译及空间预测的开题报告

三峡库区秭归—巴东段地质灾害遥感解译及空间预测的开题报告一、选题背景地质灾害是一个世界性的问题,对于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维护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在中国,地质灾害频发,导致了巨大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给社会经济带来了严重影响。

随着时代发展,以遥感技术应用于地质灾害预测与监测的方法,成为了国内外关注的研究热点之一。

三峡库区作为一个巨大的水库工程,其地质灾害问题一直备受关注。

其中,秭归—巴东段地质灾害频发,破坏致灾性极强,造成严重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给当地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带来了极大影响。

因此,对秭归—巴东段地质灾害进行遥感解译及空间预测,对于提高地质灾害防范预警能力和减少灾害损失具有重要意义。

二、选题意义本研究将运用遥感技术,以三峡库区秭归—巴东段为研究区域,对地质灾害进行空间分析和预测。

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 运用高分辨率遥感影像,对秭归—巴东段地区进行地质灾害遥感解译;2. 利用GIS空间分析方法,对地质灾害空间分布特征进行研究,并探讨影响地质灾害的地形、地貌等环境因素;3. 借助空间预测模型,对秭归—巴东段未来地质灾害发生的可能性进行预测。

通过对秭归—巴东段地质灾害进行遥感解译及空间预测,可以为当地的地质灾害防范和预警提供有力的科学依据。

同时,本研究也可以为其他地区的地质灾害空间预测提供借鉴和参考。

三、研究方法1. 多光谱遥感影像的获取和预处理2. 应用最大似然法进行地物分类,获取地质灾害相关信息3. 构建空间分析模型,对地质灾害空间分布特征进行分析4. 利用BP神经网络和遗传算法,建立地质灾害空间预测模型5. 对模型进行验证和优化,提高预测精度四、预期成果1. 秭归—巴东段地区的地质灾害遥感解译图2. 秭归—巴东段地区的地质灾害空间分布特征图3. 秭归—巴东段地区的地质灾害预测模型4. 秭归—巴东段地区地质灾害预测精度评价报告五、研究进展和计划目前,已完成多光谱遥感影像的获取和预处理,正在进行地物分类和空间分析模型的建立。

三峡库区万州区滑坡灾害风险评估研究

三峡库区万州区滑坡灾害风险评估研究

三峡库区万州区滑坡灾害风险评估研究滑坡是一种常见的地质现象,但其造成的后果却是一种社会和经济问题,具有灾害性,不仅给人类生命安全带来威胁,而且对财产、环境、资源等具有破坏性。

就其危害性而言,滑坡给人类带来的灾难性的影响和危害仅次于地震,其影响范围虽然不大,但其所发生的频率却远远超过地震。

我国是世界上地质环境脆弱,地质灾害多发的国家之一。

在过去的三十年,随着人口增长和土地利用扩张,滑坡及其次生灾害(如滑坡涌浪、滑坡坝、堰塞湖等)已造成了大量的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

近几年来,据中国地质调查局资料表明,地质灾害以平均每年2万起的规模发生,造成了年均1200人伤亡及失踪,年均直接经济损失达41.43亿元。

在六大类地质灾害中(滑坡、崩塌、泥石流、地面塌陷、地裂缝和地面沉陷),滑坡灾害发育最为广泛,比例高达50.6%~86.1%,占全年地质灾害一半以上,造成的年平均经济损失超过20多亿元。

21世纪以来,我国滑坡灾害防治工作面临着更加严峻的形势,包括明显增加的地震活动、极端气候条件以及城镇化发展带来的更加剧烈的人类工程活动等。

面对如此严峻的滑坡灾害形势,没有预警机制和风险控制的灾害预防工作是达不到防灾减灾目的的。

灾害减缓,预防先行,传统的地质成因机制、工程治理技术等方面的研究已经难以满足综合防灾减灾的实际需求。

而滑坡灾害风险预测及风险控制是滑坡研究从地质学、工程治理、监测预报向灾害风险评估、预测与管理的一种综合延伸,是防灾减灾另一种重要有效的手段。

我国国土面积大、灾害类型复杂、成灾机理复杂多样,滑坡灾害风险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深入系统的滑坡风险研究亟待加强。

鉴于此,本文首先探讨了国内外滑坡风险评估与管理体系,提出并深入分析了滑坡分类、时间尺度和空间尺度等风险评估关键问题,在此基础上详细阐述了国内滑坡灾害风险研究的主要内容、技术流程和基本方法。

接着,论文以三峡库区万州区为例,完成了万州全区、万州城区以及万州孙家滑坡风险评估示范研究,实现了滑坡风险在空间尺度上由大到小、评估结果由粗略至精细的风险定位研究,同时,考虑滑坡风险评估的时间尺度问题,开展了基于诱发因素重现期分析的滑坡危险性和动态风险评估研究。

三峡地区地质灾害风险评估与防治研究

三峡地区地质灾害风险评估与防治研究

三峡地区地质灾害风险评估与防治研究三峡地区位于中国长江中下游地区,是一个拥有灿烂历史和壮丽自然风光的地方。

然而,由于地质构造和人类活动的影响,该地区面临着严重的地质灾害风险。

为了更好地保护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需要进行科学的地质灾害风险评估,并采取一系列防治措施来减轻灾害带来的影响。

首先,我们需要对三峡地区的地质灾害进行评估。

由于该地区山地多、地势陡峭,易发生山体滑坡、崩塌和泥石流等地质灾害。

通过采集地质数据、地形地貌分析和灾害历史资料研究,可以建立地质灾害的风险评估指标体系,并运用地质信息系统等技术手段进行定量评估。

评估结果可以为地方政府制定合理的防灾预案和应急救援措施提供科学依据。

其次,要从源头上控制地质灾害的发生。

三峡地区有着丰富的水资源,但也带来了一些潜在的风险。

如果水库中的水位超过一定的高度,会增加地质灾害的潜在风险。

因此,需要合理调控水位,并通过科学的水库管理措施来减少灾害风险。

此外,还需要严格控制开采矿产资源和建设工程的规模,以避免地质灾害的进一步加剧。

在防治措施方面,可以采取多种方法来减少地质灾害的风险。

首先,可以进行山体治理工程,包括加固山体、设置挡土墙和排水系统等,以减少山体滑坡和崩塌的可能性。

其次,可以加强植被恢复和保护工作,提高土壤的保持能力,减少泥石流的发生概率。

此外,还可以提高公众的地质灾害意识,加强教育宣传,让人们了解如何正确预防和自救。

同时,还需要加强科学研究,提高地质灾害风险评估和防治技术的水平。

在三峡地区,可以利用遥感技术和地理信息系统等先进技术手段,实时监测和预警地质灾害风险。

此外,还可以开展多学科的研究,探索地质灾害与气象、水文等自然因素的关系,为减灾工作提供更全面的科学支持。

综上所述,三峡地区地质灾害风险评估与防治研究是非常重要的。

通过科学评估地质灾害的风险,合理调控水库水位,加强山体治理和植被保护工作,提高公众的灾害防范意识,加强科学研究等措施,可以有效减少地质灾害带来的影响,保护人民的生命和财产安全。

三峡库区万州-巫山段地质灾害监测预警研究

三峡库区万州-巫山段地质灾害监测预警研究

三峡库区万州-巫山段地质灾害监测预警研究欧阳祖熙、张宗润、陈明金、师洁珊、陈征、韩文心中国地震局地壳应力研究所(北京,100085)[摘要] 为了较好地解决滑坡监测中高度的不确定性问题,需要配合使用多种类型的监测系统。

本文系统介绍了三峡库区万州、奉节、巫山等地开展的地质灾害监测预警研究工作,包括基于3S技术和地面变形监测台网建立的研究区典型地段滑坡监测网、研制的新型滑坡无线遥测台网,以及流动倾斜仪,激光测距仪等专用设备。

通过近年来获得的一些典型监测结果剖析了不同技术和方法在地质灾害监测预警相关方面应用的有效性。

[关键词] 三峡库区,滑坡,监测预警系统,3S技术1 引言自1998年以来,中国地震局地壳应力研究所(以下简称地壳所)三峡库区地质灾害项目组依托国务院三峡建设委员会移民局“三峡工程万州库区GPS 滑坡监测示范研究”,科技部十五攻关项目“示范区新型、高效地质灾害遥测台网技术系统研究”,重庆市政府和移民局下达的“奉节、巫山高边坡与高挡墙稳定性监测”,以及地壳所与德国地球科学研究中心和英国伦敦大学学院关于“应用PSInSar遥感技术监测三峡库区滑坡及库岸变形”等项目的支持,在万州、巫山、奉节三地移民局和国土局的配合下,广泛深入地开展了库区地质灾害监测预警系统的研究。

监测的对象由滑坡、危岩与库岸变形,扩展到高档墙、高边坡和移民楼房基础的稳定性,监测技术体现了多学科的融合。

几年来,在进行地质调查的基础上,项目组运用3S技术, 建立地质灾害地理信息系统(GIS);开展全球卫星定位(GPS)滑坡变形监测及多手段仪器监测;并整合现今成熟的、先进的传感器与测量技术、计算机信息处理技术与通讯技术,以GSM/GPRS为通讯平台的无线遥测台网,可以选择连接不同的传感器来监测崩、滑体地表变形、深部位移、地下水动态、声发射、裂缝变化、雨量,以及库岸及抗滑桩等工程构筑物内部应力及所受的推力等;在遥感(RS)技术应用方面,将国际上新近提出的角反射器技术用以辅助进行INSAR信号处理,建立了试验台网。

三峡库区地质灾害稳定性评价研究——以开县小湾滑坡为例

三峡库区地质灾害稳定性评价研究——以开县小湾滑坡为例

定, 滑坡 的稳定性计算 , 应选取 平行于 主滑方 向的计算断 面
进 行 计 算 。根 据 勘 查 的 剖 面 ( 1对 滑坡 I 、 坡 Ⅱ区进 图 ) 区 滑 行 稳 定 性 计 算 ,稳 定 性 计 算 断 面 采 用 I l 1、- 6 6、 区 一 5 5、- 7 7削 面及 Ⅱ区 3 3 、— 1— 0剖 面 。 — — 9 9、0 1
3 稳 定性 计 算 31 计 算 模 型 .

第i 个条块地下水位线以 E 土体饱和重量( l ; km )
p 广一 第 i 个条块土体两侧静水压力的合力 ; p广一 第 i 条块土体底部孑 隙压力 ; L 广一 第 i 个条块所在滑动面上的内摩擦角( ) 。;
按 刚体极 限平衡理论 , 根据滑体物质结 构特征 、 出现 的
关 键 词 : 峡 库 区 ; 质 灾 害 ; 定 性评 价 ; 湾 坡 滑 三 地 稳 小 中 图分 类 号 :V 9 . T 6 73
0 引言
文 献 标 识 码 : B
22 计 算 参 数 的确 定 .
开县小湾滑坡位 于开县竹溪镇大 湾村南河 左岸 , 竹溪镇
位 于开 县 新 县 城 西 南 1 m。地 处 东经 175 185 北 5k 0 。5~ 0 。4 , 纬 3。4~ 14 位 于 重 庆 市 东 北 部 , 巴 山 南 麓 , 江 三 05 3 。 1; 大 长 峡 水 库 小 江 支 流 回水末 端 , 势 北 高 南 低 , 程 在 14 2 26 地 高 3 6.
对平缓。
饱 和
0f o
2 计 算 剖 面 和 参数 的确 定 21 计 算 削 面 的确 定 . 根据 《 峡 库区三期地质 灾害防治工程设 计要求 》 三 的规

三峡库区地质问题分析研究

三峡库区地质问题分析研究

间左波右动波动,未能蓄
2
至175 m
135m
1
2023
170m
3
2023年9月 20日,三峡水 库再次蓄水, 历时约37d 后 ,于10 月27 日成功实现 156 m 蓄水目 的 今后22a0,23
三峡地质灾害事件发生频率与水位关系曲线
d 灾害
e 时间序列特征
5 水位上升期与水位消退期旳灾害发生次数比约为3∶ 1 4 最高水位不是灾害发生最频繁旳时间
3 135 m 首次蓄水后, 水库水位基本保持稳定 2 对于特定高程蓄水位,在首次蓄水过程中, 灾害发生次数较多 1 地质灾害旳发生与水库蓄水位高程 蓄水位波动及速率呈正有关性
灾害旳活跃性评价
地质灾害活跃性强度指数即为地质灾害暴发旳强弱程度, 与地质
灾害体发生旳空间频率 时间频次及能量大小等有关。 灾害活跃强度主要涉及灾害活动旳频率( 数量) 规模和运动速
d 我们
e 参照文件
[1]
童广勤,余祖湛等.三峡水库蓄水后地质灾害活跃性强度指数研究[J].2023(11)
[2]
胡焕校,张立明.三峡地质灾害易损性模糊评价[J].地质灾害与环境保护.2023:70(2)
[3]
詹小国,王平.基于RS和GIS旳三峡水土流失动态监测研究[J].长江科学院院报:2023
水自动监测仪、 第二期进行了 钻孔倾斜仪、肉 蓄水135米后至 动雨量计应急监
(三)信息系统与预警指挥系统建设
构建了基于卫星传播、专线 网和计算机局域网构建了视频会 议系统和地质灾害应急指挥系统, 连接了灾(险)情现场应急指挥车、 区县地质环境监测站、省市地质 环境(监测)总站、三峡库区地质 灾害防治工作指挥部、中国地质 环境监测院、国土资源部等,初 步实现了地质灾害应急远程视频 会议和远程应急指挥指挥。

三峡库区山区城镇重大地质灾害监测预警示范研究

三峡库区山区城镇重大地质灾害监测预警示范研究

作 者 简 介 :冯 振 ( 1 9 8 5 一 ) ,男 ,博 士 ,副研 究 员 ,主 要从 事 地 质灾 害等 方 面 的研 究 工作 。E - m a i l :f e n g z h e n c g s @1 2 6 . c o n r
6 8 6
地 质 力 学 学 报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2 0 1 6
术 ( 如I n S A R技 术 、G P S远 程实 时监 测技 术 等 ) ,开展 了羊 角场 镇 区域地 表形 变 的C R . I n S A R 调查 与 监测 ,结 合 雨量 、裂缝位 移计 、G P S动静 态 等地 表监测 方 法 ,实现 了典 型大 型高 陡 山 体变 形 的 高精度 、动态 立体 化监 测 , 口 了为 山区城镇 地 质灾 害监 测方 法与 网络 建设 提供 参考 。
1 羊 角 场 镇地 质 灾害 发 育特 征
重 庆市 武 隆县 羊 角场镇 位 于乌 江下游 左 岸 ,为强 侵蚀 岩溶 化 中低 山峡谷 区 ,构造 上位 于 羊 角背 斜两 翼近 核 部 。羊 角场镇 整 体 地 势 东南 高 、西北 低 ,最 高 点 位 于后 山 山坡 尖 顶 , 高程 l 3 7 6 m,最 低点 位 于前缘 乌 江岸 边 ,高程 1 6 0 m。后 山 陡崖 总体 走 向 S E l 5 0 。 一l 6 5 。 ,呈 带状 延 伸约 5 . 1 k m,整体 地 貌形 态 如 图 l 所 示 。场 镇 后 山 陡崖 主要 由二 叠 系灰 岩组 成 ,灰 岩 中夹 有 3组 软 弱岩 层 ,分 别 为 :吴 家 坪组 底 部 页 岩 、煤 层 和泥 岩 软 层 ,厚 约 1 2 m;栖 霞 组顶 部 泥质微 品灰 岩与 泥 质 条 带 互 层 ,厚 4~1 0 1 3 " 1 ;梁 山组 含 铝 土 矿 和 煤 线 的黏 土 岩 、 页 岩 ,厚 约 l 1 m。 以吴家 坪组 底部 软 弱 层形 成 的缓 坡 为 界线 ,陡崖 大 致 分 为 2级 ,一级 陡 崖 由二 叠 系吴 家坪 组灰 岩构 成 ,二级 陡崖 主要 由二叠 系 茅 口组 、栖 霞组 岩层 组成 。 陡崖带 采矿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长江三峡库区地质灾害空间评价预警研究刘传正李铁锋温铭生王晓朋杨冰(中国地质环境监测院北京 100081)[摘要] 通过全面野外调查,填表登录了三峡库区(19县(区),54175km2)地质灾害点5706处。

采用数字化地形底图,通过编制三峡库区工程地质图层,建立了基于MapGIS的三峡库区地质灾害空间数据库和分层图形库。

在研究三峡库区地质灾害分布与的统计关系基础上,筛选提取了地质灾害空间评价预警研究的发育因子(响应因子)、基础因子、诱发因子和易损因子体系。

创建了区域地质灾害评价预警的递进分析理论与方法(AMFP)。

采用网格剖分整个区域,分别计算了三峡库区地质灾害“发育度”、“潜势度”、“危险度”和“危害度”(简称“四度”)分布,采用图斑合并方法分别编制了相应的“四度”区划图。

根据“四度”区划结果分别提出了三峡库区地质灾害监测预警与防治区划和地质环境开发利用的对策。

[关键词] 三峡库区地质灾害MapGIS “发育度” “潜势度”“危险度” “危害度”1 概述三峡库区地质灾害综合调查项目工作范围位于东经106°~111°,北纬29°~31°21′,行政区划跨越重庆市和湖北省的19县(区),包括湖北省的宜昌、兴山、秭归和巴东4县,重庆市的巫山、巫溪、奉节、云阳、万州、开县、忠县、石柱、丰都、涪陵、武隆、长寿、渝北、巴南和重庆主城区等15县(区),总面积约54175km2(图1)。

1.1 工作基础三峡工程建设前的地质工作主要围绕三峡坝区和区域地壳稳定性开展,三峡库区地质灾害调查研究工作直到20世纪90年代随着移民工程建设遭遇地质灾害严重困扰才逐步受到重视。

三峡库区重要的代表性地质工作可分为三个阶段:(1)20世纪50-70年代,以中小比例尺的区域地质调查为主,对三峡库区基础地质研究较为详细。

(2)20世纪80年代,结合国家“六五”、“七五”科技攻关计划,先后开展了三峡工程库岸稳定性研究、重大崩塌滑坡监测预报及减灾对策研究、三峡工程前期论证阶段环境工程地质调查、长江三峡工程库岸调查与稳定性预测、长江三峡工程库岸典型和大型崩塌滑坡形成条件、破坏机制及稳定性研究等。

(3)20世纪90年代,重点开展了城镇移民选址的地质论证、地质勘查与评价工作。

如拟迁城市新址地质论证、三峡工程库岸稳态评价预测、长江三峡工程水库移民与开发环境地质研究、1:50万以地质灾害调查为主的区域环境地质调查和移民城市重大地质灾害防治工程研究等。

1.2 工作思路依据区域地质灾害评价预警研究的递进分析理论与方法,全面研究三峡库区地质灾害发育状况、地质环境条件组合、地质灾害发生可能性和可能的危害性。

基于地理信息系统(GIS)技术,实现数据和图形的实时查询或更新,实现GIS技术与数学模型耦合的空间评价预警递进分析[1]。

在19县(区)地质灾害调查成果基础上,研制完成三峡库区地质灾害信息系统(数据库、图形库),根据地质灾害分布与地质环境的相关性分析,建立地质灾害评价预测的因子体系(基础因子、回应因子、诱发因子和易损因子),进行三峡库区地质灾害空间“发育度”、“潜势度”、“危险度”和“危害度”计算与区划。

工作任务是开展地质灾害诸灾种的实地调查、分析评价及区划研究。

调查灾种主要包括崩塌(含危岩体)、滑坡、泥石流、岩溶地面塌陷、地裂缝、不稳定斜坡和水库岸坡稳定性等。

调查内容包括各灾种的特征、地质环境、成灾历史、目前动态和可能的危害等。

调查方法采用:(1)野外调查使用1:5万比例尺地形图;(2)采用目测与GPS技术结合定点;(3)每个点均要求填写统一制定的调查表,并及时录入计算机数据库;(4)调查方法采用专业队伍为主,地方乡镇政府配合,逐个居民点走访;(5)调查重点是1:5万地形图上标出的居民点或人类活动点,为保证达到一定规模或重要程度的点不被遗漏,要求使用的地形图尽可能新。

根据《县市地质灾害调查基本要求》和《地质灾害调查技术要求》(1:500000—1:2500000),专门编制了《三峡库区地质灾害综合调查实施细则》作为工作技术标准。

南充达州湖宜昌恩施万州图1 长江三峡库区地质灾害调查区位置图2 三峡库区地质环境三峡库区区域地质环境具有明显的东西分异现象,在地理、气象和地质构造等方面都存在明显特征。

(1)三峡库区位于中国三大地貌阶梯的第二级阶梯东缘,地处亚热带气候区,库区内河流水系发育,水能资源丰富。

(2)以奉节为界,三峡库区东西两侧的地形地貌和地层岩性等存在明显差异。

奉节以西为川东中低山丘陵宽谷,地层主要为三迭系和侏罗系红色碎屑岩沉积,地貌形态严格受地质构造控制,背斜成山、向斜成谷,形成与构造格架一致的“窄岭宽谷”侵蚀、剥蚀中低山丘陵。

奉节以东至宜昌库段,地层主要为元古界变质杂岩、震旦系和下元古界碳酸盐岩和碎屑岩,以大巴山脉和巫山山脉为骨架,形成以中山、低山和峡谷为主的侵蚀地貌景观。

(3)区域地质构造总体上呈现一系列弧形褶皱构造组合,北部大巴山弧形褶皱带、西部川东褶皱带和南部八面山弧形褶皱带分别汇聚于黄陵背斜的西侧,挤压形成秭归向斜盆地。

控制性断裂构造相对稀疏,仅在库区东部较发育。

主要构造形迹是黄陵背斜、秭归向斜、巴东—奉节褶皱带、仙女山断裂、九湾溪断裂、大巴山弧形褶皱带、川东褶皱带和齐岳山断裂等。

(4)三峡库区经历了三次较大的构造运动,燕山运动奠定了本区的基本构造格架,喜马拉雅运动在本区表现为在燕山运动晚期以来形成的隆起区和拗陷区发生作用,以区域性掀斜和升降运动为主。

间歇式的区域性掀斜运动在库区内形成了分布广泛的五级夷平面、高陡的河谷岸坡和长江河谷内的五级阶地。

黄陵背斜两侧表现为差异性的断裂活动,如仙女山断裂、九湾溪断裂等断层至今仍在活动。

三峡地区有记载的最大地震震级Ms5.1,震中烈度为Ⅶ度(秭归县龙会观,1979-5-22)。

(5)区域地下水赋存类型主要为松散岩类孔隙水、碎屑岩类层间裂隙水、碳酸盐岩类岩溶水和基岩裂隙水等四种。

大气降水入渗是地下水的主要补给来源,岩溶地下水资源较为丰富。

(6)三峡地区自然生态环境条件优越,生物、能源、矿产和旅游资源丰富。

随着移民迁建城镇的兴建、城市规模的扩大以及码头、公路、输电和通讯等基础设施的建设,将极大地推动三峡库区的社会和经济发展,而人类活动规模和强度的加剧,也会对自然地质环境产生不利的影响,成为三峡库区诱发地质灾害的重要因素。

3 三峡库区地质灾害基本特征本项目调查发现,三峡库区地质灾害类型主要是滑坡(变形斜坡或不稳定斜坡)、崩塌、危岩体、泥石流、地面塌陷、地裂缝和库岸再造等。

滑坡和崩塌是库区内最主要的地质灾害类型,其次为泥石流、地面塌陷、地裂缝等灾害。

大量的不稳定斜坡属于潜在地质灾害发育点,三峡水库库岸再造主要发生在长江干流及其一级支流水系的两侧。

三峡库区地质灾害综合调查以县为单元进行,共完成调查面积54175km2,野外实际调查点7068个,发现并登记灾害点数5706个,其中滑坡3830处,占67%;崩塌549处,占9.6%;泥石流90处,占1.6%;地面塌陷85处,占1.5%;地裂缝45处,占1%;不稳定斜坡1107处,占19.3%。

在现有的5706处地质灾害中以小型者居多,共登录3658个,占总数的64.11%;巨型地质灾害点93处,占地质灾害总数的1.6%(图2)。

图2 三峡库区地质灾害类型分布直方图图3 三峡库区19县(区)地质灾害发育密度直方图三峡库区地质灾害点分布频数为0.105个/km2,秭归、巴东、涪陵、丰都和忠县等5县(区)地质灾害较发育(图3)。

秭归县共记录各类地质灾害点694处,其中滑坡514处,崩塌35处,灾害点分布占全县国土面积的2.4%,地质灾害分布频数为0.298个/km2。

巴东县共记录各类地质灾害586处,其中滑坡385处,崩塌90处,地质灾害分布频数为0.241个/km2。

4 三峡库区地质灾害因子分析在三峡库区19县(区)地质灾害调查基础上,利用MapGIS的空间分析功能,编制三峡库区地形、水系、工程地质岩组、地质构造、降雨量等值线和斜坡类型等背景要素以及地质灾害点空间分布的数字图层,研究地质灾害发育、分布与地质环境和诱发因素的关系,为地质灾害空间评价预警因子的提取与赋值,确定各因子的影响程度提供依据。

4.1 地质灾害数据库与图形库三峡库区地质灾害调查数据库建设按照《国家县市地质灾害调查空间数据库建设技术要求》进行。

在地理信息系统的基础上结合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开发而成,是地质灾害调查数据录入和浏览查询的专用工具平台。

借助于信息系统的图形和数据处理功能,将地质灾害的空间信息及属性信息管理起来,提高图数互查和浏览的效率。

同时,支持基于GIS的分析计算需要的数据导入导出功能。

数据信息按统一的技术要求由专业人员录入,经责任专家审查后提交使用。

4.2 地质灾害与地质环境图层的编制编图采用国家标准1:25万数字化地形图作为地图。

由于地质灾害分县调查信息系统采用MapGIS 平台,编图前首先把基于Arcinfor格式的数字化地形图转换成MapGIS格式。

完成的数字化图层比例尺均为1:25万,打印输出的纸质图件比例尺为1:50万。

根据调查结果,基于Map GIS编制了以下主要图层:区域数字化地形图(整理);工程地质岩组图层;地质构造形迹图层;斜坡类型要素图层;地质灾害点空间分布图层;降雨量等值线图层(1、3、7日和年平均);地震烈度等值线图层;人类工程活动方式、强度图层;………………。

4.3 地质灾害因子分析为研究问题方便,本文把地形地貌、地表植被、地层岩性和地质构造等孕育地质灾害的基本地质环境条件称为基础因子,把直接诱发地质灾害的自然营力或人为作用称为诱发因子。

因子分析的目的是寻求地质灾害空间分布与各因子的相关性,为定量评价预测三峡库区地质灾害提供确定各因子相对重要性的量化依据。

4.3.1 基础因子分析三峡库区地质灾害基础因子主要是地面高程、斜坡坡度、水系分布、地表植被、工程地质岩组、地质构造形迹和斜坡类型等。

(1)地面高程统计分析地质灾害的高程分布,得出三峡库区地质灾害发育频数从大到小的高程范围(图4)依次是<250m、(250~400)m、(400~600)m、(600~1000)m、>1000m。

图4 地质灾害发育密度与地面高程的关系(2)斜坡坡度三峡库区有利于地质灾害发育的坡度区间(图5)从大到小依次是:(10°~25°)>(0°~10°)>(25°~40°)>(40°~60°)>(60°~90°)(3)水系水系不仅是一个地区地表径流大小的体现,而且也反映了该地区的沟谷密度和斜坡的长度、高度和坡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